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1217 回复:49

[人文通史]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skuraatsy

ZxID:6997737


等级: 才华横溢
偶看的不是小说,是寂寞=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19 0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
[color=#FFFFCC][backcolor=#6600CC][size=4]古代宫中女医官  VS.  大长今[/size][/backcolor][/color]

                [color=#6600CC]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成为御膳厨房最高尚宫的理想破灭之后,又把当医女作为新的目标。虽然也是历经坎坷,但这次终于成功了。

    片中韩国的医官制度、医疗方法都是从我国的明朝学来的。在我国,太医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到清代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在故宫中还保留有大量与御医有关的遗迹。
  
    太医起于汉代皇家医院现已经成民居
  
    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
  
      地安门的皇家太医院,如今就隐没在地安门东大街111号、113号、117号这3个相邻门牌背后的寻常宅院中。1904年,太医院新址在地安门东侧建成,共有东、中、西三个院落。今地安门东大街111号是一家餐厅;113号院是当年太医院的“先医庙”,供奉医祖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景惠殿保存尚完整,虽然歇山起脊的殿顶没有使用黄琉璃瓦,但横梁上的“金龙合玺”彩绘和前廊里的贴金“正龙天花”都标志着这是一处皇家规格的殿堂。
 
       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大长今官品似乎更高
  
    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电视剧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中韩太医院品阶的变化。
  
      清朝妃子用药底簿
  
         故宫中的药袋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清太医院官阶:
  
      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
  

      太医院分科细致针灸科道光年间被取缔
  
  
      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年)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成为8科。
  
  
      在《大长今》中被重点讲述的神奇针灸法,在道光二年(1822年)的中国被取缔,皇帝认为针灸袒胸露背,有伤大雅,于是将针灸科去除,变成7科。到同治五年(1866年)又缩减为大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小方脉科、外科(即疮疡科)、眼科、口齿咽喉科5科。
  
  
  寿药房的药柜
  
  
  故宫中收藏的眼科手术器械
  
   
  宫直专诊帝后妃嫔外直给太监、嬷嬷看病
  
  顺治十年,皇帝设立宫廷药房“御药房”,隶属于内务府,负责药品的采买、制作及储备,同时太医院派来的御医还要在这里进行值班,叫做侍直,分为宫直和外直。
  
  “宫直”由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分班侍直,他们主要是为帝后妃嫔们诊病。
  
  “外直”也叫“六直”,由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直,六直即在宁寿宫、慈宁宫、乾清宫、钟粹宫、寿康宫、寿安宫六处待命,给宫内太监、嬷嬷等杂差看病。
  
   人员众多药房也越来越多
  
   在御药房之下,又设外药房和内药房。外药房是各宫太监及管事取药之地。内药房则专给皇帝、后妃等取药。后来又因内庭人员众多,一个内药房很难满足需求,于是在寿康宫、储秀宫以及圆明园等处也设药房,并任命两名内务府大臣分别管理药房事务,对外仍统称“御药房”。同治时期,宫廷还设寿药房。
  
    现在故宫里面还保存着“寿药房”匾和一些刻有寿药房字样的银质药具。这些工具主要用来煎药和配制膏、散、丸、丹的。寿药房由太监管理,另设大师傅一名,设置药生数名,负责煎药和制作药品。
  
    进药有四个渠道宫里有“美国头痛膏”
  
    御药房所需药材取自太医院的生药库,这些药购进宫中后再加工成成药。当时药材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
  
    一是征收各省出产的药材。宫中对药材收购的品质要求很严,比如,大黄一定要西宁或者凉州出产的,白芷一定要杭州的,白芍要浙江的等等。
  
    二是同仁堂专为御药房配制。由于同仁堂用料讲究、疗效卓著,深受皇宫的青睐。所以不仅供应内廷生药,其一些配方也被宫中采纳。
  
    第三个来源是地方进贡的药材。凡逢年节、岁寿之日,各省督、抚大吏,就会向皇上进贡。如广东的橘红、西部的冬虫夏草等等。
  
    另外还有就是外国馈赠或者从海外进口来的。在御药房中至今还留有“美国头痛药膏”、“多尔门的那油”、“巴尔撒米油”、“西洋香饼”等西洋药品。
  
  
  皇后嫔妃用的玛瑙按摩器
  
    学御医要考级成为御医至少要花10年
  
    长今在进入宫中成为医女之前,要经过地方的严格选拔。在清代进入宫中给皇上看病,也是一件万难之事。
  
    要成为医士,首先要接受教育。清代的医学教育,设教习来培养医官人才,由御医、吏目中选品学兼优者来担任。而学生通常要经一定级别的官员推荐,并由医官作保,由首领官面试,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
  
    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相关医书,后来又增习《医宗金鉴》,并逐渐作为主要教科书。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试,合格者为医士,不合格者继续肄业,以待再考。
  
    而仅仅成为医士还远远不够。因为御医是要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层层选拔的。清代设御医十人,这些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并经过3或5年一试、二试、三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入选,否则宁缺不补。另外,清宫御医有些是各省官员举荐之名医。因此要成为一个御医,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
  
    请脉、叩问、取药、签字———御医负责到底
  
    御药房给皇宫制药,御医给皇室看病,因此各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疏忽。
  
    皇帝、后妃如有病,御医赴各宫看病,称之为“请脉”。由御药房专职带领前往,诊视皇帝时,先行君臣之礼,然后由第一位御医跪诊左手,第二位跪诊右手,之后再互换。然后要叩问皇帝身体感觉。诊完,要和内臣一起去合药、取药,将药贴联名封记,并详细记录该方药性及治疗之法,最后要在年、月、日之下签名,以备查考。
  
    给皇帝煎药的人都要先喝药
  
    中药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在制药过程中,一般要先用竹筛、簸箕、箩筐分选,再用铁刘刀、切药刀,根据不同要求,将药材切成段、条、块等形状,最后用石碾、铜杵臼压碾,仅朱砂一项,就要压碾上百个小时。丸药由药模压成,有长圆药模、圆型药模,有些药还要用炉子加温。
  
    宫廷用药与民间不同,在规格上十分讲究。如根茎类的药地黄、白芍等要用枝条粗壮的,而肉桂则要用肉厚油足的,种子类的药材如砂仁、蔻仁则须用种仁饱满的,凡不符合规格的都不能在宫中使用。   根据御医与内臣合药药方,取同样的药两服合为一服,再监视煎熟。煎药时间、先后及分量,不可丝毫马虎。民间煎药,用文火慢煎,宫中则要求快速。煎药时,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对水三盅,用风箱炭火急煎,煎好时,将药汁倾倒在银盘的新布上,大师傅用双手捧布,一气将药拧出,约一盅有余。
  
    参与煎药的人,都先尝一口,再将药汁倾倒在银盘中,用时再温。药煎好后,分盛于两碗,一碗由御医、院判等人先尝,另一碗盖上“御药谨封”之印,进于皇帝。
  
    皇帝病情属于国家机密
  
    清宫医药档案,均为手抄秘录,字迹工整,系脉案原件,黄册内或红笺上书写,也有用染色宣纸,还有《进药底簿》,一般逐日记载,一年一册。如《皇上进药底簿》、《皇后进药底簿》、《老佛爷进药底簿》等。
  
    御医虽然常年给皇帝及后宫看病,但绝对不允许对外露出一丝风声,因为皇帝的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需要严格保密。
  
    若是皇帝患病,御医治疗无效,以致死亡,御医们就会遭殃。如同治帝死后,太医院左院判李德立、右院判庄守和,均被立即革职,戴罪当差。
  
    没病请个平安脉,食疗爱用“八珍糕”、“减肥茶”
  
    长今在御膳厨房学到很多食疗的方法,给她学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食疗与药物的互补关系可见一斑。在清晚期,食疗在宫廷医药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帝后嫔妃们都想延年益寿,因此依赖于各种食疗。他们没病的时候也会请太医来诊脉,叫做“请平安脉”。诊后,御医们也会开具一个药方,只是一些补药。
  
    清朝比较著名的食疗食品叫做“八珍糕”,此药香甜可口,而药气少,饿时可以食用,又可治疗疾病。它是由人参、茯苓、莲子、苡仁、山药等八种药物加工制成,有强壮健脾之疗效。还有一种仙药茶,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朝的宫廷内,都广为采用,它是由紫苏叶、石菖蒲、山植丝、泽泻丝等近十种药物配成,具有降脂减肥之效。
  
    最会保养的当数老佛爷慈禧了,冬季吃鹿肚养胃,补中益气,吃鹿胎、鹿茸治疗妇科病;春夏之交要吃禽类,含有高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其中兔肉还有美容功效;慈禧还喜食花类,如榆钱、玫瑰、桂花、菊花等,据说可以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美容、抗衰老。
  
  来源:法制晚报作者:静筱
  明初的时候,在后宫设了六局,其中由尚食局来负责后宫医药。内舍有司药2人,典药2人,掌药2人。负责的人员都是女医官,明永乐后才改为太监充任。当时对女医官的管理也很严格,其中有一条格外突出,就是规定女医生进入宫中为后宫诊病必须验身,检查是否怀孕。这个规矩是慈圣皇太后时期定的,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慈圣皇太后患眼疾,让医妇刘氏、彭氏入宫,因为治疗效果不错,就把她们留在宫中。彭氏当时已经怀孕,为了贪图皇太后的奖赏,于是一直隐瞒不报此事,后来竟然把孩子生下来,并将孩子淹死。这件事情哪里能瞒得住,不久就被人发现并上报了皇太后。这种事情本来应该处以死罪,但是慈圣皇太后因彭氏治病有功,于心不忍,就没有杀她,而是打了三十大板,降职到礼仪房。从此以后宫中就立下了进宫女官要进行验身的规矩。
    为后宫所设的医疗机构还有安乐房、月子房等。安乐房分为内安乐堂和安乐堂两种。安乐堂为宫内太监治病,内安乐堂是为宫内嫔妃治病养病的场所。设有医官3名,医士36人。医士由太医院派遣,药材也由太医院负责统一配给。安乐堂确切地说就像一个养老院,宫内的嫔妃年纪大了,生病多了,就会被送到这里休养,如果身体状况十分差,无法救治,就会送到浣衣局,这里算是宫妃们的终老之地,死后会在西直门外设的净乐堂火化。在明代宫内嫔妃的归宿都有制度管理,一方面体现了对待后宫的人性化,另一方面也是防范宫中的帝王私密之事外泄,所以进入宫中的人员想自由出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明代对于后宫嫔妃的生育更为重视,专设的月子房就是供后宫嫔妃生育时进行医疗保健的专用场所。对于生育也制定了制度,每年明朝廷要派人到各地挑选奶口(乳媪)、稳婆、医婆,挑选都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等等都要考察清楚,符合宫内各项规矩者,才能够入宫。奶口就是奶娘,最为重要,如果她乳养的皇子长大荣登皇位,那奶口也会与荣俱荣。经过挑选后,挑出的40名奶口会先送到锦衣卫的奶子府集中起来,提供很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饮食,让她们精心保养,以保证奶水的充足和质量。另外还有80名是候补奶口,也叫做点卯奶口,她们随时补足宫中奶口不足的空缺。没有得到传唤的,会被发遣回家,这时又会选新的奶口再补充进来,这样,始终能随时根据宫中的需要提供有充足奶水的奶口。稳婆和医婆则是专门负责给宫中后妃接生保健的女医,稳婆主要是要从民间挑选接生技术好、品行好的人来充当,除了负责宫中嫔妃的接生之外,稳婆在挑选奶口时也要对奶口进行例行的身体检查;宫中选宫女时,稳婆也负责检查宫女身体及检验是否是处女等。医婆则是负责料理产妇的身体,她们要精通医脉,知道产后如何保养,饮食及卫生禁忌等,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这群特殊的女医们在月子房里保证宫内嫔妃的生育,为王室传宗接代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color]

[backcolor=#6600cc][color=#ffffcc]=============================我国古代著名女医生=============================[/color][/backcolor]


[color=#6633cc]汉代的义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她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爱戴。相传汉武帝得知她的医术后,招她入宫,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等治病,深得太后信任。”

 晋代鲍姑,是名医炼丹家葛洪之妻。相传“艾灸”是她发明的。

 唐代的胡愔,对养生长寿、吐纳导引有独特见解。她编绘了“黄帝内经图”一卷,描画了人体的五脏。

宋代张小娘子,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明代的谈允贤,祖传名医。当时的富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医生搭脉,闻谈氏之名,都请她诊治。她晚年还写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世。

 清末女名医曾懿,治病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她著有《古欢室丛书》一部,内有《女学篇》、《医学篇》、《诗词集》三大部分,集中反映了这位清代女医生行医救国的雄心壮志。

[/color][backcolor=#6600cc][color=#ffffcc]============================她们很传奇=====================================[/color][/backcolor]

[backcolor=#0000ff][color=#ffffcc][size=4]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size][/color][/backcolor]

[attachment=11326442]

[color=#6633cc]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color]


[backcolor=#0000ff][color=#ffffcc][size=4]擅长针灸 施医利民
[/size][/color][/backcolor]
[attachment=11326443]

[color=#6600cc]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color]


[backcolor=#0000ff][color=#ffffcc][size=4]道教医学思想[/size][/color][/backcolor]

[attachment=11326444]

  [color=#6600cc]胡愔,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或见素女子,居太白山 (位于陕西郡县南)。据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补泻图序》,后题大中二年戊辰岁(公元八四八年)述,则胡愔为晚唐人。

  胡愔的著作,《唐志》著录《黄庭内景经》一卷。宋《崇文总目》医书类著录《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道书类著录《黄庭外景图》一卷,均为女子胡愔撰。《总目》又著录《黄庭内景图》一卷,余锡鬯云: “《唐志》、《通志》并作胡愔撰,考医书类三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亦胡愔所撰,或是一书”,但《宋志》著录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又有《黄庭内景图》一卷,似为二本书,或同一著作的两种抄本。《宋志》著录胡愔的著作还有:《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又,见素子《洞仙传》十卷,此见素子疑为另一人。

  今所见胡愔的著作有:《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一卷,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五十四;《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说》一卷,见收于《道书全集》;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国字号还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二著,论旨相同,但文字互有出入。二篇前均有序文,大意相契,亦略有文字差异。前本先后言肺、心、肝、脾、胆诸脏,分析各脏的次第为:一、图说,明某脏之生理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功能等,二、修养法,言以气、津、思等方式调和各脏;三、相病法,诊断脏腑病症;四、治病方,对症下药,各有处方;五、吐纳法,以气调理肝、脾、肾、胆四脏,六、忌食法,分时节禁忌食物,如肾病 “十月勿食椒”等;七,导引法,劳动肢体,旨在活动筋脉,去诸脏积聚风邪之气。

  《黄庭经》是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经典,南北朝时已具广泛的影响。但因《黄庭经》行文隐晦,所以南北朝只在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上层士人中流传。唐初,梁丘子白履忠首注《黄庭》,对《黄庭》养生学的普及,有一定的影响。但白履忠之注,仍依《黄庭》次第,虽有些名辞诠释,但仍难免滞涩。有唐一代,《黄庭》学日益昌盛,诸说滋起,胡愔《补泻图序》云:

  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差之毫厘,谬逾千里。所谓异端,大概是指从神秘主义角度解释《黄庭》之义。

  胡愔堪称晚唐独树一帜的《黄庭》学专家,她研究《黄庭经》的主要特点,是涤除其中神秘的因素,纯粹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清晰明白,不杂繁术。其道可学而得,其术可修而就。凡研究《黄庭经》及道教养生术者,不可忽略。因其著多言医道,非笔者所善,不敢妄说是非,且存而不论。

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color]


[backcolor=#0000ff][color=#ffffcc][size=4]著书立说 行医为民[/size][/color][/backcolor]


[color=#6600cc]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color]


[backcolor=#0000ff][color=#ffffcc][size=4]晚清“疾病的隐喻”[/size][/color][/backcolor]


[color=#6600cc]曾懿的思惟和学识首要回响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

  远在汉武帝时,就有一个女中医义构,医术对照高明,治疗了很多疑难沉?,是以享有盛誉。厥后在汉宣帝时,有个女中医淳于衍,医道博识,尤其特长妇科,听说曾给当时皇后接过产,是一位医药兼能的多面手。到了晋朗,有名学者葛洪的妻子鲍姑,跟她父亲和丈夫进修医术,往后就奔忙于外,赠医舍药,她尤其专擅长灸法,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当地群众为了眷念鲍姑,还特地建筑了一座三元宫,宫内专门设了鲍姑的泥像供俸。宋朝专治沉?的冯氏、特长妇科的汪夫人、能干外科的张小娘子,都是名见经传的女中医。至于明朝善究医理的陆氏、眼科专家彭医妇、走方行医的韩医妇,也是有必然声望的女中医。但在我国古代女中医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曾懿了。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称于公元1837年。当时正处在平易近族危急空前主要,而变革的呼声日益飞腾的期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管了进化论和改善主义思惟。她以为国家要闹热的话,必需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以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惟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奇迹作出了必然的孝敬。

  曾懿的思惟和学识首要回响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而评论争吵医学的主若是《医学篇》这本书。该誊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相称于公元1906年。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有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引导方转危为安。是以,她非凡很是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处所都授与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经由39年的吃苦研讨,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非凡很是深刻的领会,以是选了些英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首要内容。

  曾懿每每自己配制方药,用药非凡很是精当,配合很是奇妙,有的照样亲自经验过。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非凡很是伤害,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突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逐渐咽下,总算脱离了伤害。厥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曾懿非凡很是正视平易近间经历。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过去他从军到一个处所,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步伐也没有。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浪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年夜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其实口渴得锋利,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不虞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畴前饮水进食,每每阻于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连买几年夜碗鸡汁饮服。往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首要饮食,胃膈渐开,短处也逐渐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故意。曾懿听了往后,用心记取,往后凡碰着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得到了很好的下场。

  曾懿还非凡很是正视医学卫生常识的遍及。如她提出要仔细歇息,"以保脑力";"时吸希奇气氛以保肺气';要多勾当,以使血脉通顺等等。曾懿发展在封建期间,但医学常识非凡很是汜博,尤其思惟很提高。在我国古代既通达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惟的女中医不久不多,而其中当以曾懿为最超卓。 [/color]
[color=#6600cc][/color]
[attachment=11326445] 
[ 此贴被skuraatsy在2010-02-19 14:56重新编辑 ]
decenber74

ZxID:10741455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19 0
长知识了阿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2-19 0
已审。前面更替的内容并非关于女医,不过也关于古代医生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保留吧。

ps:更替的内容猜测至少来自两个帖子


pps:之前也在收集关于女医方面的素材。后来忘记发了。
xiu2lin

ZxID:827744

等级: 牛刀小试
greatest as U,yes i do i alway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2-19 0
没错!
高丽人就是惹人嫌~!
把心给了你,
就是为了让你忘记还给我。
ˉド莣ㄋ·ゞ

ZxID:10559173


等级: 文坛巨匠
  一个人的天塃地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2-20 0
。。。。虽然我们也有。。。但我们没有搬上屏幕诶。。。。
woshiamyliu

ZxID:8935042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2-27 0
引用
引用楼主skuraatsy于2010-02-19 12:33发表的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 :
古代宫中女医官  VS.  大长今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成为御膳厨房最高尚宫的理想破灭之后,又把当医女作为新的目标。虽然也是历经坎坷,但这次终于成功了。

    片中韩国的医官制度、医疗方法都是从我国的明朝学来的。在我国,太医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到清代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在故宫中还保留有大量与御医有关的遗迹。
.......
woshiamyliu

ZxID:8935042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2-27 0
怎么转贴啊,我想转到校内上去
sissiyan

ZxID:7436576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3-16 0
这个题材不错的,小说有看到过,但是电视剧貌似还没有看过——我是说国内的
暮兮暖

ZxID:8485231


等级: 文坛巨匠
我不个性,所以没有个性签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3-16 0
呵呵~楼主有心啦~谢谢分享
tachiyuku

ZxID:707973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3-17 0
也太长了吧,长见识了
慕離

ZxID:10434331

等级: 职业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3-20 0
韩国在以前本来就是中国的附属,我们的文化本就比他们博大精深。
haicong1000

ZxID:80418


等级: 文坛巨匠
2011年我在战斗的一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3-20 0
果然!!
★男男生子耽美完结文★男男生子交流会:55015041
我的新浪微薄:http://t.sina.com.cn/haicong1000
和我一起相亲相爱的老婆
c_lanyu

ZxID:9316628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3-21 0
真真的长了见识啊
hayleeo

ZxID:11015843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3-22 0
大长今算什么,我没看,压根就是一部窃取中国史的下三滥电视剧
RY520TVXQ

ZxID:8476976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5-04 0
哎,高丽棒子就是惹人讨厌~~
冰雪花冠

ZxID:9654885

等级: 才华横溢
only I can see you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5-04 0
主要是中国重男轻女现象太严重了
女医师就很不出名了
shuizhutu水煮兔

ZxID:11878397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5-05 0
长了好多见识啊 
zhoucairen

ZxID:9219671


等级: 专栏作家
再买就切手Σ(`д′*ノ)ノ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5-11 0
中国古代本身就比其他国超出很多 没什么好惊讶的,我们玩而中医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Momonana~

ZxID:11039468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5-11 0
楼主相信我
只要古代韩国日本有的东西
那我们一定都有且高于他们
这是无容置疑的
墨攸染゛

ZxID:9784286


等级: 家喻户晓
配偶: 李雪倩
总有一些悲伤会轻易被原谅,还剩一些绝望,成为终生的信仰。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6-12 0
长见识了
对不起,你很坚强,所以你可你没有我,但是她不行。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