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b][color=#ffffcc]孔子——【生平简介】[/color][/b][/td][/tr][/table][/align][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attachment=11327948]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align]
[align=left]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再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align]
[align=left]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align]
[align=left]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align]
[align=left]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align][/td][/tr][/table][/align][/backcolor]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b][color=#ffffcc]孔子——【政治生涯】[/color][/b][/td][/tr][/table][/align][/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align]
[align=left]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align]
[align=left]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align]
[align=left]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所以说孔子是一代伟人。[/align][/td][/tr][/table][/align][/backcolor]
[backcolor=#990000][color=#ffffcc][align=center][table=80%][tr][td][b]孔子——【精神品格】[/b][/td][/tr][/table][/align][/color][/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align]
[align=left]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align]
[align=left] 安贫乐道[/align]
[align=left]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align]
[align=left]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align]
[align=left] 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align]
[align=left] 直道而行[/align]
[align=left]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align]
[/td][/tr][/table][/align]
[backcolor=#990000][color=#ffffcc][align=center][table=80%][tr][td][b]孔子——【政治思想】[/b][/td][/tr][/table][/align][/color][/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德治主张[/align]
[align=left]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align]
[align=left]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align][/td][/tr][/table][/align]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b][color=#ffffcc]孔子——【家世家谱】[/color][/b][/td][/tr][/table][/align][/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align]
[align=left]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e),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align]
[align=left]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align]
[align=left]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align]
[align=left]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着;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align]
[align=left]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align]
[align=left]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align]
[/td][/tr][/table][/align]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b][color=#ffffcc]孔子——【生平年表】[/color][/b][/td][/tr][/table][/align][/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align][align=left] 2岁: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align][align=left]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align][align=left] 4岁: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align][align=left]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align][align=left]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align][align=left]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align][align=left]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align][align=left]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align][align=left]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align][align=left]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align][align=left]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align][align=left] 13岁: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align][align=left]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align][align=left]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align][align=left]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align][align=left]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align][align=left]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align][align=left]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align][align=left]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align][align=left]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align][align=left]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align][align=left]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align][align=left]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align][align=left]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align][align=left]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align][align=left]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align][align=left]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align][align=left]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align][align=left]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align][align=left]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align][align=left]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align][align=left]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align][align=left]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align][align=left]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align][align=left]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align][align=left]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align][align=left]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align][align=left]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align][align=left]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align][align=left]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align][align=left]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align][align=left]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align][align=left]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align][align=left]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align][align=left]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align][align=left]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align][align=left]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align][align=left]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align][align=left]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align][align=left]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align][align=left]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align][align=left]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align][align=left]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align][align=left]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align][align=left]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六年后孔子逝世,也算作两人恩爱一生。[/align][align=left]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align][align=left]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align][align=left]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align][align=left]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align][align=left]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align][align=left]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align][/td][/tr][/table][/align]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b][color=#ffffcc]孔子——【高足弟子】[/color][/b][/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7949] [/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cccccc] [table=80%][tr][td][align=left] 孔子讲学图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align][align=left] [color=#ff0000]颜回[/color],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着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align]
[align=left] [color=#ff0000]仲由[/color],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align]
[align=left] [color=#ff0000]端木赐[/color],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align]
[align=left] [color=#ff0000]言偃[/color],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align]
[align=left] [color=#ff0000]曾点[/color],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align]
[align=left] [color=#ff0000]曾参[/color],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着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着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着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align]
[align=left]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align]
[align=left] 言语:宰我、子贡[/align][align=left] 政事:冉有、季路[/align][align=left] 文学:子游、子夏[/align]
[align=left]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颜回,字子渊
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
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
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 端木赐,字子贡
言偃,字子游
卜商,字子夏
颛孙师,字子张
曾参,字子舆
澹台灭明,字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 原宪,字子思
公冶长,字子长
南宫括,字子容
公皙哀,字季次
曾蒧,字皙
颜无繇,字路
商瞿,字子木
高柴,字子羔
漆雕开,字子开
公伯缭,字子周
司马耕,字子牛
樊须,字子迟
有若 字子有
公西赤,字子华 巫马施,字子旗
梁鳣,字叔鱼
颜幸,字子柳
冉孺,字子鲁
曹恤,字子循
伯虔,字子析
公孙龙,字子石 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鄡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旗,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参考资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应该严以待人。在孔教中颜回得到特别的尊重。
颜回家境贫困,《论语》中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的精神为后世传为佳话。颜回有才无寿,英年早逝,孔子对此非常难过。
历代追封追谥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复圣后人
一世 颜回
子 颜歆
孙 颜俭
曾孙 颜威
第五世孙 颜芃
第六世孙 颜亿
第七世孙 颜岵
第八世孙 颜卸
第九世孙 颜誉
第十世孙 颜产
第十一世孙颜异
第十二世孙颜愚
第十三世孙颜逵
第十四世孙颜律
第十五世孙颜衷
第十六世孙颜凯
第十七世孙颜邃
第十八世孙颜龠
第十九世孙颜绰
第二十世孙颜准
第二十一世孙颜阮,字怀珍
第二十二世孙颜亮,字世明
第二十三世孙颜敫,字士荣
第二十四世孙颜斐,字文林、颜盛,字叔台
第二十五世孙颜钦(字公若,谥曰“贞”)。
第二十六世孙颜默(字静伯,西晋汝阴太守)
第二十七世孙颜含(字宠都,因平乱有功,封西平县侯,年九十三卒。谥曰靖)
第二十八世孙颜髦(字君道,颜含子)、颜谦、颜约(皆颜含子)
第二十九世孙颜綝(字文和,颜髦之子)、颜显,颜约之子,曾任护军司马
第三十世孙颜靖之(字茂宗,颜綝子)、颜延之(字延年,颜显子)
第三十一世孙颜腾之(字弘道,颜靖之子)、颜竣(字士逊,颜延之长子)、颜测(颜竣弟)、颜师伯(字长深,峻族兄)
第三十二世孙颜炳之(字叔豹,颜腾之子)
第三十三世孙颜见远(颜炳之子)
第三十四世孙颜协(字子和)
第三十五世孙颜之仪(字子升)、颜之推(字介,颜协第三子)
第三十六世孙颜思鲁(字孔归)、颜愍楚、颜游秦(字有道)
第三十七世孙颜师古(字籀)、颜相时(字睿,师古弟)、颜勤礼(字敬)
第三十八世孙颜趋庭,字茂实 、颜扬庭、颜光庭(颜师古子)、
第三十九世孙颜尚宾、颜勤礼生颜昭甫(字周卿)、颜敬仲、颜殆庶、颜无恤、颜少连、颜务滋、颜辟强
第四十世孙颜元孙(字聿修,颜昭甫子)、颜惟贞(字叔坚,颜昭甫子)
第四十一世孙颜迢、颜春卿、颜耀卿(颜元孙子)、颜杲卿(颜元孙子)、颜旭卿、颜茂曾,颜惟贞生颜阙疑、
颜允南、颜乔卿、颜真长、颜幼舆、颜允臧、颜真卿(字清臣,)
第四十二世孙颜传贽、颜季明(颜杲卿子)、颜颈(颜真卿子)、颜颙(颜真卿侄)
第四十三世孙颜文
第四十四世孙颜君佐、颜君雅
第四十五世孙颜文威、颜文蕴、颜文铎
第四十六世孙颜承祜、颜涉、颜街
第四十七世孙颜仲昌、颜柽
第四十八世孙颜太初,字醇之、颜端
第四十九世孙颜复,字长道、颜继
第五十世孙颜昌
第五十一世孙颜擎
第五十二世孙颜价
第五十三世孙颜顺
第五十四世孙颜宝
第五十五世孙颜椿
第五十六世孙颜之才,字宗艺、颜之美,字宗德
第57代 颜涣、颜襄、颜池,字德裕
第58代 颜拳,字克膺
第59代 颜希仁,字士元、颜希惠
第60代 颜议,字定伯
第61代 颜公宏,字宗器,成化十八年袭
第62代 颜重德,字尚本,正德二年袭
第63代 颜从祖,字守嗣,无子、颜肇先,字启源,颜重礼之长子
第64代 颜嗣慎,字用修,长子颜胤宗先卒,
第65代 颜胤宗,字永昌、颜胤祚,字永锡,万历十七年袭
第66代 颜伯贞,字叔节,颜尹宗之子,万历二十七年袭、弟颜伯廉,字叔清,万历三十四年袭
第67代 颜光鲁,字宗旦
第68代 颜绍统,字景宗、颜绍绪,字振宗,崇祯十四年袭
第69代 颜懋衡,字以玉,康熙五年袭
第70代 颜崇文,未袭封病故,无后、颜崇敷,字化南,康熙四十一年袭
第71代 颜怀礼,字子真,早逝、颜怀圉,字彤宾,
第72代 颜士采,字庆田
第73代 颜锡嘏,字公纯,颜士庄长子,乾隆三十六年袭
第74代 颜振估,字启愚,早卒无子、颜振奋,嘉庆十九年袭
第75代 颜承裔,字波仙,系颜振淇次子,为颜振估嗣子
第76代 颜景育,字养斋,光绪十三年袭
第77代 颜世镛,字冠声,1918年承袭复圣颜子奉祀官,1975年病逝
第78代 颜廷汉,颜世镛长子,1940年生,1972年病故。
第79代 颜秉刚,颜廷汉之子,1965年生,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 ?)
春秋末年卫国人。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斤。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其称赞夫子之学问高深。
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齐吴之战
春秋末年,田常欲作乱于齐,恐诸卿大夫,故移其兵攻鲁,孔子是鲁国人,故命子贡说之。
端木赐先说田常同意弃鲁攻吴,又说吴王弃越攻齐,最后说晋王休兵御齐。最终吴败齐,而田常乱。吴复攻晋,为晋所败。越勾践趁势灭吴而霸。所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也因此而闻名于诸侯。(中华文化)
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在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是最富有的弟子。他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发了大财。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司马迁感慨地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万年网)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闵损(前536~前487) 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以德行修养而著称,在这方面和颜渊齐名。
闵子骞为人极肖。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图》中第三个典故“单衣顺母”。
此外,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闵子骞坟墓在今天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被誉为“南方夫子”。言子特习于礼,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国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冉耕 姓冉,名耕,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与颜渊、闵子骞同属德行科,他因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子夏 (约前507年出生,约前420年逝世)是孔子的一个徒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但后来大多数人用他的字作为他的名称。长于文学,对诗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义理,著有诗序,曾因丧子哀恸过度而失明。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学识要广,志向要坚定,凡事要细心去问,要从浅近处去思考,以类推于的远大地方,仁道就在这里面了。”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按荀子的报道,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许多后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早年拜师孔子,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著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冉求(前522——?) 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子有多才多艺性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但是却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先进第十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翻译:季氏比周公富有了,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说:“各位,冉求已经不是我学生了。你们可以击起鼓,声讨他的罪了。”) 。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顾。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必封徐公。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曾参(前505年——前435年) 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曾阝地,建立曾阝国。曾子的父亲叫曾点,字皙,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曾子的主要封赠
曾子自唐高宗始有封赠,宋有追加,宋度宗时升列四配。明正统时重建专庙。明嘉靖时,访求曾子后裔,授以世职。
其历代主要的封赠如下:
公元178年(汉灵帝光和元年),敕画曾子像于七十二子之中。
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赠曾子为太子少保(1)。
712年(唐睿宗太极元年),加赠为太子太保。
720年(唐玄宗开元八年),特塑曾子像坐于十哲之次并谐御制曾子赞。
739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赠曾子为郕国伯(2)。
1009年(北宋大宗祥符二年),晋升为瑕邱侯(3)。
1111年(北宋徽宗政和元年),改封为武城侯。
1267年(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升郕国公。
1330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加封为郕国宗宋公。
1539年(明世宋嘉靖十八年),敕封曾子为宗宋公。
历代帝王追赠曾子的封号,是作为褒赏勋功,表示恩宠.尊荣的。
注释:
1:太子少保——官名,从二品,下文太子太保,从一品,都是辅导皇太子的老师。
2:郕国伯——郕国古地,今山东宁阳县成阝乡。郕国伯,爵位。下文成阝国公,公爵。
3:瑕邱侯——瑕邱古地,今山东滋阳县西。瑕邱侯,爵位。
宗圣后人
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第59代 曾质粹,字南武,世居吉安永丰。生于明宏治五年(公元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二月十六日。
第60代 曾昊,早卒未袭。
第61代 曾继祖,字绳之
第62代 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第63代 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第64代 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第65代 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第66代 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第67代 曾衍肃 ,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第68代 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第69代 曾毓尊 ,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第70代 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第71代 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传镇弟传锡之子
第72代 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第73代 曾昭嗣,早卒未得承袭
第74代 曾宪石、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第75代 曾庆源,字养泉,中华民国成立后,翰林院五经博士改为宗圣曾子奉祀官。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是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
仲由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诺,忠于职守,有“政事”才。公元前498年随孔子周游列国。仲由后来做卫国蒲邑(今长垣县)之宰,也是当地大夫孔悝的家臣。事父母极孝,性勇敢豪爽,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孔子有错唯有他敢直言进谏。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死于前聩之乱,孔子闻其死很伤心,有“天断绝我”之叹。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胁迫把当时的废太子蒯聩迎回卫国当国君 (也就是卫后庄公) 。仲由为了救孔悝而与蒯聩的家臣战斗,结果被打败和杀害,年 63 岁。死后受醢刑,即剁成肉酱。
《论语》曾有记载指孔子知道子路是怎样死的:“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篇,意为“闵子在旁侍奉时,和颜悦色的样子;子路侍奉时,好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侍奉时,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说:‘像子路这样,恐怕不得好死。’”)但子路死后孔子还是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而不忍食)。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宰予 字子我,又名: 予我、宰我春秋时代齐国人,孔子弟子,为孔子门下十哲之一,擅长言辞,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他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另外,他因白天睡觉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但孔子也并非完全对宰予持负面看法,他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可见虽然在对于宰予言语上的一些看法不赞同,但仍肯定他的为人。宰予最后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樊须 字子迟,鲁人,孔子弟子他大约比孔子年少三四十岁。 [/align][align=left]《论语•子路》记载:樊迟想学农,孔子说:“吾不如老农。”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
传说字子秉,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著有《公孙龙子》一书。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白马非马是众多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争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语出公孙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
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 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是说明,“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郑国名邦,字子徒.]后世因避汉高祖讳而改名国,生子侨(即子产)。入孔门,为孔子七十二贤之十九。唐开元封“荣阳伯”,宋封“朐山侯”。但从《史记》记载来看,有疑问:子产为相时是郑简公二十三年(鲁襄公30年)即公元前543年,孔子生于鲁襄公21年即公元前552年,才九岁;刘向《新序》:“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郑邦若入孔门,当在公元前520年以后,而此时子产已亡故(公元前522年)二年。显然,子产父郑邦为孔门弟子是不可能的
强烈建议读《史记》,看“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下文是“仲尼弟子列传”,后附白话文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韑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厓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align][align=left]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厓雍字仲弓。
仲弓问政,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厓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为季氏宰。
季康子问孔子曰:“厓求仁乎?”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也。”复问:“子路仁乎?”孔子对曰:“如求。”
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穣既没,新穣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
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於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於会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原也。”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於齐,重甲困於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於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 ”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於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於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於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align][align=left]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以为子游习於文学。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子张问干禄,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他日从在陈蔡间,困,问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国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国必闻,在家必闻。”孔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国及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国及家必闻。”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宓不齐字子贱。少孔子三十岁。
孔子谓“子贱君子哉!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子贱为单父宰,反命於孔子,曰:“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穣。国无道,穣,耻也。”
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孔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弗知也。”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公冶长,齐人,字子长。
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南宫括字子容。
问孔子曰:“羿善射,妔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弗答。容出,孔子曰:“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国有道,不废;国无道,免於刑戮。”三复“白珪之玷”,以其兄之子妻之。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曰:“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尝仕。”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曾■字皙。
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也!”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颜无繇字路。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颜回死,颜路贫,请孔子车以葬。孔子曰:“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
孔子传易於瞿,瞿传楚人駏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
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
子路使子羔为费郼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漆雕开字子开。
孔子使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公伯缭字子周。
周愬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孔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司马耕字子牛。
牛多言而躁。问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
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曰:“知人。”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 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 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 已而果然。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子华使於齐,厓有为其母请粟。孔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厓子与之粟五秉。孔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
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梁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颜幸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岁。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厓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曹恤字子循。少孔子五十岁。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显有年名及受业见于书传。其四十有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
厓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align][align=left]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厓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鄡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旗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厓。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教兴阙里,道在郧乡。异能就列,秀士升堂。依仁游艺,合志同方。将师宫尹,俎豆琳琅。惜哉不霸,空臣素王
下面是译文:孔子说:“跟着我学习而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具有奇异才能的人。德行方面突出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处理政事的:冉有,季路。语言方面的:宰我,子贡。文章博学方面的:子游,子夏。颛孙师偏激,曾参迟钝,高柴愚笨,仲由粗鲁,颜回经常贫穷无所有。端木赐不接受命运的摆布而去经营商业,不过他推测的行情经常是准确的。
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有仁德的人了。”
孔子说:“颜回!多么德的人啊!吃的是一小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胡同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也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听我授业时,颜回象个蠢笨的人,下课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谈,也能够刻意发挥,颜回实在不笨。”“任用你的时候,就匡时救世,不被任用的时候,就藏道在身,只有我和你才有这样的处世态度吧!”
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过早的死去。孔子哭得特别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越来越和我亲近。”鲁哀公问:“学生中谁是最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人最好学习,从不把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的是寿命很短,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孔子说:“闵子骞太孝顺啦!他侍奉父母,顺从兄弟,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夸赞他都没有非议的闲话。”他不做大夫的家臣,不要昏君的俸禄。
所以他说:“如果有人再来召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了。”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难治的病,孔子前去问候他,从窗户里握手住他的手,说:“这是命啊!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是命啊!”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冉雍,字仲弓。
仲弓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接待贵宾一样谦恭有礼,使用百姓如同承办隆重的祭典一样虔诚谨慎。这样,在诸侯的封国里任职,就没人怨恨你,在卿大夫的家邑里任职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孔子认为仲弓在德行方面有成就,说:“冉雍啊,可以让他作个卿大夫一样的大官。”
仲弓的父亲,是个地位卑微的人。孔子打比方说:“杂色牛生出红色的小牛,两角长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作李氏家臣之长。
季康了问孔子说:“冉求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冉求能够把那里的军政事物管理好。至于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象冉求一样。” [/align][align=left]冉求问孔子说:“听到应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立刻行动。”子路问孔子说:“听到应做的事就应该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听到就能立刻行动呢?”子华感到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说:“我大胆地问问,为什么问同样的问题而回答却不一样呢?”孔子回答说:“冉求做事畏缩多虑,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做事有两个人的胆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作出榜样,然后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劳作。”子路请求进一步讲讲。孔子说:“持久不懈。”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子路要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象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象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喜欢跟随孔子出游,曾遇到过长沮、桀溺、扛着农具的老人等隐士。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到了齐国。
[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6077d8d05ca0e.jpg[/img]
宰予,字子我。他口齿伶俐,擅长辞辩。拜在孔子门下以后,问道:“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环。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backcolor=#cccccc] [/backcolor]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center][color=#ffffcc][b]孔子——【孔子作品】[/b][/color][/align][/td][/tr][/table][/align][/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孔子诗选[/align]
[align=left] 去鲁歌[/align]
[align=left]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披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align]
[align=left] 蟪蛄歌[/align]
[align=left]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align]
[align=left] 龟山操[/align]
[align=left]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align]
[align=left] 注:《琴操》:“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align]
[align=left] 盘操[/align]
[align=left] 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陬。[/align]
[align=left] 注:见《琴操》。[/align]
[align=left]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align]
[align=left] (《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来的。)[/align][/td][/tr][/table][/align]
[backcolor=#990000][align=center][table=80%][tr][td][b][color=#ffffcc]孔子——【孔子家谱】[/color][/b][/td][/tr][/table][/align][/backcolor][backcolor=#cccccc][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left]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align][align=left]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align][align=left] 卌五世祖蟜极[/align][align=left]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align][align=left] 卌三世祖契[/align][align=left] 卌二世祖昭明[/align][align=left] 卌一世祖相土[/align][align=left] 四十世祖昌若[/align][align=left] 卅九世祖曹圉[/align][align=left] 卅八世祖冥[/align][align=left] 卅七世祖振(王亥)王恒[/align][align=left] 卅六世祖上甲微[/align][align=left] 卅五世祖报乙[/align][align=left] 卅四世祖报丙[/align][align=left] 卅三世祖报丁[/align][align=left] 卅二世祖主壬[/align][align=left] 卅一世祖主癸[/align][align=left]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align][align=left]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align][align=left]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align][align=left]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align][align=left]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align][align=left]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align][align=left]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align][align=left]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align][align=left]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align][align=left]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align][align=left]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align][align=left]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align][align=left]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align][align=left] 十八世祖商王康丁[/align][align=left] 十七世祖商王武乙[/align][align=left] 十六世祖商王文丁[/align][align=left] 十五世祖商王帝乙[/align][align=left]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微子微仲衍[/align][align=left] 十三世祖宋公稽[/align][align=left]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align][align=left] 十一世祖宋闵公共[/align][align=left] 十世祖弗父何[/align][align=left] 九世祖宋父周[/align][align=left] 八世祖世子胜[/align][align=left] 七世祖正考父[/align][align=left] 六世祖孔父嘉[/align][align=left] 五世祖木金父[/align][align=left] 高祖祁父[/align][align=left] 曾祖防叔[/align][align=left] 祖父伯夏[/align][align=left] 父叔梁纥[/align][align=left] 孔子[/align][align=left] 子孔鲤孔子雕塑[/align][align=left] 孙孔汲[/align][align=left] 曾孙孔白[/align][align=left] 玄孙孔求[/align][align=left] 六代孙孔箕[/align][align=left] 七代孙孔穿[/align][align=left] 八代孙孔谦[/align][align=left]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align][align=left] 十代孙孔忠[/align][align=left] 十一代孙孔武[/align][align=left] 十二代孙孔延年[/align][align=left] 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align][align=left] 十四代孙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align][align=left] 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align][align=left] 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align][align=left]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align][align=left]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align][align=left] 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align][align=left] 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汉太中大夫[/align][align=left] 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align][align=left] 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align][align=left] 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align][align=left] 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align][align=left] 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align][align=left] 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align][align=left] 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align][align=left] 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align][align=left] 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align][align=left] 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align][align=left] 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align][align=left] 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align][align=left] 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align][align=left] 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align][align=left] 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align][align=left] 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align][align=left] 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align][align=left] 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align][align=left] 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align][align=left] 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align][align=left] 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align][align=left]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align][align=left] 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align][align=left] 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align][align=left]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align][align=left] 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align][align=left] 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align][align=left] 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align][align=left]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align][align=left] 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align][align=left] 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align][align=left] 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align][align=left]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任、孔尚乾(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align][align=left]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烜、孔昭焕(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3代衍圣公孔庆熔、孔庆仪(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align][align=left]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align][align=left]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align][align=left]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align][align=left]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align][align=left]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佑仁[/align][align=left] 第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align][/td][/tr][/table][/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cccccc][backcolor=#cccccc][backcolor=#cccccc][/backcolor]
[/backcolor][/backcolor][/align][/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cccccc][/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td][/tr][/table][/align][/backcolor]
[ 此贴被妮妮tai在2010-07-25 18: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