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各种戏剧的由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82 回复:2

[人文通史] 世界各地各种戏剧的由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02 0
世界各地各种戏剧的由来
话剧的由来

建国后,我国话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老舍的《茶馆》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话剧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1907年,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剧。同年,“春柳社”回国在上海演出,是为中国最早的话剧演出,自此话剧开始流行。这种戏剧采用写实手法,完全用口语,没有舞蹈,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歌唱,与中国传统戏剧完全不同,所以一开始就被称为“新剧”,后来又被称为“真新剧”、“白话剧”、“爱美剧”等。1928年4月,田汉在一次为欧阳予倩举行的聚会上,提出“新剧”的名称不合适,洪深当即建议改成“话剧”,以区别于戏曲和歌剧。这个建议受到与会者的赞同,话剧这个名称从此通行起来。话剧的发展史中,著名剧作家有老舍、郭沫若、曹禺等。


歌剧的由来

歌剧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流行欧洲各地。

意大利的卡契尼等人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达芙尼》。世界上第一次歌剧演出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法国。在一千六百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佛罗伦萨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玛丽娅·梅同期结婚。为了表示祝贺,意大利著名诗人利努西里写了长诗《欧律狄斯》(欧律狄斯是希腊神话中歌手阿乐甫斯的妻子)。作家伯里和卡西尼给这首长诗配了乐曲并编为歌剧在婚礼中演出。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歌剧。在歌剧中,他们大胆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把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集合到一起,并突出歌唱,创造了世界第一部歌剧《伏丽狄西》。此剧公开演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人们广泛接受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歌剧以意大利为中心兴盛起来。


京剧的由来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期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评剧的由来

评剧最初叫“奉天落子”、“蹦蹦戏”,发源于河北省乐亭、丰润县一带。最初是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发展成为较复杂的大戏。从河北省发芽,到了东北三省开花结果。东北的“奉天落子”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那时的京剧也叫“平剧”,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北平,京剧是国戏,所以才能叫“平剧”。而评剧当时是刚进城的小剧种,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剧”,这就引起京剧班主的嫉妒,开始挑衅,这时有一位报界的人士出来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的“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字。他说,京剧是国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市景状况,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姓李的先生就是李大钊。

打那儿以后,评剧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越剧的由来

“越剧”现在已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小戏班,也不叫“越剧”,称名为“越剧”只有五十年的历史。

它最早称“落地唱书”,以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十多家,各戏班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是参差不一,有的称之“绍兴文戏”,有的则称“的笃班”、“女子文戏”或“小歌班”。当时,《大公报》记者樊迪民1895一1984,浙江杭州人。时改名“樊篱”。正困居“孤岛”,被姚水娟聘为“越吟舞台”的编导,他想把“绍兴女子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当时他正在读李白的诗集以自娱,李诗中有几首《越女词》,细味词意,李白对嵊县剡溪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感情。在《越女词》中,李白描写了越女美丽的容貌,也描写了剡溪的青山绿水,曾有“镜湖水如月,剡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句子。樊迪民从这里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同时,他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有一天,樊迪民和姚水娟等人去卡德门大戏院看场子,见到楼上、楼下共约有1200多个座位,大家都不免暗暗吃惊和喜悦。樊说:“责任可重大啊”姚水娟不加思索地回答:“你我都有两只肩胛,泰山倒下来也要顶住它,有什么可怕呢t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她一下子连串了六个“越”字,大大震动了樊迪民要为剧种正名的心灵。樊当即把要为剧种正名的设想向她提出和说明,姚水娟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都改称‘越剧’。”第二天,樊迪民还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了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的“女子文戏”的广告便统改称为‘越剧’,“女子文戏”这个名词同“小歌班”、“的笃班”一样,成为历史的名词了。这就是“越剧”名称的由来。

黄梅戏的由来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后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生旦净丑的由来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有人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那么,“生、旦、净、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

再说“旦”。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而“旦”即“姐”之讹也即代表女子。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

说到“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龙套”的由来

为什么叫龙套呢t其说不一:有的认为,按戏曲的习惯,有些行当的角色,是以穿戴服装名称来命名的。如旦角“青衣”就是因常穿青褶子而得名的。衙役因常穿青袍得名“青袍”。龙套也是如此,龙套穿的虽有红、黄、绿、蓝、白、黑各色,但都是绣龙的,所以叫“龙套”。有的老艺人说,因为早年在神话戏里有跳龙形,如《金山寺·水斗》,这些跳龙形是龙套来演,是龙套的专行,所以叫“龙套”。著名京剧琴师徐兰沅先生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他说,因为在旧社会什么事情总是把皇帝放在第一位,由于有些演员在演皇帝侍从时,穿的绣龙的帔。虽说,出场时侍从是第一个,只能说是龙指皇帝前面的套子而已,“龙套”这个词就传下来了,并无深奥意义。还有的说,从前并没有这一行,由于有了名角制,这些群众角色名演员不演,就形成有些人专门演群众角色,后来就发展成了专行,而且,还有“头儿”。举凡一场戏要几堂龙套可和“头儿”联系,由他来调配。而在场上表演,也以头旗为王,二、三、四旗为副。这种专行专业还有了组织,有时,他们不属于戏班,今天在这个班子,明天在那个班子,流动性很大。原来,龙套还讲究唱、表演,慢慢地就只在台上走和跑而已。关于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总之,在戏曲舞台上演群众角色的,但又不是单独的演“零碎儿”的角色就是“龙套”。具体的说,他们不是一个人演一个角色,而是演一个“集体”的角色。


“梨园弟子”的由来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


皮影戏的由来

在中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在土耳其被称做卡拉格兹戏。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滦县及陕西乾县等地比较普遍,陕西皮影还分成西路和东路,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皮影戏的雏形。南宋时期,开封和杭州等地有许多影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非常受欢迎。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流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时,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又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到了法国,演出时就叫做“中国皮影”。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和德国,在欧洲曾轰动一时。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非常生动和逼真。音乐伴奏和歌词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百老汇”的由来

作为美国娱乐文化的代表,“百老汇”和“好莱坞”成为两种艺术的两面旗帜。二者都是以地名作为艺术的代名词,所不同的是“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发源地不一样,一个在市区,一个在山谷。美国的“百老汇”(Broadway)原来是纽约市内一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中国人将它音译成了“百老汇”。

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演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不仅本国的剧团来此演出,外国的剧团也经常到此演出,于是“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也是美国“剧院业”和纽约“娱乐业”的代称。
玖夜爵、

ZxID:843509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千年公、
---- ` 如果二 请深二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0 0
超喜欢京剧的~

翎夏

ZxID:10145009

等级: 读书识字
有一个人在习惯和爱中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26 0
回 1楼(木有JJ、) 的帖子
有兴趣捏,,可是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看,,有什么好建议么?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