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组任务】后周——文臣烁烁武将赫赫广顺朝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064 回复:4

[人文通史] 【发帖组任务】后周——文臣烁烁武将赫赫广顺朝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1 0
【发帖组任务】后周——文臣烁烁武将赫赫广顺朝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提前操作(2010-12-07) —


后周
  五代之一。周太祖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
[attachment=11328979]


建国
  后汉乾祐三年(950)四月(一作三月),郭威以枢密使出为邺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后汉隐帝被杀。次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仍都开封。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柴荣都是在五代时期难得的好皇帝,后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北宋统一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
[attachment=11328980]


后周太祖郭威

[attachment=11328981]


  生卒: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
  在位:951年2月13日-954年2月22日
  表字:文仲
  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县西)人。

      后汉时为邺都留守。乾祐四年(公元951年)代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都汴(今开封)。公元951-954年在位,时间虽短,他却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如整饬吏治,废除许多苛捐杂税和严刑酷法,罢营田赐佃户为永业,深得民心。郭威还提倡薄葬,率先垂范,“瓦棺纸衣”,堆士为冢。他的嵩陵于旷野之上,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郭威的另一贡献,就是他慧眼识英雄,亲自培养和选定了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异姓之亲,来继承他的事业。事实证明,选择柴荣做他的接班人是完全正确的。史学家薛居正在评价郭威时说:“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郭威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其父郭简为后晋顺州刺史。刘文恭攻破顺州,郭简被杀,郭威年方数岁,其母不久也死去,郭威只得依潞州人常氏为生。十八岁投潞州留守李继韬部下为军卒。

  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负气,深为李继韬所赏识。有一次,郭威酒醉杀人,为官府拘押。李继韬暗中将其放走,后又招至麾下。后李继韬为唐庄宗所杀,其部众悉为收编。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升为军吏。及至晋为契丹所灭,郭威归附刘知远部下。

刘知远起兵太原,即位称帝,封郭威为执掌挥务的枢密副使,并在临终时将太子刘承祐托孤于郭威和史弘肇。刘知远在位一年便因病逝世。太子刘承祐即位,是为后汉隐帝,进封郭威为枢密使。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隐帝刘承祐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 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因“权高震主”,后汉隐帝与朝臣对郭威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灭郭威及宣徽使王峻;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以企一举铲除郭威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隐帝见郭威起兵造反,遂将郭威在京眷属全部诛杀,并派兵抵御郭威。然而此时郭威大权在握,声威素著,各镇节度使纷纷倒戈拥戴郭威,隐帝被郭允明杀死于赵村。郭威带兵入京,并派人刺杀欲继位称帝的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迫使太后临朝听政,以郭威监国。次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


妻妾
   柴皇后 杨淑妃 张贵妃 董德妃

子女
  第二子 剡王郭侗,初名青哥,后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太尉,赐名侗。显德四年追封。    第三子 杞王郭信,初名意哥,后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司空,赐名信。显德四年追封    第三女,乐安公主,为后汉所害,广顺元年二月追封,至显德四年四月,又追封莒国长公主。    第四女,寿安公主,下嫁张永德,广顺元年四月封,至显德元年,封晋国长公主。
  第五女,永宁公主,广顺元年九月追封,至显德四年四月,又追封梁国长公主。


郭威——时代造就的英雄
[attachment=11328982]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黄巢起义军的叛徒朱温夺取了唐朝的政权,成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统治者。此后,各地群雄纷起,在短短的53年间,中原更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经历了八姓十三君。围绕中原五代王朝,四周还有十个封建割据的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后周,唐末大动乱以来,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而后周太祖郭威,正是这个转折契机的推动者。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唐天祐元年甲子岁(904年)七月廿八日,生于破落的官僚家庭,“父简,事晋(应为后梁时的李晋政权)为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见杀,子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

     李晋的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兵潞州,尧山人郭威(在潞州)应募”,时年郭威18岁。郭威“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郭威以军中好友李琼等人为师,曾熟读《阃外春秋》等书,使郭威初步懂得了“以正守国、以奇用兵”、“正兵当敌、奇兵制胜”,明“存亡治乱”之理,辨“贤愚成败”之由。郭威任军官时,史书说:临阵行营“幅巾短后,与众无殊,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稍立功效者,厚其赐,与微有伤痍者,亲为循抚,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温颜以接,俾尽其情,人有过忤,未尝介意,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上所赐予,……悉以分赐士卒,将士皆欢乐”,郭威治军严明,确有儒将风度,深得将士之心,故所守必固,所攻必克。 

      当契丹犯境,后晋出帝石重贵(石敬瑭之侄)被契丹主耶律德光押送北上时,趁此中原无主,郭威与苏逢吉等,拥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晋阳(太原)称帝,史称后汉高祖。刘知远不自立年号,追承(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74年),后迁都汴梁(开封),郭威被刘知远侍为股肱之臣,授郭威等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隐帝刘承祐(知远之子)即位,拜郭威为枢密使加检校太尉。 

      乾祐元年三月,河中李守贞、永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次反,奸相苏逢吉奏请隐帝,派遣郭威前去剿平“三叛”。郭威现为枢密使,是最高军事长官,即是平叛成功,郭威的职位也到顶了。如果平叛失败,也会断送郭威的老命。由此可见苏逢吉“借刀杀人”之厉害。郭威虽知苏逢吉用心险恶,但如今叛臣发难,江山垂危,他便置个人恩怨、安危于不顾,决心奋身救国。 

      当“隐帝谓威曰:‘吾欲烦公可乎?’威对曰:‘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乃使郭威“西督诸将”。 

      由于转运使李谷等人参预军机、出谋划策,由于全军将士的英勇奋战,三叛速平。 

      乾祐二年八月,郭威凯旋之日,汉隐帝犒劳赏赐甚是优厚。郭威推辞答谢道:“臣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上赖陛下的洪福,下赖各位将校和士兵的奋战。臣率兵在外,凡保卫京师安全,供给亿万兵饷,都是各位大臣居中用事的结果,我怎敢独吞这些赏赐呢?请都奖赏吧!”于是,遍赏宰相、枢密、宣徽三司、侍卫使等,九人一样待遇,加授郭威兼侍中。赏赐朝官以后,郭威又建议道:“朝中执政官普遍受到皇恩,恐怕藩镇绝望,也应该遍赏藩镇,各有差等,以示功由众成,赏由众享。”当时,朝廷内外都称赞郭威不贪恋官物,推己及人,故人心多归向他。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被提升为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节制河北诸州,并统管数州军、政、财大权。郭威握强兵、擅财赋、临重镇,是汉廷德高望重、举足轻重的实力人物。 

      隐帝是个轻率鲁莽、不学无术、怠于政事、专务荒淫的皇帝。郭威赴任之前,进谏隐帝曰:“陛下富有春秋,万机之事,宜审于听断,文武大臣,乃心王室,凡事咨询,即无败失”,隐帝根本不把郭威放在心上。 

      隐帝“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隐)帝始听乐,赐教坊使等玉带、锦袍,往谢弘肇,弘肇怒曰: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悉取所赐还官”。这些话当然不无道理,再说弘肇等人又是武夫,耿直鲁莽,自以为只要忠于皇上,问心无愧,别的什么都不怕,但日益骄横拔扈的隐帝,却把弘肇等人看成眼中钉、肉中刺。隐帝左右亲信,又乘机谮言郭威、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蓄谋作乱,威重压主,动摇皇位。于是,隐帝在他舅父李业一伙图谋支持下,便于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把后汉分管行政、兵马、财政大权的枢密使杨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杀死,皆灭其族。血腥的屠杀,也牵挂到郭威,连留在京城开封的郭威继室张氏(时柴氏已故)和儿子青哥、意哥等,也残遭杀害。隐帝并密诏屯驻邺城的将领郭崇、曹英,在邺城杀死郭威。次日,郭威得信,急采纳魏仁浦之计谋,用“帝令郭威诛杀将士”激怒部下,以“除君侧之恶”为名,率军直驱开封。乾祐三年十一月廿二日,隐帝被随从郭允明杀死于赵村。 

      精明的郭威,请后汉皇太后李氏临朝称制。郭威并假意请皇太后立刘知远的养子刘赟为帝。这一招确实是郭威为了争取时间整治政局、稳住刘崇的缓兵之计。因刘崇是刘知远之弟,刘知远称帝后,把刘崇封为太原留守,镇守河东。这刘赟实际是刘崇的长子。愚蠢的刘崇,不但没有识破郭威的缓兵之计,反而为自己的儿子能当上皇帝暗自高兴。郭威一切准备就绪,在部下的拥戴下,便于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初四,做了“后周”开国皇帝,并派郭崇把刘赟杀死在由徐州回京的途中――宋州。 


      郭威自幼长于农家,又由军旅即皇帝位,这一非同寻常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体察和了解一些社会弊端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即位后,为巩固新生的后周政权,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统治和改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境内乃安。他废除严刑峻法,改变蛮杀风气。梁、唐、晋、汉诸代,因乱世多盗,“不用律文,更定竣法”。后唐规定盗赃三匹者死,晋天福中加至五匹,并定,奸有夫之妇者,“无问强、和,男女并死”。后汉规定,“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郭威对此等滥杀无辜、使民心失望的严刑峻法有切腹之感,即位后首革其弊,诏令简法宽刑。隐帝时,权知开封府的刘铢和权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洪建,是残酷杀害郭威在京亲属的罪魁祸首。而后来,郭威只将“刘铢、李洪建及其党枭首于市,而赦其家”,并给以生活出路。当有的大臣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不理解时,郭威曰:“刘铢屠吾家,吾复屠其家,怨仇反覆,庸有极乎!”郭威这种改变蛮杀风,并身体力行,报怨以德的做法,使朝廷内外大为震动。 

      整饬吏治。为使政风清廉,郭威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公元953年,跟随郭威多年的莱州刺史叶仁鲁,利用职权贪污绢一万五千匹、钱千缗。事发后,郭威遣人转告他说:“汝自抵国法,吾无如之何!”遂毅然令其自杀。对官吏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作风和行为,郭威也不能容忍。供奉官齐藏珍奉诏治河,但其贪图安逸,无所用心,远离施工场地,甚至在河水涨溢、即将为害的紧急关头,依然安寝如故,漠然处之。郭威对此非常气愤,立即下诏将齐罢官流放。如是严肃吏治,以儆效尤,官吏的办事作风和效率有了改变和提高。另外,郭威还很注重罗致治国人材,把一大批地位虽不高,但很有才干者提拔到各级重要岗位,加强了新生政权的统治力量。 

      减轻负担,珍惜民力,与民休生养息。唐末以来,战乱频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还得向统治阶级交纳名目繁多、苛细的赋税杂役。梁、唐时苗租,民输十斗,加输二斗,后汉时谓之日“省耗”。后梁朱温把在淮南一带掠获的一大批耕牛租与东南诸州、县农民使用,规定农民每年输纳牛课的数量,以后就永不改变,牛死牛租不除,百姓深受其苦。对五代以来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杂征,郭威曾先后诏除,深得民心。他在位期间,还重新制定了差役的征调办法,禁止在农忙季节使用民力,农民的负担有了很大程度的减轻。郭威出自下层社会,做了皇帝后,不但有惜民的恻隐之心,在生活方面还很注意节俭。他曾把后汉宫中玉器数十件碎之于庭,曰:“凡为帝王,安用此物!闻汉隐帝日与嬖宠于禁中嬉戏,珍玩不离侧。兹事不远,宜以为鉴。”并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于是严戒左右,“珍华悦目之物,无得入宫”,诏废各地向朝廷进贡珍美食物等旧制。郭威病重后,曾谨嘱太子柴荣,对其后事一定要从简办理,陵墓规模、设施要俭素,不得差配百姓等,如不按他说的办,则阴灵不相助。这正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之处。 

      罢营田,抚流离。唐末始营田,佃户只有劳作权而没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产品的支配权,国家、佃户获之甚微。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一个严重的束缚。郭威看到了它的诸多弊病,于公元953年诏罢营田,并把它充为佃户的“永业田”,使三万余无地者得到了土地。“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获地力数倍。”由于长期的兵连祸接,人口锐减,劳动力损失严重,后周北境与契丹交界地区,更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公元951年,瀛、莫、幽州一带遇水灾,大量饥民流入后周境。郭威知道此事后,诏谕地方州县,以粮赈济契丹饥民,并把无主荒地分发给他们,放免差税。几十万契丹流民得到安抚,恢复和发展了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 

      郭威还在兴修水利,发展商业贸易,限制佛教,整顿军队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使得后周的政治统治较前代清明了许多。郭威在位时间虽不长,但他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与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在较短的时期内便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权也因以得到巩固。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北汉及南唐诸国,虽对后周怀有觊觎之心,便终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自知辞世不远,便立下遗诏,死后要“瓦棺纸衣而薄葬”。其反对铺张浪费,对丧事从俭、身先立行的作法,受到世人称赞。 

      郭威去世后,他制定的政策,在周世宗之世得到创造性地执行和发展。在后周统治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动乱社会出现了一个由四分五裂到天下统一的历史转折。曾为这一转折做出重大贡献的郭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后周太祖皇后柴氏

[attachment=11328983]


  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龙岗人,世家豪右。太祖微时,在洛阳闻后贤淑,遂聘之。

《东都事略·张永德传》云:周太祖柴后,本唐庄宗之嫔御也。 

      后唐庄宗李存勖,武功显赫,国势强大,建都洛阳,威镇天下,骄恣荒淫,朝政紊乱,在宫廷政变中终为伶人所杀,李嗣源率兵进入洛阳,平定叛乱,连刘皇后及诸皇子也一并杀戮。于是尽革庄宗批政,务从节俭,放出大批宫女及妃嫔,其中就有日后的柴皇后。

  柴家姑娘是被礼貌地遣送回家的,有车驾从人,一行人来到孟津渡口,准备过黄河。柴家是荆州的大家庭,柴家已经听到了消息,所以柴家姑娘的父母也匆匆地渡河南来迎接受女,在孟津渡口会合,在旅舍中休息一天准备第二天过河,谁料晚上一场滂沦大雨,第二天早晨只见黄河水面,浊浪滔天,舟楫难行,当时正是夏秋之交,风雨连绵,数日不停,河水暴涨,连道路都被淹没,柴家一家人伴着绵绵雨水,羁留在旅店。

  第二天起床后,梳洗罢,柴家姑娘站在窗前望着一览无际的天地,暮然在迷蒙的雨水中,一壮汉大踏步冒雨而来,衣衫尽湿,但不掩英爽之气。这壮汉也投宿在旅店中,从婢仆的口中,柴家姑娘慢慢地知道这个壮汉叫郭威,也是河北荆州人,十八岁投军;在潞州以军功升为小校,后来因与市井无赖相斗,失手杀人而获罪,州将爱他的才能而暗地里放他逃命,如今正是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听到这里,联想到他雨中行走的英爽之气,柴家姑娘为之怦然心动。

  秋风瑟瑟,秋雨萧萧。柴家姑娘命侍女送给郭威一床毯子御寒,谁料郭威这人还硬气,以萍水相逢,互不相识,不能平百无故受人东西为由婉拒。柴家姑娘干脆亲自去见郭威,以同乡之谊说服郭威,话匣子一拉开,柴家姑娘就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郭威对柴家姑娘充满了感激之情,也隐隐地觉得柴家姑娘似乎对自己饱含着一份爱意。一个是大家闺秀,而且是刚从皇宫中出来的娇贵仕女,一个却是起自贫寒,出身行伍的粗扩人物,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在黄河渡口的荒村茅店中,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

  大雨时断时续,天从人愿,郭威与柴家姑娘有了更多地交谈机会。因隋、唐政权都起自关陇士族,与鲜卑族渊源很深,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男女礼防是不太严密的,五代承唐余风,又值乱世;男女交往似乎了无顾忌,至于男女授受不亲,那是宋代以后的事了。郭威轻快地讲述了一些军旅生涯的小故事,以及江湖风貌,柴家姑娘听得津津有味。偶尔她也讲一些朝廷大事和宫中生活,郭威又睁大了眼睛,傻乎乎的好奇神情煞是可爱,柴家姑娘抓住机会,乘机劝说:“如今属于乱世,乱世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应该砸砺志节,进德修业,抓紧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知道时不我予,不能平白地蹉路岁月。”郭威庄肃地听着,像一个小学生似的唯唯称是,柴家姑娘有些不忍,轻轻巧巧地将粉颊挨近郭威宽阔的肩膀,对着他的耳畔,悄悄地表示出自己的爱慕之意。

  郭威是爱慕、感激、知遇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功未成,名未就,现在是孑然一身,是在逃的杀人犯,连起码的生活都有问题,又怎能消受佳人的美意。柴家姑娘看穿了郭威的顾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士有穷通显晦,婚姻关键在于两情相悦,至于生活用度,不必为此发愁。”

  柴家原就是财大势大的家庭,柴家姑娘此番出宫,更携带了大批的金银珠宝,生活自然不成问题,既然生活无虑,郭威也就无话可说,欢愉之情溢于言表,柴家父母认为以柴家的声势,加上女儿出自宫中,如欲嫁人,起码也应是封疆大吏一类的人物,现在抓住一个落魄汉子不放,总是耿耿于怀。柴家姑娘向父母解释,郭威现在没啥稀奇,他日发展,不可限量,自己阅人多矣,相信不会走眼。虽然父母犹豫,她已决心以身相许,天涯相随,将来不管是吃苦受罪还是享受荣华富贵,都是命中注定,决不埋怨父母。柴家姑娘把宫中带出来的金银珠宝分成两分,一份孝敬父母,一份留作已用,快刀斩乱麻般地和郭威结拜为夫妻。天晴雨住水退,但夫妻双双不再过河,折返洛阳。

  在洛阳,柴家姑娘温婉地为郭威准备了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每日上午是埋头苦读的时间,午饭过后夫妻二人就品茗闲谈,柴氏不着痕迹地为丈夫解释书中的疑难,并兼及处世应人之道、国家政事与天下大势,郭威惊异于妻子的才学,但柴氏丝毫没有炫示的意味。一年多的时间,郭威受到妻子的关怀、熏陶、教导,他的性情变了,谈吐举止迥异往昔,在勇毅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智慧。在柴氏的参赞下,逐渐爬上了权力的巅峰。

  先是参加石敬瑭的军队,而后又投到张彦泽的麾下,不久又转归杨光远,最后成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左步兵指挥使。不停地迁转,目的是要追随一位气度恢宏的领袖人物,以图将来有出头之日,这些都是柴氏的意见。刘知远对郭威的重视始于一次与契丹人的战争,郭威以二千伏兵大败契丹,刘知远后来夺后晋建后汉,更多方倚重郭威。但刘知远在位一年就死去,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为隐帝,惑于嬖幸的谗言,大杀功臣,当时郭威正领兵担任邺都留守,家庭留在汴京,也全部遇害。柴氏也不幸免。

  郭威挥军由邺都直指京师,隐帝一战即溃,为乱军所杀,郭威入京,从容进谒太后,商议由刘知远的侄子刘斌入继大统,恰好率丹人入侵,太后命郭威率军出征,到达擅州,将士骅变,拥郭威望帝,仓促之间,无法制备黄袍,就撕裂黄旗披在郭威的身上权充黄袍加身,将士环跪,三呼万岁,回军南行,入汴京,太后下诏郭威监国,第二军开春,正式称帝,建立后周。

  郭威登基,而他的患难之妻柴氏却已是千里孤坟,荒山寂寂无以为报,郭威力排众议,以死去的柴氏为皇后,收她的侄儿柴荣为养子,以慰她的九泉之灵,柴荣后来继位为帝,就是周世宗。



后周太祖淑妃杨氏

[attachment=11328984]


  杨氏是镇州真定少尹杨弘裕的女儿,因为美貌而被选入赵王宫中,成为王镕的嫔妃。

  王镕祖上本是回鹘人,被唐朝的镇州骑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姓了王,传到王镕时已经是第八代,更是姓定王了。王家世代在镇州担任军职,早先还只是世袭骑将,打第五代祖开始升为世袭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十岁时继承了父亲王景崇的地位,成为第七任节度使兼常王郡王。经历百年风雨后王家的声望已达极盛。当时已是唐末,各路诸侯虽然都眼馋镇州这块地,却因为多数人还多少给王家几分情面,王镕虽然不懂更不敢打仗,却也一直有惊无险地割据一方,后梁太祖朱温和后唐庄宗李存勖还先后将女儿分别嫁给王镕的两个儿子,称之为“赵王”。王镕虽未正式称帝建国号,却也俨然享有帝王之尊。

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十二月,王镕被养子张文礼所杀,杨氏在一片混乱中流落民间,嫁给一个叫石光辅的人为妻。没几年工夫石光辅也死了,杨氏又成了寡妇。杨氏二度守寡时,郭威的结发妻子柴氏已经早逝,郭威这时正在后晋王朝的太原留守、河东指挥使刘知远手下担任“侍卫亲军都虞候”之职,听说杨氏貌美贤淑,便将她迎娶为继弦妻子。然而杨氏与郭威也没能白头偕老。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7),杨氏逝于太原。广顺元年(公元951)九月,称帝后的郭威追封杨氏为“淑妃”,当时杨氏的父亲仍然在世,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兼真定少尹,杨氏的弟弟杨廷璋则被封为右飞龙使。


后周太祖贵妃张氏

[attachment=11328985] 


      贵妃张氏,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从母。 
      张氏是镇州真定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记曾任成德军节度使判官、检校兵部尚书。父亲张同芝则在王镕任上做谘呈官、检校工部尚书。王镕死后张家也一蹋糊涂。前来平定镇州之乱的军队中有个叫武从谏的禆将,他见张氏年幼可爱又无处归着,便将她带回自己在太原的老家,做了儿子的养媳妇。后晋天福中,郭威的杨夫人去世,张氏的武家丈夫也早已亡故多时,郭威便将张氏娶为第三任妻室。



后周太祖德妃董氏

[attachment=11328986]


      董氏(915年-953年),五代十国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妃子。 

      董氏是镇州灵寿人,祖父董文广在唐末当过州录事参军,其父董光嗣当过赵州昭庆县尉,均为小官。董氏自幼聪慧,有音乐天分。七岁时镇州兵乱,董氏走失,被潞州牙将所获,收为养女,十分疼爱。十三岁时,她的长兄董瑀四处寻访妹妹下落,终遇见其养父,养父母欣然将她归还。董瑀让她嫁给了同乡刘进超。刘进超在后晋做了小吏。不久辽国灭了后晋,刘进超被掳身亡,董氏寡居洛阳。

  辽国皇帝耶律德光虽然掳走了后晋石氏皇族,对后晋的土地却没能维持多久的统治,很快就在中原各路兵马自发的反抗打击下北返,耶律德光自己也命丧归途。消息传到太原,郭威做为太原留守刘知远的亲信,立即大力劝说上司称帝。刘知远当然也不会让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他更没忘了自己与汉朝皇帝是同姓。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后汉皇帝,改当年为天福十二年。就在当年,刘知远率大军返回后晋京城汴梁(开封),郭威也随行左右。

  返京途中路过洛阳时,郭威听说亡妻的同乡好友董氏新寡无依,便将她聘纳为妾,带着她一起返回了汴梁。即位后封为德妃。

周太祖郭威年表

唐天祐元年(904年)
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邢州尧山之旧宅郭园村。父简,事晋为顺州刺吏。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被杀。时郭威仅数龄,不久母又殁,威幼而孤,先后依姨母韩氏和潞州常氏抚养。及长,形神魁梧,爱兵好勇。

唐天祐十八年(921年)
潞州留后李继韬招募豪杰为军卒,郭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他为人负气,好使酒,深得继韬器重。潞州有一卖肉屠户,蛮横霸市,无人敢惹。威醉,呼屠者割肉。割不如意,便叱骂。屠者怒,解衣指腹说:“你有勇,也杀我吗?”郭威即前取刀捅了进去。出了人命他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惜其勇,将他放出,复召置麾下。

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
晋王李存勖灭梁,改元同光。继韬诛死,其部卒被改编为“从马直”,郭威以通书算补为军吏。
郭威与李琼等人结了兄弟,刺臂出血盟誓说:“凡我十人,龙蛇混合,他日富贵,毋相忘!”
郭威拜精通《阃外春秋》的李琼为师,阅此奇书,并将书藏在袖中,得暇便读,从中知晓了:“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较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道理。

天成元年(926年)
郭威在洛阳娶已徙居大名的尧山同里柴翁女为妻。《宋史?张永德传》云:“初,魏人柴翁,以经义都里中,有女后唐庄宗时备掖庭,明宗入洛遣出宫,柴翁夫妇迎之,至鸿沟,遇雨甚,逾旬不能前。女悉取装具,计直千万,分其半与其父母,令归魏(大名)。曰:儿见沟旁邮舍队长,顷黵黑为雀形者极贵人也,愿事之。问之,乃周祖也。父母大愧,然终不能夺。他日语周祖曰:‘君贵不可言,妻有缗钱五百万资君,时不可失?’周祖因其资,得为军司。”

天成二年(937年)
十月,宣武节度使、检校侍卫朱守殷在汴反,明宗李嗣源率侍卫军平叛。郭威时为侍卫军吏,随石敬瑭一军率先登城。平叛后,郭威在石敬瑭麾下,令掌军籍。

后晋天福二年(936年)
六月,军士郭威旧隶刘知远,当从杨光远北征,知远乞留。人问其故,威曰:
“杨公有奸诈之才,无英雄之气,得我何用?能用我者其刘公乎!”刘知远累镇藩阃,皆从之。
是年,妻柴氏卒于开封,时有杨氏寡居于此,美貌贤惠,遂以礼聘之。

天福六年(941年)
九月,刘知远遣郭威以诏旨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荣归朝廷,许以节钺。威还,建议刘知远以厚赂招抚白承福。十月白率其众归于知远。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收其精骑以隶麾下。

天福九年(944年)
妻杨氏卒于太原。同年太原武氏子卒,威素闻武氏儿妻张氏之贤,遂纳张氏为继室。

开运三年(946年)
八月,吐谷浑有白可者,位亚承福,率所部叛降契丹,契丹用为方州观察使,以诱承福。知远与郭威谋曰:“今天下多事,置此属于太原,乃心腹之疾也,不如去之。”承福家甚富,伺马用银槽。威劝知远诛之,收其货以赡军。知远遣威诱承福等人居太原城中,诛其五族,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得良马数千匹,财货百万计,刘知远实力大增。

天福十二年(947年)
契丹灭后晋,二月,耶律德光在开封正式称帝。郭威等向刘知远进言:“今远近之心,不谋而同,此天意也。王不乘此取之,谦让不居,恐人心且移,移则反受其咎矣!”知远从之。
是月,刘知远在晋阳称帝,授郭威权枢密副使,检校司徒。
三月,由于中原人民纷起反抗,契丹主从开封北撤,行至栾城,耶律德光疾病而死。
五月,刘知远集群臣议进取开封。诸将请出师井陉,攻取镇、魏,先定河北,则河南拱手可得,而刘知远则主张自会石取上党。郭威曰:“虏主虽死,党众犹盛,各居坚城。我出河北,兵少路迁,傍无应援,若群虏合势,共出我军,进则遮前,退则邀后,粮饷路绝,此危道也。上党山路险涩,栗少民残,无以供亿,亦不可由。近者陕、晋二镇,相继款附,引兵从之,万无一失,不出二旬,洛、汴定矣。”刘知远纳之。
六月,郭威随刘知远至洛阳,得知董氏寡居,不忘前妻杨氏曾言董氏贤德,遂以礼聘之。刘知远入汴,复以汴州为东京,改国号曰汉,仍称天福年,曰:“余未忍忘晋也。”
七月,郭威任枢密副使。

乾祐元年(948年)
正月,改元为乾祐。
刘知远病危,召苏逢吉、杨邠、史弦肇、郭威入受顾命,曰:“余气息微,不能多言。承祐幼弱,后事托在卿辈。”是日,殂于万岁殿。
二月,宣遗制,今周王即皇帝位,是为隐帝。
三月,丞相苏逢吉和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李涛上疏,欲将杨邠、郭威二顾命大臣弃之于外,削平职权。杨、郭二人闻之,哭诉太后,太后怒斥李涛离间,罢涛政事,勤归私弟。
四月,升郭威为枢密使。
七月,加枢密使郭威同平章事。
八月,自河中、永兴、风翔三镇反叛以来,朝廷继遣诸将讨之,均无进展。郭威临危受命,被拜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全权节制各军,采取围而不打,断其供应,待敌粮尽,后而攻之的作战方针。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有功厚赏,有伤亲视,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皆温辞色而受之。违忤不怒,小过不责,深得士卒拥戴。

乾祐二年(949年)
正月,郭威亲临河中,厚赏防敌袭栅有功将士。郭威下令:“将士非犒宴,勿得私饮!”爱将李审,晨饮少酒,威怒曰:“汝为吾帐下,首违军令,何以齐众!”立斩以徇。
五月,河中城中食尽,民饿死者什五六。
七月,郭威攻河中,克其外廓。李守贞与妻及子崇勋等自焚。
八月,郭威班师还京。
郭威回到开封,入见,帝劳之,赐金帛、衣服、玉带、鞍马,辞曰:“臣受命期年,仅克一城,何功之有!且臣将兵在外,凡镇安京师,供亿所须,使兵食不乏,皆诸大臣居中者之力也,臣安敢独膺此赐!请遍赏之。”
九月,遍赐宰相、枢密、宣徽、三司、侍卫使九人,与威如一。帝欲特赏威,辞曰:“运筹建画,出于宙堂,发兵馈粮,资于藩镇,暴露战斗,在于将士,而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后加威侍中。
十月,契丹犯邢、洛、贝(清河县)、魏(大名县),威受命北上抗辽。
十一月,契丹闻汉兵渡河而退,威至邢州。

乾祐三年(950年)
正月,郭威请率兵北进契丹之境,诏止还京。
四月,朝廷以契丹入寇,横行河北,议以郭威镇邺都,使督诸将以备契丹。可他临行前,顾命大臣内部却为是否应让他带着枢密使的头衔去上任,发生了严重的争论。最后命郭威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枢密使如故上任。
命左监门卫将军郭荣(柴荣)为贵州刺史,天雄内都使指挥。
郭威辞行,言于帝曰:“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旧臣,尽忠徇国,愿
陛下推心任之,必无败失。至于疆场之事,臣愿竭其愚驽,庶不负驱策。”帝敛容谢之。威在邺都数月,政尚清简,一方安然。
十一月,汉隐帝以议事为名,诱杀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个元老重臣,郭威和柴荣在京的所有家属,其中有张贵妃与诸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荣之妻及长子宜哥与其二等十余人同时被害。郭威闻讯,留柴荣镇邺,举兵以清朝廷为名,杀向开封,隐帝出城观战,被乱兵所杀。郭威入京,由太后临朝听政。
刘铢、李洪建及其党皆枭首于市,而赦其家。郭威谓公卿曰:“刘铢屠吾家,吾复屠其家,怨仇反覆,庸有极乎!”由是数家获免。
十二月,郭威奉命北上抗契丹,军至澶州(河南濮阳),几千将士忽然大哗,裂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共扶抱之,呼万岁震地,拥威南行,回到开封。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
正月,郭威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国号周,史称后周。宣布所欠前朝税、残税并与除放;禁收斗余、称耗;非反逆大罪,不得族诛籍家;停各地向宫中进贡无用之物。后具体列出罢贡珍美食物40余种。
刘崇即皇帝位于晋阳,仍用乾祐年号。
帝谓王峻曰:“朕起于寒微,备受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并下民乎!”命峻疏四方贡献美食物,下诏罢之。其诏曰:“所奉止于朕躬,所损被于氓庶。”又诏:“积于有司之中,甚为无用之物。”又诏曰:“朕生长军族,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勿事辞藻。”
二月,北汉兵先后攻晋州、隰州,不克,死伤甚众,乃引去。
帝悉出汉宫中宝玉器数十,碎之于庭,曰:“凡为帝王,安用此物!自今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
三月,诏:“诸州府先差散从亲事官等,前朝创制,盖出权宜,苟便一时,本非归贯……于理不甚充当,一则碍州县之差役,二则妨春夏之耕耘,贫乏者困于供须,豪富者幸于影庇,既为烦扰,须至更改。”
六月,制定并颁行《大周续编敕》。
八月,追封故夫人柴氏为皇后。
九月,诏改盐法,凡犯五斤以上者处死,煎碱盐犯一斤以上者处死。先是汉法不计斤两多少,并处极刑。至是始革之。
十月,契丹五万会北汉兵入寇。北汉主自将兵二万自阴地关寇晋州。
十一月,以王峻为行营都部署,将兵救晋州之危,诏诸军皆受峻节度。峻行,帝自至城西饯之。峻留陕州旬日,帝以北汉攻晋事急,忧不能守,议自将由泽州路与峻会兵救之,且遣使谕峻。
十二月,下诏三日西征。使者至陕,峻因使者言于帝曰:“晋州城坚,未易可拔,刘崇兵锋方锐,不可力争。所在驻兵待其气衰耳,非臣怯也。陛下新即位,不宜轻动。若车驾出汜水,则慕容彦超引兵入汴大事去矣!”郭威闻之自以手提耳曰:“几败吾事!”遂罢亲征。
北汉主攻晋州,久不克。野无所获,军乏食。契丹思归,闻王峻至蒙坑,烧营夜循。峻入晋州,派骑兵追之,及于霍邑,纵兵奋击,北汉兵坠崖谷死者甚重,遂还。契丹此次攻晋阳,士马十丧三四。北汉主始息意进取。北汉民不聊生,逃入国境者甚众。

广顺二年(952年)
正月,发开封民五万五千修京城,二旬而罢。
二月,下诏对前朝刑法进行修改。后晋规定奸罪不问强、和,男女一律处死。后汉盗窃一钱者即处死;罪不至造反谋逆往往灭族及抄没家产。周太祖下令:“其盗贼,若是强盗并准自来格条断遣;其犯窃盗者,计赃绢满三匹以上者,并集众处决,其绢以本处上估价为定,不满三匹者,等第决断。应有夫妇人被强奸者,男子坐杀,妇人不坐;其犯和奸者,并准律科断,罪不至死。其余奸私罪犯,准格规处分。应诸色罪人,除谋反大逆外,其余并不得诛杀骨肉、籍没家产。”
五月,亲征兖州。上年十二月,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反叛,正月,郭威派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昭武节度使曹英平叛,久不克。帝下诏亲征。五月兵临城下,慕容彦超率众力战,不胜,与妻赴井死。子继勋出走,追获,杀之。
六月,帝至曲阜拜谒孔子祠。左右曰:“孔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遂拜之。后班师回京。
十月,契丹瀛、莫、幽州大水,流民入塞散居河北者数十万口,契丹州县也不禁止。诏所在州县安置,中国民先为契丹所掠,得归者什有五六。
十一月,敕:“约每岁民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馀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先是,汉法,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然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公私便之。
十二月,禁止诸侯入朝时进奉买宴。时前静难节度使章献买宴绢千匹,银五百两。帝不受,曰:“诸侯入觐,天子宜有宴犒,岂待买邪!自今如此比者,皆勿受。”

广顺三年(953年)
正月,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敢悉除牛租课。”不仅使佃户变为编户的自耕农,而且也废止了数十年来牛已死而租不除的弊政。有人向帝进言:营田有肥饶者,不若卖之,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
莱州刺史叶仁鲁虽帝故旧,但因贪绢1.5万匹,钱1千缗为民告发,赐死。
闰月,废开封府无名额僧尼寺院五十八所。
二月,唐州方城县令陈守愚因克留户民蚕盐一千五百斤弃市。
一身功勋的王峻忘乎所以,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权力,郭威忍无可忍,逮捕了他,流着泪对冯道等元老说:“王峻凌朕太甚,欲尽逐大臣,翦朕羽翼。朕惟一子,专务间阻,暂令诣阙,已怀怨望。岂有身典枢机,复兼宰相,又求重镇!观其志趣,殊未盈厌。无君如此,谁则堪之!”贬峻商州司马,峻至商州得腹疾,未几而卒。
三月,澶州节度使,皇子荣升为开封尹、蒹功德使,封晋王。
七月,诏令,“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遣,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
供奉官武怀赞侵吞马价,被弃市。
八月,内衣库使齐藏珍奉诏修河,不于役所部辖,私至近县上宿,及报堤防危急,安寝不动,遂致横流,故有事责,除各流放沙门岛。
十二月,单州刺史赵凤,为民所讼,赐死。
诏诸道州府县镇城内人口,旧请蚕盐征价,起今后并停。

显德元年(954年)
正月,大赦,改元,听蜀境通商。
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
宰相冯道加守太师,范质加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李谷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以端明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是月十七日,帝崩于滋德殿,寿圣五十一。
晋王荣柩前即皇帝位。
临终前,诏外甥李重进受顾,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累谕晋王:“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勿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远近,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太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
四月,葬于新郑郭店,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12 20:15重新编辑 ]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01 0
文臣入朝



冯道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八姓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勗,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后唐庄宗李存勗即位后拜冯道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

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后来兵变,夺取了李存勖的皇位,即为后唐明宗。冯道转而奉迎李嗣源,因“劝进”有功拜为宰相。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继续担任愍帝时期的宰相。

不久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反,愍帝出逃后冯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潞王登基,即唐末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一职。

后晋灭后唐后,冯道又事后晋,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

石敬瑭死后,冯道任后晋出帝石重贵之宰相。

契丹灭晋后,冯道事契丹,被封为太傅,跟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

后汉建立后,乃归汉,以太师职奉后汉。

后周灭后汉后,又事后周,被拜为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于954年,死年七十三岁。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初入仕途 步履多艰

  冯道出生在一个半农半儒的家庭,他的先辈们躬耕于土地上,又曾寒窗苦读,希望有一天能登科求仕,光宗耀祖,但一次次都失败了,没有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冯道身上。冯道天生聪颖,又很纯朴厚道。他从小好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祖父冯炯对冯道赞许备至:“此儿定能金榜题名,光我冯氏门庭。”其父冯良建对儿子也寄予厚望。冯道身负祖父辈的期望,他发愤学习,不管是雪拥门窗,天寒地冻,还是飞沙走石,尘土满席,他都孜孜不倦,如平时一般地努力读书。家境贫寒的他,从来不嫌弃穿葛麻土布,吃粗茶淡饭,除了侍奉长辈之外,他便是勤于读书或吟诗为文。

  但冯道身不逢时。唐末藩镇割据,各镇首领拥兵自重,独霸一方。此时,唐皇虽有至尊之名,而无天下之实,兵灾连年,国无宁日,人民无法安身,何谈登科求仕。更何况在门阀之见的那个年月,寒族知识分子能有几人步入高堂?这些,给冯道的希望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及至朱温废唐皇自立,改国号为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冯道的希望彻底地破灭了。及至成年,冯道为进身计,便投到当时幽州节度使刘守光麾下当了一名巡官。刘守光依仗其手中势力为政一方,妄自作威作福,部下稍稍不如意,就被他关入牢中,甚至把人囚入铁笼,外面用炭火烧,囚犯往往就这样活活地被烧死。有时,刘守光命人用铁刷子给囚犯刷脸,使其体无完肤,真是残忍至极。公元911年,刘守光僭称帝号,国号大燕,改元应天。他极具野心,意欲并吞邻镇,号令天下。然而。他自不量力,这时晋王李存勖声势浩大。兵雄将猛,已有天下几镇。当时任参军的冯道,深知未来胜负难卜.便面谏刘守光:“皇上基业未稳。不便贸然发兵,晋王李存勖亦欲图天下,望皇上内整朝纲,外交诸侯。待时机成熟,皇上还怕成不了四海之共主?”刘守光可听不进去,一怒之下,反将冯道拘于狱中,后来幸亏有人前往搭救,才得以释出。

  刘守光一意孤行,与晋王李存勖檀州一战,刘守光大败,只带领残余士兵几百人逃回幽州。冯道料想刘守光必定会覆亡,便带着家眷,连夜逃出幽州城,来到太原,投靠监军使张承业,他被任命为巡官。张承业很看重冯道的才能。也很赏识他的品行,所以对冯道倍爱之,因此也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当时有一个叫周玄豹的人,与冯道不和。便在张承业面前谗言:“冯道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您不要过分地器重他。”河东节度记室卢质听说后。为冯道呜不平:“我曾经看到杜黄裳司空的画像,冯道长得特别像他,将来肯定大有作为,周玄豹的话不可信。”张承业没有听周玄豹的话,反而更加器重冯道。

  有一次,晋王李存勖要起草一份文书。掌书记王缄在战胡柳时死在战场上,他便召卢程起草文书,卢程推辞说不能。晋王听说过监军使张承业帐门有一个叫冯道的,文辞很好,回到太原之后,他便置酒宴请张承业,要张承业向他推荐一名掌书记。张承业便把冯道推荐给晋王。晋王大喜,立即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卢程因为曾经说自己不行,便没有被任用,他感到非常气愤:“用人不以门阀为先而用乡村种田郎!”当时晋王已占据了河北.文书来往甚是繁忙,这些事都统统交给冯道去做,冯道做起来都得心应手。

  晋军与梁军在黄河两岸对峙,晋军久攻不下。李存勖也一筹莫展。有一天,郭崇韬入见晋王:“臣以为众多将校中吃闲饭的太多,而战时又出不了力,请稍稍裁减罢免一些。”晋王听了很恼火,说:“这些位置是为替我效命的人设立的!难道我连任命校官的权力也没有吗?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你们另找一个人为帅好了,我回太原去.以避免妨碍贤路。”于是,晋王一气之下,硬要冯道当面起草辞呈。冯道拿起笔好久都没有下笔。李存勖厉色地催促他,冯道才慢慢地站起来,对晋王说:“我所掌的是笔和砚,不敢不写。现在大王屡次建立大功,不久前又平定南寇,军中岂能缺少大王您作主帅?郭崇韬所谏,也不算很不妥,您拒绝就行了,何劳大王动此肝火,作出如此决定,以致军中上下议论纷纷?要是敌人知道后,还会说大王您上下不和呢。希望大王深思而后行,那将是天下的幸运呀!”晋王听后,收回了成命,郭崇韬亦得以解围。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即位于邺宫,改国号唐。史称后唐。授冯道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平定后梁后,又迁任他为书舍人、户部侍郧。

  冯道为人能刻苦俭约,为时人所称道。当晋军与粱军在黄河两岸对峙时,冯道在晋军中随军任掌书记。身为军中高官的他,住的不是豪宅大院,而且住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也没有床席,就躺在一捆稻草上。吃也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他将所得的俸禄,往往拿来和士兵、仆人们一起改善伙食.他自己心里还感到十分满足。在当时,将领与士兵在战胜后洗劫城池,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但金钱财宝,女人也往往成了战利品。军中的将领见冯道久耽于军中,一定会思慕女色,便将抢来的美女送给冯道。冯道盛情难却,只好收下。那美女料自己入虎狼之穴。无法脱身,暗自流泪。冯道前去安慰:“我也有妻子儿女,不要害怕,我会送你们回去的。”他将抢来的美女安置在别的房间里.并想方设法寻访到她的家人,再送她回家。

  在后唐庄宗朝为官不久,从家乡景城传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父亲冯良建在冯道高居宰辅之后,仍居于景城,虽没有躬耕于田地,但仪靠皇上所赐几亩薄产难以维持整个家庭。冯道闻此凶讯,并没有备上车马轿舆,带领群僚浩浩荡荡,一路威风地荣归故里,而是马上徒步星夜兼程赶回家奔丧,连随行衣物都没有拿,家人拿着衣物在后面好不容易才赶上他。他回到家乡,含着悲痛安葬了父亲,又清茶淡饭、素衣素服为父丁忧三年。当时正值家乡闹饥荒,老百姓把树叶草根都吃光了,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则流徙他乡。冯道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人臣让天下百姓挨饿,我当倾力以救之。” 冯道于是把自己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分散给家乡老百姓.以济一时之饥饿。而自己居于用蓬茨搭成的草屋里,并亲自到田里去耕作,亲自砍柴割草。饥荒过后,百业萧条,土地一片荒芜,冯道看到老少妇人无力耕种土地,便亲持耒耜,热心帮助他们耕种。也有游手好闲之人,懒得去耕做。土地也长出了野草,冯道便趁夜间替他们耕种。当他们看到土地里长出了庄稼,也感到不好意思,身为大学士的冯道能亲自下地,这是何等的难得,一些懒汉们一改过去之懒惰,变得勤劳起来。父老乡亲们纷纷向冯道感谢,冯道认为自己仅仅为老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冯道居家守丧期间,各地方官员认为这是巴结冯道的好机会,纷纷前来拜谒冯道,也少不了捎上一些金银细软以及地方土特产。冯道连一斗米一匹帛都没有收下,还对地方官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百姓,现在百姓饥困,你们应尽心抚恤,快把这些东西分发给挨饿的家乡父老吧。”地方官员听后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上门拜谒了。

  冯道在家守丧三年,深为家乡父老所称道,很快,他的声名远播,以至当时北方的契丹人听后,也不由钦佩,意欲把冯道抢过去,为契丹人所用。幸亏边防有备,才未使契丹人的企图得逞。

  三年守丧期已满,冯道又被召为翰林学士,赶赴京师效命朝廷。当他赶到汴州的时候,形势出现了变化:庄宗擅杀功臣郭崇韬,引起各路将领人人自危。效节指挥使赵在礼恐遭不测,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庄宗。李嗣源也为庄宗所忌,将士哗变思归,众军拥李嗣源为帅,从魏州奔驰而回,攻犯京师洛阳,形势甚是危急。冯道的老友孔循便劝他稍作停留,以观事态发展。冯道说:“我奉诏命赴朝,岂能自己停留!”于是他急速赶回京师。

  后唐庄宗李存勖先时承父遗志,伐伪燕,扫残梁,驱契丹。三矢报恨,还告太庙。及家仇既雪,国祚中兴,便戮杀功臣,猜忌戚族,不恤军民。两河南北屡遭水灾,饿殍盈途,京师财赋减收,军粮不足,庄宗仍挈领后妃,出猎白沙,兵士万骑,责民供给,又宠信伶人,最后身死伶人郭从谦之手,为千古后人之笑柄。

居安思危 忠谏主上


  李嗣源进入洛阳,继承后唐大统,是为明宗。明宗意欲更张庶政,改易百官,一扫先帝的弊政。但李嗣源一介武夫,大字不识.四方奏事,便令重臣安重海旁读,可安重海也不能尽通。于是,明宗欲选用文士以帮助处理文书奏章。明宗想起了冯道,便对安重海说:“先帝时的郎中冯道现在哪里?”安重海说:“此人刚充任翰林学士。”明宗对冯道很熟悉,也很赏识他。不久。便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这一称号,就是从冯道开始的。不久,朝中权臣勾心斗角,宰相任圜为人所嫉,明宗亦欲另择宰相,他向群臣建议道:“宰相位高责重,应仔细审择,我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博学多才,与人无忤,看来且可任为相。”帝王一言九鼎,于是,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冯道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同平章事。

  冯道为相以后,任人为贤,破除承袭已久的门阀之见。那些贫穷、无背景的读书人以及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他的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族中那些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却受到抑制或冷遇。冯道擅长于咏颂,口若悬河.一泻千里,形诸文章,挥笔而就。他的文章,除了文辞优美之外,还义蕴古今之道,为远近的人所竞相传抄。冯道曾经亲自写上明宗徽号二篇,文章浑然天成,意诣高深,不是一般流俗的文体,深为朝中之人佩服。有一次,工部侍郎讥笑冯道看《兔园册》,认为《兔园册》是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涌。冯道反唇相讥:“《兔园册》是名儒所集,我尚且能够吟诵它,而朝中的某些士子只看文章秀句就窃取公卿之位,真是浅薄无知。”任赞听了感到非常惭愧。梁朝宰相李琪,自以为文章写得好而自我炫耀,有一次进《贺平中山王都表》,文中提到‘‘复真定之逆城”,冯道马上指出,“昨天收复的是定州(今河北定县),而不是真定(今河北正定)。”李琪由于不懂地理,竟闹出如此笑话。

  明宗李嗣源励精图治,不事畋游,不任宦官,不喜兵革,志在与民更始,共享太平,到天成,长兴年间,百谷丰收,四方无事。明宗改名为宜,表示诚意。明宗数次向宰相冯道等询问民间疾苦,听到谷帛价贱,民无疾疫,便喜形于色,欣然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不过与诸位为天下百姓做了些好事,以报答上天。”在一旁的冯道趁机讽谏明宗:“我做臣子任河东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路过井陉险隘之地害怕马有失足,掌握缰绳时不敢松懈,到了平地,以为太平无事了,却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了伤。凡是处于危险境地的人往往深谋远虑,因而得以保全。处于平安的时候却往往因疏忽而发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冯道以小见大,劝诫明宗不要因为大下丰收国家无事,便纵情享乐,而应兢兢业业,为天下百姓着想。明宗听后,非常赞同。明宗接着又问:“天下虽然丰收了,老百姓都得益了吗?”冯道说:“谷物价贵就会使老百姓挨饿,谷物价贱就会损害百姓,历来如此。”接着冯道又给明宗念起聂夷中的《伤农家》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此诗语虽俚俗,却道尽农家痛苦情状,规劝人主体恤。明宗听了十分高兴,命左右录下聂夷中的诗,经常念诵。

  后来,水运将军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杯,上面有“传国宝万岁杯”几个字,明宗以为得镇国之宝,甚是欢喜,便拿给冯道看。冯道说:“这是前代有形的宝器罢了,帝王自当有无形之宝。”明宗问何为无形之宝,冯道简单地回答说:“仁义就是帝王的无形之宝。”明宗是位武君,不理解这些话,冯道离开后。就召侍臣讲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后对冯道深为赞许。明宗因自己年愈花甲,料想自己不能长久,每天夜里在宫中沐手焚香,向天叩祝道:“我本胡人,因天下扰乱,为众所推,权居此位,自惭不德,未足安民,愿苍天早生圣人,为民作主,我早得歇息,乃是四海的幸福。”

  可是,继明宗大统之事,却引起了一场带血的厮杀。长光四年(公兀933年)十一月,明宗重病,昏睡了一昼夜。其子李从荣以为明帝已崩,密不发丧,将迎立他人,便采取了先下手为强之策,发动兵变,失败被杀。明宗闻李从荣被杀,且悲且骇,险些儿坠落御榻。宰相冯道率百官入宫问安,明宗泪如雨下,乃诏宋王李从厚入京。明宗在李从厚入京前三日驾崩,李从厚即位于灵柩前,是为后唐闵帝。翌年改元应顺,大赦天下,封赏百官,加封冯道为司空。潞王李从珂受猜忌,由风翔改镇河东。此时,潞王心怀鬼胎,以闵帝杀长立少、专制朝权为罪名,整甲入朝。闵帝李从厚兵败避难出奔。宰相冯道等次日上朝,到端门,闻圣驾出走,怅然欲归。李愚等欲进宫请示太后,冯道摇头说:“主上失守社稷,人臣将何处禀承,若再入宫城,恐非所宜。潞王已处处张榜,不若归俟教令,再作计教。”听说潞王倍道前来,行将入京,冯道便召百官奉迎。这时李从珂尚留陕中,等李从珂引兵至蒋桥,宰相冯道等大臣已排列恭迎。李从珂传令,说是未谒梓宫,不便相见。冯道等人上笺劝李从柯入主登基,李从珂并不审视,只令左右收下,竞尔昂然入都。先进谒太后,太妃,再趋至西宫,拜伏明宗柩前,泣诉诣阙的缘由。冯道等人也跟了进去,俟从珂起身,列班拜谒。从珂亦拜答。冯道等复劝进。11日,太后下令,潞王李从珂即位于柩前,是为末帝,并改元清泰。冯道仍位居相位,后又进检校太尉。不久,出冯道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拜冯道为司空。


衔命北上 忍辱而还
  
石敬塘本为后唐一名骁将,早怀狼子野心,意图自立,因羽翼未丰,便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并向契丹称臣为条件,引契丹军入境帮助他灭了后唐。公元936年,石敬塘当上了契丹的儿皇帝,改国号为晋,是为后晋高祖,仍封冯道为相。转眼到了天福三年(公元938 年),契丹王耶律德光遣使加徽号“英武明义皇帝”于晋高祖石敬塘,石敬塘也献徽号于契丹。为了取悦于契丹,石敬塘认为只有官崇德重的冯道才能充当使者。冯道知道此事已决,便没有推辞,石敬塘又言路途险阻,以示假意关怀。冯道说:“陛下您受契丹之恩,我受陛下之恩,有什么不可以的?”冯道与诸相回到中书省,吃完饭以后,外厅堂吏前来告诉冯道有关使北事宜。听完之后,冯道取出一张纸,在纸上从容写下两个字:“道去。”立即叫人将纸条送给石敬塘,当场的人无不为冯道的前程捏一把汗。冯道又遗书一封,遣人送给妻子儿女,信中写道:“此行深入沙漠,路途险阻,我已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当天冯道便住进了都亭驿,没过几天,便开始了北上之行。石敬塘在都亭驿为冯道设宴饯行,对冯道说:“以家国之故,烦耆德远使。”并赐厄酒于冯道。冯道接过酒盏,连饮三杯,对石敬塘一拜,便策马扬鞭往北行,真有燕太子丹于易水畔送荆轲之悲壮。

  冯道一行数人,远涉北漠,历尽艰难险阻,到达上京。契丹主耶律德光素闻冯道之名,欲亲自到郊外迎接,大臣谓天子没有迎宰相之礼,耶律德光方才罢休。入契丹之后,冯道亦备受礼遇。耶律德光赐他牙笏及牛头,大臣以能够得到这两样东西为殊荣,耶律德光对冯道很赞赏,欲留他效命于契丹。冯道知自己已入虎狼之穴,身不由己,便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我在两朝做臣子没有什么区别。”北雁南飞,春去秋来.冯道何曾不思念故国家乡,但又无可奈何,便动心思想感化契丹主。冯道在契丹,所得的赏赐全部用来购买木炭,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冯道叹气道:“北方地逸气候寒冷,我年纪老了没法忍受,应该准备点木炭以备冬天之用。”在别人看来,冯道好像准备久留于契丹,耶律德光深为感动,便同意冯道归晋。冯道恐契丹主意在试探其意,便三次上表要求留下来。契丹主深感其诚,让他南归故里。冯道闻讯。还故意在使馆里住了一个多月才启程归国。一路上走走停停,走了两个月才走到后晋国境。手下的人很不解,便对冯道说:“倘若能在北地得以生还的人,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回去,而您怎么一路留宿?”冯道解释说:“即使走得再快,他们的快马一晚上就可以追到,你也逃脱不了。要是慢慢地走倒可以让他们不了解我的真意。”天福四年二月,冯道才回到京师洛阳。

  晋高祖石敬塘亲自为冯道接风洗尘。他对冯道此行很满意,特意废枢密院,将枢密使大印交付冯道,让冯道身兼宰相和枢密使二职。冯道见自己年事已高。便上表于高祖要求隐退。高祖没有接受,派郑王前往冯道处探望,并传话说:“卿明大不出,朕当亲自去请你。” 冯道不得已便答应了。从此,朝廷事无巨细,由冯道包揽处理。不久,冯道又被加授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有一次晋高祖问冯道有关用兵方面的事情,冯道说:“陛下您历经艰苦,建成大业。神武英明,为天下人所共知,讨伐不臣之藩,还须陛下决断。我本是一个书生,为陛下掌中书,守历代之现成规章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偏差。我在唐明宗朝时,他也曾经问我这方面事情.我也是这么回答的。”石敬塘听了很满意。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晋高祖石敬塘重病缠身,不得不考虑百年之后江山社稷由谁继承的问题。石敬塘有七个儿子,四个儿子战死,两个儿子夭折,只剩幼子重睿,当时还不满16岁。晋高祖召宰相冯道入见,晋主呼出重睿,向冯道下拜,并且命内侍把重睿置于冯道怀中,意欲托孤寄命,使冯道辅立幼主。至六月,晋高祖崩,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廷广商议,景廷广谓国家多难,应立长者。冯道是个模棱两可的人物,竞与议定拥立重贵,飞使奉迎。重贵即位于灵柩前,是为晋出帝,而可怜重睿却被封为郑王。

  石重贵是高祖侄儿,根据高祖与辽主之盟约,高祖向辽主称儿称臣.重贵即位,理应称孙称臣。而重贵只称孙不称臣,激怒耶律德光。便欲兴师问罪,进兵中原。国难当头之时,晋出帝石重贵却勾搭起叔母冯氏,并册立她为后。此等有违伦常风化之事,宰臣冯道等不予劝谏,居然统统入朝祝贺。皇上龙颜大悦,加冯道守太尉,进封燕国公。时有人在晋出帝面前说:“冯道在国家无事时是个好宰相,而无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正像禅僧不可以呼鹰一样。”天福八年(公元943年),五月,冯道被罢相,出任同州节度使。一年后.移镇南阳,加中书令。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辽主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废晋出帝,且令其徙往黄龙府。时任威胜军节度使的冯道自郑州入朝。耶律德光责备他在后晋供职政绩不佳,冯道不能答对,德光又问他:“为什么来朝见?”冯道回答说:“我无城无兵.怎敢不来。”德光又责问:“你是什么样的老头?”冯道答:“我是无才无德又傻又笨的老头子。”德光见冯道甚是恭顺,感到很高兴,于是任命冯道为太傅。

  经历战乱,中原地区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有一天,冯道入朝,耶律德光问他:“世上百姓怎样可以得救?”冯道用丑角的话回答说:“现在是佛出来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百姓。”这年三月,契丹北撤.冯道与晋时大臣一道随之迁至常山。他看到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把她们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永康王耶律阮欲代统其众,留辽将麻答据常山。辽主耶律阮欲定国,乃为先君耶律德光安葬,在木叶山营造陵墓,临葬时遣人到常山召冯道、和疑等会葬。可这时常山已发生兵乱,辽将麻答残酷虐待汉人,引起当时汉兵的激愤,起来反抗辽国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率领百官到战地慰劳士兵,军心大振。当时人推戴冯道的功劳,冯道谦虚地说:“我一介儒臣能有什么作为。这都是诸位将士的功劳。”冯道又择骑校白再荣为帅,使军安民定。冯道等乘隙南归,仍至中原事新主,而免为异域鬼魂。


临事骑墙 依违两可
  当后晋大将刘知远听到晋出帝为辽所虏,便在大梁自立,国号为汉。冯道从辽营中虎口脱险,便归附于后汉。汉高祖刘知远嘉其归附之心,拜为太师。汉高祖在北京(今太原)时,大聚甲兵,对牛皮进行禁贸禁用。拥有四海之后,仍以牛皮法禁天下,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当时上党百姓犯牛皮法的有20余人,俱当死罪。戎判张璨遂封奏于刘知远,力陈牛皮法乃害民之法。”当时三司使刚刚开始行使职权,除冯道外都厌恶他,三司使力言于汉高祖刘知远:“哪有一小吏敢非议朝廷的法律!”刘知远见有人竟敢违抗圣令,龙颜大怒,欲杀犯牛皮法者及戎判张璨。正在下诏令的节骨眼上,冯道求见。冯道说:“陛下在河东时,断牛皮是可行的,现在已经取得了天下,牛皮不适合禁,陛下的忠臣枉死之,也为陛下感到惋惜。昭仪判官以卑位食陛下俸禄,做陛下臣子,不惜身家性命,执而奏之,应该奖赏才对,怎能诛杀他呢。我居宰相之位,让这条诏敕枉害人性命,我不能早奏,我罪当诛。”冯道稽首再拜,接着说:“张璨不应该加罪,希望陛下赦免他。”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汉高祖顿时感到为难。

  冯道接着进言:“诏敕不是没下吗?”汉祖于是赦免了张璨,并加沼书一道,日:“三司邦计,国法所依,张璨体事未明,执理不当,宜停现职,犯牛皮者贷命放之。”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汉高祖晋封冯道为齐国公,兼官太师。不久,刘知远病死,幼子刘承祐即位,是为后汉隐帝。

  后晋高祖一死,天下大乱,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举兵反叛,并自立为秦王,隐帝刘承祐以枢密使郭威为西面军招谕安抚使,所有河中、永兴、凤翔诸节度使都归郭威节制。郭威奉命将行,来到太师冯道处问招讨之策。冯道不懂用兵之道,却有知人之道。他对郭威说:“李守贞是一员宿将,功高望重,必能约束部下,难以令他归附。你去后,假如不吝惜财物,全部赐给将士,势必会众情所归,没有一个将士不愿跟从你的。这样,那李守贞也就无能为力了。”郭威听取太师之言,调集各路兵马,向河中进军。行军途中,郭威与士卒同甘共苦,小功必赏,微过不责,属吏无论贤愚,只要有所陈请,都虚心听从。乾佑三年,郭威果然率军平定了李守贞叛乱。隐帝刘承祐,却为茶酒使郭允明所弑。

  郭威进入京城,见幼主被弑,料想大臣们必相推戴。冯道率百官入见郭威,并无推戴之意,郭威不得已,忙下阶拜道。冯道受拜如前。并趁机进言道:“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明日当禀太后,请旨定夺。”百官赞同。第二天,冯道会同郭威呈请太后,太后不多言,命郭威为故主发丧,并另择嗣君。郭威议立徐州节度使刘赞为帝,遣冯道和秘书监赵上交、枢密直学士王度等往迎之。冯道料此次迎贺,非郭威本意,便婉言推诿,说自己年事已高不便成行。郭威笑道:“太师勋望,朝中无人能比,此次出迎嗣君,太师要是不牵头,那还有谁能胜任?”冯道反问郭威:“侍中此举,果真出自真心吗?”郭威听了一惊,又回过神来说:“太师休疑,天日在上,威无忌心。”冯道不久与刘赞自徐州赴汴京,走到宋州,正好碰上澶州兵变,枢密使王峻遣郭崇领兵至。这时郭威已在汴京自立为王,改国号周,是为后周太祖。刘赞手下闻此事变,以为是被冯道出卖,欲杀冯道以后快。冯道仰头自适.毫无惧色。刘赞知此事纯系郭威所为,与冯道无干,便放过了冯道。冯道便乘势辞去,星夜驰回汴京。广顺初年,冯道又官封太师,中书令。

  显德元年,后周太祖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宰臣冯道率百官三呼万岁,表示愿听新主号令。先帝尚未安葬,新主刚刚即位,忽潞州节度使李筠报称北汉主刘崇人侵潞州。周世宗柴荣召集群臣会议,志在亲征。冯道认为御驾亲征不行,说:“刘崇刚自晋州奔还,势弱气夺,未必能再振。现在恐怕是潞州谣传,李筠未战先怯.于是马上奏报朝廷。陛下刚承大统,人心未定,太祖的山陵,也刚开始动工,不应该轻率地亲自出征。如果刘崇来犯,只须叫九名将军带兵前往,就可以御敌于外。”周世宗说:“刘崇小看我,以为我刚即位.而且国家又值太祖逝世,他自以为是一个入伺中原的好机会。现在潞州告急,一定不是谎报军情,我一定要御驾亲征。先声夺人,以免别人轻视我。”冯道等人痛切劝阻,周世宗说:“从前唐太宗创立基业时,屡次亲征,难道我怕那河东的刘崇吗?”冯道答道:“陛下你不可以和唐太宗相比。”周世宗奋然道:“刘崇虽有军队数万。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如果遇上我的军队,就好像泰山压卵,此次出征必胜无疑。”冯道仍不罢休:“陛下平心自问,你能做得像泰山一样安稳吗?”周世宗发怒了,拂袖起座,返身入内。

  周世宗柴荣披甲提熗,亲点精兵,御驾亲征刘崇,又令冯道为太祖山陵使恭奉太祖梓宫,往赴山陵。世宗在高平击败刘崇,又攻取淮南,平定三关。柴荣还至潞州,休整数日后,启行往新郑拜谒太祖嵩陵。等山陵告成、梓棺安葬后,太师冯道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病死。

  冯道卒年73岁,后周追封其为瀛王,赐溢文懿。


  冯道自称“长乐老”。曾作《长乐老自叙》云:“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思,尽从家法,承训海之旨,开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虽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藩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祷。”冯道为自己树起了清正廉洁,忠臣孝子的形象。人贵有自知之明,冯道自己也承认:“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官历职,何以答乾坤之施。”

  后人对冯道的评价,各执其词。薛居正在他的《旧五代史》中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风;道之守墨,深得大臣之体。”之后,又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欧阳修对冯道更是鞭鞑有加,他举一贞妇断臂保贞的正面典型,认为“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然后讽刺冯道:“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在欧阳修眼里,冯道又成了一个不知廉耻的典型。

  冯道对自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也有辩解,他曾经赋诗自况:“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与冯道同时代的人也对他赞誉备至。冯道死时73岁,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与冯道有相同经历,历二朝事二君的范质对冯道颇为赞赏,称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闻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冯道有一首诗《偶作》,为其言志之作:
    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冯道对现实中的巨变采取了一种无为不争的应对方式。
“道德几时曾去世”,说明大德大节于他并不重要。“舟车何处不通津”,又表明他采取了彻底的实用主义态度。冯道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范质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工诗文。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登进士第。授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

高祖天福间,宰相桑维翰奏为监察御史,随桑维翰为泰宁、晋昌节度从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维翰入为侍中,荐其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开运元年六月,为翰林学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诰。
后晋亡,为草降表。

后汉初,加中书舍人。隐帝乾祐元年四月,为户部侍郎。

后周初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为兵部侍郎。六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周时任宰相九年,先后进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恭帝。恭帝时,封肖国公。

陈桥兵变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


乱世贤才 文章锦秀
  范质(公元910年一964年)字文素,大名宋城(今河北威县东)人。他的父亲为范守遇,曾任郑州防御判官。一天夜里,范质的母亲梦见一位神仙送给她一支五色笔,第二天便生下了他。许是得了仙人的灵气,范质从小十分爱读书,并且天性聪颖明慧,9岁的时候便已能写一手好文章,13岁研究《尚书》,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23岁的范质参加科举,当时是才名贯天下的翰林学土何凝为主考。何凝在看了范质的文章后大加赞赏,以第十三名取了范质,并把范质叫到跟前来对他说,“你的文章在众人之上,而我却让你屈居十三,只不过想你传承我的衣钵罢了。”范质听后深以为荣幸。

  中了进士后,范质被忠武军节度使推举做官,任封丘县令。

  当时,四方动荡,战乱频仍,后唐很快被后晋所代。晋天福年间,范质用文章谒见当朝宰相桑维翰,桑维翰十分器重他,即刻奏明皇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桑维翰镇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南),又历任泰宁、晋昌节度使,便把范质带在身边做从事,让其帮忙协助主管政务。桑维翰再度为相后,范质升任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大约一年以后,范质被召为翰林学士,加受比部郎中、知制诰。

  公元936年,石敬瑭以“儿皇帝”的身份建立后晋,但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却从未放弃南犯的企图。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辽兵终于大举南下,一路烧杀掳掠,势不可挡。开运三年十二月,辽军兵临汴梁城下,城中大乱。后晋出帝石重贵感到末日到来,绝望地在宫中放起了火,并发疯似地提起宝剑驱赶后宫中人跳人火中,被亲军将领薛超拦腰抱住。不久,卖国贼张彦泽从宽仁门外传入契丹主给太后的书信以示抚慰。出帝心里涌出一线希望,于是命令灭火,打开所有的宫门。出帝坐在御苑中和后妃哭得呼天抢地,召范质草拟降表,他口述道:“孙男臣重贵,祸事来临,神志迷惑;运数已尽,天命灭亡,现在和太后及妻子冯氏,全族大小都在郊野两手反绑而面向前,等待治罪。”此外,他派儿子镇守于宁(今河南濮阳县南),节度使石延煦、石延威镇守于信(今山东曹县西北),节度使石延宝奉上国宝一枚、金印三枚出城迎接。亲历了这一场屈辱的变乱,范质面对国家的沦亡而无能为力,感到一阵阵说不出的无奈和悲哀。耶律德光废掉石重贵,将其全家迁到建州(今辽宁朝阳境内)。此后,石重贵再也没有踏上中原的土地。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原后晋许多大臣被掳至北方,范质侥幸得以逃脱,并因其才名被命为中书舍人。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河中、永兴、风翔府三个藩镇叛乱,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出兵平叛。战争过程中,朝廷每每下达的诏书都措词得体,军务处置也切合实际情况,郭威十分惊奇。一次,他问使者道:“这诏书是谁起草的?”使者回答说是翰林学士范质。郭威叹道:“他真是宰相的人才啊!”

  刘知远死后,18岁的皇子刘承佑继位,是为汉隐帝。刘承佑年幼轻佻,专事荒淫,他十分不满枢密使杨分、史弘肇的倨傲跋扈,而喜欢善于谄媚的苏逢吉,他和亲信计议杀死了杨分和史弘肇二人,同时用苏逢吉为权知枢密院事,刘铢权知开封府,命刘铢杀郭威家属,并密遣使者赴澶州诛杀郭威,迫使郭威从邺(今河南安阳市)率领将校兵卒南下,清君侧,洗冤诬。隐帝为乱兵所杀。

  郭威军入汴京,手下大肆杀掠,烽烟四起,京城大乱。于是,范质隐居在民间。一天,范质坐在封邱巷茶馆中,有一个相貌怪异丑陋的人走上前来对他作揖说:“相公不必担忧。”当时天气炎热,范质手中拿的扇子上书写着“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两句诗。那人说:“世上的酷吏冤狱,哪里只是大暑的厉害而已?相公将来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个弊端。”说完便把那把扇子带走了。范质为这事迷惑了很久。一次,他偶然到了一座庙宇,看见一尊泥塑的小鬼,那样子就像在茶馆中见的人,扇子也在他手中,范质心里十分诧异。

  郭威到京城等一切平定下来之后,便在民间寻访范质。那天,天降大雪,郭威终于找到了范质,一时喜出望外,立马解下身上的紫袍披在他身上。郭威命令范质起草太后诰令,迎接新国君的礼仪规则。虽然在匆忙间写成,范质的笔调、措辞还是十分得体。

  后汉隐帝乾佑三年(公元950年),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范质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改朝换代 身不由己

  公元951年春,后汉太后颁布诰令,授予监国郭威传国玺印,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后周太祖,改年号广顺,实行大赦,安抚百姓。

  是年,郭威加拜范质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时兼参知枢密院事。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唐中叶以来,凡任宰相之职者都要在其本官外加“同平章事”的尊衔,以行使宰相之权。太祖在郊外祭祀完毕后,又把范质进升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门下省长官)、平章事、监修国史。在跟随太祖征伐高平(今山西晋城市)回来后,范质又加授为司徒,弘文馆大学士。这样,范质成了后周名副其实的宰相。

  当初,范质刚进入朝廷为臣,成天手握书卷仔细研读,有人劝他不必如此辛苦,范质回答:“从前有善于看相的,说我将来会位及宰相。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不多多学习又怎么能胜任呢?”他精明敏锐,博闻强记,严守法律制度,在成为宰相后,保忠臣,举贤能,劝谏君王,改革弊政,确实为国家做了不少事。

  范质刚做宰相,与冯道一起站在朝堂上,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宦海浮沉三十年,左右逢源,因而十分瞧不起初出茅庐的范质,暗暗观察他的行为。范质一开始主持政务便对手下说:“凡是处理政事,或者写报告奏折,都应亲自体察实际情况,否则便会文不符实,漏洞百出,为天下耻笑。”冯道听说后叹道:“真是识大体的人啊,我不如他。”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冯道去世,范质称赞冯道说:“太师德高望重,精研古道,才器雄伟,度量宏大,虽历经朝代变迁,人们也没有闲言碎语,好像大山那样岿然屹立,不可震撼动摇!”

  早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后周太祖平定了兖州慕容彦的叛乱,打算诛杀兖州所有的将领官吏。翰林学士窦仪得知后约见冯道、范质共同朝觐太祖劝谏说:“他们只是胁从罢了,不应担这样大的干系啊!”于是兖州将吏得到了赦免。

  枢密使、平卢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峻性狂妄急躁,晚年愈是变本加厉。广顺三年,他奏请任用端明殿学士颜衍、枢密直学士陈观取代范质、李毂为相,想翦除异己,架空皇上,太祖不予采纳。

  公元954年,郭威逝世,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世宗仍用范质为相。范质每次起草诏书、下达诏令都严守法度,他命令各地方的刺史、县令一定要把清查人口、户籍作为当务之急。朝廷派遣使者到民间去巡视田赋和监狱诉讼的情况,范质都要把他们叫来当面告诉他们皇上忧国勤政,嘱咐他们要不负圣望,然后才打发他们出巡。当时的人都称他为贤相。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范质跟随世宗征讨南唐,诏令多是他亲手起草,南唐文人士子没有不为之惊叹折服的。世宗锐意进取,打算亲自到扬州。范质等重臣认为军队已经疲乏,粮食缺少,哭着劝谏阻止了世宗。不久,世宗因为一件事情恼怒窦仪,心存杀机。范质闻知后人谒请见。世宗知道他的来意,便起身回避他。范质急步走上去说:“窦仪是陛下身边的大臣,他的过错小,不该杀啊!”接着,他除去头上的帽子,一边叩头,一边声泪俱下:“臣身为宰相,却让陛下暴怒,错杀近臣,罪过都在臣一人身上啊!”世宗怒气全消,遂释放了窦仪。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夏,范质跟随世宗征伐寿州回来,被授以爵位和食邑。

  范质没有忘记当年避祸市井时那位异人对他所说的话。他建议世宗说:“现在的法律条文繁复冗杂、互不统一,轻重没有依据,因而使得下吏相互勾结干尽恶事。”世宗于是命令他制定详细而规范的法律,范质尊命,遂编定了缜密的《刑统》。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夏,世宗向北征讨契丹,北汉,收复领土,范质因为生病不能跟随,留在京师。世宗赐给范质百万钱,以延医吃药。世宗很快平定了关南,到达瀛州,范质赶往路边迎接。就在征辽战争节节胜利时,世宗不幸患病,只得还师,回到京师后,世宗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命范质与王溥同参知枢密院事,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这年夏末,世宗病笃,召范质等人进宫接受顾命。世宗说:“王著是我在藩镇府第的故人,朕若有不测,应当用他为宰相。”王著是世宗从前慕府的僚属,嗜好喝酒。世宗想是病糊涂了。范质等人出宫后,相互议论说:“王著终日醉生梦死,哪配当宰相!千万不要把皇上这句话泄露出去。”当天,世宗驾崩,?岁的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范质作为顾命大臣被封为萧国公。

  宗训即位初;对百官加官进爵,而趁机南下的契丹兵也在河北霸州被后周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冲击溃。表面看来,后周国势一片、歌舞升平。谁也没料到,一场政治事变的潜流却已暗暗形成,改朝换代的风云已初现端倪。早在显德末年,范质收到殿中侍御史郑起舶一封密函,信中描述赵匡胤掌握宫禁军队,颇孚众望,并极力陈说了此中的利害关系。但当时正值北伐契丹,不久世宗又染病,政务繁忙,因此这封信并未引起范质的重视。而另一方面,赵氏兄弟的夺权阴谋却在加紧进行。还在世宗在位时,赵匡胤就已暗蓄异图,加紧事变前的准备,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结义兄弟和心腹将领在禁军基层加紧活动,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开始对资历较深的将领,节度使以及各地藩镇,当朝权贵加以多方笼络和收买。世宗病逝前夕升他为殿前都点检,使他手握重兵。7岁的宗训即位后,赵匡胤又密谋唆使人造谣言“天下无主”,一时间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元旦,镇、定二州使者飞马来报,辽国军队已南下与北汉军队会合。恭帝一时慌了手脚,范质、王溥等也来不及细想便急命赵匡胤率领宫禁值宿警卫的众将抵御来敌。

  赵匡胤率领大军于正月初二出城,下午便驻扎于离汴梁东北40里的陈桥驿,赵匡胤本人执掌军政六年,又经常随从世宗柴荣南征北伐,屡建战功,在军队中已有一定威信。他便利用自己的威信指使其弟和赵普到军士中进行煽动。当时,一个颇晓星相的河中人苗训指着西边的天空大声叫:“天上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天意啊!”于是,初四日黎明,众将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将一夜未眠的赵匡胤拥出军帐,并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口呼万岁。赵匡胤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真龙天子,驱兵回京。

  范质在朝堂上听说事变,匆忙走下宫殿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之间派遣将帅,我们失策了啊!”指甲几乎把王溥的手掌掐出血来。王溥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一会儿,赵匡胤被众将拥着到来。赵匡胤哭着对范质说:“我蒙受世宗大德厚恩,但六军将士非逼着我做皇帝,竟然到了今日这个地步,怎么办哪!”范质不知如何作答。这时散骑指挥都虞侯罗彦环握剑厉声道:“我们没有天子,今天必须得到一个!”范质等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阵紧绷的沉寂后,王溥走下台阶拜见了新君主。目睹此情此景,已身历几度变乱的范质心下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他也步下阶来,带着对后周太祖、世宗的深深愧疚以及对茫茫前途的忐忑惶恐向赵匡胤俯下身去。


出任宋丞 晚年奉献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崇元殿,身着龙袍,头戴皇冕,正式君临天下。他对周恭帝及其皇室成员都实行优待,对范质、王溥等人也加以重用。范质以司徒、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加官侍中;王溥以右仆射、平章事、监修国史加官司空;魏仁浦以枢密使、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官右仆射。从唐代以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大馆职都由宰相兼任,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兼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宋朝因袭此制,范质、王溥的参知枢密职务被免去。

  不久,范质患病,太祖出征泽潞前,亲自到他府上探视,并赐给黄金器200两、银器千两、绢2000匹、钱200万贯。

  宋太祖对范质十分尊重,凡军政大事皆和他商议。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后周昭义军节度使、太原人李筠反叛,太祖与众臣计议调拨军粮的事宜,询问范质。范质说:“大军北上,怀州是十分重要的军粮供应点,不可转移到其它州郡。”于是,宋太祖便升怀州为团练使州,让原怀州刺史马令琮为团练使。

  大业初创,许多庶务还来不及办理,皇族子弟未得到封赏,开国功臣也没有授予相应的官位。范质上奏疏说:“赵光义,赵廷美官品爵位均不够尊崇,从典法礼仪上说还有欠缺,请求给他们加封册命,或列于三公宰相,或委任方镇;皇子、皇女即使还在襁褓中,也应交付有关部门办理,准许施行封赏。”于是建隆二年,宋太祖任命赵光义行开封尹、同平章事,赵廷美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范质又上疏说:“宰相,以荐举贤才为天职,以埋没善良为不忠。臣看到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在陛下昔日藩镇府邸经营事务,资历颇深,且都公正忠诚值得信赖,请求授予宰相之职,使他们能施展才能。”太祖亦欣然采纳。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准备祭祀太庙和天地,于是命范质为大礼使。他对范质说:“近百余年来,中原动荡不安,礼乐仪仗制度虽未断绝,也像游丝细线一样了。如今有幸时事祥和,年成丰收,能够举行祭祀大典了。报答神明借助于众物齐备,爱卿和大礼五使千万要寻究失传的礼仪,遵奉实行典故旧制,不要有旷废失落,以符合朕的一片虔恭。”于是,范质和陶谷、张昭等研讨寻索前代故事,详细考定新制,制定《南郊行礼图》,又让司天监制定《从祀星辰图》,一并奏报太祖,太祖大为嘉赏。从此,宋的礼制才完备起来。这年,太祖大祭完毕后,封范质为鲁国公。范质上表推辞不受,太祖不允。

  北门翰林学士职责深重庄严,但一直空缺。一日,太祖询问范质:“何人可以担任此职?”范质回答说:“窦仪清廉方正,谨慎厚重,然在前朝已经从翰林学士升为端明殿学士,如今又为兵部尚书,难以再召回翰林院。”太祖说:“宫禁之中非此人不可,爱卿应当去说明朕意,勉励他再赴此职。”不久,窦仪被命为翰林学士。

  虽然,宋太祖极为爱惜文臣,尤其是对范质恩宠有加。但入宋后的范质身历五朝,深知做官为人的奥妙,对英武明智的君主赵匡胤,他更觉“伴君如伴虎”,每日诚惶诚恐,常压低自己,对君主做远距离的仰望,以便明哲保身。他常对家人说:“当鼻吸三斗醋,方可为相。”

  先朝旧制,凡遇重大政事,必定命令宰相大臣坐下商议,事毕后常常是赐茶了方才退下,唐朝和五代仍是遵循此制。范质建议将每件政事写成札子进呈,以此听取圣意,太祖采纳。从此宰相坐论政事之礼就被废除,进一步树立了君王的威严,拉大了君臣的距离。范质还几次上表请求退休,都未获准。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王溥、魏仁浦再次上表请求退休。太祖任命范质为太子太傅,王溥为太子太保,魏仁浦为左仆射,免去他们的一切行政事务。

  同年秋,范质患病去世,时年54岁,噩耗传来,太祖悲伤痛惜,罢朝一天,赠授范质中书令,赐给他家丰厚的财物。

  范质以儒者通晓军事,做了宰相后,廉洁谨慎,敬守法度,从不接受私人的馈赠,朝廷所给的俸禄赏赐多半都给了孤儿和老人。他的生活朴素,死后家里没有多余财物。他的养子范呆曾上书请求升迁,范质作诗告诫他,当时的人广为传诵。他死后留下文集30卷,又著有后梁至后周的《通录》65卷流传于世。



李谷


  李榖,或作李谷(903—960,)字惟珍,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27岁举进士,先后在五代后晋、后汉、后周三朝为官。


  后晋天福年间,擢监察御史,历任开封府太常丞、虞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等职。开运元年(944年),他随后晋出帝(石重贵)征契丹,任枢密直学士,加给事中。开运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后为契丹所俘,连拷问6次,皆不屈。

  后汉初,任左散骑常侍,不久掌开封府,迁工部侍郎。乾祐年间。郭威西征时,李谷任西南面水陆转运使,后改任陈州剌史。

  后周广顺初年(951年)。加户部侍郎。不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

  当时,官府禁牛皮法甚严、违者处以死刑。李谷计算出每年所用皮革数后,规定每10顷田每年向官府交一革,多余的皮革,允许百姓自己使用。他还奏请废除屯田,实行按州县纳税、服役的制度。

  广顺二年为东京留守,掌开封府事。显德元年(954年),加封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后从世宗征太原,师还,晋升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年,黄河缺口,李谷奉命率10数州民工抢堵。按时完工。显德二年冬天,后周议伐南唐,以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兼知庐、寿等州府事。后周恭帝即位时,进封赵国公。


王峻


  王峻,字秀峰,相州(今河南安阳东南)人,生于公元902年,卒于公元952年,享年51岁。父亲王丰,是本郡的乐营使,也就是军乐队的长官。

  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王峻的音乐天赋很高,既聪明又善于唱歌,嗓音也非常好听。后梁大臣张筠在做镇州节度使时,很欣赏他的才能,将他留在身边。一次,权臣赵岩到张筠的家里去,张筠设宴招待,酒席间又让王峻出来唱歌助兴,见赵岩喜欢,张筠就将他送给了赵岩。后梁灭后,赵岩也被杀,王峻又寄宿于别人家,不久他又投靠了后唐的三司使张延朗,张延朗是掌管财政的大臣,但对于王峻却一点也不看重。等后唐亡了,由于张延朗也被杀,王峻和张延朗的财产一样归刘知远所有了。没想到因祸得福,王峻从此柳暗花明,命运一下子有了个大转折。

  开始,王峻在刘知远手下做了一名小军官,但毕竟有了前途,所以王峻做事非常卖力,深得刘知远的喜爱,把他当做心腹提拔。等刘知远做了皇帝,王峻也随着升了官,又从内客省使升任宣徽北院使,专管传达皇帝的诏命,权力很大。

  后汉隐帝继位后,逐渐地不喜欢被大臣们挟制,最后和舅舅李业一起杀掉了几个顾命大臣,当时王峻没有在京城,在驻守邺都的郭威军中做监军,他们俩的家属因为都在京城,被隐帝全部杀害,隐帝又命人出京去杀他和郭威等人。

  同样的遭遇使王峻和郭威走到了一起,王峻便和郭威一起谋划了兵变,杀回首都,打进了开封。王峻奉皇太后之命任枢密使,和郭威一起主持政局。后来郭威领兵出京,再一次发动兵变,称帝建立后周,而王峻在京城则配合郭威,派出郭崇和马铎两员大将分别开赴宋州和许州,以防意外,使郭威领兵顺利地到达京城控制局势。

  王峻对后周的建国立下了头功,郭威封他为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成为后周首屈一指的重臣。王峻辅佐郭威,办事非常认真,任劳任怨,京城日夜加班,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为后周政权的稳定又立下了新的功勋。

  身为后周重臣的王峻开始骄横起来,竟连郭威也不尊重了。他本来就性情急躁,做事草率,以天下为己任,不管什么事都要按照他的意思办,否则就不高兴。郭威尽管是君主,但在王峻的面前却经常迁就他。王峻不知好歹,仍然是随心所欲地做事,如果郭威顺着他,他就高兴地走了,如果不答应,他立刻怒容满面,嘴里不干不净的粗话就出来了。王峻论年龄比郭威大两岁,郭威也很敬重他,经常以兄相称,或者只称呼他的字。称呼一个人的字,标明两个人的关系很好,比如,毛泽东字润之,能这样称呼他的人一般都是关系很好的。郭威这样对待王峻是表示不忘当初的交情,但王峻却得寸进尺,更加肆无忌惮,这让郭威难以忍受。但郭威还是一直忍着,没有发作。

  郭威刚刚称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也称帝建立北汉,然后就像石敬瑭一样请契丹出兵联合进攻后周,围攻晋州(今山西临汾),王峻奉命出征,郭威对他还是非常信任,让他督率各路军马,还授他便宜行事之权。军需尽量满足,将吏任他挑选。临行时又超越常规地赏赐给他很多东西,最后还亲自设宴饯行,另赐他御马和玉带,握手而别。

  王峻领兵到达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就将军队停了下来。京城得到消息,郭威坐不住了,急忙派人火速催他进兵,解晋州之围,否则他就要亲征了。王峻对使者说:“你回去转告陛下,就说晋州城墙坚固,不容易攻下,刘崇兵势正强,不能和他硬拼。我之所以驻兵不进,是要等他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并非畏怯惧敌。陛下刚继位,也不宜轻举妄动。现在朝中听命的将领只有李谷和范质几个人,陛下如果亲征一出,那慕容彦超便会乘虚攻进开封,到时候大事去矣。”王峻在当时就能看出慕容彦超反叛迹象,确实谋略过人。使者回去告诉了郭威,郭威猛醒,自己揪着自己的耳朵说:“差一点坏我大事。”

  王峻等了一段时间,觉得时机成熟,就突发奇兵猛扑进攻晋州的北汉军队。攻城久而不下,北汉军队早已疲惫不堪了,士气也很低落,一听说王峻的部队来了。没等交战,就先吓跑了。开进晋州后,众将都要求乘胜追击歼敌,但王峻这时却迟疑起来,不敢发兵,等第二天他才命令追击,军机早以错过。如果当时急追,全歼的可能都有,王峻觉得没有什么战绩,就修了修平阳旧城,然后班师回来。

  不管怎样,王峻退敌解了晋州之围毕竟立下一功。不久慕容彦超真的在兖州反叛,郭威先派曹英和向训去镇压。王峻则想自己领兵去讨伐,几次对郭威说:“慕容是巨贼,曹英不好战胜他。”郭威没有说什么,没多久郭威就御驾亲征了。王峻也随同出征,他率领的部队率先在南城攻入,又为破慕容彦超立下大功。

  功劳很大,但王峻却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知道不能居功自傲。而且他又有嫉妒的缺点,在郭威任命他以前的功臣要职时,王峻非常忌恨,就想出了一个下策,即用辞职的办法来试探郭威的用意,他以为郭威要剥夺他的权力了。

  他先想在外的将领们发出书信,让他们保举自己,然后就向郭威提出退职。王峻躲在家里不出,公务也不管了。不久各地将领们的奏折也纷纷送到郭威的手上,大臣们和郭威一样惊讶,没想到王峻会这么做。郭威一面派人去劝说,一面又严厉地说自己要亲自去他府上请他,王峻赶忙骑马去间郭威,郭威好言安慰了他一番。王峻总算一颗心落了地。

  但王峻没有一点收敛,反而觉得郭威离不开他,因而更加狂妄了,对郭威也不留一点情面。自己做不好的事还要说别人。他在枢密院建了一座很大的公署,装饰得极其华丽,落成时还请郭威来看,郭威没说什么,又赏赐了他不少东西。不久,郭威在内园也建了一个小殿,王峻见了,很严肃地奏道:“宫室已经很多了,建这个有何?”郭威不紧不慢地说:“枢密院的房子也不少了,你为什么还要造那个公署呢?”王峻惭愧地闭上了嘴,灰溜溜地走了。

  王峻居功自傲,以为备受君主宠信,竟想请郭威为自己封荣誉性高官,立碑褒扬。有人就劝他说:“原来赵岩要立碑是因为他靠谗媚侍君,得到了高官,后来败坏了后梁,到今天人们谈起来还无不切齿痛恨,假如像你想的那样去做,必招致非议。”王峻只好做罢。

  此事不成,王峻又要做别的事,他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孤立郭威。他要兼任青州节度使,郭威只好答应。他又借机借国库绫绢万匹,郭威又给了他。他和郭威的养子柴荣关系不好,畏忌柴荣的聪明果断,嫉妒柴荣的威望。郭威因为儿子们都被隐帝杀死,只有这个养子,但每当郭威让柴荣进京时,王峻都横加阻拦,即使进了京城,也不让柴荣过夜。

  王峻的度量很小,一点小恩怨也耿耿于怀。有一年,户部侍郎赵上交负责当年的科举考试。赵上交曾去找王峻议事,王峻就请他照顾一个人,赵上交没有给他办,结果那人名落孙山,王峻于是就怀恨在心。等赵上交领新进士们来的时候,王峻竟高声喝道:“今年选士不公,必须复试。”大家都来劝阻,王峻更加恼怒,大声斥责赵上交,声音传出很远。不久,他竟找茬罢免了赵上交,要将他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由于众人反对,说处罚太重,没等王峻再处理赵上交,他自己却被贬为了商州司马。

  王峻的跋扈到了最后,到将自己搭进去了。郭威喜欢用文臣做宰相治理国家,而且对他们也很满意,但王峻却看不惯,认为他们不巴结自己就是和自己做对,而且他选中的官吏人选被刷下去三十多个,更让他不满。他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人当上宰相,扩充势力,就要郭威撤掉这些文臣,而且要郭威当场恩准。郭威很不高兴,推辞说:“宰辅之臣的进退,怎么能这么仓促呢?应该慢慢商量再做决定。”王峻不依不饶,快到中午了还纠缠不走,嘴里的脏话也出来了。郭威只好说等过完节日再商议,因为过节时不便于找大臣们议事,王峻这才回去。

  郭威这次实在忍不下去了,等再次临朝时,他便将王峻拘押起来,郭威流着眼泪对冯道等大臣们说:“王峻欺凌朕也太过分了,也太无礼,他是要除尽朕的左右僚臣,去掉朕的羽翼。朕的儿子在外,他总是阻挠不让进京,暂时来一次他也怨恨不已,哪有既总枢机,又兼宰相。强要重镇做节度使,不久也给他了,随他意愿,但他还不满足,如此目无君主的人,你们说谁能忍受!”

  
  王峻虽然功高盖世,但却居功自傲,排斥异己,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终于咎由自取,落得个贬官的下场,而且是他要贬赵上交去做的商州司马,赵上交没有去,他却自己去了。郭威还算照顾他,让他的妻子去探望,不久,王峻就死在了商州。


苏禹圭


  苏禹圭,(895年~956年)。五代时期后汉人,系苏建一派的后代;原系武功人,唐代迁居高密(今山东高密),为高密人。父亲苏仲容以通晓儒家经籍为乡里所称道。唐代在国子监增开的文馆,补文助教,迁辅唐(今山东省青州市境)县令,累赠太师。苏禹圭性情谦和,能够继承父亲的事业,以五经科及第,后被征辟任辽州佐贰的副官,经历了青州、郓州的从事职务,转任潞州、并州的管记,经检校官积累政绩而升任户部郎中。

后汉高祖刘知远任职在方镇时,上奏朝廷推荐苏禹圭任并门兼判。公元947年,契丹军入侵京师,刘知远即位太原,授苏禹圭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即与苏逢吉并为宰相。后汉高祖刘知远占领汴京后,任苏禹圭兼刑部尚书,不久又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的头衔。刘知远病重时,苏逢吉、苏禹圭、杨豳等同受命,辅立少主。乾佑元年(948年),又转官为左仆射。

乾佑三年(950年)冬,周太祖郭威反,平定了朝廷的内乱。后汉隐帝既杀杨豳、史弘肇、王章等重臣,还要族诛郭威、王殷等。郭威被迫谋反,直捣汴京。苏禹圭遁人汴京内城,被郭威的军队俘虏。第二天,郭威下令寻找苏禹圭,相见后,殷勤地安慰他,接着就恢复了他的官职。周朝初年,还加了司空的头衔,不久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仍任原来的职务。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封苏禹圭为莒国公,不久另派人代替他的官职,让他退休。显德三年(956年)正月,苏禹圭与客人进餐的时候,突然患病而死,时年62岁。

  苏禹圭是一位忠厚善良的长者,遭遇刘知远这样的皇帝,虽然他跟苏逢吉同时当宰相,苏逢吉被枭首,而苏禹圭却安然无恙,没有那些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的罪过。当时人认为,这是苏禹圭积善很多,而善有善报的结果。


窦贞固


  窦贞固(?~969年),字体仁,白水(今陕西白水县)人。父亲窦专,任后唐左谏议大夫。窦贞固勤学苦练,善写文章。后唐庄宗同光年间考取进士,授河东节度推官。他为官清廉,受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器重。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称帝,窦被擢户部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后晋天福七年(942),出帝石重贵即位,迁任礼部尚书。旧时贡院考进士,采取夜试,以燃烧三根蜡烛为时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改为昼试。窦贞固以日晷(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短,难以考察士子的真才实学为理由,上奏复为夜试。择士平允,时论称之,改任刑部尚书。

  后汉高祖刘知远入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时,窦贞固率百官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县)迎驾。高祖封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汉隐帝即位,加封司徒。当时,枢密使杨邻、指挥使史肇弘等,恣横专权,凌驾于皇帝之上,窦贞固虽能端庄自持,但不能规劝挽救。

  乾佑三年(950),郭威兵变南还,窦贞固、苏禹珪、王峻、王殷等,出至七里店迎接郭威。在道旁窦向郭捧呈一篇“朝内百僚署名”的劝进文,郭虽喜形眉宇,但却口称未奉太后诰敕,不敢擅专。窦还朝奏明太后,取了诰文,次日黎明到郭威营部当面宣读。郭威继位后,窦贞固被封为侍中,兼修国史。不久,罢相守司徒。后又进封淠国公。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即位,命范质为司徒,窦贞固遂回到洛阳,沦为平民。宋朝初年,窦求范质引进,范质不肯相助,他只好放旷山水,携妓载酒以自适。北宋开宝二年病困,自为墓志而卒。


王溥


  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父王祚,后晋时掌三司盐铁案,后汉时任三司副使,后周时历任州刺史、团练使,宋初升州防御使,乾德二年(964)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溥,后汉乾佑元年(948)举进士,入仕为秘书郎;同年八月,枢密使郭威奉诏西讨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三镇叛乱,辟王溥为从事。乾佑三年四月,郭威以枢密使为邺都留守,王溥任留守判官,已成为郭威心腹。郭威建立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王溥即改任枢密直学士。次年三月,王溥改任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掌诏诰草拟之权,显德元年(954)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危之际,仍惦记着心腹王溥,有的记载:“太祖将大渐,促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宣制,太祖曰:吾无恨矣。”

周世宗即位后,北汉乘周太祖之丧,由刘崇亲自率兵大举南侵。周世宗召集群臣商议准备亲自迎敌,宰相中只有王溥一人,力主世宗御驾亲征。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汉的嚣张气焰,为后周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世宗得胜还朝后,为褒扬王溥的远见卓识,加封其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显德二年四月,后周世宗派兵攻取后蜀秦州、凤州时,“上谋取秦、凤,求可将者,(宰相)王溥荐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后周占领秦、凤地区后,“百官入贺,帝(世宗)举酒属王溥曰:边功之成,卿择帅之力也”。

  显德六年六月,与首相范质同时兼参知枢密院事,共掌军政大权。世宗死,子柴宗训(恭帝)即位,王溥也是顾命大臣之一。但是,当赵匡胤势力日益强大准备夺取后周政权之时,“宰相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以取悦于赵匡胤。当赵匡胤指使人谎报辽与北汉联军入侵,准备发动兵变时,身为次相且预知赵匡胤阴谋的王溥,实际上促成了首相范质仓卒命赵匡胤率军北上。所以,赵匡胤兵变返京后,当范质自责时,心里有鬼的王溥“口禁不能对”。范质、王溥等同被押至殿前司公署时,王溥“降阶先拜”,正是王溥的行为助长了赵匡胤发动兵变的决心。

  宋朝建立后,王溥任次相、监修国史,并加“守司空”。建隆二年(961)上《唐会要》100卷,后又上《五代会要》30卷,均传世。乾德二年(964)正月,王溥与范质等同日罢相,后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四月,首相赵普诬陷宋太宗弟赵廷美与末相卢多逊谋反时,王溥附和赵普陷害赵廷美、卢多逊,同年八月病死,终年61岁,谥文献。

入宋以后,从表面上看王溥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但实际上这只是赵匡胤笼络旧臣、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在逐步抬高其地位的同时,将其架空。

  政治上的失意却使王溥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王溥家藏万卷,博学多识,尤长史学。周恭帝时,他曾上表请修《世宗实录》,恭帝命他与扈蒙、张淡、王格、董敦等共同编修,建隆二年八月,书成奏上。他又以唐苏冕所修《会要》仅详高祖至德宗九朝典制,崔铉修《续会要》亦止于宣宗,乃参以二书,复采宣宗至唐末史事,修成《唐会要》100卷,从帝号开篇,以四夷终卷,共分514事目,其细琐典故不能概以定目者,则别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其中间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特别是在苏、崔二书今已不存的情况下,该书是现存会要体史书中最早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溥还广搜后梁、后唐、后普、后汉、后周诸朝旧史实录,分类纂辑,编成《五代会要》30卷,共分279事目,卷一至六记帝号与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二十六记民族与周边关系,内引诏令奏议等第一手资料颇多,极富史料价值。又因其成书在新、旧《五代史》之前,历来为史家所重,且欧阳修作《五代史》尊《春秋》之法,专务褒贬,许多重要史实,赖溥是编以传。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


魏仁浦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


慈母求贷刻苦学习

  公元911年的一个早晨,魏仁浦降生在一个穷苦的贫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忠厚朴实,勤劳能干,他从小就在父母亲情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年幼的魏仁浦机敏聪慧,常常给家里带来笑声和活力。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就得病去世了,只剩下母亲、他,和一个不满半岁的小弟弟。自此,生活的重担落到了母亲的肩上。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也变得格外地懂事。

  公元920年,卫州一带闹旱灾,加上后梁政权不断向农民加征赋税,很多人都难以生存。在魏仁浦家中,时常揭不开锅,有上顿没下顿。魏仁浦的母亲总是让他们兄弟二人吃好,而自己背着他们吃野菜、喝面汤。在长期伙食无保障的情况下,魏仁浦的母亲越发显得苍白,终于有一天昏倒在灶台前。放学回家的魏仁浦看到母亲的样子,痛哭起来,他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好孝敬母亲。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过了两年,魏仁浦依旧每日穿着补丁长衣去私塾渎书。冬天来临了,一阵阵寒风袭来,刺人心骨,魏仁浦穿着唯一的单衣在寒风中打颤,可是家里实在没有衣料可以添加衣服了。魏仁浦的母亲四处奔走,终于借到了一块粗布,回家来给他赶制衣服。魏仁浦放学回家,看到不辞辛劳整日为他奔忙的母亲又在为他制衣,他的眼角有些湿润,叹了口气,说:“慈母求贷以衣我,我怎能心安啊!”说着说着,眼泪竞流了下来。从此,他读书更加用功了,早日孝敬母亲的念头在他心底越扎越深。

  在乡塾里,魏仁浦刻苦好学,深受先生喜爱。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先生让学生们回家背《论语》一章。第二天,先生点魏仁浦背诵,他不仅背诵流利、只字未错。而且还多背了两章。先生对他的记忆力如此之好感到惊讶万分。从那以后,先生更看重他了,而他博闻强记的功底也传到了周围几百里,乡亲们都称他为“神童”。又过了几年,魏仁浦已经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稳重青年人,能够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品评时事。有一天,他又遇到了授业的先生。先生对他说:“仁浦,你可以到外面闯荡一下了,现在是乱世,正是时势造就英雄的时代!外面一定有你的用武之地。”这一年,魏仁浦挥泪告别了母亲,独自踏上了奔赴洛阳的道路。他一边行路。一边打听现在的局势,常常一大早就启程,晚上再找一家便宜的小旅店住下。走了几天,他来到了济河边,济河的风浪很大,他还是上了船,船驶到济河中央的时候,魏仁浦脱下上衣并把它掷到了江中,说:“今生若不能得富贵显达,从此不再过江见父老乡亲了。”


丈夫不可轻年少

  后晋末年,出帝石重贵骄纵奢侈,认为天下太平相安无事了。各地进贡献上的奇珍异宝,全部归入了内府;他又命人大量制造器具玩物,扩建宫室,装饰后宫。他专门建造织锦楼来编织地毯,征用了数百名织工,一年才完成。他还毫无节制地赏赐为他歌舞戏谑的艺人。虽然有大臣不断劝告后晋出帝,但他根本听不进去。后晋在他统治下,一日日衰亡下去。这一时期,魏仁浦有了一个官职--枢密院小吏,虽然官位不大,但他为人处事很有一套方法,他做事谨慎,很受枢密院承旨的赏识。他当时的办事效率和才能,也不是同辈人可以比的。尤为重要的是,他内心始终保持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浩然正气,时人都很钦佩他。

  不久,后晋朝廷的统治不断出现危机:边境上和契丹又有冲突,契丹人常到后晋边境抢掠,获得了不少兵器、铠甲、牛马等军用物资,还抢走了不少人口。后晋大将孙方简、孙行友等率领当地百姓中豪强勇健的人修兵寨来保护自己。但有时孙方简向朝廷邀功请赏,若朝廷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全寨投降契丹,并作契丹人的向导,深入内地抢掠。那时河北又发生了大饥荒,百姓饿死的数以万计,衮、郓、沧、贝四州,盗贼群起,内外动乱不已。

  为了夺回失去的瀛州、莫州,出帝时的宰相冯玉、李崧决定派兵进攻契丹。杜威是后晋出帝的亲戚,一向很受重用,天平节度使李守贞经过晋地时,杜威常赠送他金银、兵器、铠甲,二人关系很好。后来,李守贞入朝时,后晋出帝很看重他,李守贞就势进言道:“如果陛下您用兵,我愿和杜威通力合作肃清沙漠之敌。”后晋出帝因此更感到他是个德才兼备的将军,于是就把这次出征的任务交给了杜威和李守贞。杜威虽然以皇帝亲戚身份担任了上将,但他生性懦弱胆小。他不懂战术,只知蛮打,损兵折将严重。在自己的部将王清与契丹军队奋力作战时,杜威竟然不派一兵一卒去支援。公元946年,契丹派兵从远处包围了后晋军营,军中粮食快要用尽了,杜威、李守贞等谋划投降了契丹,众士兵敢怒而不敢言。不久,契丹军队渡过了黄河,后晋的统治危在旦夕。

  不久,契丹军队掠走了后晋出帝和太后。公元947年,后晋大臣刘知远乘势登皇帝位,是为后汉。在契丹兵入中原的时候,魏仁浦随着大军北上抵抗契丹军队。他曾在真定(今河南巩县)叩见了后汉高祖。后汉的大将郭威向魏仁浦问起契丹的兵力和战事,魏仁浦都能详尽地说出来,魏仁浦的精细敏捷深得郭威的好感,从此开始受到郭威的重用。

  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后汉高祖病重,临终前他召见了苏逢吉、杨邻、郭威、魏仁浦等,对他们说:“我气息微弱,不能多说。刘承祐年幼弱小,一切后事拜托各位爱卿了,你们还要严加防范杜威。”当天,后汉高祖就在万岁殿去世了。不久。后汉大臣们铲除了杜威父子。后汉隐帝刘承祐登了基。新帝刚即位,就面临着契丹在边境的骚扰。后汉隐帝为此忧患不已,于是派郭威为西面军前招尉安抚使,各军归郭威调度。郭威在率领士兵出征之前,向魏仁浦请教良策。魏仁浦说:“李守贞自认为是老将,士兵之心都归附于他;望您不要吝惜官家的财物,要多多赏赐士兵,这样就夺去李守贞所倚仗的优势了。”郭威听从了魏仁浦的劝告,从此众人之心都开始归附郭威。郭威在与契丹对抗、平息叛乱方面立了大功,这里面多有身边良臣魏仁浦的功劳。

  后汉隐帝在为高祖服丧三年后,就开始听音乐、赏赐优伶锦袍、玉带。还常常做一些礼法不容的事,大臣们的劝诫不仅无法止住他的恶行,反而招来了他的厌恶。不仅如此,隐帝还是个多疑的人,他曾经在夜里听到手工作坊打铁的声音,就怀疑是有人在赶制兵器,一夜都无法入睡。他怀疑杨邻会犯上作乱,不仅找借口杀了杨邻,而且派遣使者把他的亲属、党羽、随从也全部杀死了。他害怕郭威的声名会危及自己的皇位,想趁此机会灭掉郭威。当他派的使臣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县南)时,因为李仁义畏缩胆怯,害怕王殷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所以迟迟没有动手。王殷与郭威很要好,就让郭威亲眼看了绝密诏书。郭威看到诏书上写着逮捕自己时,他一下六神无主了。在关键时候,他又想到了机敏谨慎的魏仁浦,魏仁浦看了诏书,凝神定思,说:“您是国家的大臣,功名一向清白且为世人称颂,现在又握有重兵.据守着重镇。一旦被小人诬陷,灾祸来临是很难排解的。事态已发展到这一步,您可不能坐着等死呀!”郭威说:“想当年,我和杨邻披荆斩棘,跟随先帝夺取天下,接受先帝托孤的重托,竭尽全力保卫国家,如今他们已经死了,我还有什么心思独自活着!不如死了算了。”魏仁浦说:“您白白送死有什么好处?不如顺应众人之心,领兵南行,这是天赐的良机呀!”郭威于是留下了他的养子郭荣(郭威之妻柴氏之侄,即柴荣)镇守邺都(今河南安阳),自己亲自率领大部队向南进发。

  冬日寒风萧萧,平地积雪四尺。郭威率领的军队散布着各种传言,说,“后汉隐帝已负将军,将军如今却准备负荆请罪,将军何罪之有?”还有的说,“将军深明大义,现今天子昏庸无能,应取而代之。”郭威渡过了黄河之后,住在澶州驿馆。一天早晨,将要出发时,突然有将士数千人大声喧哗,他们翻越墙头登上了房顶说:“天子必须由将军来做,我们已与刘氏结下仇,不可再立刘氏为君了。”还有的人撕裂黄旗披在郭威的身上,他们扶抱住郭威,欢呼万岁,震动天地,并趁势簇拥着郭威向南行进。这期间,魏仁浦一直在郭威左右。

  在关键时刻,魏仁浦出了重要主意使郭威称帝有了可能,他能言善辩、博闻强记,使郭威最终能在皇位上坐得安稳。年纪轻轻的魏仁浦无疑是后周王朝的开国功臣。


宽仁有度无私隙

  后汉隐帝的宠臣作坊使贾延徽常常利用受宠之机,诬告贤良,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总是加以扭曲地告诉后汉隐帝。因他常向后汉隐帝进言,居然获得了“谏臣”的称号。而受他迫害的臣僚们则苦不堪言。就连办事谨慎、小心翼翼的魏仁浦也受到牵连。贾延徽和魏仁浦曾是邻居,贾想扩建自己的房屋,于是四处征地。他贪心无止境,认为魏仁浦的房地风水好,想吞为己有。他多次向后汉隐帝说魏仁浦的坏话,差点儿给魏仁浦招来杀身之祸。后汉亡后,有人抓获了贾延徽,交给魏仁浦处罚,魏仁浦却说:“乘人之危于乱世报私怨,我是不会做的!放了他吧!”他的手下都称赞他的大度。他办事效率高,素有浩气在身,有人评他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魏仁浦出身贫寒,历经乱世风云,饱尝战争之苦,因此很懂得爱护百姓。在平日的生活中,他总是节衣缩食,把余下的钱粮捐给军队或百姓。在百姓们心中,魏仁浦是可亲可近的人。

  魏仁浦深明大义,在处理官员关系方面也令人钦佩。《宋史》这样评价他: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

山西一向是历代池盐的重要产地,这里的榷盐使是众人争夺的肥差。后汉时有个叫郑元昭的开封浚义人,是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北)、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城解州镇)两池的榷盐使。多年以来,郑元昭一直独专丰厚的盐利,后来他又被提升为解州刺史。公元950年,皇上下诏令让魏仁浦的岳父李温玉担任安邑、解县两池的榷盐使。郑元昭本来就心胸狭小,这次又有人分享了他的榷盐专利,心中气恼却又苦于没有办法。在以后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郑元昭和李温玉的裂隙不断地显露出来。那个时候,魏仁浦在枢密院任职,郑元昭总是疑神疑鬼,认为魏仁浦一定有意庇护着李温玉。郑元昭于是注意一切和李温玉有关的事情以求抓到把柄弹劾他。事情也巧,曾经是一代骁勇健将的李守贞在河中造反,而李温玉正好有个儿子在河中。郑元昭在听到这个消息的同时,马上派人拘捕关押了李温玉,上奏说他叛变了。这件事就牵连到了魏仁浦。枢密院主事知道郑元昭和李温玉本来就有私隙,想必是郑元昭借此诬陷李温玉以泄私愤,便把这件事放到一边不问了。后来,魏仁浦升迁为枢密院承旨,郑元昭被调回京。他心里很担忧,在路过洛阳的时候,他对魏仁浦的弟弟魏仁涤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魏仁涤听罢,大笑,拍着郑元昭的肩膀说:“你放心吧,我哥哥一向宽厚有度,他平时从不和人结怨记仇,又怎么肯因私人的恩怨来加害你呢?”事实果然如此,在郑元昭到达京城后,不仅没受到牵制,反而获职提升。原来,魏仁浦认为郑元昭有实干精神,于是向郭威举荐了他。魏仁浦“以德报怨”、“宽仁有度”的崇高精神正是受郭威重用的原因之一。


一代忠相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初五,后汉太后颁下诏令,授予监国郭威传国玉玺,郭威正式即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建国之初,便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百姓们喜盼丰收,也期盼着后周能给他们带来和平而富庶的生活。后周太祖郭威却也不负重望,显示出一代名君的气魄。他重用良臣,升迁魏仁浦为枢密院副承旨,不久,又升他为右羽林将军,担任承旨职务。后周太祖身边有魏仁浦、范质、王溥等重臣,使他如虎添翼。在黄袍加身之前,后周太祖郭威就是一员大将,他的军队名振天下,连契丹人都惧怕三分,后蜀、南唐对他也很畏惧。郭威称帝后,较少亲自出征了。他的养子郭荣、大将王浚的名声也渐渐远播。郭威一直把视察军队、关注军事作为自己的一件大事。有一次,他正在闭目养神,突然天气骤变,刮起了狂风,他担忧出征的将士们,就把魏仁浦召来,询问将士们的情况。魏仁浦一一说出各州屯兵情况和将领的名字,这竟和名簿上丝毫无差,又令郭威大吃一惊。

  广顺末年(公元953年),魏仁浦的母亲病逝,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他悲痛万分,于是,去职守孝,立即回归乡里。后周太祖在作决定时总会想到仁浦,说:“贤臣何时归来呀!”后周太祖年已近衰,不久病也日日加重,他对养子柴荣说:“从前我西征时,看到唐朝十八座皇陵没有不被人发掘的,这是因多喊有金银宝玉的缘故。我死后,要穿纸衣。要用土棺。墓穴用砖建,工匠也要使钱雇佣,安葬完后,不要设守陵人,不要造石羊、石人、石马,只刻一碑立于陵前,写上‘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他又说:“你可重用魏仁浦和李洪义,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军权可交一部分给李洪义。”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十五日,后周太祖死于滋德殿。二十一日。柴荣继帝位。魏仁浦一直是郭威的重臣,郭威死后,魏仁浦一如既往地忠于后周朝廷,为柴荣稳定统治、统一北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去世,非常高兴,准备大举入侵后周,他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公元954年二月,契丹派遣武定节度使杨衮率领1万多骑兵赶往晋阳。北汉主亲自率领骑兵、步兵3万,任命义成节度使自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会合契丹军队从团柏(今山西境内)南下赶往潞州。刚即位的后周世宗闻讯大怒,亲率军队抵抗。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已率军到达潞州,所以他只是从潞州经过后继续向南行。当天晚上,北汉军队驻扎在了高平城南。三月十九日,两军相遇,展开战斗,最初北汉军队后退。因为世宗的前锋部队和后继部队相距有一段距离,后继部队还未到达,前锋军作战心中不免害怕。在这个时候,世宗的意志情绪更加坚定了,他披着战甲、骑着战马亲自到阵前督战。但交战没多久,世宗方面的右路军队开始溃败,樊爱能、何徽带着骑兵首先逃跑,接着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北周此时士气锐减,魏仁浦分析了一下形势,劝世宗出动左路军队。世宗带着贴身的亲兵冒着流矢飞石带领左路军队猛攻,魏仁浦催马上前,大声呼喊:“皇上如此危险,我们怎能不拼出性命呢?”又说:“贼寇只不过气焰嚣张,全力作战一定可以打败!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说着,他冲向敌军。平时。魏仁浦在军中就很有威信,这次皇上亲自督战也激发了士兵们的力量,加上赵匡胤等大将的英勇冲杀,最后后周终于击败了后汉和契丹的联军,取得了胜利。

  周世宗在继位之初采取守势,随着国力的增强,渐渐有了统一全国的愿望。世宗器貌雄伟、通文史、善骑射、有智谋,统一之志也日益明显。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他还革新了政治。他善于纳谏,要求群臣极言其先,他“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时刻想到为农民减轻痛苦。魏仁浦的大气、足智多谋总在关键时刻助世宗一臂之力。在击败北汉、契丹联军的过程中,他的正气与威信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也更受重用,被提升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原来只有宰相才能享用的赐器,世宗也赐给他。显德六年(公元945年)后周世宗打算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预商议的人都认为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不可以担任宰相。世宗说:“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这年四月十五日,世宗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中书省长官)、同平章事,同时兼任原来枢密使之职。世宗还让王溥、范质都参预主持枢密院事务。魏仁浦虽然身处权力要位,但仍谦虚谨慎,世宗的性格很急躁,周围官吏有违反旨意的,魏仁浦大多将罪过归于自己来拯救他们,因他而得保全的人很多。“在其位,谋其职”,当上了宰相的魏仁浦更把民间的疾苦记在心间,他不断进言世宗,并亲自督修水利,经过艰辛的努力,恢复了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水利交通,还疏浚了河道数百里,既有利于交通,也解决了沿河道农田的灌溉问题。

  也是在这一年,周世宗在征辽战争节节胜利时,不幸患病,他自知病重难愈,赶忙封六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这年六月,世宗病逝。当天以宰相魏仁浦、范质、王溥为首的后周众大臣奉柴宗训为帝,即为恭帝。恭帝继位后,又给魏仁浦加了刑部尚书一职。

  幼童宗训继位后,“时人咸谓天下无主”的传言沸沸扬扬。建隆元年(公兀960年)初一,后周朝廷群臣正在庆贺新年元旦,镇(今河北镇定县)、定(今河北定州市)二州使者飞驰前来奏报,契丹军队南下进犯,与北汉军队会合。范质、王溥训命令赵匡胤率领众将抵御来敌。赵匡胤执掌军队六年,深得士卒之心,经常随从后周世宗柴荣征战攻伐,屡次建立战功,此时已众望所归。恰逢君主年少,国家动荡,将士们密谋推举拥戴赵匡胤为帝。


以后,事态的发展,果如百姓所预料。赵匡胤率领的大军,于正月初二出城,当天下午便驻扎在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到处散布“天上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的谣言。这样,“一日克一日”的说法传遍了军营。第二天一早,众将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直接敲击赵匡胤的门说:“众将无主,愿立您为天子。”赵匡胤惊醒起床,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已被披上了黄袍,众将围着下拜,口呼万岁。赵匡胤统帅大军回师,突人京师开封,进入宫廷,后周众大臣们束手无策,范质、王溥等下拜听命。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他组织一部分朝臣反抗,终因势单力薄,被镇压了下去。从此,魏仁浦染病在身。他临死前还一直念着后周世宗柴荣的名字,自责没能保住后周的江山。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他在去太原的途中病重,在梁侯驿(今山西沁县界)去世。享年59岁。


郑仁诲


  郑仁诲,生年不详,卒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字日新,晋阳 (今山西太原)人。

  郑仁诲年轻时曾跟随唐骁将陈绍光。后来退归乡里,不问政事。后汉高祖刘知远镇守河东时,随行的郭威经常到郑仁诲家中与他长谈。后汉政权建立后,郭威任枢密使,就召郑仁诲来授职郭威西征,郑仁诲曾为密谋军机,凯旋后升郑仁诲为检校吏部尚书。郭威建立后周,又授给郑仁诲一系列的官职:初为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继而再转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加同乎章事。真可谓官运亨通。

  周世宗即位后,郑仁诲仍受重用。世宗北征时,以郑仁诲为东京留守。郑仁诲的后勤工作相当出色,调拨军需物品非常及时,从未出现短缺。后周世宗回来后,郑仁晦加兼侍中。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冬,郑仁诲病危。后周世宗到他府上亲自慰问,异常悲伤,欷歔不止。郑仁诲去世后,世宗又亲自去吊唁,临行前近臣曾启奏:“岁道非便、不宜临丧”,世宗不但不听劝阻,而且哀哭数次。

  郑仁诲为人端厚谨慎,言谈举止必遵于礼。任枢务时,他虽然权重位高,但却能平易近人,没有一点自以为是的神气,所以去世之后,满朝文武都为之惋惜。后周世宗诏赠中书令,追封韩国公、隘忠正,又命翰林学士陶榖撰写神道碑文,一切安葬费用都由官方承担,以示特别恩惠。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06 15:13重新编辑 ]
残月紫痕

ZxID:832977


等级: 热心会员
耽溺于极致的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01 0
武将列阵



折从阮


  折从阮,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出于羌族折掘氏,初名从远,后因避后汉高祖的旧名而改,字可久,生于唐大顺二年(891年),卒于后周显德二年(755年)。从后晋、后汉以来,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

    折从阮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曾任唐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县北10里)刺史,隶李克用。折从阮早年在李存勖部任河东牙将,领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副使。李存勖灭后梁称帝以后,又授折从阮为府州刺史。后唐长兴初年(930年),折从阮入朝拜见后唐明宗。后唐明宗以折从阮久镇边州,熟悉边地情况,所以特加捡校工部尚书,授他为府州刺史。

    后唐明宗死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的一部分)等条件,取得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当时折从阮所辖的府州(治今陕西府谷县)也在割让之列,消息传出,一时人心惶乱。契丹人为了直接控制府州,要将折氏一族强行迁往辽东,折从阮坚决拒绝,率族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终于重归后晋。

    石敬瑭去世后,其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少帝。后晋少帝恥臣于辽,反与辽朝为敌,并诏命折从阮出师伐辽。折从阮受诏后于次年春率兵击辽,深入其境,攻拔10余砦。到后晋少帝开运初年(944年),朝廷加封他为检校太保,及本州团练使,开运二年 (945年)又加封他为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辽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侯等职。

    折从阮在后晋时虽保境有功,但其辖境仅为后晋西北边境一隅之地,幽云等北边重镇尽为辽朝所有,辽朝以此为基地不断攻掠中原。到开运四年(947年)初,辽终于攻入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也就寿终正寝了。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诏抚后晋旧臣归附。这样,折从阮率众归从刘知远。当辽从开封退兵后,折从阮随刘知远迅速进占洛阳和开封,刘知远入开封后,揭开了后汉的历史,刘知远是为后汉高祖。后汉高祖升府州为永安军,并将原振武军所隶的胜州及沿黄河五镇都划归永安军管辖;同时授折从阮光禄大夫、杜校太尉、永安军节度使,府、胜等州观察处置使等职,并特赐功臣名号。

    刘知远做了11个月皇帝死去,他的侄儿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加封折从阮为特进、检校太师。受封后的第二年,折从阮举族入朝晋见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又特任命折从阮子德扆为府州团练使,加授折从阮为武胜军节度使。

    郭威建立后周后,加拆从阮同平章事,并以本官镇守滑州,不久又改迁陕州,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又授折从阮为静难军节度使。后周世宗时又加折从阮任侍中,这时他已年迈,上表要求致仕,得到特许。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折从阮从静难军赴京,病死于途中。终年64岁,朝廷特赠中书令。

    折从阮当五代乱世,历4朝,久镇北边,尤其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后,辽朝不断内侵,折从阮在此时,保有西北边地,对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做出了贡献。     其子折德扆仕周至静难军节度使。其镇府州时,署德扆为马步军都校。广顺间,周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德扆为节度使,时从阮镇邠宁,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显德中,德扆率师攻下河市镇,斩并军五百余级。入朝,以其弟德愿权总州事。时世宗南征,还次通许桥,德扆迎谒,且请迁内地。世宗以其素得蕃情,不许,厚加赐赉而遣之。德扆未至,德愿又破并军五百余于沙谷砦,斩其将郝章、张剑。

    宋初,德扆又破河东沙谷砦,斩首五百级。建隆二年来朝,待遇有加,遣归镇。乾德元年,败太原军于城下,擒其将杨璘。二年,卒,年四十八,赠侍中。子折御勋、折御卿。


药元福


药元福,生于唐中和四年(884年),卒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他在对契丹、党项扩张势力的抗击和削平诸国的兼并战争中屡立奇功,是五代后期一员有名的骁将。

  药元福自幼胆量过人,骑马射箭,无所不能。最初,他在邢州帅守王檀部下为厅头军使,即以勇敢著称。后唐时历任拱卫、威和亲从马斗军都校、天平军内外马军都指挥使,后晋天福年间累迁至深州(今河北深县西)刺史。

  后晋开运元年(943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侵。后晋少帝石重贵率兵至澶州(令河南濮阳)与契丹军对峙。当时,药元福任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守卫在后晋军队阵地的东部。敌军集中精锐部队,抢先发动了进攻。药元福与后晋另一将领慕容邺,各自率领200名骑兵迎战。他跃马冲入敌阵,舞动手中铁挝,连毙敌军数人,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契丹军队遭到迎头痛击,被打得溃不成军。

  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南侵。药元福任右厢副排阵使,与李守贞、符彦卿等后晋将领率兵御敌于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外设拒马构成营寨。契丹出奇兵绕至后晋军队的后方,截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食供应。后晋军队缺乏饮水,兵士、马匹都饥渴难耐。他们在营寨中匆匆凿井,土壁坍塌,也无法成功。契丹军队又顺风扬起尘土,一时天昏地暗,后晋军队连眼睛也睁不开。几位将领想等到风向反过去后再开战,药元福、李守贞等不以为然。他俩打开拒马,率领手下骑兵冲出营寨。其他将领见状,也率兵随后杀出。契丹军队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而逃。后晋军队一直追杀了20余里,歼灭了大批敌军,俘获了许多辎重粮草,契丹军队的统帅仅带着百余名骑兵逃走。这次战役之后,药元福被任命为威州(今宁夏同心东北)刺史。

  后汉乾佑中,药元福前往凤翔讨伐王景崇。王景崇退至宝鸡,依山设栅栏为寨。后蜀数万人马来增援王景崇,后汉军都监李彦率数千人抵敌。因众寡悬殊,后汉军逐渐后退。这时,药元福领着数百名骑兵由后面赶来,下令凡回头者皆斩。后汉军拼死向前,大败后蜀军,一直追到大散关,歼敌3000余入。凤翔平定后,药元福以功升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南)刺史。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药元福随从王彦超讨伐徐州叛将杨温,任行营兵马都监。数月讨平,药元福率兵还京,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防御使。不久,北汉刘崇联合辽军侵扰晋州(今山西临汾)。药元福随从枢密使王峻前往抵御,任西北面都排阵使。刘崇听到后周大军将至,连夜烧了营寨逃去。王峻命令药元福等人率兵追击。刚出发,王峻又派人命令他们停止追击。药元福对同行的几位将领说:“刘崇召契丹扰边,志在疲弊中国。今兵未交而遁,宜追奔深入,以挫其势。”几位将领胆小怕事,追击只得停止。第二年调兵增强晋州的守备时,后周太祖郭威对身边的近臣说;“去年刘崇之遁,若从药元福之言,则无边患矣!”由此可见,药元福的胆略、识见在当时诸将中高人一筹。

  其后,药元福又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虞侯,前往兖州征讨慕容彦超。他奉诏自晋州率兵入朝,郭威赐给他袍带、鞍马和各种器杖,优诏褒奖。药元福到兖州后,修筑连城攻城。慕容彦超几次出城,均被击退,只得闭关不出。十数天后,连城栅栏完工,药元福又挖地道,堆土山,多方攻城。这时,郭威亲率大军赶到。药元福所部最先攻入城中,大军随后而进,攻克丁兖州。荮元福以功被授为建雄军(治所在晋州)节度使。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继郭威为帝的世宗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和辽的联军,乘胜围攻太原。药元福任太原四面壕砦都部署,具体负责攻城事宜。当时攻城的各种器具都已准备齐全,北汉城防岌岌可危。天久雨,粮草接济不上,柴荣下令班师。药元福认为进军容易退军难,柴荣便把殿后的任务交给了他。北汉果然出兵来追,药元福回军将敌兵击退,保卫后周大军顺利撤回。世宗特加药元福为检校太尉。其后,药元福历镇陕(治所在今河南陕县)、定 (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庐(治所在今安徽合肥)、曹(治所在今山东菏泽)诸州。

  赵匡胤代后周自立后,加药元福为检校太师。宋建隆元年 (960年)九月,药元福去世,朝廷特赠他为侍中。


符彦卿


符彦卿(898年 ─ 975年),字冠侯,五代、北宋时宛丘人。中国五代及北宋初期将领,曾多次与辽朝军队作战。

他出身武将世家 ,祖父乃吴王符楚,父亲是秦王符存审(李存审,为李克用养子,赐姓李)是中华名将,符存审曾任宣武节度使、蕃汉马步军都总管中书令。他的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卒赠太尉,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

在这样的一个武将家庭中,他13岁就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因破兵于嘉山,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由淮阳王进封封魏王。他的两位女儿则分别为周世宗及宋太宗之皇后。


韩通


韩通,生年不详,卒于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周军事将领。韩通不满20岁就应募从军,因身强力壮.勇于作战,被提拔为骑军队长。后晋开福元年(947年),辽兵攻入开封,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韩通投奔其帐下。辽兵北退后.他又追随刘知远至开封,因从讨杜重威有功,检校国子祭酒,后汉王朝正式建立后,官加检校左仆射。

  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继位,韩通迁升为奉国指挥使。是年二月,河中、永兴,凤翔三镇连衡反叛,隐帝任命郭威为枢密使,率军征讨叛乱。韩通跟随郭威冲锋陷阵,身被六创,被提拔为都虞侯,从此成为郭威心腹。郭威镇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奏请韩通担任了天雄军马步都校。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任邺都留守兼枢密使,后汉隐帝因忌杀大臣,郭威被迫起兵,代汉建周。在这一政变过程中,韩通作为手握兵权的军事将领之一,推波助澜,起了促进作用。周太祖郭威即位后,韩通任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广顺初年累迁至永睦二州防御使。周太祖亲征兖州时,任命他为在京右厢都巡检。适逢黄河泛滥,掩灌河阴(今河南荥阳北)城,韩通奉命率千余名兵卒疏通了汴河口,接着主持修筑了河阴城,不久升为保义军节度。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主刘崇趁周太祖之丧,勾结契丹大举进犯后周,周世宗派遣韩通协助王彦超从晋州道东出,邀击北汉兵。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南)大败北汉契丹联军后,周世宗任命他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挖地道攻太原城,斑师后移镇曹州,任检校太保。

治世之才
  显德二年(955年)正月,周世宗认为深<今河北深县>、冀(今河北冀县)两州间横亘数百里的葫芦河(即衡漳水)堤堰不够高陡,难以阻挡契丹骑兵的长驱直入,命令韩通与王彦超率兵卒丁夫浚治。韩通一面主持工程,一面迎击契丹的侵扰,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又在李晏口为静安军修筑了城堡,葫芦河的浚治,收到了御敌、通漕、溉田三种效益,“自此契丹不敢涉葫芦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为了加强北部边防,韩通又先后主持修筑了柬鹿 (今河北柬鹿县)、鼓城(今河北晋县)、祁州(治所在无极,今属河北)、博野(今问北博野),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武强(今河北武强)城墙。在此期间,他辛苦倍至,“夜宿古寺,昼披荆棘”;同时还要抵御契丹的骚扰。

  显德二年(955年)六月,周世宗遣兵伐后蜀,韩通被任命为西南行营马步都虞侯。他率部进入大散关,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又分兵修筑了固镇城堡,断绝了后蜀粮道,从而为后周攻克凤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后周收复秦、凤等四州后,韩通因军功被提拔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城内外部巡检、权点检侍卫司。

  同年,周世宗感到东京汴梁(开封府)城日益繁荣,而规模狭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下诏增广街巷,扩建开封城,责成韩通总领其役。这项浩大的工程原计划3年竣工,但韩通指挥有方,仅用半年时间就主持完成了这座都城的扩建。

  显德三年(956年),朝廷追叙攻取秦,凤等四州的功劳,韩通改领忠武军节度.检太傅。又改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显德五年(958年),淮南平,任归德军节度。显德六年(959年)春,韩通奉命巡视黄河堤防。率领徐,宿、宋、单等州民疏浚汴渠数百里。同年,周世宗准备北伐,韩通等率水陆军先赴沧州.修水道入辽境,栅于乾宁军之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周世宗抵沧州后,率步骑数万直人辽境,辽乾宁军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世宗命诸将分水陆俱下,任命韩通为陆军都部署。周军攻克三关后,以益津关为霸州(今河北霸县境)。韩通主持修筑了霸州城,班师后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周恭帝继位后移领郓州。

英雄气节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回军开封,突入京城。韩通惊闻政变,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抵抗。他行至当街,被军校王彦升发觉,立即追至韩通家,将其一家杀死。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以礼安葬。


张永德


  张永德(928-1000),字抱一,五代并州阳曲人。生于后唐天成三年 (928年),卒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其家族饶财豪富,世代行武。其父张颖,曾为后晋石敬瑭麾下武将,官至安州防御使,与当时的石氏侍卫使,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过从甚密。所以,在张永德年轻时便被郭威知晓和赏识。

郭威赏识张永德并不是因其武功,而是因其德行。因为永德年幼时生母病逝,后来父亲续弦再娶,永德奉侍继母如生母,以贤孝而闻名于故里,深得乡民赞许。待永德年方弱冠即20岁时,郭威便将自己的女儿下嫁于他。也就是同一年,郭威被后汉隐帝提任为枢密使后,上表举荐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作了供奉官押班。时隐帝惧郭威权势,又惮郭威之婿作自己身边的供奉官班头,遂设计让张永德给昭义节度使常思送 “生辰物”,密诏常思见到永德后将其杀掉。哪知常思虽与郭威同殿为臣有忌,却知郭威势大,不愿为隐帝火中取栗,仅将张永德囚禁起来,以待变化。不久,郭威兵变杀掉隐帝,操控朝廷大权,常思则将张永德放回,取悦于郭威。

  广顺元年(950年)郭威称帝建后周,永德作为其婿,擢升左卫将军,加附马都尉,领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永德为殿前都虞侯、领思州团练使。未几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两年之内再三提升,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显德元年 (954年),51岁的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其养子(郭威妻侄)柴荣临位,为周世宗。张永德作为其妹夫,自为心腹。时北汉刘崇闻郭威死去,大喜过望,决心乘后周国丧新帝方登基,国势不稳之隙,借契丹骑兵万余(有说十万不确)自带精兵三万,浩浩荡荡杀奔北汉、后周军事临界,与后周叛将昭义节度使李筠合兵一处,依据潞州,志在兵出太行,讨伐周都汴梁,一鼓荡灭后周。

  北汉、后周之战初起,北汉先有小胜,兵克兵要重地梁侯驿。后周世宗柴荣闻北汉南下入侵,遂力排众议亲率大军抵御北汉,至泽州(今山西晋城),而北汉刘崇亦率军达高平之南,一场大战在即。 汉、周高平之战是五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当是之时,张永德为周军殿前都指挥史,率皇帝禁卫军,而柴荣亲临军之前沿督战。北汉刘崇见周军先锋部队人少,大喜:“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见《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二》)

  他以为“时不可失,试观我战。”遂亲率汉军发起强大攻势。两军混战,后周右翼大将樊爱能、何徽见汉军势大,便引兵退遁,一部则临阵投降汉军,眼见世宗柴荣陷入困境。这时张永德与赵匡胤,两支禁军劲旅拼命护驾,兵分两翼。身为后周宿卫大将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对张永德说:“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剩高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见《资治通鉴·291卷》)

  永德依命而行,各将两千精锐冲向汉军。时身为后周皇帝的柴荣,也亲上战场率兵鏖战。周兵见皇帝与大将身先士卒,遂一挽颓势,拼死当敌,以一当十,士气复振。汉军在周军的困兽反下,先锋骁将元徽战死阵前。须知元徽乃北汉军能征善战之将,他之战死,使汉军攻势锐减,继而溃退。一场汉军获胜的大战,发生戏剧性变化。北汉主刘崇见状,亲自举起红旗,企图稳住阵脚,挽回退势。然兵败如山倒,哪能控住如潮退却,眼见功败垂成,亦无可奈何。时后周军乘胜狂追,连夜进击,穷追过高平。汉军一败再败,“横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刘崇就这样功亏一篑,只好带百余骑逃遁,直返晋阳。而周军乘胜不舍紧追其后,并乘战隙严整军纪,将临战即溃的右军首领樊爱能、何徽囚禁起来。在如何处理大将临阵退逃的问题上,张永德见主子柴荣犹豫不决,遂侍于侧,伺机进言,至夜不去,待柴荣询问。世宗柴荣见永德追随不离,便征询其意。永德乃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柴荣闻永德之言,乃治国治军之道,“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故息之政矣。”(见《资治通鉴·卷291》)

  高平之战,是后周乃至北宋立国之初的一次军事上的划时代之役,无此役之胜,中国五代后叶及北宋之历史,或将重写。在这个攸关大局的战役中,张永德身为战将,不惧死;临阵临危,建奇功。尤为突出的是大战之余,悉心于治军,顿观于全局,度势于一旦,审时于瞬间。他对后周主柴荣的一席话,流溢着他治军治国的远见卓识,反映着他高深的将帅修养和政治军事才华;寥寥数语击中唐末、五代以来将悍,拥兵自重,国之大忌,难于一统的天下大疾之所在,诚为治国治军的妙药良方。这些看似简浅,实则深奥的治化方略,出于一个年方36岁的阵前战将之口,确属难能可贵,其才其智,足见一斑。

  之后的岁月中,张永德先后在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三年、六年征伐南唐的多次战役中先败刘仁瞻,“破列砦十八处”;继攻克紫金山,歼灭南唐水师;再攻占宁州、莫州、瀛州三州,瓦桥、益津、淤口三关。重创南唐有生力量,官升至检校太尉。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宋后,仍重用张永德,并将灭南唐重任委托于他。永德亦不辱使命,于开宝七年(974年)造船数十艘,征料近万斛,最终攻破金陵城,灭亡长期与后周、宋时对垒的南唐,生俘后主李煜,为北宋统一全国作出巨大贡献。 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时,仍将年愈50的张永德带在身边。永德亦老当益壮,威风不减当年,史称其“征契丹、下并汾、功居多,”(见《太原府志》《阳曲县志》)

  官迁升至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使、知天雄等,并进爵卫国公。 张永德于咸平三年(1000年),无疾而终,时年72岁。一生沙场,征战无数,能全身而年愈古稀者,鲜见矣。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12-12 20:14重新编辑 ]
睡着的饼干

ZxID:4260391


等级: 文学之神
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只有可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04 0
继续膜拜素材哇~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21 0
已审~这个也是好贴啊。。怎么漏了呀。。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