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250 回复:9

[人文通史] 中国绘画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流螢°

ZxID:25547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涼緖°
万瘦无疆┗|`O′|┛ 嗷~~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5 0
中国绘画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04-21) —
[backcolor=#ffff33][align=center][table=80%][tr][td][color=#660000][align=left][color=#660000][b]一、概况[/b][/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align]
[align=left]
  [color=#ff0000]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color] [/align][align=left]
  [color=#660000]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象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国的绘画开始于何时?何地?是何人所创造?这一谜团千年以来一直萦绕在历代美术史研究者的思绪中。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而在他看来,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探讨绘画技巧的工作则晚至秦汉才开始,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成立。所不同的是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历史早期绘画形象的实物,不断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在彩陶及绘画、陶塑和雕刻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我们习惯上把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开始,经过商、西周直到到春秋、战国的这一时间段统称为先秦。由于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发明和推广,加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各种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为礼教服务的青铜艺术、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战国的彩漆木雕以外,寓有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受到了先秦统治者的普遍重视。但直到本世纪初,对于先秦绘画的研究还只是凭借着那些并不完全和丰富的记载进行的。近年在长沙等地出土的帛画与漆画,为探讨先秦绘画艺术的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color]

[/align][/color][align=left][color=#660000][b]二、发展[/b][/color][/align][align=left][b][color=#660000][/color][/b][/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中国绘画的历史[b][u]最早[/u][/b]可追溯到原始社会[/color][color=#6600cc]新石器时代[/color][color=#660000]的[/color][color=#6600cc]彩陶纹饰和岩画[/color][color=#660000],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color][color=#ff0000]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color][color=#660000],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color][color=#660000][color=#ff0000][/color][/color][/align][align=center][table=80%][tr][td][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27]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28]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新石器时代[/color][/align][/td][/tr][/table][/align][align=left]
  [color=#660000]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color][color=#6600cc]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color][color=#660000]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29]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龙凤仕女图-战国[/color][/align][align=left]
  [color=#660000][b][color=#ff0000]秦汉王朝[/color][/b]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color=#6600cc]厚葬之风[/color],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color=#ff0000]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color]。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color=#6600cc]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color],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color=#669900]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color]等门类。 秦代的绘画,实物流传极为稀少。现在能够据以了解秦代绘画面貌的遗物,仅是历年来从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出土的模印画像砖,咸阳秦宫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刻纹画像砖、建筑瓦当纹样,以及在其他地区发现的少量工艺品上的装饰图案等。汉代历时4个多世纪,是我国传统美术特定的民族精神与形式风格基本确立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巩固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毛延寿、樊育、陈敞、刘白等都是后世知名的御用画工。[/color][color=#660000] [/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30] [/align][align=left][color=#990000]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县城东二里发掘出一汉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两壁上布满了壁画。[/color][/align][align=left]
  [color=#660000]1972至1974年间,湖南长沙马王堆两座汉墓以及山东临沂全雀山九号汉墓的几幅彩绘帛的相继出土,丰富了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汉初绘画的空白,使人们对于西汉绘画的实际面貌有了清晰的认识。其中以[/color][color=#ff0000]马王堆一号墓彩[/color][color=#660000]绘画最为成熟,是[/color][color=#ff0000]迄今发现的我国[b]最早[/b]的工笔重彩画珍品[/color],[color=#660000]勾线匀细有力,飞游腾跃,与后人总结的"高古游丝描"相符;设色以矿物颜料为主,厚重沉稳,鲜丽夺目而又谐调;构图以密托疏,采用规整、均衡的图案结构与写实形象相结合的手法,主体突出,上下连贯,丰富而又奇变动人。在马王堆三号墓,还有3件值得注意的帛画作品。其一是[/color][color=#6600cc]藏在漆奄之内的气功强身图解[/color][color=#660000],人物单个排列,以显示各自的健身体态,形貌服饰各个不同。另两幅分别张挂在棺室东西壁上,其内容被认为是表现统治者的“耕祠”活动,有车马,仪仗之属,数以百计,可谓洋洋大观;构图上克服了先奏时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视的角度来描绘车马仪仗行列的全貌,这是时下所见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惜剥损较重,只能观其大略。[/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宫殿寺观壁画[/b]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color=#669900]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color]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color]
[/align][color=#660000][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31] [/align]
[align=left]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color=#6600cc]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color]有:属于[color=#669900]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color]属于[color=#669900]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color];属于[color=#669900]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color]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汉代帛画[/b]
  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很多,但历经千年之后,遗存极少。目前[color=#ff0000]最重要的发现[/color]有本世纪70年代分别出土于[color=#ff0000]湖南长沙马王堆[/color]、[color=#ff0000]山东临沂金雀山的汉墓[/color]中的西汉帛画。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帛画的含意最为隐晦,学者们的解释极为多样,但一般都认为帛画的上部和底部分别描绘的是天界和阴间,中间两部分则表现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场景。墓主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刻画极为生动,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显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此外,马王堆3号墓中的三幅帛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除墓主人外,还描绘有"导引"、仪仗等内容,精美非常。金雀山的帛画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帛画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龙虎鬼怪,中间部分描绘的是墓主人的人间生活景象,此画"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汉画像石[/b][/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山东汶上"路公食堂画像"为代表;新莽时期则以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墓内刻30余幅画像,描绘现实生活及神怪异兽等。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石。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该石祠自宋代即为金石学家所重视,元代受水后被掩于地.至清乾隆时才重见天日。其中的武梁祠的画像石最为精美,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多为历史故事及神仙、奇禽异兽,技法高超。作者善于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超,并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如《荆轲刺秦王》。出土于成都羊子山1号墓、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的《出行、宴乐画像石》为四川汉画像石的优秀代表作。[/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32]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荆柯刺秦王石像图[/color][/align][color=#660000][align=left][color=#990000]
   [/color][color=#660000][b]秦汉画像砖[/b]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秦代的画像砖用[color=#ff0000]模印[/color]和[color=#ff0000]刻划[/color]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color=#ff0000]大型空心砖[/color]和[color=#ff0000]实心的扁方砖[/color]两类。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color=#ff0000]《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color][color=#ff0000]》,[/color]是[color=#ff0000]现存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color]。[color=#ff0000]西汉画像砖[/color]则[color=#ff0000]以河南洛阳的出土品为代表[/color],以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著称。东汉的画像砖以[color=#ff0000]河南、四川[/color]两省出土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等。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33]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门楣画像石 东汉[/color][/align][/color][align=left][color=#660000]
  [b][color=#ff0000]魏晋南北朝时期[/color][/b]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color=#ff0000]佛教美术[/color]勃然兴起。如[color=#ff0000]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color]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660000]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鉴藏的角度考察,[color=#ff0000]真正需要鉴定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color]。因为在此以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毋须辨真伪。至六朝则涌现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专志于绘画,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画家,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人数达百人以上,他们地位显赫、画艺精湛、声誉卓著,深受时人推崇,其作品也为人们欣赏、收藏和流传,随之也出现了仿制品,于是就有了鉴定问题。

  其次,绘画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同时,[color=#ff0000]出现了纸绢卷轴画[/color],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画家之手,极利于收藏和流传,也成为后世伪作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说,对古画的鉴定,就是对卷轴形式的纸绢画的鉴定。

  再次,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同时[color=#ff0000]还开展鉴别、评级、著录等一系列活动,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color]。因此,[/color][color=#ff0000][b]对古画鉴藏的研究,应该从魏晋南北开始。[/b][/color][/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34][/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color=#ff0000]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color][b]人物画[/b]已达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color=#6600cc]东晋的顾恺之[/color]、[color=#6600cc]刘宋的陆探微[/color]、[color=#6600cc]南齐的张僧繇[/color]、[color=#6600cc]北齐的杨子华和曹仲达[/color]等。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表现能力有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如唐·张怀瓘评:“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陆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历代名画记》)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未成熟[color=#660000]。这时已出现[color=#6600cc]单独表现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画[/color],如顾恺之画《庐山图》、戴逵画《吴中溪山邑居图》等。但置陈布势和形态体貌还是很幼稚,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峦“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树石“则若伸臂布指”。画法也惟用线条勾勒轮廓,无皴点、晕染等技巧。花鸟画则未形成独立画科,可能带更强装饰性。这就是六朝绘画所呈现的[color=#ff0000]时代特色[/color]。

  存世至今的六朝绘画,已[color=#6600cc]无一件真迹[/color],除去那些凭空生
造的伪迹,尚存若干后世临摹的古摹本,保留了部分原作风貌,具一定参考价值,其中一些距六朝时代较近、忠于原作、水平又高的摹本,堪称“下真迹一等”,更值得珍视。著名的有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和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卷》、宋人临的杨子华《北齐较书图卷》等。但这些作品的情况各异,价值不一,鉴定时必须区别对待,有些因可资凭藉的直接依据太少,尚难作出结论。

  六朝对书画的鉴赏、收藏,已蔚成风气。但这方面的专著甚少,更无专门的著录书藉,仅散见于同时和唐人的绘画史论著述中,其情况只能略知大概。[/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660000]
  [color=#ff0000]绘画艺术发展到了西晋,己到了初步的成熟阶段。[/color]正因如此,东晋以后出现了顾皑之、戴违、陆探微、张僧韩等,北方还有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大家,都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事实上,此时的人物画和走兽画都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而山水、花卉、鸟禽之类,远未成熟,有待发展。[/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color=#660000]
  [b][color=#ff0000]隋唐[/color][/b]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color=#ff0000]山水画、花鸟画[/color]已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b]顾恺之[/b](约346一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而对绘画最为擅长。他是[color=#ff0000]六朝时期惟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color],现存他的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被劫,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传为顾皑之画的《洛神赋图》共有3种,分藏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其中辽宁藏本,根据"绍兴"藏印,知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又似宋代马和之,每段所书赋句的笔法结构近似宋高宗,作为宋人摹本无疑,或为马和之画,宋高宗书。北京故宫藏本有图无赋,卷中元代赵孟俯书《洛神赋》以及元代虞集,明代沈度、吴宽诗跋均伪;鉴藏印中,金代"明昌","御府宝绘"印亦伪。杨仁皑先生认为此画也许属于南宋的"苏州片"一类。至于美国藏本,无赋文,笔法、形象接近北京故宫本,亦当属宋人墓本。[/color][/color][/align][color=#660000][color=#660000][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35] [/align][align=center]洛神赋图-顾恺之[/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36] [/align][align=center]仕女图-顾恺之[/align][align=left]
[/align]
[align=left][color=#660000]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color=#ff0000]"细密精致而臻丽"[/color]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37] [/color][/align][align=center]展子虔-《游春图》[/align][color=#660000][align=left]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b]人物鞍马画[/b]取得了非凡的成就,[b]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b]先后成熟,[b]花鸟与走兽[/b]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color=#6600cc]初唐[/color]时的[color=#6600cc]人物画发展最大[/color],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color=#6600cc]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color],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此外,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color=#ff0000]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color]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color=#669900]吴道子、张萱[/color]为代表的[color=#669900]人物仕女画[/color],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而[color=#669900]山水画[/color]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color=#669900]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color],分[b]工细[/b]和[b]粗放[/b]两种。[color=#6600cc]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color]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color=#ff0000]中晚唐的绘画,一方面完善盛唐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color]此时,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而王墨等人的山水画则发生了变异,盛行树石题材,渐用重墨,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边鸾、滕昌祐、刁光胤等的花鸟画作品则体现出了花鸟画的日臻完善。此外,[color=#6600cc]李真与孙位[/color]也是当时的著名画家。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已无从得见,但从日渐发现的出土作品与壁画中,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的盛况。

  隋代的著名的画家有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和展子虔,孙尚子与尉迟跋质那亦名重于时。他们各有所长,如杨擅"朝廷簪组",董擅"台阁",展擅"车马"。他们大多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更多地受到顾恺之的影响,作风近于密体。孙尚子则"善为战笔,甚有气力",尉迟跋质那来自新疆的于阗,善画外国佛像。唐朝的人物画的内容由取材历史故事转而把目光对准当代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功臣勋将。中原风格和边区风格并行不悖,亦相互影响。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北朝杨子华与南朝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前进,用笔洗炼圆劲,赋色沉着典雅,富于概括性。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作风的人物佛像画,造型则富于变化,有一定的凹凸感,用笔紧劲屈曲,设色浓厚鲜明。[/color] [/align][/color][align=left][color=#660000]
        [b]隋人物画家[/b]
  [b]展子虔[/b],历北齐、北周入隋,在隋朝时曾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他的山水画被称为[color=#ff0000]"远近山川,咫尺千里"[/color][color=#660000]。[/color]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color=#ff0000]《游春图》[/color]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color=#ff0000]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color]。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虽然与发现的隋代壁画中的山水相比显得成熟一些,但与记载并不相悖。历来史家皆根据隔水上的宋徽宗题签认定此画为展氏手笔,今人则根据建筑等细节对此画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后,为五代摹本,但并未获得公认。
   [b]董伯仁[/b],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官至光禄寺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曾在汝州白雀寺等地作壁画,备受唐代张彦远等人的看重。《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b]郑法士[/b],吴(苏州)人。北周时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后授中散大夫。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唐山水画[/b]
  [b]李思训[/b](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历任扬州江都令等多职,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所以被称为"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他的儿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人称“小李将军”,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风格工巧繁缛。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及随从逃难四川的情形,宋以来相传为他的作品,现被断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亦可看到。
  [b]王维[/b](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b]张璪[/b],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活动于盛唐。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38] [/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0000]
        [b]唐花鸟禽兽画[/b]
  [b]薛稷[/b](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以书法名世,为书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诗颂其画鹤。绘画作品已无存。
  [b]曹霸[/b],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后裔,官至左武卫将军。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末年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及画"御马",技艺精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推许之。今画迹已不传。
  [b]韩幹[/b],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韩幹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幹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b]韦偃[/b],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虽承家学传统,但青出于蓝。据记载,他画白川原牧马,马的姿态变化万千,穷极生动。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该图绘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画山水,也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影响。
  [b]边鸾[/b],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卫长史。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b]刁光胤[/b](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唐天复年间避乱入蜀,留居30余年,卒于蜀。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石窟墓室绘画[/b]
  [color=#ff0000]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color]无论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画的创作中大量出现净土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种经变壁画所呈现出的盛大歌舞场面,众多的人物、绘制精巧的建筑物等,使整个洞窟形成一个"净土世界"。除了经变画以外,还有说法图、佛教史迹图画、供养人像等。盛唐以后的经变内容逐渐增多,直接取材现实的供养人像身高日渐增加,占据了洞内、甬道的醒目地位。盛唐103窟的维摩变、中唐158窟的涅槃变、晚唐196窟的劳度叉斗圣变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更是以特有的长幅形式表现了场面宏大的人马队列,堪称巨制。[/color][/align][color=#660000]
[align=center][color=#660000][attachment=11326539][/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五牛图 唐 韩韩滉[/color][/align][align=left]
  [b][color=#ff0000]五代两宋[/color][/b]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color=#ff0000]鼎盛时期[/color],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align][align=left]
 [color=#660000] [/color][color=#660000]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color=#ff0000]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color]。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赋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一路除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b][color=#ff0000]"[/color][color=#ff0000]荆关董巨"四大家[/color][/b]的出现,成为[color=#ff0000]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color]。[color=#ff0000]荆浩[color=#660000]和[/color]关仝[/color]代表的[color=#ff0000]北方山水画派[/color],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color=#ff0000]董源、巨然[/color]为代表的[color=#ff0000]江南山水画派[/color],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b][color=#ff0000]"皴法"[/color][/b]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的[b]花鸟画[/b]也出现了两大阵营,以[color=#ff0000]西蜀黄筌[/color]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人物画家[/b]
  [b]周文矩[/b],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工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其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更加纤丽繁复,用笔多以"战笔"为特点。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重屏会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因背景屏风上又画屏风,所以称为"重屏",该图无名款,宋元藏印均伪,但人物服饰及生活用品为五代遗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画法的面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的传本其实是该画的一部分。《宫中图》一画为南宋摹本,记载说为周文矩真迹临本。
[/color][color=#660000]  [b]顾闳中[/b],江南人,南唐中主画院待诏。曾与周文矩奉后主之命潜入"多好声色,专为夜饮"的大臣韩熙载府第,目识心记,绘画以进。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color][/align][color=#660000][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40] [/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color][/align][align=left]
  [b]贯休[/b](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唐末,入蜀后称为禅月大师,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其风格奇古,造型夸张,富于装饰趣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绘释迦的十弟子,有唐画遗风。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深受其风影响。[/align][align=left][color=#660000]
  [b]花鸟画家[/b]
  [b]徐熙[/b],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作画多取材于田野自然物象,画法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墨迹与颜色不相隐映,传达了一种"野逸"之趣,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b]黄筌[/b](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曾先后供职于王蜀与孟蜀宫廷。北宋初年与儿子黄居宝、黄居寀、黄居实及弟黄惟亮等转入宋代画院。曾师从刁光胤、滕昌祐、孙位等人,取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尤工花鸟。他的取材宫苑珍禽的题材、工整细丽的画法,创造了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效果,深得宫廷贵族的喜好。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描绘飞禽昆虫等20余种,刻划精细逼真。因款书"付子居宝习"而被确定为他给儿子的习画范本,也有人认为款为后添。[/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41] [/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荆浩《匡庐图》 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色。[/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6542] [/align][align=center][color=#660000]《龙宿郊民图》,是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color][/align][align=left]
  绘画发展至[b][color=#ff0000]元、明、清[/color][/b],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align][align=left]
  [color=#660000]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color=#ff0000]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color]。[/color] [/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color][color=#660000] 元代绘画中,[color=#ff0000]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color]。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color=#ff0000]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color]。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在元代短短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睢⑶ ⒗睢酢⒏呖斯А⑼踉ǖ群秃懦圃募业幕乒⑽庹颉⒛哞丁⑼趺勺罡菏⒚
[ 此贴被空丶瞳在2010-03-05 17:0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 天若舞

    派派币 +15

    基础分+良好文章


流螢°

ZxID:25547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涼緖°
万瘦无疆┗|`O′|┛ 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05 0
  中期绘画
  约自正德(1506~1522)前后至万历(1573~1620)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 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主流。

  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文人名士经常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很多优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画自娱,相互推重。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为吴门四家。他们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派画风的主要代表。他们两人都淡于仕进,属于诗、书、画三绝的当地名士。他们都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兼能几种画科,但主要以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两人渊源、画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长和特点。沈周的山水以粗笔的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恬静平和中具苍润雄浑气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气势胜。文徵明以细笔山水居多,善用青绿重色,风格缜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兰竹也潇洒清润。唐寅和仇英有别于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吴门派中另外的类型。唐寅由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为职业画家,在创作上则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题材和趣味较适应城市民众的要求。他们两人同师周臣,画法渊源于李唐、刘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也重视意境的创造和笔墨的蕴藉,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唐寅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有两种路数:①以李唐、刘松年为宗,风格雄峻刚健;②为细笔画,风格圆润雅秀。人物画则时工时写,工笔重彩仕女承唐宋传统,细劲秀丽,水墨淡彩人物学周臣,简劲放逸。仇英从临摹前人名迹处得益,精谨清雅,擅长着色,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著称。
唐寅《王蜀官妓图》

  吴门四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学者甚众。宗法沈周的有王纶、陈焕、陈铎、杜冀龙、谢时臣等人,王纶为沈周的入室弟子,陈焕较为粗重苍老,杜冀龙稍变沈周之法,谢时臣以气势纵横、境界宏伟见胜。追随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陆治、钱□、陈淳、陆师道、周天球等。文嘉山水疏简,文伯仁缜密,陆治劲峭,钱□粗重,陈淳放笔写意,陆师道细笔勾染,周天球兼善兰石,诸家各具特色。吴门派诸家中陆治、陈淳、周之冕在花鸟画领域中尤有新创。陆治是文徵明的学生,花鸟画兼取徐熙、黄筌两派之长,创文人画的工笔花鸟新格,笔墨细秀,设色淡雅,有妍丽派之称。陈淳亦出文徵明门下,花鸟画受沈周影响,继承水墨写意技法,在造型的洗练、笔墨的放逸、情致的跌宕等方面有所发展,开启了徐渭的大写意画派,与徐渭并称。周之冕受吴门派影响,融汇陆治、陈淳两家之长,另创一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画法,被称为勾花点叶体。吴门派发展到明末,因循守旧,徒仿形貌,其地位被另辟蹊径、重倡文人画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

  后期绘画
     约自万历至崇祯(1628~1644)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徐渭进一步完善了花鸟画的大写意画法。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等开创了变形人物画法。以董其昌为代表的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形成了许多支派。

  徐渭是继陈淳以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称为青藤画派。他的花鸟,吸取了宋元及沈周、林良、陈淳等水墨花鸟的长处,又有重大革新。在题材方面,他大胆突破客观物象形质的局限,赋予物象以强烈的个人情感,作品或缘物抒情,或借题发挥,一反吴门派文人画恬适闲雅的意趣,而直抒激荡不平的心情,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形式上,他擅长泼墨法,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不拘成法,形象脱略形似,追求气韵,墨色滋润淋漓,奔放流动,充分发挥了生宣纸的晕渗效果。这种随意点染的画法,气势磅礴,纵横睥睨,恰当地表达了画家炽热激愤的情怀。徐渭的画风,对清代的朱耷、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现代的齐白石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渭 《萄葡图》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承浙派者流于粗陋简率,效唐寅、仇英者日趋柔弱靡丽。陈洪绶异军突起,一扫弊习。他糅合传统艺术和民间版画之长,在浙、吴两派之外,别树一帜。赋予所取题材以一定寓意,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人物形象夸张甚至变形,气势伟岸,格调高古,线条刚柔相济,富有装饰性和金石味;设色浓重,以俗为雅,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子陈宇、弟子严湛、魏湘等直承其法,清代王树□、华□、罗聘等都融化他的画法,清末“四任”(任熊、任颐、任薰、任预)更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传统。此外,陈洪绶也涉猎木刻插图,造诣尤高,对版画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崔子忠擅长白描人物,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丁云鹏善画道释人物,两人的画风虽与陈洪绶不同,但同样都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上的一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时代风尚。
陈洪绶《夔龙补衮图》

  明代肖像画在人物画中较为发达,民间画工中尤多写真能手,至明代后期更有发展,曾鲸为其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他的肖像画重墨骨,即在用淡线勾出轮廓五官后和以淡墨渲染出明暗凹凸后,再以色彩烘染数十层,必穷匠心而后止。这种画法较富立体感,可能已受到当时新传入的西洋画法的一定影响。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影响直至清代。

  明代后期山水画,继吴门派而起的代表画家是董其昌。他的艺术与吴门派有密切关系,为矫正吴门派末流之弊,他重倡文人画,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气”,并提出了南北宗论。由于他官至礼部尚书的显赫地位和在画坛上的声望,遂成为画坛盟主,他所创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吴门派的统治地位。他提出的绘画理论,尤其是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的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时之间苏松地区形成了许多山水画支派。这些画派在观点、主旨、方法、意趣等方面,与董其昌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在模仿某家和笔墨运用上各有侧重。较著名的画家有莫是龙,与他共创南北宗论,陈继儒与他为至交,赵左亦常为其代笔,他们都是松江派主将;顾正谊创华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启导,宋旭亦属华亭派巨子,沈士充受业于宋懋晋,兼师赵左,也为董其昌代笔,世称云间派。另外,受吴门派影响的晚期画家还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杨文□等人。程嘉燧的山水枯简疏放,李流芳爽朗清秀,卞文瑜细秀,邵弥简逸,杨文□兼具枯笔、秀润两种风貌。       

  除苏松地区外,晚明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山水画派。如浙江钱塘的蓝瑛武林派,安徽芜湖的萧云从姑熟派,浙江嘉兴的项元汴、项圣谟嘉兴派,江苏武进邹子麟、恽向武进派等,这些派别大多影响不大。明末清初,虽然形成名目繁多,关系复杂的山水画派别,但大多受吴门派和董其昌影响,统属于文人画的系统。

  明代文人墨戏画也很发达。专门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绂、夏□、鲁得之,以墨梅著名的有孙以吉、陈宪章以墨兰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的墨竹,被当时称为第一

    
民间绘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代的民间绘画比较活跃,尤其是木刻版画有较大发展。创作者主要是民间画工,但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画家参与活动,如从事木刻的陈洪绶、萧云从等人,曾为适应版画的需要,而创作了不少画稿。

  民间创作的卷轴画,主要内容有风俗画、历史故事、神像画、水陆画及肖像画等,许多不知名的民间画工所绘制的肖像画,一直流传了下来。

  明代壁画创作不如前代兴旺,存世的主要是寺观壁画。较著名的有北京的法海寺壁画、山西新绛县稷益庙壁画等。法海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建,正殿北壁《帝释梵天图》为明代壁画中的精工之作。稷益庙初建于宋代,元代时重修,正殿东、西、南三壁均绘有明代壁画,题材内容以古代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为主,在寺庙壁画中是少见的。其他还有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明代流行的水陆画,现存者亦多。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壁画,富地方特色,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绘画
  约自顺治至康熙初年。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四王画派主要指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4人,有时亦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他们大都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蕴藉平和的意趣。由于“四王”社会地位显赫,交游广、门生多,在士大夫中影响大,其艺术旨趣又受到统法者赞赏,因此,被视为画坛正统派,影响所及,直至近现代。他们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较深厚的笔墨功夫,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尤其是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然而,他们忽视师法自然,回避现实生活,缺乏具体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单调、空洞,缺少生气和新意,阻碍了他们取得更高成就。“四王”之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更重笔墨,主要宗法黄公望王原祁被称为娄东派首领王□尚能体察自然,并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较多样,后世称其为虞山派首领。四王画派至清代中期,影响遍及朝野,宗娄东派的有黄鼎、唐岱、董邦达、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人。属虞山派的有杨晋、李世倬、宋骏业、唐俊、蔡远、顾□等人。此外,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后四王”(王三锡、王廷周、王廷元、王鸣韶)等。

  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区的一批遗民画家,呈现出与正统派相左的艺术追求。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首,包括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谢荪、胡□,他们遁迹山林,洁身自好,重视师法自然,主要描写南京一带风光,揭示山川之美,抒发真切感受,广泛学习前人之长,以扎实的功力求突破成规,创立新意,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时,称誉南京的还有陈卓、王概、柳□、张风等人。

  “四僧”是指石涛、朱耷、石□、渐江4人。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石□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号青□道人)并称“二□”。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他与石涛、梅清有黄山派之称,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海阳四家,形成了新安派

  清初至康熙(1662~1722)年间,还有一些画派、画家各擅其能。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以极似求不似,风格清新淡雅,影响广泛,被称为常州派或南田派。袁江的界画结构精微,气势雄伟,为清代界画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画风,有袁氏画派之称。其他地方性流派还有罗牧的江西派、蓝孟、蓝深的武林派等。另外还有禹之鼎、王树□、谢彬、上官周等人,善画人物、肖像。周□、张穆善画龙、马,傅山、普荷、法若真、黄向坚等善画山水,均负有时名。

  中期绘画
  康、雍、乾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北京、扬州成为绘画两大中心。京城的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形式都比较丰富多采。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崛起了扬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

    
清代宫廷绘画,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年间,随着全国统一,政权巩固,皇室除了罗致一些专业画手供奉内廷外,还以变相的形式笼络一些文人画家为其服务。宫内除了设立如意馆等机构以安置御用画家外,还用入值“南书房”的形式,以延纳学士、朝官身份的画家。有不少的学士、朝官,实际上已经成为宫廷画家,他们经常画些奉旨或进献之作。这些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统称为宫廷绘画(见清代宫廷绘画)。其内容主要有:描绘帝后、大臣、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帝后生活的宫廷生活画,记录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实画,供装饰、观赏用的山水、花鸟画等。风格面貌比较多样。人物画有传统的工笔重彩和白描画法,还有吸收西法比较写实的画法;花鸟画有宗法黄筌的工笔写生和恽寿平的没骨法;山水画则多属“四王”派系,唯大写意画法则未在宫内传布。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有焦秉贞、冷枚、崔□、金廷标、丁观鹏、姚文瀚等。山水画家唐岱、徐扬、张宗苍、方琮等。花鸟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还有一批供奉内廷的外国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他们带入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还培养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宫廷绘画自嘉庆(1796~1820)以后,日趋衰微,已无可以称道的画家。

  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聚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八怪”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接过石涛、朱耷的旗帜,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富有新意。主要画家有金农、黄慎、汪士慎、李□、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以及华□、高凤翰、边寿民、闵贞、陈撰等人。这些画家多有相近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或宦途失意、被贬遭黜,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身贫寒、卖画为生,他们对腐败的官场、炎凉的世态、民间的疾苦都有切身的体会,其性格、行径也比较独特,或迂怪、或狂放、或高傲、或孤僻,寄情于画,遂形成艺术上的“怪”。他们多取梅、兰、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为题材,以寓意手法比拟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激荡难平的情愫。艺术形式上继承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的水墨写意传统,不拘成法,泼辣奔放,自由挥洒,进一步发展了破笔泼墨技法,形成个性鲜明、神韵独具的风格。“八怪”之中,金农水墨梅、竹、人物、山水,郑燮兰、竹汪士慎和李方膺墨梅李□写意花卉黄慎和罗聘人物华□小写意花鸟等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郑燮 《竹石图》

  此一时期扬名画坛的还有镇江地区的张□、顾鹤庆创立的丹徒派(亦称京江派、镇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头画派,擅长肖像的丁皋,以花鸟、竹石见称的沈铨、诸□、张锡宁、张□等,兼长金石学的山水画家黄易、奚冈、赵之琛等。

  晚期绘画
  自嘉、道至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微,而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这时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和岭南画派。

  上海自近百年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文人、画家纷纷聚集此地。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绘画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形成了新的风尚,被称为海派。其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赵之谦和吴昌硕作为文人画家,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墨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兼之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为文人画开拓了新的天地。任熊、任颐是以画谋生的职业画家,与任薰、任预合称“四任”,他们在人物、肖像和小写意花鸟画方面成就突出。作品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笔墨灵活,以清新明快、雅俗共赏的格调,博得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中任颐技巧全面,变化丰富,在海派中最负盛名。虚谷以画花鸟草虫著称,善用枯笔秃锋,干墨淡彩,线条多战掣,风格清逸冷隽,独具一格。他们的绘画对近现代影响甚大。

  广东的岭南画派,形成时间较晚,晚清居巢、居廉兄弟开其先声,民国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新派。他们汲取素描、水彩画法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画风,为中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民间绘画
  以乾隆、嘉庆年间最为发达,尤其在工商业经济繁荣的小城镇比较活跃。民间画工还组织了各种行会。主要有壁画、版画、年画等画种。壁画不如前代发达,各地寺庙、道观、宗祠、会馆留存遗迹不,但足以代表时代水平者不多。民间画像较明代有所提高,在写实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有进一步发展。存世作品也相当多。版画创作在康、乾时期曾兴盛一时,由官家主持的“殿版”版画,出现了许多宏帙钜制,多由著名画家起稿。典型代表作有焦秉贞的《耕织图》、郎世宁等外国画家绘制的《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王□主绘的《南巡盛典图》以及《皇清职贡图》等。民间版画也很繁荣,由名画家绘图的木刻画像、画谱,计有数十种之多,著名的有刘源《凌烟阁功臣图像》、上官周《晚笑堂画传》、王概《芥子园画传》、任熊《剑侠传》、《于越先贤像传》、《高士传》和《列仙酒牌》等。同时,在小说、戏曲等书籍的木刻插图中也有不少精品。
任颐《苏武牧羊》

  清代木版年画最为兴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制作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镇乡村,并形成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绵竹、佛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天津的杨柳青是北方的年画中心,初创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早、中期,主要继承北宋雕版印刷、宋元明绘画和清代画院的传统。多绘喜庆吉祥题材,内容通俗,画面耐看,构图饱满,色彩鲜明,造型简练,富有装饰性。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属于杨柳青年画系统,注重原色,对比鲜明,风格淳朴,更适合广大农村需要。江苏苏州桃花坞是南方年画中心,产生于明末清初,清初至太平天国时期一直保持繁盛。作品在描绘传统的喜庆吉祥题材的同时,还表现繁华的都市风貌。风格既有仿古的传统面貌,也有讲究透视、明暗的仿西洋画法。四川绵竹年画,始创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光绪(1870~1908)年间,造型质朴、色彩艳丽。广东佛山年画始于明永乐(1404~1424)年间,盛于清乾隆至抗日战争期间,多绘门画,销行于华南、南洋等地。另外,太平天国政权也重视绘画的创作,在江
南的一些地区留有多处壁画遗迹,包括山水、花鸟、人物,著名者有《防江望楼图》等。在年画方面则有《燕子矶》等作品传世。



三、意义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 此贴被空丶瞳在2010-03-05 17:04重新编辑 ]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3-05 0
小小.不容易那.

顺丰123

ZxID:11096269

等级: 牙牙学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3-06 0
好古老的图 啊
陈家小女

ZxID:10151299

等级: 牛刀小试
…别把绿叶不当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3-06 0
不错不错~~~版主辛苦了
难道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就能打破石头吗?
所以做人还是要现实些~~~~~
BuBu布

ZxID:1007121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3-06 0
中国古代为什么那么喜欢抽象画呢。。。[沮丧]人家很想看古代四大美男的真实画的说。。。
雪色阳光

ZxID:10225582

等级: 专栏作家
你微笑温暖融化我的心,仿佛似曾相识的淡淡梦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3-13 0
恩不错的文章啊
yanyurensiyao

ZxID:10902768

等级: 明星作家
天苍苍,夜茫茫,一枝红杏要出墙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3-13 0
收藏咯~~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yanyurensiyao

ZxID:10902768

等级: 明星作家
天苍苍,夜茫茫,一枝红杏要出墙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3-14 0
恩,值得一看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4-21 0
中国画的起源与史前绘画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


 
 
这是一件内壁绘有人面鱼形纹样的彩陶盆,一九五五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六千多年,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所制。盆高16.5公分,盆口直径39.8公分,现由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


    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代表着仰韶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纹样。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人面椭圆形与五官位置、特征的表现,但又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而是一个圆形的近于图案的纹样,头发挽成高髻或饰以羽毛、草穗之类的饰物。前额上涂以不同色彩,髻左右各插着对称的羽毛或者其它东西做成的缨穗式鱼形饰物,口角涂色,嘴多呈张开状,眼睛或瞪大或闭拢,嘴上两边也对称装饰着谷物、草穗、毛羽制成的类似胡子或鱼形的饰物。整个纹样抓住了头面纹饰、表情这两个最基本的关键。不求形体逼肖而用圆形、三角形、曲线等几何形把握人面的形态特征,用线描和平涂的手法构成。图形本身的对比形成较强的装饰意味。整个纹样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丰收和欢庆春的到来时的丰富表情特征,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战胜自然的信心。

  我国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象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国的绘画开始于何时?何地?是何人所创造?这一谜团千年以来一直萦绕在历代美术史研究者的思绪中。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而在他看来,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探讨绘画技巧的工作则晚至秦汉才开始,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成立。所不同的是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历史早期绘画形象的实物,不断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在彩陶及绘画、陶塑和雕刻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我们习惯上把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开始,经过商、西周直到到春秋、战国的这一时间段统称为先秦。由于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发明和推广,加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各种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为礼教服务的青铜艺术、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战国的彩漆木雕以外,寓有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受到了先秦统治者的普遍重视。但直到本世纪初,对于先秦绘画的研究还只是凭借着那些并不完全和丰富的记载进行的。近年在长沙等地出土的帛画与漆画,为探讨先秦绘画艺术的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现在对史前绘画的了解都是从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得来的,而今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


 
 
岩画是居住在山乡僻壤的农牧人为记叙生活、沟通思想感情在岩石上随意刻画的痕迹,如果称这些痕迹为美术作品的话,那么从远古到现代一直都有这样的美术作品产生。中国的岩画,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为最多,有关专家认为青铜时代是我国岩画产生的鼎盛期。

这幅岩画刻于一座孤山顶向东倾斜的石上,画中有两辆单辕车,右下角有象征生育的蛇和小凹穴,还有行猎、战斗的场面。 

  绘画的萌芽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探讨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我们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艺术人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