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学会说“不” 拒绝与痛苦共舞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越是希望不去想一些事情,它越是往脑子里面钻。要求自己“不紧张”,结果却变成“常紧张”;想忘掉失恋的痛苦,但昔日恋人的影子却总是挥之不去;希望清心寡欲、安心学习,可各种欲望需求和矛盾冲突却迎面而来,欲罢不能;越是担心别人关注自己,就越是觉得别人的目光如芒在背;常常用名言警句激励自己,希望能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却没有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形成焦虑、恐惧的状态。
人的意志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吗?心理学者韦格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被试要口述5分钟他们的意识流,在报告期间要求他们不要想“白熊”,每当他们说到或想到“白熊”时就按铃(此阶段称为压制期)。然后,要求他们试着去想白熊,并报告他们的意识流,每当他们说到或想到“白熊”时按铃(此阶段称为表达期)。另一组被试则先经过表达期,然后经过压制期。两组被试的结果会怎样?
试验结束后,被试报告说,当告诉他们努力不想时他们更多的想到白熊,尤其是先经历压制期的被试比先经历表达期的被试报告出更多的“白熊”的念头,他们在随后的表达期内想到“白熊”的频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最初的压制产生了一个反弹效应。此后对于情绪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规律。
上述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能总是有效地控制他们的念头和情绪。情绪情感的发生也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越是想努力控制,有时反而越是对这种情绪或念头过度注意并产生强化作用。这样的时候,人的意志并非孔武有力。
诚然,适度的压抑也是成熟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但是如果压抑过度,则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当我们出现消极情绪、难言的欲望或想法时,首先不要急于消除和控制它。适度的压抑并不是要把某种欲望、情绪和思想从大脑中彻底消除,而是允许它的存在,承认和接纳它,不排斥、不否认、不自责,顺其自然,与痛苦共舞,继续自己该做的事情。
其次,选取建设性的、有益身心和他人利益的方式,来释放和表达这些想法和情绪。如与某个自己信赖的老师、同学一吐为快;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说不定还会发掘出自己的创作才能;试着对别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愿望,而不顾及别人的眼色,试着学会说“不”;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等。
最后,不要做把头埋进沙堆中的鸵鸟,客观分析这些想法、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症结,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最有效的应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