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习俗(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系列)
生老
第一节 祈子与胎教
一、祈子
1、祈孕风俗
“神、圣人母感天而生”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
送子娘娘:泰山碧霞元君、观音菩萨、九天玄女娘娘
“摸秋”
2、祈求男孩的风俗
占梦、占卜:熊罴与蛇
口味:“酸儿辣女”
肚子形状:“肚尖生男,肚圆生女”
男左女右 的原则
转女为男: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妇人妊娠,未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绕并三匝,详观影而去,勿返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千金方·养胎论》曰:“妊娠三月,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
二、胎教
1、胎教的起源
孟母胎教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论语·颜渊》)
汉代学者把胎教的缘起归于文王、成王之母。“大任者,文王之母,性专一。及其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刘向《列女传》)”
“周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不踞,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大戴礼记·保傅》)
2、胎教的内容
在《博物志》中记载了有关胎教的详细内容:
其一,遵守礼仪,不听恶声,不看邪色,“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其二,回避丑恶异物、异味和凶险事物。如不观射鸟、射雉等打猎活动,避开异常气味等。
其三,不吃禁忌食物。不吃兔肉,不吃生姜,以免胎儿三瓣嘴、多指。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论》中也讲,“妊娠食鳖,令子短项”,“食鸡子及干鲤鱼令子多疮”,“食羊肝令子多厄,食山羊肉令子多病。”
3、胎教风俗的积极影响
首先,它主张优化一切影响胎儿发育的外界环境,注重用美感来诱导和感化胎儿。
其次,主张孕妇回避丑恶、异物、打猎等禁忌,包含着免受外界刺激和恐吓,以防冲动胎气的科学因素。
最后,禁食、禁看、禁听等胎教风俗反映了古人对危害生育现象的抗争意识。
第二节 育儿习俗
一、悬弧挂帨与弄璋弄瓦
1、悬弧挂帨
《礼记·内则》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
《礼记·射义》 “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
刘禹锡的曾写过“忆尔悬弧日,余为座上宾。举筯食汤饼,祝辞添麒麟”的诗句 。
2、弄璋弄瓦
《诗·小雅·斯干》载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唐朝宰相李林甫 有贺词“闻有弄獐之庆”,闹了一场大笑话。宋代苏轼曾讽刺:“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
二、三日洗儿与满月
1、三日洗儿(“三朝洗儿”、“汤饼会” )
始于唐:《资治通鉴·玄宗天宝十载》:“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
南宋王明清《挥尘前录》中 “必食汤饼者,世所谓长寿面者也” 。
2、满月(“弥月”、“足月”)
唐朝段公路《北户录》:“岭俗,家富者妇产三日或足月洗儿。做团油饭,以煎鱼虾、鸡鹅、猪羊、灌肠、蕉子、姜桂、豆豉为之。”
《东京梦华录·育子》:“至满月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座客,致宴享焉。”
“坐月子”期满
三、百岁与周岁
1、百岁(“百晬” )
“百家锁”或“百岁长命锁”
2、周岁(“周晬”、“抓周”、“试周”、“晬盘”)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酒食之事耳。”
四、十二生肖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与生肖的对应关系在春秋时代初步确立。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诗·小雅·吉日》)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战国后期的秦简《盗者》一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龙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与现代说法不同的仅有午鹿、未马、戌老羊三条。可见在战国后期,十二生肖就已很完整了。
明代学者方以智讲:“《方言》以十二生肖配十二辰,为人命所属,莫知所起。”(《通雅》卷12)《方言》的作者是西汉扬雄。
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所举的十二生肖,有十一种与今天的说法相吻合。由此可见,十二生肖配十二生辰在汉代已流行了。
生辰八字: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八个字。
天干地支又与五行对应,并以此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
“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婚”、“两只羊,活不长”、“鸡狗相配断头婚”
五、举子禁忌
1、“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不举之,父母祸死”。(《论衡·四讳》)
“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汉应劭《风俗通》)
2、“不举父同月子,俗云妨父也”。(东汉应劭《风俗通》)
3、“不举寤生子”。(东汉应劭《风俗通》)
4、“生三子不举,俗说生子至于三子似六畜,言其妨父母”。(《风俗通》)
5、溺婴
秦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水经注》卷三)
汉代 “世人多不举女婴”。(《颜氏家训·风操》)
宋代“近闻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江南尤甚。”《东坡志林》)
第三节 人生礼俗
《礼记·礼运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
一、孩提、幼学、成童
“孩提之童”或“孩抱之童” (二、三岁襁褓 )
“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礼记·内则》“子生六岁,教之数与方名”
《礼记·内则》载:“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礼记·内则》载:“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礼。十五岁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
《释名·释长幼》“十五曰成童”
二、冠礼
《礼记·内则》“男子二十而冠” (“弱冠”)
冠礼礼仪:举行冠礼前,用蓍草占卜日期与称作“宾”的主持人,叫做“筮日”、“筮宾”,然后按占卜得到的日期在宗庙举行加冠仪式。加冠时,将头发挽成髻,将冠戴上,用笄和冠缨固定住。开始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权;再加皮弁,表示有当兵的权利与义务;三加爵弁,表示有资格祭祀。所以,冠礼又称“三加之礼”。加冠后,“宾”与父母用酒向加冠者祝贺,称作“醮子”。还要由“宾”起一个字。即我们所熟知的“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礼完毕后,要参拜国君、大夫、亲朋,宣告自己已成人,并获得社会的承认。
先秦庶人的成人礼:男子在发髻上戴一头巾;女子15岁挽髻、插笄。
唐宋以后冠礼:一般在16岁左右,仪式简化。
司马光“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仪,然后冠之斯为美矣”。(《训子孙文》)
清代:剃发梳辫
冠礼的意义
三、姓、氏、名、字、号
1、姓与氏
《说文》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天子因生以赐姓。”
氏 :氏族的繁衍
《白虎通·姓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取“氏”依据
以徽号为氏
以谥号为氏
以爵为氏
以国名或封邑为氏
以官为氏
以字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
以百工技艺为氏
以掌典的职事为氏
取“名” 原则
根据天干、地支,或干支相配五行取名。
根据出生时的生理特征及有关情况命名(“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
以梦中所见到的现象命名
根据占卜所得的结果来命名
待事而名
六种避讳:
取名字要避讳国名、官名、山川名、隐疾名、牲畜名和器币名。
“君子已孤不更名”(《礼记·曲礼》)
2、幼名冠字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3、号
赐号
称号
自号
4、妇女姓氏
先秦:妇人有姓、名、字(字仅限于伯、仲、叔、季)
在古代,兄弟姐妹并不混合排序,男女各自排序。
古代对女性的称呼,一般是先字后姓。
第四节 敬老养老
一、暮年巡礼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礼记·曲礼》 “三十曰壮”、“四十曰强” 、“五十曰艾” 、“六十曰耆” 、“七十曰老” 、“八十九十曰耄 ”(“耋耄”或“台背” )、“期颐 ”。
二、生日与祝寿
先秦两汉盛行随时随地向人献酒、献金祝寿的礼俗。当时祝寿、献酒、献金上寿并不一定非要在生日那天,只是单纯地上寿而已。
唐玄宗把献酒上寿的礼俗与生日合并起来。
明清时期,皇帝、皇太后的生日统称为“圣寿节”、“万寿节”,皇后、皇太子的生日称为“千秋节”。
民间祝寿:寿堂、寿联、寿图、寿宴。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比东海水长流”。
汤饼和寿桃
三、敬老养老
1、敬老
《礼记·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自;十年以长,则兄事之”
《礼记·乡饮酒礼》“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待,以听政役”
《礼记·王制》“凡养老,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
2、贵老
《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有志不在年高”,“后生可畏”
3、敬老文化评说
(1)敬老尊长、安度晚年
(第五节 养生之道
一、养生
《论语》“仁者寿”
《礼记·大学》“心广体胖”
《论语·季氏》孔子人生的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
《孟子·尽心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二、养性与座右铭“忍”
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委曲求全”、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分,风平浪静”
“宰相肚里能撑船”
正确看“忍”
2)保守价值趋向、缺乏进取创新
第六节 人生观念
一、天地性,人为贵
人生观念:人生是可贵的、庄严的、自豪的,表现了对人生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二、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沟通
1、“重生恶死”的生命价值
“人命关天”、“好死不如赖活着”
2、对社会价值的重视
“杀身以成仁”(《孟子·卫灵公》)
“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书·司马迁传》
三、人生的乐与福
1、乐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家语》孔子的“三乐”:“吾乐甚多。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男尊女卑,吾得为男,是二乐;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已行年九十,是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福:
“口福”、“眼福”、“艳福”
祝福、福相、福气、福星高照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生在福中不知福”
“福、禄、寿、禧”
“富、贵、寿、康”
四、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
1、富有韧性、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对成功的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铁杵成针”、 “功到自然成”、“工夫不负有心人”、“若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 、“活到老,学到老”
2、在命运维艰的处境中不会悲观失望,而是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3、中国人对人生进取的执着,还表现在人生价值选择的方方面面,大到超越生命,小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01-10 13: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