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blue][table=600][tr][td][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color=#ffffff][b]介绍篇[/b][/color][/size][/font][/align][/td][/tr][/table][/backcolor][backcolor=blue][table=600][tr][td][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font=宋体][size=2]
[color=#0000ff]传说,萧统是一个聪慧的人;
传说,萧统是一个宽厚的人;
传说,萧统是一个热爱自然之音而厌倦丝竹之乐的人……
种种传说加起来,这个人,就变的遥远而近乎完美。只是可惜,他没有继承王位,不然,真想看看,这样一个人,会治理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而南山的太子读书台,那个雕塑的少年,一直是青春却又孤寂的。只是,即使是雕塑家,也没有再在他的身旁多加一人,不论是美女还是童子。也许任何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山间自有美泉青松相伴,世间万事,不昧因果……
有时候觉得,这不是一个石雕,而是一个灵魂,承载美丽同时也忍受孤寂的灵魂,又孤独又高傲。遥想当年,在萧统并不顺利的人生中,太子读书台编《文选》的日子,应当是逍遥并且惬意的吧,即使没有完成丰功伟绩,《文选》,以及书中所承载的清幽雅致,超凡脱俗的魂灵,早已融入了一片有灵气的天地,让时隔千年后的人,在厌倦尘世纷扰时,偶尔可以到南山,沿着某种足迹,追寻一下,恰于非凡非仙之境,偷得半晌的欢娱。[/color]
[table=90%][tr][td][attachment=11330230] [/td][td]
[size=2]〖萧统〗(501~531年5月7日) 字德施,小字维摩,名统,南朝梁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文选》后又称《昭明文选》。[/size][/td][/tr][/table]
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末年以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察、萧譬、萧鉴。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 落泪。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 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green][table=600][tr][td][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color=#ffffff][b]文学成就篇[/b][/color][/size][/font][/align][/td][/tr][/table][/backcolor][backcolor=green][table=600][tr][td][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font=宋体][size=2]
[color=#008000]史书上说他“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爱好文学,善诗赋,成为当时博通众学的文学家。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和待人宽厚的性格,在其身边聚集了许多著名学士,商讨古文,聚书3万多卷,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编辑成《文选》一书,共30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人又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文选成书以后,风行一时。到了唐代,应进仕举者,必须熟读《文选》。唐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唐代著名学者李善,还专门为《文选》作注,成书60卷。此后,研究《文选》的学者接连不断,也称《选学》,一直持续到清代而不衰。[/color]
[b]1.《文选》(又名《昭明文选》[/b]
[attachment=11330231]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文选》选录先秦到梁800年间的诗文752篇,其中分为赋、诗、骚、诏、册等37类,大致可以概括为诗歌、辞赋、杂文三大类,计诗歌434首,辞赋99篇,杂文219篇。所选作家除无名氏外,共129人,前代的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被选入,这其中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曹植、王粲、刘祯,嵇康,陆机、潘岳、谢灵运、鲍照、谢眺、江淹、沈约等人的作品,入选数量最多。但不选经书、子书,对史书也只是略选,可见其对选文有其严格的标准。经他选入之后,有不少篇章赖此保存下来,《文选》自然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书。就其观点来看,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选入。但是,史书中的“论赞”部分是“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之作。故而入选。
《文选》的择篇标准有以下几点: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则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入。
萧统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选的作品,都应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文章要经过仔细的推敲、精心的安排,把思想内容和布局、谋篇、设言、命意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主张和他所提出的“文质并重”都是相通的。他常以儒家的教义律己,并以“仁爱”为怀。“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平时做“襦□”三千身,到冬日天寒来周济贫困的百姓。“每闻百姓赋役勤苦,额敛容变色”。萧统事亲至孝,贵嫔死后,他悲恸欲绝,水浆不入口。在平时常引纳才学之士和他们讨论典籍和史事,而不知疲倦。当时宫中有书近三万卷,学风之盛,为晋、宋以来所不曾有。其所著有《文集》二十卷,已散佚。撰集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英华集》二十卷,二者虽著录于《隋志》、今已亡佚。所编《文选》三十卷尚存。
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五卷,今收入《四部丛刊》集部。关于他的社会地位,其所编《文选》千百年来,流传极广,历久不衰,不仅为继承古代文化传统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研究我国文学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所以唐人李善说:《文选》成书后,“后进英髦,咸资准的”。
[b]2.文学作品[/b]
[table=90%][tr][td][align=center][size=2][b]《有所思》[/b]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公子无于隔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乃在天一方[/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望望江山阻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悠悠道路长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别前秋叶落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别后春花芳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雷叹一声响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雨泪忽成行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怅望情无极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倾心还自伤[/size]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size=2][b]《三妇艳》[/b]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大妇舞轻巾[/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中妇拂华茵[/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小妇独无事[/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红黛润芳津[/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良人且高卧[/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方欲荐梁尘[/size] [/align][/td][/tr][tr][td][size=2][b]《饮马长城窟行》[/b][/size]
[size=2]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行客行路遥。故乡日迢迢。[/size]
[size=2]迢迢不可见。长望涕如霰。如霰独留连。长路邈绵绵。[/size]
[size=2]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蕴此望乡情。沈忧不能止。[/size]
[size=2]有朋西南来。投我用木李。并有一札书。行止风云起。[/size]
[size=2]扣封披书札。书札竟何有。前言节所爱。后言别离久。[/size]
[/td][/tr][tr][td][size=2][b]《上林》[/b] [/size]
[size=2][/size]
[size=2]千金騕褭骑,万斥流水车,争游上林苑,高盖逗春华。[/size]
[/td][/tr][tr][td][size=2][b]《诒明山宾诗》[/b][/size]
[size=2] [/size]
[size=2]平仲古称奇。夷齐昔擅美。令则挺伊贤。东秦固多士。[/size]
[size=2]筑室非道傍。置宅归仁里。庚桑方有系。原生今易拟。[/size]
[size=2]必来三径人。将招五经士。[/size]
[/td][/tr][tr][td][size=2][b]《玄圃讲诗》[/b][/size]
[size=2] [/size]
[size=2]白藏气已暮。玄英序方及。稍觉螀声凄。转闻鸣雁急。[/size]
[size=2]穿池状浩汗。筑峰形嶪岌。旰云缘宇阴。晚景乘轩入。[/size]
[size=2]风来幔影转。霜流树条湿。林际素羽翾。漪间赪尾吸。[/size]
[size=2]试欲游宝山。庶使信根立。名利白巾谈。笔札刘王给。[/size]
[size=2]兹乐逾笙磬。宁止消悁邑。虽娱惠有三。终寡闻知十。[/size]
[/td][/tr][tr][td][size=2][b]《咏同心莲诗》[/b] [/size]
[size=2][/size]
[size=2]江南采莲处。照灼本足观。况等连枝树。 俱耀紫茎端。[/size]
[size=2]同逾并根草。双异独鸣鸾。以兹代萱草。 心使愁人欢。[/size]
[/td][/tr][tr][td][size=2][b]《咏弹筝人诗》[/b] [/size]
[size=2][/size]
[size=2]故筝犹可惜。 应度几人边。尘多涩移柱。[/size]
[size=2]风燥脆调弦。 还作三洲曲。 谁念九重泉。[/size]
[/td][/tr][tr][td][size=2][b]《貌雪诗》 [/b][/size]
[size=2][/size]
[size=2]既同摽梅英散。复似太谷花飞。密如公超所起。[/size]
[size=2]皓如渊客所挥。无羡昆岩列素。岂匹振鹭群归。[/size]
[/td][/tr][tr][td][size=2][b]《示云麾弟》[/b] [/size]
[size=2][/size]
[size=2]白云飞兮江上阻。北流分兮山风举。山万仞兮多高峰。[/size]
[size=2]流九派兮饶江渚。山岧峣兮乃逼天。云微蒙兮后兴雨。[/size]
[size=2]实览历兮此名地。故遨游兮兹胜所。尔登陟兮一长望。[/size]
[size=2]理化顾兮忽忆予。想玉颜兮有目中。徒踟蹰兮增延伫。[/size]
[/td][/tr][tr][td][size=2][b]《饯庚仲容》[/b] [/size]
[size=2][/size]
[size=2]孙生陟阳道,吴子朝歌县。未若樊林华,置酒临高殿。[/size]
[/td][/tr][tr][td][size=2][b]《细 言》[/b] [/size]
[size=2][/size]
[size=2]坐卧邻空尘,凭附蟭螟翼。越咫而三秋,度毫釐九息。[/size]
[/td][/tr][tr][td][size=2][b]《上朝值雪》[/b] [/size]
[size=2][/size]
[size=2]沐雪欵千门,栉风朝万户。[/size]
[size=2]集霰渝丹黻,流云飘绣柱。 [/size]
[size=2]滴沥垂土膏,阑干悬石乳。[/size]
[/td][/tr][tr][td][size=2][b]《锦带书十二月启》[/b] [/size]
[size=2][/size]
[size=2]太簇正月 [/size]
[size=2][/size]
[size=2]伏以北斗周天,送玄冥之故节;东风拂地,启青阳之芳辰。梅花舒两岁之装,柏叶泛三光之酒。飘馀雪,人箫管以成歌;皎洁轻冰,对蟾光而写镜。想足下神游书帐,性纵琴堂,谈丛发流水之源,笔陈引崩云之势。昔时文会,长思风月之交;今日言离,永叹参辰之隔。但某执鞭贱品,耕凿庸流,沈形南亩之闲,滞迹东皋之上。辰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黄耳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size]
[size=2][/size]
[size=2]夹锺二月 [/size]
[size=2][/size]
[size=2]伏以节应佳胡,时登令月。和风拂迥,淑气浮空。走野马於桃源,飞少女於李径。花明丽月,光浮窜氏之机;鸟弄芳园,韵响王乔之管。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寻五柳之先生,琴尊雅兴;谒孤松之君子,鸾凤腾翩。诚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但某席户幽人,蓬门下客。三冬勤学,慕方朔之雄才;万卷长披,习郑玄之逸气。既而风尘顿隔,仁智并乖。非无衰侣之忧,诚有离群之恨。谨伸数字,用写寸诚。 [/size]
[size=2][/size]
[size=2]姑洗三月 [/size]
[size=2][/size]
[size=2]伏以景逼徂春,时临变节。啼莺出谷,争传求友之音;翔蕊飞林,竞散佳人之靥。鲁游碧沼,疑呈远道之书;燕语雕梁,恍对幽闺之语。鹤带云而成盖,遥笼大夫之松。虹跨涧以成桥,远现美人之影。对兹节物,宁不依然。敬想足下,声驰海内,名播云间。持郭璞之毫鸾,词场月白;吞罗含之彩凤,辩囿日新。某山北逸人,墙东隐士。龙门退水,望冠冕以何年; 路颓风,想簪缨於几载。既违语嘿,且阻江湖。聊寄八行之书,代申千里之契。 [/size]
[size=2][/size]
[size=2]中吕四月 [/size]
[size=2][/size]
[size=2]节届朱明,晷锺丹陆。依依耸盖,俱临帝女之桑;郁郁丹城,并挂陶潜之柳。梅花拂户牖之内,麦气拥宫阙之前。敬想足下,声闻九皋,诗成七步。涵蚌胎於学海,卓尔超群;蕴抵鹊於文山,俨然孤秀。但某窃途异县,岐路他乡,非无阮籍之悲,诚有杨朱之泣。每遇秋风振响,鹑惊子夏之衣;夜月流辉,鹊绕将军之树。既乖连璧之契,终隔断金之情。中心藏之,卑诚至矣。今因去燕,聊寄刍荛。如遇回鳞,希垂金玉。 [/size]
[size=2][/size]
[size=2]蕤宾五月 [/size]
[size=2][/size]
[size=2]麦陇移秋,桑律渐暮。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菽叶漂风,影乱秦台之镜。炎风以之扇户,暑气於是盈楼。冻雨洗梅树之中,火云烧桂林之上。敬想足下,追凉竹径,托荫松闲,弹伯牙之素琴,酌嵇康之绿酒,纵横流水,酩酊颓山,实君子之佳游,乃王孙之雅事。某沈疴漳浦,卧病泉山,顿怀刘干之劳,镇抱相如之酷。是知枯荣莫测,生死难量。验风烛之不停,如水泡之易灭。聊伸币札,以代劳人。伫睹芳词,希垂愈疾。 [/size]
[size=2][/size]
[size=2]林锺六月 [/size]
[size=2][/size]
[size=2]三伏渐终,九夏将谢。萤飞腐草,光浮帐里之书;蝉噪繁柯,影入机中之鬓。濯枝迁而潦溢,芳槿茂而发荣。山土焦而流金,海水沸而漂烁。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明之两卷,恍惚怀中。但某白社狂人,青缃末学,不从州县之职,聊立松鹤之闲,时假德以为邻,或借书而取友。三千年之独鹤,暂逐鸡群;九万里之孤鹏,权潜燕侣。既非得意,正可忘言。诸不具伸,应俟面会。 [/size]
[size=2][/size]
[size=2]夷则七月 [/size]
[size=2][/size]
[size=2]素商惊辰,白藏届节。金风晓振,偏伤征客之心;玉露夜凝,直泫仙人之掌。桂吐花於小山之上,梨翻叶於大谷之中。故知节物变衰,草木摇落。敬想足下,时称独步,世号无双。万顷澄波,黄叔度之器量;千寻耸干,嵇中散之楷模。但某一介庸才,二隅顽学,怀经问道,不遇披云,负笈寻师,罕逢见日,俯仰兴叹,形影自怜,不知龙前,不知龙后。莺鹏虽异,风月是同。幸矣择交,希垂影拂。 [/size]
[size=2][/size]
[size=2]南吕八月 [/size]
[size=2][/size]
[size=2]一叹分飞,三秋限隔,遐思盛德,将何以伸。白云断而音信稀,青山暝而江湖远。敬想足下,羽仪胜卷,领袖嘉宾,倾玉醅於风前,弄琼驹於月下。但某登山失路,涉海迷津。闻猿啸而寸寸断肠,听鸟声而双双下泪。当以黄花笑冷,白羽悲秋。既传苏子之书,更泛陶公之酌。聊因三鸟,略叙二难。面会取书,不能尽述。或叨凤念,不黜鱼缄。 [/size]
[size=2][/size]
[size=2]无射九月 [/size]
[size=2][/size]
[size=2]宿昔亲朋,平生益友,不谓穷通有分,云雨将乖。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属以重阳变叙,节景穷秋。霜饱树而拥柯,风拂林而下叶。金堤翠柳,带星采而均调;紫塞苍鸿,追风光而结阵。敬想足下,秀标东箭,价重南金,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但某衡门贱士,瓮牖微生,既无白马之谈,且乏碧鸡之辨。叹分飞之有处,嗟会面以无期。聊申布服之言,用述并粮之志。 [/size]
[size=2][/size]
[size=2]应锺十月[/size]
[size=2][/size]
[size=2]节届玄灵,锺应阴律。愁云拂岫,带枯叶以飘空;翔气浮川,映危楼而叠迥。胡风起截耳之冻,赵日兴曝背之思。敬想足下,山岳锺神,星辰挺秀。潜明晦迹,隐於朝市之闲;纵法化人,不混乡闾之下。某陋巷孤游,穿墙自活。终朝息畔,若孔子之为贫;竟日停炊,如范生之在职。牛衣当被,畏见王章;犊鼻亲操,恐逢犬子。虽此惭贱,而不羞贫。绮服有时,此言何述。 [/size]
[size=2][/size]
[size=2]黄锺十一月 [/size]
[size=2][/size]
[size=2]日往月来,灰移火变,暂乖语默,顿隔秦吴。既传苏、李之书,更共范、张之志。冷风盛而结鼻,寒气切而凝唇。虹入汉而藏形,鹤临桥而送语。彤云垂四面之叶,玉雪开六出之花。敬想足下,世号冰壶,时称武库,命长袂而留客,施大被以披贤,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温兽炭而祛透心之冷。某携戈日久,荷戟年深,挥白刃而万定死生,引虹旗而千决成败。退龙剑而却步,月下开营;进鲸鼓而横行,云前起阵。徒劳斩斫,岂用功勋。诸不具陈,谨申微意。 [/size]
[size=2][/size]
[size=2]大吕十二月 [/size]
[size=2][/size]
[size=2]分手未遥,翘心且积。引领企踵,朝夕不忘。眷友思仁,行坐未舍。既属严风极冷,苦雾添寒。冰坚汉地之池,雪积袁安之宅。敬想足下,栖神鹤驾,眷想龙门,披玩之闲,愿无捐德。某种瓜贱士,卖饼贫生。入畔龟以扬声,不逢蔡子;驾盐车而显迹,罕遇孙阳。徒怀叩解之心,终想暴腮之患。既为久要,聊吐短章。纸尽墨穷,何能恳露。[/size]
[/td][/tr][/table]
3.书法作品
[size=5][b][size=3]萧统<长相思> 行书斗方[/size][/b][/size]
[attachment=11330232]
相思无终极 长夜起叹息
徒见貌婵娟 宁知心有忆
寸心无以因 愿附归飞翼
[/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purple][table=600][tr][td][align=center][color=#ffffff][font=宋体][size=3][b]故事传说[/b][/size][/font][/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backcolor=purple][table=600][tr][td][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font=宋体][size=2][color=#800080]
萧统一生,活了三十岁。在这短短的三十载,却留给了世人许多动人的传说。
个人喜欢萧统,因为《兰陵相思赋》(来自第一个传说)这本书。推荐大家去看。
[/color]
→[/size][url=http://www.paipai.fm/r4791722_u7118615/][size=2]《兰陵相思赋》[/size][/url][size=2]
[b]1.萧统寄情红豆树[/b][/size]
[attachment=11330233]
[attachment=11330234]
[b][size=1]红豆树 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蝶形花科 红豆属 树龄:1400年[/size][/b]
[size=2] 此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顾山镇红豆村。相传为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亲手所植。现仅存一株,树高12米,胸围113厘米,冠幅10米。老干新枝轮回,仍生机勃勃。
红豆树生长于南国。但江阴市的顾山红豆树却以古老、奇异、珍稀著称于世。倍受各地史学家、生物界的关注。
[size=2] 顾山红豆树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亲手种植的。萧统为什么要种植此树呢?这里还有一段太子与尼姑相爱的动人故事。[/size]
[size=2][/size]
[size=2]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长到现在,犹如虬龙老树了。
[/size]
[b]2.萧统求雨萧篁塘[/b]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而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曾经较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18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经过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
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岩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18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23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3.昭明太子读书处
[attachment=11330235]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4.萧统读书招隐山
[attachment=11330236]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传说萧统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知道埋头读书,再好的东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
然而梁太子并不满足,他想出去以博览天下群书。于是他离开建康,来到了京口。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山。刚进山里,他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连一山,山里有山,山外还有山,峰峦叠嶂,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幽静得很。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这里造房砌屋,读书选文。
太子刚到招隐山,山上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这是东晋末年音乐家戴颙在这里隐居时留下的。除了这破房子外,什么也没有。环境十分简陋。梁武帝知道后,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来到招隐山。可是,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吟起西晋诗人左思的著名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个太监,并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
过了几个月,读书台造好了。在读书台边,还造了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五开间小客厅,起名叫"增华阁"。房子造好后,太子和当时一班文人:刘孝绰、殷钧、明山宾等在增华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那时候,《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欢同他讨论文章。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文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记载:“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因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犹存。”招隐寺内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即其遗迹,清代乾隆皇帝和大诗人王士祯都有诗吟咏。宋代的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中还记录了萧统在招隐寺内编纂《昭明文选》的史实:“招隐寺……方丈有阁,号招华,梁昭明选文于中。”明代的《山堂肆考》、清代《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而阁名则叫“增华阁”。因此,《昭明文选》很有可能是在此阁编纂而成。)
在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还保存着一块当年太子读书的石案,上面镌刻着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普通元年”是他父亲执政的年号,“岁在庚子”指昭明太子来此读书是正值二十岁)
[/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000000][table=600][tr][td][color=#ffffff][font=宋体][size=3][align=center][b]传奇故事—萧统[/b][/align][/size][/font][/color][/td][/tr][/table][/backcolor][backcolor=#000000][table=600][tr][td][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font=宋体][size=2]
[b]萧统:不可多得的文人太子[/b]
提到昭明太子萧统,人们自然会想到《昭明文选》,这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被人赞为“《文选》烂,秀才半”。有人称萧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文气息的太子,但这种赞赏只是以他的《昭明文选》为前提,对他的仁厚、孝义、睿智只是做了个简单的铺陈。事实上,这位太子的死,不仅对梁朝的政权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整个人类而言也是一大损失。
[b]洁身而去[/b]
公元531年三月的一日,梁武帝太子萧统在后池游园中游玩。当雕着花的小船行驶到池子中央时,萧统站起来想摘一朵荷花。此时船身忽然一震,他重心不稳,掉进了池子里。随从们吓坏了,慌忙跳进水中把萧统救到了岸上。经过一阵摇晃叫喊,萧统终于醒转过来,但他很痛苦地叫了一声:“腿……”
众人一看,太子的腿鲜血淋漓。可能是被池子里的植物刺破了。众人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回寝宫,有人想去报告给皇帝,但被太子拦住了。太子说:“父亲已经很忙碌了,何必为这一点小伤去惊动他老人家?”但许多天后,萧统腿上的伤口仍不见好,腿也肿了起来。
梁武帝见太子多日不露面,就派使者过来探问,萧统只好以偶感风寒为借口打发了使者,并勉强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要担心。
到了四月份,萧统的病情突然恶化,躺在床上几乎不能动,整日浑浑噩噩。侍从们不忍心看到他这样,便叫一个人偷偷地去禀告梁武帝。梁武帝闻讯后,立即赶到东官。是时,太子已永远地离去了,年仅31岁。
失去爱子,梁武帝痛不欲生、老泪纵横,下诏书用天子之礼殓葬太子,加谥号为“昭明”。五月,葬于安宁陵,并下诏命司徒左长史写作哀册文。
太子之死震动朝野,梁朝上至天子,下及万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京城男女奔走宫门吊丧,人群塞满了道路,哭声震天;其他地方的人知道太子的死讯后,也都极为哀伤。
[b] 聪慧太子[/b]
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因为梁武帝近不惑之年得子,所以对他倍加宠爱,502年立其为太子。
萧统自小聪明伶俐,3岁时学习《孝经》、《论语》;5岁时已读遍五经,并且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8岁就能在寿安殿讲解《孝经》,讲起书中大义头头是道,引得大臣们称赞不已。
12岁时,萧统在宫中看到狱官办理案件,处理罪犯,便问左右官员:“这些人是做什么的?”有人回答他说:“这些人是司法的廷尉官员。”太子,道:“你把他们的文书拿过来给我看看。”翻了一遍后,他发现上面的罪犯都很可怜,就说:“我能代表你们判决这些人吗?”主管官员见他很认真的样子,就说:“当然可以。不过殿下您要知道,这些人所受的刑罚可是很重的。”
萧统点点头,便开始写起判决书来。主管官员拿到文书后,只见上列所有罪犯都签判责打50大板。主管官员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办,就去问梁武帝。得知原委后,梁武帝大笑,说:“既然你跟太子说了他可以判决这些人,那么就按照他的判决去执行吧。”
从此以后,太子经常对案件进行审理,但主管官员认为他太过于仁慈,所以只把可以从宽发落的案子交给他。
有一次,主管官员呈上了一件建康县令审判的诬告他人诱骗人口的案子。审理案子之时,县令认为以太子之仁慈,若审理此案必会从轻发落,所以就只将诬告人打了40下屁股。但太子审理后,说:“他要是犯了罪,便应该全家妻凡同受刑罚,如今只是宽大不按罪判刑,难道可以轻罚了事吗?”下属官员问该怎么罚,太子道:“罚他去服冶铸劳役10年。”
众官员这才明白,太子虽然仁慈,但对于故意犯罪之人却很严酷。看来这位太子除了仁慈,还很有主见。
522年,昭明太子的叔叔萧儋去世。按照旧礼仪,长辈死后,东官在丧礼方面对此不能有任何亲切的表示。也就是说,昭明太子不得对叔叔的死有任何悲痛,一切文书、信件都要按照平常的样式进行。但昭明太子觉碍这种规定很不合适,于是跟太子仆刘孝绰谈论此事。
刘孝绰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张镜的《东官仪记》所赐。其中有这样一条:朝廷有发哀出丧的事,东宫停止奏乐一个月以上,穿丧服的期限和上面相同。虽然丧服可以脱掉,但是肯定有悲伤的情感,书面上应称‘兼慕’,过一个月停止号哭之后,方可以奏乐,称为‘悲竟’。”
所以,刘孝绰认为,萧儋死了,东官只需自称“兼慕”,直至“悲竟”就可以了。
于是,昭明太子下令说:“《东宫仪记》在旁系亲属问题上有一些不合人情之处,我认为张镜前后矛盾,首先他说太子要停止奏乐一个月表示悲伤,最后却说东宫不能和旁系丧礼发生关系。那么,东宫是该悲伤,还是玩乐呢?”
张镜是南朝宋人,所撰《东宫仪记》是后世东宫必学的礼仪教科书。昭明太子能对这样一本权威教科书提出疑问,是十分难得的。
[b]
仁义太子[/b]
520年左右,梁军北伐,京城米价因此暴涨。昭明太子下令节衣缩食,每当大雨雪过后,他都要派心腹官员到里巷去仔细查看,若见流离失所的人,就拿出米来救济他们。昭明太子还将东官的绢帛拿出来,让侍从做了上千件衣裤送给衣不蔽体的穷苦人,并吩咐不要让这些人知道是太子的赠与。如果有人死在大路上,太子就命人将其好好安葬。
有一次,太子看见宫中侍卫手里拿着荆条,便询问道:“你们拿着这东西做什么?”
侍卫回答说:“用来驱逐宫外的闲人。”
太子摇了摇头,说:“驱逐人可以用嘴巴,何必用这种东西呢?”
侍卫又回答:“殿下,这是历来的规矩。”
太子回到宫中想了一晚。第二天,他找到侍卫,说:“其实你们可以换成小木板子。毕竟用它是驱逐闲人,而不是杀人。”
昭明太子吃饭时,若发现碗里有苍蝇之类的小虫子,他就偷偷地把它们挑出来,不让人知道,因为他不想为此而让厨师知道自己失职而担惊受怕。
当时宫中流行赌博,梁武帝为了制止这种行为,立下严酷刑法,一旦捉到赌博之人,就处以极刑。昭明太子知道后对武帝说:“这些人虽然赌博,但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并没有侵犯公家财物,刑罚如此严酷,似乎与人情不符。”梁武帝表示赞同,并让他修改惩罚限度。太子下令:老百姓赌博判徒刑3年,士人赌博免官。他还将以前判处死刑的都改为无期徒刑,自此以下都减刑一半。
520年,梁武帝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亲自登台宣传佛家教义。昭明太子也深受影响,不仅通读了佛教经典,还在宫内建立慧义殿作为集会之所,招引一些著名僧人谈佛论禅。
因受儒家思想影响,太子特别喜欢与有才学的人交往,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聚集在他身边。他常常和这些文人学士一起讨论典籍,著书写文章。到522年时,萧统整理的诗文的数量已经不少,于是他便命刘孝绰将之编纂成集,此集即是对后来的文人们影响巨大的《昭明文选》。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自然会发生矛盾,但萧统很善于处理身边文人学士中的矛盾。有一次,作为廷尉正的刘孝绰携妾住入官府,但却把自己的老母亲留在了老宅子里。当时的御史中丞到洽因此事上奏弹劾刘孝绰。刘孝绰的弟弟得知哥哥被人弹劾,就大笔一挥,写了一封信,信里列举了到洽令人不满的十件事,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到洽的鄙视。同时他又另写了一本折子呈奏给太子萧统,但萧统接到之后看也不看,就叫人把信烧毁了。刘氏兄弟和到洽见太子如此,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对文人如此宽容,但对贵族萧统却常常让其难堪。萧统喜爱山水,于是就在玄圃中建造亭馆,与身边属员和文人学士游宴其中。有一次,他于后池泛舟,番禹侯大谈此间当奏女乐,太子不答,却吟咏左思的《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搞得番禹侯面红耳赤,不声不响地下船走了。
史书记载,萧统在东宫20年。从来没有畜养过任何歌舞伎人。梁武帝曾赐给他一支太乐女伎,但不久就被他送了回去。
[b]墓地事件[/b]
昭明太子的聪慧睿智、文采风流和仁义道德,让梁武帝认定他就是最合适、最优秀的继承人。所以,他的死才让梁武帝无所适从,悲痛不已。但很奇怪的是,梁武帝虽然对萧统十分器重爱惜,但太子死后,他并没有立其儿子为接班人。
梁武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有人认为直接原因就是昭明太子与梁武帝之间的那场“墓地事件”。
526年十一月,昭明太子的母亲丁贵妃去世,他派人买到了一块好墓地,以安葬母亲。此时,一个卖地的人找到了梁武帝身边的太监俞三副,对他说有一块地很想卖,如果能高价卖给太子,俞太监可得其中的三分之一钱。俞太监心动了,便跟梁武帝说:“太子现在要安葬贵妃的那块地不是不好,但有一块地比这块更好。”
梁武帝问道:“墓地有好坏之分吗?”
俞太监急忙道:“当然有,您夫人的墓地或多或少都与您有一点关系啊。”
梁武帝大惊,说:“好,你让太子换墓地。”
最后,昭明太子把母亲安葬在俞太监买回来的墓地里。过了不久,有个江湖术士看了那块墓地后对太子说:“这块墓地折您的寿啊。”
昭明太子也大惊,问道:“那我该如何是好?”
术士说:“无妨,可以设法延长寿命。”
按照术士的交代,昭明太子将蜡制成的鹅和各种物件埋在了墓地旁边。本来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况且太子只是为自己祈福罢了,并无谋害他人之意。但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这件事后来居然成了昭明太子临死时都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恨事。
太监鲍邈之和魏雅都很受昭明太子的喜爱,但后来太子疏远了鲍邈之而对魏雅亲近,鲍太监就把太子为自己祈福之事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虽然心下怀疑,但还是派了几个人去墓地挖掘。挖出了东西后,梁武帝大怒,准备将此事一查到底。有位大臣觉得此事只是小人从中挑拨,遂劝谏说:“太子平时所为没有一点不孝之处,如果查下去,将对太子很不利。”梁武帝想到太子平时的表现,觉得有理,便不再继续追究,只下令将那个术士捉来杀掉。
因为此事,太子总觉得对不起父皇,临死时还跟侍从说起此事。他以为只是在为自己祈福,想不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在诅咒父亲了。
当初母亲死后,昭明太子从丧处徒步走回东宫,直到母亲人殓,滴水未进。每次一想到母亲,他就会哭得昏天黑地。后来,梁武帝给他带信说:“哀伤不应毁灭天性。如果一个人经受不住死去的人给自己带来的感情,那就等于不孝。我还在世,你却如此,你对母亲有孝心,难道对我就没有了吗?”昭明太子这才忍住悲伤,但丧礼过后,仍整整瘦了一圈。当太子以瘦弱之身入朝时,大臣们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这样一个崇尚孝道仁义的太子在“墓地事件”上做出了对父亲不孝的举动,在他有生之年,如何肯原谅自己?
自在园中落水后,太子的伤情无非是身体上的。身为太子,他有御医服侍,不至于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死掉。或许“墓地事件”之后,昭明太子始终充满了自责,郁郁寡欢,才导致病情恶化,以致不治。
但也有史家认为,梁武帝既然素知太子为人,当时亦不予追究,那么“墓地事件”就不足以成为他更换继承人的直接原因。事实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昭明太子的儿子那时太小,为江山社稷着想的梁武帝认为小孩子执政极易发生大权旁落之弊政,不足以担当大任。
其实不管梁武帝更换继承人的原因如何,昭明太子之死,无论是对梁朝还是对历史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b]太子死后[/b]
萧统死后,梁武帝召萧统时任南徐州刺史的儿子萧欢入京,“欲立以为嗣”。但一个月后,梁武帝又将这个孙子“遣还镇”,而立萧纲(昭明太子之弟)为嗣。
事实证明,萧统死后,无论立谁都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史书记载:“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赴宫门,号泣满路。”现在看来,这种气氛确实是有点不寻常,但因为萧统太优秀、太仁义、太有才华了,崇敬爱戴他的人无数,人们根本无法接受其后任何一个人被立为储君。
活在萧统仁德之名的压力下,萧纲尴尬不已,更让他恼火的是,在外人看来,自己继承太子之位似乎是从萧统的儿子萧欢手中抢来的,有很多人因此对他极为不满。
尽管梁武帝为立萧纲为皇太子之事找了个“天下未安,择嗣须重贤德,故效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朝野仍然“多以为不顺”。《南史·梁武帝诸子传》中记载:“帝既废嫡立庶,海内口尊口沓。”曾为晋安王萧纲主簿的周弘正也特地上奏萧纲,劝他谦让,甚至后来乱臣侯景叛乱的口号就是:“次当支庶,宜归正嫡。”
萧纲虽被确立为太子,但他作为储君的合法性问题并未就此了结,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矛盾。精力充沛的梁武帝共有8个儿子,但除了昭明太子萧统和三子萧纲还算仁义有才能外,其他几位都不成器。萧纲成为太子,引起了昭明太子诸子和萧纲其他兄弟的不满。最后,在这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爆发了各派力量之间的大争斗以及叛乱。
可见,萧统的死其实就是梁朝灭亡的先兆。如果他不死,后来的历史格局可能会被改写。
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仁义太子,在青史上所留下来的美名却仅仅是编撰了《昭明文选》,从他的仁义、政治才能上来讲是不是一种悲哀?昭明太子在天有灵,又会不会叹惋呢?
[/size][/font][/td][/tr][/table][/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2-01 16:3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