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Ta
-
- 注册时间 2011-03-28
- 最后登录 2025-04-04
- 在线时间6276小时
-
- 发帖3456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派派币14781
- 威望11018
- 鲜花44586
- 鸡蛋1
- 在线时间6276 小时
-
访问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庸俗的懒人ᓚᘏᗢ
|
首先是疍家起源。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百越人。历史学者罗香林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然而,疍民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民族,可能在历史不同时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历史上,疍民一辈子都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疍族”, 也被社会约定俗成为“第57 个民族”。 其次是关于疍家语言文化。广东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西、粤东沿海地区。分布在珠三角的疍家人,主要的母语是粤语中的疍家话,又称水上话。 疍家话与广州话是很相似的,但是也有一些独特的发音与词汇, 并且影响到一些粤语常用词汇,例如“棹(zhao )忌”一词,在粤语中是忌讳的意思,其实它出自于疍家话,棹指的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这里代指船,表示是水上人的禁忌或者忌讳。这一用语传至岸上,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了粤语当中。 疍家方言因地方的方言不同而不同,阳江的疍家人有讲阳江话、海话、涯话,茂名的有讲粤语、海话、涯话,湛江的有讲粤语、雷州话。而粤东的疍家人讲潮州话、福佬话居多。 接着是疍家服饰文化。
上世纪50 年代原生态传统疍家衣裳与旧时大襟衫相似,女装为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疍家原始的衣着颜色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包在妇女头上的狗牙毡布。 所谓狗牙毡布是一块2.5 ×2.5 尺的黑色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形似狗牙状,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披戴毡布是有讲究的,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美。
原生态的疍家服饰别具风情, 疍家原始的衣着源自蓝天和大海的图腾, 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 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不论四季, 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 姑娘们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五绞辫, 发梢上缀红绒, 休闲时就让长辫摇晃垂及腰际,结了婚的妇女把长辫在头顶上盘成髻。 作业时, 她们习惯在头上包一块方格花纹的夹层方布, 一角突出前额, 一角垂于脑后, 疍家俗称猪嘴, 方巾的左右两角交结于下颊。疍家的这种装束打扮, 利于海上作业和遮蔽风日, 便于步滩涉水和渔业劳作。 最后是关于疍家的信仰文化。疍家人信仰妈祖、北帝和龙王等道教神仙。妈祖是水上救难之神,求她保祐行船平安;北帝是调水之神,求他风调雨顺;龙王是水族之神,求它鱼鲜满获;土地是安居之神,求他保护屋宅。要是与其生活生产活动有关,他们也信观音菩萨,那是他们要求子求孙这传宗接代的大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和鱼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妈祖(又称林默),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在部分的地区还会通过举行妈祖庙会、妈祖祭典等活动来纪念妈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