晚清官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权力大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52 回复:2

[人文通史] 晚清官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权力大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w527945611

ZxID:3829835

等级: 明星作家
いいことに重なる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6 0
晚清官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权力大小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权力大小,是观察官场的首要课程,也可能是最难的课程。在晚清官场,千万别盲目去找衣冠鲜亮的人,也别迷信品级和职权,那都是“浮云”,真正要找对人才能办对事。[/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衡量官员权力的法定标准:品级[/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汉朝的时候,官员的品级用领到的粮食的多少来计算。比如,太守的品级是“二千石”,县长品级是“六百石”。到明清时期,官员的品级逐渐发展为九个品正从十八个等级,比如总督是“正一品”,知府是“正五品”,县令是“正七品”。按照法律规定,品级越高,权力就越大。[/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不过,品级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权力大小的主要依据,因为品级标准不大管用。即使同级别的官职也有肥瘦、有冷热、有优劣。比如,六部之间就有高低之分。[/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清朝侍郎在六部熬资历,一般是从工部起步,然后调任兵部或者刑部,再转礼部、转户部,最后升迁至吏部。[/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工部侍郎转任兵部侍郎,级别和待遇都没有变,从表面来看是“调任”,但官僚圈子却视之为“升任”。因为工部管理的是工程建筑,属于被人鄙视的“奇技淫巧”的范围,对官场中人缺乏制约和吸引。而兵部掌管天下兵马,乱时多事,平安的时候无事可做;刑部掌管司法刑狱,比工部更要有权力资源;礼部掌管意识形态,负责科举,所有读书人要进入官场必须和礼部打交道;户部管财政和开支,已经涉及核心权力了,官场要运转离不开户部的金钱。吏部考核天下官吏,操进退升降大权,是官场中人最在意、最敏感的权力。 [/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由清朝六部官员的升迁途径,可以从大到小排出六部的实际权力顺序: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清朝吏部、户部尚书和侍郎进入军机处的可能性极大,礼部次之,而工部侍郎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军机处。可见,同级不同权,更不同命。[/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衡量官员权力的表面标准:职权[/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在其位谋其政,在什么位置上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和权力。然而,职权也有交叉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同时,所有有关权力划分的制度规定都是死的,抵不住活人的“运作”,职权依然不能成为衡量官员权力大小的标准。[/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清代,布政使是协助巡抚行政的一省二把手,有人事权。游百川担任广东布政使时,遇到潮州知府出缺。巡抚给他递了一张条子,举荐某某人,游百川就上报拟任命某某人为潮州知府。可是,广州还驻扎着两广总督。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也给游百川递了一张条子,举荐另一个人担任潮州知府。因为已经许诺了巡抚,所以,游百川就把张之洞的条子压了下来,不办。张之洞知道后大怒,即日传见游百川,厉声责备:“你竟敢藐视我而献媚巡抚,难道是有恃无恐?”游百川回答:“卑职何恃之有?只因为旧制规定总督负责军事、巡抚负责行政,卑职这是按制办理。”张之洞更生气了:“巡抚也归总督管,你难道不知道吗?你说的旧制,哪来的?赶紧找来告诉我,我从此也好不问行政,安心军事。”[/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游百川害怕了,赶回衙门就翻阅《会典》等制度档案。遗憾的是,总督和巡抚的职权划分原本就不明晰,也没留下白纸黑字。虽然游百川说的的确是通行的惯例,但他找不出明确根据来。强悍的张之洞步步紧逼,不依不饶,天天派人催问游百川的旧制。游百川最后忧郁吐血,只好因病辞官。从此,广东的政务,身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事事都过问,广东巡抚形同虚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职权不清和个人强过制度的例子。张之洞平时恃才傲物,又有慈禧太后的宠信,故而在地方为官事事把持。可见,职权也不是判断权力大小的主要依据。 [/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官员收入反映权力大小?[/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一个人收入越多,表明他的权力越大。这个逻辑乍看似乎有理,但是,考虑到地区存在贫富差距、经手的政务的潜在利润存在差距,甚至官员个人的贪廉程度也不同,收入并不能全面反映权力大小。[/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从法定收入看,清朝七品知县的年俸是45两,五品知府的年俸是80两,一品总督的年俸是180两。这基本能反映他们的权力大小的质的情况(反映不出权力量的比例来,总督和知县的权力量的比例肯定超过了180∶45)。可这仅仅是他们的“死工资”,雍正朝之后执行“养廉银”,将各地归公的火耗在当地官员中分配,那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一般情况下,地方督抚每年约有养廉银两万两,知府约有五千两。而京官的养廉银极其有限,由朝廷从各地解送的银两中挪出部分来,在所有京官中平分,最多的也不超过五千两。也就是说,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的和珅,每年拿到手的养廉银,和五品衔的浙江台州知府的养廉银差不多,远远低于同样是正一品的闽浙总督。但是,和珅和台州知府的实际权力肯定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所以,收入也不能成为评价权力大小的标准。[/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衍生权力的玄机:找对人才办对事[/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一个人的实际权力不单单由法定权力决定,而更取决于衍生权力。而衍生权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为衡量权力大小增加了难度。好在权力要体现在具体的事务上,权力所有者要通过办事来显示权力,所以,我们可以从“办事”这个角度来间接观察一个人的权力大小。[/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在一个衙门中,一把手的权力最大。为了和一把手拉上关系,人们纷纷去找“门政”或者“签稿”。门政表面看是个看大门的用人,但公文的往来、人员的接待送行,都先经过他的手。对一把手来说,门政就是自己的“手机”、自己的秘书。 [/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而“签稿”顾名思义就是签稿子写文书的人。古代官员业务范围过广,事务过重,不得不将文书工作假手下人,于是就有了签稿,类似于现代领导干部的办公室主任。一个签稿,一个门政,都被外人尊称为衙门“大爷”,实际权力和收益远大于其他下人,更高于一般的官吏衙役。到衙门办事的人,如果能一起搞定“签稿”和“门政”,基本上就把事情办下来了。[/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所以,你要判断谁的权力大,就看谁找他办事的人最多。比如,慈禧太后末期,奕劻为总理大臣,掌握朝廷大权。京城内外办事的人,却不去找奕劻,而是去找他的儿子载振。载振虽然只是一个商部尚书,但因为老父亲奕劻年迈无力,依仗载振协助处理政务。载振在很多事情上架空了老父亲,独揽大权,所以,找他办事的人一批批地等着他接见。后来,载振的商部尚书被罢免了,可商部大小官员遇到什么时候还是找载振请示汇报,就连继任尚书遇到人事任免也不敢自专。可见,在慈禧末期,载振的权力大于朝廷的其他诸公。[/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故事】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争权[/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镇压太平军时期,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胡林翼都驻扎在武昌。总督的官比巡抚大,但湖北的政务,官文对胡林翼总是言听计从。[/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一次,官文向朝廷推荐某人出任道员。胡林翼知道后,给官文去了一信:“访闻某人有劣迹,断断不可补授道员,如果真当上了,我就参黜他。”官文得信,连忙快马加鞭把奏折追回来,再列出湖北数十个候补道的名字寄给胡林翼,请他挑选一人。胡林翼不挑,直接复信:“除了某人外,其他人都没问题。” [/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官文见胡林翼如此强硬,也有些不高兴,发牢骚说:“我这个总督,都快成为累赘了。”他给胡林翼去信说:“按大清例,总督领导巡抚,真的是这样吗?请回信。”胡林翼回信说:“当然可以。但大清例载:总督贪污渎职的,巡抚知晓,即使不参者也与之同罪。我听说中堂曾收受某人千两银子,某人百两银子,是否真有其事?还请回信告知。”官文见信,一笑置之。[/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原来,官文庸碌无能,胡林翼精明能干,听任官文贪赃腐化,将湖北政务操于己手。官文乐得悠闲又有钱赚,也就放手让胡林翼干事。湖北的实际权力最大者,就变为了胡林翼,而非官文。[/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链接】晚清官场的“秘笈”[/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晚清有一位官员向胡林翼问一些事情,说的话言语卑鄙,开口闭口引用某小说为证。胡林翼十分生气,发怒道:“本朝官场中,文官全以《红楼梦》一书为秘本。因此,一当了官走上仕途,就开始投机取巧,专营挤辄,无所不用其极;武官则是以《水浒》一书为师。开口就是英雄好汉。这些所谓的奇谋密策,没有一件不是粗鲁可笑的。”[/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胡林翼所言,并非言过其实。《红楼梦》一书刻印后,被晚清官场中的钻营者视为其中有很多“做官的法子”。这本书因为描写了封建家族中攀附植党、裙带盘结、勾心斗角的事情,反映了官场上一些真实事情,因此而被清代官僚作为钻营倾轧的秘本。[/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清人官僚谈官场秘籍,已是蔚然成风。清人笔记《庄谐选录》的“官诀”讲得比较具体:“今日做官,灵巧圆滑四字缺一不可。有机必觉之谓灵,随缘能转之谓圆,用术不穷之谓巧,遇难不滞之谓滑。苟精熟此四字,做官无不得意者。”[/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又云:“今日官事,应之之道有三:曰应酬,曰对付,曰敷衍。应酬者,宦途进步之所系,得失存亡之所关,不得不以全力赴之也;对付者,己心所不欲而意有所惮,其事不能利我而足以害我,不能不因缘而与之上下也;敷衍者,神思之所不注,利害亦不甚关,然有是事有是名,则不得不聊且敷衍取塞责而已。”[/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较为着名的还有《官场现形记》、《廿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类的谴责小说,其中描写的各色官僚几乎都是廉寡耻鲜。[/siz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  在晚清官场上,要学习的是应该如何做官,而不是如何做事。这才是混下去的“必修功课”。[/size][/color][/font]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8 0
已审
清代官职挺多的啊
又是六部
又是两广什么的
挺复杂的
riverduck

ZxID:80999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1-12 0
目前官场生态貌似与晚清无异,呵呵……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