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事制度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158 回复:3

[人文通史] 唐军事制度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3 0
唐军事制度
[align=center][color=#ff0000][size=5][b]唐兵役制度
[/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
[color=#660000]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府兵从 军府州21~60岁的成丁中征发,3年或6年选点一次。一旦确定 军名,即成为府兵,隶属于折冲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 事训练。府兵服径自备衣粮、驮马、部分轻武器。兵募,名义上为招 募,实质上是强制征发。高宗、武后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失地的农民无力承担自备戊具、资粮,兵士逃亡日多。开元二 产五年(737),庸玄宗诏令各道节度使,招募自愿长驻镇、戊的健 儿,并允许家口随军,官给田地屋宅。天宝八年(749)玄宗宣亦停止 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遂废止,兵募也大致同时结束。唐王朝一 度依靠招算兵士组建的扩骑来充当宿卫。
  
  [b]唐后期行募兵制[/b]
  
  神策军、藩镇兵大多是招募来的。代宗大历 十二年(777)诏:“兵士量险隘招募,谓之健儿,给春冬衣,并家口 粮。”募兵制的主要内容:①招募数额由中央确定,各藩镇具体负责募集。一般号召自愿应募,以身体健壮、有一定身高、会使用某种兵 器为应莫条件。2。允许家属随军居住。3。按规定给士兵发放衣、粮和酱菜钱。4。赏赐。应募、征战、捉贼等皆有赏赐。这实质是政府 发给兵士养活家口的薪俸。5。拣放。招募兵士无服役年限规定,但 有淘汰老弱病残即拣放的要求。6。优恤。因作战阵亡的将士.允许 其子弟从军,如无子弟,死者家属可领其3~5年的衣粮;伤残者终 身不停衣粮。这些,对五代、宋朝募兵制有重大影响。
  
  [b]府兵制[/b]
  
  隋唐都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团,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班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有时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除外出执行任务时期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冬季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府兵的戎具、军粮大多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府兵制贯彻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集中,拥兵26万,约占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调遣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利于防止将帅的专兵跋扈。 
  
  [b]府兵制度的瓦解[/b] 
  
  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这个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另一方面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也有密切的关联。
  
  由于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能勉强维持。后均田制逐渐解体,农民便无法负担沉重的兵役。这是造成府兵制破坏的主要原因。原先规定戍边和出征实行三年一轮换制,但以后士兵服役的年限日益延长。边将们对待士兵极其残酷,他们为了侵吞士兵携带的财物,强迫他们白天服苦役,夜间住地牢,折磨致死。到京师宿卫的府兵,境况也极差。他们不仅“番役更代,多不以时”,甚至被卫佐借给豪家当奴仆。以上种种原因,使人们视兵役为畏途。这样,府兵的兵源就渐渐枯竭了。到749年(天宝八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因此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center][size=6][b][color=#ff0000]大唐帝国军制[/color][/b][/size][/align][align=center][b][color=#ff0000][size=6][/size][/color][/b][/align][align=center][b][color=#ff0000][size=6][/size][/color][/b][/align][align=center][b][color=#ff0000][size=6][/size][/color][/b][/align]
[align=left][color=#660000]高祖龙兴太原,废府兵为私兵,设大将军府,置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四子领;左、右军各设大都督一人,由长、次子分领,并各有三军,六军各置统军一人。定鼎后,与初唐、中唐、晚唐的社会形势相对应,其兵势数变,详述如下。 

 [/color][color=#660000][b] 一、初唐的府兵制度: 
[/b]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将关中分为12道,即12个行政区域;每道置一军,共12军;又设若干骠骑府、车骑府,分别隶属于12军。武德三年分别授予此 12军军号:万年道参旗军、长安道鼓旗军、富平道玄戈军、酒泉道井钺军、同州道羽林军、华州道骑官军、宁州道折威军、岐州道平道军、邠州道招摇军、西麟州道苑游军、泾州道天纪军、宜州道天节军,每军设将、副将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战。 

  2、 贞观时依隋制,设府兵之最高统帅部门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这十二卫各领军府40至60不等,军号分别为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以及太子东宫六卫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东宫十帅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color][/align][color=#660000] 太宗又分全国为十道:关内、幽稀⒑颖薄⒑佣⑸侥稀⒙び摇⒒茨稀⒔稀⒔D稀⒘肽希淙挥?2卫和六卫率分领,但同时又按地域隶属于道,所以府兵有双重节制。12卫和六卫率领有军府,但不得自行征调,调兵须有皇命,地方上不见命令不发兵;十道及下属各州不直接领兵,其对下属军府的职责是进行检查督促;各军府长官发兵时须以鱼符为凭,州、道长官参与合对;各卫、率所属军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数个军府也分属不同的卫、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结党和割据,虽然缺点是不利于应急,但笔者觉得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了。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于此!!!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副手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军府改称折冲府(即折冲于樽俎之间之意,备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数目时有增减,大约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约60万人,骑兵约占十分之一。编制如下: 

  十道(检点士兵于) 
  | |--上府(1200人)-6团-12旅-24队-120火 
   12 | | 
  卫 | |--中府(1000人)-5团-10旅-20队-100火 
  和(取兵于)------折冲府 ----- | 
  六 |--下府(800人) -4团-8旅- 16队- 80火 
  卫 | 
  率 |--特府(1500人) -5团-15旅-30队-150火 

  每火10人,设火长;每队5火共50人,设队正;每旅2队共100人,设旅帅;每团2旅共200人,设校尉;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3、 唐代府兵制度概况: 

  (1)兵员概况:
   
  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三卫五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国以上官员子孙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组成;家中人口多、体力好的人21岁入役,61岁出军,三年一检点,相当于终身义务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调,同时自备粮秣、短兵器,战马和盔甲、长兵器由国家负担,每年冬季以府为单位由折冲都尉指挥进行操练。 

  (2)勤务:
   
  府兵平时分散在各地折冲府,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宿卫任务,称为“番上”。兵部将距京城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里至1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 里的折冲府兵分为10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这个规定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府兵的驻扎地距京城无论远近,其实际服役天数(包含路途往返及实际宿卫时间)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确实极远而影响到了府兵服役质量,可以上缴一定数目的钱物来以资代番,还可以连续执行两个月的宿卫任务来并番;如遇临时征发远征作战,战后可按作战时间免去其番上任务。如此即可保证府兵的训练时间不受干扰。 

  (3)衰亡: 

  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对于有军府的州很重视,保证了兵源需要和军费控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弛坏和农民逃亡,兵源已近枯竭,折冲府已无兵可交、不能维持番上;且府兵分布比较分散,军官升迁缓慢、军士被卫将视为厮役,也以无人愿入伍了。故天宝八年,朝廷即实际上废除了这种制度。 

  [/color][color=#660000][b]二、彍骑: 
[/b]
  府兵为初唐时期的主要的中央军,但并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与其并行(贞观至开元年间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募兵),比如说沿边戍兵既是大多为募来。开元十年,因久无边事,亦因限制边将日骄,将60万边兵裁撤了20余万,恰好此时府兵制度已经浸坏到了极点,很多军府已经不能派出番上的士兵,朝廷因此转而用募兵来解决中央宿卫部队的兵员问题,从裁撤的边兵中拣选12万人直接隶于12卫,不再派往其下属军府,直接由本卫番上,而12 卫从此亦不再依靠各折冲府输送士兵了。这一由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募兵制的盛行,使得彍(音“锅”)骑就此组建并直接代替了府兵!但是天下承平日久,军备松弛、重文轻武,原来募集的彍骑士兵待遇、素质、士气、训练均较地下,既不象府兵自备资粮,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国家供给,因此它属于过度性的军队,仅存在了20余年就只剩下了官员和空额,历史极短。也有说法云彍骑是属于府兵的一种,但从上述分析中笔者觉得还是应该区别开来。  [/color]
[color=#660000]  [b]三、禁军: [/b][/color]

[color=#660000]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统称,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16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宦官居北,称为北衙或北司,羽林亲军等禁兵属北衙,由皇帝亲信宦官负责,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皇帝、太子亲兵。有时南北衙兵将也会对调、互兼官职。 

  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宫城宿卫,称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他们终身为皇帝亲兵、子弟相补、待遇优厚。总体来看,禁军可以人为地分为5个系统,第一是太宗选善射者百人组成的百骑,以后陆续更名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军,第二是太宗精选勇士组成的北衙七营,以后陆续更名为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之最亲信,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羽林亲军在玄宗时因朝廷开边、许多悍将劲卒转投边兵追求军功而削弱了许多;第三是肃宗至德二年用追随其回到长安的禁兵子弟组成的左右神武军,故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总称北衙六军;第四是肃宗为加强殿前警卫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厢,当时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殿前射生左右军、左右神威军、天威军。 

  第五既是中晚唐时期最主要的禁军--神呔9?54年(天宝13年),朝廷为防御吐蕃新设一只边兵首称神策军(兵员应为募集),为平安史之乱勤王后由宦官鱼朝恩掌管,驻扎陕州,收编了很多精锐的西北边兵,兵额已上万;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鱼朝恩掌之驻扎苑中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又收编了许多精锐的藩镇部队,分为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策军,两军主将为护军中尉、副将为中护军,均为宦官,并由此而确立了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制度,同时边兵往往归神策军指挥,称为神策营,神策军也于此时达到了极盛。神策军除负责宫廷宿卫外,同时还兼负防御外敌、平灭内患之职,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战、克建奇功,最后发展到拥兵15万。但这是皇帝通过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队,除亲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阉人气焰日盛、难以节制、逐渐大权独揽,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神策军增加粮饷、提拔军官,致使神策军耽于享乐、兵无斗志,予藩镇以“清君侧”之口实屡屡举兵向阙,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杀宦官以求藩镇退兵,朝廷威严尽失。至晚唐时,五部禁军均已兵微将寡、名存实亡了。 

  [b]四、藩镇:[/b] 

  1、唐初时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长官为大都督(战时出征称大总管),又以守捉、军、城、镇作为不同等级的边防军分区,其长官称为“使”,有时一部分都督以钦差身份持节上任,至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节度使为固定官职取代“使”时仍只有统兵权;玄宗时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藩镇既指节度使及所部军队,首长由重臣出任,赐双旌双节、揽军政大权,十镇共拥兵486900人: 

  藩镇名————所在地——职责——军力 
  安西节度使 今新疆库车 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节度使 今吐鲁番 防御突骑施、坚昆 20000 
  河西节度使 今甘肃武威 隔离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节度使 今宁夏灵武 防御突厥 647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剑南节度使 今成都 防御吐蕃、绥靖南夷 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 今广州 绥靖南夷 15400 
  河东节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御突厥 55000 
  范阳节度使 今北京 防御契丹、奚 91400 
  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招抚室韦、靺鞨 37500 

  2、藩镇军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儿、罢诸州团练使后新组建的团结兵和地方乡兵;按构成划分有只领的外镇兵、属下州的郡兵、屯于藩镇帅府内宅的内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称衙兵,藩镇之最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3、节度使权限过大,亦有身兼数镇者,终至酿成安史之乱。乱平后,以前为平叛新设的和归附的藩镇林立,兵将久镇一处导致节度使出现世袭现象、尾大不掉,朝廷无力节制;而一些忠于王事的藩镇因宦官监军掣肘、国家粮秣供应不及时也倍受钳制。噫,藩镇!军制之毒瘤也![/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color=#660000][/color]
[align=center][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color][/align][color=#ff0000][align=center][size=6][b]唐朝军队体制编制[/b][/size][/align][align=center][b][size=6][/size][/b][/align]
[/color][align=center][color=#660000][/color][/align][color=#660000] 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 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高祖武德 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 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 局面。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 骁卫、左右武卫、左有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谙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 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每队分 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 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 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 战或戍守边防 府兵 上番,按距长 安远近确定番 期,如5oo里 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 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 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 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 兵。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 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兵募的装备由当地政府供给, 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互相资助。由于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师 宿卫,从事征成的兵员有限,所以多次征战主要征发兵募进行,如 高宗征伐辽东,一次出兵50余力人,大多是兵募。玄宗时沿边镇兵60余万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边年限不固定,有时长达 五六年。

  [b]禁军[/b]

  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 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原为元从禁军,后来改从卫 士简补或召募。太宗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挑选其中 骁健善射者百人r名为“百骑,武后再扩大为“干骑”,中宗又改名 为“万骑”。高宗、玄宗又分别建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官员、 名秧与诸卫相同。此后,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史籍统称左右羽林、 龙武、神武为六军。

  [b]边防军[/b]

  各边防军事机构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镇、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 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每镇、戍分别置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军、守捉自高宗起逐渐增多。各置使 和副使,所领兵数比镇、戍多。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 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长官。景云二年(711),首以贺拔延 嗣为河西节度使,即军区的固定长官,至大宝九年,沿边地区已有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九节度 使、一经略使,节度使所辖军、守捉、镇、戊的边防体制更加完备。

 [b] 团结兵[/b]

  又称团练兵,土团,是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骑团 防备突傲:每150户征兵15人,马一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规 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各地征召 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 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囚乡耕种。

  [b]唐后期的军队
[/b]
  主要是神策六军、藩镇兵。神策军,原先是陇有 临挑郡的一支边军。安史乱起,神策军干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驻陕 州。后进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子禁军。贞元十二年(796),分神策军 为左、有两军,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固定制度。宦官还进一步控制了人数不多 的左有功林、左右龙武、左有神武等六军。神策军在宦官的统领下, 响赐优厚,发展到18万多人,分别屯驻于京师及京西北谙镇,在保 卫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动乱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经过黄巢起 义军的打击和朱温的诛杀,歼灭殆尽。

  藩镇军,即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 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干.多至10万人。各藩锗兵,由 于屯驻地区与担负任务不同,分为牙兵(又称中军、牙中军、牙内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牙外军(又称外营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镇兵(屯驻藩镇属郡关津要地)等。牙兵系节度使的亲 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河 朔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轨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 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
[color=#660000][/color][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
[align=center][size=6][b][color=#ff0000]唐朝军事领导体制[/color][/b][/size][/align]


[align=left] [color=#660000]唐朝(618—907)全国境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汉族为主体的各 民族广泛融合,与亚洲各国友好交流频繁进行,农业、手工业蓬勃 发展,商品交换空前活跃,先后出现过贞观、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后,B家由盛转衰,集中统一的政治局面遭到破坏,中央与藩镇、朗 官与宦官的矛盾斗争长期困扰.国力严重削弱。这种盛衰反差也反 映到军制上,从各项军事制度的制定到施行,从军权的集中到各类 军队的消长,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军队的消长,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color][color=#660000][b]军事领导体制
[/b]  
  唐建国后,沿袭随朝三省六部制,实行统一的 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尚书省厂设兵部为中央最高军事行政领 导机关。置尚书一人为长,侍郎二人为副,下领兵部、职方、驾部、库 部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一或二人。兵部统掌全因军政事务,凡各 军事单位的编制定额及其审定,征召或增减兵员,调遣兵马,选拔 武官,以及全国地图、甲仗、监牧的管理,皆由兵部负责,或会同有 关机构共办。
  
  中央统率全国府兵的机构是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六率。卫各置 大将军和将军、率各置串和副率为正副长官,以其僚属分掌具体事务。府兵以外直隶于皇帝的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等北衙 禁军,置大将军和将军统领。战时则临时任命行军元帅、行军总管 和招讨使、都统等为帅,统军征战,战毕即回原任。 在地方,于各州和边镇设大总管府或总管府(后分别改称大都 督府和都督府),出地方高级军政机构,分别置大总管、总管为长。 中唐以后,又于边镇和军事冲要置节度使或经略使,为统辖各地区 军、政、民、财的最高长官。同时、边境要镇还没有军、守捉、坡、镇、 戊等军事机协,负责戊守事宜。
  
  唐朝还实行监军制度,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自唐初至武后时 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 任出征军队的都监或都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 唐朝军事统领机构和将帅:一般直隶于皇帝,由皇帝决定建裁和任免。安史乱前,中央尚能有效地控制军权,安史乱后,中央集权 大为削弱,出现了港镇拥兵割据日趋严重的局面。正是这种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color][/align]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03 0
在素材的各个朝代的军事相关内容都相对较多~
喜欢的亲可以搜索一下。
已审。
¥浅醉

ZxID:11679721


等级: 职业撰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05 0
伟大的盛世唐朝啊!


兮兮笑

ZxID:11222810


等级: 职业撰稿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6-07 0
    哇。。!  学到不少。。

          嘻嘻。。
抬头看天, 不是因為惭愧,而是因为,无言以對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