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FFFFFF][table=69%][tr][td]
[align=center]——目录——[/align]
[align=center]第一部分——山水画[/align]
(一)上古到隋唐五代的山水画
(二)明代的山水画
(三)清代的山水画
(四)二十世纪的山水画
[align=center]第二部分——花鸟画[/align]
(一)上古至隋唐五代的花鸟画
(二)元代的花鸟画
(三)清代的花鸟画
(四)近现代的花鸟画
[align=center]第三部分——人物画[/align]
(一)上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
(二)隋唐五代的人物画
(三)宋、辽、西夏、金代时期的人物画
(四)元代的人物画
(五)清代的人物画
(六)现代人物画
[font=楷体_GB2312][align=center][b][size=4]第一部分——山水画[/size][/b][/align][/font]
[b][align=center][size=4](一)上古到隋唐五代的山水画 [/size][/align][/b]
[b]最直接的起源[/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2] [/align]
[u]新石器时代灰陶尊[/u]
尽管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山神水神的崇拜,但是在表现这一崇拜对象的时候,人们还是选择了具象的神的形象。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3] [/align]
[u]双凤阙画像砖[/u]
后来为了表现的丰富性,在这些神的背后出现了山水的背景,有时也出现在人物画的背景之中。 可以说作为形象背景的山水的出现,是山水画最直接的起源。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4] [/align]
[u]桑园画像砖[/u]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5] [/align]
[u]盐场画像砖[/u]
[b]完成了孕育成型的过程 [/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6] [/align]
[u]洛神赋图卷(局部之一)[/u]
战国时期,“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画像砖《采莲图》,则是一幅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有着山水画基本内涵的山水画作品。
处于发育期的山水画至魏晋时期,史料记载有顾恺之的《庐山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戴勃的《九洲名山图》。
这些被张彦远称为“山水极妙”的作品,虽然没有流传后世,但是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背景中,可以说明张彦远言之有理。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7] [/align]
[u]洛神赋图卷(局部之二)[/u]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刘王真的《吴中行舟图》、毛惠秀的《剡中溪谷村墟图》,“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而宗炳著《画山水序》、王微著《叙画》,于画理画法中阐微发奥,则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已完成了孕育成型的过程。
[b]李派山水[/b]
现存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使后人得到了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的一个直观的感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8] [/align]
[u]游春图卷(局部之一) [/u]
这位被称为“唐画之祖”的画家,以春山白云、幽谷茂林、碧波涟漪的表现,结束了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历史。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49] [/align]
[u]游春图卷(局部之二)[/u]
唐初在隋代山水画成就的基础上,开始了山水画史上的“始于吴,成于二李”的“山水之变”。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可能更为专业。 李思训师从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具有代表性的画派。 他所画的山水不仅为时人所重,而且到了宋代,苏东坡在看了他的《长江绝岛图》后亦作诗称赞。
后来其子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进一步确定了“李派山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
被后人称为“大小李将军”的“李派山水”在唐代的传人中还有王熊、畅巩、李平均、郑逾等。
[b]唐代山水之变 [/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0] [/align]
[u]明皇幸蜀图轴[/u]
唐代的另一位山水画大师王维,以《辋川图》“意出尘外”的表现,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和画家的身份,给山水画创设了“画中有诗”的规范和传统。
他融合了李思训严谨的重彩手法,又继承了吴道子山水树石的画法,是一位为画史所重的“集大成”者。同时他还启示了五代董源的水墨风格,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唐代的山水画成就主要表现在“二李”的重彩风格之中,这也是“唐代山水之变”的成就,虽然体现这一成就的卷轴存世不多,但是在现存的唐代壁画中却一目了然。由唐代开始的水墨山水画,尽管处于初创时期,但是以张璪、郑虔、项容、王墨为代表的一代画家,却为这一时期的画史赢得了可贵的名声。
张璪“不贵五彩”,以“破墨”法写“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头欲落,泉喷如吼”。而他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为画坛的至理名言,千古不移。 稍后的王墨,师承“三绝”的郑虔和“用墨独得玄门”的项容,创“泼墨”画法,“或挥或洒,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
[b]荆浩、关仝、董源[/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1] [/align]
[u]匡庐图轴[/u]
荆浩为五代山水画之先,而合笔墨为一体又为山水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准则。他的“笔法记”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更不逊于其绘画。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2] [/align]
[u]秋山晚翠图轴[/u]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3] [/align]
[u]关山行旅图轴[/u]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4] [/align]
[u]山溪待渡图轴[/u]
师法荆浩的关仝,以“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创“关家山水”,构造了五代山水的“荆关”体系。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5][/align]
[u]江行初雪图卷●局部[/u]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6] [/align]
[u]霜秋渔捕图页[/u]
其后的董源以“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的“北苑山水”,影响了北宋山水的发展趋向,成为后世标榜的“南宗”山水的又一位重要画家。
[b][align=center][size=4](二)明代的山水画[/size][/align][/b]
[b]派别众多 画人无数[/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7] [/align]
明代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超常的发展,派别众多,画人无数。有按画风分的“院派”,有按地区分的“浙派”、“吴门派”、“华亭派”,其中“院派”和“浙派”、“吴门派”和“华亭派”关系密切,画风相近。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8] [/align]
董其昌论元代四大家,“浙人居其三”。作为“浙派山水首席画师”的戴进,初为画院画家,继承南宋李唐、马远画法,以行笔顿挫和斧劈皴,写山水“铺叙远近,宏深雅淡”,表现了略有院体遗风的浙派山水的面貌。 这种水墨苍劲的画法发展到吴伟,更为粗简,因此较多受时人批评。这位被称为“浙派健将”的吴伟正因为稍有不同于戴进之处,所以画史中又把他归于“江夏派”。这一派的画家还有张路、汪肇、蒋蒿、李著、薛仁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59] [/align]
而归于浙派的画家还有倪端、王谔、朱端等,他们同为宫廷画家,皆取法马远、夏圭。浙派发展到后期,以蓝瑛为殿军。蓝瑛亦取宋元笔法之伏,所画以秋景见长,用笔顿挫,萧疏苍劲。其画法一是勾勒浅绛,一是没骨设色。因其生于杭州,成就于杭州,又有“武林派”之称,传人亦较多。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0] [/align]
[b]吴门画派 [/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1] [/align]
明代中期,随着吴门经济的发展,这个自古的人文荟萃之地,孕育了“吴门画派”,这一派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有代表,又以沈周为首。 沈周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入手,兼及王蒙、吴镇,从古法中蜕化出自我的风格,其《庐山高》以王蒙皴法写庐峰瀑布、松阴溪流,得山川神采。其文秀的风格,代表了吴门画派的面貌。 沈周的山水,到晚年风格一转,用笔简练洒脱,虽幅面趋小,但画面深沉雄浑。沈周中年时期就享有盛名,“片楮朝山,午已见副本”,文徵明、唐寅、陈焕、宗周、陈铎、沈灏都出之沈门。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2] [/align]
文徵明的山水清润自然,粗细兼备,早年作品细致清丽,中年后用笔粗放,沉稳典雅。所画山水中有一部分为纪游的作品,别具生意。文徵明也是学生众多,著名的有钱谷、陆师道、钱贡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3] [/align]
唐寅的多才多艺,在吴门是有口皆碑,他较多地吸收李唐的画法,用笔细长挺秀,皴法以披麻结合乱柴,灵逸生动,无刻画之迹。 “明四家”中以仇英的山水为工整,有“赵伯驹后身”之誉。仇英的山水以青绿居多,结构严谨,笔力刚健,设色浓重,讲究法度。 上述四家之外,属于吴门体系但早于沈、文的画家有赵原、王绂、徐贲、陈汝言、刘珏、杜琼、沈恒吉、沈贞吉等,而继沈、文之后的画家还有钱谷、陆师道、陆士行、宋珏、谢时臣、文震亨、米万钟、卞文瑜、李流芳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4] [/align]
[b]华亭派以董其昌为代表 [/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5] [/align]
“华亭派”又名“松江派”,以顾正谊为创始,以董其昌为代表。 董其昌深谙古法,所画用笔洗练,墨色清淡,风格古雅秀润,代表了“华亭派”的风格,与“吴门画派”精工具体形体对照。 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实践作理论的基础,“开堂说法”,提出了引起后世争论的“南北宗”学说。 董其昌提倡文人画的书卷气,强调南宗绘画的正统地位,从而表明崇南贬北的个人爱好。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为一己之说,但是它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反响,应该说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华亭派”中的其他画家还有宋旭、陈继儒、赵左(苏松派)、沈士充(云间派)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6] [/align]
[b]山水画的盛世 [/b]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7] [/align]
山水最盛的明代,仅《明画录》就载有四百多位山水画家,而文人以此为逸事而操管者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风尚。 其中有成就的除了在分宗立派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画家。 如画《华山图》的王履,因《华山图序》强调师造化,而独占一席之地。 再如画风比较特殊的吴彬、陈洪绶、担当,以及名气不大但写画精妙的陆治、程嘉燧,还有“姑熟派”首领萧云从,如此等等,构成了明代山水画的盛世。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8268] [/align]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Karling|韵。在2010-08-28 03: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