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49到2009 鞋履的变迁与故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747 回复:1

[人文通史] ★ 从1949到2009 鞋履的变迁与故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索索的猪

ZxID:8212267


等级: 内阁元老
到处走,不着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4 0
★ 从1949到2009 鞋履的变迁与故事
[attachment=11325386]
[b]50年代之布鞋[/b]
[b]布鞋,顾名思义,即用布制作的鞋。 [/b]
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


建国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传统的手工、绣花布鞋等。由于是手工纳底,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特性,深受中国百姓喜爱。建国后,我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集中大量生产机制布鞋,这是中国布鞋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观念趋向自然和健康,而怀旧也成了现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纯情。穿上一双合适的布鞋,成为了很多现代青年男女追赶的时尚潮流。
布鞋相对于其他鞋类,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场所,尤其适合在休闲、旅游、室内、开车等任何场合穿着,而时尚的绣花女鞋一直以款式新颖、漂亮端庄而闻名,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标志之一。
可以说,布鞋和中国女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据调查,在很多女性眼里,布鞋是一种时尚和传统的产物。穿上布鞋,那种舒适惬意,是无法用语言所形容。而中国女性一旦穿上布鞋,则更添了十分性感和妩媚,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品味。布鞋的柔和,自然的美丽,简洁的风格,在女性穿上布鞋后尽现无遗。而美丽清纯的白底黑布鞋,更能带给你美好的永恒回忆。


[b]解放初期 布鞋很金贵 [/b]

[b]“千针万线”缝出千层底[/b]

若不是出门帮人做工,袁勇的布鞋梦或许还会做得更久。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袁勇脚上依然是一双家里人用[url=http://luxury.qq.com/zuojia.htm]汽车[/url]衬胎依照草鞋的样式做成的“胶鞋”。

“变天脚就很冰。”家里上上下下每天都为生计在田间忙碌,甚至连抽空为袁勇纳上一双布鞋的时间都没有,也拿不出钱为他购置一双。

那年,14岁的袁勇出门帮人做工,或许是看到袁勇脚上的那双“胶鞋”实在寒碜,又或许是为了奖励袁勇的工作表现,“东家”给了袁勇一双布鞋,那双鞋成了袁勇拥有的第一双布鞋,至今袁勇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是双蓝色的,穿上去很软很暖和”。

布鞋很金贵,袁勇只舍得每天做工回来晚上洗完脚后才拿出来“换脚穿”,那双蓝色的布鞋,袁勇穿了整整三年才穿坏。

[b]针线活成择偶标准 [/b]

比起袁勇,从小有擅长针线活的母亲给自己做布鞋穿,几乎没经历过“盼鞋穿”的郑竹英要幸运得多。

出生于1937年的郑竹英,10多岁就跟着母亲学针线活,只因当时的年轻人找对象时会把针线活作为择偶标准之一。谁家的闺女针线活做得好,到了婚嫁年龄,往往前来说媒的人会更多。

“图以后找个好婆家。”就是这个简单的理由,跟着母亲学会针线活后,家里七口人脚上的布鞋任务基本就被郑竹英包揽了,虽然那时的她还需要母亲帮着剪鞋码。10多层用废旧衣物和竹笋叶相间铺成的鞋底,需要用棉线或麻线经过“千针万线”才能缝好,“缝不动的时候,就用锥子戳。”再用彩色的丝线在鞋面上绣好各色图案,一双千层底才算缝制完成。每人两双鞋,一年到头,仅是纳底,郑竹英就要纳十四双。

因为针线活做得好,家里大小的布鞋不用愁,在邻里间,郑竹英也有了好口碑,“针线活做得好,有本事。”到了16岁时,就有邻村人托媒人前来说媒了。
[attachment=11325387]
[b]50年代之草鞋[/b]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工农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后扩军北上抗日,“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
[b]50年代 大家没钱才穿草鞋[/b]
这位老人名叫丁福友,曾经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虽然他今年已是73岁的高龄,但看上去精神矍铄。坐下后,他迫不及待地从包里掏出一张黑白照片,兴奋地讲了起来:“看!大家都穿的是草鞋呢!现在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喽!”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1年的7月20日。当天,丁福友就读的西北中学19班全体同学聚集在人民公园,为包括他在内的即将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5名同学举行欢送会。
“虽然这只是一张再平常不过的班级合影,但特别的是,照片里的31个人,除了站着的第一排最左边的那个女同学穿着布鞋,其他的人都穿的是草鞋。”丁福友说,在那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的生活还很困难,每天每家考虑的只是怎样能填饱肚子,对于穿什么根本不敢妄想。
在丁福友的印象里,一到夏天,所有的男生和部分女生就会不约而同地换上草鞋,只有极个别的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女生才穿布鞋。“草鞋穿在脚上的感觉远远没有现在穿皮鞋好,虽然夏天比较凉快,但一点也不舒适,还不跟脚,不方便走路。”
如今,丁福友已经记不得58年前一双草鞋的具体价格了,不过,他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元钱,很便宜,所有人都买得起。”
丁福友告诉记者,坐着的第一排最右边的那个小伙就是当时仅仅15岁的他。除了那双“赫然醒目”的草鞋,他的胸前还佩戴着同学送他的一朵大红花,身上穿的是一件布衬衣。“与现在人们的装扮相比,这样的穿着明显很过时和落后。但是,无奈当时条件有限,穿得起布衬衣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只是今天回过头再来看这张照片,才会心生这么多的感慨。”
丁福友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为了那一天的欢送会,全班同学都穿上了自己最漂亮最体面的衣服,连平日里常见的补丁也没了踪影。当天早晨7点不到,他就激动地出了门。照这张照片的时候正值烈日当空,睁开眼都很困难,但大家都为了给他们壮行,硬是顶着暴晒对着镜头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b]现在 有人秀另类穿草鞋[/b]
“街上现在还有谁在穿草鞋啊!”把时间从58年前拉回到今天,丁福友感慨地说,他现在经常会和孩子们谈论起,当年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是如何的艰难,这一辈的人又是如何的幸福。“我常说,那时候大户人家的生活也完全赶不上如今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正在激情动容讲述的丁福友此时穿着一双咖啡色的软牛皮凉鞋、条纹棉衬衣再配上马甲,既符合他们这个年龄对穿着舒适的要求,又不失流行。
退休后,丁福友在空闲时间总会去人民公园散步。几十年来,照片拍摄地的公园管理处依旧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只是周围游人的穿着在不断地变化着。
人们早已告别了穿草鞋的时代,换上了各式各样的皮鞋,“现在有人穿草鞋的话,那也是秀另类,草鞋也是经过精心制作的;绝对不会是因买不起其他的鞋子被迫穿草鞋。”丁福友自信地说。
在老人看来,新中国成立后这60周年间,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太大的改善和提高,一双草鞋反映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变化之大,是草鞋所不能印证的。“上世纪50年代的成都,街道狭窄,房屋破烂,而现在,人们不仅丰衣足食,在文化、旅游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离开报社前,丁福友为新中国的60华诞送上了他最诚挚的祝福:“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b]50年代之手工皮鞋[/b]
当时的皮鞋,非常稀有,很多是手工订做的。皮鞋款式保持着40年代末那种系带的欧美款式。公私合营,让很多小皮鞋作坊和成了皮鞋厂。那个时代,皮鞋是稀罕物,能穿上皮鞋,不是干部也得是高知,或者解放前家里殷实的子弟。
[color=#ff00cc]如何做手工鞋:[/color]
[attachment=11325388]
1,选择鞋模,按照顾客的脚挑选制做出鞋模,然后用车床加工的。
[attachment=11325389]
2手工打样,这个鞋样子比较简单。
[attachment=11325390] [attachment=11325391]
3缝纫机做帮
[attachment=11325392]
4扎帮这就是钉钉子
[attachment=11325393]
5做边条
[attachment=11325394]
6逢边条
[attachment=11325395]
7做皮底
[attachment=11325396]
8皮底与边条连接
[attachment=11325397]
9连接好了再做边,边抛光打蜡
10上后跟,还要边抛光打蜡
[attachment=11325398]
[b]60年代解放鞋刮起一阵风 [/b]
到了60年代,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节约,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基本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更成为街头的流行色。能像军人一样拥有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和一双草绿色的解放牌胶鞋更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穿解放鞋觉得很稀奇。”当年20多岁,已拥有了一份帮人挑土方工作的袁勇也赶了一把潮流,卖力挣工分后托人找了关系才买到一双还散发着橡胶味的解放牌胶鞋。鞋子买回来,穿过一次到工友面前“露露脸”后,袁勇就再也舍不得穿着它做工了,而是放在住所用来换脚。
已从学校毕业回家的郑竹英因练得一手好针线活还上过学,颇受邻里夸赞,前来说媒的人三天两头往她家里跑,郑竹英摆脱“布鞋”时代,穿上的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就是一位前来说媒的男方,托媒人带来的“见面礼”。不过,尝过新后的郑竹英说,虽然穿解放鞋比较有面子,但还是喜欢穿布鞋,因为软,也因为是自己一针一线纳出来的,穿着娇俏。只有下田劳作时,那双“见面礼”才会派上用场,因为橡胶底结实。
[attachment=11325399]
[b]60年代之女生都爱白力士鞋[/b]
  解放鞋刮来的风还在继续,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年轻人中间又开始流行起了白力士鞋和白回力运动鞋。
[font=verdana]  白力士鞋是一种白帆布面、橡胶底的运动鞋,特点是前端鞋脸上有U字形的凸条装饰,好象现在皮面的“包子鞋”上的凸条一样。为什么叫力士鞋呢?这个名词是一个外来语,英文athletic shoes是运动鞋。而名词athlete,既指运动员、体育家,又是指体格健美而强壮的人,早期的英汉辞典也有译作“力士”的。中国的帆布胶底运动鞋一开始就采用了“力士鞋”的译法,大概有促销之意吧。早期的西式体育运动主要是男的参加,所以男性式的“力士”译名得以流行。[/font]
[attachment=11325400]
[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1949年10月10日:中英街,穿着黑力士的解放军[/font][/align][font=verdana]  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流行的布面胶底力士鞋,有黑白两种颜色。运动场上一般穿的是白色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则是黑色的。鲁迅先生就一直喜欢穿黑力士鞋,所以在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雕像,就是脚穿力士鞋的。抗日战争后期,装备好一点的军队中士兵以黑力士鞋为军鞋,有不少历史照片为证。吴强写的《红日》中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士兵也是穿力士鞋的。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也开始穿黑力士鞋,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主要是穿黑力士鞋的。到五十年代中期才流行解放鞋做军用胶鞋。[/font]
[font=verdana]  白力士鞋在运动场上独领风骚,据报道,1948年在上海召开有第七届全运会上关于上海五十二所学校的六干名男女学生,表演团体健身操时,“所有参加表演的学生,一律穿白上衣,蓝裤子,白力士鞋。当队列前进时,恍似蔚蓝大海中白浪翻滚。”现在在网上流传的七运会自行军比赛女子冠军汪爱先的照片,就是穿着白短袜、白力士鞋在蹬车。这种轻便的白胶底运动鞋,还作用那时护士的专用鞋子,一则其白色和白衣、白巾相配,二则因为其软胶底走路不发出声响,有利于对病人的护理。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电影里的银环,就是解放前的穿白力士鞋的白衣天使的形象代表。另外,白力士鞋也是练武术和杂技演员喜欢穿的鞋。[/font]
[font=verdana]  而且白力士鞋还在青年女学生中特别流行,作为一种时尚的打扮。这方面的代表形象就是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影片一开始,她在海边上就有一双穿白力士鞋的脚被潮水打混的镜头,后来被捕入狱后,一直赤脚穿着一双白力士鞋爱苦。很多小说,也都把穿白力士鞋穿为解放前女学生的装束特点。而青年女工经济条件许可的也仿效女学生穿白力士鞋。甚至还有妓女为了扮成女学生揽客,也穿上白力士鞋的。[/font]
[font=verdana]   解放后,力士鞋在城市更加流行了。这是因为本来穿皮鞋、高跟鞋才表示“有身份”的人,也要表示革命化、平民化,改穿力士鞋了。进城的解放军不少穿力士鞋,转为地方干部的也仍然穿力士鞋,助长了这种风气。解放初,解放军的文工团主导了文艺演出,当时游行和庆祝会上最常见的节目是打腰鼓和扭秧歌,女演员一般是穿红绿绸衣绸裤,脚穿白力士鞋,非常的耀眼。[/font][font=verdana]而女文工团员和女卫生员平时也常常穿一套军装,一双白力士鞋。这就引得女学生和其他女青年仿效,纷纷穿着和女式军服相似的蓝列宁服(小翻领,束宽布腰带),配白力士鞋。现在网上的山东蓬莱市情资料库中的“生活习惯”部分记述服饰的历史情况说“建国初,中青年男子始兴穿蓝色中山服、国防服、青年服、尖领白衫、针织白背心,戴灰八角帽、蓝色军式帽,着胶底力士鞋、球鞋;女子多穿蓝色列宁服,白力士鞋。”是反映了城市服装的一般特点的。电影《舞台姐妹》中,竺春花在解放后到农村去探望归隐的邢月红时,就是标准的蓝列宁装、白力士鞋的打扮,可以为证。后来列宁装过时了,城市女青年一度流行背带工装裤、白力士鞋的装束。蓝色的工装裤多与白衬衫或大红毛衣搭配,再后来则更流行白力士鞋和背带裙和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相配。[/font]
[attachment=11325401]
[font=verdana]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白力士鞋也逐渐传到农村,成为农村里姑娘小媳妇们最时髦的打扮,当时有一张销量极大的年画,题为“冬瓜上高楼”,画中的农家姑娘,就是脚穿白力士鞋的,鞋脸上的U形饰条表现得很清楚。田华主演的《花好月圆》中的范灵芝,是一个农村富裕家庭的闺女,就是经常穿白力士鞋的,剧中还有她收工后在小溪边脱了白力士鞋洗脚的镜头。不过在相对保守的农村,对年青女子穿白鞋是有舆论压力的,认为这是“不正经”。记得在五十年代第二次宣传婚姻法时,上海的大街小巷曾贴遍一幅宣传画,是一个农村小媳妇争取婚姻自由事迹的连环画。就画成布衫布裤白力士鞋的样子,受到关在猪圈里、毒打、戴枷、泼粪便等辱待,用以控诉封建婚姻观。然而,农村中女孩子穿白力士鞋的潮流是不可阴挡的,这种很耀眼的鞋子,配上辫梢上的白辫结,翻出的白领子和挽出的白袖边,使不管什么样的衣裤都成为很靓丽的装束,所以没有不想弄一双的。而其首先流行是在农家的女中学生中。[/font]
[font=verdana]  在城市里,白短袜、白力士鞋还成为标准的少先队服的组成部分。和红领巾、白衬衫、蓝裤子(或裙子)配在一起,成为少年时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方面还留下很多绘画、雕塑、摄影作品,华三川画的连环画里,孩子脚上的力士鞋画得特别好。[/font]
[font=verdana]  五十年代末期起,一种新型的白帆布胶底运动鞋开始兴起,那就是白网球鞋。它取消了前方鞋脸上的U形饰条,装系带用的捂眼处的缝合方式也改变了,相对减少了工艺程序。胶底的海绵垫加厚了,鞋面和鞋底接合处的橡胶滚条加宽,成为较宽的白边,而且包住了底,不像力士鞋那样看得到凸出的本色的底,底边包住较细的白色滚条。还有就是胶底的外面变成翠绿色的,底上的凹凸花纹也比力士鞋更复杂,更增加磨擦力。这种新型的帆布运动鞋,一步步取代了老式的白力士鞋,全面取代了力士鞋原有的地位。其商品名则有“田径鞋”、“青年鞋”等别称。在很多地方简称为“白网鞋”。[/font]
[font=verdana]  到七十年代初,只剩下一些边远的省份还生产白力士鞋,很快就全面停产了。所以,整个六十年代,是白网球鞋和白力士鞋争胜的年代。到文革开始,毛泽东思想战宣队遍地开花之时,战宣队最常见的打扮是军装、红袖标加白球鞋,这时,白球鞋已经主要是白网球鞋,而白力士鞋就数量不多了。[/font]
[attachment=11325402]
[b]60年代之白“回力”很时髦[/b]
女生爱时髦,男生自然也不甘落后,哪个男生要是穿上一双白色的回力鞋往同学中一站,那也是很牛气的事情。
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鞋业是“飞跃”、“回力”和“双钱”的天下.一位现在还在坚持穿回力球鞋的老人回忆,穿回力球鞋就是贵族,每天把鞋擦得很白,一点泥都不沾,这种爱干净甚至被认为是“轻浮”。一个学生,如果在班里冲大家炫耀他有回力球鞋的鞋票会很快吸引女生的目光。“一双鞋能穿两年,除了底儿有磨损,没有任何污渍和坏的痕迹。”
“回力”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轮胎品牌,该商标于1935年4月4日作为运动鞋的品牌被注册。
1947年第一条“回力”轮胎由上海正泰橡胶厂(中国民族橡胶行业中创办最 早的企业之一)生产。正泰橡胶厂起源于1927年,是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创办最早的企业之一。一部正泰橡胶厂的发展史就是旧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备尝坎坷、踽踽而行的缩影。
随着其产品由名闻遐迩的“回力球鞋”进而到“回力”牌汽车轮胎,正泰橡胶 厂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橡胶工业的中坚。
正泰橡胶厂从1927年至1933年间经历了诸多风险,1933年的灾变几乎把正泰橡胶厂推到了破产的边缘。次年,正泰橡胶厂却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在正泰橡胶厂发展的征途上见到了依稀的曙光。新商标“回力”牌的问世更令人耳目一新。
1935年4月4日,上海正泰公司正式注册了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品牌。回力商标的创意源于英文“WARRIOR”意为战士,勇士,斗士,由此将“WARRIOR”谐音才得来“回力”中文商标名,而“回力”含寓“回天之力”喻指“能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1948年,“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期间,“回力”品牌被进一步宣传。正泰橡胶厂精心设计并密切联络体育界、新闻界人士配合宣传。运动场内设置醒目的大型广告牌,藉以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
正泰橡胶厂还大力支持民族体育事业,它曾经建立“回力”篮球队。1948年,“全运会”结束后,辽宁省篮球队十多人因该省解放战争已经开展,交通中断,难于返回,为了能求得经济上的支持,通过体育界人士钱旭沧的介绍,厂方同意收留这支队伍。当年六、七月间,“回力篮球队”成立。这支篮球队逐步成为上海篮球场上的一支著名劲旅,转战大陆及香港各地,客观上扩大了“回力牌”的声誉。这批篮球队员,解放后均转为正式职员。1950至1951年内,国家积极发展体育运动,他们陆续调出,成为我国篮球运动的骨干。有的队员担任了体校的教员,有的则成为国家或省、市篮球队的教练或领队。
[attachment=11325403]
[b]70年代之丁字鞋[/b]
[color=#880000]  丁字搭扣的女式皮鞋,也是70年代的常见样式,还有一种简化版的,就是少了丁字的那一竖,只有简单的横向搭扣。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陈冲饰演的林大夫就穿着这样一双丁字鞋,显出她的风情和对生活的讲究。[/color]
[attachment=11325404]
[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还有一种简化版的,就是少了丁字的那一竖[/font][/align][b]  丁字鞋的往事[/b]
  当年,朴素即是美,补丁就像一朵大大的印花一样,在同学们的身上竞相开放,大人夸我们是艰苦朴素的好孩子。其实,在以蓝灰色为基调的小小班集体里,藏着姹紫嫣红的点缀,我们女生之间的比美竞赛正在悄悄地进行着。
  小红的围巾毛茸茸的,可以绕颈两周,很显阔绰;小伶的毛线裤不是手织的,那紫红色整齐的机器走线总是高傲地从裤脚管中露出;在班里,小荣身上的补丁面积可以说是最大的 ,可是一个花格图案的假领子耀眼在她的领口;小欣更是大胆,白色套头衫下面竟出现了一圈花边;小霞的着装似乎找不到修饰的痕迹,但她的那两条大辫子却与众不同,不是通常的三股编成而是四股,就像平针毛衣大流行的当年突然出现了元宝针一样个性鲜明;小平的裤子虽是深灰的大众色,但它从不起褶打皱,大概属于我国第一代“的确良”吧;小亭的辉煌点的部位最低,是那双锃亮的丁字皮鞋。我的趣味与小亭一样,想美得含蓄不惹眼,想让别人一不小心便发现了我的美妙。我羡慕那比方口鞋沿脚背多出一道的丁字鞋,多出来的这一道竟使女孩子的双脚显得那样秀气乖巧。我常常在柜台前伫立良久,但从来没有向父母开口。
  那时,我常去家附近的食品店买肉馅。平时买两毛钱的,周末偶尔买五毛钱的。肉馅的基色是白的,烧好的菜里也挑不出什么肉渣,但是菜的确是浸着肉味,比素炒香多了。我知道一双丁字皮鞋等于吃多少次两毛钱的肉馅,我怎么会开口。
  我家住在北京西郊,难得进城。当年如果爸爸去了西单、王府井,就像如今我漂洋过海一样令全家激动不已。一次爸爸进城回来,我即去翻爸爸的人造革大书包。当翻出一双丁字布鞋的刹那间,我的目光凝固了。世上还有丁字布鞋?我从来没有见过。丁字皮鞋曾是我少女时代藏在心中的对美的渴望。然而,那个年代皮鞋是昂贵的,不是小小年纪的我应该索求的,我深知。丁字布鞋是一个多么圆满的替代啊。虽然父母总是紧衣缩食,经济上以我为先,但爸爸同时也是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我至今学不会爸爸的计划经济,治家有方。
  自从穿上了这双丁字布鞋,我的双脚便生了弹性。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开始蹦蹦跳跳的,就像每一脚都能踏在一个快乐的音符上。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钟情于它,直到鞋底已磨得薄如纸可以清晰地感觉脚底世界的全部。爸爸用一双旧凉鞋为它粘了底,鞋面发白了,大拇指处也出现了一个小洞。它黯然失色了,不再可以用来显美了。但它依然具有寄情的功能。我至今尚不知父母是如何洞察出我对丁字鞋的向往的。
  还有很多事情想问父母,可是隔着大海问与答有时都是难以传递的。东渡前,我揣了父母摄于一九五六年的第一张合影而没有带近照。“父母没有衰老”,哪怕这只是一种可怜的自我欺骗,至少对我还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我总是默默地对着这张照片倾吐,有时还干脆替父母回答。在日本孤独而漫长的岁月里,我学会了角色变换,让自己生活在不同的角色之中,一个人独处的日子便也热闹起来。
[attachment=11325405]
[b]70年代之“一脚蹬”[/b]
[color=#880000]  那时候还流行一种黑色猪皮“一脚蹬”男鞋,俗称七六五,因为价格是每双人民币7.65元,虽然不算便宜,但也还能承受,成为年轻人的典型行头之一,比那些塑料凉鞋或者人造革“皮”鞋强太多了。[/color]
[color=#880000][b]  以下是网友对“七六五皮鞋”的个人记忆[/b][/color]
[color=#880000]  [/color]到77年结婚时,手头只有200多元,靠哥哥、姐姐们的支持,才勉强把婚结了。婚后,一直过着紧巴巴的生活。要添件衣服,要积几个月的另钱才能买。记得有一次我的学生结婚,我的皮鞋破了,布鞋也破了。为了参加婚宴,我咬咬牙想买一双“七六五皮鞋”,就是七元六角五分一双的最便宜的鞋,想不到商店里买完了。这天上午天下起了雨,我很开心,原来天助我也,我可以穿套鞋去了。买皮鞋的钱可以省了。那里知道,到下午四点的时候雨停了,马路也渐渐干了起来,我硬硬头皮,穿了套鞋去赴宴。为了怕被人看到,我把脚放在台子底下,坐着不敢走动。那时的窘迫现在想想也可笑。
[ 此贴被索索的猪在2009-11-04 15:1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天若舞

    派派币 +10

    基础分+我很赞同


索索的猪

ZxID:8212267


等级: 内阁元老
到处走,不着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4 0

70年代之黑凉鞋
  夏天每人都有一双黑凉鞋,脚背一定是带子交错的。男生光脚穿,女生会穿肉色或白色袜子,搭配白色连衣裙,很有知识青年的感觉。那时候裙子都长过膝盖。

80年代之三节头皮鞋
  这是一双橡胶底的“三节头”皮鞋,它流行于上世纪的80年代前后。该鞋用三截儿皮缝制,故而得名“三节头”。 三节头曾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士官所配发的制式皮鞋。有段时间,中国军队只有一定级别的军官才配发皮鞋,是军官皮鞋的经典款式。在以前的年代,如果老百姓有一双“三节头”那么相当现在的人穿意大利名牌皮鞋一样荣耀。据说一位师傅在解放初期购买了一双“同升和”三节头皮鞋趟雨踏雪整整30年,到了八十年代这双鞋打上油还和新的一样,为此王府井曾流传过“一双鞋穿三十年”的佳话。这双鞋上的字迹已不清楚,无从考证是出自哪个厂家,但从质量上看这双鞋应该很耐用。
  当年,留个那飞机头,再来副蛤蟆镜,套上条喇叭裤,蹬上三节头皮鞋, 出门绝对摩登。很多时髦小青年还在鞋底钉了马蹄形的钉,走起来像马蹄声,老远就会听到叮叮响。

80年代之塑料凉鞋
  上世纪80年代,塑料凉鞋走红中国。当时时髦姑娘脚下都得有那么一双塑料凉鞋,一般是不透明的材质,精致的甚至有模仿大理石的浮雕花纹,米色、白色为主,偶有跳跃色彩。
  80年代流行的塑料凉鞋当时是天下最方便的鞋子,因为容易清洗,还可以在水坑里乱踩。有的鞋子走路还会发出声音,故意要走得直响,生怕别人看不见,现在估计会羞死人。
  网友个人记忆
  小时侯穿的塑料凉鞋,那是我整个夏天的欢乐。
  那时侯,无论大人小孩,凉鞋的材质只有一种:塑料。样子也都大同小异,脚面上一朵花或一只蝴蝶,在脚踝前简简单单横过一跟带。
  记得每到夏天,那时的玉泉路商场,除了玩具柜台,我最喜欢的就是凉鞋柜台了。每每走到跟前,就能闻到一股塑料的味道,对我来说那是夏天的气息。当挑选好样子,售货员把钱和小票夹在一起,挂在头顶的一根绳子上,“瞅”的一下飞走;一会,找回的零钱就自己飞回来了。然后我就可以报着我的凉鞋回家了。
  脱去沉重的皮鞋或闷热的运动鞋,换上崭新的塑料凉鞋,脚一下子凉快了,顿时全身心都轻快了许多。我迫不及待的冲出去向小伙伴炫耀,一路上都能听到新凉鞋清脆的“吱吱”声,我象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兴奋。
  其实,塑料凉鞋的好处很多,第一,凉快;第二,轻便;第三,跳皮筋都不怕;第四,即便下雨了,穿着塑料凉鞋也可以淌来淌去。那是我们的天然雨鞋。第五,还便宜。
  不象现在,越是贵的鞋越是难伺候。
  还有,塑料凉鞋充分的体现了勤俭的传统美德,除非鞋带穿断,否则一只塑料凉鞋就一直不到它寿终正寝的时刻。或者还可以把带剪断做拖鞋穿。
  塑料在这个日益提倡环保的日子里很是不受重用,塑料饭盒、塑料袋……都是人们不屑的东西。但越是这个时候,我就越是怀念小时侯的塑料凉鞋。

80年代之塑料雨靴
  小时候连雨靴我们可以拿来攀比,因为没有更多可比的了。 要看谁靴筒上的图案最可爱,是最流行的卡通人物,甚至连谁的靴筒更高都要比。

90年代之波鞋
  90年代,随着香港文化的强势袭来,“波鞋”这一指代运动鞋的新名词,成为热门。“波”者ball也,波鞋其实就是球鞋,但对于时髦青年来说特定的它得Addidas、Nike。90年代后期在中国年轻人眼里可以说是Nike的黄金期。那个时候大部分还是学生,都没什么钱,一双鞋700-1000的价格基本是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偶尔看到班里谁穿了双nike都会眼红的不得了。如果能穿一双1250的皮蓬大AIR出现在球场上,绝对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90年代之松糕鞋
  1993年初,所有的女人都不约而同地增高了,这种高度不是隐性的,恰恰是大张旗鼓的——她们的鞋跟仿佛一夜之间膨胀了,既有高度、又很舒适的松糕鞋成为了上海滩最“行”的时尚元素。
  松糕鞋外形相当卡通,或圆头圆脑或方头方脑。因为底部酷似松软厚实的松糕,故被称为“松糕鞋”。
  90年代,松糕鞋一度风靡全中国,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松糕鞋的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

 20世纪90年代,潮流空间的扩大加上天马行空的概念,松糕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面貌-——各式各样的松糕运动鞋。这些新的设计与之前的各种松糕鞋一起出现,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的多元个性。一些大的设计品牌如:让·保罗·戈尔捷, Prada,圣洛朗,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等等。其中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松糕鞋还曾经在93年的时候让著名的黑珍珠纳奥米·坎贝尔在表演时摔到,于是这双跟高八寸的鞋子突然出了名,现在被收藏到了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里供人观赏。
  1993年初,所有的女人都不约而同地增高了,这种高度不是隐性的,恰恰是大张旗鼓的——她们的鞋跟仿佛一夜之间膨胀了,既有高度、又很舒适的松糕鞋成为了上海滩最“行”的时尚元素。
   
    其实松糕鞋最早在15世纪的欧洲就开始流行了,而清朝皇宫内的女鞋其实也属于这一款式。女人究竟为什么喜欢这种毫不精致、毫不优雅,甚至有些笨拙的鞋?
   
    松糕鞋还有一项显著的优点:很轻,人们有了在更多场和穿着它的理由。当时最高的鞋跟有16厘米,颇有点越高越神气的味道。松糕鞋的强劲风潮一直吹了3年,到了1996年,才慢慢淡出。

21世纪出现了多元化的鞋,中国时尚开始和世界同步。比如鞋跟又粗变细,且由低变高;鞋头的大胆突破也使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鞋头有尖头、圆头和一些不规则的形状。
21世纪之牛仔靴

靴子似乎不再是仅仅为了冬天御寒的鞋子,而更是一种为了美而进入每个女人鞋柜的装备。不只道是从哈日风流行起来的,20多度,碎花纱裙配牛仔靴;还是从Kate Moss女神那里流行开来的牛仔短靴配热裤。总之,牛仔靴不再是冬季专属,也不再是工装打扮,而实实在在成为了一种潮物。
21世纪之细高跟
  高跟鞋,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从国产时尚教主苏芒到《欲望都市》的女主角Carrie,都在诉说高跟鞋对女人的重要性,对时尚的重要性。细高跟便成了一种时尚武器、一种女性魅力,不再简简单单是双鞋。
九月的纽约时尚周又到了。以前有事没事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看本露天电影的Byrant's Park又搭起了巨大的顶棚,一时间曼哈顿中城的第七大道和百老汇街挤满了衣着打扮怪异的设计师、高挑美丽的模特儿,以及商贾云集的买手们。

每年这个时候,我总会在街头巷尾看到彼时冷艳的模特儿,走过一个街区,就赶紧换下超过十厘米的高跟鞋,揉揉脚腕,换上舒服的平底球鞋,碰到来不及换鞋就不小心摔倒的,总会引来路人的讪笑。

去年《纽约时报》的时尚评论员拍过一个系列的幻灯照片,专门把镜头对准了各色漂亮的高跟鞋和高跟鞋上痛苦不堪的双脚们,很是有趣。其实说起来,高跟鞋本身,和这些人混迹的圈子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

首先,她们都很漂亮。我曾经买过一双后跟高达十厘米的鞋子,价格不菲,适合穿的场合又很少,记忆中只是为了主持几次大型活动穿过,但是活动结束打车到机场前,我一般都早早换回舒适的拖鞋了。购买使用频率这么低的鞋子只有一个原因:它太美了,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彻底被她的美征服了。毫无疑问,时尚圈的鞋子和物事,也的的确确都是一袭又一袭“华美的袍子”,美到让买者一见钟情,难以自持。

其次,高跟鞋如果有表情的话,那一定就是时尚圈的势利眼表情。穿着它们要如履平地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碍脚,开车既不安全也不舒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总是很多人没法驾驭它们。而《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一书的封面更是干脆放上一双红艳艳的细高跟鞋来表达时尚圈势利的眼神形态。


其实“唯美人士”如我,已经算是对五厘米左右的高跟鞋驾轻就熟了,不论是细跟、坡跟或者这几年层出不穷的锥跟、方根、弹簧根等等,实践证明,穿着跑几步对我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我依然深刻知道高跟鞋有着它骨子里的势利眼,横眉冷对我不小心把鞋跟拗断的时刻,或者自以为无辜地陷入门缝、地缝,留下我一人独自在一旁尴尬,引来周遭众人对鞋跟高度的关注和对穿鞋人的讪笑。即使是磨合了很久的舒服鞋子,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罢工时刻,仿佛时时刻刻不忘提醒你,我是时尚圈中人,这里是时尚圈,你以为很好混么?!
21世纪之平底鞋
  细高跟的对立面是超平底鞋。还是Kate Moss,她让所有女人都穿上了像芭蕾鞋一样的超平底。它与细高跟是两个极致。也许,这就是时尚的精髓:什么都要“极致”。
Kate Moss几乎是不用刻意打扮就能显示出她的无尽魅力,尤其是最近她在伦敦购物时,那一身标志性的时髦外套,搭配紧身牛仔裤以及芭蕾舞平底鞋时,轻易就被认了出来。 

Kate是从Pretty Ballerinas家买的鞋子,105英镑,但是你也会从高街上发现很多类似的鞋子,从Topshop、Office系列到Dune以及Miss Selfridge家的,大概在25英镑。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09-11-04 19:34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