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洙何许人也?林洙是梁思成的遗孀,他的第二任妻子,一位清华大学的老教工。
1928年林洙出生于福州。在上海结束了中学教育后,林洙同时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但是公职人员的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 林洙的父亲是铁道部的工程师,想让她北上去考清华的先修班。他给同乡林徽因写了一封信,恳请她帮助女儿进入先修班。 但实际上对她帮助最大的。其实不是她的父亲,而是她的男友程应。林洙1948年中学毕业后,随男友程应铨来到清华大学。程应铨在建筑系任教,林洙想进先修班学习。经程应铨介绍,林洙慕名去拜访林徽因。林徽因看在程应铨的面子教林洙学习英文。后来,程应铨和林洙要结婚,曾接受林徽因的个人资助。这一切,都因为程应铨的关系,没有程应铨,林洙不可能认识林徽因,更不可能结交梁思成,也不会有林徽因夫妇的资助。
---------------------我是程应铨与林洙的分隔线----------------------------
抗战胜利,为盟军当翻译的程应铨从缅甸归来,飒爽英姿,够得上“倜傥”二字,画画、摄影、游泳、打网球,无一不精。江西程氏清代出了好几位人物,有一位曾监造颐和园。程应铨秉承家学,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想上极具艺术眼光,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高才生。
历史学家程应镠把弟弟程应铨介绍给昆明天祥中学学生林洙,让他在返上海的路上照顾林家。林洙父亲学建筑出身,与程应铨一聊如故,遂以女相许。
梁思成和林徽因主持了程应铨和林洙的婚礼。程应铨任教清华大学建筑系,林洙任该系秘书。儿子小老虎、女儿小妹相继出世。
号称建筑系的四大金刚之一的程应铨担任规划教研组组长。在师友眼里,他极Gentleman(绅士),个性十足,一身才气,一身傲骨。对志同道合者,披肝沥胆;对不入眼者,不置一语。
1957年程应铨因是林徽因古建筑思想体系拥趸者而被划为右派,林洙受其牵累,降格进资料室。林洙就在这种情况下,与程应铨离婚了。
程应铨住进单身男老师宿舍。
程应铨对亲人说,林洙签字离婚时说,他只有两件事让她感觉良好,一是1956年作为中国建筑家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波兰等东欧国家,林洙作为年轻建筑学家的妻子觉得风光无限;另一件是他翻译了不少好书,得到不少稿费。此两项皆直指名利。
林洙告诉程应铨:两年之内摘去右派帽子,可以复婚。林洙嫁梁思成前,系里找程应铨谈话,问两人有无复婚可能,他刀截般分明:“不能。”他说:“我又不是武■的太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而林洙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写道——1957年整风运动中程应铨犯了“错误”,对他的批判帮助是在民盟小组会上进行的,领导让我也参加。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每次都缩在一个角落里。我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同志们的批判我也听不大懂,回到家里我想帮助他,希望他的检查能深刻些。我不认为他从根本上反对GCD,但是人总是有私心的,也许他对某些工作上的安排不满意,因而对组织或领导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建议他从这方面找找根源,他拒绝了。我得出结论,他是一个在思想上包得很紧的人,甚至对我他也不愿深谈,他终于被划为右派…… 组织给他做结论时,我才知道他最大的罪状是:批评共产党在城市规划工作上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把一些专家排斥在这一工作之外。那时我对政治一无所知,虽然我不明白这算是什么罪行,有多严重,但那时我相信GCD是绝对正确的…… 我不得不考虑这个家庭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来问我:“妈妈,你当初为什么没有和右派划清界线?”我将何言以答?最后我决定离开他……
程应铨因课大受学生欢迎,工资没变,照常教书。林洙担心他把孩子带坏,不许孩子来找他——他带偷跑来的孩子出去吃饭,让儿子陪自己喝啤酒。三年困难时期,他就把馒头切成片,放在暖气片上,孩子放了学就偷偷上爸爸宿舍拿馒头片吃,林洙知道,免不了一顿打……偶尔,程应铨也会失神,将友人之女喊成“小妹”,那是他女儿的乳名。
寂寞的程应铨热衷于替亲友照相。冲洗好,再骑着自行车挨家送。沈从文全集里有些照片便出自他之手。生活无人料理,他自我解嘲:“可怜王老五,衣破无人补。”
“文革”中,程应铨一度是逍遥派,教学生打网球,与友人在游泳池竞技。但,工宣队终于找程应铨谈话,说他在缅甸当过美国人的翻译官,是隐藏的特务。怕被揪斗的他在清华西门的干河沟里过夜。他非常注意仪表,很有范儿,不愿顶着校内理发店剃的“锅盖”,专程进城理发。如今却形如“丧家之犬”,将自己放倒在污垢的沟里,面对满天冷月残星,他想:头脚倒置时,停止呼吸才能中止羞辱。
1968年12月13日,程应铨换上访问莫斯科时所穿的崭新西装,跳入他无数次如鱼般游弋的游泳池,将自己和水一道冰封……
沈从文在给程应镠的信里,将林洙离开程应铨和再嫁梁思成统统归结为“本性上的脆弱”。“我们如真正开明,即不宜对之有任何过多的谴责和埋怨!”“脆弱”朝褒义上理解,则是“世俗女子的进取心”,退避和进取皆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若朝贬义里理解,则是类似昆虫的一点趋光性,世俗光耀下的本能反应。
文革前开政协会议,会后政协委员们可以优惠价买当时算是高档生活用品的高压锅。林巧稚调侃不登记的梁思成:“现在梁公的钱自己做不得主了,得回去请示新夫人。”沈从文说:“林洙就是爱钱。”她不能不爱钱,尚有一对儿女要抚育。再说,她本来就非林徽因那样高蹈于世的女子。
-----------------我是梁思成与林洙的分隔线----------------------------------------
初到清华,她20岁,扎着头巾,穿着裙子,露出细长的小腿。因为先修班那一年没有办,林徽因决定每周二、五下午亲自辅导她的英语。而林徽因当时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英语课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直至完全停止。
林洙在建筑系的楼道里,第一次遇到了梁公——梁思成。这位长者扬了扬眉毛,说:“这么漂亮的姑娘,一定是林小姐。”
林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而多年以后,林洙回想起来,她当时绝对想不到,命运给她与梁思成,安排了那么多的纠葛和磨难,以至于她的后半生,只得以他为中心。
1959年,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的管理员,林洙担当了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闲暇时间,也时常聊天、谈心,或者做些小菜,送给梁思成的岳母吃。
过去,林洙与林徽因交谈,都是林徽因口若悬河,她自是插不上嘴。而与梁思成谈天,虽然是晚辈,就连林洙这等本来不善言辞的人,也在这个“大人物”面前,发挥其有限的口才,发表着幼稚而热忱的意见,从沈从文、曹禺、巴金,到欧洲、苏俄的小说,再到建国后的小说,滔滔不绝。而梁思成则在一旁静静倾听。他是她的师长,现在却渐渐成为了她倾诉的朋友。她甚至对他讲了她的婚姻,她恋爱的烦恼。而梁思成也是推心置腹。
1955年林徽因去世后,“万籁无声,孤灯独照”,林洙给他带来了温暖和慰藉。这是他极大的幸福,也是诸多的烦恼。
他于是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给她写了一封大胆的信: 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
林洙当面看完了这封信,梁思成却害怕唐突了她,嗫嚅着说,我以后……再不写这样的东西了……
林洙一听到这样的话,陡地觉得伤心。她扑到她敬爱的师长和朋友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他们只是决定,从此以后生活在一起。
林洙走向梁思成,承受了“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等舆论压力。她如此利索地分割了和程应铨的夫妻情,不由人不作如是推断。据说,张奚若曾警告梁思成,若与林洙再婚,将和他绝交。老先生果然与梁断绝了往来,一生情义就此戛然而止。个中,有多少难言之痛。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中,一直流传着林洙摘下出于李宗津之笔的林徽因画像,长女梁再冰打了林洙一耳光后拂袖而去从此不进家门等传说。传说带着强烈的打抱不平意味。
再婚的梁思成陷入亲情的孤岛,与儿女、兄弟姐妹都不再来往——亲情的压力更大于陌生人的议论。梁思成的长女梁再冰尤其反对这桩婚事,她游说她的叔伯和姑母们,让他们联合写信,反对梁思成再婚。梁思成和子女的疏远,与兄弟姐妹的不往来,她认为是自己造成,一直负疚在心。
而梁思成却坦然处之,他宽慰她,鼓励她,承担了所有人的责难和诟病。
林洙因此觉得那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日子,林洙对采访她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吴虹飞说,“他了解我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往往是我刚要开口说话,他就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
他叫她作“眉”,因为福州地区所有人家的大女儿的小名都叫“眉”。
在婚后仅有的一张合影中,林洙穿着黑色布鞋和小花棉袄,梁穿着深色中山装,因为站在高一级的台阶上,显得比林洙高出一头来。林洙身体略微右倾,似乎要靠在梁思成身上。两个人面对着镜头,微笑。
这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合影。她是一位凡俗的妻子,他是一名平凡的丈夫。她仰视着他,他与她平等相处。她曾经在信中对自己的丈夫恳切地倾诉:“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
那是一位妻子对丈夫,一个女人对男人,全心全意的依赖和爱。
然而她并没有旁人所想象的那样,获得显赫的名声和地位。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她的生命再次陷入动荡。
“文革”期间,红卫兵、工宣队曾经训话林洙,要她和“反动学术权威”划清界限——离婚。
梁思成也迫于压力,对她说:“也许你和孩子们还是离开我好。”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林洙的两个孩子,林哲和林彤。
但是她并没有离开。相反,她尽力保护着他。 彼时,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入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当时,梁思成无法完成“自我批判”,处境凄凉,精神上也十分孤独,惟一的陪伴,就是忠心耿耿的“愚妻”林洙。
他们居住的清华北院的屋子十分潮湿,到了冬天,墙上、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冬天刚搬进去,即便是生着炉火,室温还是在零度左右。忽然窗上玻璃被人砸碎,林洙与孩子们在大风中,手忙脚乱地糊报纸,但怎么也贴不住,因为浆糊一抹上就冻成了冰。
那时,清华已经被“工宣队”成员包围。
某天晚上,梁思成病卧在床,忽然有不明的大汉戴着红袖箍闯将进来,拿着手熗和刀,勒索财物。林洙挺身与之周旋,于是皮鞭朝她劈头打了过来。梁思成猛然扑过来:“你们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只见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来人害怕出人命,就先撤走。 次日梁思成要求林洙离开家里,由他一人对付不明来历者。林洙后来说,我明白他的考虑,但我一步也不肯离开他。
那是1968年7月27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
“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但是……我惟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你真是‘反动权威’忠实的老婆。”梁思成对妻子说。这位老人到了生命的困境,仍然不忘记幽默一下。
那时,整理梁思成大量图书和资料,林洙翻出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的是一些精美的雕塑品的图片。把玩着一对汉代铜虎的图片,梁思成情不自禁地说:“眉,你看看多……”“美”字刚要说出口,忽然想起是当前最犯忌的词,于是改口说,“多……多么‘有毒’啊!”两个人忍不住相视大笑。那是“文革”以来第一次欢笑。
这些图片,就是后来梁思成的著作《中国雕塑史》里的珍贵资料。
1987年,林洙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佛格博物馆亲眼看到了这一对汉代铜虎,耳边又响起了梁思成殷切的赞叹:“你看看,眉,你看看多……多么有‘毒’啊!”
林洙忍不住笑了。
事过境迁,斯人不在,我问她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什么。林洙的回答自是坦然:“他(梁思成)给了我快乐。”
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
梁思成死后,给她留下一个4000元的存折。因为后来要把下放的儿子林哲调回北京,她动用了其中的2000元。其余的,到现在还在存折里,和其他的稿费放在一起。梁思成后来的稿费并不高,约3万左右,分了几次给她。还有一次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奖”,发给她1万多元。 梁思成也没有留下房子给她们。“文革”后她和子女们被轰出了新林院。一直到后来,作为清华老教工,她分到了一室一厅。当时单位也分给她的女儿一间房子,于是他们把两个住处合起来,换来了西南小区的两室一厅的老房子。她和儿子、儿媳还有小孙女,住在一起,有些逼仄。为着摄影记者拍照,她穿上好几年前做的一件蓝裙子,廉价的布料,蓝得艳而俗气。脚上的鞋大概是橡胶的,有老化痕迹。她不怎么拍照,有些不自然。她有心脏病。最近,每天早上到校医院打点滴。我看见她为了怕不好看,偷偷把手上的针头胶条撕下,团在了手心里。
她在资料室工作,月薪七八百。退休之后,她被返聘回去,负责收购大量的建筑资料,加上退休时的工资补差,每个月2000多元。没有职称,不能够享受新的工资待遇,也没有岗位津贴。
她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11点。建筑系的学生经常能看到这位穿着蓝色裙子的老人在清华园里缓步而行。由于长期做资料整理工作,她虽已76岁高龄,头脑却仍然十分清晰,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包括家里的琐碎家务。
她的快乐在于传播她的丈夫的思想与精神。她热心地给国外的研究者邮寄材料。有学生从新加坡回来,奉导师之命特地向她道谢。一个在北医三院的工作人员对她说,要看病,她可以帮些忙,安排专家给她看。一个学建筑的女学生,特地跑过来,恭敬地叫她林老师,因为林洙写的那本《建筑师梁思成》,跟随了她许多年,她读它不下10遍,每次都特别激动。
梁思成1972年去世,林洙才44岁。30多年过去了,她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和孩子一起,也很好。”
或许因为爱他,林洙也全无芥蒂赞美着林徽因:“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风华绝代,才华过人。”林徽因对她并非实体,而是神。
她家客厅的沙发上摆着一本作家出版社的《徐志摩婚恋传奇》。因为据说又要写林徽因的连续剧了,不少人来找她回忆林徽因和徐诗人的不可回避的“友谊”。而林洙却想知道到底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交往有多深。然而她和别人知道的是一样的多。“我只是想,假如有人来问我这件事情,我从保护林徽因的角度,怎么跟他们来说这个事。”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说,她(林洙)真是厚道。
------------------------关于爱情-----------------------------------------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洙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或许梁思成爱上林洙,是为了满足潜意识里他在林徽因的不到的仰慕与自尊。
或许林洙嫁给梁思成,是为了在艰难的时代生存下去。她不是小三,却甘愿背负恶名。
当初,在英年男子那儿,她何其薄寒,施以冰季;而在垂暮老者那儿,她何其忠诚,报以春季。爱情,果然没有逻辑,没有道理可讲。
2004年6月,为纪念林徽因诞辰100周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建筑师梁思成》的一次修订再版。她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将一些部分整合在一起,又添了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她更多的,还是追述梁思成的学术生涯,这些与林徽因有着关联。
就像那本新书的封面,是一张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合影。而林洙是看不到的。
林洙写自己写得少。她甘于当一个陪衬,或者,连影子都不是。她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学识和修养,去评述他所崇敬的人的人生和学术历程。
她是林徽因阴影下的女人
[img]http://www.chinajsb.cn/img/2004-01/20/2342E2.jpg[/img]
[img]http://www.thefirst.cn/mmsource/image/2008-1-7/0107-NEWS46_7.jpg[/img]
[img]http://i3.sinaimg.cn/IT/d/2006-09-11/U68P2T1D1130052F13DT20060911143726.jpg[/img]
[img]http://www.gmw.cn/images/2004-07/15/xin_2607011516419681490316.JPG[/img]
[img]http://www.cnhubei.com/images/200406/ct-2004070419-1.jpg[/img]
[ 此贴被残菡在2010-06-18 15: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