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FFFFCC][table=85%][tr][td][color=#666666]
[attachment=11326925]
[b][size=4]秦良玉[/size][/b]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这位确有其实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却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不传了。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女子,她的家族虽因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汉化,却仍保持着苗族强悍崇武的特点。明神宗万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乐天镇郊的鸣玉溪边,这里山环水绕,地势雄奇,风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亲秦葵饱读诗书,见多识广,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从小生得如花似玉,聪慧伶俐,深受父母宠爱。父亲不仅依汉族大家的风范,教良玉诗书字画,也不忘苗家传统,从小训练她舞熗弄棒、骑马射箭。良玉与兄弟们一起长大,不但诗书造诣上倍出于兄弟,就是论起武功,也决不会输给他们,父亲常夸她是一个奇女子。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刚满二十岁的秦良玉嫁给了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石柱也属忠州,离秦良玉的娘家不远,是一个苗族人为主的郡县,朝廷设置宣抚使统辖这些归顺了大明的苗人。马千乘并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陕西抚风,因祖上建立了战功,被封为石柱宣抚使,官职世代沿袭,最后传到了马千乘身上。因石柱地处偏远,民风慓悍,时有叛乱兴起;所以宣抚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训练兵马,维护安定。秦良玉嫁到马家,可谓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韬武略派上了用场,几年时间,她就帮着丈夫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白杆兵"。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婚后,夫唱妇随,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他们四处攻击,烧杀抢掠,残暴至极。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撅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从天而降,令叛军闻风丧胆。
最后,叛军调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里,城外则设下五道关卡,分别是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每道关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杨应龙想以此作为自己的护身符。攻打邓坎,是由秦良玉带领五百白杆兵为主力。邓坎守将杨朝栋见对方兵力单薄,便准备一举吞灭,于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阵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阵式。秦良玉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毫不畏惧,骑一匹桃花马,握一杆长熗,威风凛凛地杀入敌阵,只见她左挑右砍,东突西冲,所过之处敌军兵士纷纷损命。敌军潮水般涌向她把她层层包住,不料她越战越勇,长熗抡得象飞族舞轮,所向披靡。陷入敌阵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乱,一边砍杀周围的敌兵,一边慢慢向敌将杨朝栋靠拢,将到近前时,她一顿猛杀之后,忽地纵马腾跃,还没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杨朝栋抓在了自己的马背上,右手挥舞着长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敌将。众敌兵见头领被擒,顿时乱了阵脚,秦良玉的白杆兵乘胜追杀,没一顿饭的功夫,敌兵就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五千人马溃散无遗。
攻下邓坎后,剿匪大军接着又顺利地拿下了桑木、乌江、河渡三关,直达播州外围的娄山关。娄山关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高峻险要,仅一条小路通过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攻打娄山关的主要任务又落到了白杆兵头上,限于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大批兵马,秦良玉便帮丈夫定下了一个巧取的方案。这天凌晨,秦良玉与丈夫马千乘双骑并驰,沿正路攻向关口,只见两杆长矛上下翻飞,挡关的敌兵一一倒下,而后上的援兵也无法一涌而上。而当秦良玉夫妇两人并肩血战,而敌兵越聚越多时,几千白杆军突然从关口两侧包围过来,敌兵防不胜防,落荒而逃。原来,趁秦良玉夫妇正面进攻,牵引了敌军注意力的时机,其他白杆兵将士从关卡两侧的悬崖处,凭着白杆长矛首尾相联,攀越上关,给了敌军出乎意料的打击。攻下娄山关后,叛军失去了护身符,剿匪大军一鼓作气,攻陷了叛军据点播州城,杨应龙全家自焚而死,叛乱彻底平息下来。
论功行赏时,石柱白杆兵战功卓著,被列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军,秦良玉初次参加大战,立下汗马功劳,除受到重奖外,"女将军"的英名远播四方。
班师凯旋的路上,由于天气炎热,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后,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内监邱乘云,被邱乘云设罪投入狱中。在狱中,得不到治疗调养,马千乘病重而死。
马千乘死后,朝廷觉得他并无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抚史的世袭职位。而这时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龄尚幼,朝延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所以授命她继任了丈夫的官职。
秦良玉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强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过丈夫遗留下来的干斤重担,继续训练白杆兵,管理石砫民众,尽心尽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谧昌平。
[attachment=11326928]
二十年时光匆匆流过,转眼到了明神宗万历未年,满人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努尔哈赤为帝,公然向大明边境挑衅。明神宗调集八万大军征边应敌,却不料出师不利,八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辽东情势危急,朝延重调全国兵马赴援,秦良玉此已经四十六岁了,仍然亲自率领三千白杆兵,连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兼程北上卫边。
万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与满清军队打了几场硬仗,挫伤了清兵的一些锐气。这时,明神宗驾崩,明光宗继位,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宝座。
前后几个月时间,换了几个皇帝,明朝廷一时无人主事,清兵乘虚而进,攻占了沈阳,势头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为了挽回大明的损失,强渡浑河与清兵激战,无奈因寡不敌众,邦屏战死疆场,民屏身陷重围;秦良玉闻讯后,亲自率领百名白杆兵,渡河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弟弟,抢回了哥哥的尸体。其后,因秦良玉智勇双全,朝廷任命她为把守山海关的主将。山海关是东北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清军屡次派重兵前来叩关挑战,秦良玉不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终使清兵无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清将大力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了。
兄亡子伤,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书皇帝,陈述了自家军队作战及伤亡情况,嘉宗深为感动,下诏赐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为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马祥麟为指挥吏,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职,还重赏了白杆兵众将士。
后来,清兵暂时放弃了骚扰边境的举措,于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时,正赴上永宁宣抚使猓猡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乱,奢崇明的党羽樊龙占据了重庆,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柱,马上派人携金银厚礼去与她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报效国家,岂能与叛贼为伍!"当即斩了贼使,火速发兵,溯江西上赶到重庆,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樊龙的部队,攻下重庆。紧接着,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彻底击毁了叛军势力。朝延闻报后,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砫总兵官,以嘉奖她的血战功绩。
当解除了成都之围,秦良玉率领白杆兵骑马进城时,成都的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扶老携幼,争睹女将军的风采。这时秦良玉已是五十开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不但没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炼得愈加英姿飒爽。只见她端骑桃花马上,面颊红润饱满,两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一派大将风范,却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民众简直把她视为神明,纷纷在她走过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抚朱燮元设盛宴为秦良玉及部众庆功,秦良玉毫爽海量,与当地高层官员同坐一桌,开杯畅饮。酒酣耳热之时,一位临座的巡抚署官员,也许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红的神态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从桌下伸过一只手来,拉住她的衣角抚弄不放;秦良玉很觉烦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牵的衣角。在座的人大惊失色,秦良玉却丝毫不动声色,依旧举起酒杯,谈笑风声,倒是那位失态的官员羞愧地离开了席位。
数年之后,贵州水西一带,有一个叫安邦彦的匪首,自立为罗甸王,招兵买马,很快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军人黔平乱,秦良玉义无反顾,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消灭了安邦彦,但为此也丧失了弟弟秦民屏。
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入承大统。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机,由蒙古人作向导,从龙井关越过长城,直奔向通州,京师形势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当然忘不了调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将军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以补朝廷因连年应战而造成的军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长矛,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围。
明思宗听到捷报后,派特使携带大批赏赐前来犒军,并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见过女将军后,明思宗感慨万千,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这实在是一件难得的殊荣,秦良玉叩谢圣恩后,班师回石砫。
[attachment=11326927]
又过了十来年,起义军张献忠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她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太平之围,扼反将罗汝才于巫山,斩叛帅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在川地吃尽了苦头。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损耗的兵力和粮饷无法补充;而起义军部队势力强大,潮水般涌进川蜀,在整个战局上,官兵是无法取胜的。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终于彻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己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强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败亡,起义军终没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顺治五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戎马倥惚,驰骋疆场的豪迈生涯。
据说,至今四川石柱县还保留着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过的盔甲兵器,当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数家珍,无不为家乡曾经出了这样一位"鸳鸯袖时握兵符"的女将军而骄傲。
[attachment=11326926]
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初二申时,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封建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思想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素以“饶胆智、善骑射、熟韬略、工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称著于世。幼年时代秦良玉就树立了一颗掌军挂帅的雄心。秦葵曾对她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她答道:“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她激励其夫并帮助其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史料载道:“(良玉)间语千乘曰:‘今天下多故,石砫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练兵为保境计。且男儿当立功万里,继先高祖新息侯家声,何区区固吾圉为?’千乘唯唯。与侯同治兵,每号令必商之侯。其下皆畏敬侯,至不敢仰视。而侯实温文娴雅,士乐为之用。此皆侯如事,旧史并无记载。”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与其夫千乘到播州(今遵义)参加平定杨应龙叛乱之战,扼贼邓坎。《明史》载道:“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女将军”称号遂传开。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川贵总督王象乾疏言:“……八路皆三万为率,七路擒斩多者五六千,少者不下三四千,王[土]司中如冉御龙兵八千,擒斩不止八百,马千乘兵三千,擒斩八百七十五名颗,千乘之妻秦氏报效不支饷,兵五百,擒斩一百一十七名颗,而二家且口夺桑木、大滩等险关,意不言功,何其勇且顺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马千乘因开矿事得罪太监邱乘云,瘐死云阳狱中。按土司夫死子袭,子幼则妻袭之制,秦良玉袭任石砫宣抚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后金兵入侵辽东,朝廷诏令征兵援辽。良玉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接着自统精卒三千与子祥麟赶赴辽东战场。邦屏、民屏率兵抵辽阳后奉命镇守沈阳西南浑河附近。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兵围困沈阳。邦屏等奉命驰援,兵至浑河,悉沈阳失守,众军同仇敌忾,“白杆兵”一马当先,勇渡浑河。在桥北结营未绪,即遭敌四面袭击,与友军以万余人抵敌数万人,杀敌数千人。恶战中敌主力赶到,明军寡不敌众,邦屏率部英勇拼杀,和士兵千余捐躯沙场,民屏身负重伤突围脱险。史载此次血战为“辽左用兵以来的第一血战”,兵部尚书张鹤鸣奏称:“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
同年(1621年),四月,秦良玉亲统精卒三千北上,镇守榆关(今山海关),在附近与后金兵遭遇,激战中,祥麟目中箭,尤拔矢逐贼,斩获如故,敌惊退,被军中誉为“赵子龙”、“小马超”。朝廷闻报,熹宗御赐“忠义可嘉”匾额,并赐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并命良玉回川再征兵二千赴援。
同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奢崇明叛,适逢良玉回川,奢遣使结盟,良玉斩使留银,转战重庆、成都和泸州等地,收复新都。
天启二年(1622年),白杆兵解成都之围。回师克二郎关、佛图关,复重庆。命封夫人,赐诰命,复授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天启三年(1623年),秦良玉打败永宁奢崇明军,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乱”。
崇祯三年(1630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昼夜兼程,再次驰援京师。崇祯皇帝优诏褒美,晋封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召见平台,赐彩帛羊酒,并赋四诗旌其功。
崇祯四年(1631年),秦良玉在保卫大凌河筑城战斗中,再建“首功”。
崇祯六年(1633年),良玉自京师还,专防川东。马祥麟、张凤仪、秦翼明留守京师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秦良玉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在夔州(奉节)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崇祯十三年(1640年),罗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领兵至,汝才不战而逃,秦良玉率白杆兵追击,在巫山和夔州重创罗汝才农民军。并夺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崇祯十七年(1644年),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 张献忠、罗汝才联军再犯四川,杀老将张令,秦良玉驰援夔州,然不敌联军,因川抚邵捷春不用其计,以致全川沦陷,秦良玉退回石柱。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侵,秦良玉已年七十三岁,毅然接受隆武政权赐封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以及“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高举扶明抗清的旗帜,准备前往福建抗清,然郑芝龙叛变,隆武帝被捉,未能成行。
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在西南的永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杰,闻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诏,感泣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使者大喜,即刻回朝复命,可惜的是,几日之后,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
清顺治五年 (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薨于大都督府玉音楼,葬于石柱县东3公里处、龙河北岸的回龙山(今石柱县大河乡鸭桩村),享年75岁。
[attachment=11326929]
[attachment=11326930]
[/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FFFFCC][table=85%][tr][td][color=#669966]
[attachment=11326931]
[b][size=4]梁红玉[/size][/b]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妇女一般上地位低微。 结婚生孩子,传宗接代,是她们一生的职责。 妇女不能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出战更不用说了。
南宋将军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却是例外。 梁红玉不但是个贤妻良母, 而且也是一个精明的战略家。 她协助丈夫打败来侵的金兵,取得重大的胜利。
梁红玉的早期生平不详。 她显然是出生于清寒之家。 根据历史记载,她曾流落青楼, 在1121年与韩世忠相遇,终身相托,结为夫妇。 她给韩世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韩彦直。
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宋高宗。 他是一个意志薄弱的懦夫。 邻近的金国利用他优柔寡断的弱点,经常入侵,使宋朝国土遭受到巨大的破坏,民不聊生。
1130年,宋高宗在另一次的金兵进攻后, 从首都杭州逃到温州。 金兵将领在摧毁宋朝国都后,挥军渡过长江北归。不料,他的退兵却在黄天荡被韩世忠的军队挡住去路。
韩世忠将军在本土作战,享有地利的优势,但是, 他的军队只有八千人, 而敌军却超过10万人,显然寡不敌众。他那区区的军队,又怎能阻止金兵渡江呢?
梁红玉认为敌军声势浩大,只宜智取,不可力敌。 宋朝军队不与金兵正面交战, 他们尽量利用埋伏,并用“ 火箭”攻打敌人。
梁红玉亲自挥旗击鼓,指挥士兵作战。 宋军人数虽少,在梁红玉的指挥下, 却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这样的战略,果然奏效。 韩世忠的军队虽少,却成功地使强大的金国军队受困。 这场由梁红玉领导指挥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迹辉煌的大胜仗。
梁红玉不但在战场上是韩世忠将军的贤内助, 当她丈夫奉派坐镇楚州时, 她也在这个几经战争破坏的地区, 积极协助当地居民重建家园。 她亲自组织当地一些妇女,建造新房子,安顿难民。
这位著名的女战士,在1135年因病逝世。 宋高宗得知梁红玉去世的消息, 特地赐给她的家人贵重的礼物,以示哀悼,并对她的贡献,表示赞扬。
梁红玉对丈夫的忠心, 协助丈夫保卫国家的壮举以及英勇作战的精神, 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在一个女人地位低贱的旧社会里,这可说是难能可贵的成就。
以她清寒低贱的出身,有此成就实在十分难得。 梁红玉的成功史, 给我们一个意义深长的启示: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低贱,只要肯刻苦耐劳,努力工作, 一样地可以为社会和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
[attachment=11326932]
出身风尘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梁红玉原籍池州(今属安徽),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
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腊,啸聚山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连陷州郡,官军屡次征讨失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贻误战机,战败获罪被杀。梁家由此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即由各州县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每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
方腊之乱,祸延六州五十二县,戕害百姓二百多万,他败亡后所掠妇人自他的巢穴中逃出,全身赤裸,自缢于林中的,相望百多里。朝廷以童贯、谭稹统率大军镇压,方腊最后被一位小校所捉,这个小校就是韩世忠。
韩世忠是陕西延安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
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就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各通殷勤,互生怜借,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梁红玉祠联
(一)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
【注释】梁红玉祠:在楚州新城,祀宋杨国夫人梁红玉。梁氏为楚州北辰坊人,
江淮兵乱,流落京口,见韩世忠而异之,结为夫妇。后助夫抗金兵,平内乱,多立奇功。北虏鸱张:指金兵嚣张。鸱即鹞鹰。祚:此处指国统、皇位。
【解读】上联指梁红玉一见韩世忠,即知其为异人,不嫌其为廊下卒。结成夫妻后,积极支持韩世忠抗金复国大业。金兵进攻镇江时,她亲自击鼓为宋兵助威,取得大胜,使得南宋半壁江山得以延续下去。下联说梁以一女子而抗大敌,令许多男子有愧。今日欣逢盛世,重修祠堂,使女英雄流芳千古,供无数人到淮安瞻仰。
(二)
风华为人杰;
巾帼逞英豪。
(三)
也是红装翠袖;
然而青史丹心。
[/color][/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FFFFCC][table=85%][tr][td][color=#6633CC]
[b][size=4]花木兰[/size][/b]
花木兰是商丘人,不但《商丘县志》、《虞城县志》和《河南通志》上都有记载,而且在商丘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商丘历史悠久,在古代出过许多名人和英雄,其中就有巾帼英雄花木兰。传说,花木兰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到边关杀敌,为国家立过许多战功,后来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回家养病了。
这一年,突厥又发兵入侵,朝廷传旨,凡是名字在军籍的,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重返边关,御敌保国。木兰爹一见地保送来的军帖,不由得心中着急,自己年老多病,虽然爱国之心依旧,但上阵杀敌显然力不从心。军帖上说如果自己不能去,可以让儿子顶替,可自己的儿子太小,连熗也拿不动,怎么替父从征呢?万般无奈,他只得重新披挂。然而他毕竟老了,盔甲往身上一披,就觉得是那样的沉重。他当年的战马已经不能载他重上前线,只得重换一匹。新换的战马性子太烈,等女儿木兰给他把马牵过来,那马又蹦又跳,他一连三次都没有上去。老将军累得气喘吁吁。木兰娘说:“她爹,像你这样风一刮就倒的身体,咋能到边关打仗呢?”
木兰是个孝顺而有心计的女儿,眼前的局势使她心中非常难受。她对爹说:“爹,让女儿来驯服这匹烈马!”木兰自幼学得了高超的武艺,自忖驯服这样的烈马是非常容易的事。她飞身上马,那马刚想发作,便被她刷刷几鞭子抽得连连打颤,不得不听从木兰的使唤。木兰纵马驰骋,在马上表演自己的武艺,套套动作都似行云流水,十分自如。木兰爹看着女儿不凡的身手,心想,如果木兰是个儿子该多好啊!
待木兰圈马回来的时候,木兰爹还沉浸在遐想里。木兰说:“爹,你老人家这样的年纪和身体上前线打仗,全家人都不会放心的,还是女儿女扮男装,替你老人家去吧。”木兰爹说:“我何尝不想让你替我从征呢?只是你是个女儿家,不是男子,女扮男装万一漏了马脚,那是欺君之罪啊!”木兰说:“女儿处处小心,不会露出破绽的。”木兰娘一听此话,在一旁说:“她爹,你去,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万一有个好歹,到时候后悔也晚了。木兰一个女孩子家,也不能去。你们爷儿俩谁去我都不放心。”木兰说:“娘,你不让爹去,也不让我去,又没人能替我爹去,军令又不能违犯,那可咋办呢?”木兰爹想了想说:“即使我让你去,你已经订了婚,算是你婆家的人了,我也不好作主啊。”木兰说:“那你老人家不能到我婆家去说说吗?”万般无奈,木兰爹只得采取木兰的办法。木兰的婆家十分通情达理,木兰的未婚夫也要替父亲从征,于是木兰便女扮男装,与未婚夫冒充把兄弟,一道替父从军了。
木兰的婆家姓赵,是柘城县人,她的未婚夫叫赵俊生。到了前线,元帅分配木兰上阵杀敌,赵俊生被分去押运粮草。
木兰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提拔为阵前将军。在一次战斗中,木兰中了敌人的暗箭,伤势严重,不得不被留在军帐里疗伤。
赵俊生听说木兰受伤的消息,趁运送军粮之机,前去看望木兰。一见木兰伤得那样严重,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木兰见他如此,也非常伤心,她怕被人看出破绽,只得忍着内心的痛苦,对赵俊生说:“哥哥不必难过,别说受伤,大丈夫为国报效,即使马革裹尸,又有何憾?为弟挂念的是父母双亲。万一我以身报国了,哥哥能在双亲面前替小弟多尽一份孝心,我死也瞑目了。”赵俊生知道木兰所说的双亲是指双方的父母,便说:“兄弟只管安心养伤,日后如果因箭伤落下残疾,我情愿把你接到家中,服侍你一辈子。”
木兰见俊生如此真诚,心下十分感动。
木兰是元帅的左膀右臂,对她的伤情元帅百倍关心,为木兰治伤不惜任何代价。朝廷接到了他的奏报,把宫中最好的医生派到了前线,木兰的伤很快治好了。之后,木兰继续上阵杀敌,直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边关平定之后,朝廷传旨,把边关的将士论功行赏后一批一批地撤回,让其复员回家。木兰和赵俊生虽然功劳卓著,也不受朝廷的封赏,趁机以双亲年老多病为由征得了元帅的同意,一道回到了家乡商丘,为双亲尽孝,同时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木兰辞》
——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从军》
原文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翻译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皇上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color][/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朽木夜翼在2010-04-17 17: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