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的工资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19 回复:3

[人文通史] 明朝官员的工资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布落格--

ZxID:12762609


等级: 明星作家
抓不住姐的心,就表說姐变芯  懂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08 0
明朝官员的工资
[backcolor=#0000ff][table=100%][tr][td]
[align=center][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



[align=left][b][u]米和宝钞 [/u][/b]

    最早洪武年间全部都是米,粮食作为古代最值钱的硬通货,发米也算最正常的事了。但是洪武皇帝是个神奇的人物,他竟然想搞经济改革,不要民间使用金银铜钱,要使用国家统一发行的纸钞。有的学者推测,朱元璋是想把金银都留在中国,防止老百姓拿着真金白银跟外国人做买卖。发行纸币,外国人就不想要了,当时没有国际间的汇率,老外拿着大明宝钞,等于废纸一样,自然不会来做生意。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打得好,发行宝钞当然要自己的属下支持了。洪武八年于是下令工资全部发宝钞。宝钞刚刚发行的时候,信誉不错,老百姓也乐得轻快,开始运行良好。但是老朱不懂经济学,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既不没有准备金也不兑现更不以旧换新。按当时的规定一贯宝钞等于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石米。但是到了洪武十八年一两银子就可以兑换5贯宝钞了。宝钞贬的如此厉害,官员的收入无形中减少了五倍,朱元璋没办法,只要改成一石米抵两贯五百文。可实际官员的收入还是少了两倍多。到了洪武末年宝钞甚至已经跌了十倍。

    永乐皇帝新登大宝,为了体恤臣子,按实际的市场价格改变宝钞对米的比值。而且一部分给禄米一部分给宝钞,基本保证官员的收入。然而到了永乐五年,宝钞竟跌到一两银子折30贯,可是官员的工资却不改变。此后工资也象征性的调整了折钞的比率,可是远远跟不上市场的贬值。最后宝钞也和金圆券一样,成了历史的笑柄。

    然而更搞笑的是即使折钞也是要京官自己选择,因为发给他的工资条写的是禄米,可是北京只支付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禄米要到南京去领。如果不想去南京领,可以,就在北京领折钞。大部分的京官只能忍受折钞,但是折钞到了10贯才抵1文钱的时候,基本没人去折了。

[b][u]苏木和胡椒 [/u][/b]

    苏木是染料;胡椒是调料。这两种在当时可算得上是昂贵的舶来品。永乐二十二年,高级奢侈品变成了大明官员的工资。想想真是可怕的狠,如果今天我的工资变成了香奈儿+LV,我肯定乐不起来。胡椒每斤折钞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当朝一品要么领54斤胡椒,要么领108斤苏木。我想起平时做饭买胡椒粉,都是论克卖。这54斤胡椒,一品宰相大人都可以开干调店了。

    这些奢侈品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代替大米和宝钞,而且越折越吃亏。真不知道嗷嗷待哺的京官家属们怎么看这些高级货。

[b][u]绢布与衣服 [/u][/b]


    宣德六年,充分考虑到胡椒与苏木真的不能果腹,更重要的是京官以及家属怨声很高,所以把库房里积压的绢布衣服拿出来当做工资。有时候运气好能拿到丝绸,但是到了户部无以为计的时候硬是把粗布当成丝绸算成二十石米,甚至算成三十石。成化七年算是到了顶峰,把阔白布折钞二百贯,用布折米,但是折钞仍然是每石米十贯。但当时的宝钞已经跌倒一贯值二三钱,算成米每石米只有二三十文。然而又要折成布计算,这样一匹布当时不过二三百文,在算成米,米价已经到了十四五钱一石了。连记录的史官都要哀叹了,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想想一个从四品的中级官员月俸二十一石,也不过是领一匹这样的粗布。而七品县太爷月俸连半匹白布也领不到。



[b][u]盐、茶、麦 [/u][/b]



    景泰元年,因为盐仓积盐较多,所以拿盐代工资。最初五十斤盐折一石米,景泰三年一百四十斤当一石米。嘉靖隆庆都有折盐。正六品的不大不小的京官可以一下子领回一千四百斤食盐,腌咸菜是不发愁了。但是拿什么当饭呢?

    正统六年以甘肃积茶折官俸,茶一斤折米一斗。八年茶一斤折米一斗五升。茶道是好东西,就是不知道品质怎样了。

    盐和茶,在大明属于国家专卖,私人不得经营。发了这么多的盐和茶,像是超级降温福利费,官员们卖又不敢卖,吃肯定吃不了。只能自己埋怨吧。

    折麦,洪武年间就有折麦的例子。玄德年间规定了折麦的时间和比例。麦子也是粮食,实在比发盐和茶好多了。


[b][u]银子 [/u][/b]


    政府强制规定终究不能抗拒市场规律。明朝的官员最后不得不废止太祖皇帝的规矩,改发银两。

      明中后期官员的俸禄逐渐规范,分为两部分,曰本色曰折色。本色就是发米,绢,银米。月米,不分官职都是一石,先保证吃饱肚子再说。绢一匹算银6钱,6钱5分银子算米一石。折色有两种,曰本色钞,曰绢布折钞。本色钞十贯折米一石,后渐增加到二十贯。绢布折钞,绢每匹折米二十石,布一匹折米十石。正一品本色只占三成,递增到从九品本色可以占到七成。

    虽然还是要发些没有用的高级奢侈品和绢布,但是银子占了最大的比重。

    正一品一年可以领到米十二石,银子200多两,折银10两折钞7千贯。最小的从九品也可以领到十二石米,银子20两,折银两钱七分折钞180贯。比起领食盐花茶真是收入增加了很多。


[b][u]职田[/u] [/b]


    大明朝的官真的要是靠工资活着,那真是一项挑战。海瑞就是一个敢于向极限挑战的人,他坚持靠死工资活着,所以为母亲祝寿买了二斤牛肉竟闹的满城风雨。

    大部分官员是没有办法这样活的。朱元璋也想到了工资太低的问题。所以他给立汗马功劳的功臣赐田。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就有土地粮食。可问题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是不断地增加,土地明显不够用了。

    朱元璋最早设计的军屯田和养廉田,是为了保证军人自己的口粮和驻边官员的生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官田军屯田逐渐被吞并,而且奴役士兵耕种。各级军官中饱私囊,远比工资高得多。

    为了表示对官员的体恤,正德十六年户部定优免则例:京官三品以上免田四顷,五品以上三顷,七品以上二顷,九品以上一顷,外官递减至无田者免丁。

    明代规定土地计量: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一般官员并没有这么多的土地,这等于暗示官员可以吞并更多的田地。土地兼并日重一日。产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嘉靖十年被迫更改则例:正一品免粮20石,逐级递减一石。免丁20,亦逐级递减一丁。然而按照当时的赋税计算,“京官一品仅免田五十三亩有奇,下逮九品则十亩有奇耳”,于是群情激昂,奋起反抗。可以想象这些人领了一大堆奢侈品+超级降温福利却只享受这么一点优惠,实在无法接受。嘉靖二十四年重定优免则例:一品享受30石,逐级递减一石,免丁30,逐级递减一丁。

    明朝官员工资真是变化多端。洪武年间支付俸米,永乐因为漕运困难,改用折色。可是明成祖也不想一下,你运不来粮食,普通小官拿到钱还是买不到粮食。最重要的是折色极其比例是按照朝廷的需要来制定。永乐年间对买贸易大量输入胡椒、苏木,仓库严重积压,只好把调料和染料当成工资发放。折绢折布以及脏罚库衣物也是由于仓库多年积压,恐年久天长,腐烂损坏,所以也一并发给官员。折盐折茶,原因都是大同小异。大明朝廷随时都可以把吃不掉用不完的剩余、濒于保质期的物资倾销给臣子,而且还是高价。丝毫不关心臣子是否需要,该如何生活下去。[/align]


[/td][/tr][/table][/backcolor][/align]
[/td][/tr][/table][/backcolor]

xw娃娃

ZxID:4455508

等级: 家喻户晓
最大愿望是做一只快乐米虫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8-10 0
蛮不错,长知识哦!
 
不存在的117

ZxID:14265585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7-29 0
长知识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0-08 0
已审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