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之诗豪-刘禹锡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500 回复:12

[人文通史] 名人堂之诗豪-刘禹锡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梦dream

ZxID:9991478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绒毛球球
~\(≧▽≦)/~啦啦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09 0
— (瑶池碧落) 【||。写 作 素 材。||】———— 素材工资统计,发帖即拿。(1月发帖请及时登记)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358684_u11335430/ (2011-02-01 14:43) —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像

中文名: 刘禹锡
别名: 字梦得
国籍:中国唐朝
出生地: 彭城
出生日期: 西元772年
逝世日期: 西元842年



刘禹锡像
职业: 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主要成就: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代表作品: 《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
尊称: 诗豪
享年: 70岁


禹锡小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禹锡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 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 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 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禹锡作品:

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刘禹锡题跋像




乌衣巷:

乌衣巷诗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禹锡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朗州司马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3]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诗句石刻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公园里的塑像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

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禹锡诗集

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
  

陋室铭》出自《全唐文》卷六〇八。《陋室铭》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22课。《陋室铭》在刘禹锡被贬谪之时所作。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有灵气的水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来往的人都是博学的人,谈笑交往的人里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装饰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


  陋室铭内景之刘禹锡立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   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纥那曲

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秋词

明水净夜来霜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

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竹枝词九首

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二首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杨柳枝词九首

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其二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其三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其四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其五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其六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其七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其八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其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禹锡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乘车路线:郑州市区坐车到汽车西站,乘坐郑上1路车(或乘坐11路至终点站,转乘7路),到荥阳市郑上路与京城路交叉口下车,乘坐1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即刘禹锡公园(310国道与京城路交叉口)

刘禹锡公园

刘禹锡之墓

禹锡园 夜景  






禹锡故居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   
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刘禹锡故居








禹锡籍贯一

原文】   《诗豪》   

中山系郡望s[1] ,祖亮迁洛阳[2] 。   

洛徐均河南[3],书生本山东[4]。   

庚与白同年,诗与白齐名[5]。   

徐中皆避难,洛下成老伴[6]。   

父绪事浙西,少年客江南[7]。   

母封彭城县,不乐江淮间[8]。   

从此离徐泗,空留声名传[9]。   

彭城刘梦得,诗豪锋森然[10]。   

【注释】   [1] “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出自《子刘子自传》。   

[2]“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出自《子刘子自传》。   

[3]唐朝时,洛阳、徐州均属于河南道。   

[4]金代前,山东,泛指崤山华山太行山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地区。刘禹锡有“我本山东人”,“某山东一书生”的诗文。   

[5]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年(772年)出生,并称“刘白”。  

 [6]白居易在荥阳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后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 ,一年后因白季庚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眷送往符离安居。   

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父亲曾主务于徐州甬桥,母亲封为彭城县太君,见于《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与白居易诗交34年,是“同年同病同心事”的“洛下老伴”,人生履历有惊人的相似。   

[7]刘绪后为浙西从事,刘禹锡在《金陵五题并引》中自称:“余少为江南客”,表明刘禹锡少年随父寓居江南。   

[8]卢氏:“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证明了刘母卢氏被封彭城县太君,在江淮间生活过且水土不服。见于《子刘子自传》。   

[9]刘禹锡一家“居数月而罢徐泗”,没有为徐州留下诗篇,只有白居易的那句评价证明他来过。   

[10]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旧唐书》)。





禹锡籍贯二

一、匈奴族后裔在中唐杰出的诗人中,元稹是鲜卑人的后裔;白居易是龟兹人的后裔,这些已有定论。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自称是西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据此,刘禹锡应该属于汉族。但问题是汉、唐两代,相隔千年之久,中经汉未丧乱、晋室南迁,五胡十六国至北朝,中原地区成为各族融化的大熔炉。范文澜先生说:“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①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刘禹锡是否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汉景帝于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封刘胜为中山王,子孙嗣封者五世,至怀王薨,因无后,绝四十五年。东汉末年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已没有多少人相信。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时,对此就已指出:“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即对刘备是否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问题提出了疑问。 唐代门第观念较重,以上族为荣。刘禹锡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与人唱和,常常流露出羡慕别人门第之高的赞叹之情。如《送李庚先辈赴选》:“一家何啻十朱轮,诸父双飞秉大钧。”《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相门才子高阳族,学省清资五品官。”《送李中丞赴楚州》:“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这些酬赠诗,都是一落笔就称道别人的门第。在《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清河县开国男、赠太师崔公神道碑》中,刘禹锡对崔倕的门第更是赞不绝口:“崔氏之门,? .与姑臧李、范阳卢世为婚媾,入于姻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其铭文曰:“奕奕四姓,崔为之冠。瞻其门墙,倬若云汉。”刘家既非皇族,又不属于“奕奕四姓”,要想抬高自己的门第,最合适的方法是找历史上的一位帝王作始祖。由于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①,谁也弄不清他的子孙支脉,凡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的人,不用担心别人来寻根究底,容易搪塞过去。像这样情况,何止刘禹锡一家,是不足为怪的。
刘禹锡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可信性程度也是值得怀疑的。况且刘禹锡自己也有说法不一致的地方,显得自相矛盾,更使人难以相信。如他在《口兵戒》中说,“它日读远祖中垒校尉书曰:‘口者,兵也。’? .怒是知吾祖之言为急”。根据《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的记载:“成帝? .以向为中垒校尉。”后世习惯称刘向为“中垒”。唐代独孤及《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云:“宗室刘中垒”。②因此,刘禹锡所说的“远租中垒校尉,,应指刘向。他在《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中又说:“通籍由来在石渠。”“石渠”指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阁。③“由来”是认刘向为远祖,用刘向事自比。刘向是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其传即附见于《汉书?楚元王传》。那么,刘禹锡究竟是楚元王刘交之后,还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实际上,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都是靠不住的。
考证刘禹锡的氏族问题, ①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六章。 ①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 ② 《毗陵集》卷二。 ③ 《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 还得从他《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这条线索入手。 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内篇《魏书官氏志所载诸胡姓》第二《勋臣八姓?刘氏》中,已提出刘禹锡“有胡姓之嫌”的问题。“此外刘氏之可疑者:? .又刘亮中山人,父持真,魏领民酋长。? .诗人刘禹锡,乃周刘亮之七代孙。诸人皆有胡姓之嫌也。”
刘禹锡自言“七代祖亮”,今考证发现,这与《周书》卷十七《刘亮传》、 《北史》卷六十五《刘亮传》之刘亮,不是一人。
其理由是:
(一)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说:“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据《魏书》记载,“迁都洛阳”是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大和十九年的事。因此,刘禹锡的“七代祖亮”,应是北魏刘亮。 而《周书?刘亮传》说:“魏孝武西迁,以迎驾功,除使持节、右光禄大夫、左大部督、南秦州刺史。”所谓“魏孝武西迁”,指北魏孝武帝元脩与高欢关系恶化,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因此,《周书》、《北史》之刘亮,应是西魏刘亮。
(二)《子刘子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的官职,与《周书?刘亮传》、《北史?刘亮传》中所记载的官职,全不相同。自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冀州”在东魏境内。曾任“冀州刺史”的刘禹锡的“七代祖亮”,不可能是《周书》、《北史》中的西魏刘亮。
(三)《周书?刘亮传》说:大统“十年,出为东雍州刺史。为政清净,百姓安之。在职三岁,卒于州,时年四十。”从西魏大统十二年、年四十逆推,西魏刘亮应生于北魏正始四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大和十九年的事,即在西魏刘亮出生前十二年。由此可见,《周书》、《北史》之西魏刘亮,与“遇迁都洛阳”的刘禹锡的“七代祖亮”,并不是一人。
(四)北魏刘亮的子孙,居东魏。北齐,当时称“山东”。西魏刘亮的孙子,居北周,当时称“关中”。刘禹锡《谒枉山会禅师》诗中自言“我本山东人”;《苏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某山东一书生”。可见,刘禹锡应是北魏刘亮的后裔,与西魏刘亮无关系。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七代祖刘亮,史书上无传。《周书》卷十七和《北史》卷六十五有《刘亮传》,但历官、行事等与刘禹锡所说的刘亮明显不合,时间约晚半个世纪。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把刘禹锡看作西魏、北周刘亮之七代孙是个误解,需重新考证。 匈奴族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四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以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较为频繁。西汉初期,匈奴族在冒顿单于(公元前209至前174)的统领下,势力空前强大,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很大威胁。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难以抵抗匈奴的侵扰,只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高祖刘邦曾以公主嫁给冒顿。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载,“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这是冒顿后裔冒姓刘氏的起因。 汉代内迁的匈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分化出一支名为“屠各”的匈奴部落十分活跃。公元四世纪时,这两部分匈奴人联合行动,在部落酋长刘渊统率之下,以聚居在汾河流域的匈奴族人为主,成为一支反晋的主力军。《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渊)犯(唐)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当时,匈奴“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在发动进攻前,元海对部下曰:“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 .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因此,匈奴族屠各部落头领刘渊以冒顿之后的名义,冒充西汉皇室刘氏的后代,不仅于304年由大单于改称汉王,而且于308年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国号汉。 从此以后,匈奴刘氏冒充西汉皇室刘氏之后的谱系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要考证刘禹锡是否匈奴族的后裔,还得从其“七代祖亮”入手。根据刘禹锡“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的史实,有以下三条资料 值得注意:
(一)《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记载,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
(二)《周书》卷四《明帝纪》记载,二年三月“庚申,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这就是说,到周明帝宇文毓时,仍下诏书重申当初随魏氏南徙的各族民众皆称河南之民。
(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指出:“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
这三条资料很重要,提供了鉴别北朝胡姓的一个线索,因为无论是北胡匈奴族还是东胡鲜卑族都有一个逐步南徙的问题。
刘禹锡的“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坟墓在洛阳北山”,与《魏书?高祖纪》下、《周书?明帝纪》、《隋书?经籍志》二的记载相合,证明他是随拓跋氏南迁的胡姓刘氏之后。今考证,当时与刘禹锡“七代祖亮”一同加入洛阳籍的匈奴刘氏,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还有一些人。例如:唐昭宗时的宰相刘崇望的祖先。据《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一上?河南刘氏》记载:“河南刘氏,宰相一人”,即刘崇望。“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左贤王去卑裔孙库仁,字没根,后魏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弟眷,生罗辰,定州刺史、永安敬公。其后又居辽东襄平,徙河南。”查《北史》卷二十《刘库仁传》:“刘库仁字没根,独孤部人,? .为南部大人。”“库仁弟眷眷第三子罗辰? .拜南部大人。”刘罗辰裔孙仁之,《魏书》卷八十一《仁之传》曰:“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徙于洛。”因此,《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指出:“刘崇望字希徒。其先代郡人,随元魏孝文帝徒洛阳,遂为河南人。”可见,刘崇望的祖先本系匈奴族独孤部人,也是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成为河南人的。 刘禹锡的“从叔”刘公济的祖先。《元和姓纂》卷五《十八尤?刘》记载:“河南——代为部落大人。魏有河间公提。生丰? .孙感? .感生孝则。孝则曾孙公济,工部尚书。”
刘禹锡有《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刘尚书”就是“代为部落大人”的后裔刘公济。诗开头曰:“汉室贤王后,(从叔望在河间。)孔门高第人。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刘禹锡首先把刘公济看作“汉室贤王后”,但从诗中所描写的“护塞无南牧, 驰心拱北辰”来看,也是冒充汉室的匈奴刘氏后裔。而刘禹锡称刘公济为“从叔”,说明他们同出一源。 考察刘崇望、刘公济的氏族渊源及其与刘禹锡的关系,可作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这一结论的旁证。我们肯定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族,与肯定白居易的祖先是龟兹族、元稹的祖先是鲜卑族一样,说明我国自晋末以来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文化,而且为汉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洛阳人

洛阳人 考证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与肯定刘禹锡的祖籍是洛阳,二者是一致的。
《子刘子自传》曰:“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 “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刘禹锡的七代祖在北魏时已迁居到洛阳,祖坟营建在洛阳和荥阳两地的年代比较久,洛阳作为他的祖籍是确实的。在写《自传》之前,刘禹锡在其它诗文中已多次提到他的籍贯: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说“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汝州谢上表》说:“忽降新恩,近乡为贵。”这是刘禹锡出任汝州刺史时上表答谢皇帝的话,唐代汝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从临汝到洛阳仅百十里地。因“臣久居远服,恋阙常深”,当刘禹锡回到离家乡洛阳不远的汝州时,禁不住流露出喜悦之情。 《泰娘歌并引》说“客闻之,为歌其事,以足于乐府云。”刘禹锡在这里自称“客”,说明自己是洛阳人。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说:“洛阳旧有衡茅在,亦拟抽身伴地仙。”诗中表达了对祖籍洛阳的眷念。 这些诗文分别写于不同时期,可见刘禹锡是一直把洛阳称作自己祖籍的。但是,在刘禹锡的籍贯问题上,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说法,需要逐一辨明:
(一)《子刘子自传》说:“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 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说:“自言系出中山”。正史用“自言”字样,就是表示此说无证据,不可信。《魏书》卷七十九《刘道斌传》说:“自云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也属于这种情况。 刘禹锡既然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所以常以“中山刘某”自称。他写《连州刺史厅壁记》、《夔州刺史厅壁记》都是以“中山刘某”落款的。韩愈称他为“中山刘梦得”,柳宗元称他是“中山人”,都是根据刘禹锡的自述来称呼的。 刘禹锡在《自传》中,既冒充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又说“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即承认自己“有胡姓之嫌”。这种由氏族问题上的自相矛盾而导致籍贯问题上不一致说法的现象,在北朝、隋、唐是常见的,不奇怪的。请看北朝庾信所写的《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君讳道生,字某,朔州武川人也。本系阴山,出自国族。降及于魏,在秦作刘。? .大统九年,更姓侯莫陈氏。”铭曰:“身胄汉祚,门承魏绪。? .”①庚信既称侯莫陈道生“本系阴山”,即出自北方胡姓,又说他“身胄汉祚”,这与刘禹锡《自传》中的矛盾现象,是一样的。刘禹锡称“代为部落大人”的后裔刘公济为“汉室贤王后”,也是同一手法。既然刘禹锡冒充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中山”为郡望,以“中山刘某”自称,他的朋友柳宗元、韩愈,后辈韦绚,《新唐书》撰写者宋代欧阳修、宋祁,也就将错就错了。实际上,“中山”与刘禹锡的先祖没有什么关系,不是他的籍贯。
(二)刘禹锡父亲的朋友权德舆在《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京觐省序》 ① 《庾子山集》卷十五。中称他为“彭城刘禹锡”;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醉吟先生传》称他为“彭城人”,都是误以“彭城”为刘禹锡的郡望。这种为提高门第声望而乱攀郡望的现象,在北朝、隋、唐时,也是常见的,不奇怪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卷五《内篇?邑里第十九》对此现象作过很好的论述:“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 .爱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 .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新唐书》卷八十八《刘文静传》:“自言系出彭城”,就有说明这个宰相“虚引他邦,冒为己邑”的意思。由此可见,权德舆、白居易等人称刘禹锡的郡望为“彭城”,乃是奉送一顶高帽子,不足为据。
至于后晋刘昫等人撰写的《旧唐书?刘禹锡传》,显然是沿袭了权德舆、白居易等人的错误说法,说刘禹锡是“彭城人”。《史通》中还有一段精彩的话:姓卯金者咸曰彭城,“在诸史传,多与同风,此乃寻流俗之常谈,忘著书之旧体矣。”这段话可以用来解释《旧唐书?刘禹锡传》以讹传讹的原因。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刘禹锡不是彭城人,为什么唐王朝封他的母亲卢氏为“彭城县大君”呢?这仍是沿袭了“姓卯金者咸曰彭城”的陋习。《旧唐书》卷五十六《刘季真传》曰:“刘季真者,“离石胡人也”,“封彭城郡王”。唐王朝既可封“胡人”刘季真为“彭城郡王”,自然也可封刘禹锡母为“彭城县太君”。 当然,误解彭城是刘禹锡的郡望和籍贯,也与他在《口兵戒》中称“中垒校尉”刘向为“吾祖”有关。据《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记载:高祖六年,刘邦封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可见,彭城自西汉起就成为姓刘的郡望。刘向作为楚元王刘交之后,是彭城人。刘禹锡又称刘向为“吾祖”,从情理上推断,也应是彭城人。但刘禹锡自己心中有数,他的祖辈和他自己没有在彭城安过家,所以刘禹锡绝口不提自己是彭城人。由于已考证出刘禹锡是随拓跋氏迁都洛阳的匈奴族后裔,说中山或彭城是他的祖籍,都是不确切的。 






关于陋室铭:

崔沔是《陋室铭》的真正作者。 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者随声附和,教师便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流讹至今。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官监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还。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再迁太子宾客。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词》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作《竹枝辞》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词》……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词》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陋室铭》到底出于谁人之手呢?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原来《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仅此不足为据,再查《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确凿无疑。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综上,《陋室铭》的真正作者并非刘禹锡,而是崔沔,应该匡谬除讹,还史料的本来面目。



[ 此贴被梦dream在2011-01-09 23:5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铭然如玉

ZxID:4177967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晨枫如梦
2015年,人生就要萌萌哒~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09 0
这个才有文化了!

青_池

ZxID:1306665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汐影洛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09 0
哟西 撒花 慢慢读
z000w_泡儿

ZxID:1606437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隐夏。
暴君最高~SLB拯救世界~o(* ̄▽ ̄*)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1-09 0
咳咳我就知道陋室铭
吾。茗止°

ZxID:13451103


等级: 热心会员
好运连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嗷嗷,丫个沙发又被抢

颜末

ZxID:10152494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梦如醉
时光荏苒亦非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觉得素材是个好地方·
╮(╯▽╰)╭
如果哪一天我抽了要写小说可以来看看各个素材╮(╯▽╰)╭
PS BY TT。

蔚蓝海的鱼998

ZxID:12444625


等级: 热心会员
人是不能比较的,上帝并不公平,生命是一种幻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支持文化人顶起!

暮水尘烟

ZxID:10338362


等级: 热心会员
冒泡泡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咱来嗷嗷学习下
吸血羊

ZxID:1074338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年年l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哟西冉冉,最近的都是诗人的素材啊不错哦


末夏灬芊芊丶

ZxID:10465210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对他的 陋室铭 印象深刻呢~我记得当初还有人根据这个编了一首诗呢: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o(∩_∩)o 哈哈,太有才了

蓝蓝做的很好呢,学习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丽丽7410

ZxID:11985453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丽树人
茉莉的季节早已过去,福州的冬季还会远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冉冉做的很用心呢,么么,辛苦了啊

绒毛球球

ZxID:46785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梦dream
请假,深潜,极少冒泡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1-09 0
来支持个。。。嘿嘿。。

玉铃兰

ZxID:10112033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叮当。
郁结于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1-10 0
╮(╯_╰)╭ 我也想分不清啥诗人词人,那个朝代对那个朝代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