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谈】光明日报:空牛奶盒、空笔芯热卖,教育实践方式僵硬令人诧异【8.14~8.16】【已评完】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62 回复:26

[社][三日谈] 【三日谈】光明日报:空牛奶盒、空笔芯热卖,教育实践方式僵硬令人诧异【8.14~8.16】【已评完】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远山见月。

ZxID:37456505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蜜桃豚豚
风卷流云,玄浪破礁   发书番外不补
举报 全看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8-14 0
— 本帖被 远山见月。 执行锁定操作(2024-08-18) —

  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28元100个包邮;空笔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100根,21.14元……类似的“买卖”,你见过吗?原来,不少地方的不少学校出于环保教育目的,要求学生每月收集空牛奶盒,并将其视作一种作业,一些学生完不成任务,导致家长不得不网购“作业”,进而催生了上述生意。

  这样的事情乍看起来挺魔幻,但是又充满了现实主义元素:一些学校搞起“素质教育”来花样百出,一些家长也是疲于应对,被迫“接招”。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需求的地方就很容易产生市场,尤其是当下的教育市场,家长在各方面都有不甘人后的心态,“卷”牛奶盒的数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一个直接的问题是:“买”作业,算不算作弊呢?当家长在类似的作业中成为实际答题者(直接付费购买),学校到底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家长?能够付费完成的作业还叫作业吗?似乎没人在意这些,这又很难不让所谓的环保作业陷入形式主义。

  环保作业的初衷,无非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教育本质,并实事求是、充分结合实际,才不会跑偏。

  环保是一个超级大的主题场域,涉及方方面面,牛奶盒的回收,其实仅仅是一个最小单位的场景。但是检索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不同地方的不同学校都布置过相似的作业,这其实也反映出作业设置能力的匮乏,不仅缺乏创新意识,对生活的感知也很匮乏。

  比如最简单的一个案例,报道里有位妈妈吐槽,以前他们一家人喜欢喝瓶装的鲜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不得不改喝盒装的牛奶。那么,既然都是为了环保,可不可以允许孩子收集瓶子呢?连这最基本的变通都没有,教育实践方式的僵硬,也着实令人诧异。

  因此,学校与其把环保作业精确到多少张牛奶盒、多少根笔芯、多少个瓶子去量化,倒不如把具体题目的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其主动思考和发现生活中的环保小知识、小事件。比如,让学生记录一次绿色出行、爸爸妈妈去义务植树、外出露营打包产生的垃圾、点外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身体力行,而不是把所有孩子的生活想象成一种生活,然后一刀切地去搞统一作业。近年来,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理念在更新,更加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很多方式方法还是应试思维,执行起来就显得非常机械。

  尤其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人们常常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上做减法。如少留、不留纸面作业,让实践的、兴趣的、生活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但如果后者也流于形式,不是南辕北辙,人为给孩子和家长增加新的负担吗?

  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奖励:每人10PB,回复有1积分博雅积分。
     回复内容请与讨论主题相关,回复字数20字以上,不满20字不提醒且无奖励
     优秀回复给予1-5PB加分
     回复参与时间:2024.8.14~2024.8.16

[ 此帖被远山见月。在2024-08-20 00:07重新编辑 ]

紫冽

ZxID:1093440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全看 沙发   发表于: 2024-08-14 0
— (远山见月。) 恭喜获得博雅勋章积分1积分 (2024-08-20 00:06) —
第一次看到还有这种买卖的方式,我感觉真的就是买这些的人都疯了,真没必要买这些无用的东西假装认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远山见月。

    派派币 +10 2024-08-20

    感谢参与派派杂志区【三日谈】活动✧⁺⸜(●˙▾˙●)⸝⁺✧

我愿为清风,随君飘西东。 纵我不在,也愿君安康。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