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饮食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655 回复:6

[人文通史] 清代宫廷饮食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暮水尘烟

ZxID:10338362


等级: 文坛巨匠
冒泡泡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3 0
清代宫廷饮食
— 本帖被 天若舞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1-23) —
[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一、管理机构[/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        清代宫廷饮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内务府和光禄寺。内务府是管理皇族事物的总机关,其属下的“御膳房”、“御茶房”、“御茶膳房”是专门管理皇帝及皇室饮食的机构。皇帝的御膳房每日需要的米、面、菜、糖、酒、醋等物,由内务府属下的“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物处”管理。御膳房所用鸡、鸭、猪等肉类物品,主要由内务府支出四万两银购买,其中内廷每年约用两万两千余两银,则由光禄寺按季向户部支领发给;鲜鱼由掌仪司买办。其中直隶进奶猪、乳羊、鸡、野鸡、鸭;崇文门每年春暮进黄花鱼,十月进银鱼;直隶保德州天桥峡每年冬季进石华鱼;山东进麒麟菜、海带、紫菜、吉祥菜、鱼翅;山西进石花冰鱼、鲥花鱼;两淮进风干猪肉、糟鹅蛋、糟鸭蛋;湖广进银鱼干、虾米;江西进虾米;外藩蒙古进熏猪、鹿肉干;长芦盐政进猪、羊、鸡、鸭、花鱼等。

  皇帝每日所需蔬菜由内务府支银购买。每年各地还要向宫廷进贡酱菜及地方特产,有山东进扁豆、凤尾菜;浙江进酱菜、杭州菜;江苏进各色小菜;福建进闽姜。为便于贮存并保证蔬菜等食品新鲜,紫禁城内设有五所冰窖,共藏冰约三万块。 

        按照满族的传统习惯,皇帝每天有早、晚两膳,早膳多在卯正,有时推迟到辰正(早六时至八时前后),晚膳多在午、未(十二点至午后二点前后)。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如临时需要饮食,则随时传进。到夏、秋两季,早、晚膳则要提早半个时辰。清代皇帝用膳有固定时间,无固定地点。吃饭的地点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寝宫或活动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后的皇帝都以养心殿后殿为寝宫,在养心殿正殿批阅奏章、召见臣工、处理政事。之后,经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膳。无论皇帝走到哪里,身边总有几个专门负责“背桌子”的侍从。只要皇帝想吃饭,一声“传膳”令下,背桌子的侍从立即将三张膳桌一字摆开。负责皇帝日常饮食的御膳房,坐落在养心殿迤南,是与养心殿相邻的南、北两座大院。养心殿周围的重华宫、咸福宫、建福宫等都做过乾隆皇帝的餐厅。传膳太监手捧膳盒,从御膳房到皇帝传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鱼贯而入,把御膳房早已准备好的饭、菜、饽饽、粥、汤等逐一摆在长长的膳桌上。长桌摆满,意味着御膳已齐备,膳房首领太监,请皇帝进膳。 

        皇帝的御膳房设官员、厨役三百七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一百二十多人。皇帝进膳有膳单,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月成一册。每日用膳前,膳单要明确指出某菜为某厨师烹制,以备存档。内务府大臣还负责御膳承做时的严格要求,每品菜点的配料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膳食主次有别。 

        虽然宫廷有最好的原材料和厨艺最精湛的厨师为皇帝备膳,但是每位皇帝对饮食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康熙帝生活在盛世的巅峰,他躬行节俭,对饮食生活严戒奢华,并要求皇室眷属、子弟及大臣们注意俭约。他说,食品无论精粗,应因人而异,据每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对自己身体有益的食品,不可贪食其味美而所好食品。康熙皇帝一日两膳,每膳仅一味,不食兼味,多余部分,全部用来赏赐后妃和随行食用。两膳之后,“夜不可饭食,遇晚则寝”。所食食品,也选择“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体有益”。“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对于鲜果及蔬菜等类,“朕只略尝而已,未尝食一次也。必待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即使在外巡幸,遇到当地官民供献吃食(地方特产,指酒、肉等),康熙帝下令,仅取微少的一点点——“令取米一撮,果一枚”。因康熙提倡节俭,当时宫中每年生活消费仅为明代的八分之一,“明光禄寺每年送内用钱粮二十四万余两,今每年只用三万余两。” 

        乾隆帝的饮食生活讲究养生之道,一年四季早膳前都要先吃一碗冰糖炖燕窝。在早晚两正膳中,也常有燕窝菜,即燕窝红白鸭子、燕窝炒鸡丝、燕窝拌白菜、燕窝白菜滑溜鸡鸭、燕窝清蒸肥鸭。乾隆帝饮宴菜肴中以鸡、鸭、鱼、猪、羊、鹿、鹅等为主。乾隆皇帝喜食肉类食品,那必须是经过精选细烹后食用。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巡盛京,一行人马刚到山海关,盛京将军弘晌为讨皇帝喜欢,特进刚刚获到的鲜鹿给皇帝。弘历深知食鹿肉滋补身体,但仍十分谨慎。弘历问道:“今日进的鹿肥瘦?”厨役回答道:“瘦。”随后弘历下旨:“晚膳叫双林(厨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其余伺候赏用。”可见对饮食的讲究已达到了科学的膳食结构。 

        乾隆年间,清宫饮食十分丰富,但他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不改。每年春季榆树发芽的时候,清宫要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乾隆不仅自己吃,还将此供奉神祖,“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宫内御膳房做的榆钱饽饽分送后妃、皇子们,还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初夏食碾转儿(嫩麦制作),端阳节食粽子,重阳节食花糕。迎季节食蔬菜更是弘历的嗜好,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榻、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粘馓团子……本来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间粗食,却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喜食,体现了乾隆帝的饮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的合理膳食。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调换菜肴,是乾隆饮食的特点:冬末春初,早晚两膳的菜肴中设两个火锅。农历四月初,撤去火锅换凉菜,六、七、八三个月早晚两膳增加糖拌藕、江米藕。冬季三个月食鹿肉、羊肉,夏季三伏食糊米粥、绿豆粥。全年饮食有规律,不食过冷过热物,食不过饥过饱,不暴食暴饮,对弘历健康长寿是有着奇妙的作用的。 

        道光在位期间,正是清王朝走下坡路的时期。吏治败坏、军备废弛,鸦片大量输入,造成大量白银外流,严重地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尽管清皇室成员的衣食穿戴都有定制,但清宫内财政支绌,道光帝不得不节衣缩食地维持皇室的日常生活。对于穿的,他要求太监穿布衣、布裤、布鞋,也经常亲自到放置衣服的老库查点后妃的衣服账,而他自己却很少添置服饰。在吃的方面,他的饮食生活在清朝诸帝中是最简朴的。夏天,清宫帝后每日都要吃西瓜解暑热,道光帝觉得吃西瓜浪费,在最热的三伏天明令太监:“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一日,道光帝想吃“面片儿汤”,令御膳房给他做一碗。大半天过去了,面片儿汤没有送来。在道光皇帝的追问下,负责此事的人来说,需要数千两银。于是他对来人说“前门外一饭馆至此(面片儿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钱,可令内监往购之。”内监复奏:“饭馆已关闭多年矣。”道光帝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费一钱!”道光帝一年四季的饮食都是以“五品”为限,即每日早晚两膳菜肴、饽饽各五品。其中,炒鸡蛋是每日必备的菜肴。即使是岁暮的除夕和元旦的膳食,道光帝仍尊守“节俭”二字。道光七年的除夕(1828年12月30日)早膳是:“鸭子白菜锅子一品,海参溜脊髓一品,溜野鸡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炖菠菜一品”。第二天,即道光八年的正月初一,早膳是“浇汤煮饽饽一品,羊肉丝酸菜锅子一品,溜鸭腰一品,鸭丁炒豆腐一品,鸡蛋炒肉一品。”但是,在道光帝的膳单中也有过丰盛的膳单,那是道光帝赏赐出嫁的女儿、女婿的饭菜和节日家庭筵宴。 

        清宫习俗,公主出嫁、皇子成婚,清帝都要赏赐整桌的饭菜。道光二十五年(1836)五月初八日,道光的女儿出嫁。御膳房据单奏折“赏过公主、额驸(公主的丈夫)饭菜两桌”,每桌大碗菜两品:“燕窝福在眼前金银鸭子、万年青蜜制奶猪。中碗四品:燕窝如意肥鸡、双喜字鸭羹、肥鸭瓤长生果、芙蓉鸡。怀碗菜四品:燕窝鸭条、鸡皮溜海参、鹿筋火腿、鲜虾丸子。碟菜四品:海参拌燕丝、碎溜小鸡、炒面鱼、云扁豆炒肉。片盘两品:挂炉鸭子、挂炉猪。饽饽四品:喜字黑糖油糕,喜字白糖油糕、喜字猪油馅馒首、喜字澄沙馅馒首。” 

        在清代幼年即位的小皇帝中同治是寿命最短的一位。他是咸丰惟一的儿子,从小娇生惯养。短命的原因,与营养不良有关系。同治六岁即位,皇帝虽小,御膳却按照皇帝份额供给。但每膳都赏给他身边的一名御前太监张文亮“替吃”。张有一副福相脸,一张乖巧的嘴,深得慈禧的喜爱。张文亮吃毕,还要替皇帝到母后皇太后慈安、圣母皇太后慈禧面前去谢恩。御膳都让太监吃了,皇帝自己吃什么呢? 

        同治帝一日两膳吃两宫皇太后赐给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丝疙瘩汤、甜浆粥、柳叶汤、面片汤、豆腐片汤等。六岁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仅吃汤粥根本无法饱腹。他有时饥饿难忍,闯进太监的住处偷太监的东西吃。被太监发现后,立刻夺过丢掉。有的太监想给小皇帝一些吃食,又怕皇太后知道怪罪,犯欺君之罪,只好装聋作哑,按照规矩办事。同治帝六岁即位到十九岁病逝,皇帝龙身贵为天子,却没有健康的体魄,年纪轻轻便一命呜呼。但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每膳都摆样子自欺欺人。可见清宫刻板的饮膳制度,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清宫饮膳制度的弊端所在。 

        清代宫廷内为皇帝备膳厨师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清入关之后,带来的盛京满族厨师,他们大多为世传技术,父传子艺,子承父业,是清代宫廷厨师中的核心。其次是沿袭了明代宫廷留下来的山东厨师。第三部分则是依帝、后饮食爱好选用的厨师。乾隆的妃子中,有一位来自新疆和卓木的维吾尔族的香妃,宫中特为她招募回族厨师,做清真膳。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街头流行“豆汁”风味小吃,内务府亦在民间招募技术较高的豆汁厨役进宫制作豆汁。还有,乾隆帝南巡,喜食江南食品,带回苏、杭两地的厨师。这些人数量不多,最初仅是皇帝用膳时临时点菜再烹调制作。随着宫廷饮食的发展,江南厨师成为乾隆帝正膳肴馔的专门烹制者,餐餐指名要某某人做,几乎到了非江南风味食品不进膳的地步。这样的厨师历代都有,清末溥仪小朝廷时,御膳房备膳的十几名厨师中最有名的厨师是从北京忠信堂饭庄请来的厨师郑大水。做主食的也是宫外饭庄的郑恩福厨师,溥仪喜欢他做的面食、炸食及各种粥食。1911年辛亥革M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溥仪仍居住紫禁城后半部,过着逊帝的生活。溥仪对御膳的要求,打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饭,对西餐非常感兴趣。他指示郑大水向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带来的外国厨师学做西餐和摆饰餐桌,还在紫禁城的丽景轩设置了西餐饭房。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二、皇帝是如何防厨子下毒的 

        皇帝贵尊人间天子,穿的是龙袍,住的地方是金鸾宝殿,行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
。皇帝如何吃饭,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的都是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后来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这样? 

        皇帝吃饭问题,在过去是皇家机密,秘不示人。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欢的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用膳并不都如常人一般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实际上,不论是两餐制还是三餐制,皇帝都不会挨饿的,中间会有点心小吃什么的。 

        皇家自称孤家寡人,这在吃饭时体现最明显,也是自己一个人吃,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欲称“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会不会便够不着?这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道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称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得标得一清二禁。这样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追究起来也方便。如今上等级饭店也会这样做,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儿”。如果改用其它质地的器皿盛饭菜,会惹主子生气的。 [/size][/align][align=left][size=2][attachment=11330110] [/size][/align][size=2][align=left]
        清顺治皇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透露了当初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 

        除了金器,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所记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镶牙箸 1双、银西洋热水锅2口、有盖银热锅23口、有盖小银热锅6口、无盖银热锅10口、银锅1口、银锅盖1个、银饭罐4件、有盖银桃子6件、银镟子4件、有盖银暖碗24件、银盖碗6件、银钟盖5件、银錾花碗盖2件、银匙2件、银羹匙13件、半边黑漆葫芦1个、内盛银碗6件、银桶1件、内盛金镶牙箸2双、银匙2 件、乌木筷10双、高丽布3块、白纺丝1块、黑漆葫芦1个、内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银镶里皮茶碗10件、银镶里5寸无分皮碗1件、银镶里罄口3 寸6分皮碗9件、银镶里3寸皮碗22件、银镶里皮碟10件、银镶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2件、商丝银筷2双、银镶里葫芦碗48件、银镶红彩漆碗16件。 

        从这份档案中可看出,乾隆所用餐具中,绝大部分都是银器。如果说皇家喜欢金,那是为了显示气派和高贵。而使用银器,则有很多实际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乏皇帝被人在饭菜中做手脚而毒死的事件。《资治通鉴·晋纪八》(卷86)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所以,在毒杀皇帝的所有人物中,御厨大概是最容易得手的。但皇帝对付厨子下毒的招数很多,比如在用膳前让别人先尝,这差事往往是侍膳太监的份内事,叫做“尝膳”。如果有毒,皇帝就可躲开毙命的危险,这也是常人都能想到的防遭毒杀招式。
[attachment=11330111] [/align][align=left]        再有一种最简单,也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使用银器盛菜,这大概也算是皇家防范厨子或下人下毒的生活小技巧吧,也是皇家喜欢使用银器的最实际理由。 

        原来,如果有毒,银器立刻就会变黑。现代科学已证明,这种方法是简单有效的。因为银碰到硫化物会起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过去常用毒药,如砒霜(三氧化二砷)在提取时往往含杂有硫化物,所以银器测毒很灵验。 

        如果是使用其它质地的器皿,比如陶瓷,则会在器皿外会挂一个小银牌,这小银牌是验毒工具。在拿开盖罩后,太监会当着皇帝的面,把银牌放进汤菜里试一下。溥仪证实了这一点,“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当然皇帝防被下毒的招式很多,如清代皇帝不暴露喜食的菜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吃菜不许过三匙”。还有,每一道御膳,御膳房都会留下样菜,以备查验,这种方法目前连中小学的食堂都这样做了,以保证学生饭菜的安全。 [/align]
[/size][/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三、中国饮食瑰宝:清朝宫廷宴 

        宫廷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层次。它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诗经》中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家就是帝王的家天下。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身居于巍峨的皇宫和瑰丽的皇家花园之中的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饮食的占有上也凌驾于千万人之上。因此,帝王拥有最大的物质享受。他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宫廷饮膳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在悦目、福口、怡神、示尊、健身、益寿等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肴馔,充分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技水准和文化色彩。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继承并推进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尤其是宫廷筵宴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把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清宫的饮食档案,详细记载着筵宴名称、饮食人员、时间、地点、食品种类、座次排列、餐桌餐具、桌张规格、席间音乐、进餐程序,以及饮食品种来源、流水账目、食品赏赐、赴宴衣着等十分丰富的项目内容,透过这浩繁的史料可以使我们对清代宫廷宴有个大致了解。 

        1、种类繁多各有名目 

        清宫筵宴种类繁多,各有名目,但又并非随意举行。我们知道,清朝是以满洲贵族集团为统治核心的封建王朝。清入关前,其先世盛行“牛头宴”、“渔猎宴”,这些宴会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渔猎生活特色。 

        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在学习汉制,沿用明代宫廷宴例之时,又将本民族的筵宴形式融于其中。顺治元年皇极殿之定鼎宴,是清入关后的第一次大宴。嗣后,顺治年间又设冬至宴、大婚宴等。为了宣扬皇帝的“恩荣”和“威仪”,尚有殿试传胪次日宴于礼部的“恩荣宴”;皇帝经筵礼成,宴于文华殿的“经筵宴”;临雍礼成,宴于礼部的“临雍宴”。如遇大军凯旋归来,王公大臣、钦命大将军及从征将士,皆按次为序,行酒进馔,此为凯旋宴。为了鼓励和表彰儒臣翰林等官员,每当钦命编修实录、圣训之期,必在礼部赏宴总裁以下各官,到时群臣朝服预宴,行礼如仪,此为“修书宴”。专门招待文臣学士的,有每年春三月文华殿之“经筵宴”,宴后均赏“红绫饼”,这是承袭唐代之制。康熙年间,清宫宴开始有所改革,入关前之元日宴,已“改燔炙为肴羹,去银器,王以下进肴羹,筵席有差”,这些都反映了清宫宴正在逐渐汉化。 

        此外,宗室筵宴,以及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皇帝“万寿”、皇后“千秋”、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等,都要举行筵宴。每年元旦、上元、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清宫均在乾清宫等处设宴,筵宴九卿六部、满汉大臣、诸藩使节。 

        太和殿筵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100只,酒100瓶,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裁减宴席为19席、羊18只、酒18瓶。嘉庆、道光朝以后,太和殿筵宴的桌张,根据实际情况又有所增减。 

        康乾盛世时,更首创中国古代社会之最大的“千叟宴”。千叟宴是清宫少有的大宴之一,这也是各种筵席中举行得最少的一种,仅康熙、乾隆两朝时举行过四次,但较其他宴会场面最盛、规模最大、准备最久、耗费最巨。 

        2、美食纷呈燕乐萦绕 

        一次宫廷宴,就是一次人间美味的盛展。 

        宫廷宴伊始,手捧着一道道佳肴妙馔的侍膳太监,从各路鱼贯而来,汇集到筵宴大殿。将美馔摆在千百张筵桌上,宛若天女散花,蔚为壮观! 

        乾隆朝时,在皇帝的金龙大宴桌上,摆满汉族南北名肴和满、蒙、维、回美食。那上面,燕窝口蘑锅烧鸡、红白鸭子、鹿筋拆肉、脍银丝是汉族北方名菜;酒炖八宝鸭子、冬笋口蘑鸡、龙须馓子、苏州糕等为汉族江南菜点;鹿尾酱、烧狍肉、敖尔布哈(奶饼)、塞勒卷(脊骨面食)等为满洲肴馔;额思克森、乌珠穆泌全羊、喀尔喀烧羊、西尔占(肉糜)等是蒙古名食;谷伦杞、滴非雅则、萨拉克里也等是维吾尔族名菜,粗略统计,品种竟达上千种。 

        道光以后,清宫宴汉菜日渐增多,且席面上多有吉祥字样的拼摆。光绪皇帝大婚时,宴席上已见“龙凤呈祥”字样。慈禧过寿,席面上出现“万寿无疆”字样。清宫的元旦宴,席面上可见“三阳开泰”字样。有谁晓得,这些字,竟是以一丝丝莹洁名贵的燕窝拼摆而成,可谓豪华至极! 

        清代,凡宫中的重大筵宴,均有音乐、歌舞助兴,以烘托气氛。据《啸亭杂录》记述:“国家肇兴东土,旧俗所沿,有喜起、庆隆二舞。凡大宴享,选侍卫之狷捷者十人,咸一品朝服,舞于庭除,歌者豹皮褂貂帽,用国语奏歌,皆敷陈国家开创之事。乐工吹箫击鼓以和,舞者应节和拍,颇有古人起舞之意,谓之喜起舞。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庆隆舞。”在这里,“国语”系指满语,要用它来在席间歌咏舞蹈,以助其兴。 

        喜起舞毕,“吹笳人员进殿”奏蒙古乐曲,接着掌仪司官员,“引朝鲜、回部各掷倒伎人,金川番子番童等,陈百戏”,表演杂技,这时筵宴进入高潮,然后鸣鞭奏乐,皇帝还宫,众皆出,宴毕。在宫中元旦(正月初一日)举行太和殿筵宴的次日,即正月初二日或每逢皇太后的生日寿辰时,在慈宁宫中也要举行类似的筵宴。 

        当时所呈现出的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体现了清宫筵宴中浓郁的封建文化色彩。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四、清朝遗珍——千叟宴 [/size][/align][size=2][attachment=11330112] [/size][size=2][/size]
[align=left]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至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被史学家称之为“康干盛世”,在这100余年间,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乾隆从政之余,喜好翰墨,曾下令让宫廷画家创作出许多反映当时社会大事或宫廷生活的历史题材画;此外,一些常在宫内行走,自己擅长绘画的官吏画家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也绘制了一些同类题材画作,汪承霈的《千叟宴图》就是这样的作品。

  《千叟宴图》横披,纸本、设色,纵91.2厘米、横151厘米。画幅右上楷书一行:“干清宫千叟宴图”,右下款署“臣汪承霈恭画”,无印章。汪承霈(?——1805),字受时,号时斋,安徽休宁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官至工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其父汪由敦,曾是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深得乾隆赏识。汪承霈工诗古文,善书画,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精。他的一生,经历了乾隆所谓“十全武功”的整个过程,亲眼目睹了乾隆的治国手段,也亲身感受了乾隆惠予其父的荣耀。由于常在宫内走动,创作了一些围绕乾隆朝发生大事的作品,《千叟宴图》就是这样一幅表现乾隆宴请文武官员以及60岁以上离任官员、平民百姓情景的作品。

  展开《千叟宴图》,只见一条白色石条铺成的石板路自右下向左上斜出,石路尽头是由汉白玉砌成的台阶,正中一块巨石,上面凸雕巨龙,与石阶前的两座铜狮显示着皇宫的威严、庄重。干清宫内宫灯高挂,宫前人头攒动,腰佩弓刀的侍卫挺直站立,其余人物皆头戴红缨帽,身着朝服。花白或全白的须发告诉人们这是一群年岁已高的老人,他们三五成群,有的相互作揖,述说宦途别离之情;有的行动不便,或坐在石阶前休息,或由人搀扶行走。红墙左侧有一门,有一名官员在张罗着,地上放置着瓷枕、瓷瓶、石砚及书画卷册立轴,一些人或手执如意、或背着书画立轴向官员走去。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着喜气,透露出他们内心的自豪、欣喜与期盼。画家以细致的笔法,生动地描绘出千叟宴的一个侧面。

  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有清一代,共举办过4次,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农历正月,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第四次是在嘉庆元年(1796)正月,宴会的主人分别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1、重在社会教化的“老人宴” 

        康熙是大清建国以来的第二任皇帝,他继位时年仅8岁,距清建国仅17年,当时的大清江山大权为鳌拜等辅助大臣控制,国内有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藩势力拥兵割据一方,T灣和广大边疆地区也没有统一,汉人反满情绪强烈,对外厉行海禁,闭国自守,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困难重重。年轻的康熙雄才大略,胆量过人,16岁时就设计智擒鳌拜,废除辅政大臣,收回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批红大权,确立了自己的君王地位。随后,整顿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撤三藩特权,并平定三藩叛乱。在结束内乱之后,康熙一面注重发展经济,任用、拉拢汉族地主,实行满汉融合;另一方面,开放海禁,开设了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海关与外国通商,进出口贸易空前活跃。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加强了对北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清朝开始走上盛世之路。 

        当康熙五十二年到来时,康熙迎来了他的60寿诞,各地官僚都在为此做准备,各省来京祝寿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年岁很高的老人,他们在北京西直门外搭设龙棚,此时正值初春,乍暖还寒,容易生病,或水土不服,康熙对此十分关心,下令倘有一二有恙者,即令太医看治,“以示朕爱养耆老之至意”。为了保证老人们能够看到自己,又避免出意外,他再次下谕,十七日,老人在各自所在龙棚接驾,十八日至正阳门内听礼部指地方行礼,礼后不必再至龙棚,以防拥挤造成伤害。随后,康熙亲奉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直隶各省官员、士庶夹道罗拜,欢迎御辇,耆老等跪献万年寿觞,镶蓝旗蒙古副都统赖都年九十的老母亲也率其子孙迎驾,令康熙感动万分,停辇慰劳,赐老人寿桃及食品,并下谕“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欲赐伊等筵宴,然后遣回”。 

        二十四日,康熙对大学士下谕,命二十五日赐直隶省老人宴于畅春园正门前。户部等衙门奏请70岁以上者诏款内应赏绵绢等物折银给与,并加上布各二匹;80岁者四匹,90岁者六匹,康熙看后朱批“伊等远来,绢布等物如何称朕之意”,改65岁以上者赏银一两,70岁以上者六两,80岁以上者八两,90岁以上者十两。二十五日这一天,由礼部等衙门引导众人来到畅春园正门前,东西向列坐,敷席设几,自北而南,东西前后各十余行,东坐西向的官员有大学士李光第、吏部尚书王掞等23人。西坐东向的是致仕官吏,有原户部尚书王鸿绪等25人。次列直省耆民二千余人。待大家坐定之后,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出来宣读圣旨,表达皇上设此宴之目的在于“养老尊贤之至意”。等大家都吃好后,南书房翰林捧出谕旨宣读,再次表达皇上设宴目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为重,此诚移风易俗之本。”随后,诸皇子乃出,率诸皇孙及宗室子弟50余人,亲执爵觞为老人倒茶。在众人的翘首仰盼中,康熙终于露面了,他诰封张烺等数人至御座前,亲赐酒一卮,又命侍从搀扶90岁以上老人庄国兴等至御座,同样赐酒一卮,亲表自己的敬老之意。这次宴飨,尚无“千叟宴”之名,应称之为“老人宴”,它充分体现了康熙尊老敬老的思想,以及以此进行社会教化的目的。 

        2、缅怀往事的“千叟宴”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已是69岁的老人,61年的执政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此时,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丁户口达二千四百七十二万四百四人。康熙任用汉人官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使国家走上强国之路,这一切都让这位老人感到骄傲。然而,皇子之间为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也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两次废黜太子,给康熙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愤懑忧愁,身体每况愈下。五十六年,康熙大病70余日,他于病榻前向诸王及大臣,进行了自我评价,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臣下老退回家,能够含饴弄孙,过悠闲生活的羡慕,初次显露出康熙在继位61年举办“千叟宴”的动机。那么,他为什么不在继位60年这样一个中国人所谓一周甲的大喜日子办呢?康熙六十年,先是大学士王掞再次提出早日立储之事,触动了康熙的不满,后监察御史陶彝等12人上奏皇帝早定储位,更是火上浇油,令他身心疲惫而极度愤怒,“朕御极六十年,庆贺典礼非不可受,因深知此等事,故坚辞不允,朕衰老中心愤懑,众人虚诳请行庆典,朕岂屑为此乎?” 

        六十一年,康熙的怀旧情绪更加显现,他怀念与自己同时期为自己出生入死的手下,在与大学士的谈话中流露出来:“……朕于故旧大臣身殁之后,不时存问,盖共事日久,不忍忘怀,待满汉臣工皆然。”在这种怀旧心态的驱使下,康熙举办了“千叟宴”。 

        正月一日,他按照惯例,先到堂子行礼,再回宫拜神,然后,登上太和殿,接受诸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蒙古以及外国使臣的上表朝贺。这一天,筵宴停止。 

        二日,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65岁以上者680人于乾清宫前,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四日,又召340人宴于乾清宫前,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如前。御制七言律诗一首,命马齐、张令璜等与宴会满汉大臣官员各作诗纪其盛名。乾隆年间修订《御制千叟宴诗》一部,卷首为御制诗,次为内廷诸臣恭和诗一首,卷一收录大学士马齐、御史张令璜等人诗70首,卷二至卷四不列名,每卷320首,曰“千叟宴诗”。乾隆时年12岁,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并留下深刻印象,乾隆时期举办的“千叟宴”于此得名。 

        3、意满志得的盛宴 

        乾隆从小就在宫内学习、走动,祖父的雄才大略与所作所为都令弘历钦佩不已。他继位以来,继续推行祖父与父亲的制国方略,“文治武功”。在政治方面,强化中央集权,乾隆时代的所谓“十全武功”,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重要影响,以至乾隆后期,清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势强盛,为此,乾隆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称。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马彪奏请赴京进见,乾隆批折之余思之:“朕于明岁新正举行千叟宴,凡内外文武官员,年在六十以上者,皆与赐宴之例。马彪年逾七十,例得入宴,著令于今岁冬底进京,以便新春同入千叟宴,既可申其瞻觐之忱,且俾得躬逢盛典,将此谕令知之。” 

        十月,奉谕旨:……康熙年间,曾举行千叟宴,与中外臣民跻寿宇而迓繁僖,诚为千载一时之嘉会。“朕……著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举行千叟宴盛典,用昭我国家景运昌期,重熙累洽,嘉与中外臣民耆老介祉延禧之至意。……”

        十一月,下旨规定参宴人员身份,原定四品以下官员年过65岁以上者始准入宴,现在人数已增至三千,而官员与兵丁不同,如必65岁以上方准入宴,则年过六十者不得邀荣者甚多。著加恩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60岁者,俱准其入宴。 

        十二月,颁旨于明年新正举行千叟宴,所有与宴之官员兵民年在90以上者,俱准其子孙扶掖入宴,以示“优眷耆年”之意。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乾隆是多么在意这一次“千叟宴”。
 
        当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这天到来时,乾清宫内外一片欢腾,檐下陈设了由钟一,特磬一,编钟十六,建鼓一,篪六,排箫二,熏二,箫十,笛十,琴十,瑟四,笙十,搏拊二,兄一,吾一,麾一组成的中和韶乐,这种大乐只用于坛、庙祭祀。乾清门内陈设的御殿皇帝受贺及宫中行礼用的丹陛大乐,乐器包括戏竹二,大鼓二,方飨二,云锣二,箫二,管四,笛四,笙四,杖鼓一,拍板一。其中,箫、笛、笙同中和韶乐。丹陛正中高挂黄幕,幕内陈坫案,上置尊、爵、金卮、壶、勺等器具。左右甬道放置皇帝恩赏用品。殿廊下列宴席50桌,丹墀内设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382席。 

        首先,伴着中和韶乐的乐曲,乾隆登上御殿,坐上宝座,接受众叟及王公大臣行的三跪九叩礼。皇上召一品大臣及90至105岁众叟至跟前,亲手赐卮酒,又命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等为王以下大臣行酒,侍卫为各官及众叟行酒,并承旨分赐果食。随后,众人在“寿宇同登,万国咸宁,协气遍寰瀛。三宵露盈,三殿春生,一人端拱乾清。鹊炉鸾扇祥烟袅,珠树银帆绣影萦。鹭序横,虎拜成,布宴设席同庆”的词乐声中进馔。 

        伴随着中和韶乐的乐曲声,皇上离开座位,起驾回宫。负责宴会王公大臣分颁恩赉物品,包括诗刻、如意、寿杖、朝珠、文玩、银牌等,众人跪领,随引至乾清宫门谢恩,行三跪九叩礼。汪承霈《千叟宴图》横披就是表现众人出乾清门外的情形。乾隆为此次盛典饶有兴致地写道: 
        抽秘无须更骋妍,惟将实事纪耆筵。 
        追思侍陛髫垂日,讶至当轩手赐年。 
        君酢臣酬九重会,天恩国庆万春延。 
        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圣制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韵乙巳》其志满意得之情跃然纸上。 

        4、落日余辉的豪宴 

        乾隆六十年,乾隆已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自己当“太上皇”,然而,久在万人之上、好大喜功,陶醉在盛世的歌功颂德声中的弘历岂肯默默无闻地退出自己的舞台呢?他想到了康熙六十一年举办的“千叟宴”,而此时的他和祖父相比已经有更多骄傲的资本,祖父举办“千叟宴”时69岁,而自己已经85岁了,是名副其实的“老叟”了,因此,十月二十六日,降谕旨:乾隆五十年乙巳,恭照皇祖千叟宴举行盛典,迄今已逾十年,……明岁丙辰,纪元周甲,躬举授受上仪,尤属旷古所未有。……着于明年正月初吉,再举千叟宴盛典。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日,宁寿宫皇极殿再举“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人与他已有26岁的距离,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改为 70以上,其中最长者是106岁的熊国沛和100岁的邱成龙。这一天,嘉庆亲奉父亲端御东朝,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为太上皇帝乾隆祝寿。礼仪及陈设如同十年前,只是地点由乾清宫改至皇极殿。弘历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由嘉庆帝陪伴着出现在列队站立的众人前,中和韶乐的词章也改为“乾隆六十一年,授嘉庆初元,叟宴三开钜典传,天家尊养弥虔,建维皇锡极无偏。……”此后的《进茶丹陛清乐》词章、《进酒丹陛清乐》词章和《进馔丹陛清乐》词章无不在为乾隆歌功颂德,一幅太平盛世景象。此次千叟宴,除了分颁赏赉诗刻、如意、朝珠、貂皮等外,参宴众人分别加恩,普加赏赉,并各加赏缎匹银锞。熊国沛、邱成龙尤属升平人瑞,赏六品顶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赏给七品顶戴,以示弘历养老,敷锡寿祺之意。 

        随着这次千叟宴的结束,也意味着乾隆时代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闹中走向圆满,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中国社会内部各种深刻、尖锐的矛盾。说到底,“千叟宴”只是封建统治者藻饰太平、自我陶醉的表演而已,他们没有意识到在烈火烹油的表现后面的危机,还生活在天朝大国、万邦一宇的幻象之中。但是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M和政治变革,从而翻开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篇章。英国女皇的特使马葛尔尼曾经在承德参加过乾隆的另一次生日的豪华宴会,他在沿海北上直隶与经运河南下广州完成对华考察后,对大清王朝的政治、科技落后有了直观的、深刻的了解,甚至认为只要一只英国战舰即可击败全部清朝水师。以后弘历的子孙们在内忧外患中再也没有机会和能力重开“千叟宴”了,大清朝如日薄西山,走向衰亡。[/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1-01-24 20:26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23 0
已审。


[物品器具]    话说,清朝皇帝,吃饭的那些事儿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603_u789464/

[宗教民俗]    『盛世千叟宴』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8099_u789464/
「遗忘。」角落

ZxID:9208925

等级: 小有名气
那些人的谈笑风声、竟藏了多少心事、     「泠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23 0
我的个天啊...这皇帝吃饭那么烦啊....那么多菜.....他能吃多少啊= =
这不是红果果的浪费么.......忒奢侈了........
连人都那么多......我靠....清朝那儿会是不是特富啊...工资要发好多啊= =
总结一句....皇帝真累=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1-23 0
说到清朝美食,首先想到的是满汉全席,口水都流下来了…话说皇帝吃个饭还真累,不但他累,大家更累…赤裸裸地暴露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奢侈与对排场的讲究,与普通老百姓形成鲜明的对比,应了那句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addlepated_l

ZxID:2550916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24 0
不知道冷宫里都吃些啥呢……厨子老头们又都吃些啥呢……皇帝老儿这么多菜剩下来是不是都给下人们吃了?
tybbmm520

ZxID:4425569

等级: 博览群书
世界是一面镜子,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1-25 0
其实菜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该吃什么
子歌

ZxID:8504244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5-26 0
突然还是觉得古代做王爷什么的好  可以吃现做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