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走职场,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早晚会吃大亏,这5点值得注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79 回复:1

[职场之道] 【转】行走职场,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早晚会吃大亏,这5点值得注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暨风至

ZxID:10847604


等级: 派派文编
配偶: 挽风鱼
周年2.19生日6.3结婚10.28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0




工作讲究方法,办事讲究“套路”,游戏讲究规则,这些都是职场人无法改变的现实。
工作没有方法,事倍功半,还落个能力不足的印象;办事是为了达成目的,一根筋横冲直撞,往往事情办成了,自己也头破血流;每个游戏都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的限制,也就游戏的实际意义了。

掌握“游戏规则”的人,往往可以利用规则,让自己赢得先机,而那些不懂规则的人,总是在吃亏之后才幡然醒悟。

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行走职场不能忽略的5个“游戏规则”。

01.搞清楚提拔你的人谁

虽说职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升职加薪,但决定你晋升的绝不是能力。

想必人们都清楚“伯乐”与“千里马”,哪怕你能力超群,但是没有被发现,照样被埋没,这个社会从来不缺有能力的人,但这些人中被埋没也不在少数。

能力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不是晋升的关键。要知道提拔你的人是你的领导,而你的顶头上司虽然能提拔你,但一定没有权力把你提拔到和自己相同的位置。

“伯乐”能给你提供机会,更上一层领导认可你,才是被提拔的关键。所以,与顶头上司搞好关系,与大领导保持联系,上下意见一致,就会顺理成章地晋升。

能力只是基础,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但如果没有被“发现”,也不过就是基础扎实而已。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回填区一样能盖高楼,但基础扎实的地基,也可能只是无人问津的荒地。

02.弄明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同时也是整体的配角。就像你的职责内你是主角,但对整个部门只是配角;哪怕你是整个部门的主角,也可能只是整个公司的配角;你是公司的主角,也不过是整个行业的配角;你是行业的领军人物,也只是整个社会的配角……

许多人总是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事实上,从整体来看也不过就是配角而已。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才会对清晰的定位。

别总以为“非我莫属”而“当仁不让”,适当地做配角才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古人云:“甘居人下者鲜”,意思是说甘心屈居人下的人极少。

既然自己无法成为永恒的主角,不如适当给别人做主角的机会,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合作。

总是不缺争权夺利的人,可惜这类人却落了下乘。真正精明的人,懂得适当的做配角,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形势,要知道形势比人强。大势所趋,顺势而为,只要营造出优“势”,自然能够最终“胜出”。

03.人际关系重要,但没想象中重要

想必大家都知道,人际关系在职场上很重要,毕竟大家都是“自己人”沟通起来更方便,减少了不必要的客套、绕弯子,也会考虑彼此的面子,不至于“撕破脸皮”。
如果大家都是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势必会导致增加沟通成本。更何况大多数人都比较含蓄,感觉自夸更像是在自吹自擂。所以,人们常说:“自夸不是真的好,别人说好才是真的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上司更容易关注到,人际关系当然十分重要。

不过,许多人却忽略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一味地维系各种关系,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做自己的事情,最终导致了自我价值逐渐降低。并非因为自身退步了,而是别人在进步,自己停留在原地,就已经是在退步了。

一无是处的人,人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信你看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人脉常伴左右,而对于那些位卑言轻的人,哪怕尽力维系人际关系,也很难形成关系。

人脉并非多少人能帮助你,而是你能帮助多少人。所以说,人际关系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足够,并且能够有效输出。

04.太过老实,被重用几率低

混迹职场不能太老实,要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总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怎么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呢?

更何况领导的时间、精力,要比下属的更宝贵,哪有时间关注到每个人呢?如果太老实,自然会错过很多的东西。

当然“老实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弊端,怕得罪人,怕给别人找麻烦。可职场上只要做事就可能得罪人,因为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你表现得好了,意味着别人表现就差了,自然容易得罪人;怕给别人找麻烦,那只能自己独自承担,最终就是费心费力,还落个效率低,执行力差的印象。

领导提拔一个下属,是为自己扛住事的人,解决问题的人。提拔一个“老实人”,矛盾还是会堆积在领导面前,有选择的情况下,“老实人”必然先靠边站。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老实人”出头的几率都很低。所以说,行走职场别太老实,该争取的时候,可以“以让代争”,该得罪人的时候,也要有所担当,至于给别人找麻烦是为了解决更大的问题时,得罪了又如何?反正谁也不可能维系所有的人。

05.计较过多,失去更多

总能听到人们说:“赚多少钱,做多少事。”好像说得还蛮有道理的样子。

事实上,这就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个道理。是因为你做了足够的事情,才有更多的获得,还是先有获得才去做事呢?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是因为总做好事,才被称之为好人;而不是因为变成好人,才开始做好事。”

做点事就急于要回报,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各种的抱怨。这就是不懂“延迟满足”的人,最终失去的更多。

就像看了一本就想让自己变得有学问,如果得不到预期,就放弃了看书。一直在选择中把自己的热情消耗殆尽,失去了让自己变得值钱的机会。

要知道,值钱远比赚钱要重要得多,专注让自己变得值钱,钱自然就赚到了,如果专注于赚钱,忽略了值钱,这一刻赚到,下一刻就可能失去,甚至可能失去的更多。

小时工按小时结算,正式工按月结算,股东是按年来分红,计较眼下的人,失去就是未来。所以,别事事计较,而是懂得“延迟满足”,给自己能力的账户、人品的账户上不断储蓄,最终量变必然会产生质变。

写在最后

行走职场,要搞清楚“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进行游戏。别傻乎乎以自己的想法来定义规则,要知道职场中的规则,改变不了就需要利用规则让自己变强。强者制定规则,弱者适应规则,在不够强的时候,最好适应当下规则,让自己在规则下变得强大,最终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古人云:“甘居人下者鲜。”意思是说,甘心屈居人下的人极少。

想必大多数职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晋升,走向更高的位置,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有很多客观的原因,比如,背景、关系、技能、天赋、机会……

有太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到晋升的脚步,可有些人哪怕硬核指标达到了,领导都不会提拔,别说什么“不公平竞争”之类的话。大多数领导绝不会提拔的人,都是自己“作”导致的结果。

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几种领导绝不会提拔的“傻瓜”。

01.跟领导“耍心眼”的人

如果没有能力算无遗策的话,最好不要跟领导“耍心眼”,因为你所经历的事情是领导曾经都经历过的事情,没准你刚一开口就已经明白你的意图了。能上位的管理者都有自己一套,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最重要的并非是领导看透了隐藏的心思,而是没人愿意让别人当成“傻子”一样,尤其是上位长期在权力的浸泡下,变得格外的敏感,或许你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想获得更多,但领导会往更深层次考虑。

要么“耍心眼”不要被识破,要么就不要“耍心眼”,一旦被领导识破了,发现自己被“利用”,后果只能自己承担,哪怕你各项硬核指标都达到,领导一句话“还不够成熟,有待考察”,大家都会心知肚明,耽误的只能是自己。

没有哪个领导会因为下属的事情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02.频繁制造问题的人

有不少人为了表现自己,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试图让领导知晓自己在用心思考、做事。表现自己的行为没错,但是一定要慎重。

如果只能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办法时,尽量不要说出口。如果遇到不得不说的情况,提出问题时,至少应该提出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哪个环节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问题并非领导没有发现或者同事后知后觉,而是解决一个问题,可能牵连出更多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任何一个环节的能力,在领导眼中就变成了制造问题的人。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开会时,总是有人提出现在遇到问题,希望领导给予支持,但从来不说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说自己能在解决问题时起到的作用。

要知道在领导逻辑里,不解决问题的人,最终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03.“玻璃心”一碰就碎的人

领导批评两句就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抱怨、要么发牢骚,甚至有些人立刻跳起来争辩。所有人都喜欢听顺耳的话,但没人有义务非要迁就你。

要知道领导之所以批评,是因为还能在给你回馈信息,当你无论做得好坏的时候,领导只回答一个字“嗯”的时候,说明已经被边缘化。

抗压能力强的人,才有进步的空间,连一点批评都受不了的人,进步的空间有限。有过失才会被批评,谁闲的没事做专门去批评一个人?

之所以被批评说明还有关注,还有希望下属有所进步,既然受不了,领导也懒得当坏人,别最后给自己培养个“敌人”,任其自由发展就好,不合适淘汰就好了。

所以说,对于“玻璃心”一碰碎一地的人,哪怕再优秀领导也不敢、不愿提拔。

04.习惯性讲条件的人

人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道理确实没错,可有些人总是把摆困难、讲条件当成“会哭”的方式,希望能得到领导的资源倾斜。

可惜在领导的眼中,要么是故意抬高身价使领导难堪,要么是能力不足,需要资源的倾斜才能完成任务,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下谈条件。

事实上,要“会”而不是“哭”,领导安排任务,要礼让一下,然后表态:虽然责任重大,手头工作繁重,但只要领导安排一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礼让一下表示自己不是闲的没事做,更不是因为工作负荷不够,等活做事,而是表示哪怕自己有困难也会克服困难,坚决完成。

对于那些只要接受任务就讲条件的人,甚至以能力要挟领导的下属。领导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利用”而不“重用”,有机会也会给那些执行力强,给自己捧场的人。

05.太有主见,容易失控的人

这就像一台车,性能很好,但是自己的驾驶水平无法驾驭,那么你会如何去选?选一台容易驾驭的车,还是一台自己驾驭不了的车呢?你会为哪个买单?

有些人会说:“有本事的人都有脾气,做人不能没有主见。”

有主见没错,但太有主见,领导感觉驾驭不了,容易失控,那么宁可放着不用,也不会让自己的权力失控。

这很类似于人们说,为什么有能力的人不容易得到提拔是一个道理。有能力的人创造力强,破坏力也同样惊人,如果不可控宁可放着不用。

那些优点可用,缺点可控的人才是领导提拔的对象。对于那些太有主见,容易失控的人,哪怕能力再强,领导也不会提拔,因为没人愿意为下属失控而造成的局面买单。

写在最后

行走职场,都希望自己能够晋升,但领导提拔下属要综合考虑,有些人完全是因为思维层次太低,总是想当然把自己晋升的路堵死,哪怕硬核指标达到了,有以上5种过失,领导绝对会排除在提拔名单之列。










好心就一定有好报吗?这个还真不一定,有些人总是好心办坏事,还总是抱怨别人的不理解,其实恰恰是因为自己不懂人性。

明明帮助了别人,却落个埋怨,“好马卖个驴价钱”的事情时有发生。总有人误以为初衷是向好的,过程也没有问题,结果就一定会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

可能会有人觉得“人心太复杂,难以捉摸。”可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理解,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会产生意料之外的事情。

以下几种情况,很可能出现“好心没好报”的情况,也可能是“好心却办了坏事”。看一下你是否也在其中。

1.表达方式存在偏差

总有些人“不会好好说话”,本来一句话好话,非要用反问,或者是责备的口气说。了解的人会说他情商低,不了解的人误会很容易产生。

在单位就遇到过这样的人,本来同事找他帮忙,他也欣然提供了帮助,可事情结束时,非要加一句:“就这么简单,明白了吧。真不知道你以前都是怎么做事的?”

还有一次,同事问:“刚才领导开会时说的那三点是什么来着?”

那人立刻接话:“你的脑子都干什么了?给,我都记录下来。”说着还把本子递过去。
本来帮忙是好意,提供会议记录也是好事,可就是表达方式让人难以接受。爱听好话是人的本性,对于那些批评,指责的话,多怀有排斥的态度。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提到:“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

2.自以为“好”的方式

有些人会拿着“为你好”的幌子干预你的生活,也有些人总在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对你好。

就像你喜欢吃肉,就把肉给了对方,而对方恰恰是素食主义者,最终的结果就是,你的好意却被别人误解。“我是素食主义者,你偏偏给我肉吃,难道你是在刁难我?”
就像谈恋爱的两个人,一方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对别人好,可对方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如果对方接受了,自己还会说:“如果你不喜欢,为什么要接受?”结果不难想象,好心得不到好报。

既然是“好心”就应该选择对方喜欢的方式,而不是你认为喜欢的方式,否则无异于强买强卖。

职场上这种情况也十分明显,有些人觉得我是为你好,为什么你不领情?我是为了你,你还对我恶语相向,别以为“人心难测”,很可能是你认为的好,别人却无法接受。

3.办好事却失了分寸

办好事没错,但许多人却失了分寸,关键就在于没有边界感。毕竟每个人的认知架构不同,可能你觉得没什么的事情,可能别人就会感觉到不适。

比如,父母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什么事情都替他做主,被规划的人生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讲是种幸福,可还有一些孩子却觉得是一种束缚。

别说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自己属于自己的思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况且如此,更何况是在职场当中呢?

人们总是对能看得见的东西,有明确的边界,比如,电脑、手机、杯子……,却忽略了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时间、精力、权力……

有人觉得“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就因为初衷向好,就能对别人的工作、生活加以干预吗?很喜欢一句话:“你可以对我的生活进行指点,但请别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

哪怕是好意,也不能失了分寸,否则费力不讨好也就不奇怪了。

4.忽略了“斗米恩,升米仇”

有句老话叫“斗米恩,升米仇。”开始得到别人的帮助的时候,还会心存感恩,可当他们没有付出成本或者极小的成本时,日积月累就会感觉理所应当。

比如,同事请求你帮忙,你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去帮助他,开始他还会说“谢谢”“请客”之类的话,可是由于你经常如此,并表示举手之劳。

当同事习惯了这种节奏的时候,偶尔你手头有事,没有及时答应他的请求时,他很可能就会心存芥蒂,甚至恶语相向,“不就是让你帮个忙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职场上这类人很多,本来好心帮忙,可是到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稍有懈怠,就可能落个埋怨的下场。

哪怕你是为他好,想要帮助他,也要让他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就是让他等一下,当他习惯了付出时间成本的时候,偶尔及时应答,他会感恩戴德。

这就像捡到1000块钱,可能很快就花完了,可如果是辛辛苦苦赚到了1000块钱,就会算计着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所以,哪怕是出于好意,也适当让对方付出成本,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持关系。

5.好心求好报的心态

“好心没好报”有时也是一个人心态,帮助别人总想着未来会有什么回报。这样的想法在职场上相当正常,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

凭什么无条件帮助别人,本来职场资源有限,优质资源更是稀缺,帮助了别人却没有得到回报,心里不爽也很正常。

卡耐基在《人心的弱点》中曾提到: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待别人的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大多数人会认为,被助者对施助者的好感应该更多。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施助者是因为对被助者先有好感,然后才进行施助,而被助者是因为得到帮助才对施助者有好感。这是一个次序的问题。

所以,好心提供帮助,本身是因为自己对被助者有好感,才提供的帮助,否则讨厌一个人,怎么可能好心施助呢?

换句话说,在好心施助的过程中本身就已经享受了过程,至于对方是否回报,那并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呢,否则只能是自寻烦恼。

事实上,你在对别人好心帮助的人,作为旁观者的其他人,能看得到,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价值,以及存在感,尤其是对于不太了解你的人来讲,也会从你对别人好心的时候,多了从侧方面了解你的路径。


写在最后

行走职场,千万别幼稚的以为“好心”一定就有“好报”,而是要看自己“好心”是否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以及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被认可,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会换位思考。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别低估人性的恶,这就是现实。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 司凌。

    派派币 +5 2023-10-11

    感谢分享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11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