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南京长大,封国却远在大西北:记宣德时代的大明韩王家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1 回复:0

[人文通史] 从小在南京长大,封国却远在大西北:记宣德时代的大明韩王家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小白兔和积木

ZxID:54271495


等级: 派派版主
925周年520转正620复活,小说素材诗词合金心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4:41 0
从小在南京长大,封国却远在大西北:记宣德时代的大明韩王家族

前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在北京继位刚刚满月的明宣宗朱瞻基,收到了一封来自于陕西平凉的奏表。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只是想将自己的封国改到江南某地即可。

写这封奏表的人是时任韩王朱冲(火或),虽然只比宣宗大了两岁,但却是皇帝陛下的堂叔。由于年龄相仿,而且从小一起在南京长大,宣宗和韩王的关系其实还相当不错。

然而让韩王就藩平凉,是先帝仁宗朱高炽的决定,继位不久的宣宗如何肯予以改变。所以他也只能回信告诉自己的这位堂叔,你说的困难我会尽力帮你解决,但是封国真改不了。

上遣书答曰:“国中凡百费用已令有司措置,宫室亦令工部修理。军校在逃者,可令护卫仪卫司以名闻,即付所司追捕发去。所喻改国江南,则有先帝之命在,固不敢违。且闻平凉善地,先帝所择以处至亲,人情居久则安矣。”—《明宣宗实录卷三》

韩王兄弟的奇幻冒险之旅

韩藩的首封亲王,是开国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他的封国原本是辽东的开原,由于靖难战争的原因没能前去就藩。而在四哥朱棣登基之后,朱松又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月因病去世,年仅28岁。赐谥曰宪,葬于南京安德门外岩山(今称韩府山)。

在南京的幸福生活

好在韩宪王虽然年轻,倒也不缺乏子嗣。除去夭折的二子二女以外,目前在世的还有三子一女:韩世子朱冲(火或)、襄陵王朱冲秌、乐平王朱冲烋以及荣河郡主。世子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袭封韩王,并且由于年幼,朱棣就让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南京,没有前往辽东就藩。

此外由于兄弟几人都品行端正,雅好文学,从而深得四叔朱棣以及堂兄朱高炽的喜爱。永乐朝的时候各地亲王、世子经常来京朝觐,原先宴请第三代宗室的任务都由太子朱高炽负责。但在朱冲(火或)袭封韩王之后,朱棣就常常让他代表朝廷接待辈分相同的宗室亲王以及世子。

丁酉,晋王济熺以其世子美圭来朝,命韩王冲??(火或)宴济熺。—《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甚至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下旨正式迁都北京,连一直在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都带着皇太孙朱瞻基北上,韩王兄弟却能继续留在南京逍遥自在(他们的十八叔岷王朱楩可是被迫去了北京)。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随即召韩王兄弟进京。当年十一月十一日,兄弟三人在宴席上献诗称颂圣德,让新天子龙颜大悦,特地赐敕书予以夸奖。

遂赐敕奖谕曰:“览王诗颂,词明理畅,足见勤学好文之笃。诵之至再,嘉叹不已。诸弟皆有淳笃明敏之资。自今亦潜心再籍,用志古之贤王。使东平、河间不得专美前代,岂不伟哉!”—《明仁宗实录卷七》

然而韩王兄弟毕竟已经成年(韩王28岁、襄陵王24岁、乐平王20岁),再一直待在南京也不像话。只是当时已经放弃了大宁三卫,朝廷上下普遍认为“开原逼塞不可居”,让韩王再去辽东无异于将其推入火坑。

最终朱高炽大笔一挥,就让他们去平凉吧。反正安王朱楹去世还不到十年,平凉的安王府修理修理换块牌子就能变成韩王府。而在兄弟三人回到南京之后,朱高炽还不忘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给他们写信,让他们抓紧收拾,赶紧启程,最好四月份就出发。

安东中护卫百户丁源案

在皇帝的催促下,韩王兄弟不得不匆匆启程赶赴平凉。至于父王在南京的墓园,只能让荣河郡主及仪宾王荣夫妇留下来照顾。然而谁都没有想到,韩王兄弟到了平凉之后,却收到了皇帝陛下崩逝的消息。眼看着新天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朱瞻基,韩王不禁起了改国江南的念头,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这一幕。

然而没想到韩王改国江南的请求被驳回的同时,其本府护卫官军又在背后捅了他一刀。当时安东中护卫百户丁源等五十余人向朝廷上奏,称韩王府长史杨曜宗、护卫指挥谢辉等及丞奉杨缘都有违法之事。

宣宗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觉得此事有诈,他让行在兵部尚书张本去查一下这些人的具体名单,是不是和此前韩王报上来的逃军名单相符。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宣宗又让行在刑部对这些人进行严审,发现他们不过觉得平凉太远,因此想用诬告的方法脱离韩王府护卫的军籍。

乙酉,行在刑部奏:“鞫安东中护卫百户丁源当随韩王之国平凉,而惮远去。乃同旗军五十余人诬告韩府长史、指挥、承奉等官取库兵、选女子并科歛等事,意求脱免护卫。”上曰:“枉人以利己,贼之尤者。系其首谋者于狱,治如律。余悉械送王自治之。”—《明宣宗实录卷八》

平凉,在明代隶属于陕西布政司,现为甘肃省辖地级市,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时候由平凉侯费聚重新修建而成。此地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毕竟过于偏远,不要说韩王兄弟不想去,就连韩王府的护卫官军都畏难不想去,这才惹出了这场让人啼笑皆非的诬告案。

增修王府

宣宗一直在尽力兑现他对堂叔的承诺,比如命陕西都司、布政司协力对原先的安王府宫殿进行修整,以便于韩王兄弟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

韩王在到了平凉之后依然大失所望,因为原先的安王府实在是过于“湫隘不足容”。这当然不难理解,作为永乐年间就藩的亲王,安王府本就先天不足。而安王本人除了王妃徐氏以外又没有子嗣,原本不大的王府也算基本够用。

但是韩王上有老(宪王妃冯氏)下有小(五个儿子),原先的王府实在不够用,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够帮忙“增造居室”。此外襄陵王、乐平王因为缺乏王府,只能暂时栖身于平凉府卫。又由于众多的护卫官军沿途逃窜,真正抵达平凉的人数极少,以至于府中乏人使令。宣宗让行在工部即刻派官员赶往平凉予以解决,另外又将安王府遗留在平凉的产业悉数赠送给韩王。

上命行在工部遣官,驰驿往同陕西都司、布政司官相度府第,随宜增造。令襄陵、乐平二王同居平凉府署,有损坏者为修理。令平凉府暂拨民夫一百人于王府供役。先给符验三道,火者俟后遣去。凡安府遗下田地、草场、水磨、房屋诸物,悉与韩府。—《明宣宗实录卷九》

不过陕西一带毕竟偏远,一旦碰上天气原因导致收成减少,立刻就会产生粮食问题。因此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的时候,行在工部向宣宗诉苦,表示同时修理改建韩王府、襄陵王府以及乐平王府需要的民力过于庞大,但现在陕西“秋夏薄收,军民乏食”,实在是无人可用。最终宣宗下旨韩王府工程进度不变,两座郡王府“可姑缓”,等民有余力的时候再予以修建。

再请迁国

说好的条件实现不了,韩王一个头两个大。本府人口众多,三千石的岁禄本来就是米、钞中半兼支,现在由于陕西灾荒,连一千五百石米都不能足额供给。

其他封国西北的亲王都已经历经四朝,虽然岁禄少,但是田地、马场都不缺,保障生活没有问题。自己这一大家子在南京的时候就没啥积蓄,安王在平凉也不过待了不到十年,同样没能积攒下多少田地,这日子实在是太过于艰难。而且府中护卫官军随到随逃,再下去都没人当差了。

于是韩王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再次上奏朝廷,希望改国江南。这次朱冲(火或)提出了具体目标:长沙。此前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自宣府迁居长沙后,在原潭王府的基础上改建了谷王府,自己迁过去也不用朝廷承担什么额外花费。然而长沙是宣宗打算留给亲弟弟襄王朱瞻墡的,如何能同意韩王改迁此处。

上复书王曰:“岁禄不充,盖陕右频岁无获,未免供给不及。若年谷稍丰,便可足用。惟叔安意以俟之。府中军校未至者,已敕兵部挨究遣来。长沙之喻,先帝成命在上,不敢渝越,惟叔亮之。”—《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七》

当然宣宗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了韩王一定的补偿。其一、韩王府安东中护卫军士由于“逃逸者多,屯种者少”,可以三年后再依例屯种。其二、韩王府既然“岁缺食盐”,可以派人于有盐处“市易”,朝廷不予干涉。其三、韩王岁禄三千石,由米、钞中半兼支改为全支米二千石,剩余一千石折钞。其四、韩府群牧所军士免其下屯,护卫屯军改二八屯守为“三分守城七分下屯”。

丙午,韩王冲(火或)奏:“比蒙优免护卫旗军一千八十五人屯种三年,今已满限。陕西都司俾与群牧所旗军,皆如例二八屯守。缘群牧所军士四百六十六人,乃恩赐畜牧之数。乞循永乐间各王府事例,免其下屯,专令供给柴炭。护卫屯军,亦乞循安府旧例,三分守城、七分下屯。”从之。—《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结语:在明宣宗一系列的支持举措之下,韩王家族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留在了平凉。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朝廷册封平凉卫指挥同知钟瑄侄女钟氏为襄陵王妃,陕西行太仆寺主簿王清之女王氏为乐平王妃。而荣河郡主则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月去世,韩宪王墓园则由其仪宾王荣负责照看。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十一月,朝廷为韩王五子分别赐名为:范圯、范(土卭)、范壑、范堮和范墅。

不过说起来都是太祖后裔,在皇帝看来总有亲疏远近的区别。比如当年安王在凤翔府外四十里留下一座竹园,现在由韩王府派人守护,但封国于此的郑王朱瞻埈却想将其作为本府的牧地。官司打到宣宗御前,朱瞻基虽然表示“二王皆亲,朕无所厚薄”,但却以远近距离为借口,将竹园断给了郑王。对于韩王来说,这个结果一点也不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郑王可是宣宗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己不过是皇帝祖父的侄子,关系差远了。

不过韩王家族对于改国江南的执念很深,在明英宗正统年间还曾经多次上奏朝廷,这些故事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

转侵删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