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backcolor=#66ccff][table=550][tr][td][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巴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钟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巴县西)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邶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邶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政权建立,邯郸划属邶国,属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居住邶国。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与周公旦不和,便与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但叛乱不久就被镇压,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邯郸又划归卫国管辖。[/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蔡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蔡,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前447年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蔡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蔡叔度 姬度
蔡仲 姬胡
蔡伯荒 姬伯荒
蔡宫候 (名字失传)
蔡厉候 (名字失传)
蔡武候 (名字失传)前863年—前837年 在位28年
蔡夷侯 (名字失传)前837年—前809年 在位28年
蔡厘侯 姬所事 前809年—前761年 在位48年
蔡共候 姬兴 前761年—前760年 在位2年
蔡戴候 (名字失传) 前759年—前750年 在位10年
蔡宣候 姬措父 前749年—前715年 在位35年
蔡桓候 姬封人 前714年—前695年 在位20年
蔡哀候 姬献舞 前694年—前675年 在位20年
蔡穆候 姬肸 前674年—前646年 在位29年
蔡庄候 姬甲午 前645年—前612年 在位34年
蔡文候 姬申 前611年—前592年 在位20年
蔡景候 姬固 前591年—前543年 在位49年
蔡灵候 姬般 前542年—前531年 在位12年
蔡平候 姬庐 前530年—前522年 在位9年
蔡悼候 姬东国 前521年—前519年 在位3年
蔡昭候 姬申 前518年—前491年 在位28年
蔡成候 姬朔 前490年—前472年 在位19年
蔡声候 姬产 前471年—前457年 在位15年
蔡元候 (名字失传) 前456年—前451年 在位6年
蔡齐候 姬候齐 前450年—前447年 在位4年[/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刘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刘国,是西周时代、春秋时代诸侯国之一,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偃师西南,领地为古代的刘邑。
周成王曾封曾祖父王季的后人于刘(河南偃师),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刘国,但是时间不长就灭亡了。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又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刘康公的刘国在春秋早期被周朝灭亡。
国君名号 姓名 干支 统治年数
刘康公 刘 己巳 前592---前544(49年)
刘定公 刘夏 戊午 前543---前531(13年)
刘献公 刘挚 辛未 前530---前521(10年)
刘文公 刘卷 辛巳 前521---前507(14年)
刘桓公 刘 乙未 前506---前488(19年)
刘穆公 刘 甲寅 前487---前455(33年)
穆公之后的世系不详[/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荣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荣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荣邑,即今日中国河南省巩县一带。荣国君主袭公爵爵位,国君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霞。
荣国君主列表
·姬霞 ·荣季 ·荣伯 ·荣正公 ·荣叔 ·荣夷公 ·荣真公 ·姬廖[/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樊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古国,西周时都于陕西长安县东南。后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河南济源县西南),故曰"阳樊"。樊国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待·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的记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气,食采于樊,《国语·周语上》有仲山父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鲁武公幼子为鲁国太子之事。仲山父还劝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后人。前664年,周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把樊皮抓回京师。前635年,周王将阳樊之地赐给晋国,晋文公围樊,樊人不服,后有感于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国遂为晋国所有。[/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原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武王灭商,封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单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单”字意同“檀”,始祖为周成王的儿子,所以是一个姬姓国。它是周畿内诸侯国,与周王室是亲属。单国的国君时代继承卿大夫的地位,单国的疆域很小,在今河南省的济源市东南方。
鲁庄公元年(前693年),周庄王把女儿嫁给齐国君主齐襄公,由鲁庄公主持。杨树达对这件事作注: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单国君主列表·单襄公 ·单顷公 ·单靖公 ·单献公 ·单成公 ·穆公单旗 ·单武公 ·单平公[/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巩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巩国都城的遗址在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所以称作巩王城。巩国的北面是黄河,西边是洛水,东边能控制虎牢关,南边抵达嵩山,位置险要。
巩国是“周室卿采邑国”,巩国国君称作巩伯。前516年被晋国灭。
晋灭巩国后,因为巩国的位置属于“周王畿之地”,所以把巩国送给了周王室。后来,战国时,周朝分裂为东周、西周国两国。楚国、赵国二国操纵了这个形势。东周国以巩王城为首都立国。东周国实际上是韩国的附庸,东周国后来被秦国灭。巩地被秦始皇划入三川郡。[/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毛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毛国在今河南洛阳市境。毛为姬姓国,始封君叔郑为周文王之子。西周初年,周文王庶子叔郑, 受封于毛国(在今陜西省岐县, 扶风一带), 世称毛公, 其后有毛氏。春秋末周敬王时,当时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公元前516年争夺失败,毛伯南逃楚地,毛国被灭。[/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纪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纪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国君为姜姓。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有出土纪国铜器。
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南。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西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昂。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鲁国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贯穿始终。
鲁隐公时代和鲁桓公初年,鲁国国势极盛。尤其是公元前699年,鲁国纪国郑国联军大败齐国宋国衞國南燕国联军,此战终结了“齐僖小伯(霸)”的局面。纪国得以安定一时。鲁桓公趁势于公元前695年,在鲁桓公齐襄公和纪侯三国君主的盟会上试图使齐国和纪国和睦。然而同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边境,边境上打了一仗。说明鲁桓公的调解失败。第二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郑君子亹被齐襄公杀死。鲁郑两国顿时不及考虑保存纪国。形势急转直下。
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纪国国君列表:纪了公 纪归公 纪丁公 纪元公 姜烘 姜寇父 姜(上穴下纹)父 姜貉子 姜华父[/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鄅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鄅国国都在今山东临沂北。鄅为坛姓国,禹的后裔。曾为邾的附庸。直到春秋时期,鄅国被鲁国吞并,成了一个属邑,更名为“启阳”。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邾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王献唐先生的《邾分三国考》一书记载:邾国自周宣王以来,陆续分为三个国家,一为邾国,二为小邾国,再就是夷父颜之弟叔术所建立的滥国。
邾国(又名邾娄国、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
据《滕县金石志》载:“清道光十年(1830),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 ……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许慎的《说文解字》:“邾,蜘蛛也,从黾朱声。”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图腾祟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左传·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我们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 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莒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莒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己兹舆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国。
莒国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鲁隐公元年的莒国历史史文空缺。史记中未立《莒世家》。于是,这段历史成为了一个谜,让后人永远无法猜测。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现在,仅知自已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的莒平公,共历十一世。平公之后,开始出现国君世系的记载。 [/size][/align][align=left][size=2]
可是,为了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用作在世时的称号。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希望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并没有显着效果。 [/size][/align][size=2][align=left]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见莒之事迹。战国时期楚简王灭莒(时间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与齐国、鲁国两大邻国关系很不稳定。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align][align=left]
自前720年至前673年为莒国历史的早期。[/align][align=left]
起初,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有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的旧疆域。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国,灭亡邾国。杞为旧国,商朝卜辞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灭杞国,所以使用蚕食手段,先占领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所以齐国、鲁国等国很鄙视杞国,不与杞国建交。 [/align][align=left]
莒国的西疆与鲁国接壤,西北与州国、纪国二国接壤。州国是小国,姜姓,不久被齐所灭。纪国曾因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系,与莒在“密”地会盟。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因此在“浮来”结盟。可以看出莒对西方及西北方的邻国,维持了友好关系。但齐桓公即位后,齐国称霸,局面发生改变。 [/align][align=left]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返回齐国当了君主之后,却不念旧德不久,齐国却向东方扩张。纪国和杞国首遭侵略,亦见“伐莒”之文。莒国似乎明白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国鄫国发生纠葛。[/align][align=left]
当时,莒是齐国和鲁国之外的东方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都喜欢投奔莒国。这时,在莒国的外国贵族,除了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鲁庆父。因为鲁国人赂莒交出鲁庆父,又食言不送贿款,鲁国和莒国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国被打败。结果,鲁国也有了戒心。在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在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布防,就是为了防备莒国。 [/align][align=left]
齐桓公由于标榜尊王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是莒国历史的中期。这时,是晋文公继齐桓公后当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经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代君主。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原各国的几次会盟,外交上初步活跃。 [/align][align=left]
晋文公虽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却未在会盟中强烈的表现出来,所以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此时,齐国继续向东方讨伐。记载明确的是前600年伐莱国,占领根牟。莱国为东夷,根牟又在莒国的边境,所以齐国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侵略莒的战争。《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载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说出了齐国、莒国双方的打算:与莒国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国,本是鲁国的禁脔。此后,齐国想要吞并莒国,鲁国想要吞并邾国,二大国的首领经常派使者或亲自会晤。 [/align][align=left]
前599年,鲁国出兵伐邾国,第二年,两国连兵攻打莒国。第三年,楚国在“邲”打败晋国,齐国见莒国失去了盟友和援助,于是,便无所顾忌的,在第四年再次侵略莒国。此后十年间,齐国自持强大,开始欺负鲁国,又侮辱晋国派来的使臣,形势发生变化。晋国、鲁国、衞國、曹国在前589年合兵伐齐国,败齐于“鞍”。于是,莒国得到恢复,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国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align][align=left]后来,可能由于齐国和鲁国相继侵略,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无能,莒国的三座城池经常为楚国所攻破,但楚国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为莒国历史的中后期。在这一时间段前期,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称霸。后期,宋国向戌建议晋国、楚国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align][align=left]
晋国势力重新强大之后,30年之内,举行了大会盟24次,莒全部参加。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莒的君主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对外用兵。一开始,就合邾国联合,共同侵略郐国。 [/align][align=left]
郐国在莒国的西南,离鲁国比较近,便向鲁国求援。但是,鲁国被打败,郐国终于为莒所灭。鲁国的君主认为国家到受到了威胁,加强位于东疆的费城的防护。前565、前563、前561年,莒三次进攻鲁国。 [/align][align=left]
看上去,仅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晋国、楚国继续争霸,齐国、鲁国也都在中原争霸,莒就钻了空子。[/align][align=left]
由此看来,莒渐渐强大之后,也回想别的国家一样拚命侵略邻国。史书里评价,春秋无义战,莒也不可能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看上去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这一次,齐兵吓得不敢出战,晋军焚烧了临淄。12个诸侯国的属下之兵后来到达了齐国的南方边境。齐军坚守城池,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然而,齐国对莒极为不满,开始有了报复之心。 [/align][align=left]
莒君黎比公治理国家,《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指的就是他不顾国力,不想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黎比公处于齐国、鲁国两国大规模开辟疆土的时候,利用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也确实能算是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是春秋时期,莒最活跃的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
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为莒国历史的末期。这一时期,晋国公室逐渐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失去了援助。莒君在历史上有记载者,有展舆、著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与狂5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公元前431年,楚国灭莒。 [/align][align=left]
在这段时间内,莒国的国土经常被齐过、鲁国占领,国势渐渐变得虚弱,只好采取守势。而且,莒国有内乱,展舆当国君后,夺走了群公子秩的权利,群公子怀恨在心,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国君主。展舆在吴国避难,他的党羽务娄等3人奔赴齐国,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来,牟夷又去鲁国,把牟娄及防二邑送给鲁国。[/align][align=left]
前532年,鲁国伐莒,攻占了郠。郠位于今沂水县边界,也是莒国的门户,因此,莒国西疆撤走了所有防守部队。在这时,莒仍然内乱不止。国君去疾死后,蒲余侯杀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去疾之弟庚舆成为国君,此后莒国成为齐国的附庸。 [/align][align=left]
前523年,莒想摆脱齐国的控制,两次导致齐国的攻击,但此时,莒的国力大大缩退,比不上周围的国家。在战国时代,楚国的势力扩张到淮河上游,灭亡了蔡国,进而灭莒。但是,莒离楚国还是比较远,楚不能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 [/align][/size][/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向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周代的向国,故址在山东莒县南部。后来莒国灭亡向国之后,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邿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邿国,妊姓,位于今微山县一带的小国,受鲁国控制。鲁襄公十三年即公元前五六〇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乘机吞并之。[/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滕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滕国,中国歷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
滕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滕错叔 姬绣 前1046年—?年
姬嗀(世系不详)
滕宣公 姬婴齐 前651年—前641年
滕昭公 姬元(姬寿) 前640年—前600年
滕文公 前600年—前574年
滕成公 姬原 前574年—前539年
滕悼公 姬宁 前539年—前513年
滕顷公 姬结 前514年—前491年
滕隐公 姬虞毋 前491年—前484年
滕考公 姬麇 前484年—?年
滕元公 姬宏
滕仲
滕侯 姬苏
滕命仲
滕侯 姬虎
滕伯 姬文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薛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薛国在今山东滕州市南。薛为任姓国,黄帝的后裔。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据《通志·氏族》称:"颛帝少子阳封于此,故以为姓,夏朝时期,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左传》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故后人称奚仲为中国造车鼻祖。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畛,复于薛国,爵为侯”。周显王46年,为齐国所灭。任姓薛国自薛畛开始,相传31世。齐灭薛以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谥靖郭君。田婴去世后,田文继封薛地,招贤纳士数千人,诸侯国君主竟相求其辅助,他曾先后被齐泯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为相国。盂尝君居薛后,对薛国城池扩建加固并发展商贾,重农桑,减赋税,使薛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薛国被秦灭亡后,设薛郡,汉至魏晋设薛县,隋废薛为滕县属地。薛国故城虽然历经沧桑3000余年,但雄姿依在,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迫思怀古的诗词文赋。明代徐天博在《过薛》中写道:“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候邦就战争,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清代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写道:“车正遗封弈代承,杳茫人鬼两无证,河山依旧还有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3][b]小邾国[/b][/size][/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ecffff][table=530][tr][td][align=left][size=2]小邾国(又名小邾娄国、喙
[ 此贴被暮水尘烟在2011-01-15 13:3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