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楷体_gb2312][color=#6600cc][size=3] 历史上手腕强悍的皇后不乏其人,比如心如蛇蝎的吕雉,比如丑而银y荡的贾南风。然而他们再怎么凶残,最多就是谁得宠收拾谁,绝没做到让皇帝专宠而无视他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就是隋文帝的老婆独孤氏。独孤氏在她有生之年,不但不让文帝碰别的女人,还“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来了个釜底抽薪,从源头上堵死。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是一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政治家,而他的功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这位同样精于治政的老婆。独孤氏很有政治头脑,谈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大臣们没有不服的,据《隋书》记载,独孤氏“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这脑瓜这见识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最早在杨坚篡周称帝的问题上,独孤氏就表现出超常的政治敏锐性,北周宣帝死后,独孤氏派人告诉杨坚,:“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让杨坚当断则断,从而促使杨坚废周自立。杨坚自此“每事唯后言是用”,可见这个女子确实不寻常。
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祖籍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境内),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世代贵族。独孤氏的政治才能,在路卫兵看来,一方面由于她天赋异禀;一方面因为她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独孤信是北周的大司马、河内公。很有政治远见,他见杨坚“有奇表”,面似有福之人,便将女儿嫁他。杨坚是隋国公杨忠的儿子,也属于高干子弟。独孤氏有这样的出身,喜欢政治,熟谙政治,也在情理之中。
应该肯定的是,杨坚是非常喜欢独孤氏的,二人曾海誓山盟,“誓无异生之子”,相约到永久。但那时的杨坚毕竟还没做皇帝,老丈人又是大司马,朝中重臣,实权派。独孤氏正值青春妙龄,知书达理,“柔顺恭孝,不失妇道”,又“颇仁爱”,以至于“世以为贤”,人皆称赞,属于那种丽又大方、温柔又可爱型的。文帝上朝,独孤氏在外面候着,等丈夫下班,深情相望之后,一同用餐就寝,“同反燕寝,相顾欣然”,够腻乎的,足见二人的感情到了什么程度,搁现在也算是模范夫妻的典范了。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后宫深处埋藏着多少女人的辛酸和眼泪。那种被打入冷宫的凄苦滋味,绝不是味佳肴、绫罗绸缎所能替换的。独孤氏深知此理,所以千方百计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独孤氏哪样都,就是妒忌心太强,妒忌是人的天性,人皆有之,只是独孤氏“性尤妒忌”,表现的很过分。她生怕别人抢走杨坚而失宠,便“内擅宫闱”,大搞后宫改革,“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除了他之外的妃嫔职务一概不设,这政策一直到独孤氏死了才改。独孤氏的这种做法,在路卫兵看来,的确够绝,独孤氏当上皇后已经是40来岁了,到了“色衰爱弛”的年纪,面对春色满园的后宫,她所能做的应该就是吃斋念佛、斜倚薰笼了。但是她不给皇帝这个机会,釜底抽薪,从源头上给堵死了。
独孤氏也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为了让隋文帝死心塌地,她很注意营造氛围。对大臣纳妾的,便让皇帝训斥或者降黜,这样既提醒了皇上不要有这种想法,也在朝中形成了一种氛围,掌握了一个平衡,省得皇帝见了别人三妻四妾而闹心。太子杨勇也因宠爱小妾冷落原配而被废黜。《隋书》上说这是独孤皇后一手操办的,“皆后之谋也”,虽说不完全是,但和她的这种理念有着很大关系,经常吹枕边风,皇帝大脑很容易形成一个印象,再看太子就不那么顺眼了。 耽恋网
杨坚这么听老婆的话,除了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害怕独孤氏,“甚宠惮之”,既爱又怕。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成天把皇帝看得天紧,每日形影相随,时间久了杨坚也会寡然无味。杨坚也不是一点想法没有,都当皇帝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偏偏在这上面受限制,干嘛呀!所以有时也会感到不甘心。一次他看到了一个年轻貌的宫女,“见而悦之”,一时把持不住,背着皇后偷偷临幸了她,独孤皇后很快得到线报,不由分说就把那宫女杀了。杨坚差点没把肺气炸了,然而终究拿独孤氏没办法。
《隋书》对这件事的记载很有趣,杨坚怒是怒了,但这火楞没敢和独孤氏发,打落牙齿和血吞,气急败坏的拽过一匹马骑着就出了宫,漫无目的的狂奔20多里,“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这场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马跑的不定多快呢,似酒后驾车,神经麻木会令速度变得飞快。杨坚在荒僻的山谷中一直呆到将近后半夜才回,平生第一次发出渴望自由的心灵呐喊:“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实在是憋屈急了,皇帝被皇后挤兑成这样,也够可怜的。后来大臣们反复劝说,说你为了一个女人而至天下于不顾不值得,其实都是宽慰人的话,没打自己头上,隋文帝当然不会不懂这些大道理,更多的是觉得天子的颜面扫地。
独孤氏死后,可算没人监督了,于是杨坚开始纵情声色。皇帝的感觉总算找到了,可身体也透支的厉害。古代帝王多短命,在路卫兵看来,与他们过度的放纵不无关系,否则以皇帝的生活水准,那身体还不保养得钢钢得?隋文帝圣体一天不如一天,生命岌岌可危之时,又想起了独孤氏的好,对左右说:“使皇后在,吾不及此。”独孤氏死后两年,隋文帝也一命呜呼,追随而去了。
[/size][/color][/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