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制度演变及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确立的过程及原因特点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012 回复:3

[人文通史] 继承制度演变及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确立的过程及原因特点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1 0
继承制度演变及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确立的过程及原因特点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color=#ff00cc][size=4]两个百度知道答案的合并[s:296] [/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4]继承制度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和发展的。


在原始人群,原始人群依靠集体劳动获得生存,群体中由身强力壮的人充当首领,这种首领不是由选举产生,也不是按照辈份排列的,通常是通过激烈的竞争,舍身相搏,胜者才能最终成为首领.血缘家庭是从原始人群中进化而出的,在母系社会,这种集团通常是由一个母亲及其生育的后代子女所组成的,因为子女后代的血缘亲近,因此称为血缘家庭,这种集团的首领是按照辈份排定的.后来又出现了胞族,他由同一个部落中两个以上的氏族,为了一定的利益结合成的社会组织。他们的首领通常由各个氏族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辈份较高的氏族首领作为胞族的首领。胞族以上就是部落了,它开始实际是一个叫为松散的结合体,部落的首领一般由各氏族有威望的长老担任。


部落联盟是由两各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这一时期是军事民主制事情,初期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领是选举产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首领逐渐演变成为了氏族贵族,随之军事首领逐步演变成在氏族贵族内部产生。中国古代部落有三大集团。一个是华夏集团,一个是东夷集团,一个苗蛮集团。黄帝统一中原后,由于内部各种的事务增多,专门从事管理的部门和官员也逐渐产生。传说“皇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随着部落联盟首领的统治地位的加强,统治欲望的增加,在选举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舜让尧的儿子丹朱为帝和禹让舜的儿子商为帝的过程。如果说[color=#ff0000]初期选举的标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到后期则变为“家以传子”,[/color]但是这种以实际的统治权威作为夺取首领的手段,但这也是历史发展进步的表现。

夏、商、周三代是最早的以君主为核心的政体的时代,“王”被做为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号。其实夏最初建立的时候,最高统治者称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后启”,一直到少康重新建夏朝,奴隶制国家才完全确立起来,因此,统治者才进一步的称“王”。[color=#ff0000]从“王”字的本身的字意来看,三横代表天,地,人,而一竖是指一个贯通天地的人。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是王的。[/color]王就是这一竖,字的本身已经反映出王是天地人的主宰,最高权力的象征。王位继承制度随着王的产生也随后产生了,也就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时期。

夏朝从夏到桀,共13代16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传子,有的传弟,以传子为主。商朝直汤到纣王,经过了17代31王。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由于在王位继承的问题缺少详细的规定,王位转换之时容易造成混乱,因而造成了“商有九世之乱”的动乱局面。一直到了庚丁以后,传子的制度才算确立了起来,他的后代又进一步确定了嫡子继承制.周代在王位继承制上基本上承袭商的制度,并且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次发现有“小王”的称号甲骨文,这就是王位继承人继位前的专用称号。在大王的后宫所生的各个王子当中,[color=#ff0000]嫡生之子的继承地位是优先的[/color];而在各个嫡子中间,嫡长子的继承权又是无可争辩的。这种继承方式的出现,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而其后在约三千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标准的规定。

皇位继承制度一直是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这是因为,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就是如何把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顺利的传给自己的子孙,并且让自己的子孙万世的传下去。就像秦始皇一样,自己称为“始皇”,儿子称“二世”,他是想把秦的基业永世不倒的传下去。所以说来,皇位的顺利继承是王权稳定的一大要素,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在注意完善皇位继承制度。

首先,制定确定预立太子的制度。由于秦始皇没有及时确立扶苏立太子地位,导致秦始皇死后王位被胡亥篡夺,从此天下大乱,最终使秦灭与项羽之手。刘邦建立汉朝后,一些大臣都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早早的立太子,一旦皇帝驾崩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动乱。其次,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包括外戚势力和功臣势力。有些帝王甚至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来保卫皇权。例如在《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欲立幼子为太子,但是又担心太后干政,于是将其母赐死,然后让忠臣辅佐太子。


[color=#ff0000]到了隋唐时期,储君制度发展的更加成熟,一般都是立嫡长为太子。[/color]例如唐朝,建有专门的东宫,并配有东宫官属,太子贵为储君。但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往往嫡长子的智慧、才干、功绩还不如他的兄弟,这就会引起他的兄弟觊觎他的皇储地位。隋唐相继发生了隋炀帝逼父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然后有逼父让位的事情。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并不能保证皇权的稳定过渡。



那么有没有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权移交方式呢,我们来看一下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王位继承方式。


金、元、夏、辽、是几个基本上同时期的国家,他们的发展过程虽然并不一样,但都是从氏族社会转化到奴隶社会,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他们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进入了封建社会。然而,由于他们的转换为封建社会是快速的,没有经过长期的磨合,因此带有较多的旧制度残余,这又决定了他们的封建制度必然带有自己独有的民族的特点。金、元、夏、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就是在[color=#ff0000]建国初期还是采用推选的方式,一般是兄终弟继或者是父死子继,[/color]这和中原民族早期的继承制度有相似之处;到了[color=#ff0000]中后期[/color]稳定统治后就采取了和中原民族一样的[color=#ff0000]嫡长子继承制[/color];二就是由于政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原因有女主长期执政或者长期影响朝政的习俗。


从继承制度的产生开始,不论是“王”还是“皇帝”,各种势力围绕继承权的争斗便此起彼伏,萧墙祸起往往都是由此而引起的。,明清两代的情况大体如此。明朝的法定继承应该都是嫡长子继位,但是由于皇室内部的斗争,能够顺利继位的嫡长子寥寥无几。清朝入关之前,和前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一样,王位是由经过集体推选而产生的。入关以后,一直到了康熙年间,由于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康熙立嫡次子为太子,这时清朝立的第一个太子也是最后的一个太子。由于太子本身条件并不好,再加上其他几个皇子背后下绊子,导致太子被废,虽然又重立了一次,但是没有多久又被废。一直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由于雍正也是通过残酷的皇族内部斗争才继承了大位的,对于历史上嫡子继承制的弊端,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因此,他登位后,除了严厉的打击政敌外,还废除了以嫡长子制为前提立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确立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几千年来封建王朝预立太子制度的突破。雍正以后的几个皇帝,虽然不说是精明能干之辈,却也不是庸碌无能之人。事实证明,雍正的这一秘密立储措施,确实对于皇室内部及其统治有好处的,也是比较适应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
[attachment=11326361]
[color=#669900][color=#ff0000][size=4][/size][/color][/color]
[color=#669900][size=4][color=#ff0000]确立的过程:[/color]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康熙朝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color=#6600cc]-----------------------------------------[/color]

[color=#ff0000]原因特点:[/color]

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康熙以前没有制度化。清太祖死后,因皇位继承演出大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亲;清太宗死后,尚未入殓,几乎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清世祖死后,仓促让一位8岁的孩童继位,大清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属幸运;清圣祖死前储位未定,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的闹剧。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么办法在家族内确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100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明亡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太子制?康熙帝失败的教训,雍正已经亲历切肤之痛。怎么办?雍正想出一个办法,既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即将传位诏书置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创革。其积极的方面是,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60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olor=#6600cc]------------------------------------------[/color]

[color=#ff0000]另:[/color]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中,储君与储权时有时无,而且两者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清朝皇位继承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其皇位传承却相对平稳。如果将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承继汗位包括在内,清朝在将近300年中,累计完成11次皇位交接

天命、天聪、崇德三朝确立、实施的汗位推选制度,以及顺治朝的皇位传承,均无储君,亦无储权。


康熙前期与中期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公开册立储君,储权随之而生。
康熙后期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以及雍、乾、嘉、道各朝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过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储君,但储君身份不公开,因而不存在储权。

咸、同、光、宣各朝,既未公开建储,亦无暗定储君,储权无从产生。至于己亥建储,属于特殊情况,大阿哥溥儁虽然身在储位,并无储权可言,惟有听任慈禧的摆布。[/size][/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02-01 18:17重新编辑 ]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01 0
已审
skuraatsy

ZxID:6997737


等级: 才华横溢
偶看的不是小说,是寂寞=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2-19 0
是人都有野心,何况生在皇家的人啦。其实这两种制度都有利弊的呢

“立嫡长为太子”如果嫡长子没有这个能力魄力或者没有德行,那其弟弟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取而代之的,凡是被立为太子的被废都没有好下场的,比如说隋炀帝杨广陷害其兄弟,取得父亲信任,废除太子,在其父隋文帝死后被隋炀帝刺死;还有著名的玄武政变,一代太宗弑父杀兄才取得当时的地位,这都是历史活生生的证明“立嫡长为太子”的弊端

“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其原因是“九龙夺嫡”虽然康熙是一代圣君,可是不可否认,他的晚年因为立储的缘故而一团糟糕,后来到了雍正即位还没有平息呢。还有传言雍正改诏书之说,虽然历史学家都有予以否认,但是这个传言经久不衰。试想下,如果康熙活着的时候就把继承人说出来,像“乾隆那样自立太上皇,封十五阿哥颙焱为嘉庆皇”那样或许就没有那么乱了;在雍正年间,雍正密杀皇三子弘时,不也是因为弘时当时有很多夺娣的小动作嘛。

如果在立贤和立嫡中选择,我还是比较倾向立贤能之人,这样在对皇子的教育中有所依托,古代后宫天天宫斗,弄得其生下来的孩子们也知道为自己的将来有所行动,这根本原因在于皇帝自己的视而不见有时候还乐的其成。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kiara怡

ZxID:2575089

等级: 职业撰稿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11-01 0
谢谢亲,学习了新知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