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产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269 回复:3

[人文通史] 中国遗产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8 0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新疆篇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

吐鲁番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分素陶、素釉陶、彩釉陶三种。素釉陶为单色陶器,主要为粮缸、储物缸和油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着彩釉,如盛食物和饮料的各种罐、碗、盘、碟等。吐鲁番土陶器以各种造型的壶见长。




维吾尔族花帽

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东部及北部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花帽的形状如无舌的圆帽头,由四片或五片帽坯连缀而成,上绣各种图案。绣花帽工艺比较复杂,一般有选料、描画稿、隔行抽去经纬线、绣花、插入桑皮纸卷、连缀合成等工序。



刀郎木卡姆演唱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现收集到9套,每套都由“木凯迪满”、“且克特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长度为6至9分钟,9套全部演唱需70至80分钟。伴奏乐器中,弹弦类有卡龙、刀郎热瓦甫,拉弦类有刀郎艾捷克,打击类有手鼓。



吐鲁番木卡姆中的“纳孜尔库姆”表演

 吐鲁番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及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目前能搜集到的有11套,完整演奏一遍约需10个小时。其表演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在萨它尔、热瓦甫、艾捷克、都它尔、手鼓等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另一种则采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




十二木卡姆演出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体,也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集歌、舞、乐于一体,主要分布、流传于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和伊犁河谷各大小绿洲之中,由“拉克木卡姆”及“且比巴亚特木卡姆”等12套木卡姆组成,每套又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大部分,12套共含乐曲近300首  ,全部演唱需20多个小时。


宁夏篇





艺人在加工二毛皮

 宁夏的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品种之一。精细加工滩羊皮,制作二毛皮衣、坎肩是宁夏回族人的传统手工艺,其中的选皮、鞣制等环节有许多独特工艺。“二毛皮”加工自古多为手工作坊生产,加工后的皮件薄如厚纸,质地坚韧,柔软均匀,毛穗自然成绺,弯曲柔软。




宁夏花儿歌手马生林、李凤莲等


“山花儿”以六盘山为主要流传地,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自唱自娱;小范围传唱;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吸收信天游、爬山调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因素,具有比信天游与河湟花儿更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宁夏回族武术家王心武(中)

尚武、习武是回族的民族传统。回族民间传统武术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其中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也有风格独特的回族项目。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在长期的传习发展中融合了穆斯林的生活实践和风俗,形成诸多流派。




宁夏贺兰石刻著名艺人施克俭



宁夏贺兰石《秋韵》套砚(十件),制作者 施克俭

贺兰石采于贺兰山滚钟口一带,石质细腻,刚柔相济,色泽清雅莹润,是十分难得的石料。将贺兰石刻成贺兰砚要经过八道工艺的精心雕琢,成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


北京篇




京剧《将相和》

京剧是我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其表演和舞美体系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因而被人称为“国粹”。京剧是在吸收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多种戏曲样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流派纷呈,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形成许多盛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拉洋片

拉洋片亦叫“西洋景”、“拉大画”和“拉大片”,是老天桥撂地表演的一种民间杂耍。拉洋片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以其表演方式独特、道具新颖,集响器、画片于一体,被称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皮影造型

 北京天桥皮影戏自明中叶在京都上演,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是通过灯光把牛皮或驴皮刻成的皮影人映射在影幕上,伴以戏曲演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声腔和唱腔最具特色




木偶戏

 木偶戏是老天桥的一种演出形式,早年在老天桥演木偶戏的很多。木偶戏约有三种:一种是大木偶,木偶人约有二尺来高,搭有专门的台。这种木偶幕后有乐器伴奏,有说有唱,当时也叫官本大戏。




争春篮

象牙雕刻工艺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一种以象牙为雕刻材料的传统技艺。它表现题材广泛,工艺难度大,因使用象牙这种特殊材料而显现出高雅的美感。象牙雕刻工艺是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赋弦表演

“诗赋弦”是目前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方民间小戏,创始于1880年。诗赋弦的曲牌共有30多个,其曲调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单弦、西河大鼓、莲花落的曲谱,并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诗赋弦特有的曲牌。






京西幡会

 北京城西部百花山脚下的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历史悠久,此间流传几百年的民间正月十五的古幡会,形成京西独特的民俗画卷。古幡盛会是古庙会的产物,以颂神、祭神为主,自明代万历二年起,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千军台、庄户和板桥村共举办三天幡会。





智化寺京音乐堂




智化寺京音乐演奏


智化寺京音乐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源自宫廷、由僧人传承于寺院,至今已传承560年。其艺术特征:庄重、古朴、典雅、辉煌。智化寺京音乐忠实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
[ 此贴被琳儿来也在2010-02-08 15:0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08 0
天津篇





天津妈祖节上的宝辇表演

宝辇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天津市津南区的葛沽镇,它是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下形成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这种北方大型的妈祖祭祀活动是葛沽古镇特有的文化遗存表现形式,它始自明代,代代传承,从未间断,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是旧时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最初是海神诞辰的庆典仪式,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庙会形式。天津皇会的会档分为服务性质、仪仗性质和民间花会表演三类,内容丰富多彩。



王毓宝在演唱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起源于明清时期,盛于清末民初,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民歌小调。其中包含了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天津时调内容丰富,曲目繁多,它独特的曲调唱腔和表演风格及曲折的传承历史在天津民间文化中具有代表性。




列国楚灵王贪恋细腰宫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古镇杨柳青。其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以其历史积淀的厚重和文化的连续性而扬名中外,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上海篇

  



丝竹爱好者在老城隍庙活动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一带的器乐合奏形式,以上海地区最具特色。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结合演奏,合奏乐器常用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合奏时,每件乐器既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手法常用加花变奏。




1964年南汇文化馆创作排练锣鼓书《王婆骂鸡》
获华东六省一市“上海之春”优秀创作演出奖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胡善言1957年演出太保书《打盐局》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说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民间唱说形式。锣鼓书融豫、浙、苏的民间音乐为一体,旋律高起低落,连说带唱,节奏重音与语言逻辑紧密结合,是保存在大都市中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形式。




沪剧《罗汉钱》剧照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200多年时间。沪剧的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在全国200多个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




松江顾绣(组图)


 顾绣是中国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诞生于上海,传承400余年。它以松江画派文人画画理为宗旨,创造出“画绣结合、以画辅绣”的艺术特色,又称“画绣”,是民间绣艺与士大夫文化结合的产物。





金山农民画作品-陈芙蓉《盖新房》


农民画用“以针代笔、以线为色”的方式表现农村生活。金山农民画吸收了50年代江苏邳县的墙头画和60年代陕西户县变体的传统画的特点。




1950年代的龙船节老照片

  龙华庙会兴起于赵宋年间,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民间传说,并影响了其他文艺样式的发展。



龙华庙会民间行街表演

龙华庙会兴起于赵宋年间,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民间传说,并影响了其他文艺样式的发展。




牡丹亭船首扎彩庭造型


崇明牡丹亭是一种以队列形式在行进中演奏的民间丝竹音乐表演方式。它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在民间庙会或节日喜庆时作为行街队伍中的重要部分出现。牡丹亭经常演奏的乐曲《苏扬桥》是一支崇明民间古曲。



江苏篇




邢晏芝和邢晏春分表演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以苏州方言为主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形成于明末清初,经400多年的流传与发展,形成了“说、噱、弹、唱、演”和“理、味、趣、细、奇”为主要特点的表演体系,产生了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是中国民间曲艺的杰出代表。




发绣鹤


 

神仙78发绣(局部)


 发绣,顾名思义是用人发为原料的刺绣工艺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之特点和古朴典雅、苍润秀丽之风格。东台发绣技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艺人继承和革新传统工艺,实现了从“墨绣”向“彩绣”,从单面绣向双面绣以及双面异色绣、从小型绣品到长卷巨作的发展。





灯会场面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源远流长,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




扬州清曲表演


扬州清曲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等,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音乐属曲牌体,演出形式为“坐唱”,演唱可分为“阔口”与“窄口”两种,以四胡、二胡、琵琶、月琴、檀板等乐器伴奏.




板鹞风筝

我国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起源于北宋年间,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放上天,“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故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





(民国)紫砂缎泥东坡提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一种民间传统制陶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其制作以紫砂泥为原料,以制作饮茶的茗壶等实用器为主,形成了光器、筋纹器、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是我国制陶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 此贴被琳儿来也在2010-02-08 14:18重新编辑 ]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总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2-08 0


清中期《大阿福》



《挑帘裁衣》丁阿金


无锡惠山泥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相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传说和民风民俗,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色调秀丽明隽。其精品“手捏戏文”和形象代表“大阿福”名满天下,被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海州五大宫调表演现场

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于连云港及其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故事的曲艺形式。它历史悠久,是江苏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为古老的“诸宫调”的宝贵遗存,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




常州手绘梳篦

梳篦俗称“木梳”、“篦箕”。常州手绘梳篦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宫梳名篦”之美称。在手绘梳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常州名景、名街、名店,同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为研究江南地区的民生、民习、民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端午金山脚下话白蛇

“白蛇传口头文学”起源于镇江,并以镇江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关的“文化空间”。历代有关白蛇传的传说或话本中一些地名如“针子桥”、“五条巷”、“金山寺”等都为镇江所实有。“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等早已成为镇江独有的与《白蛇传》相关的风物遗存。



浙江篇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曾被称为“小歌班”、“绍兴文戏”、“嵊剧”等,原流行于浙江嵊州一带,1906年开始演变为戏曲形式。其剧目取材于嵊州民间故事或传说,在嵊州田头歌唱等基础调腔上形成不同流派的唱腔,舞美柔和淡雅,深受江南观众的喜爱。该剧种有众多优秀演员和经典剧目,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繁盛一时。




龙泉窑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丰富的制瓷资源使龙泉的制瓷业继越窑、婺州窑、瓯窑之后迅速发展起来。龙泉青瓷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系宋代名窑之一,弟窑又称为“龙泉窑”。龙泉青瓷以釉色装饰见长,尤以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著名。








打制

 

磨砺


龙泉宝剑制作具有精湛的传统技艺,从采集原料到制成成品需要28道工序,剑与鞘的工艺极为考究,使龙泉宝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与工艺性。“龙凤七星剑”是龙泉宝剑的典型代表。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系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惟一遗音。调腔对周围剧种的影响十分深远,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此外,调腔的剧目、声腔和表演对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也都有一定的渗透力。




浦江板凳龙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龙灯,它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省。浦江板凳龙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综合体。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它源于唐代,俗称“唐灯”。这种花灯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它熔绘画、刺绣、建筑等艺术于一炉,单灯风姿绰约,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





西泠印社旧照片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以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为主、兼及书画的文人民间结社。它坐落于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由浙派篆刻家丁家仁、叶铭、吴隐等召集并发起创建。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苍南夹缬

苍南县的夹缬印染业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印染特色鲜明,完整保存了中国古代夹缬工艺的原始形态和风貌。其工艺涵盖夹缬印染、靛青制作和花版雕刻等传统工艺技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技术性及环保无污染性等特征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与实用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这帖里只是冰山一角,部分地区的遗产.欢迎大家想补充的补充哦
[ 此贴被琳儿来也在2010-02-08 15:06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