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人领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966 回复:2

[人文通史] 中国历代文人领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4 0
中国历代文人领袖
[table=50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color=#6633cc]中国历代文人领袖[/color][/align]
[/td][/tr][/table]
[color=#6633cc][align=center]所谓文人领袖,必须满足以下其中一个条件:   
1.必须对他所处的时代有深远的影响   
2.他的影响,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影响至今[/align][/color]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春秋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1、孔子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65f6039e020a104.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align=center]《春秋》[/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179f64230d995ab.jpg[/img][/align]
[align=center]《论语》[/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bdb40f2d51cd8f1.jpg[/img][/align]
[color=#6633cc]政治思想:[/color]
(1)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循循善诱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来教育弟子们要学习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3)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性格,因材施教。他对于子路的火爆性格,以礼把子路的性格变得沉稳。等等。。。所有例子都说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同时证明了孔子的主张:以理服人。
[color=#6633cc]孔子名言:[/color]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由,悔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小不忍则乱大谋。”   
……   
等等
[color=#6633cc]荣誉:[/color]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align=center]孔庙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bd59f6729b15433.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3d17bd572594921.gif[/img][/align]
[align=center]2、孟子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e2546a788fb8f95.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align=center]《孟子七篇》[/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c709f80023cf9bb.jpg[/img] [/align]
[color=#6633cc]民本思想[/color]:“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color=#6633cc]仁政学说:[/color]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认为,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color=#6633cc]道德伦理:[/color]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color=#6633cc]孟子语录[/color]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等等
[color=#6633cc]荣誉:[/color]
亚圣殿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align=center]孟子——亚圣殿[/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dbd3ef047f73afb.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7438939b24e6aa0.gif[/img][/align]
[align=center]3、老子[/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cdd89d39d947d3b.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color=#6633cc]主要作品: [/color]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关于《老子》的各种注解的评介,可参考《老子《道德经》资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为某类特定初学者撰写集释性、资料性的摸门读本》
[align=center]《道德经》[/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277da5c8ed1318e.jpg[/img][/align]
[color=#6633cc]主要思想:[/color]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olor=#6633cc]荣誉:[/color]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align=center]老子墓[/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15f4b064ae09715.jpg[/img][/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8e4c2172186eec2.gif[/img][/align]
[align=center]4、庄子[/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e2d2d3eb1c7164f.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color=#6633cc]主要思想: [/color]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eb4259a08ed6cc8.gif[/img][/align]
[color=#6633cc]庄子语录:[/color]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夏虫不可以语冰者
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color=#6633cc]荣誉:[/color]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align=center]庄周梦蝶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36791128b93f791.jpg[/img][/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ff0b20c7990e060.jpg[/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战国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屈原[/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5e0f1e134bc7476.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color=#6633cc]人物生平:[/color]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用以纪念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为司马迁所记。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align=center]《离骚》[/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6ee7590163a9ffb.jpg[/img][/align]
[align=center]《九歌》[/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d367cffc3085efd.jpg[/img][/align]
[color=#6633cc]名言名句:[/color]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color=#6633cc]荣誉:[/color]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他所创作的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align=center]屈原纪念馆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112ab144d58f897.jpg[/img][/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e128d4f142cd54c.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西汉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司马迁[/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1c847e60263c6d1.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color=#6633cc]主要作品 [/color]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著名的史学家,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74f762564a344ad.jpg[/img][/align]
[color=#6633cc]史记赏析:[/color]《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color=#6633cc]荣誉:[/color]司马迁对两千年来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撰成气魄雄伟的不朽巨著 ,为史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成为传统史学的优秀楷模。《史记》又运用高超的文学手法来写历史 ,刻划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成为历代作者揣摩效法的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司马迁“最通经学 ,最尊孔子”,对确立孔子作为古代圣人的地位贡献至为巨大。《史记》突出地表现出大一统民族观 ,并对各家学说兼容并包 ,因而成为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总之 ,从文化史的宏观角度考察 ,司马迁是仅次于孔子的 ,又一位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杰出人物
[align=center]司马迁祠墓[/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4/104_10084895_9ead9412560e521.jpg[/img] [/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df89177c3607963.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东汉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班固[/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f98bbc2dcf31921.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align=center]《汉书》[/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e1148c4123c8309.jpg[/img] [/align]
[color=#6633cc]《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的成就:[/color]
1、开创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大量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color=#6633cc]荣誉:[/color]班固创作了《汉书》,是杰出的史传文学作者,对史传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史传文学源于先秦历史著作。在汉代成熟也在汉代繁荣;尊重历史真实,将真、善寓于美之中,追求叙事写人的艺术效果是其创作特点。班固写《汉书》,创立了断代史传,塑造了汉代人物形象,开创了新文风。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7df58e5298c8b82.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三国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曹植[/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ec2ec3581563db3.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align=center]《洛神赋》[/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8329d9b37de86a5.jpg[/img][/align]
[color=#6633cc]荣誉:[/color]曹植既是文坛大家,也是诗歌巨擘。他作品中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继承先秦《诗经》《离骚》的优秀传统,又从两汉词赋民歌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诗赋的内容与形式,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道路。钟嵘在《诗品》中评曹植诗歌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align=center]曹植墓[/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dfc1b85a9380a80.jpg[/img][/align][/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5d48f5c5b430751.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两晋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陶渊明[/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8b8070bb2837cee.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align=center]《饮酒诗》[/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de234e0691e0665.jpg[/img][/align]
[color=#6633cc]作品特点:[/color]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并且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据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武陵是常德历史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魏晋以后,武陵郡辖沅水流域诸县。”“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前205)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武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历时1324年。“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县”。不过,无论唐以前或唐以后,在文人笔下,仍时有把原属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color=#6633cc]文学成就:[/color]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align=center]陶渊明邮票[/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d3729d92b2b63bf.jpg[/img][/align][/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46687539830850a.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南北朝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谢灵运(南朝)[/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00d65d696b0c779.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   
谢灵运除诗歌外还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谢灵运早年信奉佛道,曾注释过《金刚般若经》,润饰过《大般涅经》,有《辩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著录36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谢灵运集》19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谢康公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另有明代李献吉等辑刻的《谢康乐集》。近人黄节也作有《谢康乐诗注》等。
[align=center]谢灵运诗意水墨画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5/104_10084895_504c12949de1493.jpg[/img][/align][color=#6633cc]文学成就:[/color]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的山水诗所形成的风格和取得的成就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极大。 是南朝细腻委婉文风的典型代表。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4d3f6b4b41e1925.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郦道元(北朝)[/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6/104_10084895_bd4666f6c37b6f1.gif[/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古代河流水道的地理书,文字非常简单。郦道元以水为纲,根据自己的见闻资料,对各个流域内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文笔深峭清绝,语言幽丽雅洁。因其对自然风光、山水美景的生动描写而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被誉为“铺写景物,片言只语,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6/104_10084895_12c949edbf1f4d7.jpg[/img][/align]
[color=#6633cc]文学成就:[/color] 郦道元留给后世的财富的是郦学的形成与学派的发展,一本书形成一门学问, 这门学问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语言学到文学,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它不仅为古代学者所砾究,而且也为现代学者所研究;不仅为国内学者 所研究,而且也为国外学者所研究。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这是一门影响深 远的学问,也是一门值得自豪的学问。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4ae092d05efabbb.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初唐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王勃[/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9/104_10084895_e65b81ccf2cca1c.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王勃的诗文集原有30卷,现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诗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align=center]《滕王阁序》[/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09/104_10084895_dda54e5ef19a6ac.jpg[/img][/align]
[color=#6633cc]文学地位:[/color]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aab1a67485bb027.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盛唐时期 [/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李白[/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10/104_10084895_782ab71a31a09ba.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后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说作者李碧华原名李白。
[align=center]《将进酒》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10/104_10084895_6d57d5bdd5f6d69.jpg[/img][/align]
[color=#6633cc]诗歌特色:[/color]
[align=center]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align]
[color=#6633cc]文学地位: [/color]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诗歌的魅力。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ab0bce12df1bf86.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中唐时期 [/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杜甫[/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10/104_10084895_7d6dfacc0cd02f4.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align=center]《秋兴》[/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10/104_10084895_98b80de72663bdd.jpg[/img][/align]
[color=#6633cc]诗歌风格:[/color]
[align=center]沉郁顿挫,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内容深远[/align]
[color=#6633cc]文学地位:[/color]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标志着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28f6ec94e7b1fff.gif[/img][/align]
[table=450][tr][td]
[table=450][tr][td]
[align=center]晚唐时期[/align]
[/td][/tr][/table]
[align=center]李商隐[/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10/104_10084895_68cfe3ae0af5d4e.jpg[/img][/align]
[color=#6633cc]简介:[/color]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color=#6633cc]主要作品:[/color] 李商隐现存诗594首,又《集》外诗16首,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录入4首,共存诗614首,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align=center]《无题》[/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12/10/104_10084895_7068c531f8ec10e.jpg[/img][/align]
[color=#6633cc]文学成就:[/color] 他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李商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特别是中国古代格律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从而大大丰富了文人们克服内心痛苦、寻求心理平衡的手段。
[/td][/tr][/tabl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6/30/104_9541645_075b0e56206d14c.gif[/img][/align]
[/td][/tr][/table]
[ 此贴被莫の桑在2010-12-11 17:1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1 0



五代十国时期


李煜


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主要作品: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相见欢》


文学地位: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生活的时代及其身世、个性,造就了其词作的艺术特色。同时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开山之人,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李煜后期的词作,感情的真挚,独辟的意境,高超的艺术手法,浓厚的悲剧意识,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其极高的文学地位,成为中国词史上的一代宗师。




北宋时期

苏轼


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主要作品: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前赤壁赋》


文学地位: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南宋时期


陆游


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主要作品: 陆游诗集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均为其代表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
《钗头凤》二首


文学地位: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元代时期


关汉卿


简介: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 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主要作品: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


文学地位: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成就卓越。他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关汉卿从不写作神仙道化与隐居乐道的题材。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明朝时期


汤显祖

 

简介: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 - 1616年7月29日),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汉族,江西临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等。
主要作品: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


文学地位: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戏曲家,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几百年来享誉文坛,驰名海外。



清代时期


纳兰性德


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主要作品: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长相思》


文学地位:纳兰性德作为满族诗人,其汉语诗歌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取得了不比汉族一流诗人低的成就,他每一传统题材、每一诗歌体裁都有上乘之作,组诗尤为功底深厚;虽为八旗亲贵,但对汉族士林和汉族文化有天然的认同,其诗歌理论体现了当时清廷的要求和文学发展趋向,其朴质平和、清丽蕴藉诗风对康熙诗坛、乾隆诗坛的主导潮流有先声引导之功。
满清第一词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风格清新隽秀,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曹雪芹


简介: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主要作品:《红楼梦》,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据考《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是由书商程伟元和官僚文人高鹗整理印行的,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红楼梦》


文学地位:曹雪芹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独步千古,登上了一个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峰,使他的《红楼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以细密精工而又深沉阔大的现实主义笔力,把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平凡而纷繁的生活作了擘肌分理的艺术剖视,从而活现出社会的风貌。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所著《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巅峰。




民国时期


鲁迅


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代表作主要有:《呐喊》《狂人日记》《彷徨》等。
《鲁迅作品集》


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此贴被莫の桑在2010-12-11 17:23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11 0
已审
整理出来很不容易
O(∩_∩)O~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