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公主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6132 回复:90

[写作经验] 中国历史上的公主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6-12 0
中国历史上的公主
— 本帖被 wj宝宝 执行合并操作(2016-05-05) —
[font=verdana][color=#0000ff]·历尽沧桑的解忧公主 
·灵魂不散的公主 
·千金公主献"药"
·金仙公主去了华山?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
·丹阳公主的蠢驸马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一)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二) 
·永泰寺的演变与永泰公主祝发
·毒杀亲生父亲的安乐公主 
·醉打金枝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吐蕃 
·金城公主的故事 
·唐朝外嫁的公主 
·一位公主死后的冤案(1) 
·一位公主死后的冤案(2) 
·思虑深远的政和公主 
·喝下孔雀胆的公主(1) 
·喝下孔雀胆的公主(2) 
·喝下孔雀胆的公主(3) 
·喝下孔雀胆的公主(4) 
·孔雀公主 
·柔福帝姬的真伪 
·无情最是帝王家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 
·公主坟内的公主到底是谁? 
·乾隆的掌上明珠--和孝公主
·骄横跋扈的荣寿公主 
·清朝末代公主芳踪何处?[/color][/font]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6-12 0
历尽沧桑的解忧公主
汉武帝曾经嫁过两位公主到乌孙,先嫁过去的刘细君不堪游牧部落的生活,忧郁而死。汉武帝又加了解忧过去,政治无损国王新旧更替。


岑辄即位为国王,娶解忧为右夫人,同时另娶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国王,继娶公主解忧,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也娶了匈奴公主,生子乌就屠。乌孙国王好像都学了断人左右臂膀术,一碗水总是端得很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国王,公主解忧又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交涉,乌孙国一分为二:汉公主解忧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户六万余;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户四万余。解忧还有一个儿子做了莎车王,一个儿子为左大将,一个女儿嫁给龟兹国王。元贵靡与鸱靡死后,解忧公主申请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在西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共嫁两代三任国王,可谓历尽沧桑。史家认为,她为国家作出了坚苦卓绝的牺牲。解忧归汉后,又过了十八年,才有昭君出塞的故事。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江都公主刘细君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她一生经历了三个丈夫,都是乌孙王,直到年过七十岁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在她回来的时候,还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正宗公主一样,有三个子孙留在汉朝为她看守陵墓等等。  我阅读了大量史料,没有找到一篇为解忧公主写“赞”或“颂”的文章,我十分钦慕她高洁的人品,敬仰她丰盛的美德,吊祭她悲壮的事迹,因而写下这篇赋作。赋文的内容是:
烟雨苍茫的京城长安啊,

汉朝的皇宫是那么金碧辉煌!

群山峰峦层层叠叠环抱着啊,

美丽诱人的乌孙山水!

如同仙鹤翱翔到西域啊,

窈窕淑女的解忧告别了家乡;

魂牵梦萦着天山南北的热土啊,

白发苍苍、古稀之年的解忧依然彷徨。
    唉!咳!解忧的家世令人感伤!她的先祖是刘交,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弟, 因其帮助刘邦打天下立下显赫功劳,被封为第一代楚王。刘交博学多才,他兢兢业业,长期恭谨为官;重用贤德的人才,国民安享富足安康。著名的申培公是刘交的同窗学友,楚元王的诗经学著曾经风靡天下。刘交死后,只因太子刘僻非早死,因而就由刘交的次子刘郢客承继了楚王王位;吕后时期刘郢客迁职为宗正,掌管皇族的户籍族谱;汉文帝时期改封为夷王;夷王在位仅四年,也有美好的名望被人称道拥戴。只因望子成龙,期望子孙能够使汉朝的基业发扬光大,刘郢客聘请了天下堪称泰斗的名师,召募了许多杰出的人才群集在楚国都城彭城。传授学业的是两代楚王十分交好的申培公,他是鲁学诗经派的祖师爷;辅佐政事的是三代楚王的老师韦孟,他是举世闻名的儒学家。楚王府的书香氛围,可谓得天独厚;楚王的身边,大都是君子一类的栋梁之材。
    可叹可悲呀!夷王刘郢客的寿命太短;可恼可气的刘戊,目无尊长;不学无术的刘戊,生活淫荡性情骄狂;父亲去世以后,他把前辈的遗训抛到脑后。申培公受到刘戊的无端侮辱告老还乡;他在家乡授业的子弟,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韦孟为此十分寒心,就效仿申公辞去官职;还作诗婉转地规劝刘戊改邪归正,屡次向他倾吐肺腑之言。可叹刘戊,不知悔过自新,不信前车之鉴,国家大事荒废不管;行为放纵为所欲为,整天游山玩水;他所亲近的都不是君子人才,小人因此而得志猖狂。
    刘戊超越国家礼制修建自己的陵墓,规模宏大的可比秦始皇的兵马俑。因为犯下所谓的私奸罪{皇帝皇后丧期里亲人不得寻欢作乐,此为急于削藩的晁错强加的莫须有的罪名},险些被晁错诛杀在京城,汉景帝感到这个罪名难以服人,就下了一道含糊其辞的诏书,削去了楚王直属的东海、下邳两个郡,刘戊因而心怀不满。七国之乱时刘戊伙同楚元王的少子刘艺等人起兵参与吴王造反;最后兵败如山倒,只有自杀了断,可他的罪过却连累到子孙后代的悲惨命运。反王的后代如同普通老百姓,寄人篱下的日子想要出人头地是很难的。史官的记载比较简略,不可能写那么详细,自从刘戊死后,他的家族从此败落,皇亲国戚的居住地没有他们的一寸地盘,皇族宗籍里找不到他们的名字,王侯将相都不敢和他们打交道,刘戊的后代如同黄鹄飞天,一去不返,杳无踪迹。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上天降下吉兆,如同石破天惊。黄河以西传来战事捷报,汉朝的军队取得巨大胜利,匈奴的祭天金人被汉军缴获送到皇宫,匈奴王廷出现了内乱和自相残杀;浑邪王率领部属投降了汉朝,汉朝安置匈奴人的五个附属国在河西一带连成一片坦途,因而才有了后来的张骞的凿通西域,开辟了汉朝和乌孙联盟的新天地。
    这一年,解忧出生了,虽说是女孩儿出生如同片瓦之喜,尚有用途,安贫乐道的人家也是欢喜异常,解忧虽然出生在楚王府的一个偏狭简陋的屋子里,却也能给卑贱的小户人家带来生活的希望之光。汉家盛行的“百天庆贺”之礼,王府里没有一个人过问;千年之后的今天,解忧公主的芳名依然载于青史,垂范后人。号称神算的东方朔也无法预卜,谁能料到这个小女子事后会名扬四海呢?!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西域最远的乌孙国客人来到长安,上书汉廷为乌孙王求娶汉家公主,以此延续乌汉联盟,垂怜大王失去细君公主的悲痛,汉武帝爽快地答应了乌孙的请求。诏书就是皇帝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解忧一家含着眼泪跪拜接旨谢恩;才女佳人的解忧即将奔赴西域,她并不畏惧和亲公主肩负的重任。此一去九千里的漫漫征途何其遥远,此一去五十年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解忧公主如鹤翔蓝天一样奋力展翅,其中的悲欢离合又有多少人怜悯动情?!
    迎接解忧公主的地方在乌孙的夏都特克斯草原,那里的风光秀丽迷人。雨过天晴的山色空明透亮,蓝天上祥和的白云相依相偎;丰盛的牧草此起彼伏扬波欢歌,叮咚作响的山泉悠然如琴。一道彩虹飞架在层峦叠翠的山峰上,河谷里的百鸟啾啾欢唱也来迎亲。
    硕大华丽的蒙古包门外,乌孙的王公贵族们伸长了脖子翘足远眺;公主的专车被欢乐的人们前呼后拥,迎亲的队伍足有十里之长。当公主莲步迈出车厢的那一霎那,娇美的容貌好似鲜艳的桃花令晚霞羞惭的匆匆落下;乌孙王和她结臂并行的时刻,公主那温柔的举止如同和煦的春风,幽娴的神态胜似天鹅的姣姿。
    喜筵达到高潮时,君臣和牧民在一堆堆篝火旁载歌载舞。乌孙人的风情歌舞热情奔放,汉家儿女的歌舞更是大放异彩。公主应邀向大家展示才艺,两支古朴典雅的《幽兰》、《白雪》名曲,美妙的引诱凤凰飞临;公主的贴身侍女也离席献艺助兴,精湛的剑舞恍如银蛇飞动,舞剑的人却身轻似燕。乌孙的文臣武将门都目不斜视,个个张大嘴巴发呆;四处的欢歌笑语不绝于耳,大王的新婚里牧民们通宵庆贺。
    公主初到乌孙时嫁给军须靡,岑陬是他过去的官号,位居右夫人的解忧公主遇到两个大难题,一是多年没有怀孕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开心;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多有失利,乌孙王军须靡又因病去世。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二是解忧公主始终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终处在亲汉派和亲匈奴派的矛盾冲突,和宫廷王位争夺战的险象环生的逆境中,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志向坚定,极力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致力于乌孙国的兴国之路,一点一滴的苦心经营,站稳脚跟。

    解忧到乌孙国后,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的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国通往大宛国、康居国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归靡以后,乌孙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官办的商业和民间的自然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那真是财源滚滚,挡都挡不住,乌孙国和四邻国家的和睦关系胜过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来的踪迹,各国民众翘起大拇指赞颂她: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乌孙国走出了一条济世安邦的兴国之路,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如同太阳升到正午一样。

    就好像苍天有眼洪福降临,也是解忧公主和乌孙王翁归靡的爱情结晶,他们先后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不仅共享天伦之乐,还为乌孙国和汉朝的结盟谱写了暂新而辉煌的历史篇章。解忧公主的子女多才多艺,都为乌孙国的兴旺发达和西域各国倾向汉朝、反抗匈奴贵族的奴役,谋求和平共同发展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长子名叫元贵靡,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才,曾被翁归靡立为王储,乌孙国分裂后为大昆弥{大乌孙国的乌孙王}。

    次子名叫万年,大约二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曾在在京城长安学习。年老的莎车国国王没有后代,他在长安见过万年,十分喜欢这个年轻人。莎车国的民众向往依附汉朝,更想和乌孙国结为邦交。为了自己国家的前途,也是讨好乌孙这个西域最大的国家,他征得解忧公主和翁归靡夫妇,以及汉朝的同意,让万年在他死后接任莎车国王。万年上任后就显示出不凡的政略锋芒,励精图治,极力摆脱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贵族闻知后十分震惊,派出特使在莎车国王廷内部挑拨离间。匈奴的离间之计得逞,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征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万年在这场平叛中壮烈牺牲。

    长女名叫弟史,嫁给了龟兹国王,弟史不仅美若天仙,而且才艺绝世;当年常惠将军把她送往长安学习乐舞艺术时,龟兹王绛宾就对她一见钟情。到她学业完成回国路径龟兹国都时,绛宾就大胆的扣留了弟史公主,并数次派出使者向解忧公主和乌孙王求婚,解忧公主同意了这门亲事。她和丈夫龟兹王绛宾夫妻感情极好;他们在长安度蜜月期间,耳闻目染下,绛宾对汉朝的风俗和治国之道极为称道。婚后他俩年年到长安考察学习,回国后,在龟兹国建造了仿制汉朝的宫殿,王宫守备采用汉朝的制度,连衣食住行都模仿中原风格;从此,文明著称的汉家礼仪传到了西域,美妙新颖的龟兹歌舞也由他们的频频往返东传到中原。他们这一段夫妻姻缘的佳话,在中外青史中都有记载。

    三子名叫大乐,是乌孙国的大将,立下无数战功;在乌孙国的历史上堪为中流砥柱、政绩斐然。小女儿名叫素光,嫁给了一个乌孙翮侯,素光是个克勤克俭,内善理财,外能辅政的贤妻良母,她的美名妇孺皆知,无人不赞。
    汉昭帝末年{公元前74年},由于汉昭帝年轻多病,汉朝的国力也不能和汉武帝时期同日而语,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在匈奴贵族心里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面临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一时也左右为难。

    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真是无奈的很啊!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难的岁月里,解忧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惊,胸怀全局志更坚。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又和乌孙王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廷,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理应得到有力验证。乌孙王还保证出动乌孙国最精锐的五万骑兵参加东西合击。可是这封上书也很久都没有得到汉廷的答复,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意见甚嚣尘上。

    一直到汉宣帝即位两年后,汉宣帝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朝的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这一场著名的战事中,乌孙国的精兵更是骁勇无比,乌孙王翁归靡亲自披挂出征打头阵,常惠将军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出谋划策;乌孙的兵马千里奔袭,在汉朝大军远未到来之前,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直捣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带};此战匈奴军败的很惨。不但无数匈奴名王被生擒,连壶衍鞮单于的叔叔、嫂嫂、女儿等亲眷都成了乌孙兵的俘虏,共计三万九千的匈奴将士当了俘虏,乌孙国缴获的战利品大小畜产七十多万头。

    乌孙大军凯旋而归,而汉朝的五位将军却战功细微。匈奴壶衍鞮单于恼羞成怒,亲自领兵一万铁骑偷袭乌孙,却不料此次偷袭得不偿失,在乌孙的反击下匆匆逃离,归途中偏偏遭到百年不遇的大风雪阻却归程。本来就只掳略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乌孙牧民,在撤离时俘虏和匈奴兵九死一生,只有单于和少部分人死里逃生。此后三年,乌孙和北方的丁零、东方的乌桓,三面夹攻,连连出征,匈奴被打的晕头转向,顾此失彼,损失惨重,大伤元气,昔日威震八方、称雄百年的匈奴一蹶不振,雄风不存。许多匈奴的属国纷纷宣告独立,匈奴壶衍鞮单于不敢和汉朝公然对抗,还梦想和汉朝恢复和亲,汉朝对此不予理睬。自此,解忧公主的威望高涨无比,汉朝和匈奴的对侍局面也由此乾坤倒转。汉朝是中兴之时,匈奴则是日薄西山。

    常惠是解忧公主出嫁前在京城的好友,解忧公主出嫁的第三年他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直到汉昭帝即位后在汉朝的多次要求下才和苏武等人一同回到汉朝。在解救苏武归国中,常惠立下很大功劳,升为光禄大夫。以后在巴里坤之战中,常惠又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被封爵为长罗侯,并接替已经病故的苏武,做了典属国{专管汉朝与各国少数民族的事务}。巴里坤之战凯旋而归后,汉朝又派常惠将军到乌孙国慰劳乌孙国在联手反击匈奴的战役中立下大功的功臣们。

    地节年间到元康年间{前68--62年},汉朝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和匈奴的车师争夺战打得艰苦卓绝、双方互有胜负。由于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太大,汉朝的屯田部队打得十分惨烈,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率领的屯田部队被匈奴军队死死围困在车师国都交河城。汉廷中大臣们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放弃西域,有的主张向西域增兵。常惠率领张掖、酒泉地方军的数千名骑兵成功地解救了郑吉率领的屯田将士。以后因其熟悉西域国情,在乌孙国上层,常惠也有很高的威望,故而多次出使西域,甚至领兵常住在乌孙国屯田,一生为乌孙国的和平与建设立下卓越贡献。

    元康二年{公元前65年},正当解忧公主五十六岁的寿辰,赤谷城王宫摆下盛筵,佳肴美味,时鲜瓜果,琳琅满目。西域三十六国的王公应邀前来,赤谷城汉家公主的宫殿里贵客满盈,君臣痛饮,畅话乌孙国几经磨难,从敦煌一带西迁伊犁河谷,到如今和匈奴平起平坐,而且成为西域三十六国的领头羊的可喜变化。解忧的故友常惠将军在祝寿席间,即兴成咏,做了一首小诗,诗曰:
  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

  碧波万顷的阗池湖啊,也好似扬波歌颂。

  蜂飞蝶舞般的各族人民啊,如同百鸟朝凤;

  乌孙山的塔松高耸入云啊,装点着西天山的苍穹。

  四海之内谁不知道啊,大汉王朝的中兴天下无比;

  畅饮甜水时要思源啊,乌孙国的兴盛来源于乌汉联盟。

  德高望重的乌孙王啊,堪称乌孙国的一代精英;

  有目共睹啊,汉家的和亲公主个个都沥血呕心!
    听罢常惠的祝寿颂歌,在座的乌孙大臣们群情沸腾,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回顾乌孙国的发展壮大,血雨腥风的教训极为深刻,在汉朝和匈奴二者之间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对策再不能继续下去了!依附汉朝才是我们的康庄大道,叛离匈奴的决策势在必行!在座的各国王公们纷纷表示赞同: 汉朝天子的恩威名扬天下,乌孙国理当先行归属汉朝,为西域做个表率;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有德有才,声望很高,为何不立他为乌孙王储呢?为了乌孙国的长治久安,也为了西域各国的和睦相处,为了共同联手抵御匈奴的欺侮,大王应该及早做出这个决策,这也是我们的期望啊!

    翁归靡大喜过望,宴罢就上书汉廷,上书中说:“我愿把汉朝的外孙元贵靡立为王储,请求汉朝天子为我们再娶一位汉家公主,这样我们三代人和汉朝结为重亲,乌孙国甘愿与匈奴断绝盟交。我们愿意奉献上等的乌孙国马匹和骡子各千匹作为聘礼。”常惠回国后转交了乌孙王的这封上书。

    这本是十分英明的决定,是关系乌孙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万全之策。倘若这个亲上加亲的大婚及早促成,就会造福西域,功在千秋。如果不是汉朝权贵们坐失良机,何至于汉朝和匈奴的车师国{今吐鲁番一带}争夺战打了五、六年之久,汉朝军队打得何其艰难呢?如果不是这场大婚最后流产,怎会有后来的乌孙国一分为二呢?如果不是乌孙国分裂后日趋衰弱,何至于西汉和东汉王朝和西域的交通出现“三绝三通”局面呢?我在阅读史料时常常翻来覆去,油然长叹: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这些大汉朝的贤明君主,对比下来,真是今非昔比啊!萧望之这个权臣,虽然也有些历史贡献,但对乌孙国的分裂,对西域的历史进程来说,却是千古罪人呀!
    可叹可恨啊!汉朝的大臣们在讨论乌孙王的上书时,众说纷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说:和亲本来就是汉朝莫大的屈辱,先皇出于无奈才用了这个最笨拙的办法,如今大汉朝的兴盛举世无双,今非昔比的时代来了,和亲政策理当废弃!有的说:乌孙王那个人很不地道,先前乌汉联合夹击匈奴时抢了头功,肥了私囊,现在送来的聘礼本来就应该算是战利品,理应加倍朝贡,区区几千匹良马和骡子能算什么?有的说:和亲乃是一副灵丹妙药,古今各国常常以此化敌为友,这样做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呢?只是匈奴是汉朝的强敌,乌孙国远在西域,再嫁公主理当首选近邻,先考虑匈奴,乌孙以后再说。

  当时萧望之正是汉宣帝的宠臣,没几年工夫从最底层爬到了大鸿胪{相当外交部长}的九卿高位,他说:乌孙国地处绝域远离汉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背叛汉朝的变故;而今匈奴衰弱又刚被我们打败了,和亲匈奴利大于弊。和亲之事还是考虑匈奴才对,乌孙王的请求先不管它。所幸汉宣帝尚未昏聩,他表示:乌孙在反击匈奴的侵略中新近立下了大功,他们断绝乌汉联盟决不可能,眼下我们和匈奴的车师的争夺战尚未结束,和亲匈奴的时机还不成熟,乌孙王的和亲请求不能不理。可喜可盼啊!明君亲自作出了英明的决定,汉朝派出了使团到乌孙国去收取聘礼,和亲大事可谓大局已定。乌孙王翁归靡十分欣喜,马上派出使团前往汉朝迎接新的汉家公主;这个庞大的迎亲使团多达三百余人,其中有翁归靡和太子元贵靡以及乌孙国左右大将、大臣、都尉们派出的亲信人员,其声势可谓空前绝无,浩浩荡荡开赴京城长安。

    可恼可叹啊!汉廷中人多嘴杂主意太多,嫁给乌孙国的和亲公主左挑右选定不下来,最后还是汉宣帝亲自拍板才算敲定。天子册封了相夫公主,让她出嫁乌孙国。相夫公主本是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这是一门亲侄女与亲子结合的近亲婚姻,正宗的皇家公主谁肯来呢?就连这个近亲的和亲大婚最终也流产了!当时,汉廷选出了派往乌孙国的官员、宫女等一百余人,常驻在上林苑中,美名其曰学习乌孙国语言。为了大造声势,汉宣帝还亲自到上林苑的平乐观接见匈奴使者和外国君长,大演时兴的角抵戏和音乐、歌舞,显摆汉朝和乌孙国的和亲联盟,无非是想导引匈奴等国早早归附汉朝。这个大婚虽然早已敲定,可又磨磨蹭蹭拖了整整五年,那些汉廷的权贵们只知道往自己脸上贴金,却不管解忧公主和乌孙王日思夜盼、望眼欲穿!

    乌孙国的王位之争由来已久,当年军须靡留下的遗言就是个祸根。军须靡病故时他和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泥靡还年幼,无法即位,加上翁归靡的父亲早先就曾和军须靡的父亲争夺王储,无奈之下,军须靡把王位交给了堂兄翁归靡,并留下遗言:“等泥靡长大了,再把王位归还给泥靡。”现在解忧公主的儿子当了太子,匈奴公主岂能甘心?只不过碍于翁归靡和解忧公主在国内 外的的威望,只有忍气吞声,伺机而动。眼看汉朝答应的和亲公主迟迟不来,匈奴公主天天在翁归靡面前哭啼吵闹,私下里却和泥靡四下活动,煽风点火,拉帮结派,谋取王位。

    乌孙太子元贵靡和得力大将都前往长安迎亲,解忧公主的次子万年寺与莎车政变,长女弟史也嫁到龟兹国去了,小儿子和小女儿三天两头问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相夫公主怎么还不到来呀?长安到乌孙国的路程就那么遥远吗?解忧公主心急如焚,翁归靡急火攻心,相夫公主不能到来的缘故,他们谁也无法对内对外作出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匈奴公主和儿子泥靡乘机兴风作浪,乌孙国长老们怎不畏惧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匈奴公主和飞扬跋扈的泥靡的淫威呢?

    神爵元年{前61年},相夫公主将要离京奔赴乌孙国了,不曾料想,未及启程又生变故,河西走廊一带发生了羌族部落反叛汉朝的事件。羌人本来和匈奴相邻居住,在解忧公主出生的那一年,汉朝大将霍去病率领的大军打败匈奴,匈奴内讧,浑邪王率领部属叛降了汉朝,汉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五属国”和“河西四郡”,从此不但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把羌人与匈奴人隔离开来。

    在解忧公主少年时代,就发生过西羌人十万人叛乱,并和匈奴人相互勾结攻打汉朝边郡的事件,被汉朝发兵征讨平息。汉武帝晚年的征和三年{前90年},西羌人的先零部落就曾和匈奴人互通使节,匈奴派人到小月氏,煽动西羌人各部落说: 汉朝赫赫有名的李广利将军已经率领十万人马投降了匈奴,你们以前被汉朝驱赶服役,痛苦不堪,张掖、酒泉本来就是我们匈奴人居住的地方,那里水草丰美,我们可以联合起来,打败汉朝,共同占有那里。匈奴要想联合西羌人不是一两代人干的事。

    元康年间,匈奴听说乌桓替汉朝保卫边疆,就不断派出间谍到西域的尉黎国{新疆巴州尉犁县}、危须国{新疆和硕县到乌什塔拉一带}等国大肆活动,答应送给他们一些美女和人口以及贵重貂裘,企图离间这些国家和汉朝的关系,阻绝汉朝通往西域的南线通道,但是这一阴谋没能得逞。

    汉昭帝时期武都郡的氐人反叛,又被汉将赵充国领兵征讨平息。本始年间{前73---70年}乌汉联军反击匈奴的大战中,赵充国为汉朝大军的一路,封为“蒲类将军”,由于乌孙国的兵马奇袭了巴里坤匈奴王廷,赵充国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乌孙国的军队已经撤离,赵充国的军队只杀敌数百,得了小小战功,而不少将军却因为畏缩不前或谎报战绩受到严厉处罚。

    赵充国对西羌人比较了解,早就提示过汉宣帝西羌人和匈奴人勾结、反对汉朝的阴谋活动,并根据有关情报,判断近来西羌人很有可能还要派使臣和西羌人联系,取道沙阴{地名不详},经罗布泊一带到达青海地区再与先零部落联合,甚至还要联合其他西羌人部落,我们应当早作防备。

    不出赵充国所料,西羌人果然强行渡过湟水,到汉朝边郡的耕地上放牧。汉朝的郡吏无法禁止和阻拦。不出一个月,西羌人又派人到匈奴借兵,企图攻击新疆鄯善、甘肃敦煌,断绝汉朝和西域各国的来往通道。汉廷派出一个相当于国家副部长级高官的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前往西羌人部落巡视安抚,这个莽撞的特使到了那里,不分青红皂白,把先零羌人部落的三十多个首领统统抓起来杀掉了。非但如此,他还认为西羌人凶悍刁滑,又派兵打击这些羌人部落,杀死一千多人,从而激起西羌人众多部落的反叛,西羌人侵犯要塞,攻陷城池。前去巡视安抚羌人的钦差大臣义渠安国率领的三千骑兵也遭到羌人袭击,损失惨重。

    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自荐挂帅出征。赵充国到达西羌边境后按兵不动,稳扎稳打。他想分化瓦解羌人各部落,受到不少朝中大臣的非议,汉宣帝也是心急如焚,多次增兵、屡下诏令,催促赶快结束战事。

    时任酒泉太守的辛武贤将军曾向皇帝上奏,各地派出的军队都驻扎在南部祁连山一代,北面的防务空虚,这种情形不能持续太久。部队驻扎的地方既寒冷又艰苦,我们的战马无法越冬,驻扎在张掖、酒泉、敦煌一带的战马都很瘦弱。羌人把牲畜视为命根子,我们可以兵分几路,增加马料,携带三十天的粮草,对敌人展开围攻。敌人已经被我们打散,分兵出击,即使不能全歼敌人,也可以夺取他们的牲畜,俘获他们的妻子儿女,然后撤兵。等冬天过后再行围剿。大部队一出击,敌人必然崩溃。汉宣帝很欣赏辛武贤将军的计划,并封他为“破羌将军”,领兵开赴前线。

    然而,赵充国胸有成竹,先是上呈了一封《陈兵厉害书》,对形势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需等待。这封奏议使朝中大臣纷纷改变了自己的意见,并劝皇帝采纳赵充国的建议。后又三次上奏《屯田奏书》,请求在西羌留驻大军屯田 ,以此解决战事耗费巨大,运粮不便的困难。这样既可解决军队用粮,又可瓦解羌人斗志,使敌不战而溃。奏议中对加强边境防守力量,防御匈奴、乌桓等部族的进攻也作了透彻的分析。终于说服汉宣帝采纳他的建议。

    这场著名的平叛之战打了一年多,赵充国精通战略战术,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造成西羌人纷纷归降汉朝。单从对西羌部落平叛来看,赵充国不愧为沙场老将,为稳定汉朝的西北边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议在西北驻军屯田的实施,对当地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场旷日持久的平叛战争却致命的延误了相夫公主的西行计划。归根结底还是匈奴的蓄意破坏,以及汉廷权臣在与乌孙国延续和亲的问题上政策失误,贻误时机,乃至汉朝特使在对西羌人的民族政策失误,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历史遗憾。

    从元康二年到神爵二年这五年间,年富力强的翁归靡却因思念汉家公主和内忧外患一病不起,旧伤复发。在这整整五年的岁月里,尤其是在翁归靡心力交瘁,生命垂危的日子里,解忧公主忙里忙外跑断腿,病榻前给心爱的丈夫喂食进水时直落眼泪。迎亲的使团杳无音讯,眼见得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心如刀绞的情景又有几人悲悯体味呢?

    平羌的战事结束后,相夫公主方才启程。汉宣帝委派常惠将军为正使,持节护送的汉朝使节共有四人。刚刚到达敦煌,还未走出玉门关,就传来消息说,乌孙王翁归靡已经猝死,乌孙国的长老们按照军须靡的遗愿改立他和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接任王位,号称狂王。而本已立为太子的元贵靡却晾在一边。

    翁归靡的死因不明,如同同年猝死的那位匈奴的虚闾权渠单于一样是个永远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时下,泥靡已经篡位得逞,难道乌孙国和大汉朝既定的大婚就此放弃不成吗?难道威名远扬的大汉朝就放任匈奴公主的胡作非为吗?难道汉武帝惨淡经营几十年的乌汉亲盟就从此断送不成?难道泥靡篡位既成事实就真的无法改变了吗?

    常惠将军可不是这么认为,他认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并且当机立断:一面上书汉廷秉报实情,暂留相夫公主在敦煌等待时机,一面飞马疾驰赶到乌孙国,与乌孙国的长老和大臣们论争乌孙国单方面撕毁盟约、改弦易辙的大是大非。

    可叹汉宣帝听到乌孙国政变的消息,全然没了主见。何去何从的大婚之事再次交给了朝中大臣集体讨论。更可恨萧望之这个红极一时的权臣这时已经爬到了副丞相的高位,汉宣帝对他的意见非常重视。
    萧望之把那些偏听偏信的道听途说当作论据,信口雌黄的大放厥词,满嘴谬论的同时还出了一个貌似高明的馊主意。他说:“解忧公主出关已经四十多年了,乌汉两国的关系至今还不亲密,到现在汉朝的边境不得安宁,时下乌孙国的政变已经验证我先前的预见。既然解忧公主的儿子不能继承王位,就应当把我们年轻的相夫公主立即召回京城。这样做丝毫没有违背我们大汉朝先前做出的约定,也没有什么对不住乌孙国民的地方。当务之急只有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我们大汉朝的福气。如果让相夫公主再去乌孙国和亲履约,难免大兴徭役,最终还可能要用武力解决问题,那才是我们大汉朝的灾难呢!”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下诏把相夫公主召回京城,这场举世皆知的乌孙国和汉朝再次和亲的大婚计划终于如同覆水难收的流产了。

    可恼可叹啊!多么的可悲啊!是天意薄情如此安排呢?还是内外的人祸所至呢?
    如花似玉的汉家公主啊,生不逢时的相夫公主啊,

  名分上的夫妻就此永远分离了呀!你俩的姻缘竟然隔天绝域。

  有其名无其实的和亲公主啊,此恨绵绵何时才是苦难的终期?

  生不如死的煎熬啊,你终于选择了香消玉殒、脱离苦海。

  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啊,命运多舛的解忧公主啊,

  心爱的丈夫命归黄泉啊,怎能不使你痛不欲生呢?

  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啊,就这样三次更换自己的夫君,

  度日如年的岁月啊,你只有选择从其国俗伴君狂王。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的虚闾权渠单于同样是在日夜盼望和亲的汉家公主,同样是在病榻上望眼欲穿的时候断了气。临终前他连一句遗言都没有,死因不明实在是太蹊跷了。乌孙的一代名王翁归靡和曾经图谋西降乌孙国的匈奴虚闾权渠单于的死后政变就是这么巧合,他俩同年命归西天,如此相似的变故几乎可以比拟,乌孙和匈奴的两处事件一样乖戾。

    汉朝对乌孙国和匈奴和亲的两件大事都被延误了,史官不敢妄下评论,可是史书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微妙的玄机。在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于非命,右贤王篡位坐上了单于宝座,本该即位的日逐王先贤掸处境险恶,被迫离开王廷,率部南迁,打算投奔汉朝。可是匈奴历史上有多少企图归降汉朝的名王都没有成功啊!聪明的日逐王秘密派出亲信,通过解忧公主和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取得联系,请求支援。郑吉调发西域龟兹国、渠黎国等国的兵马五万余人前往接应日逐王先贤掸,把他的部属迁徙安置到远离匈奴的黄河源头的青海地带,日逐王则久居长安被汉朝封为归德侯,由于他对汉朝忠心耿耿,日子过得十分显贵。郑吉也因功封为定远侯,名载史册。

    匈奴统管西域各国的常设机构是“童仆都尉”,那是日逐王的直接下属,“童仆都尉”的长官历来由日逐王选派任命。“童仆都尉”早就在西域难以立足,日逐王投奔依附了汉朝,“童仆都尉”就成了无头苍蝇,只好逃之夭夭,从此销声匿迹。于是汉朝乘虚而入,委派郑吉为西域都护,官级俸禄和汉朝内地的太守相当。汉朝在西域的乌垒{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了西域都护的将军府,负责统领西域各国,张显大汉朝的威名,推行汉朝的政令,西域各国无不积极奉行。

    班固在其《汉书.郑吉传》中赞曰: “汉朝的政令在西域颁布推行,起源于张骞成功于郑吉。”我只不过一个平头百姓,斗胆直言: 班固撰书,良莠皆存。他的偏颇评论和疏漏之处,比比皆是。就汉代的西域史而言,鄙人实在难以苟同他上述评说。

    西域各国从神爵二年后归依汉朝版图,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是自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凿通西域以来,又经过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以及多少可歌可泣的汉家儿女作出的无私奉献啊!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功在何处?为何连解忧公主的奉献只字不提呢? 说句不中听的话,这是掐头去尾而论史,也是重视大汉轻视蛮夷的历史观在作怪,是西汉帝国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而且文中不乏为大汉帝国自吹自擂的腔调。难道解忧公主就不算汉朝的巾帼英雄吗?难道解忧公主比郑吉所作的贡献少吗?绝非如此!

  《汉书.匈奴传》里反映了一个先前匈奴亲王密谋西降乌孙的事件。 壶衍鞮单于是狐鹿姑单于与宠妃颛渠阏氏所生的儿子,也就是呼韩邪单于最小的叔叔。年少的壶衍鞮单于是由汉朝的叛臣卫律和颛渠阏氏狼狈为奸,篡改遗嘱而策划的王廷政变扶上台的。当时理该继位的日逐王先贤掸,以及左贤王 虚闾权渠,右谷蠡王等等亲王无论资历战功,还是国内名望,壶衍鞮都无法相提并论,自然难以服众。在那场激烈而又微妙的内讧中,左贤王 虚闾权渠,右谷蠡王两位亲王就曾密谋南迁降汉,又担心远离汉朝,反叛的力量不足,就和乌孙国秘密联络,准备西迁投降乌孙王,后来由于办事不机密,被叛徒告密而功亏一篑。细究这里面的缘由,如果不是解忧公主的多年努力,开创乌孙国的兴旺发达的盛世,赫赫有名的匈奴亲王何止于向慕并求助乌孙国呢?

    元康年间,匈奴发兵屯田车师国,把车师王变为傀儡,胁迫车师国屡屡劫杀汉使 ,隔绝汉朝通往乌孙国等西域各国的通道。车师王乌贵不堪忍受屈辱,更不愿与汉朝为敌 ,只好流亡到乌孙国,向解忧公主和乌孙王求助政治避难。解忧公主收留了他,并且上书给汉廷陈明理由,足可见解忧公主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解忧公主在上书中说:“我们现在收留避难的车师国王,为的是预备他日的军情紧急;车师王对匈奴的内情以及车师国和匈奴王廷的秘密通道都十分熟悉,将来一旦再发生匈奴来犯时,乌孙国和车师国东西夹击匈奴就可以不费先前那么大的气力。”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汉廷的权贵们却大为不满,疑虑乌孙王别有野心。说穿了就是担心乌孙国日益做大,尾大不掉。汉廷派遣一个侍郎名叫殷广德的特使前往乌孙国兴师问罪,对解忧公主和乌孙王大加责备,强令车师王乌贵离开乌孙国,并叫郑吉 把乌贵送到长安,定居京城,把逃到焉耆国的车师王太子军宿封为新王,把车师国的民众都迁到渠黎国{今新疆库尔勒一带},把车师国原来的土地让给匈奴,把汉朝的屯田部队分出一小部分驻扎在车师国屯田,以此防止车师国再次倒向匈奴。

    乌贵到了京城以后,汉宣帝赐给他豪华的庄园,让他和妻子住在一起,每逢宴请各国君王和使者,就让乌贵大出风头,显示车师国是汉朝的属国,汉朝对归降的蕃王何等器重。乌贵在京城的这种风光十足到底是为了谁呢?那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女,她随解忧公主到乌孙后,多次受解忧公主的派遣出访西域各国。西域三十六国都十分敬重乌孙国,西域大国莎车国和龟兹国争相和解忧公主攀亲,其他小国家就更不用说,由此可见解忧公主 在西域各国的威望。

    细读史料并不费解,桩桩事实都有铁证印证。匈奴族和乌孙族本是友邻,宗教信仰和风俗都极为相近,好比同根树、并蒂莲,都曾受过强敌月氏的奴役,后来乌孙国王被月氏人杀害亡了国,乌孙人帮助匈奴打败了月氏人,却又成为匈奴的奴仆。直到乌孙名王猎骄靡率部西迁伊犁河谷重新立国之后,还没有彻底摆脱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由于乌孙国实行七代以内禁止本民族子女结婚的婚姻制度,在乌孙国贵族乃至民间,和匈奴人结亲联姻的事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可以说,乌孙人和匈奴人是打断狼腿连着筋。若不是解忧公主的盛德在乌孙国深入人心,乌孙国民与匈奴贵族产生离心力,匈奴何故要大兵压境,略地掳民讨伐乌孙国,还咄咄逼人的强令乌孙王交出解忧公主呢?西域各国就属乌孙最为强大,人口多达六十多万,胜兵有十八万之多,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官兵不过才区区千把人,若无解忧公主的盛德在西域各国产生巨大影响,汉朝要想统领西域那是万万办不到的呀!

    可敬可叹啊!大汉帝国和强敌匈奴对峙百年,几多征战。在那沧海横流的时代里,汉朝的人才层出不穷。两汉之世,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汉朝的俊杰之才,灿若群星。女中豪杰,不让须眉者比比皆是。独霸政坛的有吕后尊贵之极;怀才不遇、文苑垂名的有班婕妤;以身报国、自荐和亲的有昭君王嫱;舍身取义、冒死救父的有民间女子淳于缇萦;色艺双绝、忠贞不渝的有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博学多才、史坛彪列的有出生地在长安扶风的班昭;工匠发明、举世闻名的有陈宝光的妻子;而驰骋疆场、青史留芳的惟有解忧和冯嫽,这两位从小结为金兰的好姐妹,她俩的美德和历史贡献,堪称西域史上无与伦比的的璀璨双星。
    然而,当时的汉廷对解忧公主的历史奉献如何奖赏呢?最终也不过是个“仪比公主”而已,在史官班固的笔下解忧公主的贡献还抵不过郑吉,《汉书.乌孙传》的弦外之音颇有把乌孙分裂的起因归罪于解忧公主的潜台词。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上都有“冯嫽定局”一节,而对解忧公主刺杀狂王事件的真实背景极少研究,给人以解忧公主惹下麻烦,最终靠冯嫽收拾了残局,无怪乎现代人对解忧公主和冯嫽二人难免存有冯嫽功高盖主的评价,这是很不客观的。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6-12 0
灵魂不散的公主
本篇选自《搜神记》卷十六。这是个十分感人的婚姻悲剧。紫玉和韩重之问的纯洁的爱情,在遭到她父亲吴王的无情扼杀之后,她愁闷而死。但死后仍钟情于韩重,主动邀前来吊唁的韩重在家内成亲,临别还赠以明珠。当吴王错认韩重挖坟偷物时,又突然显魂于父亲面前,为韩重辩解。这种生死如一的真挚爱情,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强烈愿望。适应故事情节的需要,作者在艺术上更多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紫玉的形象显得十分感人。

原文:

吴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求婚。王怒,不与女。玉结气死,葬阊门之外。三年,重归,诘其父母,父母曰:“王大怒,玉结气死,已葬矣。”

重哭泣哀恸,具牲币,往吊干墓前。玉魂从墓出,见重,流涕谓日:“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王乃左顾宛颈而歌日:“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沙。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⒁。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歌毕,歔欷流涕,要重还冢。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玉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其言,送之还家。玉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临出,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王大怒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家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走脱,至玉墓所诉之。玉曰:“无忧!今归自王。”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牲币,诣家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家,愿勿推治。”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

注释:

道术:道家的方术。 信问:书信。 齐鲁:古代齐国和鲁国。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都城在今淄博市。鲁国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县。 结气:愁闷郁结。 阊(Chang昌)门:古代吴国都城的城门,现今苏州市西门仍名阊门。 诘:问。 具:备办。牲币:牲畜、钱物,指祭祀用的东西。 度(duo夺):推测。克:能够。 不图:不料。 南山四句:玉把乌比作自已,把罗(网)比作韩重。意思是说自己已经离开人世,你回来又有何用呢? 孔:很。 黄垆:黄土,这里是指黄泉之下。 命之不造:命运不好。 匹双:配偶。 要:通“邀”。 尤愆(qqian铅):罪过。 诣(yi意):前往。 讹(e俄)言:谣言。 趣(Cu促):赶快。 尔缘何生:你因为什么原因又活过来。缘,因为。诸生:儒生。 吊唁(yan彦):祭奠死者。 笃终:始终忠实于情爱。笃,忠实。 推治:追究治罪。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6-12 0
千金公主献"药"
千金公主是唐高祖19个女儿中的第18个女儿。这位公主可算是高祖的幺女,但年龄却比武后小几岁,她两次下嫁,两次成寡妇。虽说她是高祖之女,但由于生母身份低微,在皇族中从没受到重视,也没享受好待遇。不同于其他公主的是,她年青时就对武后寄以友好的情意,对武后的一切都带有衷心的敬佩与向往。内心里,也是因为她在李氏宗族中孤立无援,自然地靠向武后寻求保护。随着武后成为太后,这种现象便越来越明显了。


千金公主虽是个寡妇,但她的性格十分开朗,在吃穿不愁的宫里,始终过着快乐悠闲的生活。私下养着不少男宠,冯小宝就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这个冯小宝原是神都洛阳街市上的一个卖野药的。他个子高大,身体结实,三十岁左右,粗黑的眉,大而细长的眼睛,挺直的鼻梁,但略嫌粗短,宽大的嘴,嘴唇较厚。从整体上看,他有一副标准男性的形象。但是他的手脚和脸,都晒得黝黑,沾满灰尘,衣服褴褛,发出油腻的光泽,如果走近他的身边,或许会闻到一种奇特的臭味。冯小宝卖药很有一套,先是天南地北神吹一通,把他的药说成灵丹妙药;然后是脱去上衣,赤膊舞棒,很是吸引群众。有人为了看他的棒术,就会情不自禁地买下并不需要的药物。

有一天,距离江湖郎中卖药的地点不远处,出现了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马车帘子偶尔微微摇动,看样子有人在帐子里欣赏江湖郎中耍棒。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同样的马车停在同样的地方。到了第五天,冯小宝出现在千金公主的内室里。他已经洗过澡,梳过发,换上了崭新的衣服,千金公主象鉴定美术品似的,从头到脚仔细观察这个男人。冯小宝在内室为公主表演棒术。他摆出庄重的姿态,深深一揖之后,脱下上衣,从桌子上拿起如意代替木棒,耍一两手后,就侧眼看看公主的反应。在室内明亮的灯光下,看眼前这个男人的强健身体和隆起的肌肉,对千金公主来说,真是绝妙的景色,这和当初隔一段距离从马车上悄悄往外看的情形不同。她为自己能有从充满灰尘和污垢的街头,发现真正男性美的眼光感到满足。

数名宦官送上酒菜,又悄悄退下。公主拿起白瓷酒瓶亲自为冯小宝斟上西域的葡萄美酒。江湖郎中虽已过而立之年,但是面对仍保有美丽的千金公主和倒在夜光杯里的美酒,以及不知名的山珍海味,他显然已经陶醉了,将长久以来,从未说过的姓名和贫穷的家世,象小孩般坦诚地说了出来。千金公主不禁想,如果是生在战乱年代,这位冯小宝,说不定还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呢!可是太平盛世,没有家世和财富的农家子弟,要闯出一些名堂来,却是极不易的事。想到这里,千金公主对这个不说谎言,没有阿谀奉承之词的顽固的男人,萌生出怜爱之情。 在人生黑暗深渊里打滚,经常需要戒心,对他人的感情,常有野兽般敏锐的嗅觉。冯小宝此时机警地感受到了公主内心产生的理解和同情。在极其自然的过程中,冯小宝轻轻抱起娇小丰满的公主,走进隔壁房间。这里已经没有贵贱和年龄的差距,存在的只是十分完美的男性肉体,和为此深深着迷的成熟女人。

事过一个月后,千金公主到宫向武后问安,正巧遇上武后头痛,躺在睡椅上,让上官婉儿揉额角和颈肌。她很少听武后喊头痛。经御医诊断以后,太医署针博士给大后做过全身针灸治疗,但只做了一次,武后就拒绝再针灸了,聪明伶俐的千金公主看出了病因所在。她对武后说:“太后的精神和头脑都呈现男性刚气,也就是‘阳’,可是玉体仍是女体,亦即‘阴,。以阴的玉体,长期做阳的活动,阳气就输给阴气,就会产生阴阳失调,导致‘阴气衰弱’,就会生病。”武后对千金公主的新鲜理论很感兴趣,追问治疗方法。“依臣想法,治这种病只有一个方法,而且非常简单,亦即——玉体吸阳,以补阴气。”以心传心,武后露出慈祥的笑容,回答说:“原来如此,你说得有理。我一直忙政务,没有注意此事的重要,公主你是聪明人,一定知道具体的灵药吧!”千金公主发出开朗的艳笑声:“臣最近得到灵药,效果比预先想的还好。过去秦始皇命徐福到东方海上去找长生不老之药,就是那样找,也无法找到这样的灵药。因为看到太后近来有阴阳失调的征候,所以才想把这个灵药献给太后。如果太后能接受这份灵药,臣就感激不尽了。”武后的眼光很敏锐地察觉出,当千金公主说到最后时,脸上闪过类似哀怨的表情。就这样,冯小宝又从公主的内室踏进武后的寝宫。

在唐高宗在世时,武后对于男女之事,一直是态度严谨。自从唐太宗破了她的生涩花蕾以来,对武后而言,一般世人津津乐道的男女行为,却令她感到空虚而愚昧,同时也有点滑稽。唐太宗宠幸的时间很短,而唐高宗虽好色,但生就的虚弱坯子,不可能使健康而充满精力的武后获得满足。对武后而言,她那充满甜美和魔力的肉体,不过是用来获得权力的武器。在超过50岁的今天,冯小宝的狂野使她第一次尝到过去仅仅是以为传说的闺房欢乐。不久,武后的脸上出现了年轻女性的光泽,好久不见的清新朝气,又从体内滚滚而出。在武后周围,再度开始飘逸着生动的活力,宫女们从紧张的气氛中得以解脱以轻松的心情服侍武后。武后身边的上官婉儿,对千金公主献上的“灵药”,虽然感到疑惑和不快,但当她看到武后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卓效后,也不由得哑口无言。在武后对她奖赏的口气中,她再次感受到那种久违的温和及体贴。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金仙公主去了华山?
唐太宗有个皇妹--金仙公主,她不好争权夺势,只喜欢到景色优美的地方静心修养。传说她厌倦了宫廷的生活,最后到华山出家,过上了清净简朴的生活。

历史上的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689~732)为睿宗第九女,初封西城县主。706年(神龙二年)18岁度为女道士。),以道士史崇玄和叶法善为师,金仙公主卒于洛阳开元观,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陪葬桥陵(在今陕西蒲城县)。

华山道教中的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也叫华山女仙,唐睿宗李旦的第十女,明皇的妹妹.昭成窦后所生,封西城县主。唐景云元年(?10)为道土,在京师长安筑观修道,拜方士史崇之为师,后到华山白云峰构舍隐居,修道养真。道成后骑鹤升天。后人在白云峰建白云宫,在玉泉院东修仙姑观,又名仙宫观,以作纪念,现华山大上方白云峰尚有宫祠、竹园、药畦、看岳棚遗址和“唐金仙公主修行处”的石刻。

金仙公主,始封西城县主。景云初进封。太极元年,与玉真公主皆为道士,筑观京师,又方士史崇玄为师。崇玄本寒人,事太平公主,得出入禁中,拜鸿胪卿,声势光重。观始兴,诏崇玄护作,日万人。群浮屠疾之,以钱数十万赂狂人段谦冒入承天门,升太极殿,自称天子。有司执之,辞曰:“崇玄使我来。”诏流岭南,且敕浮屠、方士无两竞。太平败,崇玄伏诛。——《新唐书·诸帝公主》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

唐贞观末年,在长安街上抓住一名小偷。这件事虽微不足道,但所缴获的赃物却非同一般,那是一个镶金饰银、艳丽夺目的女用豪华玉枕,绝非一般人所用之物。经过严厉的审问,小偷招供,玉枕乃从弘福寺内一个沙门的房间里偷出来的,这个沙门就是辩机和尚。

关于辩机的经历、俗名、出生地、家世、父母等,无人知晓。只是在《大唐西域记》的卷末语中,有辩机稍作自我介绍的谦词,说他继承远祖隐逸之士的血统,自小怀着高操的志节,专心学问。15岁时,出世为僧,在大总持寺作为道岳法师的弟子。贞观19年正月,唐玄奘得到御准,在弘禅寺院译经。从事译著的綴文大德九人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安会昌寺的沙门辩机。辩机当时只有26岁,已经以渊博的学识、优雅流利的文采而知名了。因此获选为唯一撰写《大唐西域记》的高僧。偷盗案发时,辩机正在弘福寺从事他的译经工作。

如果小偷盗去的是香炉或文具,就不会有人怀疑,但豪华艳丽的女玉枕头却和高僧没有一点关系。御史台立刻召辩机询问。起初,辩机态度强硬,坚不吐实,但在巧妙而又严格的审问下,终于无法隐瞒,坦白说出这是高阳公主亲自赏给他的东西。事情既然关系到唐太宗的爱女高阳公主,问题就不简单了。官方经过调查,很快就知道了,高阳公主下嫁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后不久,即和辩机发生了密切关系,而且已经持续八九年之久了。

说到房遗爱,他和以学识、识才知名的父亲不同。从小讨厌学问,却有一身蛮力。他借着父亲的威势,成为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的丈夫,因此被封为右卫将军,得到了比其他驸马都尉优厚许多的待遇。只有蛮力的房遗爱,在儒教风行的国度里,等于是不学无术;骄傲、年轻有魅力的高阳公主,对他根本不感兴趣。从一开始就很不满意,从懂事起,高阳公主没有受过指责,在任性、奢侈中长大,但对于一生中最重要的婚姻,却只能由父皇和重臣们安排决定。对象不是功臣,就是他们的子弟。公主,不外是给功臣的一件奖品而已。即使目空一切的高阳公主,对父皇决定和选择的对象,不喜欢,也不能反对。高阳公主气愤之余,从结婚那天起就不接纳丈夫。

婚后不久的某一天,公主和丈夫到长安郊外的公主领地打猎。当时的辩机,住在一处无名的草庵里,正在用功读书。公主累了,想休息休息,房遗爱和侍从就带着公主到草庵这里来,贵人突然造访,辩机放下一切,急急出来招呼。公主见到这位年轻的僧人,立刻两颊绯红。虽然,辩机穿着粗布衣裳,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英俊和饱有学识。敏感地察觉出公主感情变化的辩机,也突然陷入一般男女的烦恼之中,在荒野破旧的草庵里勤奋向学,突然出现了丽如牡丹的年轻贵夫人,用热情的眼光凝视他,这对辩机来说,正如女菩萨显现,来拯救他年轻人的烦恼。当时他只有二十一二岁左右,公主大约是十五六岁。

随从和宦官、宫女们,把携带的帐床等用具,抬进草庵。公主将辩机召进去,两人立刻就任欲火烧身了。这时房遗爱象对女主人尽忠的良犬,怕这件事泄露,以其他随从妨碍"公主休息"为名,全部斥退。自己担任护卫。此后,在房遗爱的护卫下,公主和辩机继续幽会。公主为了报答房遗爱的合作,特别送他两名年轻、美丽的侍女。他们之间生活得很好,两人还彼此互相同情。

公主陶醉在女人的幸福里,她美丽的容貌不需胭脂就散发出玖瑰色的红晕,眼睛闪烁着艳丽的光泽。虽然,这是有夫之妇与犯女戒的憎人所做出的不可宽恕的偷情,但对高阳公主来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恋爱,是使身心都变得生动、兴奋的青春之恋。正因是不可告人的恋情,情火也更为炽烈。继续幽会之后,辩机便感到烦恼多于欢乐,万一事情被揭穿,怕影响学术抱负,使他非常苦恼。但是,一旦与公主相会,美丽的女菩萨的热情,便使他身心皆醉,为此,他宁愿受地狱之苦刑。事后,心理矛盾,又使他痛苦不堪。

被选为无上光荣的译经者,对辩机而言,是心中矛盾的一大救星。他要借这个机会摆脱烦恼,专心致力于这项伟大的工作。在译经的工作中,他比年长于自己的大师们,负责更多的部分,更特别被选为《大唐西域记》的撰写人。就算辩机英才卓绝,如果精神仍为偷情分散,是没有办法完成这项伟大的工作的。高阳公主虽然满怀热情,但为了情人的光荣使命,也只好退让了。公主把玉枕交给辩机,泪水盈盈地看着自己所爱的男人说:"真的,这只是暂时的忍耐,如果从此不能相见,我实在无法忍受,在我们相见之前,就把这个枕头当作是我,每天晚上抱着它吧!"没料想,玉枕却成了奸情的凭证。御史公的奏文送到唐太宗的手里,太宗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立刻下诏,将辩机处以腰斩的极刑。腰斩,就是把赤裸的罪人放在大木板上,从腰间斩成两段,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凄惨的极刑了。

刑场设在长安西市场的十字路口,那里有一棵古老的柳树。围观的群众听说这一次能看到难得一见的腰斩极刑,个个兴奋异常。而且,罪人又是平时高傲神气的佛憎,30岁左右就被视为高憎俊才,居然和天子的千金又是有丈夫的女人偷情破戒的和尚。这就更撩拨起他们如过年过节般的兴奋。当时的佛教以大乘为主,且仅属于知识阶层,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一般民众来说,过分高雅、难解。为求生意兴隆,全家平安或治愈疾病,一般市井小民们都依靠道教或道佛混淆如巫术一般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民众对于身份高的人有悲惨的结局,时常报以掌声,以发泄平时的怨气。辩机处刑时,汹涌而来的群众不断吼叫、揶揄、嘲笑,担任刑场警卫的士卒,几乎喊破了喉咙,忙着整顿秩序。深受玄奘、道宣等其他大乘佛教界高僧期许的才俊,年轻而有学问的僧人辩机,在群众的怒骂和嘲笑里,受尽难以名状的地狱之苦,在惨叫声中断气。

辩机处死后,高阳公主的奴婢数十人被处斩刑,表面上对公主和房遗爱没有处罚,却无限期地禁止公主入宫。公主几乎快发疯了。她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许任何人进去,拒绝吃东西,揪发捶胸,咬破衣服,如疯狂的女鬼,日夜嚎哭。公主所以没有随辩机之后自杀,也没有真正发疯,为的是心中充满对父皇的憎恨,有一天,一定要向父皇报复。这种如鬼般惨厉的决心,才使公主活了下去。不久之后,公主停止了蛰居生活,为了复仇而活着。她的相貌已没有了往日的影子,丰满的脸颊已消瘦,原来洋溢着幸福光泽的瞳孔,如今充满了阴冷凶暴的光芒,时而象鬼火一般闪过,以前的高阳公主已经随着辩机消逝了。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丹阳公主的蠢驸马

《新唐书》中有如下一段记载:“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间,笑焉,为置酒,悉招它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架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


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薛万彻,由于薛万彻不懂得行房之道,公主很不高兴,俩人几个月都不同床。后来这件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来解决。这天唐太宗备办酒席,把他的妹夫(或姐夫)们全部召来大家边喝酒边对薛万彻进行性教育。之后,唐太宗打赌说如果驸马再“阳不胜”的话,他就把宝刀输给薛万彻夫妇。干是,丹阳公主高兴起来,夫妇俩同车返家。

薛万彻是唐初三大名将之一,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左卫将军,召为驸马后,加封为驸马都尉,升官为代州都督。他是个大老粗,率兵破敌破敌不在话下,对夫妇之道却是一窍不通,只好受大家的“教育”,也真是“傻”得可爱。

唐太宗有十九个姊妹,除一人早丧之外,余者皆有驸马。若如《新唐书》所说“悉召”来的话,应该有十八位驸马,再加上十八位公主总共有三十六人,还不算旁听的宫女、太监等人。如此大的场面进行性教育,足见唐朝开放的风尚,只是不知当时薛驸马是不是挺下不来台的。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一)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亲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O1年),年仅十七岁。


关于永泰公主的死因,文献记载,唐大足元年九月,永泰郡主(时李显为庐陵王)因参与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为武则天所杀害。一千多年来史学家无有异议。1982年在永泰公主墓中出土了《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墓石后,遂引起对永泰公主死因的争论。有三种意见:

其一,根据《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论证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中说:大足元年“九月壬申(初四),杀邵王重润(懿德太子)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中宗八女传说:永泰公主“大足中,仵张易之,为武后所杀。”三宗诸子中宗子重润传:“大足中,张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谮重润与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窃议,后怒,杖杀之。”外戚武承嗣传说:武延基“长安初与妻永泰郡主及邵王私语张易之兄弟事,后忿事,语闻,后怒,令自杀。”张行成传:“后既春秋高,易之兄弟专政,邵王重润与永泰郡主窃议,皆得罪缢死。”《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宗为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议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鞠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以上这些记录互相之间虽颇多违异,但可以断定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只是在死的方法(令自杀或缢杀或杖杀)上有异议,但不管采用伺种方法,永泰公主死于武则天之手则无容置疑。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二)

其二,有人根据《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句断言”永泰公主系因病而死”,不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其三,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的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显然,如此狭小的骨盆,即使一般胎儿也“难顺产,……”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

志文中有关永泰公主死因的隐笔一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蛟是蛟龙,喻男性。锷是利刃,古代名剑干将、莫邪有雌雄之分。鸾是凤鸾,喻女性。这句是说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还孤单的生活着。槐火很容易使人想起《周礼》“冬取槐檀之火”的时间观念,但永泰公主出嫁在久视元年(70O)九月,死于大足元年九月,似与冬季的时间无关。所以这里槐火之典,当是取自《庄子》外物篇:“本与木相摩则燃,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纭,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阴阳错行的火焚烧大槐,亦指武延基被杀。柏舟典出自《毛诗·鄘风》、《柏舟》篇,其序称:卫太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作《柏舟》诗,自誓不再嫁。是喻永泰公主守寡这两句总的是说:焚烧大槐树的火即杀武延基的事,虽然没有波及,但她不久亦死去。同时说明永泰公主决不是与武延基等同时遇害的。

二是“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珠胎”即怀孕。前汉杨雄《校猎赋》有“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唐颜师古为之注解说:“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公主怀胎,自然是贵胎、珠胎了。那么“珠”与“月”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认为“珠”与“月”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商隐《锦瑟》诗有“沧海月明珠有泪”句,《昭明文选》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有“月亏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折”句。这里古人把
“珠”与“月”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如此,则永泰公主怀孕,即“珠胎”遇到的不是“月满”或“明月”,而是”月亏”,故“珠胎”不能全,谓之“毁月”。“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永泰(珠胎)被武则天(月亏)所毁了。至于“十里之无香”句,虽不记出处,但中国素有伟人降世其胎异香经宿不散的传说,“无香”自然就有“怨”了。

三是“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句,琼萼即琼花,古代把琼枝玉叶喻皇帝子孙。琼花春天凋谢,当喻永泰公主之早死。双重即二竖(病魔)。其典故出自《左传》,即“成公十年,晋景公病,梦二竖为祟,二竖闻请来秦国良医,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故“病入膏肓”,良医亦无能为力。那么“秘药”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乃是一种不可告人的药。试问,除过“毒鸠”以外,还有什么药不可以告诉人呢?这里志文作者用了更深奥隐晦的笔法,喻“双童”将“秘药”带至“膏了”,致使永泰公主无可救药了。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毒杀的,只是比武延基和懿德太子晚死一些时间罢了,这是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在封建社会也算是皇帝的一种“恩典”。这也就是“自蛟丧雄锷(武延基被杀),鸾愁孤影”,所谓永泰公主的“守寡生活”。
而医学鉴定所谓永泰公主”骨盆狭小”的问题,也不过仅仅证明“骨盆”的“狭小”而已,但断不能就此证明永泰公主是“难产”而死,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明白的。

为什么志文作者不直书永泰公主的死因呢?这是撰写墓志铭的一般惯例,即古人撰写墓志铭有三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故书人之善恶,一般是以典故喻之,直书其善恶者少。更何况志文作者是奉中宗皇帝的命令撰文的。永泰公主死于祖母之毒手,自然作者不敢直言其事,反之,用隐晦之笔法,对中宗来说则并无直接的伤害和难堪。关于志文作者,《新唐书》载:徐彦伯乃善于为文之人,秉笔累朝。武周朝参与选编《三教珠英》;中宗朝以修《则天实录》而受到嘉奖。后来以《南郊赋》一篇,擢修文馆学士,官至工部侍郎。武后时,王公卿士以语言为酷吏所引死(诬陷),徙不可计。彦伯著《枢机论》,以谓“言者德之柄,行之主,志之端,身之文也;君子之枢机,动则物应,得失之见也。可以济身,亦可以覆身,否泰荣辱,一系之能,审思而应,精虑而动,择其交以后谈,则悔吝何由而生,怨恶河由而至,如此乃可以言也,以为戒世云。”这该是徐彦伯秉笔累朝的经验之谈了。既然徐彦伯在中宗朝参与修撰《则天实录》,那么,他对永泰公主的死因当非常清楚不过了。因此之故,他在奉敕撰写铭文时,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清,一方面屈于不能说真情实话的约束,另一方面又不能对永泰公主的惨死表示同情,以致最终发出了“千秋万岁何时晓”的悲叹! 三个同案犯,除史书记载是被武则天杀害的外,由于永泰公主墓志铭的出土,其中永泰公主和武延基两人被武则天杀害得到了证实。所遗憾的是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玉质哀册仅零碎数片,倘若出土玉册完好无损的话,可以肯定的说,懿德太子为武则天所杀害,同样无疑地会在“玉册”中得到证实的。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永泰寺的演变与永泰公主祝发

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座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因站立峰顶可眺望九朝古都洛阳而得名),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禅寺,元朝以后又复名永泰寺,变称永泰禅寺。也有人称永泰寺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变得来的呢?寺与庵与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属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让妹妹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并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余人为尼。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儿、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有练公主塔旁,故名明练寺。

永泰寺之名始见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廿五日,嵩岳寺都维那憎道莹上奏朝廷,说明练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后,因“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练寺从创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经历了185年。

金朝,永泰寺又更为永禅寺,是寺僧标榜自己是佛教禅宗正脉的一种表示。因北宋以后人们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说,这是性别歧视的恶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称永禅寺,当是对这种蕊欲偏见抗争的一种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圆寂后,其门徒为其建塔,塔铭即题为“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

元、明以后,永禅寺又复称永泰寺。这一时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开始的“70字辈”的顺序排名论辈。所以,此时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称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称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圆寂后也归葬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圆公死后,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塔铭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圆公之塔”8字,现在墓塔犹存。

明、清时期,永泰院或永泰庵之名在碑碣、墓塔中再没有出现过,均以永泰寺或永泰禅寺之名沿用至今。

民间传说,佛教僧徒是“男僧住寺,女僧住庵”。受此影响,当地群众也多称永泰寺为永泰庵。其实,“男僧住寺,女僧住庵”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那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寺与庵都是佛教僧侣传法居住的活动场所。历史上的寺与庵,男、女僧人都可以居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之分。所谓“庵”,单从字面意思讲,是僧人居住的小寺庙。但在古代则是僧人对自己居住地方的谦虚说法,也就是说不论僧人的住的房屋有多么豪华或简陋,对外人说起来,均谦称为茅庵或划庵。久而久之,庵就形成一种固定的名称了。如嵩山地区的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广慧庵等,历史上居住的都是男僧。所以说,“男僧住寺,女僧住庵”是没有根本的说法,仅是民间的一种俗称。

关于女僧人的称谓,民间俗称女僧人是尼姑。化教称已出家的女僧人为比丘尼;称信奉佛而未出家,也有法名的女弟子为优夷。《大唐中岳永泰寺碑》中说永泰公主“出俗入道为尼”,说永泰寺是“尼寺”。这说明在唐代永泰寺就已经是比较有名的尼寺了。

永泰寺在历史上先后有明练、永泰二位公主在此出家,其规格之高,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封建社会,皇室的人出家侍佛屡见不鲜。如北周的皇后先后有10人,全部信仰佛教。其中出俗为尼者有6人,好武帝宇文邕的李丘后、宣帝宇文的朱皇后,静帝宇文衍的生母和宣帝的陈皇后、元皇后、尉迟皇后,也都相继走出皇宫,到寺院为尼。因明练、永泰二公主是高居万人之上的“皇室子女”,不需要在人面前谦称自己成住的寺院为草庵茅庵。永泰寺从始建到现在已有1480多年的历史,都是以“寺”自居,世代居住于此的传法僧人都是比丘尼。这在有关永泰寺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写的清清楚楚。

凡来嵩山永泰寺参观的游人都要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永泰公主为什么要放弃宫廷生活而出家为尼呢?笔者综合有关永泰的史料,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为躲避朝廷内部尔虞我诈的斗争,明哲保身而出家为尼。据《魏书·明帝纪》载:“明帝以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即位,二月尊高氏为皇太后,已亥又尊胡充华为皇太妃。三月皇太后出俗为尼,徒御金塘。”永泰公主不知是否太后所生?“八月皇太妃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至正光元年七月侍中元义刘腾矫皇太后诏以帝年已长,敬逊别宫,乃幽皇太后于别宫。”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永泰公主入道为尼,史虽无可考。然观当时朝政,高太后之出俗与永泰公主为尼,都有不安于其朝政之缘故。”据此,当地群众演绎出永泰公主的母亲西宫娘娘陷害东宫娘娘,永泰公主看不惯母亲的奸佞行为,又无可奈何,毅然出家的民间故事。其二是,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永泰公主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而自愿出家为尼,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载:“汉明帝听洛阳妇女阿潘等人出家,为中国女缁(女僧)之始”永泰公主为仿效古人,于下光二年(521年)“出俗为尼”。其三是,永泰公主奉敕出家。永泰公主的父亲宣武帝元恪、哥哥教明帝元诩都在嵩山建有离宫,经常从京都洛阳到嵩山游乐。永泰公主多次随同父、史到嵩山,被嵩岳幽美的环境和宁静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为满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元诩特诏令为妹妹敕建明练寺兼度土庶女等。所以民间盛传,永泰公主出家后的起居丫环侍奉,朝夕为伴,生活费用完全由朝廷供给,连公主用的粉黛和胭脂,都是宫廷送来的。永奉公主也经常把自己用不完的钱粮赈济周围的百姓。因此,嵩山地区广大僧俗对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永泰寺因永泰公主出家而扬名。明代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称,“永泰公主出家为尼是继达摩面壁、神光断臂得法”佛教禅宗中的三件大事,可与“五叶敷荣,千花竞秀与三花之树、五衢之禾相辉应”,“变千古不配矣”。因而历代有许多名人学士到此寻胜访古。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毒杀亲生父亲的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小名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吴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她曾向中宗请求立她为皇太女,权力欲望特别强。她的生活非常奢侈,为了大兴土木工程,抢占民田民房。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她与韦后向中宗进献了有毒的蒸饼,毒死中宗后,又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在这场宫廷政变中。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当与,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死于这场政治漩涡中。

简介: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小名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吴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她曾向中宗请求立她为皇太女,权力欲望特别强。她的生活非常奢侈,为了大兴土木工程,抢占民田民房。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她与韦后向中宗进献了有毒的蒸饼,毒死中宗后,又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在这场宫廷政变中。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当与,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死于这场政治漩涡中。


生平:
  唐中宗李显生有八个女儿,第七女名李裹儿,是中宗被废后,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的。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李裹儿十多岁时,姿性聪慧,容貌美艳,中宗与韦氏对她十分宠爱,自幼听其所欲,无不允许,所以安乐公主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脾气。待中宗被召回到东宫后,武则天看见李裹儿,也格外欣赏她的秀外慧中,遂封为安乐公主。

  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年纪比安乐公主大一岁,常在宫中出入。武崇训常在宫中偷香窃玉,和宫女做下许多风流事情,以致外面沸沸扬扬谣传武崇训上烝祖姑母,传在武则天耳中,觉得太不堪了,便把安乐公主指配与武崇训,以平息浮言。临嫁时贵戚显宦,无不往贺。宰相李峤、苏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问等都献入诗文称颂。其实安乐公主与武崇训已在暗中勾搭上了。下嫁以后不出六个月,安乐公主便产下一男婴。

  不久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复位,安乐公主渐渐地恃宠而骄,权侵天下。由于中宗长期被废于房州,韦后和他共过患难,中宗在房州时曾对她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中宗复位后对韦后很放纵。韦氏效仿武则天,当中宗视朝时,也在御座左侧隔幔而坐。桓彦范劝谏中宗说:“牝鸡司晨,有害无利,请皇后专居中宫,勿预外事。”中宗却并不理睬。

  武崇训的同族兄弟武延秀姿度闲冶,且在突厥数年,通晓番语胡舞,比武崇训年轻英俊,常进驸马府闲谈。安乐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块儿说笑。武延秀见这安乐公主长得真是天姿国色,便一心一意地在这公主身上用功夫。安乐公主看他既威武又英俊,还寻欢献媚,便也把持不住,二人在背地里结下风流私情,终日在府中打情骂俏,合府上下只有武崇训不知情。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他经常遭受到韦后的排斥、太平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戏弄,而自己无权无势,只得忍气吞声,但暗地里却积蓄势力。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李重俊甚为不平,神龙三年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缪担敝镂ず笥氚怖止鳎蛳啻拥挠鹆志垢辏涫О埽钪乜”簧薄?br/>  武崇训在李重俊的叛乱中被杀死,安乐公主便乐得与武延秀共叙幽欢,武延秀骤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尽力,沉浸在温柔乡里。渐渐的二人明目张胆起来,公然与夫妇一般同起同卧。中宗闻知,索性将安乐公主许配武延秀。韦氏见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欲火,后来竟迫令武延秀侍寝,居然母女同欢。

  安乐公主与中宗的另一个女儿长宁公主竞相大兴土木,广建宅第,并在装修的奢侈豪华等方面互相攀比,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完全模仿皇宫,甚至精巧程度上超过了皇宫。中宗在金城坊赐宅给安乐公主,穷极壮丽,国库为之空虚。长安有一个昆明池,是西汉武帝时开凿的,安乐公主嫁出宫去,心中常记念昆明池畔的风景,便仗着中宗宠爱,请求把昆明池赏给她,划到驸马府园地中去。中宗拒绝说:“昆明池自从前代以来,从不曾赏人,朕不能违背祖宗成例。况池鱼每年卖得十万贯,宫中花粉之资,全依靠它。今若将这池赏给你,会使妃嫔们失去颜色。”

  安乐公主心中十分懊闷,于是自行强夺民田,开凿了一个大池,取名为定昆池,隐隐有超过昆明池的意思。池边草木风景,全照昆明池一样。池中央仿华山堆起一座石山,从山巅飞下一股瀑布倒泻在池水里。另辟一条清溪,用玉石砌岸,两岸琪花瑶草,芬芳馥郁,溪底全用珊瑚宝石筑成,在月光下照着,分外清澈。飞阁步檐,斜桥磴道,衣以锦绣,画以丹青,饰以金银,莹以珠玉。落成的这一天,满园点缀着灯彩。到了夜间,树头灯光闪耀,好似天上繁星。沿池造着许多亭台,招集了许多渔户、猎户住在那里,公主自己也打扮成渔婆猎户的形状,在池上钓鱼或在山上打猎。

  安乐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佛寺中,造了一座百宝香炉。炉高三尺,开有四门,架四座小桥,雕刻着花草、飞禽、诸天、伎乐、麒麟、鸾凤、白鹤等,炉身嵌着珍珠、玛瑙、珊瑚、宝石、车磲、琬琰,用钱三万,府库历年储藏为之一尽。她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采百鸟羽毛织成。此裙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其本色,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旁看是另一种,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后来益州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备,神奇而不可思议。

  安乐公主开府置官,势倾朝野。她把国家官爵分别标定价格,县长若干,刺史若干,公开兜售,价款缴足,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纳钱三十万,便由公主立降墨敕授官。一时所授官职竟有五六千人。安乐公主常常自写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中宗爱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写些什么,签名了事。因此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常有土豪劣棍,走了安乐公主的门路,忽然诏书下来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门不知,中宗也莫名其妙。

  安乐公主自幼儿养在武则天身旁,很羡慕武则天独断朝纲的做法,便异想天开要做皇太女。中宗抚着公主的脖子开玩笑说:“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安乐公主便天天在背地里怂恿韦氏,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韦后因中宗体弱多病,便自行开始独断独行,气焰一天盛似一天。而中宗终日躲在宫中,找几个美貌的宫女调笑解闷,所有军国大事,全听韦后一个人主持。

  一天安乐公主忽发奇想,想起南海泥洹寺里佛像的五绺须,是以东晋谢灵运的真须装的,于是打发黄门官去将佛须一齐割下来,寺僧根本就不敢阻拦。原来晋朝时候的谢灵运须髯很美,他自己也十分珍爱,每晚临睡时候,便用纱囊装起来。后来,谢灵运被杀临刑的时候,便自愿把须髯割下来,施给泥洹寺僧,为装塑佛像之用。那寺中僧人,每见有人来随喜,便得意地将佛须指示与人看,如今见安乐公主把佛须一齐割去,心中万分痛苦。到了端午节,公主妃嫔都聚集在昆明池盛宴斗草。正斗得热闹,安乐公主忽然拿出谢灵运的真须来,众人都万分惊诧。

  安乐公主的儿子,只有八岁。一天韦后把孩子抱在膝上,下手诏拜为太常卿、镐国公,食邑五百户。中宗见韦皇后擅自做主下旨,不把他放在眼中,当时便拦住韦后的手诏说:“且慢下诏!待朕回宫去,再做计较。”韦后听了,冷冷地说道:“什么计较不计较?陛下在房州时候,不是说将来一听妾所为吗?为何如今又要来干涉呢?”中宗心中愈觉耐不住了,便一句话不说,传旨起驾回宫。韦后早已不把中宗放在眼中,见中宗负气回宫,也毫不惊惧,在安乐公主府中饮酒作乐直到深夜。

  不久,许州参军燕钦融上言:“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为奸,谋危社稷,应亟加严惩,以防不测。”中宗面召燕钦融诘问。燕钦融以头叩地高声而言,神色毫不屈服,唐中宗默然不语。燕钦融才步出朝门,便由韦后的手下宗楚客擅令骑士,把他用锁链拿回,掷于殿庭石上,折断颈项,立时毙命。中宗未免动怒,查问此事为宗楚客指使,不禁恨恨地对那些骑士说:“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听说后十分恐惧,怕皇上会杀了自己,也思来想去,还是入宫告诉韦氏说皇上已有变志。韦氏正因前次中宗负气之事而耿耿于怀,而且韦后又私通马秦客、杨均,担心事泄而招大祸;安乐公主则希望韦后临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联合起来,计议毒死中宗。韦氏亲自制饼,把毒药放入馅中。待饼已蒸熟,听说中宗在神龙殿查阅奏章,便令宫女携饼去给中宗。

  中宗最爱食饼,伸手取了便吃,一连吃了八九枚,还说是饼味很佳,不料过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乱滚。内侍急报韦后,韦后徐徐入殿,假意惊问。中宗已说不出话,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数刻,身子不能动弹,两眼一翻,去了另一个世界。

  韦后如愿已偿地临朝听政,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宗楚客与武延秀及韦族诸人,共劝韦氏仿效武则天的故事,并除去相王李旦。谁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动手,带领羽林军夜入玄武门,肃清宫掖,尽杀韦姓诸人。韦后疑惧之下逃入飞骑营中,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将其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深居别院,还不知外面的事变,正在对镜描眉,一个少年美貌男子在一旁陪侍着。突听得后面一响,正要回头看,后颈忽觉暴痛,惨呼一声便倒地而死。


相关资料:

  《旧唐书》记载:“武崇训为安乐公主婿,即延秀从父兄,数引至主第。延秀久在外域,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做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安乐公主的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但在唐朝宫廷里却很普遍。李唐皇室源自突厥,而非汉族,对此,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之中已有详细论述。正因为出自胡夷,在婚恋问题上,李唐皇室也继承了胡夷之风,显得过于自由乃至放纵。在唐代的宫廷中,后妃、宫女都不回避外臣,甚至可以亲近接交,不拘礼节。比如中宗皇后韦氏和妃子上官婉儿与大臣武三思私通,中宗却不以为怪。洪迈在《容斋三笔》中说:“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讥也。”朱熹也曾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朝公主豪侈、骄纵者有之,专横、淫荡者有之,妒悍、残暴者也有之,公主不修妇礼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并不少见,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唐语林》记载唐宣宗时,还以安乐公主作为反面教材:“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又降御札勖励,其末曰:‘苟违吾戒,当有太平、安乐之祸。汝其勉之!’”

  据《太平广记》:“唐景龙年,安乐公主于洛州道光坊造安乐寺,用钱数百万。童谣曰:‘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后诛逆韦,并杀安乐,斩首悬于竿上,改为悖逆庶人。”所谓预兆固不可信,但安乐公主的结局确实是她自己的胡作非为所酿成的。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醉打金枝的故事

唐朝功臣郭子仪第六子郭暧被代宗招 为驸马,娶升平公主为妻。升平公主 自恃金枝玉叶,处处以皇家宫规、君 臣大礼管束制约丈夫。郭暧虽心有不 满,但也无可奈何。一天,郭子仪做 寿,郭暧兄嫂因升平公主不来拜寿, 戏嘲郭暧惧内。郭暧气愤之下,回宫 与公主评理,并打了公主一掌。公主 大怒,回家向父王、母后哭诉,要求 惩罚郭暧为她出气。代宗和皇后了解 小夫妻争吵原因后,责备女儿不该不 去拜寿。但公主不肯认错,一味撒娇 。代宗假意认真,要斩郭暧为她出气 ,吓得公主反而没了主意。郭子仪闻 知郭暧打了公主,绑子上殿请罪。代 宗不愿为儿女私事伤了君臣和气,不但赦免郭暧过错,并晋升其官职以示 器重,而且责令公主为公公拜寿赔礼 。最后,代宗宣谕免除小夫妻之间的 一切宫规和君臣大礼,劝导小夫妻和 好如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文成公主进吐蕃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担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又打了个大胜仗。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金城公主的故事

汉藏两族结姻缘

西藏吐蕃王朝时期,赞普赤德祖赞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长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临人间,因为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给他取名"姜擦拉温",意思羌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孙。王子渐渐长大,到了该取亲的年龄了,赞普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选王妃之事。言道:"先祖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娶大唐之女文成公主为妻,使两国和睦相处,使吐蕃繁荣稳定。今王子长大成人,应有一美丽贤慧的姑娘作其妃子。我闻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美而娴,故欲娶之"。于是派使臣携重礼前往长安请婚。唐中宗看过奏函和聘礼,决定将金城公主许配给吐蕃王子,金城公主知道后,不知是喜是忧,吐蕃遥遥千里,远离家乡,更不知王子人品如何。幸好公主有一面宝镜,可照未来和远方的事物,她从镜中看到吐蕃雅砻河谷美丽富绕,王子神俊。于是满心欢喜答应嫁给姜擦拉温。

公主悲伤摔宝镜

金城公主带着皇帝的嘱咐,带着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发生了。吐蕃王臣、百姓听到金城公主要嫁到吐蕃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善擦拉温他骑上骏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前去迎接金城公主。谁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马奔驰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命丧黄泉。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突然心绪烦燥,就拿出宝镜观看,谁知镜中原来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头。公主迷惑不解,内心悲痛,不觉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就是青海境内的日月山。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金城公主心想即已嫁到吐蕃,虽然王子死了,怎可再回故里,更何况父皇再三叮咛,一定要为汉藏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做些事情,于是到了吐蕃并嫁给了赞普赤德祖赞。

公主痛失小王子

后来,金城公主生了一个儿子,赞普听到喜迅,急忙从外地赶回。不料,他回来时,金城公主的儿子被纳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抢去了。当喜登来抢婴儿时,金城公主又气又急,哭着喊到"这是我的孩子"。同时还拿有奶的乳房证明,谁想到,纳囊妃子早已存心抢孩子,事先在乳房上涂了药,也挤出奶汁来,因此闹得大家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谁生的。最后,还是被纳囊妃子恃强抢去了。为了判断孩子到底是谁生的,赞普想出了个办法,把孩子放在宫殿的另外一头,让两个妃子去抱,谁先抱到,孩子就是谁的。金城公主拼命先跑到那儿,把孩子抱到怀中,喜登后到,见孩子被金城公主抱去,又急又恨,心想:孩子死就死了,也不能让你抱去。便不管死活地向公主怀中去抢。扯来扯去,金城公主害怕把孩子抢伤了,便大声说:"孩子本是我生的,你这泼妇,别把孩子抢伤了,让你抱去吧。"就这样,孩子被喜登抱走了,大家看在眼里,心里也就清楚了,但纳囊家族权大势众,谁也不敢明说,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小王子明辩亲舅舅过了一年,王子已经周岁了,要举行庆祝会,赞普心想要趁这个机会,判明王子的亲生母亲。于是,就把汉族亲友和纳囊氏亲友都邀来参加,等大家坐定,赞普拿起一只金杯,杯中盛满美酒,然后交给王子,并说道:"把这杯美酒献给你的真正的舅家亲,由此来判谁是你的亲生母亲。"纳囊家族的人手中拿着各种令孩子喜欢的东西逗引小王子,但小王子连看都不看一眼,说道:"赤松德赞我是汉家的好外甥,纳囊家族怎能当我的亲舅舅!"说完,举起酒杯,坚定的走向汉家舅亲一边。金城公主见此情景,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连声叫到"我的好儿子",小王子终于回到金城公主的怀抱。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唐朝外嫁的公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王朝,在“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的背后,也有众多和亲公主的默默贡献。她们之中以文成公主的名气最大,但多数人却不为人所知,我们从新、旧《唐书》中摘录了她们的芳名,让我们感念她们为了国家、家族的利益所做出的牺牲。 

贞观十年,南阳公主下嫁突厥人阿史那社尔 
贞观十三年,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可汗诺葛钵 

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琅琊公主女段氏嫁吐蕃禄东赞;九江公主下嫁突厥人执失思力;临洮县主嫁铁勒族人契芯何力;定襄县主嫁突厥阿史那忠 

神龙三年以雍王李守礼女为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 

开元五年,以辛景初女为固安县主嫁于奚首领饶乐郡王大酺;一般宗室女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失活 

开元十年,以馀姚县主女慕容氏为燕郡公主下嫁奚首领李鲁苏 

开元十四年,以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下嫁契丹广化王李召固;以甥女韦氏为东光公主下嫁奚奉诚王李鲁苏 

天宝四载,以外孙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怀节;以外孙女杨氏为宜芳公主下嫁奚李延宠 
远不止这些,还有唐高祖的亲生女衡阳公主<李世民的异母妹妹>也外嫁了,唐德宗的亲生女咸宜公主下嫁回鹘可汗,等等,她们应该被大唐盛世的光辉灿烂所记住,她们才是真正的高贵的公主,而不是去渲染太平和安乐.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一位公主死后的冤案(1)

同昌公主温文娴雅,既不放荡骄纵,也不结私弄权,只因体虚多病而年华早逝,却不料无端地给朝中留下祸患。因为她的死,二十多位御医惨遭斩刑,亲族三百余人牵连入狱,朝中数十位大臣横遭贬谪,弄得朝廷中一时乌烟瘴气。而造致这一切的原由,竟然是她皇帝父亲的一片爱心。


唐懿宗李漼共有八个女儿,同昌公主居长,也是最受懿宗疼爱的一个公主。同昌公主闺名李梅灵,母亲是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在李漼为郓王时,郭氏是郓王府中的一位待姬,因美俏绝伦,蒙郓王垂青,生下了女儿梅灵;李漼贵为大唐天子后,水涨船高,郭氏被封为淑妃,梅灵则成了同昌公主。同昌公主从母亲身生禀受了天生丽质,明眸秀靥,玲成可爱,而且性格温顺,善解人意,从小就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母亲郭淑妃也不出老,与二八佳龄的女儿站一起,竟象两朵娇艳的姊妹花,有了这两朵花儿,唐懿宗心满意足,朝事之余,几乎全部时间都与这母女俩腻在一处,据笑逗趣,乐不知疲。

毕竟女儿大了不中留,唐迹宗无论怎么钟爱同昌公主,也不能把她永远留在身边,咸通七年秋天,在皇父的百般不舍中,同昌公主还是离开了皇宫,嫁进了名门之后,新科进士韦保衡府中。出嫁时,唐统宗赐下的嫁妆简直可以在韦驸马家开一个百宝库,有水晶云母、琉璃玳瑁、犀角象牙、装翠宝石等不计其数,更有衡世罕见的金龟、银鹿、金表、银粟、如意枕、鹤鹊枕、龙凤帐、九玉钦、琴瑟幕、文布巾、火蚕衣等,至于金银钱币、缓罗绸缎和豪华家俱器皿,则更不在话下。这些东西搬到韦家后,韦家原本宽敝的府第竟装摆不下,只好请来工匠,日夜扩建府第,才算把这一切安置下来。唐懿宗对同昌公主的宠爱,就此可见一斑。

韦保衡娶了这金枝玉叶的妻子,算是三生有幸,沾尽了光彩。两年之中,几乎不停的升迁,由翰林学士开始,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缺身于宰辅的高位了,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妻子,确切地说,是有一个好岳父。

同昌公主本身也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宜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刁蛮任性。韦家见娶进了这么一位能给自家带来无限荣耀和好处的高贵媳妇,自然上上下下乐不可支,在生活上尽量安排得极尽奢华、舒适,以免亏待了公主。出入有车辇,行止有仆人,简直不让她走动一下,生怕累着她、摔着她;吃的是难以想象的山珍海味,一道日常菜“灵消炙”,就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烹制出来的,吃一回就不知要斩杀多少喜鹊和肥羊,而这还算不了是顶好的菜;喝的则更为讲究,如玫瑰露、凝霜浆、桂花酒,真是数不尽数,单说“玫瑰露”一样,必须是清晨在盛开的玫瑰花上收集的露水,十几个人一早晨才能收到一小瓶,而同昌公主一口就喝下了;穿的则是珍珠衫、狐白裘、火蚕衣,据说“珍珠衫”夜里能发光照亮周围三尺远的地方,“狐白裘”则夏日炎炎可着裘衣消暑,“火蚕衣”则冬日凛冽能穿单御寒;外出时乘的是“七宝车”,行走起来风驰电掣,而车内却不感颠簸,且阵阵异香飘逸,车过半日不散。

这么一种人间少有的景况下生活,同昌公主却并不舒畅,因她自幼体弱,在韦家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玉体自然消受不了,反而养出许多病来。三天两头倒卧病榻,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韦家老老少少,他们到处寻访名医奇药,不惜巨金全力保住这棵庇荫大树。什么白猿骨、红蜂蜜、雪山莲、灵芝草等稀奇贵重药吃了不少,宫中数十个有名的御医也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同昌公主的病始终未见好转,拖到咸通十一年初秋,可怜的玉人儿同昌公主终于撒于人寰。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一位公主死后的冤案(2)

如花似玉的皇家公主,活灵鲜透地嫁进韦家,还不到四年时间,就竟然香消玉殒,这可急坏了韦家的人,他们顾不上哀悼死去的同昌公主,而是全家聚首商议对策。为了摆脱责任,韦家派驸马韦保衡到宫中禀报公主死讯,韦保衡一副伤心欲绝的神情,一边婉述公主临终前的情形,一边痛斥御医们诊断不当,误投药石。


唐帮宗猛听得爱女的死讯,简直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哀痛中,对驸马的话全单照收,把女儿的死一骨脑地归责于御医头上。当即,唐游宗宣旨上朝,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下旨将翰林医宫韩宗邵等二十几个给同昌公主诊治过疾病的御医全部斩首。二十几颗头颅含冤落地,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牵连获罪,全部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唐懿宗悲痛之中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为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皇帝此举引起了众人的不满,终必给朝廷带来灾难。虽然二十几位御医已死不能复生,但那三百多位御医的亲族如果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不平的民心。于是刘瞻召来谏官,怂恿他们上奏进谏,据理力争功谏懿宗;无奈这些谏官们都深知额宗喜怒无常的脾气,在这个时候进谏,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所以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刘瞻见这帮人无用,只好亲自以宰辅的身份向统宗启奏道:“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宗邵等人为公主疗疾之时,唯求疾愈,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人力难以回天,致此悲局,实可哀矜。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还当居安思危,安抚天下民心。伏愿陛下少回圣虑,宽释牵连者!”

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然而唐部宗已认定是御医药杀了爱女,决不肯宽容他们的家族,因而对刘瞻的话十分不悦,但碍于他宰辅的身份,总算忍着没发作,对他的启奏却置之不理。

见没有结果,在第二天上朝时,刘赡又联合了京兆尹温璋犯颜直谏,措辞更加激烈。这下惹怒了唐帮京,他大声叱责二人的犯上,当即降旨,刘瞻调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三日内离京赴任,免得他们再在朝堂上啰嗦个没完没了。

温璋是个性情耿直的有才之臣,被贬南蛮之地,着实心有激愤,叹道:“生还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唐帮宗听到温璋的死讯,还狠狠地说:“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驸马韦保衡已经大权在握,他与另一宰辅路岩串通一气,罗织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把刘瞻的门生故旧三十多人,一骨脑地贬往遥远荒僻的岭南。为了进一步压制刘瞻,以防再生事端,韦保衡又与路岩合谋,硬说是刘瞻与御医同谋,乱投药石害死同昌公主;昏庸的懿宗竟也信以为真,又把做荆南节度使的刘瞻贬为康州刺史。

为了同昌公主的死,唐敢宗在朝廷里折腾了好几个月,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待这一切稍稍平定下来之后,懿宗才想到为爱女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陵墓自然是十分豪奢壮观,陪葬的服饰器活更是琳琅满目,填满了墓坑,送葬场面之大,绝非历代公主可比。

只因天年有限,一个美丽娴雅的同昌公主过早离开了人世,谁知作为父亲的唐懿宗竟以这种方式悼念亡女,杀死二十余御医,关压三百多亲族,数十忠臣流放异地,把个朝廷内外搅得沸沸扬扬,怨声载道。同昌公主若地下有知,难道不会伤心不已?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思虑深远的政和公主

政和公主,肃宗第三女也,降柳潭。肃宗实干宫中,女代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天宝末,蕃将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为优,因使隶乐工。是日,遂为假官之长,所为植者,上及侍宴者笑乐。公主独俯首颦眉不视.上问其故,公主遂谏日:“禁中侍女不少,何必须得此人?使阿布思真逆人也,其妻亦同刑人,不合近至尊之座;若果冤横,又岂忍使其妻与群优杂处为笑谑之具哉?妾虽至愚,深以为不可。”上亦悯恻,遂罢戏,而免阿布思之妻。由是贤重公主。


本篇选自唐赵璘《因话录》卷一。《因话录》六卷,多记朝廷典故、唐人故事,有些记载可与史传相参证。封建社会“一人犯罪,诛连九族”。蕃将阿布思伏法,他的妻子就被投入掖庭为优。政和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却能够识大体,思虑深远,由于她的规谏,犯人阿布思的妻子得以免罪。

宗:肃宗李亨,公元七五六——七六二年在位。 降:下嫁。 女优:女戏曲演员。假官戏:即加官成,亦称参军戏,是一种戴面具表演的戏剧。 绿衣:演员穿的衣服,是扮演官员穿的一种服装,后改穿红袍。秉简:执笏。笏(hu互),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持的手板,用以记事。 参军:戏剧角色名。桩:主角的意思。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756 年)。 掖(ye业)庭;皇宫中的旁舍,宫嫔所居的地方。这里是指分在宫中做奴婢。 隶:归属。乐工:为宫庭服务的乐师。 俯首:低头。颦(Pin贫)眉;皱眉。 至尊:皇帝,这里指唐肃宗。 冤横:冤死。 上:指肃宗。悯侧:怜悯,痛惜。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喝下孔雀胆的公主(1)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六二年),明玉珍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四川全境后,派遣部将明二进取云南,一路长驱直入,逼近昆明。梁王震惊。幸得大理总管段功率队来援,把明二追出境外。 梁王的丞相车力特穆尔,闻报明二兵败,怕这功劳全被段功得去,急忙召集亲信矢拉等人,率领一队元兵,随后赶来。


车力特穆尔赶了一程,见路旁有一个受了伤的农民军将领,头盔和铠甲上都有“明二”两个字的铭章,以为这人真是明二,不禁喜出望外。他正要回去报功,恰巧段功把明二追出了七里关,回师走到这里。 车力特穆尔洋洋自得,夸耀自己活捉了明二。段功上前看了看说:“丞相,你中了明二‘金蝉脱壳’之计了。明二已经四十多岁,可是这个人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哪。”车力特穆尔还有些不服。

经过仔细盘问,才知这人是建昌酋长的儿子名叫阿黎。原来明玉珍另外还派遣了一支大兵攻打建昌,阿黎的父亲叫他到各蛮洞去求救,没想到在路上被明二捉住。 当明二被段功追得紧急的时候,他见阿黎腿上受了重伤,便把他装扮起来,冒充自己,以做缓兵之计。车力特穆尔落了一场空欢喜,恼羞成怒,拔剑要杀阿黎,却被段功拦住,把阿黎带走了。

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听说段功的人马得胜回来,梁王和王妃都要出城迎接,她心想:要是没有段功,我们全家的性命怕是都保不住了。她怀着极度兴奋和感激的心情,决定去欢迎段功。 这时正是春三月的季节,桃李花盛开,各色芍药也含苞待放。阿盖叫侍女继宗、继秀采集花束,准备献给段功。

阿盖兴冲冲地来到通济桥前,听得远远传来军号声,继秀张望了一下,神情又紧张又高兴地说:“好一大队人马呢,一定是段总管到了!” 阿盖的异母弟弟——穆哥王子也赶来了。他喜欢得又蹦又跳,同姐姐一起迎上去。谁知到了跟前一看,却是车力特穆尔和王妃忽的斤,鬼鬼祟祟地也不知在说些什么。阿盖和穆哥十分扫兴。

车力特穆尔一看见阿盖,就满脸带笑地说:“啊,公主,这些花可是送给我的吗?”阿盖把脸一沉,庄严地答道:“对不起,我是准备送给那真正把敌人赶走了的英雄!” 车力特穆尔厚颜无耻地“嘿嘿”了两声说:“那你是准备送给段功的啦?也好,我倒不稀罕这些一晚上就会凋谢了的鲜花,我倒稀罕你这朵起死回生的押不卢花呀。”说罢,他又哈哈地狂笑了几声。

王妃陪着车力特穆尔到庙里休息去了,穆哥鄙夷地望着他们走去的背影,哼了一声说:“捉迷藏去啦。”阿盖急忙制止他说:“阿弟,你这样乱说,妈妈知道了,会要你的命!”“我不怕。她老是虐待你,还欺负爸爸。” 远远又传来军号声和人马的杂沓声。穆哥高兴地说:“这回一定是段总管来了!”他见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柏树,就几下子爬上去,向远处眺望,惊喜地喊道:“是段总管!爸爸他们都来了!”

梁王和段功越来越近了。梁王一眼瞧见树上的穆哥,吃惊地说:“别往下跳,弄不好,会跌断脚骨的。”他回头问大家:“你们谁把他接下来吧!” 段功应声向前,张开两臂,穆哥一下子跳进他的怀里,紧紧抱住段功的脖子,不肯下来。众人看着这英气勃勃的段功和天真活泼的穆哥,不禁一阵欢笑。

段功放下穆哥。阿盖手持花束,羞答答地欲前又止。穆哥笑着说:“姐姐,你既折了来要送给段总管,又怕什么呢?来,我替你献花。”他说着把花接过来,献给段功。

梁王奏拜段功为云南省平章政事,并设宴为段功庆功。席间,他盛赞段功的功劳。段功谦逊地说:“这次的胜利,要不是因为明二军中缺粮,部下乱抢乱杀,以致失掉了民心,我们是无法取得的。”梁王颇不以为然。 梁王知道段功的妻子已在三年前去世了,留下一儿一女,无人照管。为了报酬段功的功劳,他决定把阿盖公主许配段功为继室。阿盖在旁听了,羞得满脸绯红,低着头跑出去了。

车力特穆尔见梁王要把阿盖许配给段功,心中暗自着急,他眉头一皱想出一个主意,便故作镇静说:“今天双喜重重,实在是值得庆贺。不过,这项婚姻,是和我们天朝的律法有点抵触——蒙汉是不通婚的。” 一伙廷臣也随声附和。梁王驳斥他们说:“我们蒙古人是夏禹王的苗裔,蒙汉本来就是一家,自汉朝以来,我们的可汗就同皇室通婚,历史都有记载,怎说蒙汉不通婚呢?”一席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梁王还封段功得力的部将杨渊海为参政,并请他做个现成的媒人,择吉举行婚礼。 在结婚这天,平章府悬灯结彩,彭乐齐鸣,人人喜气洋洋,只有车力特穆尔这条想吃天鹅肉没有吃到口的毒蛇,心中暗恨段功。 婚后,段功把女儿羌奴和儿子段宝由大理接来昆明。阿盖待他们象新生儿女一样,每天除料理家务外,一有工夫,就教他们读书。段功见阿盖这样贤淑,心中着实快慰。

一天,天气晴和,段功陪同梁王来检阅队伍。但见军容整齐,威武雄壮,梁王赞不绝口;可是他内心里却升起一团疑虑,担心段功一旦变了心来夺他的江山,那可怎么好呢? 段功自和阿盖结成夫妇,他一直幻想着蒙汉联姻,成为一家,可以使老百姓相安无事,过太平日子了;可是残酷的现实使他的幻想破灭了!原来有一天,他看见一伙元人官吏,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他非常恼火。

段功实在忍无可忍,便令士兵把这些坏蛋逮捕法办。这一来,更进一步激起这些贪官恶吏对他的仇恨。 车力特穆尔一心想除掉段功,便时常向梁王进谗,说段功有野心,但见梁王还有些犹疑,他急不可待,便与侍医铁知院和尚密谋,如何除掉段功。 车力特穆尔又悄悄进宫,把他所定的阴谋诡计偷偷告诉了王妃,并说了一大堆甜言蜜语,骗取了王妃的同情,准备在梁王做寿的那天,就动手照计行事。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梁王的生日。段功准备进宫拜寿,可是杨渊海回大理去备办寿礼,已经去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回来,段功只好备了些寿桃乳饼,同阿盖带着一双儿女,进宫拜寿。 阿盖一到宫里,便领着羌奴先去拜见王妃。王妃见羌奴生得又伶俐又美丽,十分喜人,就取来一个金锁如意,给羌奴带在颈上。

梁王大摆宴席,招待来宾,他见女儿女婿一家人都来了,十分高兴。正在开怀畅饮,王妃突然站起来,说自己酒喝多了,有点头痛,要回去休息。她向车力特穆尔使了个眼色,就离席走了。 王子穆哥不能饮酒,枯坐无味,便找出钓竿,要同段宝去钓鱼。阿盖怕他们失足跌进池里,便也带着羌奴和继宗、继秀随后跟去。

王妃回到卧室,远远望见车力特穆尔喝得有点醉的样子,脚步踉跄地走来。她忙把两个宫女打发出去,告诉她们:“假如王爷有出来的模样,赶快来报告我。” 车力特穆尔一进门就说:“我把你要的东西弄来了。”王妃叫他小点儿声,还小心地向四下望望。

车力特穆尔从怀里取出一个小瓶,说这是铁知院替他找来的砒霜,叫她撒在段功送来的寿桃乳饼上,毒死穆哥,他们除掉段功的计划,就算成功了。 王妃一听要毒死自己亲生的儿子,究竟母子连心,有些难过,一时又拿不定主意。 车力特穆尔显出很亲昵的样子,低声说:“穆哥死了,王爷一定会疑心段功,既可借此除掉段功,日后这王位又可落到你刚生的小王子名下。”说着又凑近一步:“小王子很像我,那一定是我的骨血呀。”王妃才破涕为笑。

就在车力特穆尔和王妃窃窃私语的时候,阿盖的侍女继宗恰从廊外经过,见他俩人鬼鬼祟祟,心中起疑,便隐身在竹林里偷听起来。 这时,两个宫女匆忙地跑来报告:“王爷已经离席,同段总管一起来了。”王妃叫她们再去探看。 时迫事急,王妃忙从橱里取出段功送来的寿桃乳饼,车力特穆尔把砒霜洒在上面,就慌慌张张地逃走了。这些情形被继宗看了个清清楚楚。

阿盖正在看着穆哥和段宝在池边钓鱼,继宗喘吁吁地把一切情况向她报告了一遍,阿盖大吃一惊。但因事关重大,又涉及到后母的隐私,她不得不慎重从事,便嘱咐继宗,不许向任何人泄漏。 梁王和段功边走边谈,当谈到外面情况时,段功很愤慨地说:“有些官吏实在是太不成话了,骄横霸道,把老百姓看成奴隶牛马,任意敲诈勒索,……”梁王还有些不相信。

段功把前几天自己亲眼目睹的事告诉了梁王,很忿恨地说:“这些贪官污吏简直是官土匪,任意奸淫虏掠,草菅人命,老百姓真是有苦无处诉啊!”王妃在旁听着很有反感。 这时,阿盖带着羌奴、段宝同穆哥一起进来了。梁王一见段宝,就爱抚地摸着他的头顶,从耳上摘下一对玉耳环,赐给段宝。

段功还要到大营去检阅队伍,就站起来向梁王告辞。阿盖说羌奴、段宝每天下午也要睡午觉,叫段功把他们先带回去。穆哥闹着要跟段宝一块去玩,被王妃叱止住。 阿盖说:“小弟,我把他们送出去,就回来陪你玩。”又低声嘱咐他不要乱吃东西,才走出去了。梁王见穆哥急得要哭,就从腰间解下一把短刀说:“这是世祖忽必烈传下来的波斯刀,是我们传家之宝,就送给你吧。”

梁王见穆哥仍无喜色,便叫王妃给他取些乳饼吃。穆哥连连摇手说:“不、不,姐姐给我说过,叫我千万不要乱吃东西。”王妃哼了一声,沉着脸说:“你就只晓得你姐姐。你给段功做儿子去吧!不识抬举的东西!” 穆哥一见王妃发火了,连忙接过乳饼。王妃说:“这是你姐夫姐姐送来的东西,吃了总可以心满意足的啦。”穆哥恨恨地说:“我吃,我吃。吃了叫我死,我也心满意足。”
淡淡。懒懒的

ZxID:596606


等级: 内阁元老
云のむこう、约束の场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6-12 0
喝下孔雀胆的公主(2)

阿盖送走段功就急忙赶回来。她听穆哥说吃了王妃给他的乳饼,不禁惊叫:“啊!阿弟!你怎……”她有千言万语,但一句也说不出口。 穆哥腹痛得一时比一时厉害,梁王十分惊惶,想抱起穆哥,王妃却一把将穆哥夺过去,号咷哭诉起来。梁王忙叫人去请丞相车力特穆尔和侍医铁知院来。


穆哥死了!铁知院检验了一阵,确是中毒无疑,但不知是吃了什么东西。王妃接过来说:“是段平章送来的乳饼,我给他吃了两片,不一会儿就成了这个样子。”说罢又大号起来。 车力特穆尔故作不解地说:“段平章送来的东西怎么会有毒呢?”铁知院叫把寿桃乳饼取出来,见上面有一层白粉,便说要是面粉,一烧就焦,假使是砒霜,一烧就不见了。他放在火上一烧,果然是砒霜。

梁王心想:这些寿桃乳饼是段功送来的,是王妃亲手收下的,难道王妃还肯下毒害死亲生的儿子?他断定放毒的是段功,要立刻派人去捉他。车力特穆尔说:“王爷,段平章是有兵权的人……”劝他不可造次。 车力特穆尔又向梁王进谗,说段功有野心,和农民军暗通消息,想要害死梁王全家,好并吞云南。梁王问阿盖这些事她是否知情?阿盖的思想激烈的斗争着:是说还是不说呢?心中异常悲苦。

梁王见阿盖闷声不语,越发恼火,要她把这些有毒的乳饼通通吃掉。阿盖悲愤到了极点,她情愿陪穆哥一道死,便拿起乳饼,正要吞吃,被车力特穆尔一把夺走。 车力特穆尔抢过乳饼,匆匆跑到池边,连盘子抛入池中。他美滋滋地想:“害死段功,把阿盖留给自己受用……”他越想越美,险些笑出声来。

车力特穆尔摆出一副忠心耿耿的神气,要梁王对今天的事,不要向外声张,免得打草惊蛇。 车力特穆尔给梁王出主意:就在今天晚上,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毒死段功,给王子报仇。说到这里,他向满脸泪痕的阿盖瞥了一眼,又奸狡地说:“不过,这一步就要公主来主持了。” 阿盖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一听到这话,就坚毅地说:“我,我一定要替兄弟报仇!”梁王说:“好,你还算有点良心。”于是梁王叫铁知院赶快去配两瓶孔雀胆的酒来。

孔雀胆酒配来了,梁王令阿盖把酒拿回家去,就说是蛇胆酒,劝段功多喝一些,可以清心明目,并限她三天之内,一定要毒死段功。 铁知院把酒交给阿盖,就向梁王告辞出来,刚走到池边,车力特穆尔忽然从后面追来,铁知院刚问了句:“丞相还有什么吩咐?”车力特穆尔出其不意地猛力一推,铁知院一下子被摔进水池里去了。

车力特穆尔转身回到屋内,把刚才的事告诉给梁王,并说:“这家伙不一定可靠,留着他是个祸害。等明天一早被人发现,就说他喝醉了失足落水,就万事全休啦。”说罢,他哈哈笑了几声,很自鸣得意。

再说杨渊海回大理去备办寿礼,办妥之后就往回赶,不料一入昆明境界,就遇到一大批刺客埋伏在树林里,杨渊海猝不及防,他所带的卫兵差不多都被射死了。 备办的寿礼被抢光了,杨渊海也受了箭伤,幸得他骑的是那匹久经战场的白龙马,他才逃了出来。

杨渊海赶回昆明,已是梁王做寿的那天下午。他空着手回来,限期也误了,很觉得对不住段功。段功问道:“你说他们是刺客?”“是的,他们不是普通强盗。各种人都有,里面还有蒙古兵呢。” 杨渊海说,他还捉了个受伤的蒙古兵,刚才他已审过这个俘虏,问为什么要搞暗杀?是谁支使的?俘虏说是梁王的廷臣矢拉叫他这样做的,看来这事情背后一定还有更大的阴谋。

杨渊海素知段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但看他一味容忍,总有一天要受其害。他不禁长叹道:“我们根本不应该在这儿同流合污。”段功说:“我知道你是要我和明玉珍合流,从云南内部干起来,是不是?”“对!这正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 段功微笑着说:“梁王不仅把我招为女婿,还把四门大营的兵权都交在我的手里,我怎能不为他鞠躬尽瘁呢?何况,用和平手段可以达到的目的,为什么一定要用流血的办法呢?”正说着,阿黎进来说,马已备好。

段功检阅队伍去了。杨渊海唤住阿黎,问他在这些日子里,车力特穆尔是不是还时常到总管这儿来?阿黎气恨地说:“他,就像老鼠一样,没有一天不来的。”杨渊海道:“我看他倒像一条毒蛇!”阿黎很同意这种说法。 杨渊海非常激动,就试探地说:“那么,我们有没有方法使这条蛇冬眠一下呢?”阿黎毅然回答道:“那很简单,只要总管许可,我随时都可以打断它的七寸子!可是我们总管太厚道了。”

杨渊海又问起公主对待车力特穆尔的态度怎样?阿黎说她恨之入骨。这时只见阿盖满面愁容地回来了,俩人不知出了什么事情,也不便动问。 阿盖回到自己房里,把两瓶孔雀胆酒放在橱里,她反复思索着:究竟是说还是不说呢?一直拿不定主意。 羌奴和段宝来了,阿盖忙揩干脸上的泪痕,勉强镇静下来,仍照往常一样,教他们读书。

很晚,段功才检阅完队伍回来。他看阿盖的脸色很不好看,就关心地问:“你不舒服了吗?”阿盖强作笑颜,掩饰地说:“没有什么,只是心里有点难过。” 段功提醒阿盖,明天一早,不是还要同王爷到东寺去敬香吗?让孩子们早点睡吧。阿盖说:“这两天秋瘟流行,这打算不让他们去啦。”她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说:“穆哥也病、病倒了。”一想起穆哥,她心中非常悲苦。

段功瞧见橱里放着两个磁瓶,就拿起来问:“这是酒吧?”阿盖十分惊惶,急忙说:“那是爸爸送给你的药酒,对于跌打损伤很有奇效,但是有很猛的毒,一滴也不能入口!” 正说着,阿黎匆忙地跑进来说:“总管,丞相车力特穆尔来看你来了。”段功不由一愣:“啊?这么晚他做什么来啦?”话没说完,就见车力特穆尔已站在门外,手里还提着一个小罐。

车力特穆尔满脸奸笑,显得很亲热地说:“昨天苏成从燕京回来,送给我一罐蜜枣,想到你府上孩子多,你也是喜欢吃糖点的人,所以我就给你送来了。”段功连连称谢。 车力特穆乐告诉段功,因为穆哥王子有点不舒服,明天往东寺敬香的事改在下半天了。这时阿黎进来倒茶,他瞥了阿黎一眼,假意地夸奖一番。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