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关于楼兰国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134 回复:14

[人文通史] 正史——关于楼兰国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cooleunice

ZxID:1668221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18 0
— 本帖被 天若舞 执行合并操作(2010-06-15) —
楼兰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它的立国与消亡,却始终是个迷。这个迷已经被埋入戈壁黄沙之中,人们只是依据汉代的历史知道其存在。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3 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亻去)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至此,楼兰古城始见天日。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汉代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如前所述,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戳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

  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在海上贸易到来之前,中国与西方所有贸易往来都要经过这条沙漠之路。所以楼兰在当时国际贸易上的地位,如同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楼兰文学艺术的发展。楼兰成了古典世界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的舞台。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楼兰作家在尼雅出土(亻去)卢文书中写下这样一段颇具哲理的话:“大地不曾负我,须弥山和群山亦不曾负我,负我者乃忘恩负义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学、音乐以及天地间一切知识,世界有赖于这些知识。”

  楼兰人的音乐天才久负盛名,史称“善善摩尼 ”。《隋书.音乐志》记西域龟兹乐说:“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看来,著名的龟兹乐吸收了鄯善和疏勒等国音乐。关于善善摩尼,冯承钧先生解释说:“此处善善应指鄯善;摩尼,梵文犹言珠;曲名为鄯善珠,与疏勒盐正相对也。”可惜文献失载,鄯善珠窨是一种什么音乐,今已无从详考。不过斯坦因在米兰佛寺发现的壁画上,绘有一位演奏琵琶的楼兰女琴师。

  琵琶是西域著名古乐器,一种梨形的小型乐器,东汉年间传入中原。刘熙《释名》说:“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于前曰枇,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琵琶原来用木拨子弹拨,唐代才改用手弹,所以刘熙把演奏琵琶叫做“鼓”。

  早在公元前2000年,楼兰人已开始从事木雕手工艺,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就发掘出土了许多木雕人像,孔雀河支流小河流域古墓中也发现一批木雕人像。楼兰、尼雅等地发掘了木桶、木碗、木盘、木勺等大批木器。1996年在且末县扎洪鲁克墓地发现了两件极其精美的木雕盒,年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一件“呈长方体,子母口,盖佚失,用锯、刮、凿、打磨等方法加工而成。盒的正、背面和底浮雕狼纹。狼呈匍伏低首状,腹部雕刻出一只羚羊头,表示刚刚享受过美餐。狼尾侧又雕出一只狼头,形态与前者相同”;另一件形态和加工方法与前件相同,但是通体雕刻的图案与前件有别,以变形鸟纹为主。凡此表明,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自古以来就有清湛的木雕艺术传统。

  东西文化的交融在塔里木盆地诸国建筑艺术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楼兰地区的古城形制明显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方城,另一类则是圆城。第一类城渊源中原汉文化传统,因为罗布泊沿岸的有些方城原本就是中原屯田戍卒修建的城堡。可见中原汉文化很早就对楼兰城制产生影响。第二类城则属于西方文化传统。这类圆形城堡的起源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耐人寻味的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分界就在楼兰境内。例如:孔雀河北岸的营盘古城、阿拉干湖畔的麦德克城以及若羌县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为圆形古城。这些古城构成的分界线约在北纬88度线附近。


一。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考古学家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因为环境的恶化,一部分是因为人为的,一部分是自然因素。

二。斯文.赫定这个人(一个强盗),是他确定了他发现的古城就是楼兰,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出土的佉卢文书里的“kroraina”这个词推定的。

三。楼兰后来改名叫缮善,是在公元前77年改名的。(就是在这个年代出了个在西汉当人质的楼兰王子哦。)

四。楼兰人应该是白种人,记得在古墓沟(就是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出土了一具40多岁的女性干尸(是个大美女哦,很漂亮的白种人。)古墓沟的墓葬是极其古老的,可以说明楼兰的土著应该是白种人,只是他们从何尔来无法断定而已。

五。楼兰人使用的语言佉卢文是中死语言,想学这种语言的方法,去佛学院学梵文。这是第一步而已,第二步就是花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好好的钻研。

楼兰的资料很多都很权威,林梅村的《西域文明》是中国研究西域文明最权威的书籍了。


一、楼兰在古丝道上的地位
楼兰位于今若羌东北部罗布泊西岸,罗布泊古时又称蒲昌海。远在两千多年前,罗布泊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沿塔里木北缘从西向东奔流,经楼兰然后注入罗布泊,沿河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是汉代主要屯田之一。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代早期丝绸之路经楼兰,曾经有过两条线路:一条是由阳关西行,过白龙堆沙漠,经罗布泊西北岸至楼兰南下,到达士泥(今若羌县城附近),然后沿丝绸之路西域南道西行;另一条则经楼兰后,西行至焉耆,沿丝绸之路西域北道前行;丝绸之路经楼兰既可走南道,亦可走北道,楼兰扼丝绸之路丝绸两道之咽喉。汉代早期,楼兰在丝绸之路交通线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时期,经过楼兰东去西来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楼兰是西域早期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

  二、匈奴统治下的楼兰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相当于我国秦朝初年),楼兰就已建立了国家,以经营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受月氏王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向月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打败了月氏,迫使其余众越过天山,向伊犁河流域迁徙。原月氏统治地区为匈奴所占,匈奴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说:“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楼兰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为匈奴统治。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楼兰和西域诸国被迫向其交纳赋税。但匈奴“虽能得其马畜旃,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三、汉、匈争夺楼兰
  汉武帝初年,西汉政府为了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藉以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却加深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等国,匈奴居间挑拨,并与楼兰多次劫掠汉使,阻断丝路交通。于是楼兰成为西汉政府通往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必争之地。从此,汉、匈在西域的争夺,多次围绕着楼兰而展开。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从骠候赵破奴领兵攻打车师,并令王恢辅佐。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于是就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
  匈奴听说楼兰归顺西汉,便发兵击之,楼兰无奈,只好两面应付,分别向匈奴、西汉各遣一质子。后来当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征讨大宛的时候,匈奴指示楼兰王伺机拦劫。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呈报朝廷,武帝诏命汉军逮捕了楼兰王,解送长安。西汉政府责问楼兰王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对他实话直说表示赞许,体谅到小国的苦衷,便下令护送其回国,并要求楼兰侦察匈奴的动静。
  汉征和元年(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人来汉,请求西汉政府放还质子,欲立为王。但因楼兰质子在汉经常犯法,被处以宫刑,所以西汉政府借口皇帝喜欢质子,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楼兰王在匈奴的质子遣送回国,立为国王。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
  汉元帝四年(前77年),西汉政府派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前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因久居长安,感以在国内势单力薄,恐为前王之子所杀,故请求西汉政府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做为其后盾,并将国都南迁至士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
  四、东汉魏晋时期的楼兰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根据楼兰古城出土文物的考证和对古建筑遗址年代的测定,作为一个城镇,楼兰王诞生于西汉晚期以后,东汉魏晋时代是其鼎盛时期。
  楼兰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共计576件,其中木简412件、纸文书164件,有绝对年号纪载的木简40件、纸文书8件。绝对纪年上起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下迄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号是泰始,其次是咸熙,再现最早的年号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号是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出土的木简和纸文书表明,自曹魏齐王芳嘉平四年(252年)至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这一时期是楼兰城发展的繁荣时期。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成为鄯善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其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100万。
  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其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记载关于屯田方面的事物。来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随带畜产和各类农具杂物。汉朝在此还设有乡政权的基层官吏——三老。楼兰作为汉代在罗布泊地区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担接待在这条交通线上来住的使节和官吏,汉朝在此还设有管理邮件的机构和官吏,并通过屯田,传播了先进的铁制农业农具和农业耕作方法——牛耕等。
根据史书记载和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得知,东汉魏晋时期曾在古楼兰设西域长史府,其规模可能介于郡县之间,并具有军屯的特点。据《后汉书·接勇传》记载,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鲁番境内),“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魏晋两朝沿用东汉旧制,仍在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府。楼兰出土的木简和文书中,明确记载有 “楼兰”地点的,木简有8件,纸文书有10件,记载有西域长史及其下属管衔的木简有7件。它说明曹魏和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府治所驻地就在楼兰。
  魏晋时期继续在楼兰地区进行屯田,并在西域长史府设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司吏。屯田士卒在古楼兰地区进行开始荒地、修渠筑坝、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铁制农具,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楼兰成为魏晋两朝统治西域的前哨阵地。
  但是,从总的发展形势来看,自南北朝以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楼兰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纪年的木简。它表明建兴十八年(330年)后,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繁华显赫一时的重镇,才逐渐被人们所废弃,从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楼兰:神秘的西域古王国

  《路经楼兰》,奥雷尔·斯坦因著。 1906年和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到楼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他将楼兰遗址逐个编号,初次揭开楼兰古文明全貌。

  楼兰古城遗址。 由探险和考古发现所揭示出来的楼兰文明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从已发掘的遗址范围、所出土的文物内涵看,当时的城市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楼兰民居遗址。 楼兰民居非常有特点,采用地式结构,只要地存在,房柱则不易倾塌。如房屋的房盖、房梁大多已倒落在地,而房柱却屹立于地之上,历千年风沙不动,真是一个奇迹。遗址内的居民区可见排排房柱丛立,宛若被风沙蚀食过的树林。

  “楼兰美女”干尸。 1980年春,孔雀河尾闾铁板河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让人目睹了古楼兰人的风采。女尸系3380年前遗存,属高加索人种。女尸的牙齿、毛发、指甲都保存完好,仿佛刚刚睡去;健壮的骨骼、古铜色的皮肤,甚至她的头发和皮鞋里的虱子都栩栩如生。一时间,“楼兰美女”的称谓响遍世界。

   (南方网讯 ) 100年来,有关楼兰的每一次发现都炫人眼目楼兰:神秘的西域古王国100年来,一个发现接着一个发现,一个发现和另一个发现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又都彼此孤立,人们无法找到文明和文明之间的联系。楼兰就这样被摆在历史空荡荡的舞台上,没有任何布景和说明。
  考古学家林梅村说:“这里(楼兰)讲述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既不夸张,亦无编造,只是缺少细节……”

  100年的发现

  1900年,深埋在沙海之下消失了1500年的古代城市楼兰和它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让世人惊诧不已。

  1901年3月4日至10日,斯文·赫定发掘楼兰城内13个点,获取大批汉魏和罗马古钱币、具有中亚希腊化风格的建筑木雕、两枚木简、大量魏晋木简、精美的中原丝织品等150余件。

  1906年和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到楼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他将楼兰遗址逐个编号,初次揭开楼兰古文明全貌。斯坦因除获取大量文物外,最主要的是他发掘了两具楼兰男性头骨,并经英国人类学家基恩证实为欧洲白种。

  1927年,斯文·赫定组织中瑞西北考察团再次楼兰之行。考察队员伯格曼在孔雀河的一个支流找到一大批楼兰古物,并发掘出一具女性木乃伊,因其衣着华贵,被称为“楼兰女王”。这片被伯格曼称为“小河”的废墟,不久又神秘消失于沙海,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外考古学家多次想找到“小河”,未果。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考察团中方考古学家黄文弼因孔雀河水挡道,未能到达楼兰。他在孔雀河北岸发现“土垠遗址”,并在“土垠”东西两边发现大批汉代烽火台———汉朝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一直将长城沿罗布泊北岸修到西域都护府所在地轮台。

  1979年,借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的机缘,中国考古学家乘直升机第一次到达楼兰,中国学者在楼兰发现半个多世纪后,才实现到楼兰考古的梦想。

  1979年12月22日,新疆考古学家王炳华带领的考古队发现古墓沟墓地。这次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楼兰文明推至3800年前的青铜时代,并发现古墓沟人为原始欧洲人种。

  1980年,新疆女考古学家穆舜英发现“楼兰美女”。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脸面清秀,鼻梁尖高,眼睛深凹,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甚至连长长的睫毛都清晰可见,深棕色的头发蓬散披在肩上。”穆舜英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女尸系3380年前遗存,白种人。”

  1980年至1983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地区古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发现许多新石器遗存。

  1995年,楼兰西北的营盘古墓爆出惊人发现:东西方文明是那样完美地集中交汇在这里。考古学家认为,营盘墓地是罗布泊地区100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尤其是那个戴着麻质贴图面具的15号墓主人。著名考古学家林梅村评价说:既有汉晋时代的绢、缣、绔、丝绣,也有中亚艺术风格的麻质面具、黄金冠饰、金耳环、金戒指、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乃至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各类毛纺织品,可谓尽收天下宝物。

   1999年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又公布了一条关于楼兰的消息:在距楼兰LE城4·8公里的风蚀台地上发现两座楼兰人墓葬。这两处相距百米的墓葬却隔着2000年的跨度。其中,彩棺老年男人墓属汉晋时期;而另一6个月的婴儿干尸,却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遗存。彩棺墓的男尸是蒙古人种;婴儿则是细软的金黄色头发,微闭的眼睛深陷着,鼻子明显高隆。彩棺墓集合着东西方文明:绘有东方文明象征日、月的“朱雀”、“玄武”,棺上覆盖罗马风格的狮纹栽绒毛毯,死者身着棉里绢里长袍……而那个早夭的孩子却只头戴尖顶毡帽,脚穿带毛皮制鞋,身穿粗毛布。

  楼兰古国:在西汉和匈奴的夹缝中生存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攻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说:“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据《汉书·西域传》,直到汉代,仍有一部分楼兰人过着“随畜牧逐水草”的生活。楼兰起初定都罗布泊沿岸的楼兰城,故称其国为“楼兰国”。公元前77年,楼兰王迁都鄯善河流域的鄯善城,因之更名“鄯善国”。从考古发现看,在所有古城中,以斯坦因命名的LA城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而且中外考察队都在城内发现了写有汉文“楼兰”的简牍,所以认为LA城就是楼兰都城。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交通”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作为降服的标志,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暗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在位时间不长就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

  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并以保护国王的名义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汉朝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楼兰古城:昔日的塞外水乡、丝路重镇

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说,楼兰当年的重要性和繁华,就像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是一个令人向往之地。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岸、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城垣为方形,总面积10·824万平方米,一南一北两条河流绕城而过,城东则是碧波万顷的“盐泽”罗布泊。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考专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专家分析,其中一座用胡杨木建造的民房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

  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城当时充分吸纳了来自东西各方的交通和商业资源潜力,加之邻近孔雀河,河道密布而水量充盈,楼兰城曾经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一时。

  现在,由探险和考古发现所揭示出来的楼兰文明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个处于东西交通要道的走廊,荟萃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从已发掘的遗址范围、所出土的文物内涵看,当时的城市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楼兰人种之谜

  楼兰王国的奇迹被称为世纪之谜。不仅因为它来得太突然,也因为它去得太匆促。现有的文明和民族都无法与之相联接。

本世纪初,楼兰人种问题就已成为楼兰文明最大也最为难解的谜。罗布泊地区古代居民属于什么人种,一直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经过100年的努力,大致有了一个轮廓似的结论:以古墓沟为代表的距今3800年前的古代居民为“典型的原始欧洲人种”。这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的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欧洲人种集群。人类学家韩信康认为:至少在青铜时期,具有原始形态类型的欧洲人种已分布在罗布泊地区。

  楼兰古城东郊东汉墓头骨分析表明:此时的楼兰居民是“高加索人种的印度—阿富汗类型”。他们和古墓沟人同属白种人的范畴,但又是不同的分支。楼兰古城人种是否由古墓沟人演化而来,则没有证据。典型的蒙古人种(黄种人)则出现得较晚,大约在汉晋时期的墓葬中才有发现。

  已有的考古材料表明,远在三四千年前,罗布泊地区最早的居民是白种人。在历史某个时期,他们来到楼兰,然后又悄然退出,不知去了何方。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楼兰的欧洲人是远古时期一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他们由于某种原因向东迁移,并最终定居下来。英国人类学家亨宁认为,他们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的游牧民族古提人。

楼兰消失之谜

  自公元前二世纪见载于历史典籍的楼兰,到公元四世纪已沦为沙漠。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呢?这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疑问,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归纳几十种的推测,大致有三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自然环境变化。斯坦因是此说最先提出者,本世纪初他从楼兰考察回国后,就发表文章认为,冰山退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楼兰废弃。

  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丝绸之路使楼兰兴盛,也使楼兰衰落。两晋以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楼兰的驻兵和屯田事业向北转移,楼兰转向衰弱,最终废弃。

  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任意砍伐树木,在创造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着沙漠。青年考古学家林梅村认为这是“世界古文明的共同悲剧”。林梅村例举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都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的实例来比照楼兰。


富庶丰饶之地--吐鲁番绿洲

在古突厥语中,吐鲁番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玉门关以西,库鲁克塔格以北,天山南麓,戈壁、流沙、干涸的古河道包围着的这片绿洲,就是吐鲁番。

吐鲁番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一条东西大道和一条南北大道的交汇点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穿越天山、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要道。吐鲁番的高昌城与伊吾、鄯善,曾经并称西域门户,历史上,这片盆地也一直是中原各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

车师是吐鲁番盆地最早出现的王国,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记载,说是在楼兰、姑师(即车师)这两个小王国中,建有城廓,已经步入了文明,它们的地理位置,都邻近罗布淖尔湖,也就是今天已经干涸的罗布泊。当时车师王国的人口是6050,在号称西域三十六国的众多城郭之国中,并不算多。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也很独特,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史料记载,这里“厥土良沃,麦一岁再熟”。《汉书.西域传》也说,吐鲁番盆地“皆膏腴之地”。

便利的交通、丰饶的物产、温暖的气候,使得吐鲁番成为东来西往的商贾、僧侣、使者理想的中间驿站,他们的东来西住同时也使东西方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

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68年,西汉侍郎郑吉攻占了车师前部的交河古城,并于次年屯田交河。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一带设立了第一个西域都护府(“都护”意为全部保护),首任都护为郑吉,从此,西域正式归入西汉版图。
公元327年,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前凉政权在高昌故城设立高昌郡。
南北朝后,公元460年,柔然攻灭高昌郡,建立了高昌国。
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在高昌国的高昌王城(即今高昌故城)讲经。
公元640年,唐朝在此设置西昌州。
公元790年,吐蕃人占据高昌城。
公元840年,回鹘人从漠北大量西迁,赶走吐蕃人,占据了高昌城。
公元1275年,成吉思汗的曾孙都哇带兵12万军队围攻高昌城。城中的回鹘人被迫东迁甘肃武威。
公元1361年,都哇的孙子秃黑鲁.帖木尔强迫天山以北的16万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自此,这一带的佛教日趋衰落,在高昌城和交河城之间出现了一个新城,即今日的吐鲁番城,随着吐鲁番城的出现,高昌城和交河城逐渐废弃了。

活跃的宗教

吐鲁番曾经是世界上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在吐鲁番发现的古代文献,遗存的古代建筑、壁画及各种出土文物都反映出当地不仅传播过大型世界性宗教 ――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而且还包括了众多的民间宗教,如祆教、萨满教、道教等。在佛教和摩尼教的发展历史上,吐鲁番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吐鲁番发现的文献中还有一部分包含了邻国的民间宗教,尽管这类宗教并未产生过长期影响。例如:铭文及出土的随葬品表明,当时人们了解儒家及道家的经典著作。有一些印度教的成分,通过佛教的传播而传到了吐鲁番。其中有些印度教的神,他们在佛教殿堂中都有一个固定位置,而且在摩尼教艺术中也有体现。还发现有印度的世俗与宗教故事,例如印度《五卷书》中的故事,以及神话罗摩的传说。在吐鲁番虽然没有袄教文献遗存下来。但我们可以认为,袄教至少有前往中国的伊朗商人作为它的代表。吐蕃人于公元7世纪占据塔里木盆地,不仅已发现有吐蕃文佛教文献,而且还有古代吐蕃的苯教文献。从基督教与摩尼教的传教活动中可以知道,叙利亚人也到过吐鲁番,因为在大量的叙利亚文与粟特文文献中,发现了他们的遗迹。虽然没有保存下来近东民间宗教文献,但却有一份用叙利亚文写的药物学文献,记载来源于希腊的一种医疗传统。保存下来的还有希腊故事,如《伊索寓言》、《巨人篇》(它出自犹太文学)以及摩尼教作品。对此我们应当感谢摩尼教徒,正是他们充当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伟大传播者。

吐鲁番遗存下来的文献,用许多种语言写成,其中的文字就有24种,包括希腊斜体文、叙利亚文、粟特文、吐蕃文、婆罗迷文、回鹘文、汉文、突厥文、安息文、中古波斯文等,反映出曾有众多的民族在吐鲁番地区生活。

从吐鲁番出土的文献及文物中反映出来的当时的行政体制、民间风俗、官制、婚俗、服饰文化来看,都体现出受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等多种不同文化影响的特点。

这种文化交汇及融合在吐鲁番现存的历史文物遗迹和现代居民的民风民俗中反映出来。德国人克林凯特说:“吐鲁番好像一块海绵,它从各个方面吸收精神内容和文字形式,而并不一定要把它们统一化、规范化。可以肯定地说,某些文化趋势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那种由中国精神和突厥回鹘精神所支配的文化。然而引入注目的是,这个绿洲的传统多么富于国际性,也即五湖四海成一家。”

吐鲁番已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址有17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占新疆的近一半。在新疆自治区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宋元时期――即丝绸之路昌盛的一千多年之间的文物,80%以上出自吐鲁番。从今天星罗棋布在吐鲁番地区的峰燧、驿站、庞大的石窟群、保存完好的古城堡,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当年的繁华,复原十几个世纪里“商胡客贩,日奔塞下”的盛况。

龟兹 佛教-音乐-高蹈清扬的歌舞之邦


龟兹是丝绸北路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它的作用相当于南线上的于阗。从地理位置上说,龟兹文化区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城市的本身,它包括了周围的一些佛教中心、如南部的库木吐拉,西部的克孜尔和吐木休克、北部的苏巴什、森木赛姆,以及附近的一些小绿洲,如:焉耆、拜城。

对龟兹绿洲古代居民的识别一直是个不解之密,只知道他们使用一种叫焉耆-龟兹语,或者叫做吐火罗语的语言,流行短发,在新年之初盛行斗兽表演,斗兽不仅是一种大型娱乐活动,而且还有占卜的作用,《酉阳杂俎》卷四记载:“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骆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每年4月8日,佛诞日举行大型的行像游行,声势浩大。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由中亚传入龟兹,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到魏晋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龟兹国的国教,并受到龟兹历代诸王的崇信和宏扬,其影响远播周遍绿洲、远达中原内地。

这个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又名童寿,古代高僧、著名学者、翻译家,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出生于龟兹。其父鸠摩罗炎,聪明而富有才干,受到龟兹王的敬重,被请为国师,并将王妹耆婆嫁给他为妻。耆婆聪明好学,通晓几种语言,为虔诚的佛教徒。鸠摩罗什7岁时跟母亲出家为僧,在龟兹名僧门下攻读经典,9岁时,母亲带他渡过印度河,到达今天克什米尔一带,拜盘头达多为师,学习《杂藏》等小乘经典。12岁时又回龟兹,归途中在疏勒、莎车停留,学习和博览了各种经典,同时还研究了天文学。回到龟兹后,受戒于王宫,留住龟兹新寺,勤奋钻研大乘经论。公元382年离开龟兹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学习了汉语。公元401年到达长安,后秦姚兴亲自出迎,待以国师之礼。从此开始翻译佛经,共译出各种经典35部,约300余卷、治学严谨,翻译的经典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涵义和风格,语言精炼,文词流畅,博得了人们的赞誉。弘始十五年(413),在长安去世。与真谛、玄类,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著名的《金刚经》、《维摩经》和《中论》就是鸠摩罗什的译著。

龟兹文化区,现存四个著名的石窟寺群:库木吐拉、克孜尔、吐木休克和森木赛姆。作为龟兹石窟发现者之一的勒柯克写道:“当我第一次在龟兹绿洲中挖开一个被埋没的洞窟,进到里边时,那些吐火罗君侯供养人的画像,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是因为,在吐鲁番绿洲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自己画像的那些骑士和君侯们,其脸型和服装完全显示了他们的亚洲起源和文化,而在这里看到的壁画,极其生动地令人想起了欧洲骑士时代的绘画。”

龟兹佛教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库木吐拉和克孜尔洞窟的壁画中。在差不多1500年之前,龟兹的工匠们就开始建造这些石窟和僧房,经过千年尘封,仍然传递着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克孜尔石窟,在艺术和题材上种类繁多,内容也极其丰富,除了那些取材于本生经、佛陀的早期生活故事的绘画之外,还保存有许多印度与吐火罗文献,特别是印度的梵文文献,具有特殊价值,因为其中有一部分出自已经散失的梵文佛经,这些佛经常常就是克孜尔洞窟壁画上大量出现那些故事的脚本。

龟兹乐舞

龟兹的古代音乐和舞蹈十分发达,公元382年吕光西伐龟兹后,将龟兹乐舞带入中原,中原朝廷,特别乐于欣赏龟兹音乐。相传,隋文帝的大臣郑译,参照龟兹音乐来整理中原音乐,依据龟兹的七声学说,取代中原的五声学说,并依据这个理论体系,演变出了隋唐燕乐二十八调。隋唐音乐理论家兼演奏家万常宝,依据龟兹乐理重新阐述了我国古代音乐旋宫理论,又以他自己创造的“水尺”为律尺,制定了八十四调,并且还按照新的音乐律制改造了不少乐器。

龟兹乐器的种类很多。据《隋书》和《旧唐书》记载,有坚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笙、横笛、萧、毛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鸡娄鼓、铜钹、贝、弹筝等19种之多。

唐高宗曾把著名的龟兹艺人白明达接到宫中去演奏龟兹乐器,他的技艺很高,特别是他作的舞曲《春鸳啭》最为有名。唐代《教坊记》里记载说:“高宗晓声律,闻风叶鸟声,皆蹈以应节。尝晨坐闻莺声,命乐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

元慎诗里提到的《火凤》也是一个舞曲,作者名叫裴神符,是疏勒人。贞观年间在长安当过太常乐工,后来被聘为宫廷乐师,他会弹奏多种乐器,尤其以擅长弹琵琶而闻名。他是最早废除拨子而改用手指弹奏的人,从而革新了琵琶的演奏技艺。此外,还有一位叫李基,也是唐代人,他以吹一口好笛而闻名。有一次他吹《凉州曲》,刚一吹完,有个叫独孤生的听众问他:“喂,你吹的笛子真好听啊!声调中杂龟兹韵味,你一定有龟兹朋友吧?”李基点点头说:“嗯,你辨音能力很强!我的师傅就是龟兹人,每当人们追思大唐的兴盛和歌舞升平时,都应该记得:在那些悦耳的丝竹声中,是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和高昌乐,给中原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由此可以看出,龟兹这片绿洲,在笃信佛教的同时,却也不乏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

于阗 盛产美玉、丝绸和大乘佛教之邦

塔里木盆地南部的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大国,古时又称器萨巳那、涣那、屈丹、于适、豁丹等。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墨玉、洛浦诸县境内。她的早期居民主要是伊朗的西徐亚人、印度人和汉人。西汉时,王都设在酉城,人口达19300人,3300多户,养兵 2400人。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等职官。

西汉末,中原发生战乱,于阗乘机向外扩张,称雄丝路南道。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吞并精绝以西至疏勒的十三国,人口超过8万。晋代册封于阗国王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吐谷浑慕利延败退到于阗,曾杀于阗王而据其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正式隶属唐朝。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唐在其地设毗沙都督府,授尉迟伏阁雄为都督。 7世纪 60~70年代,于阗被吐蕃占领。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唐军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吐蕃再入西域,于阗又陷。 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势力的衰退,于阗重新建国。10世纪国势复振,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于阗王李圣天称“大朝大宝大圣大明天子”。从10世纪中叶起,与喀喇汗王朝进行宗教战争,公元1004年前后被伊斯兰教军打败,国亡。

于阗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流经这个绿洲,河中盛产美玉,其中品质上乘者呈白色,润如羊脂,故名羊脂玉,桑蚕和丝织业也很发达。同时,这片绿洲是我国信仰佛教最早的地区之一,古代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在这个绿洲文明早期记忆中,主要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当地铸造的钱币,正面印有汉文钱币的文字,在背面用亻去卢文印着印度俗语。这个绿洲的古名也是印度名“瞿萨旦那”(意为地乳),反映了印度人在这个小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早在4世纪末年,法显在行记中也说于阗国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垦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玄奘取经途中,路过于阗,受到热情接待,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俗知礼义,人性温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仪形有体,风则有纪”。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大约公元7世纪,和田已经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僧侣,其中也有外国人。在公元3一4世纪时,印度西北部的印度俗语(健陀罗语)作为国王发布公告及行政用语。与此同时,古代和田语就已经作为口头用语传播开来。到了公元4一6世纪,它发展成了书面用语,用这种语言写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经》。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的于阗地区确实是西域的一个比较强大,文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政权。直至西域伊斯兰化之前,这片绿洲都是丝绸之路南线上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与塔里木盆地北部流行的洞窟寺不同是,于阗的寺院主要是平地垒砌。寺院中心设瘁堵波,四周有院墙环绕,在院墙与瘁堵波之间形成右旋礼拜的回廊,在回廊内装饰壁画和塑像。在于阗佛教艺术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

殷墟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700多件玉饰随葬品中,绝大多数出自于阗。到了隋唐时期,于阗仍然以玉产地著称于世。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高居海出使于阗,描叙了于阗采玉的情形。据记载,于阗境内有一条玉河,流至牛头山后,疏为白玉、绿玉、乌玉三河,“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这段记载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于阗玉石的分布、采集季节、采集方式等,作为政府的重要产业,玉石采集是由官方垄断的,只有官方组织采集之后,才允许个人采集。《游宦纪闻》说于阗国出产的玉可分作五色,“白如脂肪,黄如蒸粟,黑如点漆,红如鸡冠或胭脂,惟青碧一色高下最多。”公元823年,韦端符曾亲眼见到过唐初名将李靖后裔珍藏的李靖平定萧铣后,唐高祖赐予的于阗玉带,玉带镶嵌着13块玉,7块方形,6块菱形,每块玉附缀一环,用来佩带什物。

据《新唐书·西域传》,唐德宗继位时(78年)派使往于阗求玉,得圭一、可佩五、枕一、带胯三百,暂四十、查三十翩叶、对三,瑟瑟百斤,还有其它的珠宝。直到宋代,朝廷使用的礼器及乘舆服御,仍然“多是于阗玉”。

楼兰-吐火罗艺术的中心

楼兰是丝绸之路南线古国,其位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所包括的范围围绕罗布泊,北到古代的孔雀河河道,南至今米兰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东通敦煌,西限流沙,王都汗泥城。其国经济以游牧为主,产驴、马、骆驼,会制作兵器。

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屡派使节至西域各国,楼兰地处丝路要冲,因地处偏远,故与姑师经常劫掠汉朝使节。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汉派赵破奴击车师,赵破奴先至楼兰,俘其王,楼兰降汉。但此后的三四十年间,楼兰仍多次为难汉朝使节,阻碍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汉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尝归,另立尝归之弟为王,且令将都城南迁,改国名,颁印经。从此楼兰国的国名被废弃。改国名为鄯善,鄯善属西域都护时,有 14100人,1570户,养兵2912人,国王之下有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其国土大部为沙漠,可耕地少,国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出产驴、马、骆驼、玉石及芦苇、红柳、梧桐、白草等;会冶铁铸造兵器。

曹魏时期,鄯善兼并了且末、小宛、精绝等城郭国,其势大增,成为当时西域的一个大国。与此同时,曹魏袭西汉之制,设西域长史等职,派兵屯戍,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的管辖。考古发现证明楼兰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居住,从事生产。

关于鄯善国的原有居民,有人认为他们是公元前2、3世纪时从印度迁来的,也有人认为鄯善土人与塞种人不无关系。近年来,楼兰、且末等地所发现的距今3—5千年的干尸,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多属白色人种。所以,鄯善早期受中亚、印度文化影响极大。鄯善国的官方文字是亻去卢文,语言为中古印度西北方言,属印欧语系,原流行于印度西北部,即所谓的键陀罗地区,故又称“键陀罗”语。后传入精绝、鄯善、于阗等地。从楼兰(鄯善)及尼雅(精绝)遗址所发现的大量亻去卢文简牍及其时代来看,鄯善国早期通用的语言是键陀罗语,文字是亻去卢文。

魏晋时期,鄯善国从国王到平民都信奉小乘佛教,国内僧侣4千多人,如果以西汉时该国的总人口1.41万计,僧人就占约1/4,可见当时鄯善佛教之繁盛。小乘佛教在鄯善的流行,可能与这里的居民原从印度西北的早期小乘佛教中心——键陀罗地区迁入有关。

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东汉合葬墓出土了一块腊染棉布,“蓝色印花,图案为一半身裸体人物像,带璎珞,手持一长筒状物,有头光,具明显的佛教艺术色彩”。最初的发掘报告说他是“菩萨”,但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件蓝印花布是西北印度一中亚地区,或者说贵霜地区佛教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品。其人物形象为一个希腊女神,她手中拿着长筒卷状物象征丰收,所以这个女神应该是丰收女神。


楼兰踏鞭舞

楼兰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那里面收录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信,信文的一小段涉及楼兰:“今以小吏败故约,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疆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傍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冒顿说的这个鸟事,在西域历史上还是比较重大的。呼揭处于哈密至阿尔泰山地区;乌孙占据伊犁河流域的大草原;楼兰则控制著罗布淖尔地区。重点指出这三国,旁及附近二十六国(或三十六国),实际上是向汉王朝示威:你西部的地方都是老子的天下了!西、北两面,已经被我军团团包围了~你有权保持沉默,但是你所说的将成为呈堂证供~(不好意思,我抽风了)说回来~出于恐吓的目的,这个信文难免有夸大成分,比如匈奴的夙敌月氏,冒顿说已经彻底消灭了,实际上,月氏只是受到重挫,有生力量还在,辗转迁徒到阿姆河流域,并在稍后建立了称雄中亚的大夏王朝(这和楼兰没什么关系,就不说了)。不过从这时起,匈奴确实已经取代月氏成为西域老大了,楼兰、车师这些小国,政治军事上都依附于匈奴。冒顿重点列出楼兰,说明当时楼兰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
“楼兰”其实是张骞、司马迁自己翻译的。从后来发现的佉卢文资料看,楼兰人自称为“kroraina”,貌似既是族名,也是国号,翻译成“楼兰”水准还是比较高的,颇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而且发音也比较相近。
楼兰的统治区域,一般认为主要是在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淖尔荒原,距河西走廊很近。也就是敦煌以西、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山以南,西至尉犁一带。面积大概20万平方公里,与浙江、江苏两省差不多,只不过它统治的大部分都是沙漠、风蚀土丘,鸟不拉屎的无人区,适合人住的也就只有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车尔臣河、米兰河等这些河的河谷,尾闾三角洲之类的地方。
《汉书·鄯善传》里说楼兰“地沙卤水少,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霞苇、怪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意思就是:全是些鸟沙漠、盐碱荒漠,没什么地方能种地,粮食都不能自给,得在邻近小国租耕地或买粮食。楼兰产玉,植物都是些耐旱、耐盐的红柳、胡杨,地下水位稍高的地方有芦苇和骆驼刺。畜牧方面主要是毛驴、马,骆驼比较多。
不过据说从出土的兽骨、兽皮、兽毛分析,楼兰人主要养的还是牛羊,吃肉衣皮。但是文献中没有提到。估计当时的人觉得养牛羊太普通了,是个人都知道,没必要写在书里。
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骞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楼兰这个小国,城市位置靠近罗布淖尔湖,虽然小但是很烦人,西汉要是想向西走,必须要经过它。而楼兰因为亲匈奴,所以对汉派到西域的使臣(如王恢)都加以刁难。经常“为匈奴耳目”,向匈奴打小报告,“令其兵遮汉使”,帮著匈奴抢劫。这简直就是扇西汉的耳光,汉武帝当然觉得不爽,于是准备好好教育,给它上上政治课。
西汉初,匈奴比较牛X,在冒顿统率下,“控弦之士”有30多万,占据了蒙古草原、西域大部分地方,并且利用西汉初期的国力疲弱,势力向南扩张到今天的华北地区,到了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搞得西汉的都城长安,时不时得笼罩在匈奴铁骑的阴影下,人都紧张得要得精神病了。
可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西汉已经经过了6、70年休养生息,国力已比较强大了,于是决定开始反击。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企图联络月氏、乌孙,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而首要的就是处理眼前的楼兰、姑师多方阻挠汉使,作匈奴耳目的问题。
汉第一次对楼兰用兵,是在公元前109年,赵破奴带了好几万人,向姑师(今吐鲁番盆地)、楼兰发动进攻。赵破奴的副手王恢(就是曾经被楼兰刁难的衰人)率精锐骑兵700人,先到楼兰。楼兰王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已经被俘虏了。姑师一看楼兰歇菜了,也比较干脆的投降了。
王恢还比较理智,没有因为私怨借机加害楼兰王。而是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先恐吓楼兰王,再说明利害。楼兰王也比较识时务,立即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这样一来,匈奴就不爽了,于是也发兵攻打,楼兰只能做墙头草。先是让两个王子,一个为质于汉,一个为质匈奴。匈奴要求时,就给他们提供汉朝的消息,汉朝要求时就提供匈奴的消息,汉武帝对这种两面派做法极其不满,派人把楼兰王押回长安。结果楼兰王诚实地你都没办法怪他,他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还聪明的把烂摊子扔给汉朝,说如果汉朝不能谅解,楼兰“愿徒国人居汉地”。汉武帝想想也是,要是楼兰都迁往汉地了,等于把楼兰地区都送给匈奴了,于是没有过分苛责,只让楼兰多提供匈奴情报,结果歪打正著,匈奴对楼兰开始不那么相信了。
不过汉朝没事就喜欢阉人,司马迁被阉了,楼兰王子也因为犯罪被阉了,结果楼兰王病危,要王子回去即位时,汉朝就郁闷了,这阉人怎么送回去即位啊,所以就撒谎,说:王子太可爱了,皇上太喜欢了,舍不得放他回去~~楼兰王很竖线(-_-///)只好让在匈奴的小儿子即位,这小儿子在匈奴那么多年,当然对匈奴有感情了,于是楼兰又开始亲匈奴了~这个政策也得到楼兰百姓的支持,因为楼兰中立后,汉朝西使的人多了,而穿越白龙堆风蚀土丘林的路又非常难走,所以汉使要楼兰人“ 负水担粮”当向导,劳役沉重,供给不足时,还抢劫百姓。坏事传千里,一来二去的,大家都知道汉使不是个东西,也经常有向匈奴报告,让匈奴再去抢劫汉使的,日子久了,大家心里都很不爽。
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王安归(或赏归)的弟弟尉屠耆,和安归闹翻逃到长安,说安归亲匈奴,不支持汉通西域,还帮匈奴抢劫汉使。于是大臣傅介子(这个衰人也曾做汉使,估计也被抢劫过)提议以赏赐西域绿洲城邦为名,到龟兹用黄金珍宝引诱龟兹王,然后伺机行刺,杀一儆百。对楼兰和姑师都是一种警告。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将军霍光基本同意,只是把龟兹换成楼兰,因为龟兹太远而且力量比楼兰强,况且尉屠耆在汉朝,杀安归后可让他即位稳定局势。于是傅介子带了少量士卒满载珠宝丝绸西行,放风说要赏赐诸国。没想楼兰王因汉朝支持尉屠耆而心有怀疑,态度冷淡。傅介子只好假装要离开楼兰西行。安归整一个小市民,听说之后叫人送傅介子出境,顺便查探虚实。傅介子故意让楼兰官员看到随身携带的财宝,并且还很贱地加了一句:哎呀~这么好的珠宝楼兰王都不要,只好送给下一站的人了~~这下安归急了,赶紧来见傅介子,傅介子一面把宝物摆出来,一面叫人准备酒宴。把安归等灌得东倒西歪,然后以另有要事相商,单独把安归带到后帐,“从后刺之,刃交胸而死”送安归归安了~安归的人完全傻眼了,傅介子趁机宣布安归罪状,并表示不追究其他人责任。还恐吓说大军就在附近,谁不服灭谁,于是稳定了局势。尉屠耆随后继承王位,安归的头被带回长安挂在城门上向西域他国示威。傅介子因此还被封为义阳侯。不过说起来,这安归也确实比较疯,杀了汉朝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先后三批使臣,还杀了安息大宛派到汉朝的使臣,偷他们的印信和朝贡之物,这么贪心,不死才怪。
尉屠耆当楼兰王后,匈奴自然不爽,匈奴童仆都尉就驻扎在不远处,过了库鲁克塔格山南下,或者从孔雀河谷往东,一会就能打到楼兰城门口,于是尉屠耆把都城迁到迂泥(罗布淖尔荒原南部边缘,阿尔金山脚下的若羌绿洲),这样就把罗布沙漠挡在前面,意思是:你想打我就得先过沙漠,渴死一批晒死一批,看你有多少人能打到我家门口。并且尉屠耆还把国名改成鄯善,彻底和安归划清界限。迂泥“当汉道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汉书》),“鄯善国都迂泥城…方一里,地多杀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 ”(《魏书·鄯善传》),以此可见,迂泥大致位置就在现在的若羌县城附近,从若羌往西到且末,350公里左右,只有这边能被若羌河灌溉到,也只有这能和西边且末东边米兰绿洲伊循屯地呼应。而汉朝也有自己的想法,决定在罗布淖尔屯田生产,把楼兰故都建成通西域的经济军事交通中心。在罗布淖尔湖北岸设置居卢訾仓,屯田部队,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这个新都虽然比不上楼兰,但也有若羌河灌溉,也有沙漠田可开垦,从阿尔金山往东通河西走廊,从迂泥进阿尔金山,过南羌进祁连山,也可以到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枢纽地位依旧。另外在城东有同样源自阿尔金山的米兰河。米兰河出口处“其地肥美”(《汉书·鄯善传》),引河水灌溉,沙漠即可化为良田。
至于伊循屯田基地,是因为尉屠耆向汉朝坦率地说出自己的处境:自己在长安待太久了,在国内整个一政治农民,安归在楼兰亲信重多,而且安归的儿子还在,一定会反击,甚至暗杀自己。所以求汉朝派部队驻扎伊循,就算人不多,也可以表明汉朝立场,这样墙头草就会朝自己倒,而且这只部队可以和楼兰屯田基地南北呼应,保证通过鄯善,往西到且末、和阗的路线安全。汉朝答应建议,这才形成的。
接下来,因为局势稳定,鄯善开始飞速发展,100多年左右,就兼并了丝绸之路南道的且末、精绝等绿洲,成为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最大的国家,统治了且末河、安第尔河、尼雅河各处绿洲。公元一世纪中叶,鄯善发展的同时,塔里木河盆地内,开都河、渭干河、叶尔羌河、和阗河等流域,也互相兼并,最后变成鄯善、焉耆、龟兹、疏勒、莎车、于阗等几国并立,而不是以前所谓三十六国并立。这些国家中,控制叶尔羌河畔莎车绿洲的莎车国势力最强,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17年(公元41年),中原的仗刚打完,没精力管西域,莎车王一再表示忠诚,建议刘秀派西域都护,于是刘秀任命莎车王贤为西域都护,颁印玺,赐车骑黄金锦绸。但敦煌太守裴遵反对,认为一旦莎车王假权自重,难以控制,而且把莎车抬到其他国家之上,会让其他国家失望离心。刘秀个鸟人优柔寡断,出尔反尔,又收回成命,叫莎车王交出西域都护印玺,另赐汉大将军印玺。把莎车王的小心心伤得一片片的,于是表面接受安排,实际在西域还以大都护自命,号令各国。西域各国害怕莎车威压,又以为是汉朝的指令,于是都表示服从。
但这事很快就被揭穿了,建武21年,鄯善、焉耆等联络了18个小国,同派王子到洛阳为质,要东汉派都护,但是东汉整个一病猫,只对王子们厚加赏赐,口头安抚,让他们返回西域。莎车知道后,觉得东汉没能力派都护,是称霸的好机会,于是叫鄯善王关闭西域与汉朝的交通道路,准备独霸西域,与东汉一争高下。
鄯善王安又不是白痴,他知道东汉虽一时无力派都护,但国力肯定比莎车强多了,且对自己家也算恩重如山,于是宰了使臣,不鸟莎车王的命令。莎车王气疯了,向鄯善进攻,鄯善打不过,只好躲到阿尔金山里做了一阵子野人,莎车兵在鄯善烧杀抢三光后扬长而去。战后鄯善王上书刘秀,再次要求派质子,请东汉派都护,但鸟东汉再次拒绝,为自保,鄯善等只好再次依附匈奴。汉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东汉觉得匈奴在西域过于牛X了,“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为匈奴”,于是决定以暴制暴。班超在这一年投笔从戎,进入窦固军中,随军进入西域东部哈密地区(汉称伊吾)。在哈密巴里坤一带,初战匈奴就建立军功。随后受窦固之命,率36人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联络丝绸之路南道各国,第一站就是鄯善,刚开始鄯善上下都非常热情,可没几天突然冷淡了,班超断定匈奴的使节也到了,所以鄯善才举棋不定,于是他假装早已知晓一切,问侍者:匈奴鸟人来了那么多天了,住哪个鸟地方啊?侍者想,靠,这样都被你发现了~于是只好和盘托出,班超仰天长笑三声:“HIA~HIA~HIA~你还不死~”(好,这是我扯淡的~)决定趁夜色火攻匈奴使团,第二天鄯善王才知道匈奴使团死光了。他被班超的胆识所震慑(估计是怕班超连自己都杀了),于是下决心断绝与匈奴联系(不断匈奴也不会放过他~)。班超从此纵横西域30多年。他儿子班勇更牛X,班勇生在西域,母亲是西域人,对西域了如指掌,而且为人坦诚勇敢,深得各国信任。东汉安帝延光2年(公元123年)班勇带500人驻屯吐鲁番盆地柳中城,打击北匈奴跟班:车师后部王国,完成任务后进兵至罗布淖尔湖畔的楼兰古城。西域长史率500人驻楼兰,这是班勇的建议,把500人孤悬在罗布淖尔荒原,如果没有西域王国支持,四面受敌,死得要多快有多快,但是再分析分析,楼兰地区有田可垦,部队给养没问题;而这时的鄯善王尤还,他妈是汉朝人,自然亲汉,要是匈奴得势,对尤还为王的鄯善一定会构成巨大威胁;且班勇进驻楼兰,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屏障,也是鄯善北部边境的屏障;而北道焉耆、龟兹,南道鄯善,于阗,都因为楼兰基地的支持,而敢于与匈奴抗争,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西域各国基本都心向汉朝。一直到三国时期,此形式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东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原打得乱七八糟,历史中有关西域的记录很少。《三国志·魏略·西戎传》简单说过这时阿尔金山中的小宛,车尔臣河畔的且末、尼雅河下游的精绝,仍然在鄯善的统治下,鄯善和于阗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是东西两端的老大,控制著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鄯善派使臣到魏都,这在当时被视为大事,于是重通西域,加强对丝路商贸的管理,被提上台面,随即派仓慈到河西做敦煌太守。仓慈在任期间(公元227到公元233),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此前,敦煌这个交通枢纽因战乱不置官守已20年,到处是流氓地痞,西域商旅到中原做生意都被这些豪强大族控制,到了敦煌就不能继续东行,只能和他们贸易,而且他是流氓他怕谁,欺行霸市无恶不作。鄯善使臣到魏都后曾就此事打过小报告,仓慈到任后立刻大力整顿,并取得显著成效。后来他死在任上时,当地“吏民悲戚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而“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吐鲁番高昌壁)及长史下(楼兰城)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血明诚;又为立祠遥共祭之。”(《三国志·仓慈传》)仓慈只是做了太守该做的事,就得到这样的爱戴,可见当时的黑暗混乱程度。
鄯善在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派王子入侍,晋封鄯善王为“归义侯”,东晋时,河西走廊战乱频繁,前凉张骏称霸河西,大约在东晋咸和初年(公元 326年)曾派部将杨宣远征鄯善、龟兹(为什么要打倒是没提到)。结果鄯善王元孟不仅立刻称臣,还把自己女儿献上,元孟的女儿估计是林志玲级别,张骏个色狼甚至在凉都武威建造“宾遐观”作“美人”宫邸,可见楼兰美人威力惊人。1979、80年的时候曾在罗布荒原发现女尸,据说:身材修长,皮肤白皙,长发披肩,蛋圆的脸庞,直鼻大眼。估计是楼兰美女的典型形象。
四世纪后期,符坚大帝成为西北扛把子的,鄯善王休密驮和车师前部王弥寘一起到长安朝拜,向符坚要求年年进贡,其实这要求非常狡猾,我贡你就得赏,而且中原以老大自居,赏的肯定不能少,符坚也不是傻B,果然没同意,说是路途遥远,不能每年进贡,改为三年一贡九年一朝。鄯善车师都表示忠心,建议符坚设西域都护,并愿率本国士兵为前导,帮符坚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符坚想做西北狼已经很久了,于是建元19年(公元383)命吕光率7万大军远征西域,主要讨伐天山南麓不太听话的焉耆、龟兹。这次战斗中,车师前部和鄯善尽全力配合,鄯善王休密驮“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域诸军事、宁西将军”,领鄯善士兵做先锋。吕光终获全胜,而符秦和吕光后来建立的后凉和车师鄯善等国关系十分和谐亲密。
5世纪中,汉化匈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成了河西走廊老大。北凉 5世纪初在张掖地区开张大吉。虽然地盘不大,难同分踞南北的刘宋、北魏抗衡,但因为控扼西域与中原联络的咽喉,所以战略地位重要。北凉刚开张时,在吐鲁番地区设郡县,派高昌太守,知会了鄯善等国,鄯善王比龙立即亲自到张掖地区朝见,其他王国也都“称臣贡献”表示忠诚。
沮渠氏稳住西部后,又希望与刘宋和北魏处好关系,刘宋永初2年(421年)册封沮渠蒙逊为“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景平元年,再封沮渠蒙逊为“骠骑大将军、河西王”,沮渠蒙逊死后,又在元嘉11年(434)封沮渠虔茂为“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承认沮渠氏在西域的特殊地位。而北魏在太武帝神 jia四年(431)封沮渠蒙逊“都督凉州及西域羌戎诸军事、行征西大将军、太傅、凉州牧、凉王”,沮渠蒙逊死后,同样封沮渠虔茂为“车骑将军,汉西王 ”,南北都对北凉拉拢,而北凉对南北同时称臣,谁都不得罪。
北凉一直做墙头草,拓拔焘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太延5年宣布沮渠牧犍12条罪状,其中之一就是明知北魏志在怀远却阳奉阴违,利用控制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切税商胡,以断行旅”,说来说去还是为了经济利益。
沮渠牧犍很快就投降了。可投降后的沮渠氏不甘为奴,王族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决定率余部西渡罗布淖尔沙漠,进军鄯善。《魏书·沮渠蒙逊传》记载:途中“士卒渴死者大半”,损失惨重。鄯善王比龙先是在北魏授意下,率兵坚守。此仗的惨烈可以想象:一边是已经没有家国,必须打下鄯善作活命基地的沮渠氏部众,一面是没有退路,只能保卫家国,保卫先祖墓茔,保卫亲手建造的屋宇和世代营种的田畦。双方都是为生存而战,谁都输不起,打了180多天,比龙力量不支,最后只好率 4000多民众,带著财产细软,西逃到且末,把迂泥绿洲输给了沮渠无讳,这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平真君三年四月,也就是公元442年4月,楼兰国的后嗣 ----鄯善王国,在近400年风雨之后,流亡于且末,失落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逝烟。

ZxID:1618551


等级: 文学大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5-18 0
对神秘的楼兰古国还是很有兴趣的...

                       
enken

ZxID:5473076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18 0
迷一般的古国.
忆乘风

ZxID:7485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清茶淡嫣
不要好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5-19 0
第一次看到楼兰好像是在看卫斯理的时候..觉得这个好神秘
小野.

ZxID:1625294


等级: 派派贵宾
\晓得也是完了\晚了也是你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5-19 0


了解了一点。
 
qxzad

ZxID:553487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5-19 0
消失了的谜。
夜雪。

ZxID:1491486

等级: 文学俊才
风过无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5-19 0
嗯嗯~~有兴趣
阑干到处是春风
daniao126

ZxID:6609538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5-19 0
非常之有兴趣
残阳

ZxID:2014785

等级: 明星作家
青山更在青山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5-19 0
受教了 很全面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5-19 0
一直都对它很好奇
franzi

ZxID:10051659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1-13 0
好文好文
lemonsoso8282

ZxID:8560434

等级: 牛刀小试
卖女孩的小火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5-18 0
拜读了,,,
当昨天已发生的,今天正发生的,明天将发生的一切随风……你还在执着些什么?
依缺

ZxID:7840544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5-18 0
引人入胜的国家~
52youxi

ZxID:3564197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5-18 0
受教了,赞一个
琨瑶

ZxID:10348458


等级: 文学大师
想来从年少一路到古稀,青天共白月,我共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6-15 0
介绍——楼兰古国
一、楼兰在古丝道上的地位 楼兰位于今若羌东北部罗布泊西岸,罗布泊古时又称蒲昌海。远在两千多年前,罗布泊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沿塔里木北缘从西向东奔流,经楼兰然后注入罗布泊,沿河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是汉代主要屯田之一。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代早期丝绸之路经楼兰,曾经有过两条线路一条是由阳关西行,过白龙堆沙漠,经罗布泊西北岸至楼兰南下,到达士泥(今若羌县城附近),然后沿丝绸之路西域南道西行;另一条则经楼兰后,西行至焉耆,沿丝绸之路西域北道前行;丝绸之路经楼兰既可走南道,亦可走北道,楼兰扼丝绸之路丝绸两道之咽喉『代早期,楼兰在丝绸之路交通线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时期,经过楼兰东去西来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楼兰是西域早期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   


二、匈奴统治下的楼兰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相当于我国秦朝初年),楼兰就已建立了国家,以经营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受月氏王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向月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打败了月氏,迫使其余众越过天山,向伊犁河流域迁徙。原月氏统治地区为匈奴所占,匈奴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说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楼兰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为匈奴统治。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楼兰和西域诸国被迫向其交纳赋税。但匈奴虽能得其马畜旃,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三、汉、匈争夺楼兰   汉武帝初年,西汉政府为了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藉以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却加深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等国,匈奴居间挑拨,并与楼兰多次劫掠汉使,阻断丝路交通。于是楼兰成为西汉政府通往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必争之地。从此,汉、匈在西域的争夺,多次围绕着楼兰而展开。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从骠候赵破奴领兵攻打车师,并令王恢辅佐。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于是就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   匈奴听说楼兰归顺西汉,便发兵击之,楼兰无奈,只好两面应付,分别向匈奴、西汉各遣一质子◇来当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征讨大宛的时候,匈奴指示楼兰王伺机拦劫『军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呈报朝廷,武帝诏命汉军逮捕了楼兰王,解送长安。西汉政府责问楼兰王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对他实话直说表示赞许,体谅到小国的苦衷,便下令护送其回国,并要求楼兰侦察匈奴的动静。   汉征和元年(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人来汉,请求西汉政府放还质子,欲立为王。但因楼兰质子在汉经常犯法,被处以宫刑,所以西汉政府借口皇帝喜欢质子,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楼兰王在匈奴的质子遣送回国,立为国王。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   汉元帝四年(前77年),西汉政府派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前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因久居长安,感以在国内势单力薄,恐为前王之子所杀,故请求西汉政府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做为其后盾,并将国都南迁至士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   



四、东汉魏晋时期的楼兰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根据楼兰古城出土文物的考证和对古建筑遗址年代的测定,作为一个城镇,楼兰王诞生于西汉晚期以后,东汉魏晋时代是其鼎盛时期。   楼兰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共计576件,其中木简412件、纸文书164件,有绝对年号纪载的木简40件、纸文书8件。绝对纪年上起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下迄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号是泰始,其次是咸熙,再现最早的年号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号是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出土的木简和纸文书表明,自曹魏齐王芳嘉平四年(252年)至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这一时期是楼兰城发展的繁荣时期。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成为鄯善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其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100万。   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其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记载关于屯田方面的事物。


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随带畜产和各类农具杂物『朝在此还设有乡政权的基层官吏——三老。楼兰作为汉代在罗布泊地区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担接待在这条交通线上来住的使节和官吏,汉朝在此还设有管理邮件的机构和官吏,并通过屯田,传播了先进的铁制农业农具和农业耕作方法——牛耕等。 根据史书记载和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得知,东汉魏晋时期曾在古楼兰设西域长史府,其规模可能介于郡县之间,并具有军屯的特点。据《后汉书·接勇传》记载,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鲁番境内),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魏晋两朝沿用东汉旧制,仍在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府。楼兰出土的木简和文书中,明确记载有楼兰”地点的,木简有8件,纸文书有10件,记载有西域长史及其下属管衔的木简有7件。它说明曹魏和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府治所驻地就在楼兰。   魏晋时期继续在楼兰地区进行屯田,并在西域长史府设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司吏。屯田士卒在古楼兰地区进行开始荒地、修渠筑坝、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铁制农具,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楼兰成为魏晋两朝统治西域的前哨阵地。   但是,从总的发展形势来看,自南北朝以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楼兰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纪年的木简。它表明建兴十八年(330年)后,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繁华显赫一时的重镇,才逐渐被人们所废弃,从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五、卢文   卢文是古代楼兰鄯善国的官方文书、契约及公私书信所使用的文字。卢”一词系梵语kharosthi”的汉语译音,原文是khara(毛驴)和ostha(嘴唇)两了加阴性语尾i构成的复合词,意为驴唇文”,是印欧语系中印度雅利安语中的一种俗语方言。由于它最初流行于古代印度西北地区,故名中古印度西北方言”。卢文起源于犍陀罗地区,后来流行的区域大都是受犍陀罗文化艺术影响的区域,并吸收了龟兹——焉耆语、于阗塞语、粟特语、希腊语及汉语等许多非印度词汇,与荟萃各种文化因素的犍陀罗艺术相类似,所以,学术界以又称为犍陀罗语”。   卢文有5个元音,近30个辅音。目前确定的元音、辅音、复合辅音和数目字,共326个卢文字和符号。 公元3世纪中叶,卢文在印度逐渐消失的同时,突然出现于我国塔里木盆地四周的于阗、鄯善和龟兹等古代绿洲王国。卢文是如何传入塔里木盆地的?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意见。   19世纪末,瑞典人斯文赫定在若羌县境内楼兰古城发掘一枚卢文木牍,英国人斯坦因在县境内楼兰古城发掘卢文文书48件,在县境米兰古城寺院遗址发现两处卢文题记及两条写有卢文的旗幡。民国17~18年(1928~1929)年,中国、瑞典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考古学家博格曼在楼兰遗址灰堆中采集到一残断绢片,书有卢文。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的科学考察队在罗布泊地区考察时,在楼兰古城遗址内一处灰堆中清理出一件写有卢文的木牍,并在楼兰墓地一座汉墓中发现一件写有卢文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织绵。   若羌县境内所发现的卢文文书,经初步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国王敕谕 通常用楔形泥封木牍和皮革文书两种形式。所谓楔形泥封木牍,卢文称作kllamudra,它由两件同样大小的楔形木牍重合起来使用,其带封泥槽者为封牍,另一件为底牍。封牍正面写明该谕令发给何人。谕令的正文通常自底牍正面右上角写起,从右到左横写,若底牍正面写不下,则续写在封牍背面,再写不下,就写在底牍背面。底牍背面往往写有一两行对谕令内容的概述。写罢,将封牍背面和底牍正面重合,文书的主要内容被封在其中。封泥用三道绳索固定在封泥槽内,封泥土常印有雅典娜或其希腊神像,有时或印汉文篆字,文字为鄯善都尉(或释鄯善郡尉)。”这种木牍形式显然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模仿汉魏的封简形式。”   

2、籍帐 书写材料有纸,、帛和各种不同形状的木牍、木礼。这类文书也多两面书写,有些木牍或木札上有钻孔,可见原来是编连成册的。此类文书语言并不难懂,但有许多专有名词,字源颇为复杂,许多至今尚未译出,只得音译。这类文书卢文称作ganana pravamnaga,意为书简、书信。”   

3、信函 通常用矩形泥封木牍,其形式和楔形泥封木牍略同,只是一为矩形,一为楔形。只有少数书信是用单件木牍,或羊皮、帛及纸张书写。这类文书卢文称作lekha,和梵语同一字的形式完全一样,意为书简、书信。”   

4、题记 系米兰古城寺院遗址壁画上所题,共2则。
总有一个人是为另一个人而存在的,
不用找,
总会遇到。



总有一个人是为另一个人而存在的,不用找,总会遇到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