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详说中国古代政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646 回复:2

[人文通史] 政变,详说中国古代政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10 0
政变,详说中国古代政变
[color=#6600cc]政变 [/color] 

[color=#669900]政变指统治集团少数人通过密谋,用政治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径实现权力转移的行为。政变不改变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国民也不参与。常见的类型有军事政变和非军事政变,流血政变和不流血政变。政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的纯粹是统治集团内的争权夺利,有的是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有的是反动势力的复辟或复旧,有的是国际强权势力通过代理人干涉别国内政、颠覆别国政府。政变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亦不同。政变一般发生在尚未建立民主政体,或民主政体不够完备,缺乏正常的政府更替机制的国家。
[/color]
[color=#6600cc]历史上的重要政变
[/color]
  [color=#ff0000]前238年,嫪毒宫廷政变(中国·春秋战国·秦国)
  528年,河阴之变(中国·南北朝·北魏)
  629年,玄武门之变(中国·唐)
  645年,大化改新(日本)
  756年,马嵬驿之变(中国·唐)
  810年,药子之变(日本)
  835年,甘露之变(中国·唐)
  960年,陈桥兵变(中国·五代十国·后周)
  969年,安和之变(日本)
  1156年,保元之乱(日本)
  1159年,平治之乱(日本)
  1323年,南坡之变(中国·元)
  1324年,正中之变(日本)
  1331年,元弘之变(日本)
  1332年,天历之变(中国·元)
  1399年~1402年,靖难之役(中国·明)
  1457年,夺门之变(中国·明)
  1504年,甲子之祸(朝鲜)
  1506年,中宗反正(朝鲜)
  1582年,本能寺之变(日本)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
  1794年,热月政变(法国)
  1799年,拿破仑雾月政变(法国)
  1815年,拿破仑百日政变(法国)
  1861年,祺祥政变(中国·清)
  1868年,王政复古(日本)
  1898年,戊戌政变(中国-清)
  1917年7月,张勋复辟(中国)
  1923年,希特勒啤酒馆政变(德国)
  1923年9月13日,里维拉军事政变(西班牙)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政变(中国)
  1928年9月,大封建主索古发动政变,宣布阿尔巴尼亚为君主国,自称国王,建立索古王朝,为索古一世
  1917年3月,二月革命(俄国)
  1917年9月,科尔尼洛夫事件(俄国)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俄国)
  1935年,希腊国王乔治二世复辟
  1936年,巴拉圭自由党的总统阿亚拉以及埃斯蒂加里维亚元帅在一场军事政变中被后方的强硬派军官们推翻
  1943年,意大利左派政变,墨索里尼被软禁
  1959年,古巴军事强人卡斯特罗推翻当地的亲美独裁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把亲共反美、腐败之人扫除,借以重建经济(韩国)
  1965年,多米尼加发生政变,总统被罢黜
  1967年4月,希腊军人政变,建立独裁政府
  1967年,皮诺切特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原来的社会主义政权,实施独裁统治(智利)
  1969年,尼迈里军事政变(苏丹)
  1969年,卡扎菲军事政变(利比亚)
  1973年,达乌德军事政变(阿富汗)
  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逮捕“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中国)
  1976年,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文官政府,实施独裁(阿根廷)
  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军事政变
  1985年,达哈卜军事政变(苏丹)
  1991年,海地军事政变,阿里斯蒂德被推翻
  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
  1999年,穆沙拉夫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他认为贪污滥权的政权(巴基斯坦)
  2005年,毛里塔尼亚军事政变
  2006年9月,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他信政府
  2006年12月,斐济军事政变
  2008年8月,毛里塔尼亚军事政变,总统西迪·乌尔德·谢赫·阿卜杜拉希被推翻
  2008年12月,几内亚政变
  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军事政变,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被军方转移至哥斯达黎加境内,并被洪都拉斯最高法院宣布罢免。 [/color]
[color=#ff0000][/color]
[color=#ff0000][/color]
[attachment=11325979]
[color=#ff0000][/color]
[color=#ff0000][size=6][b][color=#6600cc]河阴之变[/color][/b][/size]
[/color]
[color=#ff0000]  [color=#669900]中国[/color][color=#669900]北魏[/color][color=#669900]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尔朱氏属契胡,北魏初年被安置在秀容川(今山西朔州北),世为酋长,积聚了大量财富。北魏后期,[color=#669900]尔朱荣[/color][/color][color=#669900](?~530)为契胡酋长,拥有八千余家的部落人民 。魏末各族人民起义爆发后,尔朱荣与[/color][color=#669900]汉族[/color][color=#669900]地方豪强势力相勾结,先后镇压了秀容一带人民的起义,兵势日盛。
[/color][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color][/color]
[color=#ff0000][color=#669900]  武泰元年(528)二月,[/color][color=#669900]胡太后[/color][color=#669900]毒杀[/color][color=#669900]北魏孝明帝[/color][color=#669900]元诩,将刚出生的皇女([/color][color=#669900]元姑娘[/color][color=#669900])冒充皇子,立以为帝,几天后又另立3岁的[/color][color=#669900]元钊[/color][color=#669900]。车骑将军,并、肆、汾、唐、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口实,从并州领兵南下,直指洛阳 。四月十一日 ,在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立元[/color][color=#669900]子攸[/color][color=#669900]为帝(北魏孝庄帝),自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同日,[/color][color=#669900]洛阳[/color][color=#669900]东北门户河桥守将降尔朱荣,京城遂无险可守,将士四散,胡太后被迫削发为尼。十二日,皇室、贵族官僚至河桥迎驾 。十三日尔朱荣先派人将胡太后和元钊溺死于河阴,又以祭天名,集合迎驾的百官,宣称天下大乱,孝明帝被害,完全由于朝臣贪婪残暴、不相辅佐造成,于是纵兵将王公卿士2000余人全部杀害,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挟[/color][color=#669900]孝庄帝[/color][color=#669900]元子攸入洛阳,自己专制朝政。孝庄帝经过一番密谋,于永安三年(530)九月,利用朝见之机杀死尔朱荣。尔朱荣侄子[/color][color=#669900]尔朱兆[/color][color=#669900]从汾州(今山西汾阳)率骑兵进入洛阳,杀孝庄帝,另立元恭为帝([/color][color=#669900]北魏节闵帝[/color][color=#669900]),尔朱氏继续控制北方。[/color][/color]
[color=#ff0000][/color]
[color=#ff0000][/color]
[color=#ff0000][/color]
[attachment=11325980]
[color=#ff0000][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color][size=6][b][color=#6600cc]玄武门之变[/color][/b][/size]
[size=3][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ff0000][size=3][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ff0000][size=3][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ff0000][size=3][b][color=#ff0000]概述[/color][/b][/size]
[/color]
[color=#ff0000][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95912.htm][color=#669900]玄武门[/color][/url][color=#669900]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color][color=#669900]李建成[/color][color=#669900])和四弟(当时的齐王[/color][color=#669900]李元吉[/color][color=#669900]),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color][color=#669900]唐太宗[/color][color=#669900],年号贞观。[/color][/color]
[color=#ff0000][/color]

[color=#669900][color=#000000][color=#ff0000]起因 [/color] [/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0000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669900]        617年,[/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7611.htm][color=#669900]李渊[/color][/url][color=#669900]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color][color=#669900]唐朝[/color][color=#000000][color=#669900],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color][/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
[/color][color=#669900][size=5][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5][b][color=#ff0000]经过[/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且说大唐武德九年,高祖李渊赖次子李世民削平天下十八路反王,灭尽七十二道烟尘,安享富贵,江山一统。高祖有四子,建成、世民、元吉、元霸。李元霸早夭,建成封英王、世民封秦王、元吉封齐王。建成、元吉与高祖宠妃张艳雪、尹瑟瑟私通,曾被秦王撞破,虽事后囫囵过去,心中毕竟深以为恨。按照过去帝王继承规矩,高祖千秋万岁之后,建成当继位,但李世民功高盖世,大唐江山几乎为他一人打下,高祖常常赞誉有加,建成、元吉心中十分妒恨。 “元”、“吉”二字,合之颇类“唐”字,故元吉自命有天子之份,觊觎大位已久,建成懦弱不成事,忌惮者惟秦王而已。元吉欲先假建成之手除去秦王,再除建成以自代,终宵谋画。 恰逢平阳公主病逝,文武宗亲皆去送葬,建成、元吉假意摆下酒宴,邀秦王共饮,却在酒中下了剧毒。秦王生性豁达,只道建成与元吉知错谢罪,坦然不疑,举杯欲饮。自古“王者不死”,秦王才饮一小口,一只燕子飞过,遗粪于杯中,又污了秦王衣服。秦王遂起身更衣,忽然腹痛如绞,回府后,终宵泄泻,呕血数升,几乎不免。自知酒中必有蹊跷。唐帝闻之,恐秦王兄弟之间不能相容,欲使秦王移居洛阳,自陕西以东皆由秦王主政,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color]
[color=#669900]  建成、元吉大恐,知秦王胆略过人,胸襟如海,文有长孙无忌、徐懋功、李淳风、房玄龄、杜如晦,武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等,日后举义旗,天下归心,无人可制,于是再设毒计,欲调秦王手下大将远征突厥。秦王见事紧急,遂将建成、元吉秽乱宫庭之事告知高祖,高祖命建成、元吉第二天进宫对质。建成、元吉次日率亡命之徒四、五百人,来到玄武门前,只等秦王一到便下杀手。谁知秦王早有准备,身披铠甲而来。建成、元吉见秦王,便弯弓射了三箭,皆被秦王躲过,秦王还了一箭射死建成。元吉欲逃,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此事史称“玄武门之变”。


[size=6][b][color=#6600cc][/color][/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color][/b][/size][/color][attachment=11325981]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color][/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马嵬驿兵变[/color][/b][/size]
[/color][color=#669900][color=#6600cc][/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6600cc]  [/color] 潼关是首都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佑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color]
[color=#669900]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唐内部却发生内讧。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color]
[color=#669900]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
[/color]
[color=#669900]  关外的叛将崔乾佑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崔乾佑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八千。
[/color]
[color=#669900]  哥舒翰还想收拾残兵,他的部下先乱了起来,叛军乘胜打进潼关。哥舒翰也被俘虏了。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潼关一失守,关内就没险可守。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放弃城逃走。  [/color]
[color=#669900] 开始,哥舒翰还派人到长安告急。后来,告急的文书中断;晚上,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也见不到了。到这时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着急起来,要杨国忠想办法。
[/color]
[color=#669900]  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大家都只能干着急,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color]
[color=#669900]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color]
[color=#669900]打开宫门,逃出了长安。
[/color]
[color=#669900]  他们派个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color][color=#669900]  哪知道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和县令都已经逃了。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没有人给他们送饭。随行太监好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粮食。有几个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饽饽。那些皇子皇孙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color]
[color=#669900]  唐玄宗勉强咽了几口饽饽,直流眼泪。有个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天了。这么多年来,有人向朝廷告发,反而被关被杀。陛下周围的大臣,只会奉承拍马,外面的情况,陛下一概听不到。我们普通百姓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不过朝廷宫门太深,百姓的意见陛下听不到。要不是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们怎么能站在陛下面前说话呢!”
[/color]
[color=#669900]  唐玄宗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太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color]
[color=#669900]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嵬,音wei二声)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心思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帐得向杨国忠算。
[/color]
[color=#669900]  这个时候,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周围的兵士已经嚷起来:
[/color]
[color=#669900]  “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就射起箭来。
[/color]
[color=#669900]  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color][color=#669900]  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把唐玄宗住的驿馆包围了起来。唐玄宗听到外面闹哄哄的,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玄宗大吃一惊,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兵士,要将士们回营休息。
[/color]
[color=#669900]    兵士们不理唐玄宗的话,照样吵吵嚷嚷。玄宗派高力士找到陈玄礼,问兵士们为什么不肯散。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
[/color]
[color=#669900]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color]
[color=#669900]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color]
[color=#669900]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color]
[color=#669900]  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color]
[color=#669900]  经过这场兵变,唐玄宗像惊弓之鸟一样,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驿一路收拾残余的队伍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这就是唐肃宗。
[color=#ff00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00]  相关的历史资料:[/color]
[/color]
[color=#669900]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color]
[color=#669900]  兴平县属京兆府,据元和郡县志:“兴平县东至府九十里。”又载:“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据此,马嵬距长安一百一十三里。距金城为二十八里。唐皇帝一行夜半始至金城,第一日行八十五里,大家困惫不堪,第二日的启程时间,当不可能太早。故大队抵马嵬,当在午刻,盖准备在马嵬城午饭者,兵变发生的另一促成,当与午饭无着落有关,各有关史料皆言将士既疲且饿。而最值得注意者,当是吐蕃使者群以无食而找杨国忠。则马嵬之变的时间,可以断定发生于六月四日午时,再深入一些,时间应在午正以后,至午正或更晚些而午餐尚无着落,外交人员才会找宰相诉说。从杨国忠逃而被追杀,进而戮毁肢体,悬首驿门,其子杨暄及韩国夫人即令同时被杀,但御史大夫魏方进则于杨国忠被杀后出而呵责兵士时被杀;之后,又有韦见素出,被叛兵打伤头部。在以上的事件之后,才轮到皇帝闻讯,以及由高力士问明情由,陈玄礼要求并杀杨贵妃,李隆基不应,往复几次,不得已而下令赐死。如此,杨贵妃死后四军罢乱,计时当近未矣。[/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甘露之变[/color][/b][/size]
[/color][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唐文宗[/color][color=#ff9900]李昂[/color][color=#ff9900],[/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34.htm][color=#ff9900]唐穆宗[/color][/url][color=#ff9900]第二子,是[/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49338.htm][color=#ff9900]中唐[/color][/url][color=#ff9900]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527.htm][color=#ff9900]唐朝[/color][/url][color=#ff9900]后期,隐患丛生,矛盾激化,特别是[/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1633.htm][color=#ff9900]宦官[/color][/url][color=#ff9900]掌握了禁军,把持着朝政,不仅朝廷大臣的升降须由宦官首肯,就连皇帝的废立亦由宦竖操纵。自[/color][color=#ff9900]唐宪宗[/color][color=#ff9900]李纯之后,除[/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36.htm][color=#ff9900]唐敬宗[/color][/url][color=#ff9900]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外,其他诸帝无不由宦官拥立。如唐穆宗李恒由宦官梁守谦、王守圭等拥立;唐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谦、[/color][color=#ff9900]王守澄[/color][color=#ff9900]、杨承和等拥立;[/color][color=#ff9900]唐武宗[/color][color=#ff9900]李炎由宦官[/color][color=#ff9900]仇士良[/color][color=#ff9900]、鱼弘志等拥立;[/color][color=#ff9900]唐宣宗[/color][color=#ff9900]李忱由众宦官拥立;[/color][color=#ff9900]唐懿宗[/color][color=#ff9900]李漼由宦官王宗实拥立;[/color][color=#ff9900]唐僖[/color][color=#ff9900]李漼由宦官刘行深、[/color][color=#ff9900]韩文约[/color][color=#ff9900]拥立;[/color][color=#ff9900]唐昭宗[/color][color=#ff9900]李晔由宦官[/color][color=#ff9900]杨复恭[/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刘季述[/color][color=#ff9900]拥立。拥立之外,宦官还操有弑杀之权。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是被宦官[/color][color=#ff9900]刘克明[/color][color=#ff9900]等所杀。天子式微,阉宦坐大,权倾朝野,实在令人发指。宦官仇士良一生曾弑二主、杀一妃和四位宰相,贪酷暴虐20余年,恩宠不衰,因他有一套驾驭皇帝、篡权自大的方术。会昌三年(843)仇士良告老退休,众宦官以隆重之礼送他还府。他为了表示对众宦的感谢,将自己数十年来专权乱政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徒子徒孙。他说:“天子不能够让他闲暇起来。若有空闲时间,他一定会阅读古今书籍,会见有知识的大臣,接受大臣们的治国方略。政治经验丰富了,就会深谋远虑,对财宝器玩的爱好也会减弱,游幸声色的兴趣也会降低,而我们的恩遇必然渐薄而权也必然渐轻了。为了你们的前途着想,莫若多方搜寻奇珍异宝,多多豢养猎鹰猎马,每日用击球、打猎、娱声、幸色的办法去蛊惑皇帝,让他在声色娱乐之中,耽侈求靡,沉沦下去。这样他必然厌恶经书中的治国之道,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充耳不闻,朝廷内外的一切大权自然控制在我们宦者手中。这样一来,我们手中的恩泽和权力谁能夺得去呢?”这的确是为宦之道的经验之谈,难怪他二十多年作威作福而恩宠不衰。由此可见,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唐敬宗李湛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杀掉,唐武宗李炎只做六年皇帝就被废掉。这就是宦官杨复恭狂妄叫嚣“定策国老,天子门生”的缘由了。无怪唐文宗受宦官之辱经常涕泪沾巾,即位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振弱图强的措施。大和元年(827)即位伊始,将宫中的道士纪处玄、杨冲虚及伎人李元戢、[/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03195.htm][color=#ff9900]王信[/color][/url][color=#ff9900]等流放岭南。大和三年(829)又诏令凤翔(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淮南(今安徽寿县)二道的官吏将此前选进皇宫的女乐24人遣归原籍。开成五年(840)又从后宫放逐宫女3000人,裁撤教坊乐工、内监1270人,并将供皇室打猎使用的五坊鹰犬统统放掉,还诏令禁止各地向朝廷进贡宝物珍玩绢绣。唐文宗的这些作为,是对宦官仇士良之流多以声色狗马珍玩以蛊惑人君的“为宦之道”的一种反击。文宗即位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改变朝廷由宦 为主的官吏结构。大和二年,唐文宗诏令举行“直言极谏科”的策试,举子刘蕡的《直言极谏策》五千余言,对宦官乱政的中唐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意见。谈到宦官把持朝政的现状时说:“以亵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群臣莫敢举其状,天子不得制其心。”即是朝廷的一切大权,被五六名宦官把持着,满朝文武和皇帝本人均莫可奈何。刘蕡的对策论及贪官污史时说:“百姓对于官吏,畏之如豺狼,恨之如仇敌。现在国家困穷,黎民流散,盗贼井起,国家已成土崩瓦解之势,危在旦夕。”他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是“勒令那些游手好闲的懒惰之徒,从事农业种植工作,节省那些不必要花费的钱财,救济社会上的穷困百姓。”刘蕡之言,语语切中时弊,是一篇极有见地的策论。但主考官怕得罪宦官,不敢录取他在朝廷任职;文宗皇帝也不敢出面干预,怕危及自身的安全。大和末年,文宗设谋铲除宦官势力,刘蕡对策中的意见,显然发生了影响。文宗皇帝要做的第三件事,是任命[/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3219.htm][color=#ff9900]宋申锡[/color][/url][color=#ff9900]为相,分散宦官的权力,令他谋划铲除宦官势力。大和四年(830),文宗命宋申锡为相。宋申锡在朝野口碑极好,累官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在朝臣之中以清介廉洁,不结朋党著称。在长庆、宝历世风浇薄,朋党骤兴之际文宋任他为相,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激励人民的效果。但文宗这一拨乱反正的果断行为,立刻引起宦官的政治警觉。加之宋申锡在谋划铲除宦官的过程中,事机不密,宦官先发制人。枢密使兼右军中尉王守澄,指使军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勾结漳王[/color][color=#ff9900]李凑[/color][color=#ff9900](穆宗第六子)谋反。次年宋申锡遭贬,计划失败。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宦官头目王守澄,从宋申锡事件得出结论,必须严密监视唐文宗,控制他的一言一行,才是自全之策。大和八年(834)秋天,王守澄推荐郑注做御医给文宗治病,又推荐心腹李训给文宗讲说《[/color][color=#ff9900]易经[/color][color=#ff9900]》,二人就成为文宗贴身近侍,文宗举手投足无不在二人的监视之下。文宗却反守为攻,给二人以高官厚禄,使为己用。命[/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41016.htm][color=#ff9900]郑注[/color][/url][color=#ff9900]为太仆卿,[/color][color=#ff9900]李训[/color][color=#ff9900]为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秋大义提升李训为宰相,命郑注为风翔节度使,让二人内外呼应,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先后将杀害宪宗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要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朝廷必须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于是李训又举荐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任之前,协助京兆少尹罗立言、金吾大将军韩约、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召募吏卒诛火宦官,除恶务尽。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大和九年(835)10月21日在[/color][color=#ff9900]紫宸殿[/color][color=#ff9900]举行早朝时,金吾大将军[/color][color=#ff9900]韩约[/color][color=#ff9900]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则提议,天降祥瑞于皇宫,是大唐再兴的吉祥之兆,皇帝应亲往礼拜上天,以求国运。于是文宗皇帝来到[/color][color=#ff9900]含元殿[/color][color=#ff9900]暂驻,命[/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657.htm][color=#ff9900]宰相[/color][/url][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中书省[/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门下省[/color][color=#ff9900]官吏先往观看。众吏看后奏称,不似大降的真正甘露。文宗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率领全体宦官前去察看真实,即刻回报,以定行上。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内时,发现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院内埋伏兵卒多人,迅速夺路而逃,使引诱宦官至金吾院一举歼灭的计划遭到失败。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后,胁迫文宗乘轿入内。李训、韩约等人急忙上殿保驾,发生激斗。金吾卫士及御史台兵卒约500余人上前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但宦官将李训打伤在地,抬着文宗逃入宣政门,将门紧闭,朝臣惊散,李训逃往终南山佛寺避难。这就是历史上诛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事件。 [/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宦官胁迫文宗进宫后,当即派遣神策军500人持刀出宫,逢人便杀,死者约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城门大行搜捕,又杀1000多人。参与其事的官吏如李训、[/color][color=#ff9900]王涯[/color][/color][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舒元舆[/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王璠[/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郭行余[/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罗立言[/color][color=#ff9900]、李孝本、韩约等人,均先后遭到捕杀。甘露事变之际,郑注正率领500兵卒赴[/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7960.htm][color=#ff9900]长安[/color][/url][color=#ff9900],中途遇变返归凤翔,亦被监军宦官杀死。这些官吏还遭灭族之祸,株连甚众。甘露之变以后,由于官吏大批遭杀,朝臣空员极多,无人理事。宦官更加专横,皇帝更加受辱,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attachment=11325982]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size=6][b][color=#6600cc]陈桥兵变[/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9900] [/color][color=#ff9900]赵匡胤[/color][color=#ff9900]建立[/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3604.htm][color=#ff9900]宋朝[/color][/url][color=#ff9900]的政变。公元960年[/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1056.htm][color=#ff9900]后周[/color][/url][color=#ff9900]大将赵匡胤借口[/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990.htm][color=#ff9900]北汉[/color][/url][color=#ff9900]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color][color=#ff9900]陈桥驿[/color][color=#ff9900](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
[/color][/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0000] [b]陈桥兵变,这是一个典故,即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b] [/color][/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9900]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color][color=#ff9900]周世宗[/color][color=#ff9900]柴荣病死,继位的[/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63972.htm][color=#ff9900]恭帝[/color][/url][color=#ff9900]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5602.htm][color=#ff9900]辽[/color][/url][color=#ff9900]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4578.htm][color=#ff9900]范质[/color][/url][color=#ff9900],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9.htm][color=#ff9900]开封[/color][/url][color=#ff9900]),行军至陈桥驿(今[/color][color=#ff9900]河南省丘[/color][color=#ff9900]东南[/color][color=#ff9900]陈桥镇[/color][color=#ff9900])。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9319.htm][color=#ff9900]东京[/color][/url][color=#ff9900]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color][color=#ff9900]张永德[/color][color=#ff9900]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5380.htm][color=#ff9900]江山[/color][/url][color=#ff9900]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9268.htm][color=#ff9900]赵匡义[/color][/url][color=#ff9900](即后来的[/color][color=#ff9900]宋太宗[/color][color=#ff9900]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626.htm][color=#ff9900]赵普[/color][/url][color=#ff9900]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0013.htm][color=#ff9900]皇帝[/color][/url][color=#ff9900]。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color][color=#ff9900]国号[/color][color=#ff9900]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color][color=#ff9900]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color][color=#ff9900]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
[/color][color=#ff9900]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color][color=#ff9900]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color][color=#ff9900]  “我一直想不明白[/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7033.htm][color=#ff9900]汉高祖[/color][/url][color=#ff9900]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color][color=#ff9900]西汉[/color][color=#ff9900]两百年天下?”
[/color][color=#ff9900]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普道:“文有[/color][color=#ff9900]萧何[/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曹参[/color][color=#ff9900];武有[/color][color=#ff9900]韩信[/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张良[/color][color=#ff9900]。”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 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仅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color][color=#ff9900]韩通[/color][color=#ff9900]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9900]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color][color=#ff9900]高怀德[/color][color=#ff9900]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批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4127.htm][color=#ff9900]云霄[/color][/url][color=#ff9900]。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848.htm][color=#ff9900]石守信[/color][/url][color=#ff9900],都虞侯[/color][color=#ff9900]王审琦[/color][color=#ff9900]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他即[/color][color=#ff9900]宋太祖[/color][color=#ff9900])。
[/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b][color=#ff0000]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color][/b][/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b][color=#ff0000][/color][/b][b][color=#ff0000][/color][/b][b][color=#ff0000][/color][/b][size=6][b][color=#6600cc]南坡之变[/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元朝建立以后,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用事等接连不断,令朝政混乱。元英宗即[/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位后,决意改革朝政,因朝政被权相铁木迭儿及其党羽把持,难以推行。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死,元英宗起用太常礼仪院使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开始推行新政,同时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八思吉思,并追查其党羽。以御史大夫 铁失首的余党很震恐[sup][4][/sup],于是密谋政变。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五日,元英宗与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sup][3][/sup]南返大都(今北京),途经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驻营。当日夜晚,铁失与铁木迭儿之子锁南、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等十六人发动政变,以阿速卫军为外应,杀死元英宗和拜住。随后,迎立晋王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也孙铁木耳(泰定帝)即位。史称此事件为「南坡之变」。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元仁宗延祐七年,卒,硕德八剌继帝位,即元英宗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英宗刚毅而思有作为,锐意于改革。元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 ,如张珪 、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sup][5][/sup];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天历之变[/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1329年,通过两都之争上台的图帖木儿因为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将已经流亡察合台的哥哥迎回,视为明宗。但是明宗上台仅仅一个月暴毙,这不禁让人怀疑起图帖木儿,元庭对外称图帖木儿是因病身亡,但是也有说是因为图帖木儿的毒酒毒害,总之,这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谜团,权利也重新回到了图帖木儿的手中。史称“天历之变”[/color]
[color=#669900][/color]

[attachment=11325983]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靖难之役[/color][/b][/size]


   [size=5][/size]
[color=#ff0000]  [b]“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b][/color]
[color=#ff0000]靖难之役简介[/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5][b][color=#ff0000]事件经过[/color][/b][/size]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size=4][b][color=#ff0000]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color][/b][/size]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size=4][/size]
[size=4][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4][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4][b][color=#ff0000][/color][/b][/size][/color]
[color=#669900][size=4][b][color=#ff0000]朱允炆即帝位 大力削藩 北京燕王起兵造反[/color][/b][/size]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color]

[color=#669900]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color]
[color=#669900]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8444.htm]北魏太武帝[/url]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5][b][color=#ff0000]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本人根据《明史》相关记录,将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列出名单如下: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文,永乐皇帝之侄,战争开始前为皇帝,战争结束后失踪。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建文皇帝之叔,战争开始前为燕王,战争结束后登极称帝。
  周王朱橚,朱棣之弟,朱允文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文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齐王朱榑,朱棣之弟,朱允文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文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代王朱桂,朱棣之弟,朱允文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文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宁王朱权,朱棣之弟,朱允文之叔,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移封南昌。
  谷王朱橞,朱棣之弟,朱允文之叔,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
  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之子,朱允文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中留守北平,战争结束后封太子。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高阳郡王朱高煦,朱棣之子,朱允文之堂弟,战争之初自南京逃回北平参与朱棣阵营,履立战功,战争结束后加封汉王。
  郡王朱高燧,朱棣之子,朱允文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赵王。
  驸马都尉梅殷,朱棣之姐/妹夫,朱允文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淮安总兵,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被朱棣授意谋害。
  驸马都尉王宁,朱棣之姐/妹夫,朱允文之姑夫,战争开始前向朱棣阵营泄密被朱允炆囚禁,战争结束后释放,加封永春侯。
  驸马都尉李坚,朱棣之妹夫,朱允文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左副将军,加封滦城侯,战败被俘,病死。
  驸马都尉胡观,朱棣之妹夫,朱允文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释放。
  庆城郡主,朱棣之堂姐,朱允文之堂姑,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代表朱允炆阵营到朱棣阵营议和。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长兴侯耿炳文,朱允炆之亲家,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
  驸马都尉耿璇,朱棣之侄女婿,朱允文之姐/妹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争结束后被杀。
  燕府仪宾袁容,朱棣之女婿,朱允文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广平侯。
  燕府仪宾李让,朱棣之女婿,朱允文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富阳侯。
  魏国公徐辉祖,朱棣之妻舅,参与朱允文阵营,战败被囚禁。
  左都督徐增寿,朱棣之妻舅,秘密参与朱棣阵营,被朱允文所杀。
  曹国公李景隆,朱棣之表侄,朱允文之表哥,战争之初参与朱允文阵营,兵败撤职,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战争结束后最初得到礼遇,后被撤职囚禁。[/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attachment=11325984]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5][b][color=#ff0000]朱棣的暴行[/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子;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铁弦,割其鼻耳塞入口中,然后问:“甘否?”铁弦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灭族。
[/color][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方孝孺,凌迟,灭十族(注: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严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
  另外,黄子澄之妹,铁弦之妻,皆没入妓院,沦为妓女。[/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5][b][color=#ff0000]解释[/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靖难之变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size=6][b][color=#6600cc]夺门之变[/color][/b][/size]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  [color=#ff9900]夺门之变中国明代将领[/color][color=#ff9900]石亨[/color][color=#ff9900]、[/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0035.htm][color=#ff9900]太监[/color][/url][color=#ff9900]曹吉祥[/color][color=#ff9900]等于景泰八年(1457)拥[/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2612.htm][color=#ff9900]明英宗[/color][/url][color=#ff9900]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又名南宫复辟。以石亨等攻破南宫门,奉英宗升奉天殿复辟,故名。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color][color=#ff9900]土木之变[/color][color=#ff9900]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color][color=#ff9900]于谦[/color][color=#ff9900]、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color][color=#ff9900]明代宗[/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47.htm][color=#ff9900]景泰[/color][/url][color=#ff9900]景帝),遥尊英宗为[/color][color=#ff9900]太上皇[/color][color=#ff9900]。次年,英宗被释归,为景帝幽禁于南宫。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见帝疾甚,即与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color][color=#ff9900]英宗复辟[/color][color=#ff9900],以邀功赏 。是月十六日夜 ,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英宗复位后,下于谦、王文于狱。后又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于西内。[/color][/color][color=#ff0000][/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01-10 12:0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文坛鼻祖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1-10 0
已审。
素商

ZxID:11108949

等级: 明星作家
人类对土地和荣誉的渴望不可抑制,这是生来的原罪。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8-05 0
很有意思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