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射箭的手法
一般说来射箭的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西方的军事历史学者分别称之为:
蒙古射法和
欧洲射法。笔者引用西方军事历史学者的说法,不是说我崇洋媚外,而是因为很遗憾,我们中国古今的军事学者很少人研究这个东西,研究这些具体的军事技术,大家都不喜欢注意细节。两种射法具体而言是这样的。
蒙古射法的手法是用大拇指的第二关节勾弦,握拳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的第一关节来确保拉开弓弦。用拳眼将箭矢的末端夹紧来控制箭矢。因为东方的弓,包括游牧民族的弓多为复合弓,力量都比较大,所以蒙古射法必须带扳指,否则没法使用强弓,没有保护的徒手拉弓,弓弦可能会将手指割断。
欧洲射法的手法则是用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来拉开弓弦,将箭矢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这种手法可以徒手使用,但如果是弓箭手或者射箭较多,一般还是会戴手套或者在指头上缠东西来保护手指,用人的血肉之躯和这些无机物对抗实在是愚不可及的。
以上两种手法虽然分别称之为:蒙古射法和欧洲射法,但只是说相对而言,东方使用更多的是蒙古射法,而西方使用更多的是欧洲射法,并不是东方就不用欧洲射法,西方就不用欧洲射法,在中国古代,采用这种欧洲射法的也很多,尤其是中原内地。
西方一直都没有诞生中国这样的复合弓,就是日本也没有学会这门产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技术,一直使用单体弓。单体弓的工艺比复合弓简单,但力量也差的远,而且形制太大,不太适合于马上使用。我们看到电影上或者照片上日本武士拉着一个一人高的弓,看起来虽然很威风,但实际上这东西既落后,效率、力量、射程也和中国短小强悍的复合弓相去甚远。
蒙古人西征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这种短小精悍的蒙古式复合弓,他们可以在一百多步远的距离外射穿西方骑士坚硬的盔甲,使得全身藏在盔甲中的西方骑士在近身肉搏之前就已经丧身于箭雨之中。伟大导师恩格斯说得一点没错,弓弩确实是冷兵器时代最强的兵器。
1、精确度:
为什么地中海式射法的箭头搭在持弓手的外侧而蒙古式射法的箭头却搭在持弓手的内侧呢?原因就是拉弦手指尖的朝向是和搭箭手方向是一致的。因为人再怎么训练也无法避免放弦时弓弦的回弹速度远高于手指伸直的速度,所以会产生侧滑滚动。
古代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样搭箭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精确度。
侧滑的方向就是指尖的方向,这样射出去的箭并不是你瞄准时以箭杆为膛线的飞行轨迹。也就是说拉弦手指的数量越多对侧滑的干扰越大。地中海3个手指的长度都不一样,那它的干扰肯定是最大、最不稳定的。蒙古式只用大拇指撒放,相对于地中海式精确度会高一些。
西方弓箭手打仗时会带上皮手套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蒙古式射法的搭箭手其实就是持弓手的大拇指,在打仗时其实这只手指也带有扳指(筒状的),这样的意义就在于能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和初速(骨质、石质扳指肯定要比皮革手套光滑)。
2、稳定性:
现代弓之所以用地中海是因为3指的受力面大、容易上手、有箭台、碳素箭杆尾部有“弦卡”。
传统弓无箭台、传统箭无“弦卡”。所以各人认为用地中海式不太适用于精确打击(冷兵器战场上对天空齐射除外)。
用过传统箭(竹杆或木杆,尾部只有凹槽无“弦卡”)的朋友应该有过这种体会:
每次射出的箭非常的不稳定,尾部凹槽越浅越不稳定。甚至会出现放弦后箭直接就掉在地上的情况。这是因为用地中海射法的手指其实只是起到拉弦作用,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夹紧箭杆。所以射出的一霎那有很大的几率是把箭“打”出去的而不是“推”出去。因为在箭尾和弓弦之间有“缝隙”。
蒙古式射法掌握以后就算尾部无凹槽也会是100%成功射出(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对付西方弓箭手曾经多次使用此方法,让对方捡起自己的箭后无法射回来)。因为蒙古式射法并不是人们想像的只用大拇指拉弓弦,而是用大拇指第一个关节(从指尖算起)和食指第三个关节夹住了箭尾前方1.5---2厘米处,用箭尾、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共同承担了弓弦的压力。很多朋友说没有扳指根本射不了蒙古式,其实不是的。我不拿箭直接空手去拉40磅的弓都觉得受不了,而我拿上箭杆能空手拉开70磅的弓。原因就在于箭尾被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夹得很紧,把压力主要分配给了箭杆。那么蒙古式射法就属于“无缝”射击,稳定性自然高。
有过骑射经验的朋友应该能明白在马疾驰的时候是没有太大可能用地中海式搭箭射出的(疾驰之前就把箭上好的除外,但那样你也只能在疾驰时射出一箭而已)。因为来自于马背的震动会让箭杆掉下来。游牧民族发明出蒙古式射法是肯定有原因的,就是追求高度的稳定性。
关于扳指:
扳指一定要要合适到完美才能使用,大的话就缠胶布或者戴上手套再套扳指。空手用蒙古式射法的难度是最低的(也可以带皮手套缓解压力);韩国扳指目前看来是做工最好用的;中国的筒状扳指的使用难度则是最高的(古玩店或者街边地摊都有卖的,质量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