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旧上海滩的名人,杜月笙一定是个中翘楚。这个出身寒微的男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可以搅动上海滩风云的人物。虽然杜月笙做过很多坏事,也做过一些好事。如果杜月笙只是一个靠着黑道起家的商业巨头,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抗战后的杜月笙,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多次捐钱捐物,成了民国的少将参议,还有了红十字会副会长的头衔,一直在香港等地负责接收海外捐助的物资,并且筹建了当时后方最先进的医院重庆医院,杜月笙在现在的人眼中,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杜月笙一生共有八子三女,分别是大太太沈月英所生长子杜维藩;二太太陈帼英生所生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三子;三太太孙佩豪所生杜维屏、杜维新两子;四太太姚玉兰所生四子女,儿子杜维善、杜维嵩,女儿杜美如、杜美霞;五太太孟小冬养女杜美娟。然而他们在杜月笙的言传身教下,却无一走上黑道,人们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父母能留给孩子们最好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足够让后代们享用一生的好习惯和好教养。
众所周知杜月笙的孩子非常多,毕竟他娶了五房老婆,但这些孩子里面咱们最熟悉的,就是71岁才第一次回国的杜美如,她是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系上海皇帝杜月笙之女,自幼受尽宠爱,经历富贵人生。后家庭衰落,杜美如赴台湾生活,结婚并经营餐馆。杜美如回到了上海,回到了这个已经离别了很多年的故乡,当她踏上祖国热土的那一刻,眼角的泪水就已经控制不住了,于是她和她的丈夫决定办理同胞证,并且决定每年都要回到上海欢度春节。
当时杜美如回到杜公馆感慨万千,于是就说出了那句“只有我一个人回家了,他们都走了”。曾经眷恋的城市,曾经居住的宅院,曾经熟悉的人影,皆如泛黄书页,消失在了岁月长流里。曾经钟爱的城市、曾居之地、熟悉的身影,都随时间消逝。但她执意归来,每年一次,追忆逝去的记忆。很久很久以后,杜美如重新回到这座宅院,惊喜地发现它的所有皆和过去一样,大会堂门厅左侧的沙发和后面的厢房是账房先生的;东边是秘书的房间,也是她父亲杜月笙练字的房间。
杜美如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娘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到上海宁海西路的杜公馆看看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是她和家人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毕竟,父亲的辉煌与不堪都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了。但是命运让杜美如走上了大荧幕,《海上传奇》剧组找到了她,希望通过她的回忆,来找寻她父亲杜月笙在上海的痕迹。杜美如听说要把自己拍成影视剧,还十分害羞地说:“你们要为我拍的好看些啊!我年轻时候真的很美。”
杜月笙确实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不能说他好,也不能说他坏。历史上的杜月笙一生过得相当精彩,他一共有五个太太七个子女,当然在这些子女中,杜月笙最喜欢的则是自己的长女杜美如。杜美如说,自己的母亲是唯一一个与父亲杜月笙正式领了结婚证,得到法律认可的夫人。
杜美如生于1930年,那时杜月笙已接替黄金荣的位置,成为上海最有头有脸的青帮大佬,地位非凡,门庭若市。杜美如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虽然没有和平的国内环境,但是由于自己的父亲,她却享受了常人不曾享受的荣华富贵。但是,杜家一直没有女儿,直到杜美如的出生才打破这一局面。
杜美如的母亲不是杜月笙的原配,而是专门从事戏曲表演的四姨太姚玉兰。杜美如是他的四姨太姚玉兰所生,相传姚玉兰是当时的上海名角,她唱得一首好戏,嗓音清脆悦耳。而在生下杜美如以后,姚玉兰虽然过上了富家太太的生活。母亲姚玉兰是第四房太太,与杜月笙领结婚证,却遭到其他夫人排斥,与子女独居“杜公馆”。
就算是明星地位也非常低,所以既是姨太又是“戏子”的姚玉兰在杜家的地位可以想象。姚玉兰是唯一一位和杜月笙领了结婚证的夫人,结婚后她不再唱戏,只是在后来抗战募捐之中陪同杜月笙上台义演过。姚玉兰一直得宠,其他三位来自南方的夫人便一同排挤她。为了能在这大家族的争风吃醋之中夺得不败之地,她就撮合昔日的好友孟小冬和丈夫杜月笙。姚玉兰已经有了儿女,有了杜月笙给他购置的单独豪宅,她对自己在杜月笙心中的地位有着绝对的自信,加上后来孟小冬嫁进来,和她联手,她更保障了自己在这个家中的话语权。
杜美如是杜月笙的长女,在她之前,三房姨太太所生的六个孩子都是男孩。因此,中年得女的杜月笙对这个女儿格外疼爱,几乎把所有的宠爱和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杜美如。彼时她的父亲杜月笙刚刚担任华人在法租界拥有最高地位的公董局华董,并创办了声名鹊起的中汇银行,正处于一生中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在他一手掌控的江湖帮派中,他一边让门人做着不法的买卖交易,另一边又做好事。
杜月笙不仅是上海青帮的老大,也是上海各行各业经济和商业的掌控者,可以说在上海他是一个只手遮天的人物,其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市长。杜美如成为了家中最受宠的小公主,每个人都对她疼爱有加,光是伺候她的仆人就有 17 人之多。洗漱完毕,就有一位专门负责给她穿衣的仆人,一位专门负责给她穿鞋的仆人,还有专门给她梳妆的仆人,以及跟在她身旁伺候的贴身婢女等等。不得不说,杜月笙的一生真是传奇的一生。他出入黑白两道,利用他的狠劲和过人的情商,在风云诡谲的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
对待子女,杜月笙非常严厉,并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不许他们触碰烟酒赌娼。他常对儿女说,他小时候没有钱读书,所以他希望他的儿女皆能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回,杜美如因外语考试发挥失常而受到杜月笙的惩罚,心疼她的保姆特地交代她多穿两条裤子再去见父亲,不料反倒让杜美如遭到父亲更严厉地鞭打,而且杜月笙不许杜美如呼痛,只要她出声,就重打。打完之后,给她50块老法币当作零花钱。
杜月笙被戴笠派遣到香港一段时间,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身份,在香港组织了捐款捐物运动,将大量的抗战物资通过各种途径运送到前线支援抗战。接着到了重庆,当杜月笙从重庆兴冲冲地赶回上海的时候,本以为凭着自己的“功劳”,能坐上上海市长的位置,至少也是个副市长,抗战胜利后,杜月笙自以为劳苦功高,觉得如果蒋介石论功行赏,自己起码可以成为上海市的副市长。因此从重庆赶往上海。可是当杜月笙乘坐的火车到达上海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国民党要员的迎接,反而看到了“打倒杜月笙”的标语,杜月笙不得不临时提前下车。
而此时,蒋介石任命的正副市长已经走马上任,负责接收上海。当然,此时的杜月笙还没有死心,不过此时上海已经不需要青帮了。蒋经国负责打击投机倒把,作为杀鸡儆猴的那只鸡,杜月笙的次子杜维屏被蒋经国逮捕,判了6个月的监禁。至此之后,杜月笙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在老蒋那里再也捞不到好处了,便努力讨好蒋介石,“4.12政变”,杜月笙起到了关键作用,杀害了诸多爱国人士。
1949年4月10日,蒋介石召见杜月笙,要他去台湾。杜月笙觉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以自己有风湿病,不能去潮湿的地方居住,便婉言拒绝了。权衡利弊之后,杜月笙选择折中的那条路,去相对中立的香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黑帮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当时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选择急流勇退。
他让大女儿杜美如先去打前站,那一年,杜美如刚刚考上圣约翰大学,在父亲的命令下,被迫放弃学业,带着弟弟到香港“打前站”。她以为很快便能重回上海,是以只带了一点儿衣服,并常常念叨着要回去注册读书。谁知,那一天出走,竟是她大半辈子漂泊的开始。杜月笙想香港当时还是英国人做主,对他来说,很安全。十年以前,戴笠排他到香港去办事,事办的十分成功,而且混熟了很多人。他先让杜美如几个孩子过去安顿一下住所,不要太奢侈了,毕竟过去后如果没有收入还要做生意,最最主要的是他的很多产业留在内地,可以随时派人过来打理生意。
杜美如到香港按照父亲的命令找到陆根泉,陆根泉用6万元港币买下坚尼台路18号。这是一幢二层的小楼。陆根泉一家住楼上,方便及时照顾杜月笙一家,一楼成为“杜公馆”。一切安排好了,杜美如给父亲拍电报,告知详情。杜月笙便准备着带上全部家当,携同妻儿一起跑路。杜家在离开上海时,将所有能变卖的家产都卖了,获得了 40 万美元的现金。杜月笙带着一大帮子人,有保镖、厨师、丫鬟等,原打算包机,但飞机拉不了这么多人,不得已改坐轮船。登上了“宝树云”号客轮,这是一艘属于荷兰渣华公司的万吨级客轮,船上的装修很是豪华,开往香港的轮船缓缓驶出黄浦江,杜月笙看着河两岸迷人的夜景,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悲伤。此时,杜月笙已经61岁了,各种疾病在所难免,这一走不知道这次能否回到上海。
往日的英雄岁月,如江面上的薄雾,一层层升起,最后如云般消散。抵达香港后,杜月笙一家30余口人还有随从、保镖住在坚尼地台18号,房子只有小小的三室一厅。比起之前上海豪华的杜公馆,可谓是天壤之别。香港物价昂贵,建筑规模一向“精致”。与上海的杜氏公馆相比,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贫民窟”。离开了上海,相当于离开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杜月笙到了香港之后先后担任过新界酒店董事、中国航联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长等职。杜美如从小便学习英语和法语,到了香港之后家里一百多口人的开支也都是杜美如在记账,相当于杜月笙的一个财务秘书。香港不是上海,杜月笙能够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天地,除了他自己的手段和机遇外,还有贵人和靠山。杜月笙的贵人就是黄金荣和林桂生,靠山就是法国人。此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了,对于一个已经在江湖上打打杀杀几十年的人,早已经厌倦了江湖上的生活。
实际上,早在抗战之前一直在竭力洗白自己。一位来自四川的朋友在与杜月笙闲聊的时候就告诉杜月笙,四川蚕丝的价格已经低得离谱,如果在四川低价收购,再卖到香港,那中间就会有十倍以上的利润,杜月笙一听就觉得是个好机会,当即决定出资10万美金,想搞把大的。当时如果这批货物能顺利卖到香港的话,杜月笙至少能赚到80万美金,可正当杜月笙等着数钱的时候,没想到却出了意外,货没有到达香港,而是送到北平。这笔大单生意让杜月笙赔了个精光,当杜月笙得知消息后,一口气没接上,哮喘病发,从此就一病不起了。
曾经,陈毅当市长时,派人邀请杜月笙回来。但是,杜月笙也“怕”,他师父黄金荣一度都被迫去扫大街了,他双手沾满了鲜血,又如何毫发无损?他害怕昔日仇家寻上门来,遭到清算。整日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寝食不安。终日的苦闷与惆怅,令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严重的哮喘病再次发作,以至于他不得不终日靠吸氧维持生命。病魔的侵蚀、家庭的窘境、生意的失败,无一不是杜月笙的“催命符”,他逐渐感到自己的末日可能真的要来了。
此时,大太太沈月英已死,留下她的养子杜维藩联系医生,二太太陈帼英带着三个儿子不辞而别。唯一能让杜月笙感到安慰的,是陪伴在他身边的两个女人,四太太姚玉兰和孟小冬。杜月笙病了,其实早几年杜月笙因身患严重的哮喘病,已病入膏肓,所谓病急乱投医,杜月笙也是什么方法都用过了,中医、西医、甚至是偏方,他试了无数次,可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在病痛的折磨下,往日神采奕奕的杜月笙,到这个时候已经瘦成了皮包骨头,他见就医不见好转,就转向了求巫问卜,由此来寻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杜月笙后人交代了三件事:“第一,他要穿长袍马褂入殓;第二,棺材一定要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不想葬在香港,要先葬在台湾,等将来能回上海了,再把他的棺材挪到上海高桥去。”杜月笙临终前,最放不下的就是大女儿杜美如,临终前,杜月笙对她说道:“美如,阿爹对不起你,没能看到你结婚,送你出嫁。”这句话,成为杜美如终身的遗憾。1951年夏,黑道教父,一代枭雄杜月笙病故在香港,终年63岁,此时此刻,距离他64岁的生日还有不到24小时。叫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身后只留下11万美元的资产,杜月笙的妻妾每人分到了一万美元,大儿子也分到了同样数额的遗产,没出嫁的女儿分到了6000美元,出嫁的女儿只分到4000。杜月笙死后,姚玉兰虽然没有分得杜月笙的“小金库”,但是也拿到了四万美金的遗产,占杜月笙总遗产的三分之一。为了避嫌,杜月笙的遗体和灵柩先存放在东华医院的义庄,再抬到台湾下葬。蒋介石为了表示二人之间的“情谊”,为他在台湾成立了专门治丧的组织。盛大的葬礼和追悼会完毕后,姚玉兰将丈夫的灵柩从香港迁往台湾,准备在台湾度过未来的人生。杜月笙的灵柩被抬着穿过台北的主要街道,安置在台湾山脉的后山腰上,面对着台湾海峡,静静地远眺着他的故乡。曾春风得意,叱咤一时的杜月笙,为何连“落叶归根”这一遗愿都无法实现?曾经的“青帮教父”杜月笙死后,只能隔着台湾海峡遥望着喧嚣的上海滩,伴着大理石墓碑上“义节聿昭”、“誉闻永彰”这八个字的挽言,随着海浪的拍打而徐徐沉睡。
姚玉兰之所以能够与宋美龄成为好友,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在舞台上作为京剧名旦时的才华和魅力,得到了宋美龄的欣赏。此外,姚玉兰还带着自己的儿女入了基督教,进一步拉近了与宋美龄的关系,两人成为了真正的姐妹。通过宋美龄的帮助,姚玉兰在杜家的地位和威望得到了提升,她在杜府中成为了事实上的第一夫人,名副其实的“后宫领袖”。宋美龄和孔二小姐经常来看姚玉兰,并邀请她参加高层舞会,姚玉兰受到二人照顾,仍然可以维持着上流社会的生活。而且姚玉兰京剧出身,尽管由于过早结婚,导致戏剧事业早早结束,但戏剧功底仍在,在台湾经也常与戏曲界人物往来交流。
广阔的人脉,熟练的社交礼仪,丈夫的遗产,姚玉兰在台湾也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杜月笙五位太太中,姚玉兰的晚年生活最为滋润,最为舒服。受到蒋夫人的照顾,过上了平静低调的生活,杜美如也一天天长大。
1956年,年轻漂亮的杜美如遇到空军少将蒯松茂,蒯松茂的老家是安徽,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喜结连理。因为两个人都很穷,所以婚礼很简陋,但他们并不在意,婚后,杜美如已然放下了自己大小姐的身段,亲自为丈夫洗衣做饭,照顾他的生活。婚后没过几年,蒯松茂被调到约旦大使馆,担任空军武官,杜美如便带着孩子,也去到了约旦,并在这里住了下来。由于丈夫工作的原因,杜美如与约旦的国王认识了,巧合的是,这个国王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所以经常邀请他们去王室做客,让他们说说中国的事情,一天,约旦国王说道:“约旦要是有中国餐厅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杜美如记住了这句话,和丈夫商讨过后,杜美如在约旦打算开一家中国餐厅,她辞去了法语老师的工作之后,杜美如开始寻找铺面,做中国餐馆,她的父亲经常教导她,父亲从到上海卖水果开始的,自己比父亲的起点要高,起码是从开餐馆开始的。
一开始员工只有她自己,丈夫下班之后也过来帮忙,后来赚了一点小钱,才雇了一个中国厨师,从此过起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餐馆的生意很好,两人经常忙得忘记了时间。但这种忙碌的感觉反倒令两人感到踏实。从小就生活优越的杜美如并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从买菜做饭、洗衣叠被到招呼客人、经营餐馆,杜美如与蒯松茂相互扶持,一同经营着自己简单的幸福生活。两人的名气在华人圈影响十分大,而杜美如靠着自己的双手,将日子过成了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式。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是两人心中却时时刻刻牵挂着祖国的一举一动,只要是有关于祖国大陆的消息,他们两人都会仔细的看上一遍又一遍,就这样,此后的数十年间,他们凭借关于祖国细碎的报道,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在得知中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之后,他们比谁都要开心,甚至产生了立刻回到祖国的想法。只是迫于当时的形式,他们没能回到国内。母亲姚玉兰在台湾去世后,杜美如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把杜月笙和她母亲姚玉兰的灵柩迁回上海的老宅子里。当初杜月笙的灵柩被运往台湾后,一直没下葬。因为想着很快能回大陆,谁知道一直回不了,只有葬在基隆。而对于蒯松茂也是一样,蒯松茂的母亲在1973年于一个小县城枞阳去世,至死都再未能再见到小儿子一面。
不少人中国的客人会时常光顾杜美如的餐厅,每当看到国人,杜美如夫妇都十分激动,总会忍不住和客人多攀谈几句。以至于后来每当回忆起这段岁月,杜美如都会略带调侃地说道:“大家都以为杜月笙的女儿肯定是腰缠万贯,但实际上我继承的只有父亲给我起的一个名字,我们夫妻两个就像做窝的鸟一样,在约旦辛辛苦苦才开起了这家餐厅。”对于杜美如来说,这个餐厅就像是她在异国他乡的家一样,而那个真正的家,还远在千里之外。
丈夫蒯松茂退休之后,正式参与了餐厅的打理,他们一起又开了分店。杜美如的餐馆生意不咸不淡,经营了四十来年,如今有两层楼高,养活了他们自己和三个子女。可以说杜美如少女前的记忆都是戏曲,戏曲如同她一路逃亡仍珍视的家族照片一般,是回忆中关于家人、关于故乡上海的一部分。
杜美如从此开始收集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照片,只要是杜家人的照片,哪怕花再高的价格,她也毫不吝啬地买下。在中餐厅杜美如、蒯松茂夫妻俩招待约旦国王时,约旦国王、王后就被餐厅内的布置所吸引——墙上挂着各种中国的古典乐器,还有《四郎探母》等京剧剧照,其中一张是老板娘杜美如身着戏服的照片。杜美如曾告诉国王和王后,这张照片上自己穿的这套戏装还有“典故”,这件衣服是末代皇后婉容穿过的。其实在杜美如心目中,京剧就是故乡的声音,杜公馆始终是与京戏联在一起的。
杜美如说,戏如人生;母亲姚玉兰曾一再叮嘱自己,千万不要倚仗父亲的名字。“除了一个杜字,别的都没有太大关系。”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始终非常重视“故乡”这个概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正因为故乡对人来说无比重要,所以我们称它为最终的归宿。和丈夫商量了之后,杜美如决定和丈夫一起回上海和安徽,回到那个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回到他们日思夜想的故乡。此时的杜美如已经七十多岁了,行动也没有原来那么方便了,不过她还是坚持要回去。
2001年6月,杜美如终于回到了上海。刚下飞机,她就有一种要流泪的冲动。眼前的一切场景都是她曾经在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场景,如今居然真的出现在了她的面前。上海还是那个上海,那片繁华和无限的生命力是永远不变的。周围的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不过杜美如觉得空气中仍然弥漫着熟悉的味道。这个味道便叫做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