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952 回复:3

[人文通史] 四大名旦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mylord

ZxID:3331904


等级: 文学大师
倦怠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
四大名旦
[size=2]
一、京剧四大名旦
二、越剧四大名旦
三、豫剧四大名旦
四、评剧四大名旦
五、话剧四大名旦
六、秦腔四大名旦 [/size]



[backcolor=#ffffff]
[color=#66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color=#000000]四大名旦[/color][/size][/b]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四大名旦”等。





[b][size=3][color=#000000]●京剧四大名旦[/color][/size][/b]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

[align=center]  [color=#6699cc]京剧四大名旦[/color]
[attachment=11329687][/align]

 王瑶卿给四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梅兰芳—— "样"

  程砚秋—— "唱"

  荀慧生—— "浪"

  尚小云—— "棒"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88][/align]

[color=#ff3366]【梅兰芳】[/color]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89][/align]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color=#ff3366] 梅派传人:[/color]

  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


  梅兰芳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0][/align]

[color=#ff3366]【程砚秋】[/color]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1][/align]

  代表剧目:传统剧目而独具程派风格的有《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戏则有《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


  [color=#ff3366]程派传人:[/color]

  程砚秋弟子有荀令香、陈丽芳、章遏云、赵荣琛、王吟秋、李丹林、新艳秋、侯玉兰、江新蓉、李世济、李蔷华等。

  再传弟子有李海燕、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李海燕、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合称为"五小程旦")、张曼玲、吕洋、周倩、王晓燕、郭伟、赵欢、蒲雪晴、周好璐等。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2][/align]

[color=#ff3366]【尚小云】[/color]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3][/align]

 [color=#ff3366]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color]

  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等。


  [color=#ff3366]再传弟子:[/color]

  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等。

  长子尚长春攻武生,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4][/align]

[color=#ff3366]【荀慧生】[/color]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5] [/align]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color=#ff3366]  荀派传人:[/color]

  学荀者极众,主要传人有毛世来、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童芷苓、赵燕侠、张正芳、曲素英、刘长瑜、孙毓敏、宋长荣等。






[color=#ff3366]【评价】[/color]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color=#6699cc]◇梅兰芳[/color]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color=#6699cc]◇尚小云[/color]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color=#6699cc]◇程砚秋[/color]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color=#6699cc]◇荀慧生[/color]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color=#ff3366]【归宿】[/color]

[color=#6699cc]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逝[/color]

  1960年,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次年7月间,他终因突发性心脏病住进了医院。1961年8月8日,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去世。享年67岁。


[color=#6699cc]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color]

  1958年新春,国家文化部把率领中国艺术团到巴黎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程砚秋。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时感到身体倦乏,甚至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才知道早已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几天后,即3月9日早晨他永别了观众,享年55岁。


[color=#6699cc]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color]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岂料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连忙送他到医院抢救,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于4月19日逝世。享年76岁。


[color=#6699cc]荀慧生——孤苦零丁离世间[/color]

  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严重了。由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北京,享年68岁。





[color=#FF3366]选举出了五个人却为何叫“四大名旦”[/color]

  关于“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时至今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称谓来自于一次观众投票活动。换句话说,四大名旦是投票选举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次投票活动,就是为了选举“名旦”。

  这种说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有“权威”性,很普遍,也就被广泛引用。实际上,这次投票活动的全称是:“为鼓吹新剧,奖励艺员,现举行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顺天时报》1927年6月20日第五版)。也就是说,投票活动主要针对的是“五大名伶”的新剧,并不涉及对他们五个人个人艺术的全面评价。“五大名伶”是梅兰芳、程艳(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更准确地说,活动规则是要求投票者从五个人所演新剧中分别选出最佳的一出戏。

  为缩小范围而使选票相对集中,主办方从五人所演新剧中各选出五部作为候选,也就是一共有25部候选剧目。它们分别是:

  [color=#6699CC]梅兰芳:《洛神》、《太真外传》、《廉锦枫》、《西施》和《上元夫人》;

  程砚秋:《花舫缘》、《红拂传》、《青霜剑》、《碧玉簪》和《聂隐娘》;

  尚小云:《林四娘》、《五龙祚》、《摩登伽女》、《秦良玉》和《谢小娥》;

  荀慧生:《元宵谜》、《丹青引》、《红梨记》、《绣襦记》和《香罗带》;

  徐碧云:《丽珠梦》、《褒姒》、《二乔》、《绿珠》和《薛琼英》。[/color]

  一个月以后,投票活动结束。7月23日,《顺天时报》揭晓了投票结果。从收到的选票来看,这次活动很受读者支持。主办方共收到选票14091张,五大名伶各自的最佳剧目分别是:

  [color=#6699CC]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得票总计1774票;

  程砚秋的《红拂传》,得票总计4785票;

  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得票总计6628票;

  荀慧生的《丹青引》,得票总计1254票;

  徐碧云的《绿珠》,得票总计1709票。[/color]

  如果“四大名旦”之说是因为此次投票选举活动而产生的,那么也应该是“五大名旦”,为何漏掉徐碧云而只说“四大名旦”呢?

  除此之外,如果以得票多少排列,位列第一的是尚小云的《摩登伽女》,6628票,其次是程砚秋的《红拂传》,4785票,然后是梅兰芳的《太真外传》 1774票,接着是徐碧云的《绿珠》1709票,最后是荀慧生的《丹青引》,1254票。假使这次活动的目的确是为了选举“四大名旦”,那么,按照票数,排在前四位的,也应该是尚小云、程砚秋、梅兰芳、徐碧云,缘何荀慧生最终位列“四大名旦”之一,而缺了徐碧云呢?仅从这个角度上说,“四大名旦”是由戏迷、读者选举产生的论断,就是错误的。

  就目前现存资料而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率先提出来的。沙大风(1900-1973)原名沙厚烈,笔名沙游天。因为沙游天中的“天”,英名是“SKY”,而俄文人名中的“斯基”,也是“SKY”,所以,又有称他“沙游斯基”。他早年在《天津商报》任戏剧版主编,后得到天津最大的百货公司中原公司的资助,于1921年创办《天风报》,自任社长。

  据沙大风之子沙临岳回忆,“四大”其实是借用当时流传甚广的“四大金刚”之名。“四大金刚”指的是直系军阀曹辊的内阁大臣程克等4人。有人说,由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朱琴心的名气不亚于“四大金刚”,所以有人称他们为“伶界四大金刚”。后来,荀慧生取代了朱琴心,“伶界四大金刚”又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沙大风对“伶界四大金刚”这个称谓颇不以为然。他觉得金刚怒目与四旦的娇美英姿不相吻合,所以提笔一改,改称为“四大名旦”。








[b][size=3][color=#000000]●越剧四大名旦[/color][/size][/b]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越剧界的[color=#6699cc]“三花一娟”[/color]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风靡一时,“三花一娟”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对越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她们并称为越剧的“四大名旦”。解放以后,越剧旦角后起之秀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以其戏路开阔、表演细腻动人而脱颖而出,成为越剧界的第二代“四大名旦”。


[table=60%][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6] [/align][/td][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7] [/align][/td][/tr][/table]

[color=#ff3366]袁派艺术[/color]

  由袁雪芬创立。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袁派唱腔的风格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 其主要传人有:朱东韵、方亚芬、华怡青、陶琪等。




[table=60%][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8] [/align][/td][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699] [/align][/td][/tr][/table]

[color=#ff3366]傅派艺术[/color]

  由傅全香创立。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其主要传人有:胡佩娣、陈颖、何英、陈飞等。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700] [/align]

[color=#ff3366]戚派艺术[/color]

  由戚雅仙创立。“戚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轻柔委婉、幽怨跌宕、以情动人,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听来倍感亲切,朗朗上口,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戚雅仙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唱腔基础上不断加以发展变化,汲取众家之长,发展变化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戚派”,“戚派”擅演苦命、善良、温柔多情的女子,故而被称为越剧旦行中的“悲旦大王”。戚雅仙主要弟子有:周雅琴、朱祝芬、傅幸文、金静等。



[align=center][color=#6699CC]林黛玉[/color]
[attachment=11329701] [/align]

[color=#ff3366]王派艺术[/color]

  王派是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初学小生,两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1955年随团入上海越剧院。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兰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响,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被公认为“王派”。 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调节奏与语势感情的结合。如《追鱼》中的“一路之上观花灯”唱段,用“男调”,边歌边舞,描绘了大街小巷锣鼓喧天、夫妻在灯海中行进的喜悦之情,节奏明快,音调跳跃。《春香传》的“爱歌”从[正调腔]的“散板”、“中板”转到[尺调腔]的“中板”,旋律舒展,唱句中多出用了拖腔,使相互爱慕的感情表达得更为浓郁;后面从“万寿钟”后面采用[清板],唱腔近似说白,“打一更当当叮,打二更叮叮咚”这样的唱句平易自然,妙趣横生。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702] [/align]

  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也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则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演唱时她以真声为主,吐字雅中显浓艳。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朴实中见华彩,于淡中把不同曲调、多种板式组织为成套唱腔,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红楼梦·焚稿》中的“一弯冷月照诗魂”也是集中体现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这段[弦下腔]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转折,运用旋律高低起伏、节奏顿挫,赋予人物鲜明的音乐形象。至“如今是知音已绝”的“绝”字,音调嘎然刹住,人物情绪猛然转折,从接着的“诗稿怎存”转入[正调流水],由于吸收了绍剧高亢奔放的音调轮廓,鲜明的节奏,唱腔显得悲怆、激愤。

  王文娟的甩腔极具特色,句幅较长,委婉曲折,情深意长。《孟丽君·游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风流皇帝察觉出孟丽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游上林步步进逼。女扮男装的孟丽君则处处留神巧与周旋。为掩饰女性身份,增强阳刚之气,王文娟在唱腔中吸收了越剧著名老生吴小楼的某些旋律,唱法上也特别注重胸腔共鸣,喷口有力,吐字坚实,使音色变粗,音质变厚,这样很符合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孟丽君演唱时擅用尺寸紧凑、干净利落的[快板]表现激昂的情绪。

  王派弟子有王仁娟、孟莉英、钱世娥、钱爱玉、姚建平、林婷婷、周云娟、赵时莺、单仰萍、王志萍、李 敏、洪 瑛、舒锦霞、陈晓红、俞建华、王桂萍、陈 萍、王秀兰、王学飞、宓永仙、裘奇军、吕慧娟、夏艺奕等。









[b][size=3][color=#000000]●豫剧四大名旦[/color][/size][/b]


   清末民初,河南梆子的旦角演员皆为男子扮演,最著名者号称[color=#6699CC]“五朵云”,[/color]即李剑云、林黛云、阎彩云、时倩云、贾碧云。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一批女演员相继登台,豫剧旦角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1937年冬到1938年春,河南省城开封,狮吼、豫声、醒豫三班戏都唱得很红,观众把三班戏的台柱陈素真、司凤英、常香玉评为“豫剧三鼎甲”。她们三位和另外一位豫剧女演员马双枝,并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豫剧四大名旦”

  1980年河南省举行豫剧流派会演,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旦角演员参加了这次会演,她们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被确认为豫剧旦角的五大流派,即“豫剧五大名旦”。2006年《豫剧名旦六大家画传》出版,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和桑振君一道,并称为“豫剧六大名旦”。

  参考资料:谭静波《豫剧文化概述》








[size=3][color=#000000][b]●评剧四大名旦[/b][/color][/size]

  自清末民初至上世纪30年代,评剧这个地方剧种已日臻成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其中的代表人物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即评剧“四大名旦”。1987年,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题名,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天津长虹公园为她们塑起一座“评剧四大流派创始人纪念碑”。

  此外,鑫艳玲和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并称为“韩、花、筱、鑫”“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大展风采。韩少云演唱风格甜嫩,主柔;花淑兰演唱风格高亢,主刚;筱俊亭演唱风格浑厚,主俏;鑫艳玲演唱风格主雅,雅俗相济,彰显其长。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9703]
[color=#6699CC] 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鑫艳玲[/color][/align]






[b][color=#000000][size=3]●话剧四大名旦[/size][/color][/b]

  1943年5月,夏衍从香港辗转回到重庆,成为重庆文艺界领导人之一。在一次戏剧创作座谈会上,他说:“京剧有四大名旦,话剧也有四大名旦,白杨、舒绣文、张瑞芳、秦怡不就是四大名旦吗!”从此,话剧四大名旦一说不胫而走,蜚声中国影剧界的张瑞芳、白杨、舒绣文、秦怡被誉为话剧“四大名旦”。






[b][size=3][color=#000000]●秦腔四大名旦[/color][/size][/b]

  秦腔四大名旦:由陕西电视台发起,华商报、新疆电视台、宁夏电视台、甘肃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和本报等西北5省区10家强势媒体首度携手,联合主办的为中国秦腔打造领军人物,推出剧种代言人的大型社会活动。该活动于2004年6月开始,经过半年多的激烈比拼,在上千名秦腔旦角演员中产生了16位四大名旦和16位四小名旦候选人。经专家、媒体和观众的评判及半决赛成绩,2月23日晚上,评选结果显示: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成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2月21日至23日,陕西电视台通过卫星频道等,向全国和海外现场直播了“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折桂元宵”的实况。










[/size][/td][/tr][/table][/color][/backcolor]
[ 此贴被mylord在2010-12-22 23:2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前庭雪

ZxID:9537993


等级: 文坛鼻祖
病啊病的就习惯了~~~潜啊潜的会潜没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2 0

o(︶︿︶)o唉。。。

这真是让现在的所谓“四小花旦”神马的难以望其项背

一直没有去看黎明版的梅兰芳

要是哥哥没死的话,哥哥多适合呀

《霸王别姬》绝响呐!~~o(>_<)o ~~

楼主留言:

哇,你这留言好华丽

[ 此贴被前庭雪在2010-12-22 23:5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3 0
已审。
曾经风云一度的人们啊无法超越。。很好的素材。。
长歌°

ZxID:10530987


等级: 文学大师
无德也无能,无霜亦无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25 0
曾看过霸王别姬的影评。。

写的太好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