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一二岁幼小的姑娘离开父母,离开草原,随孝庄文皇后进宫,将毕生献给了大清。她是一个侍女,而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她一生未嫁,而康熙皇帝称她为母亲,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奶奶。她聪明贤慧,勤奋好学,忠心耿耿,诚信可靠,她是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她是康熙皇帝启蒙老师,在世界上很少有像她那样受人尊重的侍女。
[color=#6666CC][align=center][size=2]清宫传奇女——苏麻喇姑[/size] [/align]
对于苏麻喇姑,一些报刊说无此人,甚至《康熙王朝》的原作者也说,正史上无此人,他是根据野史而编写的。其实,在《清史稿》、《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满文朱批奏折》(马思喀等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初二日奏)都有对苏麻喇姑的记载。
[attachment=11325301]
在沈阳故宫,皇太极后妃的五宫中,只有孝庄文皇后的永福宫的外间里有侍女住的小间,其他四宫中没有,甚至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的清宁宫中也没有。虽然在史册中没有查到此小间的主人,但至少说明小间的主人是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它可能是苏麻喇姑住的小间。
天命十年(1625年)2月,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嫁给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时候,将一个贫苦牧民的小女索玛勒作为随身侍女,带进盛京(沈阳)。所以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是同辈人,与康熙皇帝差两辈。不可能像一些电视剧所描写的那样,她是康熙皇帝的姐姐,更不可能与康熙皇帝有爱恋之事。[/color]
[color=#FF3300][align=center][size=2]心灵手巧 笃志好学[/size][/align]
苏麻喇姑,蒙古族,原名[color=#FF9900]索玛勒[/color],又写作[backcolor=#FFCC00]苏墨尔[/backcolor],来自蒙古语Somal,此名一直用到顺治九年(1652年),索玛勒意为毛制长口袋,父母为她起这个名字,也许是刚刚出生的小索玛勒和家里的那只口袋一样珍贵,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小索玛勒将成为大清史上的传奇女性。索玛勒与满语“苏喇喇”意思相近,她长期生活在清宫里,所以后改为苏麻喇姑,满语“姑”与汉语中的“姑”同意。
尽管她是侍女出身,但她在九五之尊的皇宫里,度过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的影响在皇太极、顺治、康熙时代都是举足轻重的。尤其她成为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对康熙皇帝成为一代英主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据《啸亭杂录》记载,崇德元年(1636年),[backcolor=#FF9900]苏麻喇姑参与制定了清朝开国冠服[/backcolor],显示出她的才华。此时,苏麻喇姑至少十八、九岁了,否则难以胜任这样重大的事。大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曾说:“我两国语言虽异,衣冠则同,”说的是满族与蒙古族的服饰的相同,而且《啸亭杂录》记载:“国初衣冠饰制”,皆苏麻喇姑“手制”。再说皇太极的五宫后妃全来自蒙古,所以,在清初冠服的设计中启用苏麻喇姑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清代的冠服继承了辽、金、元代衣冠服饰的传统,充分展示出满族服装特点。清皇室及各级官员的朝服是清代满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崇德元年直到清末,无大变化,持续了三个世纪。今天,从满族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在眼花缭乱的服装世界里仍然不失她的艳丽时尚,受到广大妇女的青睐。当人们穿上这典雅的旗袍或欣赏舞台时装表演时,不应忘记三百忘记了[backcolor=#FF9900]最早参与设计旗袍的一位传奇女人,她就是苏麻喇姑。[/backcolor] [attachment=11325302]
皇太极曾说:“巴克希额尔德尼自将蒙古字编成书。此前无满字。巴克希额尔德尼乃一代杰出之士,似此贤者,今所无有。”(《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一五九九年(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命巴克希额尔德尼和噶盖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建了满文,此前满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满语成为后金国语,学习满文已成为后金上层人物,尤其年轻的阿哥、福晋们的必修课。苏麻喇姑陪伴孝庄文皇后学习中,凭着她的良好的悟性,出色地掌握了满语,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后来,孝庄文皇后选取苏麻喇姑为爱孙玄烨(康熙皇帝)“手教国书”,从此,苏麻喇姑成了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啸亭杂录》中《苏麻喇姑》有记载,[backcolor=#FF9900]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backcolor]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去世,前后44年间,正处于清军入关到统一台湾,即清朝在全国建立并巩固其统治的重要阶段。此间,孝庄文皇后先后抚育了两位幼帝顺治皇帝与康熙皇帝,并为他们的长大与亲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苏麻喇姑自始至终协助孝庄文皇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顺治帝年幼时多尔衮摄政,独揽军国大权。在特殊的环境下,顺治帝与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分宫而居,很少见面。顺治皇帝曾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在这种情况下,孝庄文皇后只有委派自己最信任的人苏麻喇姑看望儿子顺治帝或传达重要事情。苏麻喇姑担负起最艰巨和危险的重任。
魏特的《汤若望传》中记载,有一次,在德国传教士、北京天文台台长汤若望住宅来了三位满族妇女,向他求医,她们并未告诉患者的身份。汤若望对来者抱歉地说,他的手上并无药品,给她们送了一块圣牌,并对她们说如果患者把这块圣牌挂在胸前,她就四天之内可以好转。五天之后,这三位妇女又来了,拿出一大批钱财等作为报酬给汤若望。她们并说患者的身体果然恢复了。数日之后,她们又送来了钱,但汤若望没有接受,所以她们就把送来的钱捐助教会。《汤若望传》中说:“又过数日,一蒙古妇女携带一使女”,“这位蒙古妇女为人诚实”,“她说,她的女主人,就是皇帝的母亲”。这位蒙古妇女是苏麻喇姑,当时,孝庄文皇后侄女、乌克善亲王之女、顺治帝的未来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患病,孝庄文皇后派人请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她看病。虽然汤若望只给了一块圣牌,并嘱咐要挂在病人的颈上。但是,顺治帝皇后的病果真好了。为了感谢,孝庄文皇后派苏麻喇姑给汤若望厚礼。
顺治八年八月,顺治皇帝大婚之后,孝庄文皇后按惯例,指派内大臣席纳布库之妻去侍候皇后。当时,席纳布库对此事不满意。《北游录》记载:“适皇太后遣苏墨尔(指苏麻喇姑)赴公主府,席纳布库路遇之,诘去:‘我妻因何拨侍皇后,此皆尔之谗言所致也。’遂将苏墨尔捶楚几死,赖皇太后仁慈宽宥,托言苏墨尔坠马,令医调治,三日始愈”。虽然席纳布库之妻去侍候皇后的事不是苏麻喇姑制定的,但某种程度上,此事表明苏麻喇姑是孝庄文皇后身边的亲信,朝廷官员知道苏麻喇姑的话很受孝庄文皇后的重视,在决定后宫的事时苏麻喇姑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种角度说明苏麻喇姑常骑马出外活动,为孝庄文皇后办事,这与以后的玄烨小时在外避痘时,苏麻喇姑常骑马穿梭在紫禁城与玄烨避痘处是非常吻合的。来自草原上的苏麻喇姑骑术肯定不错的。 [/color]
[color=#FFCC00][align=center][size=2]不辞辛劳 呕心沥血[/size][/align]
清初,痘疹流行于北京甚严,据史料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中宫出疹,顺治皇帝到南海子(南苑)避痘,在谈痘色变的情况下,皇室成员纷纷外出避痘。为了躲避痘疹,把不满两周岁的玄烨迁到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一所宅第,此地雍正年间改为福佑寺,直至顺治帝病逝前不久,玄烨出痘痊愈,有了免疫力后才重返皇宫。
康熙皇帝在晚年很伤心地回忆当年时说:“世祖章皇帝(指顺治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在那种特殊环境下,康熙皇帝没有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而且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帝在他八岁时去世,而生母在他十岁时去世。如果没有孝庄文皇后和苏麻喇姑的培育,康熙皇帝很难成为一代杰出的君主。
孝庄文皇后并没有把玄烨的起居等事交给苏麻喇姑,理应,苏麻喇姑曾为孝庄文皇后所生的皇四女、皇五女、皇七女、皇九子福临等四个儿女的照料付出过很多,而且有了照料孩子的丰富经验,可是孝庄文皇后把照顾玄烨起居等事交给了顺治皇帝小时的乳母朴氏,同时还选了另一个乳母瓜尔佳氏。而给苏麻喇姑交给了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对玄烨的培养教育。
苏麻喇姑一方面对玄烨进行施教,另一方面也对玄烨的日常起居和饮食调理等方面加以关照,随时向孝庄文皇后报告,并把孝庄文皇后的旨意传达给瓜尔佳氏和朴氏。
康熙皇帝曾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孝庄文皇后为培养玄烨成为一代英主,倾注了她的心血。玄烨避痘期间,孝庄文皇后派遣最信赖,而且有能力的苏麻喇姑,每日前往玄烨居处,代替她对孙儿施教,充当玄烨的启蒙老师。当时,年已四十的苏麻喇姑,不辞辛苦,每天骑马,无论暴风雪雨奔波于慈宁宫与玄烨避痘所之间,向玄烨施教。在北长街上无数次留下了她的身影。
苏麻喇姑手把手地教玄烨写字,康熙一朝,谕旨奏报大都以满文书写,康熙皇帝的字体舒展流畅,雍容大度,这显然是受到苏麻喇姑的影响。
从康熙皇帝的回忆中可以看出,苏麻喇姑按照孝庄文皇后的旨意,对玄烨进行了培养和教育,使他终身受益。由于苏麻喇姑循循善诱,玄烨从小产生了喜读书,爱学习的志趣。也就是说,康熙皇帝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都是在少年时期行成的。孝庄文皇后将玄烨培养成“杰出帝王”的漫长历程,开端于孝庄文皇后和苏麻喇姑的精心教诲。法国传教士白晋在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谈康熙皇帝时说他“具有卓越而完美的天才和皇帝的胸怀”,“他的身上具有英豪的大部分高尚的特性”,“在他幼年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他的高尚品质”。
苏麻喇姑对玄烨的辅导作为佳话,世代流传,以至嘉庆和道光时期的人们仍津津有味地传诵着。礼亲王昭梿将这些事写在《啸亭杂谈》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color]
[color=#6666CC][size=2][align=center]额涅格格 额涅妈妈 [/align][/size]
康熙年间内务府官员奏报的清单上多次写到“苏麻喇额涅格格,苏麻喇额涅妈妈”等。台北故宫博物院《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中载:“苏麻喇额涅、爱绅之妈妈,猪肉各三斤。”虽然在清单中没有写出具体时间,但在所述的人员中,包括皇七子胤礼和康熙皇帝的乳母瓜尔佳氏。由于胤礼出生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日。而瓜尔佳氏去世于康熙三十八(1699年)年七月,所以推断,此清单写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至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之间。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初二日,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马思喀等,就宫内外各项人员的口粮数额,向康熙皇帝奏报,其中写到苏麻喇姑:“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等八人,萨满一人”,“一人一日用稻米”若干。
“额涅格格”、“额涅妈妈”,都是满语。“额涅”,即母亲,“妈妈”是奶奶。“格格”意为姐姐,是对女子的尊称,亦是皇室女儿的称号。苏麻喇姑的几种称谓可以看出她与孝庄文皇后、康熙皇帝及其子女们之间的关系和她在宫中的地位。她远不是一个侍女,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康熙皇帝称她为“额涅”,即母亲,而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妈妈”,即奶奶。在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像苏麻喇姑那样一位侍女被皇帝称为母亲。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自小相伴,尤其是皇太极去世后的四十四年中,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相依为命,成为孝庄文皇后的贴心人和得力助手。苏麻喇姑从小和孝庄文皇后在一起,她们亲如姐妹,不知道的人根本看不出她们是主子和侍女的关系。
苏麻喇姑是从孝庄文皇后的娘家跟过来的,当年,布木布泰(指孝庄文皇后)成了皇太极的妃子,又成了皇帝的母亲,皇太后,后来又成了太皇太后。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还是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苏麻喇姑永远忠于孝庄文皇后。她是孝庄文皇后的姐妹和助手,是顺治皇帝的保姆,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所以孝庄文皇后称苏麻喇姑为格格,不仅是对苏麻喇姑的偏爱,而且这里包含着深厚的感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七十五岁的孝庄文皇后逝世后,苏麻喇姑痛失相伴六十多年的主人而万分悲痛,甚至想到与孝庄文皇后同去,如果没有接受孝庄文皇后托付给她的重任,即抚养孝庄文皇后的曾孙、康熙皇帝的第十二皇子胤祹。她可能随孝庄文皇后而去。
胤祹在苏麻喇姑的身边生活了近二十年,受益匪浅,苏麻喇姑的优秀品德,办事麻利,外柔内刚,待人诚恳,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影响了他的一生。胤祹长大后,在康熙皇帝诸子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曾多次奉父旨办理各种政务。尤其康熙晚年,诸皇子拉邦结伙,除胤祹之外无介入者寥寥无几。这种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的作风来自苏麻喇姑的丰富人生阅历所影响的结果。
二十年中,苏麻喇姑与胤祹朝夕相处,感情笃深。当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末,苏麻喇姑身患重病时,胤祹焦急万分,恭请父皇康熙帝降旨。据《满文朱批奏折》中记载,康熙皇帝降旨:“著十二阿哥日夜看护”,“自妈妈生病之日起,十二阿哥即日夜守在妈妈身边,阿哥的福晋也昼夜在旁看护”。
最让人感动的是苏麻喇姑患病期间,从诸皇子到康熙皇帝本人,极为焦虑,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挽救苏麻喇姑的生命。康熙皇帝的朱批中又写到:“妈妈的病重大,恐怕你们将她移至养病之所,就(让妈妈)在平日住的地方养吧。万一已经移住了,将此谕告知(妈妈)后,务必还搬回去住。”康熙皇帝还让胤祉、胤祀“用心问问大夫们,如若可用西伯噶古纳(满语,一种药名),就对妈妈说,这是主子送来的一种草根,让妈妈用白煮鸡汤掺混在一起喝下。大夫说不适合就不要用了。”康熙皇帝虽然知道苏麻喇姑的病已无法医治,但他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康熙皇帝说:“朕返低京城前(当时在塞外巡视),想是尚无大妨吧。着黑尔根绰尔济念经。”
苏麻喇姑患病之后,正在塞外巡视的康熙皇帝命令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祀负责医药,并组成了一个以皇子挂帅的医疗班子。苏麻喇姑的病惊动了清廷最高层人物,从皇帝到皇子竭尽全力抢救。不用说是一个官内服役者,就是一般妃嫔也很难得到这种殊遇。
从病状来分析,苏麻喇姑得的是急性菌痢,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对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非常危险的,而且,苏麻喇姑拒绝吃药。因为,苏麻喇姑从小到九十多岁从来没有吃过任何药。看到苏麻喇姑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皇子们不顾大夫的意见,劝请妈妈服用西伯噶古纳。他们在苏麻喇姑的耳边轻轻地说到:“这是主子送来的一种草根,已与白煮鸡汤掺在一起,请妈妈喝下。”然而,苏麻喇姑坚决不喝,她说:“见今我的病已经如此,主子想让奴才活下去,特地从远方送回草根,让我服用,如此殊恩,奴才断难承受。只是奴才从小不吃任何药,这是主子原本知道的。虽说这是草根,但也算是药呀!我的病已至尽头,即便服用,也无益处了。”
苏麻喇姑将康熙皇帝视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当她身患重病时,深信只有“主子”才能有办法拯救自己。可是,当康熙皇帝有违背她多年的习惯时,她又坚守自己的初衷,拒绝服用康熙皇帝专门送来的药。这种公然不服从圣旨的做法,除她以外,即使皇后皇妃和皇子们也不敢违之。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以九旬的高龄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苏麻喇姑的出生年代无从考证,从崇德元年(1636年),苏麻喇姑参与制定了清朝开国冠服来推断,苏麻喇姑大约生于天命元年(1616年)前,年龄与孝庄文皇后相仿,她做为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陪同孝庄文皇后从科尔沁来到后金,她们是同龄人。
康熙皇帝为苏麻喇姑举行了厚葬,安放她遗体的时候。胤祹悲痛欲绝,久久不忍离去。
苏麻喇姑的一生与清初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一生未嫁,没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她虽然没有作过母亲,但是她却把慈母的爱献给了康熙皇帝和胤祹父子。她把青春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清皇室,帮助孝庄文皇后培养出一代杰出皇帝。她先后侍奉过清初国母孝庄文皇后,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及他的十二子履亲王胤祹等四代,曾与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四帝同住宫中,并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是其间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她并参与了很多重大事件。这位出身贫寒的科尔沁牧民的女儿,堪称清初一位绝无仅有的功臣侍女。
苏麻喇姑生前是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生不离左右,所以死后就在昭西陵附近不远的地方即风水墙外东南方向的新城,建一座园寝,雍正三年八月初七日葬入地宫。这座园寝内还葬有一位老贵人,不知是何原因将雍正皇帝的贵人葬在该园寝内,所以这座园寝也叫老贵人园寝。苏麻喇姑的园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标准。如今,她的墓早已被拆毁,但享堂仍存,它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color]
[attachment=11325303]
[ 此贴被edith333在2009-10-23 19: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