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养猎豹和猞猁,是唐朝贵族盛行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携带猞猁乘马外出的唐代少女(金乡县主墓)
一、猞猁
猞猁,学名:Felislynx。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外形似猫,但身体大,四肢也长。身体长达85~130厘米,尾长仅有11~24厘米。毛呈红色或灰色,常具有黑斑。四肢粗长,耳直立,尖端有一丛直立黑色笔毛。短尾端黑色。栖息多岩石的森林中,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爬树,也能游水。以野兔、雪兔和其他小型哺乳类为食,也吃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我国华北、西南多有分布,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唐代,猞猁常被用来协助狩猎或野外游玩。又叫“草上飞”。突厥语中,发“karakulak”的音。当主人率领队伍出游时,猞猁往往坐在马后背的厚垫上,一起出行。由于猞猁耳直立,尖端有一丛直立黑色长毛。所以,曾被一些壁画专家误认为是猫头鹰。
唐代猞猁银盘,现藏内蒙博物馆。
猞猁现存共四种,都是保护动物。
二、猎豹
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是猫科动物的一种,现今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它是地球上奔跑最快的动物,短跑时速可达110公里。猎豹拥有看来较小的头部,短嘴,视力很好。成年猎豹体重为40至65千克,体长为112至135厘米,尾巴可长至84厘米。
猎豹的黄色毛皮上的黑色斑点是实心圆,而金钱豹的斑点则是如花朵状的空心圆。猎豹胸腹部为白色,尾巴则越靠近尾部条纹越明显,而尾端则为全白色。此外,猎豹脸上的斑点没有其他豹来得密集,并在口鼻两侧有明显的黑色泪腺。
驯养猎豹在东亚,特别是我国唐代,为贵族阶层之中盛行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驯豹活动拥有专门的驯豹师和技术。《新唐书,肃宗本纪》及《册府元龟》等古迹都有关于猎豹的记载。唐代的猎豹主要来源与南亚和西亚的贡豹。但随着晚唐的衰落,驯豹活动逐渐在中原地区没落。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猎豹在画面左上方,猞猁在左下方马上)
但在南亚和蒙古地区,十二世纪后仍有驯豹。莫卧尔帝国的阿克八皇帝和忽必烈皇帝都曾经驯养猎豹。近代的埃塞俄比亚皇帝也曾饲养猎豹。
现代的猎豹已为濒危动物,多数分布于非洲。
[ 此贴被朽木夜翼在2010-05-16 10: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