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窗纸一捅就破?那可真小瞧古人了 BY:素月无心
“囱”“牖”“向”都是古代的窗
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半坡文明遗址中,留下了先民半穴居的遗迹:在平地上挖一个半米至一米深的平底大土坑,以坑壁作为墙壁,在坑里挖出火塘,坑口搭上屋顶。为使阳光照入穴屋,并且让生火的烟雾及时排走,屋顶便留出一处透光的开口,叫“囱”。“穴”“囱”结合,遂有“窗”字。古时窗别名“中霤”,也取“复穴当中开孔取明”之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人的居住空间由半地下转为地上建筑,为了生活方便,通风透光的孔洞也改到了墙壁上,称为“牖”,“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说文》解释:“在墙曰牖,在户曰囱。”相传孔子的弟子伯牛患病,孔子去家中看望,因为对方病情严重,不宜入室,孔子只能“自牖执其手”,以示慰问,这一细节也体现出伯牛的病势危重,因为古代有“疾时处北牖下,死而迁之当牖下”的习俗。
现代人习惯说“窗户”,但其实在古代“户”专指门。清代朱彝尊曾撰联句“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即为门窗之意。《诗经·七月》中,写农夫在冬天来临之前“塞向墐户”,意为将朝北的窗户堵住,在柴门上涂泥防风。“向”的本义是“北出牖也”,就是朝北的窗,之后引申出“朝向”之意。《诗经·鸱鸮》中有句“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指在未下雨时剥出桑树根,紧密缠缚门窗,起到加固作用,引申出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成语“未雨绸缪”。再后来,“窗”和“牖”逐渐通用,不再明显区分。传统窗牖多为木制框架,贫家也有以破缸口充当窗口的“瓮牖”。屋顶上的“囱”则专指为炉灶排烟的烟囱了。
越来越复杂的窗棂结构仅仅为了工匠炫技?
中国古窗的形制丰富多样,从造型简朴的直棂窗到开闭自如的阑槛钩窗,工艺日益精巧玲珑,“交绮”“琅疏”也成为精美的窗的别称。自汉至唐,窗棂纵向排列的直棂窗盛行千年,虽然采光明亮,却是整体固定在墙面上的,开启不便。相传唐开元年间,中书舍人杨滔才学不足称职,一日皇帝催促他起草敕文,负责管理文书资料的下属正好不在,杨滔情急之下竟然斫破窗子,跳进去找材料,因此得外号“斫窗舍人”。
明清时期,造窗技艺达到顶峰,宫廷建筑里多见雕刻细致的菱花窗,有“三交六椀”“双交四椀”等不同图样,江南园林里多见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透花窗、隔扇窗。雕花、描金、镶嵌等装饰,更是让窗美不胜收。窗棂涂饰的颜色在不同时代亦有差别,汉代宫中门窗饰刻青色连环花纹,叫“青琐”;两晋时期的窗“以白涂之,画为钱文”,别名“白闲”,一作“白间”;后世多涂朱红、青绿等鲜明的颜色。
相比今天的大玻璃窗,古窗的棂格大多更为细密。这不仅是为了审美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实用性,让透光和保暖两种功能尽量兼具。这就要说到沿用千年的蒙窗材料——窗纸了。
不那么容易捅破的窗户纸
古装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场景:躲在窗外的窥视者凑近窗子,轻轻一舔就弄破了窗户纸,从孔洞里偷看室内,或是点燃“迷香”将人毒倒。古代的窗子真这么脆弱吗?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窗子上蒙的是什么?
虽然在战国晚期古人已经制造出了玻璃,但它属于铅钡玻璃,色泽绚丽,质脆易碎,和欧洲的钠钙玻璃成分不同,不适合做成较大的平板,只能小块镶嵌在窗上。相传汉武帝修建“神室”,装有琉璃窗、珊瑚窗、云母窗,光明洞彻。《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所居昭阳殿以绿琉璃镶嵌窗扉,“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绮纱等能够透光的丝织品,也可以用来蒙窗,即为诗中常出现的“碧纱窗”。
东汉虽发明出造纸工艺,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以书写为主,并不是糊窗的首选材料。晋武帝大臣满奋怕风,与武帝同坐时,见到“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以为窗上无遮挡,便面露难色,自嘲为“臣犹吴牛,见月而喘”。隋文帝为蔡容华作潇湘绿绮窗,上饰黄金芙蓉花,“琉璃网户,文杏为梁,雕刻飞走,动值千金”,华美不可名状。隋炀帝读书场所的窗户更是“金铺玉观,辉映溢目”,得名为“闪电窗”。唐玄宗丞相李林甫为了给六个女儿择婿,在厅事壁间开一宝窗,“饰以杂宝,缦以绛纱”,让女儿们在窗中窥视前来入谒的贵族子弟,选择如意郎君。这些奢侈品平民当然无力问津,窗子只能用木板、草席遮挡,因此有“蓬窗”之名。古有成语“不欺暗室”,体现出如在白昼遮窗,室内便如暗夜一般,这应是纸窗走入百姓家之前,古代普通人家中的常态。
以纸糊窗,约在唐代开始普及。《云仙杂记》记段九章诗成无纸,“就窗裁故纸,连缀用之”。唐代宗宰相杨炎在中书后阁糊窗,“用桃花纸涂以冰油,取其明暖”。用于糊窗的纸,通常选取韧性较强、质地厚密的种类,再在纸面上均匀涂油,这样可以增加透明度,也有助于提升纸的强度,还能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和古时的油纸伞面相仿,正是“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日射油窗特地明”。虽然用力捅纸仍然会导致破损,古诗中亦有“蜂穿窗纸”之语,但想要一舔就破,也没那么容易,很可能在把纸弄开的过程中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宋人用于糊窗的纸不一定都是新纸,有可能是写过字的,乃至“朝廷内参”等资料也会出现在窗上。宋末元初林景熙有诗题为《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其中写道:“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他看到前朝的奏章成了糊窗纸,不胜叹惋。
比起墨笔书写的文字,民间喜欢在窗纸上绘画或贴手工剪裁的窗花作为装饰,尽管纸窗已不再使用,这一传统却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北京住家在夏天“尽揭疏棂糊冷布”,将窗纸换成透气的多孔窗纱,冬季则以纸糊窗,并在窗格嵌入画着花草人物的琉璃片,便于观看窗外。
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各式各样的纸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瑶华)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明明从没有动过,为何几百年来从没人数清楚 BY:沐君芊
在咱们国家的历史名建筑里,有一座桥满满都是故事和传奇,这桥就是卢沟桥。卢沟桥的石狮子呢,它那数不清的数量特别神秘,世世代代的人都被吸引着去探寻、去思考。
可它明明就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但是好几百年了,都没人能数得清,这是为啥呢?咱们一起走进卢沟桥,去揭开石狮子背后的秘密吧。
【卢沟桥】
卢沟桥是一座古老的桥,它在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横跨着。这座桥从金朝就开始建造了,经过了漫长岁月,无数的风云变幻都被它见证了。
桥身结实得像磐石一样,石板路上有车辙印和马蹄印,这些印记讲着经历过的战争与和平的故事,这座桥最特别的标志就是桥上的石狮子。
卢沟桥其实还有个传奇故事呢。永定河老是泛滥,百姓被折腾得特别惨。有一天,有个仙人打这儿路过,瞧见百姓这么受苦,心里不落忍,就打算使法术帮百姓治理永定河。
仙人用法力把河里的恶龙制住了,然后在河上造了一座石桥,这桥就是卢沟桥。仙人怕恶龙又出来捣乱,就在桥上刻了好多石狮子,让这些石狮子来守护桥梁和老百姓。
这些石狮子有神奇的力量,既能挡住恶龙来侵袭,又能保百姓平安幸福。
卢沟桥是1189年建起来的,它是连接北京西城区和丰台区的一座桥。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卢沟桥可是重要的战场呢,从古到今,这座桥承载着我国丰富的历史。
最得说一下的,肯定是卢沟桥的那些石狮子了。你头一回踏上卢沟桥的时候,眼睛马上就会被那些模样各不相同的石狮子吸引住。这些石狮子,有的特别威武雄壮,仰着头、挺着胸,就像在守护着这座老桥呢。
有的石狮子模样憨态可掬,在那嬉戏玩耍,满是生活的趣味。还有的神情庄重严肃,像在思考着什么,仿佛在回忆往昔岁月的沧桑变化。每一只石狮子的表情和姿态都不一样,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那高超的手艺。
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想要数清楚卢沟桥上到底有多少石狮子了。有个意大利的旅行家叫马可·波罗,他来到中国后,听说卢沟桥特别有名,就特意跑过去参观。
桥上的石狮子把他深深震撼到了,于是他打算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只。可他数了一整天,都没能得出准确数字。马可·波罗特别困惑,他想不明白,这些石狮子看起来一动不动的,咋就这么难数清楚呢。
1736年的时候,乾隆皇帝骑着马出门,在途中会经过卢沟桥。那时候微风轻轻吹着,阳光也特别好,乾隆皇帝瞅见那些被阳光照得亮晶晶的石狮子,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一个念头,他想知道石狮子到底一共有多少只。
于是就派了两个太监去数狮子。过了不久,他俩都有了答案。一个说有405只,另一个说有431只。乾隆皇帝看了这两个答案很是疑惑,就算有差异也不能差这么多啊,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乾隆皇帝不相信这二人,就自己去数狮子。他从北往南数,最后得出的答案是409只。可乾隆皇帝还是不信啊,心想这狮子怎么会这么少呢,于是又重新数了一遍,这一回得出的答案和之前的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从早到晚数了一整天,他都没搞清楚这狮子到底有多少只,只好灰溜溜地回宫了。
那么,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为啥这么难数清呢?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数不清楚的原因】
首先,这些石狮子形态各不相同,大小也不一样。有的石狮子特别大,占了很大地方;有的特别小,躲在桥栏的角落里。
有些石狮子所处的位置比较显眼,一眼就能够看到,可有些石狮子被别的东西挡住了,得仔细找才能发现。而且石狮子的表情和姿态特别丰富,有的看着像在睡觉,有的仿佛在奔跑,还有的好似在玩耍。
这些石狮子各种各样,看得人眼花缭乱的,很难一个一个都分辨明白。还有啊,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可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和桥栏、桥墩等其他建筑部件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
石狮子有单独雕刻的,还有跟桥栏连在一块的,有的石狮子身体藏在桥墩里,只把头和四肢露出来,这么复杂的组合,石狮子的数量就更不好确定了。
卢沟桥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了好些次的修缮与维护。在这期间,有些石狮子也许会被弄坏或者弄丢,而且还会有新的石狮子添加上去。
石狮子的数量可能会被不同时期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影响,这样一来,要数清石狮子就更难了。
除了上面这些客观因素以外,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也许和人们的心理因素有联系,人们看着这么多石狮子的时候,很容易有视觉疲劳和心理压力。
数石狮子的时候,人可能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之类的原因数错,而且大家对石狮子数量的看法和标准也可能不一样。
有些人觉得只要看到石狮子的头就算是一只,还有些人却认为只有完整的石狮子才能算一只呢,这些不一样的看法和标准也会让数石狮子的结果有差别。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几百年来都没人能数得清,可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它们的喜爱与敬仰。石狮子已然是卢沟桥的象征了,它们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准,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每一只石狮子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目睹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现在卢沟桥成了有名的旅游景点,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被吸引来参观。大家到这儿,既能欣赏到漂亮的自然风光,又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咱们一块守护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吧。有这些石狮子陪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将来。要知道,它们可不只是石狮子,还是咱们民族的宝贝呢,承载着好多历史的记忆。
界面新闻在2017年3月29日发了篇文章,叫《卢沟桥的狮子也要论资排辈,最年轻的20岁,最老的80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