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那一句诗出自《诗经·商颂》。顺便立下一个小小的flag:希望春节之前可以把安阳游记完成~书接上文。
我们已经讲了商族到商王朝的发家史,也知道了殷墟考古百年沿革,截至目前,殷墟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基本就算结束了。实际上博物馆的重点和精华在二楼和三楼的展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楼再无可看之处。在一楼还隐藏着一些值得参观和打卡的地方,为了不虚此行,我们可都去看啦!
殷墟博物馆的文创店不多,只有一楼的一个,连着文创餐厅。之前说过,进门之后,左手边的服务台有一枚馆章可以免费盖,那么文创店也是有免费章子的,这次是6枚,墨水很足,所以盖的时候最好小心一点。我就是太用力了,所以当时就有点洇墨……不论如何,文创店盖章get√!我们又在文创店转了转,看了一下周边,甚至现场与电商平台比价。但殷墟比较“鸡贼”的点在于,网上的售卖款(尤其是x宝和拼夕夕),跟店里的不一样,而且有盗版的嫌疑。如果大家的确想在网上买,可以看看小红书的商城,店家名字叫“礼文宫”,这也是殷墟文创店的官方名字。产品和价格与店里是一样的。
逛完文创店,餐厅还没去看,因为也不饿。时间已经悄悄溜走了不少,我们得抓紧了!一楼还有一个重要的展厅要去看,那就是车马坑。
车辚辚马潇潇:解开一个谜团,又有更多谜团“车辚辚,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兵车行》,描述了出征之前车马齐备的肃杀之景。在殷墟博物馆,它也是车马坑展厅的主题。
我逛过不少博物馆,单独为车马坑开辟一个展厅的很少。为何呢?我觉得原因很容易想:因为车马实在太常见太普通了,加之个头又大、还很实用,综合来看,给墓主人陪葬车马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殷墟,车马的陪葬却不可与后世同日而语。为何如此呢?在殷商时期,车马可以说是“黑科技”,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大谜团。
我们先来讲讲谜团。在现代,不,再往前推几千年,到周朝、春秋战国时期,车马都是非常常见的出行或战争工具。它也代表了当时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地位,在周礼中会有某诸侯国或方国,以它的等级,是“千乘之国”还是多少。这个“乘”指的就是车。在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也是重要的行军打仗工具,千百辆战车同时冲锋,对敌军能造成很大的冲击的。当然随着军事战术和技术的发展,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
通过了解周朝和春秋战国的车马,我们可以得知,车辆已经是很流行很普遍的存在了。但车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可能是外星人送到家门口的。那车是怎么来的呢?此时我们就要追溯到商代。然而,谜团来了——在目前已经考古发掘出的商代遗址遗迹和文物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完整的、系统的车和家马的发明改造,以及驯化过程。换言之,在刨除夏代那段非信史不提,商代的车马,好似真的是“凭空出现”的。而且,一经出现,就已经是相对成熟的状态了:它有车轮、车厢、车辕,也有听指挥的家马/战马,甚至还有弓形器这些细节部件等等。于是问题来了——商代的马车,是怎么出现的呢?
根据考古学家的溯源,我们可以得知,最早时期,在乌克兰的早期文化中,出现了家马的存在,那时候的人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将野马驯化成家马,用以生活和战争。而马车实物的出土地,则是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Sintashta-Petrovka)文化。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造、沟通、交流,车马逐渐从西亚地区传入我们国家的甘青地区,又通过商代与其的战争、贸易等往来,传进了中原腹地。因此,目前很多专家认为,殷商的车马来源就是这样一条线路。不过,经过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改造,殷商时期的驾车方式,已经与欧洲和西亚那边完全不一样了,属于两套不同的驾驭体系。
当然,关于殷商车马的来源众说纷纭,我们不在这里纠结,姑且采取上述说法。那么,解开了“来源”之谜,我们还发现了更多谜团——在车马坑展厅,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发掘现场和马车遗物,还有殉人、殉马等等。在去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刚开之时,还有考古工作者现场清理,因此这就是原装的车马坑——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小小的奇怪之处,那就是车厢、车轮与马匹的比例不甚协调,车轮太大,车厢过小。即使是殷商时期的人,个头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在车厢里站立2-3人,看着也是非常局促的。如果这只是出行用车,或是礼仪用车,还可以忍受一下。但如果是战车呢?真的可以适应残酷战场的瞬息万变吗?
也有专家试图复原商代马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可以令大部分人都信服的答案出现,这也是殷商留给我们的诸多疑团之一。还有一个疑团,就是我们之前提及的小部件:弓形器。它们大多随马车一起出土,材质为青铜器,上面有精致花纹,两头还做成了兽首或铃铛,看着非常精致优美。但很显然,它除了装饰作用外,还有实际用途。究竟是什么?说法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它要固定在车厢上,用来系上马辔。不知道当时的商朝人发明这个小部件的时候,是不是有多重用途的考虑呢?
车马坑里,除了车厢车轮这些“车”之外,人和马的殉葬也很多。但根据墓主人等级的不同,殉人和殉马的数量也不一而同。高等贵族可能会殉一人两马,低等贵族也有不殉人、只殉马的。此外,我们还看到一个车马坑,没有殉人,但放入了很多海贝,这是当时的一般等价物,俗称为“钱”。这估计是一个等级不高的小贵族,但架不住人家有钱,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当时,只能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炫富”啦!
除了车马坑,其实还有需要我们关注的内容,那就是关于“车”这个字的甲骨文。车这个字,在甲骨文的形态很多,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形制和状态。从象形的角度来说,有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等。还有一个字,中间的车辕不是“一”,而是“- -”,这代表车辕断了,应该是出车祸了。实际上,在一块甲骨文记载中,的确记录了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车祸”——“癸巳卜,殼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
这段甲骨的记载大意是说:商王先是作了一场占卜,由贞人“殼”(大巫师)主持。商王看到卜象后觉得不吉利,过几天会有灾祸发生。且说几天后,商王和贵族驾车去猎“兕”(犀牛)。在追逐兕的过程中,由于车速过快,一个小臣驾驶的马车撞上石头翻了车,并且引发连环车祸。车祸很严重,把商王坐的车也给撞烂了。然后,子央从车上摔了下去。虽然子央比较惨,但好歹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姓,也算是另类出圈咯~
接着说一下这车祸的后续,有甲骨记载了这次车祸中坠车的子央的后续遭遇。其中,一块甲骨写道:乙未卜,宾贞,令永途子央于南。大体意思是说:乙未这天,商王又做了一次占卜。然后,商王命令永去南方追捕子央。这说明,子央跑了。
子央为什么要跑?会不会跟这次车祸有关系呢?不得而知。那子央有没有被抓回来?甲骨记载揭开了答案:丙申卜,贞,翌丁酉用子央岁于丁。“用子央”三字,说明子央不仅被抓捕归案,还给出了处理结果——用了!对这个“用”,不知道的人一脸懵逼,知道的人细思恐极。
“用”字现在是个动词,可以表示很多行为,而在商朝,“用”字只表示一种行为——用来祭祀。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丁酉这天杀了子央,用来祭祀祖先丁。看来,在商朝当个公务员真不容易……
手工达人的梦想天堂:发达的手工业在一楼看完令人震撼的车马坑,我们辗转来到了二楼。这才是整个博物馆的精华所在(镇馆之宝其实大部分在三楼,我们后续会讲到)。二楼可以说是一个展厅,也可以说是好几个展厅,因为它的主题就一个——“伟大的商文明”。从商族历史变迁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部分镇馆之宝也在这里出现了。但不急,我们慢慢来看。今天这一节主要讲一讲商代发达的手工业。
提起手工,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青铜器。的确如此,但是别忘了,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最先玩的是陶器、玉器、骨器这些材质的工具和手工艺品。这些传统艺能在商代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而且更加有时代特色和审美趣味。比如陶器,除了很有商代特色的纹饰外,造型也是各种“千奇百怪”,件件可以变成表情包。像我们图片里的猪猪陶器、人面陶器,还有人形陶器等,虽然不太明白它们的用途——可能就是装饰品——但现在看着依旧觉得很有趣。
而玉器也是如此。商代人的玉雕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图片中可能看不出来,实际上我们在看文物的时候,发现它真的非常小,而且非常精致,用“纤毫毕现”来形容都不为过。我们在上篇提到过的,博物馆天花板的玉凤装饰,原型就是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她的墓中还同时出土了玉龙。在博物馆的玉饰展柜里,我们还发现了其他动物造型,比如小狗、小熊、乌龟等等,都是当时商朝人喜欢的动物装饰。这也为我们现代人研究大邑商的生活环境、自然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线索。
骨器也是殷商时期重要的手工产业。一般都是牛羊的骨头,也有猪骨等其他兽类骨头。骨器质地比较脆,必须精心雕琢打磨才行。一般用来制作发簪等小玩意儿。我们在博物馆里也看到了,包括妇好墓里也出土了不少骨质发簪,说明当时的人对于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另外象牙制品在殷墟也有发现,不多,但的确存在。尤其是妇好墓中出土的“绿松石嵌象牙杯”,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以博物馆又痛失一大镇馆之宝),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服。而这个文物也成为了文创的灵感来源,我就买了一个冰箱贴,港真,做的其实不太好,塑料感太重了……
我这次也拍到了一个嵌绿松石的文物,具体是啥已经忘了(……),从文物上也看不太出来具体作用,我们统一按装饰物或玩具处理吧!嵌绿松石器物的出现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商朝人已经明确有了“宝石”这一概念,并且通过开采、贸易或战争的形式,获取了一部分资源(目前没听说安阳一带出产绿松石);第二,商朝人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有了审美和追求生活情趣,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相对安稳富足,人们才能有余力去考虑衣食住行之外的事情。
还有一些其他材质的器物,不多,但是存在,比如漆器。漆器作为现在都还在发展的非遗工艺,历史非常的悠久。商代人制作的不多,但也有。我琢磨着是不是这种材质不太好保存,所以当时人做的也不多,或是很难保存下来呢?
接下来一个厅是“青铜器制作匠人的一天”。当然这是我开玩笑的总结。这个展厅主要就是以模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如何制作一件青铜器。在商代青铜器制造可以用“流水线”工程来描述。除了冶炼和浇铸青铜,还有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比如制造模具需要的陶范,这就离不开制陶作坊;还有骨器、玉器等工具提供者,这也离不开相关行业。因此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作坊并非单打独斗的,或是只有这一个行业聚齐在一起,而是不同工种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此外,青铜是铜锡铅这三种金属经过适当配比后,冶炼出来的合金。在殷墟中也发现了一个铅锭窖藏,大概有3吨多的储备量。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其实也可以大概估算出当时的青铜产业规模有多大——而且可别忘了,这还只是一个青铜作坊的窖藏,还是殷商末期的用量。我们也很难想象,在殷商全盛时期,青铜冶炼到底规模有多大、王族和贵族的生活有多么豪奢。
截至目前,我们只在二楼转了一小会儿。关于更多精彩的内容,我们会在后续的游记中提及。接下来就是青铜器和甲骨文片的内容了,还有一些重要墓葬的复原区。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大国重器,比如司母戊鼎、绿松石嵌象牙杯、妇好鴞尊、妇好钺等……都不在殷墟博物馆,被国博、中国考古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瓜分走了。当然,还算它们有良心,或者说殷墟留给我们的惊喜还有很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有一些的,我们接下来都会提及,敬请期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