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5大古代女名医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757 回复:5

[人文通史] 巾帼不让须眉-----------5大古代女名医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北清欢°

ZxID:10178158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14 0
巾帼不让须眉-----------5大古代女名医
[backcolor=#ff3366][align=left][table=80%][tr][td][back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95%][tr][td]
[align=left][font=宋体][font=arial][color=#6699cc][color=#ff3366][color=#000000][/color][/color][/color][color=#000000][/color][color=#ff3366][size=2][b][color=#000000][size=3]古代女名医[/size][/color][/b]


[color=#ff3366]汉代女名医淳于衍   女子行医,始于汉代。当时出现了一批民间女医,她们中医术高明者,常应诏担任宫廷女医。淳于衍便是其中的一个。她虽来自民间,没有经过专门医学学校的传授培养,但是她天资聪慧,勇于实践,在与各种疾病搏斗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医疗经验。淳于衍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女中扁鹊”之称。


晋代女名医鲍姑   鲍姑,广东南海人。她在丈夫葛洪的影响下,对民间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潜心揣摩灸法,是著名女灸家,尤以治赘瘤和赘疣最见奇效。她精湛的医道“治人无数”,被人们奉为“鲍仙姑”。


唐代女名医蔡寻真、李腾空   蔡寻真系唐侍郎蔡某之女,李腾空则是宰相李林甫之女,二人皆出身显贵,行为超脱凡尘,同时入庐山修道学医、她们挣脱了套在脖子上的封建礼教枷锁,走出狭窄的生活天地,摄生养性,学医炼丹,布道行医,济生救民,虽带有一些宗教迷信色彩,却在人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明代女名医谈允贤   谈允贤出身医药世家。她在祖父母的熏陶下,夜以继日地熟读《内经》、《脉经》等医学书籍,以其独到的医德医术,赢得“相知女流眷属,不屑男治者,络绎而来”。


清代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当于公元1837年。当时正处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受了进化论和改良主义思想。她认为国家要富强的话,必需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所以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想指导下,深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曾懿还十分重视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如她提出要关心休息,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要多活动,以使血脉流通等等。曾懿生长在封建时代,但医学知识十分渊博,特别思想很进步。在我国古代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女中医不多,而其中当以曾懿为最。[/color][/size][/color][/font][/font][/align][color=#6699cc][/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


[backcolor=#669966][align=left][table=80%][tr][td][back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95%][tr][td][align=left][color=#669966][/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66][b]淳于衍[/b][/color]
[color=#669966]
[b][color=#ff3300]历史地位[/color][/b][/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9966]

[attachment=11329916] [/color][/align][color=#669966][align=left]
[size=2]淳于衍 是汉宣帝(前73~前49年)时代的宫廷女医,是我国最早的专职妇产科医生。秦汉时期,妇产科有很大进步,有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基本医疗知识已初步形成。《汉书·艺文志》记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最早的妇产科文献。淳于意的“诊籍”也有妇产科病案2例。西汉初期,宫廷中出现了专职妇产科医生,称作女医或乳医,专为皇太后和皇后少数权贵人物服务。


西汉昭帝时期(前86—前74),淳于衍是宫廷中的乳医(乳医为“视产乳之疾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医生)。表字少夫,她与朝廷中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夫人霍显关系密切,曾在宫中为霍夫人诊治疾病。由于淳于衍与霍夫人的关系,淳于衍的丈夫也被赏赐了一份宫中的差使。 [/size]


[b][color=#ff6600]故事[/color][/b]


女御医施毒手加害皇后[/align][align=left][color=#6699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66][size=2]淳于衍是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不过这个本来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医,却因为利欲熏心而丧失了医德,最终成为在中国御医史上一个让人唾弃的医生。


史载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许广汉的侍卫,他有一个女儿叫许平君。许广汉本来在宫中混得不错,有一次不小心把别人的马鞍放在自己的马背上,违反了宫廷的规矩被罚宫刑,做了太监的许广汉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仍然还是受到重用。


但在一次宫中政变平定后,许广汉奉汉昭帝之命搜查叛乱者的证据,因为失职再次受罚,这次被遣去掖庭服役三年。汉武帝“巫蛊之祸”时,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才刚出生几个月就被打入牢狱,之后汉昭帝即位,赦免了刘询,刘询也被遣到掖庭,许广汉和刘询在掖庭结识,并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了落魄的刘询,不曾想时来运转,昭帝死后,刘询竟然成了帝位继承人,而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也因此成了皇后。


许皇后被册封后,遭到当时权臣霍光的夫人显的嫉恨,显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于是在许皇后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打起了坏主意,当时淳于衍正好被选入宫中做女御医,专门侍奉怀有身孕的许皇后。淳于衍的丈夫在宫廷里做侍卫,地位低下,而淳于衍认识显,两人关系还不错,所以她的丈夫就托她向显求情,让显在大将军前为自己美言两句,好得到升职。


淳于衍见到显之后提出了请求,显一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说这件事情很容易,她肯定帮忙,接着她又对淳于衍说,正好我也有一件事情想拜托你来做。


淳于衍赶忙问是什么事情,显说,是想让你帮助我的女儿,这件事只有你能帮得上忙。这几天许皇后身体虚弱,御医们肯定要给她开一些补药,如果你能在皇后的药里下毒,皇后死后,我女儿就能被封作皇后了,以后肯定让你享尽荣华富贵。淳于衍听到显的一番话,刚开始也吓得半死,她推说,药是和其他御医一起煎的,而且也得有人先尝之后才能端给皇后,根本没有办法下手。


显又说,这件事如果想做就肯定能成,再说有我丈夫霍将军做后台,谁敢拿你怎么样?就怕你不敢做。淳于衍在显的威逼利诱下只好答应,她把一种毒性很强的草药附子捣成碎末,进入宫中,在给许皇后喂药的时候,偷偷把附子和其他药丸混到一起给许皇后喝下,许皇后喝了之后感觉头又胀又痛,就问淳于衍药是不是有问题,淳于衍敷衍说怎么可能有问题呢,都是御医们一起开方制的药,不久许皇后就中毒身亡了。


[b][color=#ff9900][size=3][size=2]方 药 解 析[/size]
[/size][/color][/b]

中药附子是孕妇绝对禁用的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效。其药性峻烈,多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等危急重证。生附子的毒性是比较强的,临床应用的附子大多是经过专门的工艺炮制的,以去除其毒性而保留其药性。


附子毒性来源于其中含有的乌头碱,如果服用不当,很容易中毒,主要表现为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因此在使用附子时用量要严格把握,而孕妇是绝对禁止使用的。


许皇后死后有人上书御医服侍皇后不利,把淳于衍和其他御医都抓了起来,显怕事情败露,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丈夫霍光,霍光虽然也埋怨夫人做事莽撞,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帮着一起隐瞒,于是他向皇上求情赦免了淳于衍及其他御医。此事过后,霍光的女儿也顺利地当上了皇后,而淳于衍则得到显的很多赏赐,过起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霍家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诛灭九族,淳于衍阴谋毒害许皇后的事情也就此暴露,因此也招致了杀头的厄运。


[b]淳于衍以妇产科医生的特殊身份,成了宫廷中争夺权利相互谋杀的帮手,背弃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这是很可悲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段史实的记载,反映出在西汉时期的宫廷中,已有了专看妇产科病症的女医生。[/b][/size][/color][color=#669966][size=2][/size][/color]
[/align][/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




[backcolor=#669966][align=left][table=80%][tr][td][back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95%][tr][td][align=left]
[color=#669966][size=2]鲍姑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山西长治人。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size][/color][/align][color=#669966][size=2][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9917] [/align][color=#669966][size=2][align=left]
[b][color=#ff9900][size=3]简介[/size][/color][/b]


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


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葛洪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去世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晋代女施灸家。东海郡(今属山东)人。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葛洪之妻。平时擅长灸法。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


[b][color=#ff9900][size=3]典故
[/size][/color][/b]

1、相传为晋鲍靓女葛洪妻多行灸于南海。


、相传为晋鲍靓女,葛洪妻,多行灸于南海。唐裴铏《传奇·崔炜》:“[崔炜]又问曰:‘昔四女云鲍姑,何人也?’[夫人]曰:‘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炜方叹骇昔日之妪耳。”清丘逢甲《鲍姑祠》诗:“满目江山海气阴,鲍姑祠畔客登临。”亦称  鲍姑


“鲍家姑”。清陈维崧《法驾导引·曹南耕表弟礼斗甚虔词以纪之》词之二:“毛女弄琴红捍拨,井公戏博紫樗蒱,闲话鲍家姑。”


[color=#ff9900][b]出生[/b][/color]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b][color=#ff6600]家庭[/color][/b]


父亲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 “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遏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广东广西两省分为三个郡:南海郡、苍梧郡、象郡)。带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


其夫葛洪字稚川,江苏句容人,生于公元 282年,是我国一千七百多年前  鲍姑


的科学家,曾从郑隐学习,又拜鲍靓为师,学丹术,尽得其传。元帝召为丞相掾,以功赐爵关内侯,又选送他做散骑常侍,他坚辞不就,长期隐居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过着丹鼎兼综医术生活。生平著书立说颇丰富,约有五百三十卷,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等书。


鲍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耳濡目染,专功道学医学,学有所成。


[b][color=#ff9900]成长[/color][/b]


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县,博罗县,罗浮山一带,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西华仙箓》一书说:萍花溪 “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她所自来,问之,答曰:我叫鲍姑。”


据《玉篇》注:“大萍”即浮萍,有解热,抗菌,抗疟等作用,主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等。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这样跋山涉水,采药行医,以救万民,实在令人钦佩。她足迹所到之处,至今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地方志书,都把她作为仙人,称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称“神艾”,其实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间女医师。


她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b][color=#ff9900]传说
[/color][/b]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b][color=#ff9900]影响[/color][/b]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


据分析,葛洪不擅长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炼丹和养生上。《肘后备急方》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可能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密切的关系。


《太平广记》一书,在《崔炜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鲍姑升仙后,到唐贞元中节,在广东番禹人陈设奇珍异宝于佛庙时,鲍姑化为一乞食老妪,不慎打破人家酒瓮,无钱赔偿,正受到殴打,崔炜怜悯之,脱衣抵偿,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炙赘疣,今有越岗山艾少许奉给你,每遇赘疣,只一炷之,不独愈苦,兼获美艳,崔炜接受后数日,遇老僧赘于耳,炜出艾试炙之,果如鲍姑所说,后又由老僧介绍他下山治一位家财巨万的姓任富翁的赘疣,炜因出艾,一炙而愈。任翁告炜说:谢君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先生。


这段记载,把鲍姑的越岗山艾,当成神艾,反映鲍姑炙术名不虚传,她制的越岗山艾,疗效极好。去掉美丽神话来谈,可能是崔炜间接地得到鲍姑再传弟子的炙术。


鲍姑的炙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也还有人不怕艰辛乞取鲍姑艾。有鼎来初写的一首诗可为证: “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岣,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蹩躃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注:乃翁白石空餐尽,据《羊城古钞》记载:鲍靓“常行部入海,遇风而断炊,饮取白石煮食以自济”。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中医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


鲍姑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相传她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 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其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遗憾的是,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


据分析,葛洪不擅长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炼丹和养生上。《肘后备急方》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可能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密切的关系。[/align][/size][/color][/size][/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



[backcolor=#6699cc]
[/backcolor]

[backcolor=#6699cc][align=left][table=80%][tr][td][back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95%][tr][td][align=left][color=#6699cc][size=2][b][color=#ff9900][size=3][/size][/color][/b][/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cc][size=2][b][color=#ff9900][size=3][/size][/color][/b][/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cc][size=2][b][color=#ff9900][size=3][/size][/color][/b][/size][/color][/align][align=left][b][color=#ff9900][/color][/b][/align][align=left][b][color=#ff9900][/color][/b][/align][align=left][b][color=#ff9900][/color][/b][/align][color=#6699cc][size=2][align=left]
[b][color=#ff9900][size=3]谈允贤[/size][/color][/b]
[/align]
[align=left]明代女医生,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



[color=#ff6600][b]人生经历[/b]
[/color]

谈允贤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了气血失调病。但她不仅没有因此而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所患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自己的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方法传授给她。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病后,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为女性求医提供了方便,很多女性患者纷纷前来就医。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生。50岁时,谈允贤根据祖母传授的医术,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 ,传给后人。


[b][color=#ff6600]个人著作
[/color][/b]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到了谈允贤50岁时,想到离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写成了《[color=#ff6600]女医杂言[/color]》一书。


《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


谈允贤享年96岁,她一生治愈的病人不可数计。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臻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


[b][color=#ff6600]医疗风格
[/color][/b]

[color=#ff6600]谈允贤的医疗风格,体现了女性细腻平和的特点。
[/color]

谈允贤对她所医治的女性对象的认知,是建立在亲密接触上的平等对话,是对她们情感和生活的仔细观察,是来自于女性对女性身体的同情,所有这一切内化为谈允贤的医学思想,最后反映到她的技术方法之中,形成她的风格。在谈允贤这里,作为医学对象的女性的身体和性别,得到更为亲切的医学认识,她们受社会压制的声音也得到放大和彰明。《女医杂言》中有则医案颇见意味:“一妇人,年三十二岁,其夫为牙行,夫故商人,以财为欺,妇性素躁,因与大闹,当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药无效。其先有止血凉血,次用理气煎药,再用补虚丸药。四生丸(出良方),去生荷叶,用生地黄、扁柏叶、加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各二两。”


[b][color=#ff6600]社会影响[/color][/b]


明代,民间精通医术的妇女渐多,皇帝规定由衙门选取其中佼佼者,到司仪监御医处会选,选中的入官册,以备召用,许多民间女医都以此为荣。当时,医术精妙,颇有名气的医婆叫谈允贤,凡皇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御医诊治的,都请谈允贤入宫医治。


宫廷医婆的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也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但是,对于入宫的医婆,朝廷也要派专人经过一番严格的检查的。


《明宫秘史》上记载,有一位姓彭的医婆,因为怕失去这一荣耀乡邻的美差,也贪恋宫廷丰厚的赏赐,她隐瞒了自己已怀孕的真情。


后来,她将孩子产在便桶中溺死了。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就将彭氏鞭打出宫。不到一年,太后病死,宫中把此事归罪于彭氏,认为医婆怀孕入宫是凶祸的象征。此后,凡入宫的医婆,都要再三审验以后,才放入后宫行医。


奶婆、稳婆和医婆是中国古代女性中较为特殊的人物,也是深为妇女所羡慕的。其实,对奶婆来说,离开自己嗷嗷待哺的幼子,用自己的乳汁去喂养他人,而且,连饮食起居、服饰举止都必须按一定的规定执行,如有的奶婆被强迫天天吞食糖煮蹄膀等增加乳汁的食物等等,奶婆实际上已相等于一架产奶的机器,但是,优越的地位和丰厚的财物使得她们不但不以此为辱,反而争相入选。[backcolor=#6699cc][/backcolor][/align][align=left][table=100%][tr][td][back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95%][tr][td][align=left]
[color=#669966][size=2][color=#6699cc][b][size=3]李腾空[/size][/b]


道教人物。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女。虽出身富贵,但寡欲而慕仙道。后入庐山隐迹修真,居北凌云峰下。多年苦修,道成,常为人救苦疗疾,远近赖之。倍受德宗敬重,逝后诏其所居为昭德观。李白赠其诗云:“羡君相门女,爱道爱神仙。素手掬秋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李腾空则是宰相李林甫之女, 她挣脱了套在脖子上的封建礼教枷锁,走出狭窄的生活天地,摄生养性,学医炼丹,布道行医,济生救民,在人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color][/size][/color][/align][/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align][/size][/color]
[/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


[backcolor=#ff6666][align=left][table=80%][tr][td][back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95%][tr][td][align=left][size=2][color=#000000][size=3][color=#ff6666]曾懿

[/color][/size][/color][/size][/align][align=left][color=#ff6666][/color][/align][align=left][size=2][color=#000000][size=3][color=#ff6666]
[size=2]曾懿著作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size]

[b][color=#669966][size=2]简介[/size][/color][/b]


[size=2]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


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乡民之惨状,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瘟病条辩》,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这居多”。[/size]


[b][color=#669966][size=2]辨证相当仔细[/size][/color][/b]


[size=2]曾懿辨证是相当仔细的,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她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阳气虚也,小建中汤主之。“温热病毒之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生忽视。由此可见,曾懿对瘟病治疗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曾懿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并举例说:“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此经验良方也”。曾懿往往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十分危险,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慢慢咽下,总算脱离了危险。后来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size]

[size=2][color=#669966][b]重视民间经验[/b]
[/color][/size]

[size=2]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连买几大碗鸡汁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要加强“运动使血烙(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她认为“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可见,曾懿的思想是较为进步的。


曾懿二十岁与江南才士袁学昌(号幼安)结为连理。袁为江苏武进人,才学出众,曾懿与之结合后,曾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其间夫妻间朝夕讲求,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
[/size]

[b][color=#669966]著书成就[/color][/b]


[color=#669966]医学篇[/color]


[size=2]她不忘当初学医之艰难,决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后来者,乃发奋著述。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五十四岁时,著成《医学篇》,并于次年在湖南长沙刻板问世。


《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


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


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书中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瘟病条辩》、《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方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瘟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


199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使该书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size]


[color=#669966]女学篇
[/color]

[size=2]曾懿在完成《医学篇》之后,接着又完成了《女学篇》和《中馈录》各一卷。《女学篇》是曾懿与袁幼安宦游东南诸省,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西洋列强“夹我属国,踞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的社会状况,为救国图强而力倡女学之作。曾懿认为,国家兴亡,首在教育,而占四万万人口半数的“陶融女子,还以读书明理为第一”。在


《女学篇》中,曾懿提出了女学教育的三项主张。一是“教育子女,各尽义务,所以培植国民之基础”。二是“勤俭劳苦,家给人足,所以筹划家政之根本”。再就是“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虽然曾懿提倡的女学并非救国救民之良策,但她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size]


[color=#669966]中馈录
[/color]

[size=2]《中馈录》具有家政学的性质。曾懿在《中馈录》中明确地提出,她写此书的目的和意义。她认为:“昔藻咏于《国风》,羹汤调于新妇。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她为了使新妇和尚未进入烹饪门庭的新手都来提高自己业务素质,“兹将应习食物制造各法笔之书。”其目的,“庶使学者有所依归,转相效傲,实行中馈之职务。”


《中馈录》集中地介绍了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的制作方法和保藏方法,详细的记载了:宣威火腿、香肠、肉松、鱼松、五香熏鱼、风鱼、醉蟹、皮蛋、糟蛋、辣豆瓣、豆鼓、腐乳、酱油、泡盐菜、冬菜、甜醪酒、酥月饼等20种常见的食品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如何选择主料、配料份量,各种佐料的配用、操作方法,以及制作适宜和不适宜的季节、注意事项等,都阐述得极为周到、详细、具体,且简便易行。中国商业出版社将《中馈录》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编排出版,并指出该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仍为人们采用。[/size]


[b][color=#669966]总结[/color][/b]


[size=2]《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三书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因皆出自女医家之手,故清光绪32年木刻时,其子袁励准取曾懿之书斋名将上述著作合辑为《古欢室全集》刊印于世。其子袁励准为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现“新华门”匾额为其亲笔手书。


1907年以后,曾懿随其夫入京,晚年仍为人诊病,暇则以诗、画自娱。1927年冬,曾懿卒于北京,时年75岁。[/size][/color][/size][/color][/size][/align]

[/td][/tr][/table][/align][/back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
[ 此贴被小叶子。北在2011-01-14 23:5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总有时代结束总有故事未完

红碧蓝

ZxID:13068444

等级: 明星作家
...望而却步换来这凝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15 0
除了鲍姑在一本讲道教神仙的书上看过之外,就只似乎听过淳于衍的了...真失败
李腾空的事例很少...莫非流传不广??然后蔡寻真的就真的木有提...咦...这不是六个人么......

楼主留言:

是六个人。但是找不到那人的资料。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吾乃睡喵之神~~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23 0
[人文通史]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466_u789464/

扑倒徒弟,好久不见O(∩_∩)O~
兮微兮微

ZxID:13660295

等级: 家喻户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1-23 0
女名医——仰望

autumn025

ZxID:13745700


等级: 文坛巨匠
发烧的孩子伤不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24 0
膜拜一下,古代的一女,那是相当的稀有
快乐de妮子

ZxID:9463627


等级: 明星作家
..6月29日考会计...努力吧!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1-24 0
HUHU~~~崇拜的职位
我决定沉默Le;努力考会计.....祝福我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