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十大士家大族(很多架空小说的原型,《帝王业》《女皇神慧》等)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460 回复:50

[人文通史] 魏晋南北朝十大士家大族(很多架空小说的原型,《帝王业》《女皇神慧》等)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百草春生

ZxID:3358438


等级: 文学之神
配偶: 孟客
偶尔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15 0
魏晋南北朝十大士家大族(很多架空小说的原型,《帝王业》《女皇神慧》等)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04-03) —
[size=4]      中国地主阶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就是这个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形态。它的形成是在魏晋南朝之际,是当时地主阶级的核心和主体,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力量。它既有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一般形态特征,又有其鲜明的经济、血缘、政治、军事和文化诸特征。汉唐之间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度与皇族分庭抗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多方搜集史料,精心挑选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士家大族,在此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size=5][color=#FF0000] 一、陇西李氏[/color][/size]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size=5][color=#FF0000]二、赵郡李氏[/color][/size]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size=5][color=#FF0000] 三、弘农杨氏[/color][/size]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size=5][color=#FF0000]  四、太原王氏[/color][/size]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size=5][color=#FF0000]五、琅琊王氏[/color][/size]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

    [size=5][color=#FF0000] 六、陈郡谢氏[/color][/size]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自东晋至梁朝(317年-557年),谢氏共有12代、1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南北朝显赫一时王谢两家没落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游金陵时发出如此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size=5][color=#FF0000]七、清河崔氏[/color][/size]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size=5][color=#FF0000]八、荥阳郑氏[/color][/size]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size=5][color=#FF0000]  九、范阳卢氏  [/color][/size]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size=5][color=#FF0000] 十、太原温氏[/color][/size]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著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奴隶制残余又顽固地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上豪强割据,战乱频繁,中央政权衰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随之消亡。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统治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门阀制度彻底推出了历史舞台,上述名门望族也风光不再,成为了历史的陈迹。[/size]




看到很多的架空小说,都有类似的背景设置,很好奇,就查了一下,这个是比较简洁 综合的~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8-16 12:1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百草春生

ZxID:3358438


等级: 文学之神
配偶: 孟客
偶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17 0
琅琊王氏就是王儇她们家了~
小小年

ZxID:6831440


等级: 热心会员
我沉默,并不代表我不在乎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17 0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很有名啊!!!!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苏小夏

ZxID:6660873


等级: 文学俊才
女人不会刚愎自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17 0
引用
引用第2楼小小年于2009-08-17 14:08发表的  :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很有名啊!!!!

我都不知道耶,得去看看了。。。爬走。。
昔怜,欲言。 
夜曲

ZxID:203236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6 0
李氏比起其他家来说不够贵,偏居陇西,中原大族原是看不上他家的,一直认为他们李家是暴发户。后来李家打下天下,想跟这些世家联姻,不过这些世家认为李氏不是贵姓,不愿意联姻。
唐太宗气疯了,把李氏硬是封了贵姓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cobaltblue

ZxID:913941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8 0
引用
引用第1楼百草春生于2009-08-17 11:05发表的  :
琅琊王氏就是王儇她们家了~


王览的家族也是以之作为背景的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marrisa6000

ZxID:8201567

等级: 职业撰稿
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在我身上没有痛苦、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8 0
喜欢那年代请看《世说新语》
kevin0622

ZxID:8331437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17 0
哇,原来我们家族也是十大之一啊,虽然是最后一个
半梅

ZxID:8474032


等级: 家喻户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17 0
收啦!谢了!!!
pippala

ZxID:8824425

等级: 明星作家
何由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1-24 0
谢谢咯,很全面呢。呵呵,算是普及常识了吧。
ilias

ZxID:9915241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2-10 0
收啦!谢了!!!
reachli

ZxID:9979232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2-10 0
李氏比起其他家来说不够贵,偏居陇西,中原大族原是看不上他家的,一直认为他们李家是暴发户。后来李家打下天下,想跟这些世家联姻,不过这些世家认为李氏不是贵姓,不愿意联姻。
唐太宗气疯了,把李氏硬是封了贵
-------------
呆 不要把皇室李和五姓甲门李氏混淆

在《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496)春正月丁卯条下,记述了如下内容: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而这五姓的婚姻关系在南北朝隋唐以来也重重累叠,贯穿于整个士族社会。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与赵郡李氏之间的婚姻关系:李休女嫁崔殊,李诜女嫁崔双护,李安世娶博陵崔氏女,李叔胤娶崔巨伦姑,李翼娶崔巨伦姐,李宪长女李长辉嫁崔仲哲,李宪第3女叔婉嫁崔巨伦,李宪次子李希宗娶崔楷女崔幼妃,李宪第3子李希仁娶崔孝芬女,李希宗长女嫁崔叔瓒 ,李孝贞娶崔昂次女,李琮子赵客娶崔彦遐女,李琮女和上嫁崔君弘。又如“始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后,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家事巨细,一以谘决,每兄弟出行,有获财物,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赍,李自裁之”。赵郡李士谦其妻范阳卢氏,亦有妇德。清河崔浩弟娶赵郡李顺妹,又以弟子娶顺女。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的婚姻关系:陇西李瑾转著作郎,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王、卢即瑾之外兄。临淮王彧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卢伯源与陇西李冲特相友善,结为婚姻,往来亲密。陇西李产之,抚训诸弟,爱友笃至。其舅卢道将称之曰: “此儿风调,足为李公家孙。”陇西李行之风素夷坦,为士友所称。其舅子卢思道深所爱好,常赠诗云:“水衡称逸人,潘、杨有世亲,形骸预冠盖,心思出嚣尘。”卢道虔外甥陇西李彧,尚庄帝姊丰亭公主,因相藉托。卢度世,李氏之甥。卢道约为太傅陇西李延寔之妻弟。北魏《李媛华(李冲之女)墓志》记载令妃嫁范阳卢道裕。陇西李氏与太原王氏:据北魏《李蕤墓志》,从王慧龙之世开始,太原王氏与陇西李氏就存在着累世姻亲的关系。陇西李瑾与外兄王遵业共掌仪注。陇西李士英有文才,王遵业以女妻之。陇西李氏与清河崔氏:天平初,迁都于邺,陇西李晓便寓居清河,依从母兄崔甗乡宅。北魏《李媛华(李冲之女)墓志》记载了李冲六女的婚姻情况:稚妃嫁清河崔勖。陇西赵郡李氏与荥阳郑氏:郑羲,陇西李冲之姻亲也。赵郡李孝伯以女妻之。陇西李礼之,位司徒骑兵参军,与妻郑氏相重。陇西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荥阳郑伯献常云:“从舅为人物宗主。”陇西李礼成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入曰:“此儿平生,未尝回顾,当为重器
reachli

ZxID:9979232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2-10 0
进入唐代以后,士族高门依旧维系着前代以来形成的婚姻圈。清河崔陲,刘禹锡为之作墓志铭曰:夫人陇西李氏,汾州司户参军咸一之女。惟夫人为姑臧冠族,以蘩组纟川辅佐君子,为令妻积三十馀年。以慈俭忠厚训诫诸子,为贤母二十有三年。清河崔与姑臧李(陇西李氏姑臧房)、范杨卢世为婚媾,入於婚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陇西李亶墓志清河崔融作曰:余与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谓娅,妻又吾姨。范阳卢氏为朝请大夫、给事中、姑臧子李府君亶之妻,正议大夫、莫州刺史成裕之母也。此两族者,光乎百代,著乎四海,其为庆也多矣,其为门也盛矣。《隋唐嘉话》《唐语林·企羡》中书令薛元超的妻子是巢王的女儿和静县主,也就是文皇的侄女。然而薛元超却感叹说,他一生之中有三件恨事,其一就是:不得娶五姓女。所谓五姓女者,是指:陇西、赵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这五家的女儿。当时之重门第如是。另,此薛元超,其祖即薛道衡,其父薛收。据《隋唐嘉话·卷上》:薛收为秦王府记室,早亡,文皇每每追念哀悼,曾对房玄龄说:薛收不幸短命,如果他还在,当以中书令处之。《唐国史补》上卷李稹是酒泉公李义琰的侄孙,属于一流高门陇西李氏,李稹本人也有这很好的名声。他做官做到司封郎中,怀州刺史,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旧唐书·侯思止传》《御史台记》阿武当政之时,其宠臣来俊臣出身庶族,为攀附高门士族而休弃了故妻,强娶太原王庆铣的女儿。后来,同样出身庶族的侯思止也想攀附高门士族以抬高自己的门户,奏请要娶山东高门赵郡李自挹的女儿,阿武要执政者商量是否允许这个士庶通婚。凤阁侍郎李昭德抚掌对诸宰相说:“大可笑”。诸宰相问有什么可笑,昭德说:往年来俊臣强娶太原王庆铣的女儿,已经使国家蒙受了耻辱。现在侯思止又想索取赵郡李自挹的女儿,这不是要再次侮辱国家吗?于是事情被阻止了。《唐语林·企羡》清河崔程,出于清河崔氏之小房,世居宝应县,号为“八宝崔氏”。崔程的阿姨是宰相陇西李蔚的夫人。崔程此人历经了几郡都没有什么政绩。当时被称为小杜相的宰相杜审权听说崔程的几个女儿有容德,于是写信给崔程,为儿子让能求婚。崔程起初不肯答应,并对人说:崔氏之门,若有一杜郎,何其堪矣。但是杜相坚请不已,崔程最后没有办法了,但是也不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杜相的儿子,而是从“宝应诸院取一娣侄嫁之”,以此搪塞了事。《两唐书·李揆传》李揆出身于陇西李氏,为礼部侍郎,知贡举,有令名。且人物风流,性机敏,美姿仪,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被称为:门第第一,人物第一,文章第一。肃宗曾对他说:“卿门第、人物、文章皆当代所推”,所以当时李揆被称为“三绝”,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是。后李揆秉政事,侍中苗晋卿屡次推荐元载为重官,然而元载门第寒微,为李揆所轻视,不肯接纳。李揆对晋卿说:“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此獐头鼠目之子为对寒门子弟之蔑称也,故深为元载所恨。
reachli

ZxID:9979232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2-10 0
卢践言志:记载娶于故京兆府县尉陇西李璹之女。崔卢氏志:次女适故大0学助0教陇西李兖。李梲志:陇西成纪人,元魏荥0阳太守姑臧穆侯讳承九世孙;君之配范阳卢氏。崔纾志:外祖河0南府司录参军姑臧李行约。崔璘志:夫人陇西李氏。高崔氏志:姑臧李氏之自出,山0东甲门。李颛志:凉武昭王暠之孙承姑臧公之后,曾祖瑶之,祖镒,父重光,夫人清河崔氏。自姑臧公之后,世皆勋爵,其家风礼法,颇为士大夫之所宗仰。卢乐娘志:母陇西李氏。崔晔妻李道因志:曾祖侨,娶清河崔庭耀女,祖应,娶清河崔少通女,父骘。夫人清河崔氏之所出。崔绍志:娶陇西李景回女。崔舣志亲舅朝散大夫行尚书司勋员外郎柱国李舟撰,世接姻媾,追荣秦晋。崔弘礼女志:姐次适赵郡李通微。李崔氏志:年十七归于李氏府君讳潘,赵郡之派裔。崔志:次嫁赵郡李存范。李璆志:元和宰相李绛之长子。世所谓赵之东祖者,地峻门昌,嶷峉当世。君娶范阳卢氏女。长女适崔。卢就志:赵郡李德裕之甥也。长女嫁赵郡李义挹。范阳卢夫人志:夫人年十九归今起居郎赵郡李璋。李氏女志:曾祖吉甫,祖德裕,父烨,母荥0阳郑氏夫人。李殷志:赵郡东祖晋魏高齐周隋唐代皆簪缨贵盛,综冠甲门。先太夫人卢氏。夫人适清河崔氏。崔志:女适李峄。卢约妻崔氏:外兄李邃。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reachli

ZxID:9979232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12-10 0
新唐书高俭传---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 
 
《资治通鉴》卷二○○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冬十月壬戌诏略云:   

  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夜曲

ZxID:203236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12-19 0
陇西李氏虽然在隋代已经势大,但是真正发达是在唐代,是唐太宗抬举的。
但李渊这一脉是否真的归于陇西李氏,史学界是有争议的,
有人认为是攀附,有人认为是分支,
但是,李氏皇族在开始的时候是被几个中原大姓不认同的,
因为他们有胡族的血统,所以唐太宗想跟他们的联姻受挫,
于是硬是凭借皇权,把李姓抬为贵姓之首……
红霓

ZxID:5123232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1-17 0
最近正在看这个时期的穿越小说~陈郡谢氏 谢安~
推荐这本小说~
《千面风华》
darling_y

ZxID:8430582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2-15 0
我看了兰陵缭乱还去借了史书。谢谢楼主~
绝塞明月

ZxID:1467829


等级: 热心会员
世界上最贵的东西不是“买不起”,而是“舍不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2-23 0
最爱两晋南北朝那段历史,一想到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如此豪族门阀世家竟然因为不肯联姻而遭灭族,实在令人不胜唏嘘啊
小木的瓜瓜

ZxID:10709465

等级: 自由撰稿
再见面的时候谁都不许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2-23 0
琅琊王氏让我想起了沥川哥哥~~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