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古 代 的 退 休 制 度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698 回复:1

[人文通史] 中 国 古 代 的 退 休 制 度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edith333

ZxID:8451377


等级: 热心会员
E?U?O | 忆你我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6 0
中 国 古 代 的 退 休 制 度
        [color=#FF3300]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 [/color]《宋史·韩贽传》:“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何谓退休? 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颐养晚年之意。需特别指出的是,[color=#FF6600]中国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olor]

        退休发轫于何时诚难稽考。但到[color=#6666CC]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退休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color]。 

        [color=#FF6600]关于[color=#FF6600]退休年龄[/color]。《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又说:“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color]为何规定退休年龄为七十?《白虎通·致仕》作了解释:“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也。一句话,人至七十,老而衰,不便在官场趋走办事了。 

        关于官吏[color=#FF00CC]退休后的待遇[/color]。[color=#FF00CC]首先称谓有别[/color],[color=#FF00CC]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color]其次是[color=#FF00CC]待遇不同。周公致政成王后,成王使居洛邑,享受最高的礼遇。《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color]

        周代退休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削除了官吏终身制,保持了统治政权的生气。官吏退休后,国家为保证其特权,令其按级领取俸禄,使退职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又使在职者无后顾之忧。它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笔者认为,周代已开始奠定以后数千年退休制度的基础。 


      [color=#6699CC][size=2]周以后的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了周代的退休制度,不过在形式上各有差异[/size]。[/color]


      [color=#FF0066] 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color][color=#FF6666]致仕有两种: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卑称“乞骸骨”。但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第一,有愤而致仕者。[/color]如吕太后,“阳迁(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第[color=#FF6666]二,有退而复用者[/color]。如汉文帝即位后,周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陈平死后,又令出山。[color=#FF6666]第三,劝留。[/color]如延平元年(前106年),张禹“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color=#FF6666]第四,致仕年龄无定制。[/color]如灵帝即位时,胡广年已八十,仍代为太傅,老死任上。以上几点,[color=#FF0066]均以利于皇权为前提,反映了汉官致仕自愿但不自由的趋向。 [/color]
[attachment=11325468]


        到了[color=#FF9900]唐朝[/color],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color=#FF9900]特点[/color]是:

[color=#FF9900](1)致仕年龄较灵活。[/color] “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若精旺力盛,胜任职守, 亦可缓退。“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color=#FF9900](2)致仕手续简便,只要造册上报即可。“[/color]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由省奏闻。”

[color=#FF9900](3)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很有人情味。“[/color]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color=#FF9900](4)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color]
        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
        其次在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受皇帝特恩,可给全薪退休。六品以下,则赐口分田养老。
        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总之,唐王朝在退休制度上,其政策规定较汉要完备得多。 
[attachment=11325469]


        [color=#6666CC] 两宋时期,退休制度又有新的规定。宋制,文官年满七十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长十岁。若自愿亦可提前致仕。但少数元老大臣,不在此限。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待遇,优厚备至,无以复加。其特点: [/color]

[color=#6666CC]第一,宋神宗前,官员致仕皆解除原任官职,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官员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 政,实处“半退”状态。

第二,宋官致仕时,皆升转一官。

第三,依据退休官的品级,其子孙可“荫补”一定的官职。但中级官员如荫补子弟,即不能转官,称“守本官致 仕”。[color=#FF00CC]宋朝开创了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先河。[/color]

第四,从宋真宗起,职事官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战功者,部分食全俸。

第五,有些官吏名义上退休,实际上又安排了其它名誉职务,令领职务俸禄(全俸)。 [/color]

      此种[color=#6699CC]“退居第二线”的官,称“祠禄官”。[/color]有些官吏告退后,安置于台阁,令写碑修书,撰国史,“卒老于文字之间”。有些官吏致仕后,[color=#6699CC]因工作需要,朝廷又特命复出任职,时称“落致仕”。[/color]赵宋王朝政府机构庞杂,冗员遍布,其症结何在?我们从其退休制度上即可窥见一斑。
  [attachment=11325470]


        [color=#FF00CC]明清之际[/color],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对退休制度十分重视。关于[color=#FF00CC]退休年龄[/color],[color=#FF00CC]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 例。”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 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一句话,武官官职愈低,退 休愈早。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是明清两代 高度集权政治所致,客观上也比较合乎实际。故六十岁退休,相沿至今。  [/color]

        关于[color=#FF33CC]退休后的待遇[/color],一是[color=#FF33CC]政治上,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明中叶改为升一级或二级,而后致仕,若有过而 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致仕官在礼仪上受尊重,在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该品的礼遇[/color]。二是[color=#FF33CC]退休金,明初规定,致仕官食原俸,旋取消。后又规定致仕官一般不领取 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力。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 其身。”[/color] 
[attachment=11325472]


      [color=#66CC00]清朝,基本维系明制。 [/color]
[attachment=11325471]
[ 此贴被edith333在2009-11-06 21:15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6 0
已审,汗哒哒。。政 府被和谐了、、、

楼主留言:

刚还没编完哈~~~
哪里被和谐了~~还没看到哈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