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456 回复:36

[人文通史] 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mousika

ZxID:4438675


等级: 热心会员
爱情走得很遥远,身后却跟着长长尾巴。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01 0
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凶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仁慈皇帝还是有的,只是数量不多罢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可视为其中一个代表。为何?因为中国封“仁”的皇帝本来就寥寥,赵祯却是头一个,而且,他的“先进事迹”的确有点突出,有点感人。         

    一天,仁宗废寝忘食处理国务,把工作干完时夜已至深,又冷又饿的他特想喝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暖暖身子,可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弄呢?只好忍着涎水去睡了。第二天,他把自己昨夜馋嘴的“遭遇”说给皇后,皇后听罢老大不忍:“陛下没日没夜操劳,就不知道保重龙体,想喝羊肉汤,随时叫御厨弄就是了,何苦忍饥挨饿遭这份罪呢?”

    宽和的仁宗冲皇后嘿嘿一笑,耐心做起解释工作:“朕如果随便索取羊肉汤,会让厨子当成惯例,以后会为我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几百只羊啊,长此以往,宰杀数量更难以计算。为我一碗羊肉汤,开此恶例伤生害物,朕实在于心不忍。因此,我忍一时之饥,值!”想吃的东西他能忍,送到口的美味却也被他拒绝了。一年初秋,蛤蜊刚在京城新鲜上市,便被献到了御宴上,仁宗好奇地问:“这时节就有这东西了?价多少啊?”侍者如实禀报:“每枚一千钱,共献有28枚。”仁宗不无心疼地说:“我时常告诫你们要戒奢靡,今天我一动筷子,‘28千钱’就没了,这么贵的东西,我受用不起!”硬是没动一筷子。

      不仅吃上能省能忍,这个皇帝还能忍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仁宗到上林苑踏青赏景,玩着玩着口渴了,频频回头张望。内侍们谁也没有领会主子的意思,都无动于衷。回到宫中,仁宗急不可耐地对嫔妃说:“渴煞朕也,快弄水来!”嫔妃端上水,仁宗一把夺过狂饮不止。嫔妃不解地问:“官家啊,不是奴婢说您,都渴成这样了,怎么不在外面要点水喝?”仁宗喘定气,这才实话实说:“我一个劲儿地瞅他们,可他们没一个给我端水。如果这时再向他们要的话,这几个没眼色的一准儿会吃管事的家什,所以我只好忍了。”   

    仁宗对自己苛刻,对别人却宽宏得很。四川有个老秀才,因对现实不满,弄出一首歪诗呈给成都太守,其中一句是:“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想干什么?分明是煽动造反,另立中央!太守吓得不轻,慌忙将其绑送京城交给仁宗严惩。仁宗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会吧?我看老头是想官想疯了才写下反诗,泄泄愤而已。既然这样,倒不如成全了他,让他过把官瘾如何?”末了,老头还真因祸得福,被仁宗授了个司户参军。

    仁宗在位的42年,也是宋王朝最为安定祥和、远离战火的时期。一次,一个出使北方的使者向仁宗报告称,高丽近来的贡物越来越少,请求朝廷出兵,用武力说话。仁宗不以为然地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与百姓无关,我们出兵,不一定会杀掉国王,而百姓却一定会被杀无数。”最终将提议否决了。

    1063年,仁宗皇帝辞世。他的死,宋朝百姓悲恸不难理解,因为他是一位仁民爱物、心系众生的好国君,而敌对国家居然也举国哀伤,却有些出乎意料。当仁宗的死讯传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宋使的手痛哭失声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做皇帝做到这份境界,不论在哪里,都会赢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转自途加网)
[ 此贴被mousika在2009-05-01 20:59重新编辑 ]
yoyo7879

ZxID:6207656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5-01 0
宋朝也有国泰民安的时候 呀
qingyunyu

ZxID:609006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01 0
难怪包青天的故事要发生在他的朝代里了
真是一个好皇帝啊
百草春生

ZxID:335843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孟客
偶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5-01 0
想不到啊想不到
463276598

ZxID:231116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5-01 0
想不到啊想不到
jianglu91415

ZxID:294322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5-01 0
。。。。。。。
伊星邪

ZxID:828104


等级: 家喻户晓
回望,岁月悠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5-01 0
无情最是帝王家
天机,打算下辈子才出万里长城么~~o(>_<)o ~~
琉璃的光

ZxID:597581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5-01 0
康熙也很仁慈的!~圣明的君王啊
文字狱请直接无视!
dyd00155

ZxID:3750985


等级: 专栏作家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5-02 0
真是长知识了!
                   
活的朴素自然,活的坦坦荡荡
汐衍

ZxID:553889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5-02 0
7楼的话真是让人汗颜。。。。
air泽飞

ZxID:6015126

等级: 略有小成
弱水三千,终只取一瓢;文海三千,愿瓢瓢饮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5-02 0
因为是昭白迷,所以对这位的事迹还是较了解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霸主性的皇帝,但确实是很勤恳的,生活也很节俭。只是宋朝重文轻武等等制度缺陷他也是无法去根治的,变法还没解决之前的问题又引起新问题,也很无奈啊。
但是我对帝王之术,还是持保留态度的,谁又知太平盛世、文才武德之后,牺牲了什么,又掩藏了什么呢
air泽飞

ZxID:6015126

等级: 略有小成
弱水三千,终只取一瓢;文海三千,愿瓢瓢饮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5-02 0
补充个资料
富有人情味的偶像皇帝—宋仁宗 作者:颐祯(人民日报副刊《环球人物》刊登)

引子: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

 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 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消息从大宋传到辽国,彪悍的辽国君主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你说什么?他老人家怎么就过世了?”说着眼泪就掉下来:“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皇帝做到了这份上,大有“偶像巨星”之势。直到700年后,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一 坎坷成长途中铸就的大气天子

宋仁宗幼名受益,是宋皇朝第三代君主真宗的六子,在他出生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已经夭折。所以史书上记载,他五岁封庆国公,六岁封寿春君王,八岁兼中书令,九岁封王并册立为皇太子‘十三岁老爹驾崩、于是改名赵祯登基统御天下!

所以较之后世宫廷争斗、九王夺嫡的艰难,这个家伙一帆风顺的即位过程,好命地足叫一干费尽心力的皇子嫉妒。

但殊不知仁宗走过的却是与史书印象截然相反的艰难少年时代。

赵祯那个签下澶渊之盟的老爹真宗,虽然拜身边寇准、王旦等贤臣的辅佐不至于沦为亡国之君,但其智商和施政举措却是不折不扣的昏君。晚年重病,虽立了太子,真宗皇帝却时刻担心,大臣可能利用年幼的太子架空自己或者逼宫。结果愣是把君主的疑心发展了被害恐惧症。

在内侍周怀政借太子之名逼宫反叛未遂后,真宗惊恐之余就打算对于自己儿子来个“先下手为强”。若非当时正直的大臣李迪直言提醒:“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你有几个儿子,能够让你慢慢废了杀?),让真宗不得不正视杀了太子就意味自己绝嗣的可怕后果,此事才得以作罢。可对于太子的猜疑之心并没有缓解。于是在真宗心中:既然太子年幼而不可信,大臣更没有几个好东西。真宗就更坚定把权力交给皇后刘氏。甚至粝碌囊炮际腔屎蟆叭ùΨ志隆薄?
就这样在父亲的猜疑防范之下。仁宗得以即位。虽然就此成为了天下之主,但这个十三岁少年,却并没有因此过着松气舒心过,无数的考验等着他。而这其中最大的考验就来自他的“母后”—章献太后。

拜《狸猫换太子》这个八卦戏剧所赐,人人都知道仁宗的生身母亲是李妃。而章献太后正是戏中那个坏人刘皇后。平心而论,章献后并非祸国奸妃之流。相反她性敏聪慧,颇有政治头脑,很得真宗信任。所以是真宗晚年真正掌握实权之人。在其后,更是凭着真宗遗诏和太后之尊直接垂帘听政。

可这一垂帘可就垂了11年。而且垂帘期间,刘后对于大臣几次要求还政于仁宗的要求,先装着不懂然后立马大棒对这些大臣镇压之。并且时而把皇袍穿上身,时而问问大臣“你说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呀?”之类小动作不断。于是察言观色的小人立刻心领神会,歌颂太后英明功业盖世,应如天子一样给自家修七庙;或者武后临朝图等文书铺天盖地而来。

对于权欲熏心之下太后的种种举措,一些大臣恍如看见了当年武则天的先兆,立马搬出皇帝和祖制、大义百般防范。而在此太后和大臣的权利拉锯战中,在两派通用的名义“保护天子”下,仁宗即成为两派较量中的挡箭牌也成为双方掷出对敌的矛。这期间,应该说面临压力最大、最如履薄冰的其实反该是这个日渐成长的少年皇帝。

当然如果赵祯本是一个愚钝痴傻之辈,自然对于这一切的险恶世情无所谓磨难苦痛。但是赵祯本人却偏偏是一在少年时代,就能对真宗朝善于伪饰的奸臣王钦若,下“观钦若所为,实是奸邪。”评语的敏悟孩子。所以在背负着父亲猜忌走上皇位的后,在上,面对母后随时可能变武后,自己难保性命的变天之险。在下大臣争斗日益激化,人心不安的局面。没有任何史书明确记载下这个明眼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煎熬。只是,史书上写“仁宗万岁之暇,惟亲翰墨,而飞白尤神妙”。他的精妙书法正是这一时期克敛自身,潜心练出。也许这就是练心。而朝堂上他以自己亲奉刘后无可挑剔的孝行,让双方都无大动干戈的口实,更以对大臣激愤上书后不动的沉稳之态,弥合着朝廷内外分裂的人心。


按照中国历史的惯例而言,在猜忌磨难,尤其是母后掌权下成长起来的小皇帝,大多天性敏感,性格怯弱而偏激,因此几乎都是昏庸或残暴的君主。南北朝层出不穷的小皇帝和前代的吕后,后代的慈禧皆验证了这样的事实。但在少时如此的磨难下,反造就了赵祯对于弱者的同情包容,及处世时大气、从容的气度。所以才有包拯进谏时口水星子飞面,坦然拭去而接受进言的千古佳话。而仁宗皇帝这种个性上待人处世的宽容和体察他人的冷静。甚至在处理最为忌讳的“政治犯”时都时时闪现。

四川曾有一个不得志的老秀才,屡次考不中之下就干脆献诗四川太守写道: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种历朝历代都可以依此下个顶级政治犯的煽动之诗,吓得怕受牵连的成都太守,连夜要把他押送京城惩治。可仁宗皇帝却轻轻一笑:“这不过是一个老书生,急于想做官不成的泄愤诗。”免去了处罚。

同样,北京大名府有一个府兵在手臂上曾经长了一个瘤子,蜿蜒像龙的形状。就有好事者附会这是皇帝之相,因此当地官员不敢怠慢地立刻收监打算处死。而仁宗却就此事诏告宰相说:他有什么罪?放人!


这两个好运气的老秀才和府兵之所以能在这种历朝历代都会要命的罪名之下轻松得脱,不仅仅是因为仁宗本身是一代宽仁之君,更因在宽仁之下,赵祯理政的务实风格,对于很多捕风捉影,虚造声名的事都持以否定的态度。所以这种风格也决定了他对于支持改革和新旧改革大臣的态度,可谓性格造就命运,亦造就国家,北宋初年改革的定数此时已经写下。

二 小范的庆历新政


仁宗时期可分为执政前后期来看。前期是接手真宗烂摊子逐步恢复社会经济的时期。真宗时代是上一段顶着史书盛世之名,却有乱世之相的尴尬瓶颈时期。政治上,宋军在占有先机的情况下,和辽签订了友好协议—澶渊之盟后开了对辽“岁币”的先河。今日看来,虽然岁币令宋有些丢脸。但对百姓而言,却是利大于弊。但是岁币让大宋天子丢脸,自尊心很受伤就后果很严重了。


为了弥补受伤的面子和心灵,真宗发动了一些天降祥瑞、四处封禅的粉饰太平之举。于是,大宋国内灵芝是一茬一茬韭菜般被人发现,甚至有着一次进贡上万本的农学奇迹。上天降下的天书也是如废纸裹脚般,时不时出现在城头等人认领。这种劳民伤财的认领祥瑞,直到仁宗执政明言禁止才得作罢。同时,外加真宗为了昭显强国风范的五岳封禅。想当年,唐太宗都想去华山封禅一把,显示大国气派。但因为一次封禅的费用不亚于一场大战的耗费,只得作罢。可真宗就愣是财大气粗地五岳统统封了一遍。所以不用细算,可以想想当时国库空虚。而且这种粉饰太平的浮夸行为,更让官员中善于迎奉的小人能爬到高位,自然朝廷的吏治逐渐败坏。直到仁宗前期才有回到太祖当年治国的精神,一个方面对外平息战争,对内,俭朴作风下抓经济。

励精图治的仁宗以着务实,很快扭转北宋经济的颓态,在他执政期间达到北宋经济空前的黄金时代。

但是前期的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首先南方经济的发展,让南方步入政坛的官员越来越多,这样自然和先前执政的北方官僚有着两派对立的局面。同时贫富悬殊的加大,引发了大地主与佃户奴婢间矛盾加大。城市商业化的发展更让以放高利贷剥削人的官户产生。加上太平时间久了,在太祖那种庞大官僚体制下,官吏机构的人员更是越来越庞大。这种种问题引发的最著名的后果就是小范的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西历1048年),宋仁宗将范仲淹调回东京,升任为参知政事,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在当时这个就等于一套丞相班子的确定,小范相当于今日明星经纪人,替他总揽事务的大权。当然经纪人有权有高薪,就得为人排忧解难呀,于是在朝堂的召对中,仁宗给于对范仲淹、富弼等前所未有的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问改革主张。针对当时的时局,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所谓十事,即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于是仁宗拍板采纳。并在当年就陆续以诏令形式颁行全国。

但是庆历新政持续了一年四个月,就以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人全部出京调任外地,草草收场。明面上看来,是朝廷中另一一心想成为宰相经纪人的夏竦,更指使婢女学习石介的字体,然后伪造石介替富弼起草的诏书,说要废仁宗另立新皇帝,并传布流言。虽然宋仁宗表示不信谣言却还是找了个借口,让小范等人都被派到地方上,这样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但实际从一开始,小范的改革就画饼过大,注定失败。首先看小范提出十条建议。其中什么厚农桑,修武备,是扔到历朝历代都可以拿出宣誓并要求执行的口号!问题是具体怎么结合当时矛盾修武备的措施,文中没有!

而且十条中有四条之多要求改革吏治,整顿作风。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新政推行时,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凡庸碌贪鄙、不称职的都被他毫不客气地一笔勾去。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小范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从这则故事看来,要求选拔严格的道理不错。可是范仲淹又凭什么看看名单,就认定那个官员是庸碌的,然后就大笔一挥的钩去。这种行事作风不仅难以服众,更违背了小范自己提倡的慎重选择官吏的原则。空洞和内容如此,自然更埋下难以推广的因子。

所以当伪造诏书事件一出,仁宗这位敏感的君主就察觉了伪诏事件背后的真实含义:丞相要造坟流言闹到这风口浪尖上,还没有人能控制下,其实就代表小范这些人被朝臣的孤立和不认同。既然执行官员都不认同,那么谈何推行新政?这睿智的君主明白范仲淹等人可能将以被陷害致死的结局收场,于是庆历新政虽然因此中止,但也没有闹出,有如后世王安石变法时,中央推行的新政,派到各部及地方执行却全是反对变法官员的冷笑话出现。


三 其实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中


仁宗时代可谓中国历史人才荟萃的高峰。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等先不论。单是唐宋八大家中除去唐的韩、柳两人,剩下6个皆前后活跃在在仁宗执政时期。就如常言所说的,人才如巨木,上天不会因人而生巨木,只会因人而识巨木。所以对于仁宗这种人才轰炸式的前后迭起,层出不穷,除了偶然之外,更有着仁宗识人之才,用人不拘的必然在内。


其实对自己国家的矛盾,仁宗这个明眼人看在眼中,一早就在寻觅合适的经纪人,担负起改革的重任。但在磨合期内的这些大臣却并非商鞅之才。


仁宗亲政早期的主要丞相是吕夷简。吕夷简理政最大特点就是公平无私,以维持政局的稳定和平为首要。这种理政风格自然就不喜欢富弼,范仲淹少壮改革派。不过作为早期恢复真宗动荡和民间经济。吕夷简的风格的确是仁宗需要。所以在经济空前繁盛、改革需求到来之际,仁宗就对于吕夷简的告老,未多加挽留,着手开始国政改革。


接任吕夷简就是吏部出身,号陈“书吏克星”的杜衍。应该说既在吏部实习过,又处理过书吏插手官员选拔大案,杜衍的角色。可以说这个有如包黑子一样的铁面人,在宰相时,主要任务就是大力整顿猎官腐败的吏风。可谓为后面的庆历新政打下了基础。不过仁宗明白有如杜衍、富弼这种充满积极斗志的孤狼战士,虽然有不少崇拜者,但是却缺乏推动改革的足够同志。于是斟酌之下,当时群众呼声很高的范仲淹同志走马上台。


小范虽然富有领导力,但是从前面制定的政策可以看出,他革新工作没有轻重缓急的大致规划,什么事情都想短时间内完成,结果导致了欲速则不达的反效果。

所以真正有些把握住仁宗改革意图,逐步把改革得以深化反是贵族保守派的文彦博。文彦博是接任小范的宰相。其人最大特点就是务实,他一个方面对于求官专营者大力抑制。另一个方面,更把小范韩琦改革裁减冗兵的军队重编方案,加以现实的改动后全力推行。同时,一如仁宗那种政治家的气度,文彦博亦表现出唯才是用,不问新旧党派的丞相风范,一大批不想做官的韩维、张壤都被推荐。日后改革中心人物-王安石正是在此时被提拔,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


其实如果说国家社会构架条规犹如一幢房屋,为世间百姓挡风遮雨。而世间任何政治改革都面临着对此房屋的改造。是对房屋修屋换梁添瓦的改造,还是拆掉重来的选择。而做为一个成熟理性的政治家不到迫不得已时,多半不会选择后者,因为谁能保证拆掉重建的房间会比之前的更好,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何况仁宗在缔造了空前的盛世之际,是否值得牺牲盛世经济、牺牲百姓的繁荣再来重建?这对于务实的仁宗无疑明显的答案。


所以仁宗自然而然选择了一条稳健逐步改革的道路。同时结合仁宗宽厚重实的性格,我们看到对于任何性格派的官员,只要有利于国家,他都努力给过机会让他们发挥一番才能。但最终真正在中央实权官职上驻守到底,不是小范那种喜欢务虚的人才,更不是欧阳修那种学者气质浓厚,议论胜过行动的臣子。而是有如包拯,杜衍,文彦博等沉默而务实的能臣!

而历史现实也证明了正是这些能臣的坚守,才能让仁宗在不断调换经纪人、试验改革之路的时,让大多改革有效的政令得以深化推行。最终维护了仁宗朝空前繁荣,平和抑党的政治经济局面。


四 身后评价

仁宗身边改革之臣纷繁换来换去,从初浅角度来看,似乎是仁宗千方百计平衡协调新旧派异议导致。所以常被人诟病为做事人情味太重,不够果决。殊不知,人情味其实是一种圆融智慧的闪现。例如,庆历间,广州曾经献上极好的珍珠,仁宗的张妃后来得到了这些珍珠。就如汉武帝无意拿李夫人的玉簪把玩,都会导致后宫女子仿效,让市面玉价大涨。 同样,当张妃的珍珠炫耀后宫时,立刻让后宫羡慕,纷纷求购珍珠,结果市场珠价当即翻腾了几倍。这个情况被仁宗知道后,并没有立刻下旨强行禁止或者责备后宫可怜女子的跟风。只是在一次宴会上,当张妃带着珍珠时,仁宗以袖挡住说:“满头戴得如丧般白花花的,你不知道忌讳吗?”只此一句,宫中不带珍珠,自然也让市场珍珠回到正常价格。这种圆滑宛转的处世人情味可谓是其改革中的一大特色。所以看见仁宗时代参与改革的新旧臣子,固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就商鞅那般改革之业。却在先后成就了个人之名的同时,一改历代只要参与改革之臣皆无好下场的宿命。无一有商鞅车裂的悲惨下场,也没有后世张居正被掘坟的悲剧。

相反,如身为保守派的吕夷简,遇见了离开京师的政敌范仲淹,大惊之下说的竟然是告诫小范:“要经略边疆,在朝廷遥控运筹即可,为什么要亲自去,你这样去了,他们还能再让你回京城?你真是做错了!”的政治佳话。这一切不得不归结为两派相争时,仁宗似带有很大人情味的政治政策。


而在中国儒家信条中悲悯善良为仁,勇敢坚毅为仁,信诺牺牲亦为仁,因此“仁”字是中国儒家精神中最高的赞美,而历代之前无论如何夸耀功德都无人能把“仁”字,用于谥号或庙号中,宋仁宗是以第一个被后人遵奉为仁庙的君主。

虽然也许他为保住盛世的经济及朝臣的人心的稳定,错过了可能的改革之机。也或许他所进行的平稳改革之策,有着太大的个人魅力因素,留下令后世的君主难以效仿,不得不进行更为激进的改革之弊端。但从他去世几十年后,京城的百姓看见他的灵位都望风而哭的效果来说。这位不求自己盛名的仁君,在面临父亲留下的艰难局面下,再造宋升平盛世的所付出的心血努力起码不曾为百姓所遗忘。而如今尽管这位中兴明君已然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但他以个人魅力书写的北宋一世繁华却永载史册。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潇湘晴雪

ZxID:165230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5-02 0
顶一下~这种皇帝偶喜欢~
treebell

ZxID:147968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5-02 0
不愧为“仁”宗
泪旋

ZxID:628790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5-09 0
很好的皇上啊!!
bieqingwuji

ZxID:2516877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5-12 0
还不错嘛这个皇帝
jennyelyn

ZxID:2173493


等级: 内阁元老
谢谢,谢谢,谢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7-26 0
本来对他印象不是很好,经你一说觉得有道理,他就像汉朝的文景帝
nihaowoshiwo

ZxID:6958624


等级: 热心会员
nihaowoshiwo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7-27 0
好皇帝啊
内桑

ZxID:4371469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7-27 0
好皇上啊~~~
水月琉璃

ZxID:6219611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7-27 0
宋朝虽是重文轻武,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朝代。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