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政治控制与经济开发向南深入,扩展到中国南部广大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联系日益频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联合反抗南朝政府,在联系与斗争过程中,加快了南方各族的融合。
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蛮、傒、俚、僚、爨等。蛮族人数最多,占地最广,遍及荆、湘、雍、郢、司、豫、南豫、江等州。蛮人分为两大支。一大支是以虎为图腾的廪君蛮。他们由南郡向东移动,到汉水下游,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黄冈)的五条水得名的五水蛮。另一大支是以狗为图腾的槃瓠蛮,发祥于辰州,由长沙武陵一带北上到荆雍。武陵有五条溪,因此也称为五溪蛮。蛮族生产米谷布绢,与汉人相似。部落解体,社会以户为单位,已进入封建制阶段。不少蛮族酋帅拥有大量部曲。南朝政府设立左郡左县,羁縻统治。这类郡县数目渐增,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的范围日益扩大。南朝政府一般只从蛮族收纳米谷,不征徭役,所以汉民避徭役者往往逃入蛮中。地方官有时横征暴敛,加重对蛮人的剥削压迫,不断引起反抗。南朝一百七十年中,史书记载的蛮族大小起事有四十余起。在荆雍豫三州设立的南蛮、宁蛮、安蛮校尉,就是统帅军队镇压蛮族的武将。政府往往将被征服的蛮族迁出所居旧地,或谪为兵户,或役如奴隶。
傒人分布于江湘两州南部和广州北部,以强悍善战著称。他们可能源于以狗为图腾的五溪蛮,因此称傒,常被诬蔑为傒狗。傒人汉化较早,如东晋陶侃、南齐胡谐之,已和汉族没有区别。
俚人,亦称里人或俚僚,分布于交、广、越诸州,在汉族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下,已进入封建社会。他们受南朝政府的剥削,与汉族不完全相同,如始兴俚人必须以银纳税。俚人地区物产富饶,有白银、珍珠、翡翠、犀象等。梁末及陈时所辖地域缩小,对这个地区的开发益加重视,往往署当地酋豪为长官,“以收其利”。同时置西江、南江两都护在军事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俚人不甘忍受剥削,南朝时起义见于记载者有十八次。
僚人,为南蛮别支。在4世纪中叶自南而北进入巴蜀地区,分布于梁益两州,僚人与汉人杂居的成为郡县编户;居深山者受世袭的“头王”统治,处于奴隶制阶段。生产以农业为主,南朝朝廷剥削沉重。宋以来僚人屡次起兵反抗。南齐时,益州害怕僚人进攻,州城北门“常闭不开”。梁武帝时,梁益二州“岁岁伐僚,以自裨润,公私颇藉为利”。被俘的僚人,大都沦为奴隶。
爨人主要分布在宁州(今云南地区)。东晋至梁,朝廷任命的宁州刺史见于记载者,约三十人,然大都遥领,未能到任。地方统治实权,掌握在担任郡守县令的土著首领手里。而大姓爨氏世代为宁州最高统治者,或任刺史,或死后追赠刺史称号。后代因此称宁州当地民族为爨人。爨人分东西两部:东部以朱提郡(今云南昭通)为中心;西部以建宁郡(今云南陆良)、兴右郡(今云南文山)为中心。爨人地区“户口殷众,金宝富饶”,隋唐以后中央朝廷才逐步实现有效统治。
南朝的文化南朝的文化,在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以及艺术、科学等方面都具有特色,总的讲胜过北朝,对后代影响较为深远。
文学东晋诗风以玄言为主,淡泊寡味。刘宋以后,描写山水景物的诗盛行起来,谢灵运(385~433)可为代表。齐谢朓(464~499)则在山水自然景物描写中倾注人生情感,宋鲍照的诗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南朝的乐府民歌清新生动,抒情小赋精巧细致,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虽有所不足,但往往情思横溢。荡气回肠。五言诗的体裁南朝时已趋成熟,开始向七言发展。诗人多精炼字句,整齐对偶,呈现出向律诗体裁过渡的趋势。周颙、王融、沈约等在佛经梵吹唱诵的影响下,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进一步讲求声律,形成“永明体”。结集各体文学作品的总集《文选》和一种体裁的总集《玉台新咏》,都出现于南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出于南朝文人刘勰、钟嵘之手,说明南朝文化发达,文学作品的规律已成为当时人特别提出来研究的对象了。传世南朝时期的诗文,其作者及篇目数目,皆远多于北方。
史学史学在南朝受到重视。宋初设立儒、玄、文、史四学,何承天主持史学,置有生徒。著作郎负责修国史,下有佐郎,分司资料收集及撰写。正史编纂于南朝者,有《后汉书》、《宋书》、《南齐书》,梁陈二史也基本上成于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以注的体裁荟萃史料,亦属南朝首创。南朝侨姓和江南大族的家谱族谱见于著录者甚多,说明南朝谱牒之学较北朝为盛。地方历史的著作,见于著录者亦南多于北,反映东晋南朝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人学士也较多。南朝史学著作的一个特点,是较有思想深度,每试图从宏观考察说明历史发展之所以然。宋裴子野《宋略》、陈何之元《梁典》皆仿干宝《晋纪》之例设总论,论一代治乱兴衰,探求经验教训。沈约《宋书》诸志多溯及前代。梁武帝敕命编《通史》,书虽不传,用意当亦在观历史之会通。范晔撰《后汉书》,自命精意深旨存在于序或论中,借以“正一代得失”。沈约《宋书》和萧子显《南齐书》取法于范晔,其中史官议论往往切中要害,表现出对历史现象的洞察能力。所谓南人之学“清通简要,得其英华”,也许这就是在史学方面的体现。
玄学与宗教南朝继东晋之后,玄学清谈仍然在士大夫中流行,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即此种风气下产物。梁范缜根据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辨名析理的方式,著《神灭论》以破佛家的因果论,引起一场有名的争论。南朝经学以梁代为盛,对以往经学各派进行综合与取舍,学风比较自由开放。南朝重礼学,反映门阀世族的要求。治经方式上则受佛教讲经影响,流行讲疏、义疏体裁,成为介于义理与训诂之间的经学著作。
佛教方面,宋代僧人道生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通过顿悟方式而成佛。陈代印度高僧真谛为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的译经大师,译出《摄大乘论》及《摄大乘论释》,提出统摄一切心理活动的“阿黎耶识”学说,以它为一切事物赖以产生和变化的最后根据,也是精神创造物质学说的理论根据。道教方面,宋代道士陆修静整理道经,总括为“三洞”分类法,成《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代所遵用。梁陶弘景主张融合道家内丹外丹之说,兼顾养神与养形,并编造出新的神仙系统。南朝的道教思想往往把道教的炼形、佛教的澄神、儒家的养德融为一体,致力于会通佛道两教以至儒家学说。南朝僧人也往往兼通外典,喜作玄学清谈。
艺术随着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南朝书法也名家辈出,王羲之后裔、由陈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写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迹。
科技南朝的科学也颇有成就。宋齐时人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南朝时,历法有所改进,炼钢技术有所提高,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陶弘景作过显著贡献,他的《肘后方》广泛流传,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