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三杰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7 回复:1

[人文通史] 文艺复兴三杰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沈淮西。

ZxID:11437411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任野。
3.27周年/11.4转正/12.25结婚周年/番外不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07-30 0


引用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的文化和艺术巨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时期的艺术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禁锢,开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主义精神,赋予艺术作品以人文精神,即一反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强调以人为中心,赞美人,体现人的本性,给人以自然的展现。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高峰的艺术三杰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


文艺复兴的背景:

文艺复兴的中心最初在意大利,到了16世纪逐渐扩大到欧洲其他的国家。14世纪时意大利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为了与顽固、保守的天主教会相抗衡,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的古典、哲学、文学、艺术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思想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第一杰: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同时还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感情、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可贵的艺术作品。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圣孕》《基督受礼》和《持花圣母》。这时期他的素描和透视学已经相当纯熟,也开始注意借助姿态、动作和手势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持花圣母》是一幅不同凡响的佳作,它包含着新颖的构思,被美术史家视为达·芬奇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蒙娜丽莎
中期的主要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1495—1498年,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戴列格拉契修道院食堂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最后的晚餐》壁画。达·芬奇紧紧抓住《最后的晚餐》中最重要的情节,来表现戏剧性的冲突。画家用惊人的艺术力量渲染了这最后一次晚餐上那种森严而又紧张的气氛。这幅画把耶稣和众门徒放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并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了深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晚期达·芬奇的主要作品是大约在1506年创作的《丽达和天鹅》油画。达·芬奇画中表现的是丽达和天鹅相会的场面。整个画面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在优美的大自然怀抱里,有一位身材苗条、健康的少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她那袒露的身体充满了青春活力。艺术家在画中着力歌颂人体美、歌颂大自然的美,讴歌人生、赞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和强烈的追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先进人文主义思想。

第二杰: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集雕刻家、画家、诗人、建筑家于一身,拥有像巨人一样顽强性格和充沛精力。他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诗。米开朗基罗生于1475年3月6日靠近于佛罗伦萨的卡普莱斯。从小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附近乡间的石匠家寄养,后来米开朗基罗的生父因为丧妻.移居至佛罗伦萨,14岁时的米开朗基罗跟随一位雕刻家学习雕刻,这位雕刻家为佛罗伦萨贵美第奇家族管理美术作品与石雕。在这里,米开朗基罗遍览了古代艺术珍宝,也接触到诗人和学者,由于环境的感染。他研读了但丁和柏拉图的雄伟诗篇,这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这使得米开朗基罗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也是一位诗人。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琪罗早期的作品以人物形象为中心,表现人体的美和人物的内在感情。其早期名作《哀悼基督》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而作。
1501~1504年他创作了被称为市民英雄象征的名作《大卫》。他把《大卫》雕刻成一个舒展自如、充满信心、昂然挺立的裸体青年形象。表现的大卫是即将投入战斗时的情景。大卫左手紧握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拿着一块石头。头猛然左转,怒视前方,显示了人物坚定、勇敢、机智与无畏的英雄气概。艺术家把其每一块肌肉都刻画得充满青春活力,大卫全身肌肉结实,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20年代至30年代米开朗琪罗为美第奇小礼拜堂设计完成的陵墓和雕塑成为他艺术生涯中重要转折点的作品。《晨》《暮》《昼》《夜》一组寓意作品,深刻揭示了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平静和彷徨,是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形象反映,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端倪。(3)经历着精神和信仰危机的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华彩乐章是为西斯廷礼拜堂描绘的《最后的审判》。


大卫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第三杰: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位大艺术家,他的风格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特别是他塑造的众多圣母像最负盛名,迄今仍为人们称道,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体现了画家的人文主义立场,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性。


拉斐尔
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拉斐尔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他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
《西斯廷圣母》是1512—1513年创作完成的,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这幅祭坛画,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名。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此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


西斯廷圣母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他们像三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他们的精神一脉相承,艺术表现手法却各有不同。在达·芬奇的身后,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接踵而至。
对照达·芬奇的冷静与脱离,后面的两位大师显出了迥异的性格特征。米开朗基罗的激越和轻狂,拉菲尔的飘逸谨慎,精于人情,他们在达·芬奇之后独树一帜,既以这位老人为师,又以之为敌。拉菲尔说的一句,“画画的时候,最好什么都不用去想”,让已是暮年的达·芬奇为之惊讶。也正是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一大批艺术家不断追求风格及表现内容方式的不同艺术观念上不断发展才使得文艺复兴艺术向着艺术巅峰不断跃进。

引用
文艺复兴三杰之达芬奇

说起达芬奇,没人不知道了吧。不知道达芬奇,也都听过蒙娜丽莎了。
都说蒙娜丽莎伟大,但是伟大到哪里呢。其实好多人都不知道。我见过真迹,但是人实在太多,连照片都拍不清,更不要说去分析。
达芬奇是个奇才,他不止是个画家,甚至画画只是他顺便画了的。他的很多发明手稿,直至现代才得以实现。
我们在看一副画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了解这个画家的经历和习惯,尤其是达芬奇这样的怪咖!因为达芬奇总是喜欢烂尾,常常出现比较尴尬的情况---大家看他的画,一阵惊叹之后,各种恭维。然后又有历史学者跳出来打脸--原来他只是没画完。
很多人问,蒙娜丽莎好在哪里,如果不放在历史环境里,不放在画家本身的经历里,她不过就是一副女人的肖像。说写实,与现代的写实技法根本没有可比性,可是几百年过去了,达芬奇依然只有一位。
达芬奇的身世,达芬奇有自己的说法。
这个必须要讲一下,你的小孩聪不聪明,在某一刻就决定了!


他在解剖手稿上作出解释,当遭遇强暴出生的孩子,会性格暴躁。
当作是做作业生出来的孩子会反应迟钝,大概是不太聪明的意思
充满爱与欲望生出来的孩子,就会很聪明。
达芬奇是当时解剖子宫的第一人,那个时候人们还以为女人的子宫和植物一样,所以为什么蒙娜丽莎会流传百世,达芬奇解剖了众多器官和尸体之后,了解了人体结构,脱离了当时只画表象的艺术框架。
接着说身世,达芬奇有12个弟弟妹妹,唯独他是父亲和女佣生的孩子,这样看来他手稿上的描述似乎说得通了,达芬奇之所以是天才,随便画画就可以成为巨作,是因为从一开始,达芬奇就是爱与欲的结晶。当然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无从考证,我们姑且信一下,所以造小孩的时候尽量做到身心愉快。
我们看书或者在网上搜索,达芬奇有很多头衔-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
关于达·芬奇的童年童年的资料很少,有一个作家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真实性也无从考证。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当地的农民做了一个盾牌,请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在盾牌上作画。达·芬奇在上面画了一个吐着火舌的怪兽。这画画的过于逼真,连他爹都吓到了,于是达芬奇的爹把这个盾牌给了一个人看,这个人就是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这个名字因为音译,有的叫维洛奇奥。
达芬奇就跟着这个人学画画,对,就是让达芬奇画鸡蛋的老师。其实这个典故也没什么历史根据,毕竟达芬奇是个经常烂尾的画家,经常三分钟热度,怎么说服我们相信他一直画鸡蛋!
达芬奇进入老师的工作室以后,参与了一幅画的创作,直接让老师封笔了。
这幅画就是耶稣洗礼

左下角那个小天使就是达芬奇画的,老师一看,就决定不画了。

达芬奇画的这个小天使,眼神要比老师画的更生动,皮肤处理的也更细腻看这幅画时,这个小天使几乎夺走了所有观画者的目光。
老师或许觉得,没法画了,再画就丢人了,之后就封笔了。
有意思的是,达芬奇出名,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的身份在米兰出名的。因为达·芬奇的七弦琴弹得不错,少有的绘画作品受到了一个贵族的青睐。
前边讲了达芬奇非常喜欢烂尾,画着画着就不画了。而且很多奇思妙想,画出来也没见执行,这也是他绘画作品少的原因。
1500年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关于蒙娜丽莎有太多未解之谜,各种说法。

首先在人物介绍上,就有各种谜团。女主角有各种版本,我们能确定的就是她是一个少妇。
在技法上,我们把画放大看一下,所有线条都是模糊的,即使有阴影,也是没有轮廓的线,在五百年以前,达芬奇对于光影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当时所有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所有存在的都是立体的,没有物体是单根线组成的。为什么这么说,有人说,头发丝不就是线么,那也只是由于人的肉眼的辨别能力而已。实际上头发丝是圆柱状。

所以说为什么一个画家伟大,为什么一幅画伟大,因为他开创了先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伟大的,那如果你说我们做飞机就能绕地球一圈也很伟大,那就是吵架了。伟大的不是画了一幅画,伟大的是为人类做了贡献。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油画颜料,画家们会用一种类似于蛋黄的乳化剂,这个东西能够保持色彩的最大鲜艳度。这个东西干透之后可以反复修改和覆盖。用这个材料,达芬奇用了一个技法,叫做晕涂法,又叫渐隐法,他把这个技法用的炉火纯青,这个技法怎么解释呢,就是你用铅笔画了一个人之后,擦掉,再画一遍,于是这个痕迹就一遍一遍重复。
蒙娜丽莎的微笑,就是这个技法运用到极致所诞生的奇迹,后来人们研究这幅画,据说蒙娜丽莎涂了有20多层。所以达芬奇一直随身携带这幅画,一有空就画。之所以神秘,就是他画了太多遍了,若有若无,似笑非笑,看不清。
不仅仅是这个,之前也说了,达芬奇开创的先河不止是这个,他发现,透视不仅仅是形状上发生变化,色彩上也会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我们看近处的天空是蓝色的,远处的天空是灰色的,这就是色彩的透视,然而那个时候的人,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并呈现在画面里。我们的天才达芬奇就发现了。他在远处的景色里用了偏灰的青色,在近处用了明亮的棕色。

当你在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心理牢记,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这样画画的!
再来说构图,这个是三角形的稳定构图,蒙娜丽莎的四分之三侧面也堪称完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词--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达芬奇很多作品都运用了黄金比例分割点。并且,脱离了传统宗教画,不带任何情欲,是真正意义上的肖像画。

蒙娜丽莎的黄金分割
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一副伟大的画,不要用现代的绘画规则去评判,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任何一副现代作品都无法超越的。
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是死对头,达芬奇在解刨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他并不喜欢肌肉男。但他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画家,所以常常画不完!蒙娜丽莎算是个例外了,也有人说是因为没交上稿,跑单了,所以才带着一遍遍的画。
达芬奇的一生,随便拎出一个才华就能写篇论文,可是这个老太实在不太执着,常常放出豪言壮语,又经常做不到。。上下五百年,估计也就他一人敢这样了。
这种例子都不用翻书,随便找几个作品的手稿都能看到后边的介绍写着未完成。
他完成的作品,真的不是很多,可但凡完成的,都出名了。不得不说,他真的是个天才。

这是达芬奇手稿里的飞行器,大概就是现在的直升机吧。恩,对,这个只是手稿,并没有实现。
上一篇我们说过达芬奇得到了一位贵族的青睐,这个人是米兰公爵,他当时没有工作,于是向公爵自荐,自荐的职位是军事技术人员,于是他的手稿里很多关于军事武器的设计,但是这些设计最后都实现了么?当然没有!
达芬奇受委托,设计过一匹马的雕塑,研究了马的特征,最后,只是做了一个模型出来而已,不知道是因为材料,或者技术又或者是达芬奇三心二意,总之,没造出来的东西太多,所以我觉得他心里还是很认可觉得米开朗琪罗,毕竟人家做了大卫出来。

达芬奇非常喜欢擅长画马,或许是因为他对马做了大量的研究。还因为这马被米开朗琪罗公开diss了,直接给达芬奇搞郁闷了,米开朗琪罗对达芬奇十分不敬,毕竟达芬奇大了他23岁,然鹅,达芬奇仍然向米开朗琪罗优雅的致敬,转身离开。
1503年,他俩来了一场世纪之战。
至于输赢,其实也没啥好说的,米开朗琪罗是个实干家,达芬奇最擅长的事是烂尾。
故事是这样的,佛罗伦萨要画一面墙,于是委托了达芬奇,他打算在墙上绘制的,是一副战争题材的画--安吉利之战。

并且把对面那面墙给了米开朗琪罗。
先做一个科普,达芬奇是非常擅长反复上色的,之前讲过了,晕涂法。但是,往墙上画的湿壁画是不能用这种技法的。。他不死心的还研制出新的作画方式,然鹅,这次更失败,画到一半,油画颜料就化开了,并且一块一块的在墙上裂开剥落了。。
然后呢,然后画到1506年,达芬奇就撂挑子,走了,不画了。要不说,怪咖还是靠才华支撑的,不然,每次都撂挑子,谁还找他干活,所以这幅安吉利之战只停留在了草稿阶段。
帮他收拾烂摊子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徒弟瓦萨里,据说出于对达芬奇的敬仰,瓦萨里并没有覆盖达芬奇的画,而是重新砌了一堵墙,不过这又是一件无从考证的历史之谜。总不能为了达芬奇那半成品,去毁掉另一幅画。
有人嘲笑达芬奇从来没在梵蒂冈画过画,恩,可能是听说他经常烂尾,所以没敢请他。
换个角度,或许他经常烂尾这件事就说得通了。他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天才。就连安吉利之战,也不是专门来画画的,他的目的是设计攻城武器的。
他样样精通,仅画画这一个技能就能与米开朗琪罗匹敌,要知道,米开朗琪罗是用尽全力在搞艺术。
不过也有例外就是岩间圣母。岩间圣母有两副一模一样的画,为啥一模一样呢

还是和达芬奇的习惯有关系。达芬奇和买家的价格没谈拢,于是转手把画卖给了别人,后来原先的买家又说要了。。这就尴尬了然后达芬奇又画了个一样的。如果达芬奇和拉斐尔一样有商业头脑,搞个工作室,批量生产,估计就不会有这么多烂尾了。
按理说,达芬奇这么坑买主,正常画家可能早就被饿死了。然鹅他依然很受欢迎,还是因为实力啊。我们说一下能让他和米开朗琪罗齐名的旷世之作--最后的晚餐
我们小时候在课本上,都见过这幅画,那个时候不太懂,只记得玩的游戏就是找犹大。
其实有很多人画过最后的晚餐,为什么只有达芬奇的成为巨作。看一下下面的画,肯定一样就能看出谁是犹大。要不就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对面;要不就是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没有顶着神光。



看一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一眼就看出来了。我们从构图,透视,色彩,故事上来简单分析一下。


先说下构图,画面中的人物一字排开,表情却各不相同。很容易看出,画面构图实对称的,这种话就比较沉稳,毕竟,这是在谈一件严肃的事情。在这幅画里,耶稣身后是明亮的窗,一眼看去就知道谁是主角。耶稣左右各有6个人,唯独耶稣做中间,这就和中国的皇帝一样,根本不需要解释谁是耶稣。
在透视上,之前讲过了,达芬奇在透视法上是开创先河的,这幅画里也能看到。正前方的大桌子到后边的柱子消逝于透视点,而这个透视点正是画面的正中间。整个画面的视线都聚集在耶稣的头上,这肯定不是巧合的。


色彩上,耶稣的衣服是红蓝搭配的上衣,是画面里最为鲜艳的颜色,光由中间变暗,画面里有种紧张的气氛,我们不自觉地盯着画面正中间,心理忍不住犯嘀咕,这是要干嘛。
故事的桥段是这样的,耶稣和大家吃饭的时候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
达芬奇用他最擅长的技法,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技法,就算放在现代,众多画家也依然没有超越。他在二维的画面里表现了三维的世界。
他在画面里,分析了每一个人的内心,试想一下,当你在单位里,领导走进来,说了一句,有一个人挪用了你们的工资。
接下来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有的人惊讶,有的人愤怒,甚至有的人想砍人,有的人装作没听见,大家相互讨论交头接耳,唯独一人,他握紧钱袋子,身体微微向后,心里想,不会被发现了吧。

在这幅画里,人们像看了一场电影,画面的纵深感,好像就置身于这个场景,亲眼观看着这个场面,仿佛听见了耶稣的问话,好像读懂了有大的背叛,好像感受到了其他人的情绪。对,在五百年前,达芬奇用壁画让人们看了一场电影,这个电影在人们的大脑力无限回放,甚至念念不忘。
看着很稳定的构图,其实画面里充满了节奏感,门徒的三人一组,每个人的动作,每个人的神情,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打破了横向构图的沉闷,甚至有了抽象的音乐性,还有一个小细节桌子上有很多个小面包,把它们按音乐的顺序排列可以排列出一首将近一分钟的歌曲。
在画面里,达芬奇用了一个绝招,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惟独犹大的脸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如同舞台般的表现方式,几百年里,也只有达芬奇一人而已。
幸亏最后的晚餐时间完整的作品,不然靠他那些半成品,迟早有天要饿死。达芬奇的才华备受关注,再尝尝交不了稿的情况下,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挖走了达芬奇。
后来有人评价拉斐尔是个画匠,评价米开朗琪罗是个工作狂,而对于达芬奇,连他常常画半成品都成了因为他是天才而有的独特魅力。
达芬奇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与我们之前写的小木桶是截然不同的人,他对于有人说他叛国都很淡然,在他看来,能开心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哪里都无所谓。所以他晚年,一直生活在法国,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会在法国的卢浮宫。



引用
文艺复兴三杰之米开朗基罗

如果说达芬奇是天才,经常完不成作业,米开朗基罗就是位非常努力的学生了。
解释下前边,为什么有人嘲笑达芬奇没在梵蒂冈留下作品,因为在那个年代,能接到教皇的订单,在梵蒂冈留下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就相当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什么概念呢,给皇帝画过像,厉害不厉害。拉斐尔也留下过,米开朗基罗也留下了,唯独没有达芬奇。但是达芬奇无所谓,不在乎这个,这次要讲的是超越当时所有画家的米开朗基罗。所有画家包括达芬奇么,由于我的偏爱,所以不包括。因为达芬奇不只是画家。
前边讲过,米开朗基罗14岁就被洛伦佐发觉,收到自己的学校里深造去了。他这个人不太懂人情世故,谁也不放在眼里,之前也说过,他还公开骂过达芬奇,还把达芬奇骂郁闷了。据说拉斐尔去找他学艺,他还把人赶走了,后来拉斐尔去找了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留下了特别多的作品,他一生有很多作品,而且他长寿,所以作品也更多。不过最厉害的,有两件,其中一件是大卫,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美术课本上一定要放的。另一件是西斯廷礼拜堂。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有个特点,清一色的一身肌肉,看一下肌肉男的代表作--大卫。


说起这个大卫,要从石头说起。雕刻大卫的石头并不是一块新石头,而是一块废料。怎么回事呢,雕刻家多那太罗在这块大理石上粗略的雕刻出了下肢、躯干和衣着的大概样子。然后,就没下文了。可能和达芬奇一样,觉得实现不了就不做了。
1466年,这位雕刻家去世了,可是这块石头成了麻烦事儿。这块石头很大,又很贵,当初也是费尽财力物力搞来的,就这么放着,太可惜,可是丢也丢不了。
1500年,大教堂工作室的存货清单上写着“一个叫做大卫的大理石雕像,仰卧着很挡路”。
于是政府征集了很多人,组成讨论组,希望把这块费石头变成艺术品,其中也有达芬奇。达芬奇是位烂尾专家,估计这石头放他手里早晚也变成烂尾,于是大家讨论了一下,选了只有二十多岁的米开朗基罗。 他们这个决定太正确了,不然这件伟大的作品无法面世。
其实这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儿,一方面别人雕刻过的残缺的石头改造,肯定是比用新的石块要难的多。 而且,米开朗基罗没有助手,所有作品独立完成,这么大块石头,用了三年,才雕刻完成。
先说一下故事,大卫的故事。
大卫生于以色列的一个国家,是国王的第八个儿子,当时有外敌入侵,大卫他不穿铜盔战甲,用投石带甩出石头打昏了巨人,并割下了巨人的头,这个巨人多大呢,据说两米九九,所以大卫就成为了一位少年英雄。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个十岁的小孩,打死了一个姚明那么高的人。
米开朗基罗并没有像之前的前辈们一样塑造大卫的形象,胜利的那一刻,踩着巨人的头,而是用用了大卫出战的那一刻的形象。

在形体上,大卫的体格非常健美,几乎是男性美的标准了,现在的健美教练也不过如此。米开朗琪罗有一个厉害的地方就是,不管任务的躯干如何的扭转,他的轮廓都是很优美的。大卫虽然是大理石雕刻的,但就算近距离观看,也能感受到他的肌肉的弹性,他每一寸肌肤都是完美的。
在结构上,大卫高5.17米,普通人到他膝盖的位置,之前见过这尊雕像,发现不论在哪个角度看,都只能是仰视,虽然米开朗基罗做了一点点艺术处理,让大卫变成大长腿,但是,每一寸的关节结构都是精准的。就这一点,他赢了达芬奇。因为我们的达芬奇先生,从来没有一尊雕塑善始善终的。
在手法上,用现代的结构剖析原理去分析大卫的面部结构和身体结构,也能对应到每一块肌肉的变化,可见米开朗基罗对肌肉结构的理解并不比达芬奇差,大卫下垂的那只手,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块的骨头和关节。就算是360度观察,米开朗基罗对肌肉结构的理解也毫无破绽。
在人物理解上,米开朗基罗的人物都带有一点点悲情的色彩,就算是民族永雄,米开朗基罗也并没有表达战争后的喜悦,而是采用上场前大卫的样子。一个少年,独自一人面对一个高大的巨人,在大卫的表情里,带着坚毅也带着点悲壮。
后来,因为这尊雕塑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人还结下了梁子。
其实达芬奇心里还是挺惜才的。他临摹过大卫的站姿。

只是米开朗基罗这个人可能有点不好相处,由于雕塑太大,承重也是问题,雕塑完成后放哪里又成了问题。米开朗基罗自然是希望放在外边的,供众人观瞻。于是佛罗伦萨政府又成立了一个讨论小组,其中就有达芬奇。
当时的达芬奇,刚刚完成了《最后的晚餐》,已经是名震江湖,是佛罗伦萨的艺术巨星,他提议这个雕塑放在室内。可能达芬奇是觉得,外面风吹日晒,雕塑容易损毁。有人说达芬奇是觉得地位受到威胁,由于我对达芬奇的偏爱,所以我不那么觉得。达芬奇连叛国都不在乎,干嘛在乎后起之秀呢。
也有人说是理念不同,米开朗基罗是一位很虔诚的基督徒,甚至到了晚年,他拒绝圣彼得堡大圆顶的建造的报酬,他觉得他是为了上帝工作,不应该因为接受报酬。而达芬奇位相信科学的人,所以可能相互有点看不上。
后来,在米开朗基罗的坚持下,大卫最后安置在市政厅门前。
米开朗基罗比较喜欢画肌肉,并且是个工作狂。米开朗基罗少年就成名了,
在佛罗伦萨他完成了雕塑《大卫》和《哀悼基督》,这两副杰作已经让他红的发紫,也可能是这样,后便会遭人嫉妒。名声大噪之后,位高权重的教皇赶紧把米开朗基罗收入囊中。当时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命令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建造一座陵墓,这座陵墓要与伟大的罗马城一样,千年不朽。

这个宏伟的计划让米开朗基罗激动不已,他觉得他可以一展身手,他向教皇描述,他要建一座山一样的陵墓,并且树立四十座雕像。教皇听了之后很开心,米开朗琪罗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计划中区,他还在采石场亲自准备陵墓需要的白石。
米开朗基罗一想到自己的伟大作品正在完成,就非常的激动,他在山里待了八个月,指挥工匠采石,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越是难以挑战的,别人无法完成的,对他来说越是斗志满满,而且,这个时候米开朗基罗才三十几岁,正是一腔热血无处安放的时候。
他回到罗马,他选的大块白色花岗岩陆陆续续的运到了,石头就堆在圣彼得广场上,教皇一看这架势,仿佛看到了完成品,非常的开心。米开朗基罗开工后,教皇每天都关注着建造的进度。甚至,还修了一座浮桥,方便来往。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种关系并没有维持很久,他在教皇面前很快就失宠了。
由于米开朗基罗本身就人缘不好,又因为太过于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有那么一个人叫布拉曼特,他告诉教皇说生前修建陵墓是不祥的,不管这个陵墓修得多好,他都是做陵墓。教皇一听,也是哈,还没死呢,就修个墓放在那里。于是,他说不修了。
米开朗基罗就凉凉了,不只是这个,他还陷入了债务危机,要说这教皇坑人呢
他在一五四二年十月的一封信中写道:“当教皇转变了念头,而运货船仍从卡拉雷地方把石块运到时,我不得不自己来付钱。同时我从佛罗伦萨雇来的斫石匠们也到了罗马;正当我在教皇支配给我的屋子中安排他们的住处和用具时,我的钱花完了,我处于极大的窘境中”。
不过也没办法,米开朗基罗甚至离开了罗马。过了一段时间,教皇又想起了米开朗基罗,这次教皇更任性,他说让米开朗基罗装饰一下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为什么要画壁画呢,因为当时拉斐尔名声大噪,所以教皇也想让米开朗基罗画壁画。这个事儿吧,米开朗基罗虽然是个画家,但是呢,他的长处是雕塑而不是壁画,他更喜欢雕刻。但是教皇的命令能不听么,必须无条件执行。

于是,这位没画过壁画的画家,要重新学习一件新的技能。
米开朗基罗也傲娇,你就和拉斐尔一样,收收徒弟,找人画画多好,可是他没有,可能这就是他的魅力之处,独自一个人,在那个又黑又暗小小的教堂里,一画就是四年。
由于精益求精,工程进展缓慢,教皇又开始变得烦躁,经常要求要看作品。但是米开朗基罗不给他看,甚至两人还吵起来了,话说,米开朗基罗的胆子也够大的。
据说,某一天,教皇问他什么时候可以画完,米开朗基罗说:“到时候就给你看了。”然后教皇就暴跳如雷,一边打他一边骂,这可不得了,本来画的就够辛苦,米开朗基罗也是个倔脾气,收拾收拾准备走人了。
教皇也没办法,派人追上去,给了他五百个金币,还个他道了个歉。教皇做到这个份儿上,只好回来重新工作。但是,由于他的画总是藏着,教皇一直都没看到,所以每次都碰钉子的教皇终于受不了了,威胁他说,要把他从台架上拖下来。
终于在一五一二年诸圣节那天,他撤去了台架,揭开了幕布。米开朗基罗也够倔强的,他不仅画了天顶画还画了壁画。
罗曼·罗兰这样评价这幅惊世骇俗的巨作:“那盛大而暗淡的礼节,这祭祀亡魂的仪式,与这件骇人的作品的开幕礼,正是十分适合,因为作品充满着生杀一切的神的精灵——这挟着疾风雷雨般的气势横扫天空的神,带来了一切生命的力。”
当他走下脚手架时,已经四年。四年间,他成年累月仰头向着天顶作画,这种姿势直接让米开朗基罗的脖子歪了,他看一封信或看字的时候只有举到头顶上才能看得清楚。身体也变得畸形。

像这种大规模的壁画,画得精确、和谐,多彩多姿,虽然全是肌肉人,可是每一个人又栩栩如生。这么多人物,是米开朗基罗一个人完成的。它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是不可估量的。
末日的审判是镇堂之宝,长方形的礼拜堂两侧共有十二幅壁画,左侧六面描写以色列救星摩西的生平;右侧六面描绘耶稣的生平;
《末日的审判》是《创世纪》为天顶画的继续和发展。位于正面壁上,他描述的是世界末日来临,耶稣降临人间,把万民召集在用己面前,分出善恶,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整个作品里边充满着悲剧气氛。
技法上,属于湿壁画,什么叫湿壁画,就是趁着泥灰潮湿的时候,涂上颜色,泥灰干了,颜色就留在了墙上。画这种画,需要每天都把你会刷一遍在涂色,每次只能花很小一块,整个教堂的顶和墙壁,米开朗基罗就这么一点点的刷了画出来的。

顶棚的《创世纪》画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画面面积达14x38.5平方米,内容上都是圣经里的故事。从开天辟地直到诺亚方舟的故事,分别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画面有9幅中心画面和其他装饰画部组成,共绘有343个人物。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每幅场景都围绕着巨大的、各种形态坐着的裸体青年,壁画的两侧是女巫、预言者和奴隶。

其中《创造亚当》是整个天顶画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个地方米开朗基罗,没有直接去画上次塑造亚当的过程,而是,上帝之手去触碰亚当的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像是要碰触到亚当的灵魂。
这一戏剧性的瞬间,将人与上帝联系起来,这种表达方式,米开朗基罗是第一人。我们看到一个人类好像苏醒,凝视这上帝的脸,他体格健壮,却还没有得到上帝的力量。画面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上帝的手上,观看着好像进入了画面,等待碰触的一瞬间。
在构图上,亚当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着。他的头,无力地低着,左手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飞来,左边围绕这一群天使。这一刻不再是发号施令的威严的脸,而是像一个父亲一样慈祥。他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
亚当不仅看着上帝,他还看见了上帝环绕的夏娃,夏娃也偷偷的注视着亚当,在这个画面里,不是单纯的上帝唤醒亚当,还有另一个情节,同时传递出,上帝造就了亚当,也造就了人类。
这个作品完成以后,米开朗基罗身体也不好了,不过他依然持续创作,而且还念念不忘之前的陵墓,终于,在尤利乌斯二世死后,又有了建造者做陵墓的机会。



引用
文艺复兴三杰之拉斐尔

“即使在拉斐尔之前,世界已经被米开朗基罗征服,但上帝给予了拉斐尔最完美的一切:典雅、勤奋、美貌、谦逊以及让一切丑恶退避三舍的崇高人格。”
——瓦萨里《大艺术家传》

比起拉斐尔其实我更喜欢达芬奇,因为拉斐尔更像一位商人。我偏执的觉得艺术家就应该天马行空,或者带着米开朗基罗的倔强。但是并不是否定拉斐尔的才华和他的方式。毕竟他创作了那么多作品,也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一样把自己累成那个鬼样子。虽然他英年早逝,不过历史上可没有讲他是画画累死的。
拉斐尔的身世比较坎坷。他爸爸叫乔万尼,是为小画家,在那个年代大神那么多,小画家也是很不容易。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拉斐尔有很好的教养。
拉斐尔长大后,他爹发现他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很有天赋,于是开始教他学画。几年后,拉斐尔已经成为他爸爸的得力助手。他11岁的时候,他爸爸死了,被叔叔收养,之后他就进入佩鲁吉诺的工作室学习艺术。

1504年他还画了一幅圣母的婚礼,这幅作品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的老师,后来还有个别的活,但是因为拉斐尔听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特别有名,就去了佛罗伦萨。

拉斐尔其实情商还挺高的,他到了达佛罗伦萨后,拉斐尔结交了很多小伙伴,还经常去人家家里做客,为了回报小伙伴的约饭,拉斐尔还给他们画画。
他在佛罗伦萨期间,亲眼目睹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画,这简直为这位乡村小子打开了新世界,他开始努力学习绘画,而且他学习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临摹。他还去请教了米开朗基罗,不过被拒绝了。达芬奇就很热心,他传授给了这个小伙子很多技能。他向达·芬奇学了晕染法,使人物肖像的轮廓更具朦胧美感。
拉斐尔临摹了大量的作品,把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优点完美结合起来,达芬奇的优点在于人物的表情,米开朗基罗的优点是肢体动作和肌肉的线条,而拉斐尔本人非常擅长描绘细节与质感,他的画面常常像打了一层滤镜,带有一点唯美和阴柔,可能和画家本人的性格有关。
拉斐尔运气很好,他也很聪明,他得到了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赞助。尤里乌斯二世很喜欢拉斐尔。他接了教皇一个大单,成就了他的一声。就是著名的《雅典学院》,到达了职业生涯的顶峰。

《雅典学院》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故事。整个画面最前边是一个很大的拱门,建筑结构向后延伸,层层递进,画面里有11个群组,一共57个学者,画面的中心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指着天,亚里士多德指着地,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形象明明就是达芬奇,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形象是米开朗基罗,他自己当然不能落下,也出现在画面里。

我们一一分析以下这些人物,正中间站着的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他们高谈阔论,有没有发现这和最后的晚餐一样的处理方式,柏拉图的身后也是明亮的背景。旁边的人,都在听两位学者讨论。在柏拉图左边,穿绿衣服的那位,他的恩师苏格拉底掰着手指和一群人讨论问题,站在他对面那位戴盔披甲的年轻人,有人说他是亚历山大大帝


在阶梯下左侧,一群人围绕着一个人,他正在写写算算,他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另一个小孩为他支着一个琴板,上面的内容可能对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演算帮助。一个老人在左边偷偷抄着他的公式,后面包白头巾的是阿拉伯的伊斯兰学者伊本路西德阿维洛依,在柱子那里抄写什么的是哲学家伊壁鸠鲁。
站在毕达哥拉斯前面拿着一本大书的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他身后穿白斗篷的,是未来的乌尔宾诺大公弗朗西斯科德拉罗斐尔。这些人物名字很复杂们可以不记,却也足够看出拉斐尔对于人的肢体和表情描写已经学到了精髓。

在阶梯下右侧的群组中,秃顶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是中心人物,他俯身用圆规在石板上画着几何图;4个青年学生正在认真地围观,他身后头戴桂冠,拿着地球仪得人是埃及主张地心说的大天文学家托勒密;正面拿天文仪的是波斯预言家、拜火教主索罗亚斯德。最靠右边是拉斐尔的朋友画家索多玛;而紧挨着他的则是拉斐尔本人。

在画面前边很显眼的位置,斜坐着的沉思者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是长得像米开朗基罗的那位,后边还有一位坐在台阶上,他衣冠不整,露着肩膀,像个乞丐。他就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些人物,有的行走、有的交谈、有的在讨论有的在深思,观画者可以感受到画面里自由讨论的气氛。

在内容上《雅典学院》的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民主气氛,各种不同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在这里进行着一种平等而优雅的讨论,或者各行其是地进行着独自的思考,完全无拘无束,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空气,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人类的艺术永远在追求崇高的理性精神,永远在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




构图上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拉斐尔临摹了达芬奇大量的画作,当然也不会放过最后的晚餐,同样的纵深,同样的一字排开,拉斐尔聪明的地方就是学到了精髓。充分说明拉斐尔不但能画圣母,还能画大场面。
整个画面的建筑根据中心视点,像层层凯旋门纵深推进,拉斐尔擅长的细节描绘也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天花板和两侧的主子刻画非常细致,随着光影的变化,引导人们的视线随着一层层拱门进入画面的深处,这种处理方式让场面更加宏伟。
拱形的自然画框,教堂装饰的背景,两边作对称呼应,画中人物好像是从远处刚刚走来,有柔有刚,有曲有直。
在形象上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人物,每个人都表现的很生动,怪不得米开朗琪罗不教他,单靠临摹,就学到了全部精髓。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却不凌乱。如果说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一场电影的特写,那么拉斐尔的一出舞台剧,有主角,有情节,有表演。当然我还是私心的认为,最后的晚餐气氛要更浓一点。
怪不得教皇逼着米开朗琪罗去画壁画,这么卓越的后起之秀,真是让人没法忽视。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画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西斯廷圣母》、《圣母的婚礼》、《椅中圣母》、《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阿尔巴圣母》等等。
之前的文章有写,拉斐尔是一个很擅长描画细节的人,他笔下的人物,都带着一点柔柔的美。


草地上的圣母

拉斐尔画的这些圣母像不仅给他带来了金钱荣誉还给他带来了机会。在拉斐尔之前出现的圣母像,都比较比较消瘦苍白,表情也都很丧。总之是不太讨人喜欢。拉斐尔画的圣母,年轻、美丽、丰润、母爱洋溢于眉间。
甚至在当时,有人赞美女孩子长得漂亮的时候,就会说,长得像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一样美。
他曾写过一段话 :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人,我必须观察许多美女,但由于美女难求,我只能按照我大脑里的理念去创造。
也就是说,拉斐尔的圣母,是所有美女的结合。
拉斐尔笔下的小天使,也都是胖乎乎的,可爱,天真的小宝宝,从画面里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圣母”体现的美,不再是不可靠近的冰冷,而是典雅温柔。这可能是拉斐尔对圣母的理解。


《椅上的圣母》
这是拉斐尔所绘圣母像中比较出名的一幅。这幅圣母像非常的接地气,画的是一位年轻优雅端庄的年轻母亲。穿着普通的衣服,还包着一块头巾,这和普通的母亲没什么区别,她怀里抱着的孩子,天真可爱,皮肤光滑细腻,衣服的质感刻画得非常细致。拉斐尔不仅仅学到了老师画面的端庄,还有了自己的风格,他笔下的圣母有了生命的气息,有了感情与灵魂。
法国画家安格尔曾这样评述过拉斐尔的作品:“要我写出拉斐尔的全部品质和他那无可比拟的聪明才智,需要 整本书和好几卷集子……拉斐尔所描绘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具有一副诚实人的外貌。”
拉斐尔的圣母画得实在太美了,他是古典的,甚至不需要任何讲解就能看出画面里洋溢出的温柔,向来被是人追捧的都略显粗俗浅显,可是拉斐尔的圣母既有普通人的感情又带着圣母的高贵。
据说拉斐尔在朋友的宴会上看到了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她脸上幸福的微笑让拉斐尔一下有了灵感,激动得在地上抓过一把炭条,把草稿打在了木桶的圆底上。一幅无与伦比的经典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椅上的圣母-眼神内容上,拉斐尔特别在意画圣母的目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中国也有画龙点睛的说法,通过一双眼睛可以折射出画中人的灵魂。拉斐尔画中的圣母目光中充满情感,她的眼神里是爱和包容。圣母满脸洋溢著幸福微笑,看著两婴儿戏耍,就像是一位普通的年轻母亲,让人觉得亲近,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母充满距离感。


椅上的圣母-色彩塑造在色彩上,仍然遵守基督教的观念,以红、蓝两色为基础。基督教中,红色是象征天主的圣爱,蓝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画中,圣母的一副一般以红蓝两色相配。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耶稣的衣服也是红蓝色相配。在这幅画中,圣母上衣为红色,斗篷为蓝色,小耶稣的黄色上衣,与圣母的衣服红、蓝色构成了调和的三原色,画面色彩艳丽,充满华贵之气。




椅上的圣母-线条在塑造上,拉斐尔非常擅长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里,画面是圆形的外框,人物的组合,衣服的褶皱,人物的体态都是由曲线构成。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著、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让整个画面更加灵动和谐。
当时的哲学思潮,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在拉斐尔的画中,成功的演绎了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椅上的圣母-椅子支撑构图构图上,小耶稣处于画面的中心,圣母抱着他,目光注视着观者,右边的施洗者约翰怀中搂着带十字架的拐杖,合十双手,暗示着他与耶稣的关系。这幅画在构图上有较大的难度,如果没有这把椅子的支撑,圆形的画面很容易让画面失去平衡,圣母左侧的衣服没有做更多处理,让人的目光最后停留在右侧的约翰身上。
据说很多圣母的原型是以拉斐尔的情人玛格丽特为模特而画的。


大公爵的圣母之前有讲过,拉斐尔向达芬奇取过经,这幅《大公爵的圣母》就是他向学习达芬奇的晕涂法的证明。晕涂法是达芬奇独创的绘画技法,《蒙娜丽莎》就是因为这个技法而出名。
这种技法的特点是一遍一遍的涂,画面中几乎看不到线,过度非常柔和,皮肤的弹性和质感表现的特别真实。蒙娜丽莎涂了20多变,有的地方涂了30多遍,不过拉斐尔可不是挖坑王,他的产量非常高。这个技法在拉斐尔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大公爵的圣母》还有这样的传说:达斯卡公爵夫人因没有孩子而忧愁,然后每天向圣母起到,最后生下了一个漂亮的那孩子。
这幅圣母像上没有华丽的装饰,构图稳定端正,色彩还是红蓝搭配,但是这幅画的背景加重,圣母的装饰都隐藏在背景里,让观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圣母的脸上,她低垂的眼神流露出母性的温柔,耶稣圣母的肤色细腻光滑,可见拉斐尔的晕涂法掌握的非常好,圣母端庄又让人充满敬意,这就是人们想象的圣母玛利亚的样子。


《以西结的异象》《以西结的异象》
这一幅画其实不是圣母,为了讲拉斐尔的学习能力,所以放了出来。《以西结的异象》是拉斐尔向米开朗基罗学习的例子。
中间这个人物叫以西结,这个故事比较难懂,大概就是上帝派了四个怪物让以西结警告世人不要太过分。
他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耶路撒冷的祭司,后来被巴比伦人俘虏。在被掳的第五年他接受了上帝的默示:狂风从北方吹过一片巨大的云,周围发出金色的光芒,同时而来的的还有四活物-正确的人、得胜的狮子、服事的牛、超脱的鹰。
看下以西结的肌肉线条,这分明就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当时拉斐尔在罗马为教廷工作的时候在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中学到不少人体的塑造技巧,这幅画多么象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呀。
人物肌肉自然扭转,姿态完美,怪兽和天使不再像圣母画里的耶稣软软的,而是也有了健美的线条。每一个天使的眼神相互呼应,怪兽们抬眼看着以西结,云彩的层层递进,感觉到他们是踏着云彩在远处而来。
放一张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对比下拉斐尔的学习成果。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亚当不过上帝可能惜才,早早地把拉斐尔叫回,拉斐尔死的那天正好是自己的生日,同时也是耶稣受难日。总之,拉斐尔活了三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了。
文艺复兴三杰就写完了,其实他们还有更多的惊世之作,就不一一分析了,他们的标签分别是挖坑的达芬奇,爱画肌肉的米开朗基罗和爱画圣母的拉斐尔。
随着文艺复兴三杰将文艺复兴的艺术水平整体拉高以后,又有米开朗琪罗和提香这样的长寿艺术家,一直保持有杰出作品问世,意大利人一致认为绘画已经达到顶峰。
达芬奇,解决了通过人物表情表现画面内容,米开朗琪罗解决了人体肌肉结构的表现方法,拉斐尔解决了对于题材的细致刻画,提香解决了突破素描关系通过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
在这一时期,仿佛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素描难题,没有他们不能刻画的题材,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艺术品,在这个时期,艺术家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水平。
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个怪现象,当一个卓越人物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一群追随者,个别天才突破前者形成自己的风格,然而世界上常常是平庸的人占大多数。于是有很多青年画家画的人物都像是运动员,复杂的形体,和结实的肌肉。
然而,米开朗琪罗之所以成为划时代的人,不只是因为绘画肌肉的手法,而是在在塑造人物时候的精准,比如亚当,他虽然是一身腱子肉,可是在没有被上帝注入灵魂时低垂得手,将要苏醒的神情,这些才是米开朗琪罗绘画的精髓。关于学习前辈还是要向拉斐尔学习,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那么愚蠢,有一部分人在思考,大师是不是真的无法超越,绘画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可走,为什么现在的绘画会停滞不前,如何在其他方面超越大师呢?
这时候德国出现了一位得以突破的画家--霍尔拜因,他结合前者所有的优点,并有了自己的风格向历史前进了一步。
不过,说起霍尔拜因就不得不说一个人--丢勒,丢勒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霍尔拜因的绘画风格也是因为受他的影响。
文艺复兴影响的不仅仅是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丢勒是16世纪初期,德国的一位画家,放在文艺复兴时期,丢勒比起三杰可能逊色了一点,但是他的历史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对德国艺术影响深远,他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丢勒和达芬奇一样,也喜欢研究各种人体和透视,不过他是为负责任的天才,他还研究了建筑学,还出书,是为高产艺术家。另外他也很勤奋,就算是有那么多兴趣,也没有像达芬奇一样三心二意,挖坑不填。丢勒对于手稿也是非常认真的完成,他有极度的耐心对待作品,就算是一副很小的图也会达到完美的细致程度。
丢勒的版画作品,启示录,让他达到了前半生的创作巅峰,为什么是前半生呢,因为后来他的水彩画也同样出众。再丢勒的作品里,看得出德国人性格的严谨,他不像意大利人一样放飞自我,他的创作极为严肃认真,他把当时不太成熟的版画技巧推向完美。

丢勒-兔子习作
青草地

不仅仅是版画上的成就,丢勒把水彩画也推向了巅峰。这一副青草地是丢勒的习作,哪怕是练习也画的极为细致,我第一次见这幅画时,以为是油画,看了介绍才知道是水彩画。丢勒用水彩画画出了油画的感觉,甚至有了摄影的感觉。他追求自然的真实之美。
这看似是杂乱无章的草地的描绘,实际上层次分明,这些草和叶子,并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觉得郁郁葱葱,有了生命的气息。他们在画面上有明显的前后关系,和光影顺序,每一个草都画出了质感。这种耐心和细致也就德国人能做到了。如果下雨,说不定能听到雨点打落草叶的声音。

丢勒的自画像

这一副是丢勒的自画像,有意思的是,丢勒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画自画像的画家,他被称为“自画像之父”。丢勒一生画过很多副自画像,他很小的时候就拿着镜子给自己画自画像了,这一副是在他22岁时画的,那时候还很青涩,质感的表现比起后期的自画像还稍显薄弱,但是,他眼神里透着温柔,手里拿了一束花,据说这是为了自己的未婚妻而作。
丢勒的自画像多半都是稳三角构图,衣服上的褶皱,甚至手纹都处理的细致入微。


《自画像》
这一副也是《自画像》,是他29岁的时候画的,这一副明显看出技艺的日益精湛,他在肖像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自画像肯定功不可没,没有比观察自己更能让自己了解结构的办法了。这一副自画像,不仅仅是画的像了,还画的充满感情,我们能感受到丢勒略带忧郁的艺术气质。
细节刻画上,衣服的质感,每一根的皮毛反射的光暗,还有一缕缕披散开的头发。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处理,却也有层次。

祈祷之手

这幅画是我接触丢勒这个名字看过得第一幅画,我以为这是素描。但是他是一副板画作品。
这幅作品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丢勒的父母共生过17个孩子,丢勒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已经44岁,可是家里太穷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个。丢勒和哥哥都很有绘画天赋,但是家里没钱于是让他俩丢铜板,最后,弟弟丢勒拿到了去画画的机会。多年以后,弟弟荣归故里,愿意出钱让哥哥去学画画,然而,哥哥的手由于常年干活,已经不能再画画了。丢勒将心里的深情倾注于这副祈祷之手上。
这双手饱经风霜,手上每一处细节,诉说着粗糙的手所经历的苦难,这双手做出祈祷状,简洁的线条让人感觉到感人的深情。
到了16世纪后期,丢勒对德国艺术影响深远,霍尔拜因的父亲也是位画家,在起点较高的绘画环境里小霍尔拜因融合了北方艺术家和意大利艺术家两者的成就,突破了当时受佛罗伦萨风格的影响,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小霍尔拜因是16世纪德国最后的大师,他特别擅长画肖像,非常擅长抓住人物特征,不再是宗教里的人物,而是有自己个性的人。他的画面里有丰富的色彩,把提香的风格和素描关系完美结合。
他非常真实客观的记录人物,不再附加任何宗教色彩,等于把人物的肖像完全在宗教故事里剥离出来。


伦敦的德国商人

这幅画,第一眼看去像是普通的人物肖像画,可是仔细看,画面上的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最前方的花瓶,让画面有了三个递进关系,花瓶为一,人物为二,背景为三。
看似只是平常的记录客观事实,可是在人物的目光里,能感受到人物的性格,虽然画面里的物体丰富,可是观画者的目光最终还是落在被画者的脸上。到了后期,霍尔拜因的刻画技术日益精湛,可是他找到了绘画的真谛,绘画不仅仅是完成画家的自我成就,绘画还有记录的作用,他舍弃自己对技法的追求,反而突出人物的个性与性格。这是前人都无法企及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02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