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世家----- 裴氏家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852 回复:6

[人文通史] 宰相世家----- 裴氏家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mylord

ZxID:3331904


等级: 文学大师
倦怠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8 0
宰相世家----- 裴氏家族
[color=#666666][table=90%][tr][td][size=2]


[align=center][b][size=3][color=#000000]宰相世家 [/color][/size][/b][/align] 



    [color=#FF3366] 一、天下无人不说裴  [/color]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者何?宰相也。他上佐天子,下治吏民,位极人臣,何等尊贵,何等荣耀。在封建社会,不论张王李赵,抑或周吴韩杨,如果谁家出了一位宰相,那真是全家族的莫大荣光,欢天喜地的景象自不必说;如果谁家父子相继为相,那更是阳春白雪,让人唏嘘赞叹,给家族带来的荣耀也就非同凡响;可如果一家世代为相呢?你或许不信:宰相是何等身份,还能代代相传乎?答案是肯定的,河东闻喜的裴氏家族给我们创造了这个奇迹。不是神话,不是天方夜谭,是奇迹,是真实的存在。我想读者诸君听到此时所产生的震撼一定和我一样,起初不信,随之愕然,继而惊叹,再后来就想穷其究理,就想知道这个家族都是些何等人物,能创造出如此奇迹? 

  据文献记载,[color=#FF6666]裴氏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传说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便是传说中裴氏最早的祖先。[/color]因此,在裴氏早年的一些家谱中就曾有把颛顼列为一世的,足见其源之远。裴氏与嬴氏、赵氏这样的皇族大姓有着共同的祖先。相传颛顼帝的后裔女修玩吞鸟卵怀孕,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女女华,生伯益。伯益与大禹共同治水,取得了成功。虞舜念其有功,便把姚姓之女儿赐给他为妻。后来伯益跟随舜帝左右,调训鸟兽,深得舜帝器重,便赐姓赢氏,伯益的后代造父以善御获宠幸于周缪王,封地赵城,遂改姓赵。伯益的后代非子以善养息马畜倍受周孝王青睐,因此周孝王辟地以为附庸。非子之六世孙陵,周僖王时封邑城,后除“邑”从“衣”,因以裴为姓。陵十二世孙裴遵,东汉时为敦煌太守,汉光武建武二十一年(45)由于平蜀有功诏准举家由云中迁入安邑。其孙裴哗在顺帝永建初年(126-131)来到闻喜凤凰原之阴、峨嵋山之阳的一个小村庄,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去。 

  他们舍不得离开的小村庄名叫裴柏,因柏林茂盛故有此名。   

  这裴桕村便是裴氏家族的世居之地,发祥之源。 

  于是,裴氏以裴柏为根基,使这株幼苗迅忽在这块沃土上长成为一棵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从此,裴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盘根错节,蔚成大姓巨族,以至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宰相世家,天下无二,世上无双,难见其匹。 

  裴晔有子裴茂,汉灵帝时历任县令、郡守、尚书等职。建安初年,军阀混战,他率关中诸将讨伐李催,’有功于当朝,封阳吉平侯。他有,4子:潜、徽、辑、绾。自4子之后,裴氏家族逐渐兴旺、繁茂起来,其子孙后代虽仍以裴柏为中心,但也开始向外散移播迁。其后代编修家谱者把其族人总括为三眷:西眷、中眷、东眷。 

  西眷之裴出自裴徽之后,由于他的子孙最初大多在西凉任职为。官,故号西眷裴;   

  潜、绾居闻喜,其后代也大多为官河东或河东周围,故称为中眷裴;   

  东眷裴为裴辑后人厂辑乃汉献帝工部尚书,赐金紫光禄大夫。其后代为宦者多在京燕淮襄广带,故称其为东眷裴。   

  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裴氏又繁衍出许多支派,如洗马川裴、南来吴裴等。尽管世远族分,但皆出自三眷之后,发端于闻喜裴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1987年,笔者曾有幸在这块被裴氏家族滋润过的土地上逗留了一年光景,其间耳闻目睹几乎全是裴氏散事。而裴柏村则是必然要去看看的。   

  这是涑水河畔一座不足千人的小村落,寻常阡陌,寻常瓦舍,找不出半点世族大家应有的琼楼玉宇、画栋雕梁一哪怕是破败不堪,哪怕是残垣断壁。也许是年代久远之故吧!裴氏之大与裴柏之小,反差何其明显! 

  然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就是这弹丸之地,[color=#FF6666]却有堂堂59位宰相并出一门[/color]。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接纳了如此多宰相的裴柏,肚量又何其大哉!走进村庄,还是能发现其许多不同寻常之处。最让人惊异的是这里的裴氏村民每家都藏有一部厚厚的线裴《裴氏世谱》。这是他们的骄傲,这是他们的镇家之宝,书里记载着他们祖先辉煌的历史。即便目不识丁,也要将它百般呵护,如供奉神明一般,将其放在心灵的圣殿。或许,这里也将催生着未来裴氏的栋梁之材,预演着新的壮举。漫步村巷你还会发现,每家的砖门楣上都镌刻着“耕读传家”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而每当谁家有新生命降临时,他家的门口一定会出现许多大红纸书写的“建国英才”、“济世栋梁”之类的祝福。这浸润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古朴民风,正是裴氏家族优良门风的代代相承;这一门风还不断推而广之,在今天广袤的河东大地上处处都能觅到它的芳踪。 
 
  毕竟这里曾经栖息过一个庞大的家族,恬静的村庄终究掩藏不住昔日的辉煌。‘放眼望去,环护在裴柏四周的峨嵋山和风凰原上随处可见的墓碑遗迹,正顽强地向人们昭示着它不平凡的过去。史书上载,这儿“高冢累累,碣石林林”,松涛柏海,郁郁葱葱。人们或许要问:是裴氏家族选择了这块好宅地,还是这方水土滋养了裴氏家人,才使得松柏苍翠茂密、生机盎然,才使得裴氏世代显扬、灿若星辰? 

  老百姓说,裴柏村风水独特,村前有一条涑水河日夜流淌,村南是九座圆圆的山丘,每座丘顶上还都挺立着一棵长青的柏树,是谓“九凤朝阳”,大吉大利,裴氏家族的兴盛正得益于自然的造化。当然,这只是老百姓对裴氏家族这一独特现象的形象解释,是出自他们内心良好的祝愿。而“谁言地有灵,地亦因人美”,哺育了裴氏的裴柏也终因裴氏而名闻遐迩。 

  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世家巨族,这一独特的“家族现象”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探奇问津的热门话题。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曾不顾年老体衰,千里迢迢从江南水乡来到这黄土高原山坳里这个小小的村庄,在考察完了这里的山水风物、人文遗迹后,他大发感慨:“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亦略可见矣!”顾氏此言绝非溢美,唐代的历史的确与裴氏家族息息相关。晋国公裴度力削藩镇,连相四朝,一身系天下安危数十年,有再造唐室之功,被后人誉为有唐一代之完人。正由于裴氏与唐王朝的不解之缘,宋代欧阳修老先生作《唐宰相世系表》才首推裴氏而后他人,取冠万姓,定著五房,可谓极有见地。就连同时人对裴氏也推崇备至,号称天下文宗的韩愈、柳宗元对他们宠爱有加:“(裴氏)自魏晋以来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惟裴之卿,世服大僚”…… 

  周秦以来,上下两千年间,裴氏族中将相接踵,士宦如林,名流辈出,各领风骚,他们以其丰功伟绩和道德文章铺就了一条壮观的生命之路,在中国历史的许多关节点上,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曾闪耀过他们美丽的倩影。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哲学家、史学家、法学家、地图学家、诗人……这一切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亮丽光环,不光照亮了裴氏的灿烂前程,还照亮了漫长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部位,使一部中华文明史因为他们而更加灿烂辉煌。 

  同任何事情一样,裴氏也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必然过程。裴氏从远古脱颖而出后,于魏晋初露锋芒,显于六朝天宇,盛极隋唐二朝,五代以后因为战争频仍,裴氏才走向式微。客观地讲,裴氏家族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光是在隋唐以前的数百年间,古往今来,人们百般品味、研究、赞叹的也正是这一黄金时段。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封建经济的高速发展,裴氏也登上了它生命最灿烂的峰巅,它如一股汹涌的狂涛奔突在神州偌大的国土上,激起欢快的浪花比比皆是。尤其是隋唐,裴氏进入了全盛时代,他们这个集体在历史上作了一次最耀眼的亮相,17位宰相就足以说明裴氏是隋唐社会高亢进行曲中的一个强有力的音符;但同时又是裴氏最后的一次荣光,空前绝后的荣光。从此后,作为群体它们不再光芒四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个体生命的张扬,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裴氏仍然时有浪花闪现。 

  这个裴氏,这个家族,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它牵肠挂肚,又有多少人对它顶礼膜拜。它就像一个难解而诱人的谜,牵引着这么长的历史,搅扰着这么多的人群,直到今天对它的研究仍然方兴未艾。那么,裴氏长盛不衰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除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诸因素外,最根本的还在于裴氏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一套良性运行机制,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家族规范,一种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人生哲学。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裴氏,领略一下拨弄起历史风云的裴氏人物不同寻常的风采吧! 




 [color=#FF3366] 二、宰相名流萃一家  [/color]

  裴氏之所以受人敬仰,首先在于他们取得的盖世功名。功名二字,是亘古人们都难以割舍的情结,《红楼梦》中癞头和尚就深悉此理,于是唱出了“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的绝妙好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是封建时代好男儿的最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裴氏当然也概莫能外。裴柏村人箱底沉甸甸的《裴氏世谱》正是祖先功名的累积——“[color=#6699CC]功名簿[/color]”。 
     
  这部清朝嘉庆年间裴氏后人修的《裴氏世谱》,详细开列了裴氏历代官宦名录,据称有“宰相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包括经略使、防御使、节度使、观察使、节度使留后、布政使、按察使等)25人,刺史110人,太守77人,大将军59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68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还有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贤节82人”。这个统计虽未必准确,但我们可以据以一窥裴氏仕宦情的全貌。 

  据不完全统计,裴氏家族做到知府、刺史、太守以上官职者约有千余人。一千余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壮观的队伍,它比其故里裴柏村现有的人口还要多。这么多的文臣武将、进士名流、皇后王妃集于一家,真是匪夷所思!就让我们赶快打开已经泛黄的《裴氏世谱》,浏览一下裴氏长长的功名簿,好记住他们那如雷贯耳的名字…… 

  宰相59人——位极人臣的宰相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秦、汉称丞相;魏、晋以降,则太尉、司徒、司空、太保、太傅、太宰、大司马、大将军及中书、秘书、门下诸省官皆有可能是宰相;隋唐则有左右两相、内史、纳言、侍中、左右仆射、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参佐机务等名目;宋代则在沿袭唐朝的基础上略有更改。裴氏一门,在短短的数百年间,一气将59位宰相推上中国的政治前台,何等气派!何等壮观!更为甚者,仅有唐一代,就一古脑儿冒出17位宰相,让人赞叹有加,几乎喘不过气来。他们或父子相继,或兄弟并列,把整整一个唐代拨弄得沸沸扬扬,壮美无比!   

  [color=#FF6666]现据《裴氏世谱》制成裴氏宰相名录表。[/color] 

  [color=#FF6666]中书侍郎14人[/color]——中书侍郎地位也非常显赫。该官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中书监之副。隋代改称内史侍郎。唐宋时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衔。因中书令不轻以授人,故中书侍郎每即中书省之长官,因此绝不可小觊!自晋至唐,裴氏一门出了14位中书侍郎。请看下表: 

  [color=#FF6666]大将军59人[/color]——大将军,军中之最高统帅,该名始于战国,汉代沿袭。在其早期多由贵戚担任,职任甚高。亦有在其前冠以名号者,如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执政多兼大将军官号。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高级武官。唐代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等均置大将军,与隋略同。宋时大将军虽成空衔,但地位很高。明清两代只于战争时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前加称号。历代大将军称号不尽一致,与其并行者还有大都督、都督、总管等称谓,都是全国最高一级的军事首领。装氏家族荣膺此职或此衔者达59人之多,雄威之至,无可匹敌! 

  [color=#FF6666]进士68人[/color]——发轫于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强调公平、公正、公开,是对当时被世族大家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的否定和超越,实行之初,自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至唐代,由于历代君主的重视,科举制达到全盛。唐太宗李世民看着莘莘学子济济一堂,曾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人我彀中矣!”由于进士考试有时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阅卷、录取,所以,进士高中便成为天子门生,是学子最荣耀的一种身份的象征。第一名进士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以下统称进士。进士科外,又有秀才、明经、武举诸科。而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也最为重要;宋代以后直至清末科举废除,都只设进士一科。“学而优则仕”,孔老夫子久远的呼唤在这时才真正付诸实践。 

  显而易见,进士乃科举的最高阶梯,至贵至荣,千百年来引得无数学子竟折腰。范进中举后的疯狂,足以说明科第在人们、在家庭、在社会中的分量,何况他才中了个举人呢?“五十少进士”,又足以说明科甲之难,这不,50岁考上进士还算很年轻、很幸运呢。而裴氏家族却披荆斩棘,在让历代学人又爱又怨的科举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灿烂的笑声。68名天子门生,68次让裴氏的大名响彻在金銮殿的上空,更何况还有状元郎。让我们为裴氏家族喝彩吧! 
 
 [color=#FF6666] 唐代进士有:[/color]裴遵庆(天宝状元)、裴守真(六科连中)、裴思谦(状元)、裴瑾、裴儆、裴土自、裴度、裴俦、裴坦、裴休(状元)、裴素、裴俅、裴佶、裴讠巽、裴夷直、裴贽、裴操、裴枢、裴皋。 

  [color=#FF6666]宋代进士有:[/color]裴奂(咸平二年)、裴丽泽(景德中)、裴丽正、裴铎(宣和六年)。 

  金代进士有:裴处仁(天会十一年)、裴敦仁(天会十四年)、裴端仁(与敦仁同榜)、裴尚义(大定六年)、裴明义(与尚义同榜)、裴宪义(大定九年)、裴德义(与宪义同榜)、裴祖义(大定十八年)、裴安礼(明昌四年)、裴咨礼(泰和二年)、裴隆礼(大安三年)、裴审礼(贞枯五年)、裴致礼(兴定四年)、裴近智(与致礼同榜)。 

  [color=#FF6666]元代进士有:[/color]裴仕义。 

 [color=#FF6666] 明代进士有:[/color]裴恭(永乐)、裴祥、裴衷(景泰五年)、裴慧(天顺元年)、裴卿(弘治十二年)、裴绍宗(正德十二年)、裴骞(正德十六年)、裴绅(嘉靖十七年)、裴应章(隆庆二年)、裴赐(隆庆五年)、裴栋(万历二十九年)、裴文焕(万历三十二年)、裴铉(万历三十八年)、裴希度(崇祯七年)。 

  [color=#FF6666]清代进士有(截止乾隆):[/color]裴春魁(顺治六年)、裴宪度(顺治十八年)、裴帙(康熙三年)、裴天赐(康熙六年)、裴之仙(康熙三十三年)、裴正时(康熙三十九年)、裴家矫(与正时同榜)、裴世兆(雍正元年)、裴直方(乾隆二十六年)、裴谦(乾隆三十七年)、裴振(乾隆四十年)、裴显相(乾隆五十四年)。   

  先秦东周是我国各种制度开始逐渐确立的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便始于此时,后世相承,并以公为王以下最高之爵号。在清代除皇室外,封王者绝少,一般以公爵为最高爵位。公、侯、伯、子、男虽只是爵号、虚衔,但它是身份、地位、荣誉的象征,能得到公的封号实属不易。但裴氏好像视公爵如草芥,很随便地就将89项桂冠戴于头上,晋国公裴度、巨鹿郡公裴秀、闻喜县公裴矩,一个个何其潇洒哉!至于侯、伯、子、男那就更稀松平常了。 

  生前尊贵、死后荣华,裴氏一家死后赠谥者也多达59人。谥是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是只有皇帝和功名卓著的大臣(私谥除外)才能享受到的哀荣。裴氏一家文韬武略皆出类拔萃,蒙赐一“谥”理所宜然。只是这59个数目好奢侈,为什么不匀给他姓一点呢? 

  裴氏家族的女子也好生厉害,母仪(皇后)天下者就有3人,辅佐东宫(太子)者也有4人之多。她们是裴氏的骄傲,是天下女性的楷模。尤其是在封建时代,她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裴氏文化、裴氏精神在宫中、府中播扬,谁能说同时代的妇女们没有受到裴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就此打住吧。我们应该稍稍平静一下亢奋的心绪,因为我们还要跨越历史时空,仰望苍穹,一睹璀璨星河的裴氏星群。 




  [color=#FF3366]三、璀璨星河数风流  [/color]

  让我们将视线从裴氏太长的功名簿上移开,稍稍集中一下精力,把目光聚焦在一些具体的点上,因为泛泛的扫描毕竟太干瘪、太浮浅、太缺乏活力,而我们更愿意看到的则是裴氏光芒四射、鲜活动人的个体生命的张扬,正是这一个个具体的充满激情的生命亮点,才最终构成了裴氏家族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走进裴氏一小部分人物的生命世界,他们虽不尽具宰相将军身份,却都是彪炳千秋的历史名流,但愿读者能从中领略裴氏人物气势如虹的人生风范。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8818] [/align]

  [color=#6699CC]1.清廉的尚书令 [/color] 

  ——裴潜 

  裴潜(?——244),字文行。裴茂次子。三国魏河东闻喜人。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朝廷危倾,生灵涂炭,裴潜父裴茂力赴国难,奉诏亲率关中诸路大军声讨李催,有功于当朝,被封阳吉平侯。汉献帝年间,裴潜为避战祸,流落荆州,做事于刘表门下。刘表甚爱之,待以宾礼。但裴潜在与刘表共同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刘表只不过一介懦夫,本无霸王之才。他曾在私下对要好的王粲、司马芝说:“刘牧(即刘表)非霸王之才,欲西伯自处,败无日矣。”随即裴潜离开荆州,南到长沙,投奔曹魏政权。没多久,曹操力取荆州,刘表一败涂地,裴潜之预言得以应验。 
     
  裴潜归附曹操后,也颇得曹操器重。由于他在避乱荆州期间,刘备也正寄刘表篱下,因此裴潜与刘备有幸相处。鉴于他与刘备有过交往,曹操便想听听他对刘备的看法。曹操问:“备才略如何?”裴潜答:“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为一方主。”曹操听后笑而不语。 

  当是时,山西代郡一带正有乌丸王及其大人三单于作乱,裴潜奉命出任代郡太守,北上平乱。针对匈奴势大兵强,曹操准备授权裴潜调集精兵良将,大兴问罪之师,以解代郡之患。裴潜则以为,代郡方圆百里,民众殷实,能骑马射箭的人起码在万数以上。单于对这种情况也非常清楚,如果他们放纵时间一长,自己内部也会不战自乱。假如今天派重兵前往,单于必因害怕而作困兽斗,其后果自难预料。因此裴潜提议,只宜以计图之。裴潜单熗匹马来到代郡,单于大惊,脱帽致礼。他的大智大勇使单于消除了戒备,而且悉数放还了以前所掳掠的代郡妇女、器械物资等。之后,裴潜稳下心来,诛杀了与单于里通外合的原郡中大吏郝温、郭瑞等十几个委曲求全之辈。裴潜的举动使魏北方边境大为震动,一时间远近百姓纷纷投奔。裴潜在代郡三年,其时边疆安定,兵无战事,百姓归心,安居乐业。 

  魏建国初年,裴潜入朝为散骑常侍,在外任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魏明帝继位后,他在朝中任尚书职。后来又出任过河南尹、太尉军师、大司农等要职。不久,又入朝走马上任尚书令。至此,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官宦,裴潜步人了他人生的顶峰。父丧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224),潜抱病身亡。赠太常,又赠开国公,谥贞侯。 

  裴潜为官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不论调迁何处任职,从不携家带口,这与见怪不怪的封建官僚动则儿女妻妾,大轿小轿络绎不绝的奢侈行为形成多么显明的对照。更为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几乎很小顾及家里,以至于妻子在家贫乏,每天以织藜芘为生;其父在京师,出入不乘车;兄弟姐妹出门远行也经常以步当车;家人大小有时甚至并日而食。史书上的这些记载,虽然不免有溢美之辞,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见裴潜廉洁奉公的一贯美德。裴潜家教有方,家人上下互相尊重,当时之人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在弥留之际,他瞩托家人,在其死后不要靡费,一切从简。果然,在他的墓中仅“瓦器数枚”,别无他物。这就是堂堂尚书令的身后事,和那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也要备其哀荣的封建达官显贵是怎样的格格不入啊!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19] [/align]

  [color=#6699CC]2.中国地图学之父  [/color]

  ——裴秀 

  裴秀(224—271),字秀彦。裴潜子。魏晋时河东闻喜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裴秀为庶出,在家中地位卑微。但他聪明过人,八岁时便能咏诗习文。十岁那年,其嫡母宣氏破例让他与宾客共同进餐,席间裴秀才情奔突,语惊四座,遂令宾客频频含首,赞不绝口,一致公认“后进领袖有裴秀也”。 

  裴秀的天资聪颖,得到了同乡毋丘俭的赏识,夸赞其不仅具备了子奇、甘罗之才,同时兼有了游夏、颜冉之美。并把他引荐给魏大将军曹爽。曹爽为其博学多才所动,接纳为幕僚,且让裴秀袭父爵清明亭侯。二十五岁又升迁黄门侍郎。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21] [/align]

  魏咸熙元年(264),朝廷招纳百官,厘定法制,由荀额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裴秀负责修改官制。裴秀从维护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出发,主张打破秦汉以来虚封王侯的惯例,恢复周朝的五等之爵,这实际上也无甚积极意义。司马昭死后,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继续秉朝政,裴秀更受宠信。因为司马昭为报答其兄司马师的恩德,曾欲立司马攸(司马师之子)为世子。作为司马昭长子的司马炎担心自己不得继位,私下向裴秀流露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裴秀便时常在司马昭面前替司马炎美言,说其“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相也”。正是在裴秀的努力下,司马炎方被立为世子。司马炎继位后,不忘裴秀的好处,让裴秀出任尚书令。不久,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 自立为帝(即晋武帝)。裴秀再加左光禄大夫,封巨鹿郡公,邑三千户。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犯了法,有司根据郝诩曾在给朋友的信上说过赞美裴秀的话,上奏要求罢免裴秀。晋武帝下诏说:“不能!叫别人不强加于己,这是古人也难做到的。交关人事,是郝诩的罪过,尚书令(指裴秀)怎么能防止呢?以后不要再提这事。”之后不久,又有司隶校尉李喜上书武帝,告发骑都尉刘尚为裴秀占了官稻田,要求治裴秀之罪。晋武帝依然以裴秀“干翼朝廷,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庇掩大德”为由,下令治刘尚罪而解脱裴秀。晋武帝不仅对裴秀的过失处处遮掩、百般庇护,而且又委以司空之职。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20][/align]

  裴秀不仅是封建时代显赫的官宦,而且博学多才,著述林立,他的声誉,客观地讲在文而不在官。他是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其代表作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禹贡地域图》克服了此前图籍粗略简陋,很不精密等一系列缺陷,在长时间的科学考察和科学分析后,提出了制图的六大要素:一日“分率”,即今比例尺;二日“准望”,即方向;三曰“道里”,即沿交通线距离;四曰“高下”,即地势高低,相当今之海拔线;五曰“方邪”,即倾斜度、缓急趋势;六日“迂直”,即道路曲直。裴秀的制图六体,前三者是绘图的主要原则,后三条是由于地形有起伏变化而绘图者应加以考虑的问题。这六条原则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裴秀制图六体的基础,使我国绘图水平超出了“图象”这个低级的层次,逐步向精密、严格的科学化方面迈进,这在地图学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裴秀以后,直到明末,我国地图的绘制方法,基本上还是依据裴秀的“六体”。不仅如此,他的这些观点,大多被今天的地图学研究所采纳和遵循,为中国地图学说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被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今人还把他与欧洲学者托勒密相提并论,称他俩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对于这个评价,裴秀当之无愧。令人遗憾的是,裴秀的这部《禹贡地域图》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消失在莽莽苍苍的历史烟波中了。 




  [color=#6699CC]3.“言谈之林薮” [/color] 

  ——裴危页 

  裴危页(267—300),字逸民。裴秀次子。西晋时闻喜人。 

  裴颁颇有其父遗风,弘雅有识,博学稽古,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播。当时的御史中丞周弼见了他惊叹不已,连连夸口说,如果危页将来投身戎伍,纵横疆场,定会成为一代名将,建盖世功名。西晋名流贾充对裴顾也很欣赏,他认为危页德才兼备,实属难得,如被重用,对国家社稷必大有裨益。经其推荐,朝廷遂诏准危页袭父爵,而颁百般推托,不愿就职。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危页迁散骑常侍。 

  公元290年,晋惠帝即位,危页转国子祭酒兼右将军。外戚杨骏以“遗诏辅政”的名义,专横跋扈,结党营死,朝廷上下怨声载道。而这时皇后贾南风也野心勃勃,想干预朝政,她借助人们对杨骏普遍痛恨之情绪,密诏楚王玮人京,全歼杨骏及其党羽。裴危页也积极投入了剪除杨党的斗争,在“杨骏之变”中他曾哄骗骏党左将军刘豫引军他去,而自领左军将军屯兵万春门,为平定杨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及杨骏被诛,顾以平乱有功,欲封其武昌侯,颁不从命,遂封给其小儿子裴该。同时迁危页为侍中(宰相)。     

  裴危页秉性耿直,从不居功自傲,邀功行赏,每授一职,“未尝不殷勤固让”。他迁任侍中加光禄大夫时,正值贾后专权,他曾十次上疏当朝,旁征博引,极言古今成败之理,措辞之切,令览者寒心。但惠帝昏庸无能,使贾后得以垂帘听政;皇族亲王又各据一方,拥兵与中央抗衡,遂酿成后来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正式敲响了西晋王朝的丧钟。裴危页光明磊落,誓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他深恐贾后乱政,故与司空张华、侍中贾模暗中商议废黜贾后,另立谢淑妃,结束贾氏专权的局面。但张、贾二人胆小怕事,顾虑重重。他们认为只可尽职勤为劝勉,求得当朝者没有大的差错,天下粗安,便是大幸。此事遂告流产。 

  裴顾并不肯善罢甘休,他劝说其从母广城君诫谕贾后要亲待太子。他虽是贾后之亲属,然其“雅望素隆,四海不谓之以亲戚”,由此更见裴危页之性格,高风亮节,出污泥而不染。裴颇曾上言贾模,极言外戚专权之害,他说:“崇外戚之望,彰偏私之举,后族何常有能自保,皆知重亲无脱者也。”危页坚决反对用人唯亲的这种封建裙带制度,他认为汉二十四帝惟孝文、光武、明帝不重外戚,所以才能保其宗。反观近世,不能高瞻远瞩,任用贤能,而是溺于近情,多任外戚,这是招致朝廷不得宁静的根本原因。裴危页坚决反对外戚专权,目的是为了重振西晋雄风,挽回日益衰败的颓势,然而裴颁的努力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不久赵王伦又用计使贾后杀太子,而他以替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及其党羽。公元301年,赵王伦废掉晋惠帝而自称皇帝。当初赵王伦应诏人京,掌握禁军和朝政,与贾后狼狈为奸,裴颐对之深恶痛绝。赵王伦曾几次向颁求官,颁与张华“固执不许”,赵王伦怀恨在心,因此趁废贾后之际,诛杀了裴顾,裴危页时年仅34岁,正值而立之盛年,但终因不愿屈服于黑暗势力,不屈不挠,走完了他短暂闪亮的人生。 

  裴危页死后不久,各地藩王一同起兵诛杀赵王伦,惠帝复位,紧接着追复裴危页本官,“改葬以卿礼”,谥曰成,且让其子裴嵩嗣其爵。 

  裴危页虽英年早夭,但他还是西晋反对玄学的代表人物。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玄学家们不务实际,崇尚空谈,其代表人物有何晏和王弼。何晏和王弼继承、发挥老庄思想,主张虚无的“道”或“无”是产生万物的“宗主”,他们说“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是从“无”派生出来的。把这种理论应用到政治上,就是要帝王“无为”,而大臣要积极有为,这很显然是为当时掌权的宗室大臣曹爽集团服务的。 

  与何晏、王弼“崇无”思想相对立的是裴危页的“崇有”思想。裴危页的《崇有论》一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对玄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首先指出:说“无”产生万物与事实不符,因为“无”不能产生“有”。他举例说:“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陨高墉之禽,非静拱之所能捷也。”捕鱼、猎鸟都非坐卧不动所能得,做其他事情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崇有论》一出世,就受到各方面的责难,由于当时玄学之风甚浓,它的出现无异于“木秀于林”。当时拥有实权的王衍对裴顾及其文章更是切齿痛恨,各种诽谤之辞和人身攻击接踵而来。但他始终不改他那刚强不阿的品性,始终不肯向当权者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他凭“言谈之林薮”的无与伦比的才华,向玄学这股颓废势力进行了不懈的口诛和笔伐。继《崇有论》之后,他又推出《辨才论》、《古今精义》两本书。遗憾的是还未及完成,便残遭毒手。 




 [color=#6699CC] 4.开志人小说之先河的裴启 [/color] 

  裴启,字荣期。东晋河东闻喜人。处士。以一部《语林》蜚声文坛,遂有风靡一时的“裴氏学”。 
   
  魏晋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佛教、道教大行其道的年代,为逃避纷纭繁杂的社会现实,一些知识分子或遁人空门,或清淡避世,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逃世、清淡之下,于是产生了一批批大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列异传》、《博物志》便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起初的志怪小说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蕴涵其中。但凡事都有个度,正所谓物极必反,如果整整一个社会都趋之若鹜,势必走向反面。志怪小说后来的千篇一律、陈陈相因就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在这个时候,裴启站了出来,他特立独行,以一部标新立异的志人小说《语林》投向文坛。由于《语林》的别开生面,遂令世人耳目一新,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裴氏学”。 

  裴启《语林》是一部汉魏以来迄于两晋的知名人物精彩应对的记录。魏晋时期,品评人物之风是其源源不竭的资料宝库。该书真实地反映了魏晋之际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生动具体,意味隽永。在裴启笔下,人物惟妙惟肖,鲜活毕现,很好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比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以二人对谈,将其品性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王孝伯问王大(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说,阮籍胸中块垒,故须以酒浇之。竹林七贤嗜酒成性、放荡不羁的情态跃然纸上。《语林》还生动地论述了魏晋名士的才情风貌。有朝中人去见太尉王衍,同时见到了王戎、王敦、王导、王诩、王澄,出门后对人说:“今日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表现了琅琊王氏人才荟萃的昌盛景象。同时,《语林》也紧贴现实,记录下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大将军王敦等人在西晋灭亡之际,闭户共为谋生之计,这时王旷(世宏)来,在门外,诸人不让其入;王旷乃凿壁而窥,大喝:“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尸将欲告发,众人遂延纳入座,遂共建江左之策。这条重要史料,揭示了琅琊王氏决定辅佐元帝在江东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成就江左偏安之局的内幕。总之,《语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知识性、可读性都很强。 
 
    《语林》风行不久,就遭到了来自权相谢安方面的打击。说来也莫明其妙,裴启曾与谢安同席饮宴,《语林》中有两处提及谢安,且都是好话。谢安却矢口否认:“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难道同宰相一道吃过饭、说过话这样的事实也可以捏造吗?当然,这只是借口,最重要的可能是《语林》上所载王王旬的一首诗。这王询曾是谢安的女婿,因事与谢安反目成仇,以至绝婚。醋意大发的谢安,恨乌及屋,由王王旬而迁怒于裴启,迁怒于《语林》,遂利用手中强权,使风靡一时的“裴氏学”戛然而止。 

  《语林》虽遭封杀,但它却以另一种形式而永存,它里面一些重要内容和精彩条文在后来的许多书中一再被引用。除大量采用《语林》内容的《世说新语》一书外,后世的许多大型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都屡屡引用。鲁迅先生更是不辞辛劳,将散见于各类书中的《语林》文字搜集整理成《裴子语林》一书。虽属吉光片羽,但弥足珍贵,从中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何以有风靡一时的“裴氏学”。 




[color=#6699CC]  5.史学三裴:裴松之、裴咽、裴子野  [/color]

  在南北朝的史学领域,活跃着裴松之祖孙三人,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巨著丰富了祖国的史学宝库,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裴松之(371—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八岁便学通《论语》、《毛诗》。他博览群书,三坟五典皆能触类旁通。立身处世,俭朴随和。20岁上便拜殿中将军。东晋孝武帝太元(373—396)年间,朝廷招揽各界名流参与国家大政建设,裴松之也以才当选,正值风流年少,才华横溢,颇得同仁赏识。之后,裴松之拜员外散骑侍郎。 
 
  刘裕在为奠定南朝刘宋基业而大举北伐之时,特请裴松之为司州主簿(刘裕为刺史),很快又转治中从事。不久刘裕攻克洛阳,遂令他居于洛阳行使全权。刘裕在与裴松之相处的过程中,非常钦佩他的才干,因此一再地委以重任。刘宋王朝开国之初,刘裕便派人带敕急召裴松之回京,他说:“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居边务,今召为太子洗马,与殷景仁同,可令知之。”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委托裴松之为其作注。书成,文帝赞之曰:“裴世期不朽矣。”后文帝又委其续修何承天未竟之“国史”(南朝之“宋史”)。不想,还未及再展才华,便于元嘉二十八年卒,年80岁。 

  裴松之除《三国志注》65卷外,还有《文论》、 《晋纪》、《集注丧服经传》等著作行于世,在裴氏家族中算得上是著述较丰的一位。 

  裴马因,字龙驹。裴松之子。与其父一样,裴马因少秉家学,酷爱经史,官至中郎参军。他一生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史学研究领域,尤其为《史记》加注,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古代杰出的史学大家。 

  裴马因曾多次反复阅读《史记》,深感无注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于是他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撰成《史记集解》130卷,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后来,唐司马贞又撰成《史记索隐》13卷,张守节撰成《史记正义》30卷。后世将这三种注本合称为“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是《史记》问世以来第一部为其作注的大型综合性注本,裴给的大名也将随着“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一书而流传千古。 

  裴子野(466—528),字几原。裴松之曾孙,裴马因之孙,裴昭明之子,著名史学家。 

  子野善为文,尤精通历史。其曾祖父裴松之曾打算续修何承天之“国史”(即南朝之宋史),未及动笔便去世,裴子野决心继承曾祖遗志,完成“宋书”。但这时,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宋史》已刊行于世。于是,裴子野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所掌握的史料,把《宋史》删编成一部《宋略》,凡20卷。《宋略》无论在叙事还是评论方面都超过了《宋书》,令沈约也自叹弗如。《宋略》一刊行,便受到人们的好评,兰陵萧琛说其评论部分足可与贾谊的《过秦论》分庭抗礼。吏部尚书徐勉之举荐他为著作郎,主修国史及起居注。不久,又转中书通事舍人,敕掌中书诏诰的起草工作,这使裴子野得以有大显才华的机会。   
 
  梁普通七年(526),梁武帝出师北伐,命裴子野作《移魏文》,子野提笔立成。武帝望着子野称赞说:“其形虽弱,其文甚壮。”曾有人向他:“子为文何以速成?”子野答:“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正是言为心声也。晚年又着手撰修《齐梁春秋》一书,未竟而卒。 




  [color=#6699CC]6.杰出的法学家 [/color] 

  ——裴政 

  裴政,字德表。裴邃之孙,裴之礼之子。15岁便步人仕途,为南朝梁邵陵王府法曹参军。“侯景之乱”爆发后,裴政作为壮武将军随建宁侯王琳出兵讨伐,擒贼首宋子仙,光复荆州。在这次平乱中,裴政身先士卒,智勇双全,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拜给事黄门侍郎。紧接着又辅佐王琳力拒萧纪,大破之于峡口。此役后,裴政调升为平越中郎将、镇南府长史。后来,西魏军队围攻荆州,裴政与王琳从桂林出兵,星驰赴援,行至长沙,裴政请抄小道先报告梁元帝,但至百星洲被西魏军俘获。其帅萧察企图说服裴政归降西·魏,但没能成功。他对裴政说:“我武皇帝之孙也,不可为尔君乎?尔亦何烦殉身,若从我计,则贵及子孙,不然分腰领矣。”然而,裴政生就一身正气,不愿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后来,萧察把裴政锁在木笼中从城上放下来,企图通过裴政之口诈骗梁军投降。裴政表面上答应了他的话,但一放下城来,立刻一反前言,他慷慨陈词,勉励大家努力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同时说他自己以间使被俘,无以报国,当以碎身相许。见此情景,西魏兵猛然朝其嘴打去,裴政满口血流如注,但仍怒骂不止,终不改悔。萧察大怒,欲立斩裴政,以解心头之恨,这时其幕僚谏曰:“此民望也,杀之则荆不可下矣j”因暂得释。不久,江陵陷落,梁亡。城中朝士、俘虏一并被送往京师。裴政虽为俘虏,但他的忠贞受到北周文帝宇文泰的赏识,不仅没有问罪,且授官员外散骑侍郎,行走于相府,参定周朝的刑律。     
 
  杨坚摄政后,诏令裴政与苏威等人修订刑律。在北周时,裴政担任过刑部下大夫,而且政绩显著,他对汉魏以至齐梁的刑法条律都有颇深的研究。裴政认真博览各朝律典,区分良莠,以待参考。参与编纂者共十几人,由于裴政超人的才华和见地,凡疑滞不决的问题皆要取决于他。583年,在以裴政为首的十几人的努力下,《开皇律》问世。 

  《开皇律》撰成后,政以劳苦功高,进位散骑常侍,又转左庶子。裴政做事,严肃认真,很为人称道,因此东宫凡有大事皆委他推敲定夺。 

  裴政一生经历了南朝梁、北周、隋三个王朝,凭其忠贞不贰的品性和超人的学识受到了历代帝王的赏识。他主持编修的《开皇律》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以后各朝的刑法制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22] [/align]

  [color=#6699CC]7.三朝重臣——裴矩[/color] 

  裴矩(547—627),字弘大。原名世矩,人唐避太宗讳去“世”字。幼年时的裴矩聪颖好学,尤好文藻,其伯父裴让之说他“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矩于是留心世事。初人仕途,为北齐王文学(教官)。齐亡,人北周被当时还是定州总管的杨坚召补记室,备受欢迎。后杨坚拜相位,又召裴矩为参相府记室事。及隋文帝杨坚受禅登基,开一代王朝,裴矩又升任给事郎奏舍人事,在隋走向统一的最后一次伐陈战役中,矩为元帅府记府。陈亡,他收集整理所有陈朝的图籍,保护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589年,裴矩奉诏巡抚岭南,未及行,有高智慧、汪文进等作乱于吴越一带,裴矩请求速进,至南康得兵数千人。时俚帅王仲宣进逼广州,遣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与大将军鹿愿亲临前线,一举破东衡州之敌,又进军自南海拿下广州,仲宣溃散,乱军平定。与此同时,裴矩还说服岭南二十余州归附朝廷,封其渠帅各为刺史、县令等。裴矩凯旋,文帝甚是欢悦,他对杨素、高顾说:“韦洗将二万众不能度岭南,矩以三千弊卒径至南康,为臣若此,朕复何忧。”遂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再授内史诗郎。 

  隋炀帝时,西域诸邦常至张掖与隋朝交市,裴矩受命掌管此事。他通过访问诸胡商人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撰成《西域图记》一书。这部书的问世对于了解西域,对于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都有积极的作用。裴矩的贡献在于,他使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重新兴盛起来。 
     
  大业三年(607),炀帝于恒山祭天,西蕃诸小国咸来助祭。炀帝准备西巡,令裴矩往敦煌,裴矩遣使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使之入朝。炀帝西巡至燕支山,麴伯雅、吐屯设及西域诸胡二十七国拜谒于道旁,焚香奏乐,歌舞喧噪,炀帝大悦。同时又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派兵戍守。诸蕃国更加畏惧,朝贡相续。这一切与裴矩的功劳分不开,炀帝为嘉奖他的绥怀之略,特进位为银青光禄大夫。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极度奢侈,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在隋炀帝第三次巡察江都时,各地起义军纷起,攻州掠县。炀帝急命虞世基就宅问裴矩方略,矩说:“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惟愿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隋炀帝为宇文化及弑杀后,裴矩便委身宇文化及门下。宇文化及拜他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宇文化及败北后,又投身窦建德的队伍。及建德兵败,又与其将曹旦举山东之地归顺大唐。 

  唐武德五年(622),裴矩被任命左庶子、太子詹事。武德八年,检校侍中。时东突厥多次侵扰边关,唐高祖遣使约西突厥合力对敌,但西突厥以求婚相要挟,高祖以为过分,不愿应允。裴矩却以为,此时北虏方炽,边关岁苦,如果权且允诺,从而换得外援,方可更快地消除边患;待我国泰民安、实力强大之时更改前议,也不为迟。高祖采纳了裴矩的建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唐太宗继位后,裴矩为吏部尚书。当时,贿赂之风盛行,太宗为考察狱吏廉正与否,暗中遣人以财物相诱,果然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大怒,欲斩之示众。裴矩谏道:“受贿该诛,但陛下以计绐人,趁机行法,真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也。”太宗听后大悦,顾谓百官说:“裴矩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哉!”贞观元年(627)裴矩卒,年八十。 

  裴矩一生著作甚丰,除前面所说的《西域图记》外,尚有《平陈记》、《邺都故事》、《唐书》、《大唐宰相书》、《大唐书仪》等著述。   

  裴矩一生跨越了三个朝代,从南北朝末年的腥风血雨,经过隋朝短暂的繁荣,走向大唐的辉煌灿烂。裴矩以其天性的勤俭和智慧,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帝王的青睐,博得了一代又一代朝臣吏民的爱戴和拥护。隋时他对西域的开发,使清冷了近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重新响起了驼铃声,这对于促进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23][/align]

[color=#6699CC]  8.友好使者——裴世清  [/color]

  裴世清,河东闻喜人,外交家。仕隋为文林郎、鸿胪卿掌客。人唐为驾部郎中、江州刺史。裴世清,正史无传,他的政绩很少为人所知,但他曾率领隋朝第一个政府级访日友好使团,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友好情谊,源远流长。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纷争的局面,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大业三年(607), 日本小野妹子访隋,次年三月到达长安。隋炀帝即派文林郎、鸿胪卿掌客裴世清率领代表团一行13人回访,小野妹子伴同回国。同年四月,裴世清到了筑紫。6月15日到达难波。8月3日,在日本皇室的隆重欢迎下进京(今奈良)。《隋书·东夷传》记下了当年的盛况:倭王遣小德河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后十日,又遣天礼哥多毗,从200余骑效劳。8月12日,裴世清晋见倭王,献上方物及国书。其时,圣德太子和诸王、诸大臣,都头戴金髻华,身着锦紫绣织及五色绫罗参加会见仪式,足见日方的重视程度。倭王谦虚地对裴世清说:“我听说大隋在我国之西,乃礼义文明之邦;我则区区岛国,偏居海隅,不识礼仪,孤陋寡闻,以至久不相见。今贵客远来,特意清扫道路,装饰馆会,以待大使,希望听到来自泱泱大国的文明教化。”裴世清则以大国口吻回答说:“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隋朝国书的内容,表达了隋朝对日本友好的诚意,赞扬了倭国政通人和的局面,肯定了倭国为发展中日友好做出的努力。 
 
  裴世清在倭国京城逗留了一个月,圆满地完成了光荣的使命,即向倭王辞行。倭王为他设宴饯行。9月11日,裴世清等从难波出发,启程回国。倭王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为大使,并带领留学生和学问僧各4人与隋使同往。小野妹子于次年9月才回到日本。 

  裴世清访日,直接推动了隋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这次访问,总共在日停留了三个月时间,加深了对邻邦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形成了中日关系发展的高潮。在此前此后,日方派往隋朝的使团就有四次之多。作为一代外交大使,裴世清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日友好关系的史册上。 



  [color=#6699CC]9.铁骨is铮的裴炎 [/color] 

  裴炎(?一684),字隆大。唐绛州闻喜人。史载裴炎宽厚仁慈,沉默寡言,有奇节。少时补弘文生。裴炎非常刻苦认真,每逢休假日同学们皆三五成群出去游玩享乐,惟独他一人守着宁静的教室,埋头攻读。岁末,有司欲举荐他,裴炎以学业未就婉言谢绝。裴炎前后总共在弘文馆攻读十年,精通《左氏春秋》、《汉书》等经典文献。之后,举明经,补濮州司仓参军。后来又相继出任过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要职。 

  永淳元年(682),唐高宗巡幸东都,留太子于京师临时掌管军国大事,同时命裴炎与刘仁轨两位大臣辅佐之。永淳二年,高宗染病东都,裴炎随从太子前去省疾。本年十一月,高宗病危,遂令太子监理国事。裴炎奉诏与刘齐贤、郭正一同于东宫平章政事。683年,高宗崩,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裴炎出任中书令,同时将宰相府改为政事堂。 
 
  这时武则天已大权在握,公元684年,她废中宗为庐陵王,让其第四子李旦继位,是为睿宗。她则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不甘心老在幕后的武则天,再废睿宗为皇嗣,自立为帝,国号为周。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其侄武承嗣为显赫其族,请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其先世,则天允诺。裴炎进谏说:“太后是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汉代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啊!”裴炎不顾生死,冒昧再谏:“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在裴炎的苦苦劝谏下,武则天虽很不满意,甚至对他非常憎恨,但还是停止了这一活动。当然,武承嗣不肯善罢甘休,他伙同武三思一起屡劝太后,寻机杀掉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皇族后患。对于此事,刘讳之、韦仁约等大臣都敢怒不敢言,惟有裴炎不暇自顾,犯颜力争。这样,前嫌后怒加起来,使武则天更耿耿于怀。裴炎也自知形势对他不利,因此他曾准备趁则天出游龙门之机发动兵变,迫使武则天还政于唐。遗憾的是,适逢阴雨连绵,武则天取消了这次出游计划,裴炎等功败垂成。 

  文明元年(684),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起兵讨伐武周政权。当时,武则天召炎议事,炎趁机进言:“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至竖子有辞。若太后返政,贼不讨而解矣。”裴炎还是旧话重提,要武则天交出政柄,归权于唐,武则天当然不肯拱手相送。这时御史崔察为迎合则天而进谗言:“裴炎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他请求下命令让御史大夫骞味道等人把裴炎捉拿归案。侍郎胡元范为炎辩解,说炎乃社稷忠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知其不反。右卫大将军程务挺也上奏为裴炎喊屈。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武大臣皆出面为炎说情。但不管众人如何申辩,武则天认定裴炎是她通向皇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执意要致他于死地。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月,裴炎惨遭杀害。 

  裴炎一生俭朴,勤俭持家。在查抄他家时,堂堂宰相府,竟连一担粮食也找不到,查抄之人莫不怜之、敬之,更为其屈死而扼腕叹息。 

  当然,裴炎也非完人,孰能无过。他曾因嫉妒裴行俭的军功而擅自杀死了突厥降将伏念、温传等,给唐之北方边疆安宁埋下了隐患。 

  唐睿宗返政后,为裴炎平反昭雪,且夸他“望重国华,人称才秀”。同时追赠炎为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24][/align]

  [color=#6699CC]10.边陲卫士 [/color]

  ——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字守约。唐闻喜村人。著名军事家、书法家。 

  裴行俭出身官宦之家,幼年以门荫补弘文生。唐贞观年间举明经第,拜右屯卫仓曹参军。大将军苏定方十分赏识他,遂把用兵之法全盘授之于他,使其具备了较高的军事造诣。唐高宗显庆二年(657),迁长安令。他对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一事竭力反对,以为国家忧患,必从此始。因此,他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大臣一起企图阻止之,但未能奏效。武则天立为皇后,贬行俭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调任安西大都护,西域诸国多慕名而来。未几迁吏部侍郎,与李警元、马载同管典选十余年,甚有名望,当时之人称为“裴李”或“裴马”。上元二年(675),吐蕃反,行俭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征讨吐蕃;仪凤二年(677),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扇动藩落侵逼安西,且西连吐蕃,声势浩大。朝廷欲出兵讨伐,裴行俭进谏说:“吐蕃叛离,干戈未息,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为质于京师,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不劳而成功矣。”高宗从其计,命行俭为使者到波斯国册立波斯王。在路经西州时,裴行俭借口天气太热,不能行军,要求暂时驻扎下来,待到秋高气爽、天气渐凉后再作计议。都支可汗以为行俭暂住,没有提防,行俭却暗中召集四方兵马以打猎为名率领部队昼夜兼程,倍道而进。在距都支方帐十余里地方,先遣其亲近之人向安,给都支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行俭闲暇无事,出来游玩,并无讨伐迹象。紧接着行俭又遣人召都支相见。本来都支已与遮匐相约,等到秋天来临,将一同抗拒唐使。这时忽闻唐军已至,惶惶然不知所措。因率子弟500余人前来拜谒,遂为行俭所擒。当天,行俭传都支令箭,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全部就擒,一同执送碎叶城。接着乘胜奇袭遮匐,进军途中抓获遮匐来使。行俭放其归,令其晓喻其主都支已擒。遮匐知道情况不妙,遂率部来降。至此,都支、遮匐这两大堡垒被行俭不费一兵一卒依次攻破。行俭的足智多谋和不朽战功被随行将士们树碑铭刻在碎叶城,以示来者。 
 
  调露元年(679),西突厥叛乱,阿史德温管内二十四州也一同响应,叛军人数达10万之众,都护萧嗣业以身殉职。面对这种局面,高宗急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部30万兵马,在数千里长的战线上向叛军发起进攻。大军行至朔州一线时,鉴于萧嗣业之粮饷悉数为突厥掳掠,裴行俭决定以计制敌。裴行俭伪造粮车数百辆,每车内埋伏壮士5人,让老弱病残之兵驱赶,同时又派精兵暗中紧随其后。不出所料,突厥兵果来抢粮,羸兵按计划弃车而走,就在叛军解鞍牧马,准备取粮之际,车中壮士如神兵天降般杀出;同时伏兵也到,突厥一败涂地,从此之后突厥兵再也不敢劫持粮草了。 

  第二年,行俭又总督各路军马,屯兵代州。行俭使反间计,对阿史那伏念软硬兼施。伏念慑于唐威,密送信行俭,表示愿亲缚温传自效。几天后,忽见北边狼烟四起,向南涌来,战士惊骇,行俭忙解释:此伏念执温传来降。至此,突厥余党悉数平定,唐北方万里边关重归于宁静。裴行俭的大功大德,永垂史册。   

  裴行俭不仅在疆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他的书法也十分了得,尤其是草书极有功力。唐高宗曾令其以绢素写《文选》进呈,览后十分欣赏,赠遗丰厚。他曾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可见他在书法上也当仁不让。在唐初,他是与褚遂良、虞世南齐名的大书法家,他所纂写的《选谱》、 《草字杂体》数万言,风靡一时,竟相仿效。 



  [color=#6699CC]11.盛唐之音[/color] 

  ——裴迪 

  裴迪,唐时关中人。曾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闲居辋川时王维答赠裴迪的。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近。 
     
  《辋川杂咏》组诗是裴迪的代表作。其中《漆园》一首:“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以和王维的诗相提并论。裴迪的诗作虽然不多,但他是裴氏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他的作品丰富了盛唐诗坛。从这一点上看,裴迪是注重诗的质量的。 



 [color=#6699CC] 12.法不容情 [/color]

  ——裴宽 

  裴宽(679—754),中唐时河东闻喜人。以廉明清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而名垂青史。裴宽生性通敏,工于骑射,尤为文词。初任润卅(今江苏镇江)参军,时有人送鹿肉给他,知道裴宽不收,悄悄放下肉就走。裴宽无处退礼,便把鹿肉埋在后花园里。刺史韦诜知道此事后,非常叹服,聘裴宽为按察判官,并许女为妻。后来,御史宇文融又推荐裴宽知任刑部员外郎。这时,万骑将军马崇白日杀人,而霍国公王毛仲因私人关系密切想包庇其罪责。裴宽不畏权势,不徇私枉法,主持正义,坚决以法从事,捍卫了法的尊严。不久,裴宽又先后升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等职。 

  开元间,裴宽调任河南尹。任职期间,公正廉明,体恤民情,从不屈附于权贵,河南大治。后又调太原尹。由于他政绩卓著,唐玄宗赐紫金袋,并亲笔写下“德比岱云布,心似晋水清”的诗句褒奖之。 

  唐玄宗天宝初年,裴宽为东留太守兼采访使。旋即又升为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采访使,加御史大夫。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凭借自己的权势,贪受贿赂,谋取私利,民甚怨愤。裴宽了解后,对乌绳之以法,毫不留情。三年后,裴宽提升为户部尚书,仍兼御史大夫。当时刑部尚书裴敦复讨伐海贼不胜归来,到处宣传,说贼兵强马壮,气势汹汹,同时又给自己记功颂德,以期开脱罪责。虽为族人,裴宽对裴敦复这种推脱责任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没有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几句”。由是裴敦复怀恨在心。有一次,河北部将入朝,在皇上面前盛赞宽在范阳时非凡的政绩,说至今以来,连北方夷狄还思念着宽的恩泽。玄宗听后,对裴宽更是信任和赏识。然而,玄宗的信任,却引发了权相李林甫的不满。李林甫担心裴宽声名日大,威胁其相位,对自己不利;同时又恨裴宽与其仇人李适之亲善。因此,他企图挑拨裴敦复来对抗裴宽。敦复因前事与裴宽结下仇怨,加之他心胸狭窄,又经李林甫从中挑唆,遂千方百计构罪陷害裴宽。恰好这时,裴敦复的部将程藏曜、郎将曹鉴因依仗权势为所欲为,被人告发。裴宽奉命受理此案,遂秉公将二人逮捕入狱。敦复托人说情,裴宽执法不’肯宽容。于是裴敦复令其女婿以500两黄金贿赂了杨贵妃的姐姐杨三娘,从中陷害裴宽。杨三娘在玄宗面前多方罗织裴宽之过。唐玄宗这时已陷入奢侈荒淫的生活中,不理朝政,任人摆布,遂听信谗言,贬裴宽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及韦坚案发,又因韦坚与裴宽有亲戚关系而再贬为安陆别驾。这时李林甫大权在握,大规模地排斥异己。 

      他派罗希爽南下杀李适之,顺便过安陆刺杀裴宽。但罗希爽在裴宽的劝导下不忍下手而去。裴宽眼见奸臣当道,心灰意冷,遂表奏唐玄宗,决意出家为僧,玄宗不许。稍许迁升东海太守、襄州采访使。又人拜礼部尚书。天宝十四年(755)卒,享年75岁。赠太子少傅。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825][/align]

  [color=#6699CC]13.再造唐朝 [/color] 

  ——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河东闻喜人。他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祖父有邻曾做过濮阳县令。父亲裴溆任过渑池县丞。裴度自幼饱读经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才华横溢。唐德宗贞元五年(789)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后监察御史,耿直方进谏,语切忤旨,被出为河南府功曹参军。直至唐宪宗元和六年(811),由于宰相裴土自的推荐,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寻转本司郎中。 

  元和七年,魏博镇田弘正愿献六州于朝,宪宗特遣裴度赴魏州宣慰抚纳。他“遍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魏人由是欢服。”使还,拜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为宪宗所作重信。 

  元和九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发兵四出,屠舞阳、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于是,朝廷遂发宣武等16道兵讨伐。但正当战争激烈进行之时,藩镇王承宗、李师道乘机寻衅闹事,他们一面上表反对用兵淮西,一面派兵劫都市,焚宫阙,搞得所在盗贼窃发,人情危惧,群臣多请罢兵。加之当时诸军讨淮西久未有功,宪宗遂遣裴度亲赴前线,诣行营宣慰,察用兵形势。裴度考察归来后,极力主战,并向宪宗详细剖析了淮西必可取之根据,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朝廷讨叛的决心。 
     
  由于朝内裴度与武元衡等积极主战,引起了各割据藩镇的切齿痛恨。王承宗、李师道之流竟派刺客于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朝时,把宰相武元衡刺死于清安坊。与此同时,裴度亦在通化坊遇刺,身中三剑,头部受伤,堕马沟中,幸从人王义舍身救护,才免于一死。 

  这一暗杀事件的发生,使朝内许多官僚吓破了胆。由是,主和派也乘机要求“罢裴度以安恒、郓之心”。虽身处危境,但裴度决然以平贼为己任,并不因此而动摇平叛的初衷。他说,淮安乃心腹之患,不得不除!由于裴度雄心勃勃,宪宗当即拜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且把朝廷用兵大事全部委托于他。 

  裴度至前线后,首先重用了李恕、李光颜等一批智勇的全的将领,接着又奏请罢去了在战场上瞎指挥的监军宦官。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沿阵地宣慰将士,视察战情,这大大鼓舞了士气。唐连连取胜,战争形势很快扭转。不久,他批准了李恕奇袭蔡州的计划。十月十一日,李恕率兵雪夜攻破蔡州,元恶吴元济束手就缚。这就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李朔心雪夜人蔡州》一文的蓝本。至此,吴氏统治淮西十年的割据局面始告结束。十一月末,裴度凯旋返朝,被宪宗赐勋上柱国,封晋国公,复知政事。   

  淮西的平定,使其他割据藩镇都先后归顺中央,出现了自肃宗以来前所未有的一统局面。史称这一时期为“唐室中兴”。而在这一中兴事业中,裴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封建史臣赞之曰:“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之所难也。晋公能之,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元和中兴之力,公胡让焉?” 

  在裴氏家族的历史上,裴度是必须大书特书的人物,如果我们把隋唐时期的裴氏人物比作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那么裴度便是它神奇的峰巅——珠穆朗玛峰。裴度一生历相宪、穆、敬、文四朝,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呕心沥血、义无反顾地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努力。尽管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严重阻力,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能在唐王朝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支撑起了行将崩塌的帝国大厦。“元和中兴”,再造唐室,裴度厥功至伟,垂垂可鉴。 

  在今天的闻喜县裴柏村,裴晋公祠遗址尚昂然地坐落在松涛林海之间,那个由唐大散文家韩愈撰文、清大书法家祁隽藻书写的享有“三绝”(人绝、文绝、书绝)之誉的《平淮西碑》依然赫然醒目,这碑连同裴度的矢志不移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color=#6699CC]14.传奇文学的鼻祖 [/color] 

  ——裴铡 

  裴铡,唐末文学家。唐咸通九年(868)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从事。乾符五年(878)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一生以文学名世,为唐代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唐代小说之所以称为传奇,便是从其名著《传奇》一书命名的。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其书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文学水准所决定的。《裴航》是《传奇》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小说写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于蓝桥驿遇一织麻老妪的孙女,名云英,欲娶之,妪告以须用玉杵臼为聘。后航果求得玉杵臼,遂娶云英,两人并于婚后入玉峰洞为仙。这个故事据传说虚构而成的。后人诗文中常用此为典故。明杨之炯传奇剧本《玉杵记》即由此故事敷衍而成。 

  裴硎的作品很多,题材也不拘一格,非常宽广。《聂隐娘》一书深刻地揭露了唐代藩镇割据、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丑恶真相。《昆仑奴》是描写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老奴,他帮助少主窃取豪门姬妾,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另外,裴钅刑还写了一些含有教育意义的神话小说,如《韦自东》,写义烈之士韦自东被÷道士聘去护丹抗妖。妖魔化作巨蛇、美女,都被他一一识破,最后被一个变幻作“道士之师”的妖魔所欺骗,前功尽弃。作品教育人们要善于识破伪装,不能以貌取人。总之,在晚唐,裴硎是一个多产作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了中国小说的迅猛发展。 



[/size][/td][/tr][/table] [/color]
[ 此贴被mylord在2010-11-08 22:4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1-08 0
已审,典型书香世家,名门望族。

很强大,来些相关图片就更好了。

楼主留言:

图刚贴完,也就几张,不多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1-08 0
我孤落了。。我寡闻了。。好帖
绯.廿四

ZxID:12711479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1-09 0
好长啊
风水神马的有点扯了 难道古代的帝王比较偏爱裴这个姓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shanshan0603

ZxID:12554441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2-06 0
四度空间好
影亦

ZxID:1389773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4-11 0
看的我好累
程秀一

ZxID:17763787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4-11 0
太长了,有空再看!!!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