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顾姓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回收鲜花鸡蛋
银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天赐良缘
万年历
管理操作原因
工资领取
邀请码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大富豪3
清宫无间斗
皇上吉祥
魔灵军团
妖怪宝可梦
崩坏手游
派派小说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手机触屏版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派派小说论坛
写作素材
百家姓——顾姓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阅读:261 回复:
1
[人文通史]
百家姓——顾姓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祝余。
ZxID:99740772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23-07-01
最后登录
2024-11-23
在线时间
2343小时
发帖
26433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3347
威望
5401
鲜花
109590
鸡蛋
2
在线时间
2343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109590
鲜花
2
鸡蛋
等级:
派派发书人
配偶:
山奈。
麦麦离家出走中!8.29结婚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24
0
百家姓——顾姓
中文名:
顾
外文名:
Gu
得姓方式:
以地为氏
得姓始祖:
顾摇
主要郡望:
武陵、会稽
主要堂号:
会稽
当今姓氏排名:
第89位(2006年数据)
名 人:
顾雍、顾荣、顾炎武等
顾
历史发展
起源始祖
出自姒姓
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瓯(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史称顾姓正宗。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出自己姓
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姓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源于改姓
出自大碶堍头顾分支妙林顾家童,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浙江宁波有一支“后顾氏”,原为孟氏,是随主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浙江余姚丈亭顾家埠迁徙至宁波市北仑区后,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请赐“顾”为姓氏,并以矮三辈始源于顾氏排行字辈,属于长者赐姓改姓为氏。
少数民族
一、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①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草原)、锡喇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镇、阳高县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3] ②蒙古族洪鄂氏,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Hong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洪氏、鄂氏、关氏等。③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蛮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语为“Kouldja”,后为“固勒札”,是新疆地区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伦(哨所)的名称,位置在今新疆伊宁,后建有固勒札城(宁远城,今新疆伊宁),以其城邑名称为姓氏,称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该部为蒙古准噶尔部所吞并,逐渐演化称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白氏等。
二、出自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①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国为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谓王甲部,满语为 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新京(今辽宁新宾)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乃金国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瀛氏、魁氏等。②满族伊尔根觉罗氏或爱新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传至清朝礼部尚书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公元?~1708 年,字文起,满洲镶黄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和硕饶馀敏郡王阿巴泰后裔,清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荫生升护军,历任户部笔帖式、轻车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奉命教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后升礼部右侍郎,兼佐领,旋升尚书,为巩固边陲作出了一定贡献,后离任居家十年病逝;但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为官清廉,家境十分贫寒,只得由爱新觉罗·胤禛出资举丧。在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于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追赐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为“太傅”,谥号“文端”。自顾八代始,后裔子孙及其族人皆冠汉姓为顾氏。(后裔嫡系子孙系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大柳树人氏),世代相传。清世宗宪皇帝雍正为表对顾氏一族的隆宠,曾御笔赐匾“开国承家”,此匾供奉于大柳顾氏宗祠内,后在民国16年(1927年)五月凉州大地震中损毁,后遂亡佚。
三、出自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和满族顾尔佳氏,亦称郭尔佳氏、郭罗佳氏、固尔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嫩河(今黑龙江讷河)、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 Gor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顾尔佳氏后多冠汉姓为顾氏、郭氏、高氏等。
四、出自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裕固族中,有顾勒都斯氏、顾令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是取第一个字的谐音汉字改称顾氏。
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顾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顾氏相传。
得姓始祖
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在夏末商初,也自现地的范县,还有一支形成在西汉初期,也自现在的江苏苏州。根据有关史书记载,夏朝有个诸侯国叫顾国,夏朝末年,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灭掉顾国,亡国以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在全国各地,用原国名作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又根据记载,越王勾践的裔孙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在现在的浙江就喜县西南),后来摇又封自己的独生子为顾余侯,他的支庶子孙用他的封号的第一字作为姓,也姓顾,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
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
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
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
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
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顾姓图腾
姓氏分支
顾姓有多个来源,重要的有两支。
第一、“北顾”。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为“三皇五帝”之一,有个曾孙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kuì)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很早被灭。为怀念故国,国人改为顾姓。
第二、“南顾”。大禹是颛顼的孙子(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姓姒,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夏朝君主少康(夏朝第六任君主)又把儿子无余封在会稽,以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就是无余的后裔。
勾践的十三代孙摇,曾担任过闽越(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区)的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在汉惠帝三年被封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今温州一带)。汉文帝时,摇的儿子期被封在会稽,称为“顾余侯”,顾余侯的子孙即以“顾”为姓,这支被称为顾氏正宗。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也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所谓“江南无二顾”,意思是说江南姓顾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
“南顾”很快成为江南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吴郡(今苏南、浙江部分地区)四姓。
此外,顾姓还有重要的一支,就是宁波“后顾氏”,这一支出现得非常晚。明朝嘉靖年间,一支顾姓从浙江余姚顾家埠迁到了宁波市北仑区,家中有个奴仆,对主人非常感恩,恳请顾氏族人允许他姓顾,并且自矮三辈。这支后来在宁波一带成为望族,涌现很多了不起的人物,特别是工商界的人物。
顾姓始祖顾摇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今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三绝堂:东晋顾恺之,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合为“三绝”。
余庆堂:意思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和明朝大臣顾佐有关。他为官刚正不阿,廉洁有威望,老百姓把他比作宋代的包拯。后人称他“刚直清廉如包拯,积善为民有余庆。”
植嘉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祠对联
四言
武陵世泽;文献家声。
上联典出顾氏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顾大猷,搜集国家掌故,条陈时政,著书数千卷。
礼崇文伟;声蔚豫章。
上联典指东汉吴人顾综,字文伟,官至尚书令。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礼,引顾综为三老(古代为代表尊养老人,设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皇帝把他们当做父兄奉养)。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人顾邵,字孝则,博览书传,与舅父陆绩齐名,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官豫章太守,以善为教,在任五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行己有耻;博学于文。
此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公元 1613~1682 年)自题联。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各地风俗、方物、地理等甚详,为研究古代经济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传经耆硕;工画横波。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顾栋高事典。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顾横波事典。
五言
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公元 345~406 年),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刑部尚书顾嫾(公元 1476~1545),字玉华,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园诗文稿》等。
鹤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
此联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撰题联。
六言
名有传胪之次;功高开国之初。
上联典指明朝名人顾天俊的事典。下联典指明朝大都督同知顾时的事典。顾时,字时举、濠人。从太祖渡江,破张士诚,定山东、河南、取元都,转战山西、陕西,并有功,封济宁侯。
七言
思远长寿两轮甲;宾阳算学第一家。
上联典指后梁散骑侍郎顾思远,钟离人。年一百一十二岁,家贫阙养,行役部伍中。北徐州刺史萧映见而异之。召赐食,食兼于人。载还都。召对,与言往事,多异所传。擢散骑侍郎,赐以俸宅,朝夕进见。卒年一百二十岁。下联典指清朝清康熙举人顾陈垿,字玉停,号宾阳,镇洋人。官行人司行人。性侃直,学宗程朱,坚韧不移。精算学、乐律和医学。清康熙时以算学应试列第一,称“算状元”。有《钟律陈数》等。
只存百尺松筠操;哪惜三春桃李颜。
此联为清朝河南巡抚顾汗自题联。顾汗,字伊在,吴县人。号芝岩。清康熙进士。累官巡抚,坐事罢。后起历宗人府丞。有《凤池园集》。
睡狮猛省天下晓;卧龙惊起雨中春。
此联为明末清初顾氏名人顾君复自题联。
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乾隆进士顾光旭自题联。顾光旭,字华阳,无锡人。官甘肃甘凉道。工书,善诗文。有《凉溪诗钞》、《响泉集》。
八言及以上
人品高华,史分金箭;天姿秀异,家号麒麟。
上联典指晋朝尚书仆射顾众的事典。顾众,字长始,吴人。下联典指晋朝尚书令顾和的事典。顾和,字君孝,吴人。幼有清操。晋咸康中拜御史中丞,曾颏奏左丞贪污百万,付法议罪,百僚惮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朝吏部员外郎顾宪成(公元1550-1612)题东林书院联。顾宪成,万历进士。
顾氏族谱
家谱文献
北流市六靖镇石寨村顾氏瓞茂祠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6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靖江顾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经畲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南通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舶口阜顾氏宗谱,(清)顾庄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刻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顾氏族谱,(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顾氏家乘,(清)顾德溥等纂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清)顾霁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民国)庄拱辰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永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佑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清)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武陵顾氏宗谱汇编七卷,首一卷,(清)顾步清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常熟顾时中传抄嘉庆十八年刻本十册,其中一册为所附《分常支谱》,记载家传、世表,以万历间监察御史顾其国为第一世,世居苏州。该谱为其侄顾文诏所编。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顾氏重汇宗谱不分卷,(民国)顾心毅纂修,民国年间稿本四十六册,书名据版心题。此谱以安朱为一世祖。安朱秦时出任闽中郡长,其孙期视,汉文帝时为顾余侯,后遂以顾为姓。至十八世为三国吴丞相顾雍。三十世为南朝顾野王。野王生五子:盛南、鸿南、夏南、周南、允南。至第四十五世后,顾氏分出宪、鉴、坚、铿、铭、时敷、临、鸾、凤、襄等十二宗,时当北宋中叶。嗣后宗又分支、支又分派,支派繁衍。该谱系汇集十二宗散居江、浙、沪之各支而成。编纂者为崇明一支,属于宪宗。宪,原籍句容县,北宋末年官于汴,南渡后居崇明镇西沙道安乡,为始迁祖。谱初修于乾隆三十六年(顾一元修),续修于嘉庆十九年,此为民国时又续修者。一至十一世册依次记载谱序、宗法、族人著述、家传、墓志、碑记、寿序、像传赞、科第、仕宦、封典、褒奖,其余都是记载世系。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顾氏重汇宗谱九卷,(民国)顾哲城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顾氏三修家乘六卷,(清)顾德溥等纂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始迁祖邦宪,元朝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之左,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该谱第一卷为谱序,第二卷以后分别为世系、宗规、祭田记、像赞、家传、述略等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三十二卷,(清)顾霁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虞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清)顾起文辑录、顾奕杭抄辑,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手抄本一册。参见顾霁修《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条目。此谱为十九世孙起文所辑中宅谱。中宅十九世又有胜祚迁居杭州,其孙洪乾隆年间自杭州宦于四川,卒于成都,洪子奕杭遂家焉。此本系奕杭至上虞所辑录者。谱载历代顾氏名贤、宗贤考、徙居考、世系表。卷末附顾洪年谱。
顾氏上虞九修越南宗谱十六卷,(清)顾霁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格思堂稿本三十二册。此谱为稿本。第一卷为得姓考、宗谱序;第二卷为凡例、诰饬等,第三卷为宦籍等,第四卷为传记,第五~十六卷为世系。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阴顾氏重修宗谱十卷,(民国)顾儒华等撰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始迁祖兰,明天顺间自本县白鹿迁至长泾之巷路。第一卷为序、敕命,第二~七卷为世系图表,第八卷为遗像,第九卷为赞、序、传、记,第十卷为祠图、墓园家训。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阴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怀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四卷、第十六卷上册、第二十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存卷载世表。亦收散居无锡、阳湖支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如皋顾氏宗谱九卷,(清)顾庄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始迁一世祖太乙,元季自苏州阊门迁于如皋,居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萸,明时始迁居葭埭。第一卷为姓世系图、第二卷为世系考,第三~九卷为世表。
吴江顾氏族谱不分卷:(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三册,卷端或题与稽斋藏板。是谱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一,一世顾祖信,三国雍三十六孙,元朝自昆山徙晋陵,其孙华三自晋陵赘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复徙城中北塘。其二,一世顾祖义,亦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谱载英贤纪略、像赞、宗谱图、家传、仕宦志、迁徙考、墓志铭、列传、纪、诗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顾氏世系表不分卷,附撰述表,(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一册。此册仅录世系图,卷未有钞录者柳弃疾记,云此谱成于明末清初,绍业、绍龄皆其时人。
吴江顾氏族谱不分卷,顺寅方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一册。本支一世祖为华三之十一世孙子学,始迁于芦墟。存谱载序、系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同里顾氏世系表一卷,清朝年间编修,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一册。表以三国顾雍为一世祖。芦墟顾氏,悉出三十三世孙亨,其后又别为三支:北墟支祖义,县市支祖信,同里支祖仁。谱载世系。卷末弃疾记云,所钞系清康熙四十二年务本堂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武陵顾氏宗谱六卷,(清)顾道永纂修,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文远斋刻本六册。三国顾雍三十五世孙全,入赘梅社,谱以全之孙升一为梅社支一世祖。升一,元末明初人。升一弟升二之曾孙琮迁于洞庭阴山,此谱兼载阴山一支世系。第一卷为序、像赞等,第二~四卷为世系图、全传、艺文,第五~六卷为艺文、墓图、迁徙考。
青浦顾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手抄本一册。一世祖文魁自青邑之施家浜迁居朱家阁之漕巷滩,时概在清中叶。册载先代传言、墓图、传记、世系等。世系记至第七世,皆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长洲唯亭顾氏重修家谱十四卷,附三卷,(清)顾来章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始迁祖升世为吴县人,明成化间始迁长洲之唯亭。第一卷为世系,第二卷为诰敕,第三卷为思遇,第四卷为志书,第五卷为杂撰,提溜卷为传文,第七卷为行略,第八卷为墓志,第九卷为艺文,第十卷为政绩,第十一卷为园亭,第十二卷为祭文,第十三卷为祠宇,第十四卷为墓图,附卷庄规。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宜兴阡塘顾氏八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庄拱辰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永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始迁祖逸三,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卷首为谱例、祠规、家训、族约,第一卷为序,第二~五卷为世系、世表,第六~八卷为传、跋、记等,卷末为古礼五宗图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荆溪湖洋渚顾氏宗谱十六卷,祀田记四卷,(清)顾鸿福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书名据签题。始迁祖佑三,祖居本县原坂顾塔桥,明初入赘湖洋渚谈氏,为本族一世祖。卷首为序,第一卷为敕命等,第二~九卷为世系图、世系表,第十~十六卷为传略、寿序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南通顾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顾祖培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四册。始迁祖昌,元末避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旋迁通州,居于城西。卷首为受姓记原、远代志略,第一卷为像赞,第二~七卷为世系表,第八卷为列传,第九卷为古训,第十卷为别录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
南汇顾小厓世系不分卷,(明)顾成天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始迁祖仲荣,明处子清风泾迁南汇。其六世孙逵,初迁南汇城中。册载世系、墓志。世系止于仲容十四世孙成天,号小压,清雍正八年进士,即辑此谱者。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常州顾氏宗谱八卷,(清)顺赞宸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始迁祖信,明初由苏州迁至昆陵,居于城中府学旁。其曾孙钺徙居青山门外。此谱钺后裔所修。第一卷为原序,第二卷为宗祠志,第三卷为宗约,第四卷为宗禁,第五卷为世次总图,第六卷为世系图,第七~八卷为世表。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有两册。
崇(明)顾氏汇集宗谱,(清)顾一元纂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玉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土部卷首、丙部第一~二卷、庚部第一卷和第八卷。书名据版心题。参见顾心毅修《顾氏重汇宗谱》条目。顾氏十二宗中,宪后裔宋建炎间避兵迁崇明西沙,俗称西沙头;铭裔孙元用,元正间迁至崇明东沙,俗称东沙头。土部为谱序、纪氏、统宗图、分宗谱,庚部为分支世系图,丙部为崇明西沙支世表。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始迁祖顾安惟二,元末自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卷首谱序、传等。卷一世系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顾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顺玉书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始迁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湖徙居无锡胶山。卷首为序文、凡例等,第一~三卷为诰敕、家训、像赞,第四~十卷为世系、世表,第十一~十四卷为志、表、铭、传,第十五卷为墓图、碑记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鄞县顾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顾瑞口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书名据版心题。始迁祖顾连堂,清初自杭州徙于鄞县,居于城中五台寺侧,其后分居菱池、西郊、江东等处。卷首为序、寺碑记,第一卷为纪年考,第二卷为世系图,第三卷为世系录,第四卷为传、自述。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顾臣三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六卷。先祖顾伟仁,北宋时湘州刺史,世居武陵常德,遭兵燹徙居诸暨十里长峰下。至十世孙居敬,元时为抚州同知,子常一(名钰)、常三、常五徙居陡口,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谱奉居敬为本支一世祖。第一卷为谱序、敕、像赞、牒、传、记、墓志铭等,第二卷为传记,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行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记事至清乾隆间。参见顾臣三修《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条目。存谱为系图、行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顾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杨文荣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一世祖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南宋初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居敬,元时任抚州县同知,为该支始迁祖。居敬生四子,此谱所叙为长子子钰之裔。次子子安即平阔之祖。谱载序、宗规、遗训、像、传、系图、行传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书名据版心题。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一世祖肇仁,北宋时迁居仙居,存卷为系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参见清道光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乐安顾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余姚姚江顾氏宗谱二卷,(清)顾肇堂等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书名据版心题。顾延伯,明嘉靖~万历年间人,自本县径桥湾迁来南城学前,为本宗一世祖。卷上序文、系图,卷下行传。
辽宁沈阳盛京驻防顾氏裔派宗谱一卷,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稿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甜水村。
上海华亭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顾璜编,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嘉定顾氏宗谱不分卷,(清)顾鸿烈重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南汇五囿顾氏家乘一卷,(民国)顾其琛辑,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瑞芝堂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南汇区图书馆,注:谱首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
江苏东海顾氏宗谱八卷,(清)顾朝鼎、顾景胜等纂,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刻,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刻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扬州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都县中阐慈云村。
江苏南通州东顾氏家谱不分卷,(清)顾方周等纂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醴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江苏南通顾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顾公毅、顾祖培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如皋顾氏家谱,(清)王国栋纂修,清抄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二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注:其中记事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江苏镇江古注顾氏宗谱十二卷,(清)顾沅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顾村顾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顾荣茂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顾云,始修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
江苏常州毗陵西庄顾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顾显松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前汶里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顾金书、顾士明等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顾氏分编支谱十卷,(民国)顾宝珏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六~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又名《顾氏宗谱》。
江苏常州毗陵顾氏宗谱四年,(民国)顾产林纂辑,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毗陵顾氏重诰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注:始修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
江苏常州三溪顾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顾庭华、顾澎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下册、第十二卷下册、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注:谱始修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
江苏常州毗陵黄天荡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顾克芹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梅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今仅存第八卷)。
江苏武进顾氏宗谱十六卷,(清)顾瑞观重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顾氏宗谱十二卷,(清)顾金宝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梅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顾氏宗谱六卷,(民国)顾全宝、顾连甫六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凝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注:封面、版尽作《顾氏宗谱》。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清)顾光熙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五十卷,(清)顾逸舫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顾景璐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云南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顾石仲、顾玉书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十六册。注:顾忠谏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
江苏江阴黄桥顾氏宗谱二十卷,(清)顾冠群、顾梓堂等续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怀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黄桥顾氏宗谱二十卷,(清)顾盛庆主修。
江苏江阴顾氏重修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顾品怀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王候家活字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顾氏分编泾里支支谱,(民国)顾平、顾鹏续修,民国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管理局。
江苏宜兴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顾供全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荆溪湖洋诸顾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顾振钰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苏州顾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清)顾鼎勋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埭川顾氏续谱一卷,(清)顾耠禄续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六卷,(清)顾嘉寰,顾维成续修,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文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编七卷,首一卷,(清)顾步青,顾震涛等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武陵埭川支顾氏宗谱不分卷,(清)顾步青修,顾震涛纂,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支谱不分卷,(清)顾孝淳重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记事增补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江苏苏州埭川顾氏重修续谱不分卷,(清)顾秋溪纂,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顾氏大宗谱二十卷,(清)顾锦廷、顾文江等重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缺第六卷上册)。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八卷,(清)顾行樵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苏州顾氏岳王市支世谱六卷首一卷,(清)顾元剑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顾氏岳王市支世谱六卷,(清)顾遵沣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续补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衣言堂顾氏本支世谱二卷,(清)顾双编,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顾氏集宗谱五卷,(清)顾遵范、顾洪畴等重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昆山县档案馆(仅存第一~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顾氏,集宗谱不分卷,(清)顾壬林述录,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碧凤顾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重修唯亭顾氏家谱十四卷,(清)顾光昌、顾之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附庄规三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第十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附庄规三卷)、美国纽约国立图书馆(附庄规碑录一卷)。
江苏崐山顾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县图书馆。
浙江宁波顾氏家谱,(清)顾善成、顾福棪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余姚廊夏顾氏宗谱不分卷,(清)顾镐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十卷,(民国)顾剑、袁荛年等编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仅存第五~十卷)。
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原稿二卷,(民国)顾剑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程圣略、顾剑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顾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顾廷荣、顾麒章等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奉化顾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顾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海盐顾氏宗谱十二卷,(清)顾兰似、顾春山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诸暨平阔厚丰顾氏宗谱一卷,(民国)顾文槐、顾臣三等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注:顾鼎首修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
浙江诸暨平涧厚丰顾氏宗谱二十卷,(民国)顾臣三等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越面顾氏族谱不分卷,(清)顾兑纂修,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有两部)。注:一部版心作《万历丙午年越南派修顾氏族谱》,另一部卷端作《万历丙午岁重修越南顾氏宗谱》。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宗谱不分卷宗,(清)顾孔嘉、顾世文等七修,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手写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记事至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谱稿十六卷,首一卷,(清)顾乃眷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格思堂九修稿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上虞西华顾氏九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清)顾乃眷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上虞西华顾氏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缺第十七~二十五卷)、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顾氏宗谱》。顾德琛始修于明洪武初年,此为九修。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谱稿,(清)顾一元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支塘顾氏支谱,(清)顾祖勋编,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新田顾氏宗谱四卷,(民国)顾方盛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六石乡东后里。
浙江仙居岭上顾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东阳郭氏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重修顾氏家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顾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续编八卷,首一卷,(清)顾杏青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龙津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续编缺第三~八卷)。
顾氏宗谱十二卷,(清)顾正兴主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天吉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顾氏重修宗谱十卷,(民国)顾殿材等续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顾氏家谱五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口分布
历史上顾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顾姓活动主要地区在江浙。唐宋时期,顾姓的分布地区已经有安徽、湖北、河南、福建等。明朝时期,顾姓的播迁范围已扩大到全国。三千多年以来,顾姓一直以江浙为繁衍和活动的中心,成为江浙地区的重要姓氏之一。
宋朝时期,顾姓大约近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五位。顾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全国顾姓总人口的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这二省的顾姓大约占顾姓总人口76%,其次分布于湖北、福建、河南三省。全国已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顾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顾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七位大姓。江苏仍为顾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顾姓总人口的6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这二省顾姓大约占顾姓总人口的83%。江浙的顾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主要由东南地区迁移。
当代顾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顾姓的人口有230多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自宋朝1000年间,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大约占顾姓总人口的70%。其次在河南、河北、山东、黑龙江这四省的顾姓又占了10%。江苏居住了顾姓总人口的47%,为顾姓第一大省。顾姓江浙聚集区实际上存在了3000年之久。
顾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江浙皖、山东大部、江西东北、福建北端、辽宁南端、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宁夏、甘肃中部、新疆西北、云南西南,顾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18%以上,其中中心地区达1.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0%的顾姓人群。在赣闽中北部、豫鄂东部、山东西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大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西部、广西东南和西段、云南大部、川黔西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南和西段,顾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12%—0.1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4%的顾姓人群。顾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8%,A型占29.4%,B型占28%,AB型占8.8%。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顾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
姓氏名望
名人综述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顾姓历代名人275名,占总名人数的0.6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十四位,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4%,排在并列第二十位;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9%,排在并列第二十三位;顾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21%,排在并列第十七位。史河泱泱,顾姓流长,3000多年来,一直繁衍于我国人杰地灵的江浙地区,为江东四大名姓之一,其名人一直不绝于史书。
先秦两汉
顾摇
,顾姓的得姓始祖。
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浙江南部地区的瓯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因功封为越王。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魏晋南北朝
顾野王
,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著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有《玉篇》30 卷。
顾野王(公元519年-581年),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著名地理学家 [4] 、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
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更名为顾野王,希望自己取得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
居于亭林(今属上海金山区),人称顾亭林。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有《玉篇》。陈太建十三年卒,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后代顾炎武,清初思想家 ,号亭林,亦称顾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
顾恺之
,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生平
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405年~418年)年间,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慕容超,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主要成就
顾恺之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顾恺之博学多才,世人评价他“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个人作品
顾恺之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
《斫琴图》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女史箴图》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图》有两个绢本,一本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馆(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轶事典故
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痴黠
《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丰富,喜女、戏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 今,概莫例外。顾恺之虽痴,却工于心计。
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隋唐五代
顾况
,唐朝诗人。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况(?-820年),字逋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横山。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进士及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为韩滉幕府判官。贞元三年(787年),李泌为其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五年(789年),其贬饶州司户参军,贞元八年(792年),其去官归隐,于茅山受道箓,自号“华阳真逸”。后常在茅山、海盐间往返,并游于江浙皖南一带。晚年行实不详,传云仙去,不知所终。
顾况在诗歌创作上,注重其社会功能。曾以《诗经》四言体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仿效《诗经》小序,七古如《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等,以奇纵之气,化俚俗为奇险,于开合排宕中,极尽其意。观其《文论》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亦可看出盛唐之后文学思想转变的动向。原集30卷,久佚。传世作品有《江南春图》。著有《逋翁集》,内多论画诗。
顾琮
(生卒年待考),唐朝人,曾任职唐朝时期设立的第二级实质宰相职位。
顾闳中
(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著名人物画家。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秾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
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详介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韩熙载(907~970),字叔言,山东北海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
《韩熙载夜宴图》作品以屏风为界,将画卷分为五个故事情节,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全局构图张弛、疏密有序;人物刻画精细、传神、古朴、大气,并通过对韩熙载头像的细致描绘,成功地表现出韩熙载当时的心理状态。
其中共绘制了5大场景,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场景:描绘了韩熙载与来宾聆听乐女弹奏琵琶;
第二场景:描绘了舞女在韩熙载的击鼓声中翩翩起舞;
第三场景:描绘了韩熙载在围床上休息;
第四场景:描绘了韩熙载手执执扇欣赏乐女吹奏(两人吹横笛,三人吹筚篥);
第五部分:描绘、记录了韩熙载和宾客与乐女调笑,以此结束夜宴。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该卷钤有自南宋史弥远“绍动”印到近代张大千的收藏印记共计四十六方,著录于《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该图卷一般学者认为是顾闳中所作,但今书画鉴定界有些人士认定为宋人摹本。
明清
顾佐
(1376~1446)明代官员。字礼卿,河南太康县人。建文二年进士,历官庄浪知县、御史、江西按察副使、应天尹、顺天尹、右都御史,黜赃举贤,朝纲肃然,每日趋朝,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顾独坐。
顾佐(?—1446年10月17日),字礼卿,号端临 [109] ,河南开封府太康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顾庄村) [90] 人,祖籍南直隶应天府句容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句容市) [108] ,明朝初期名臣。
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庄浪知县。永乐初,入为御史,不久升任江西按察副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任应天府尹,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吏民把他比作包拯。后历任顺天府尹、贵州按察使、通政使。宣德三年(1428年),因大学士杨士奇、杨荣举荐,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上任之初,即罢黜严暟、杨居正等御史二十人,均发配到辽东各卫任胥吏。此后,严督属官,对朝内外贪纵违纪之举,力加纠劾,一时“朝纲肃然”。因顾佐“持法深”,权贵臣僚多畏他,曾数次为人诬告。正统元年(1436年),因受大臣排挤,致仕归乡。
正统十一年(1446年)九月,顾佐去世,万历年间赠少保,赐谥号“端肃”。
顾佐执掌都察院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永乐末年以来官场腐败现象的进一步恶化,澄清了当时的整个官僚系统,直接推动了“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顾佐在任期内,对洪武时期以来的宪纲进行整理,这次整理后颁布的宪纲成了后世风宪官吏的行为准则,在稳固明代的监察权力、稳定政治局面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顾璘
,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顾璘(1476年-1545年),字华玉,号东桥居士,世称“东桥先生”,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 [1]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顾璘于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登进士第,历任广平知县、开封知府、全州知州、台州知府、浙江布政使。其间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政绩显著。嘉靖十六年(1537年)再度被启用为湖广巡抚,后升至工部尚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南京刑部尚书之职致仕归里,建成息园,时常与宾客置酒高会、诗文唱和。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顾璘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刘元瑞、徐祯卿并称“江东三才”,与陈沂、王韦、朱应登并称“金陵四大家”, [1] 顾璘亦是弘治十才子之一。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又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顾宪成
,明代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由于许多“东林党”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炎武
,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属江东望族顾氏。曾任兵部司务等。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 [8] 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他在明末为诸生。少时加入复社,阅读邸报,留心经世之务。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资料,研究疆域、形势、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社会实际问题。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即王炎午 [9] ),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葬于昆山千墩。
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顾祖禹
,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祖禹(1631年~1692年),字景范,号廊下(一作:字瑞五,号景范),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苏州人),因父曾入赘常熟谭家,故生于常熟,也自称常熟人,顾柔谦之子。生于明毅宗崇祯四年(1631),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六十二岁。是中国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生于江苏常熟,因家对宛溪,故称宛溪先生。顾祖禹的先祖顾野王撰有《舆地志》,其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
顾贞观
(公元 1637~1714 年),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顾太清
(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顾太清(1799年2月9日-1877年12月7日),原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子春,一字梅光,号太清,亦称西林太清。满洲镶蓝旗人,清代著名女词人。 [1] 常自署名太清春,晚年或署名云槎外史、太清老人椿。祖父鄂昌,乾隆间获罪死。因太清出于籍没之家,入荣亲王府贝勒奕绘侧室时,假托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呈报宗人府,故改顾姓。自祖父死,家道中衰,迁居北京香山。幼喜文学,少时出入荣府,后与奕绘婚。奕绘酷爱文学,著有词集。他们夫妻唱和之作甚多,有人将他俩与元代名家赵松雪、管仲姬夫妇相比。道光十八年(1838),奕绘谢世,根据清代宗室规制及与婆不睦,被迫析产,携子女出府邸“移居西城养马营,赁屋数间暂居”,坚持诗词创作。晚年生活凄楚。精于词学,尤重周邦彦、姜夔之作。其观花、游景、咏怀、抒情、题画之作甚富。且情直意切、浑然一体,笔端豪迈,不落窠臼。
顾太清与纳兰性德(即成容若)齐名,有“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谓,为满洲女词人之冠,被誉为“清代的李易安”。亦能书善画,其“书法秀丽超逸,与其词、画并称三绝”。作品有《东海渔歌》、《天游阁诗集》等。
近代以来
顾维钧
(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江苏省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外交家、政治人物,北洋政府第十三位国家元首。顾维钧早年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回国后,任内阁总统秘书、外务部顾问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据理力争,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等职,一度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期间处理临城劫车案、中俄悬案、中比外交纠纷等事件 [36] ,为“外交系”重要成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国联李顿调查团中国顾问及驻法、驻英大使等职,为支援抗战奔波。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第一个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46年任驻美大使,1956年辞职,被选为海牙国际法院法官(后为副院长),至1967年退休。 1985年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98岁 。
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群体中的代表人物 [65] ,顾维钧活跃于近代外交界近半个世纪,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除在山东问题上的努力外,他为废除不平等条约采取了“联美制日”的策略,积极参与民国时期的“修约外交”活动 [36] ,均取得一定成效。他晚年撰写的《顾维钧回忆录》则为外交研究提供了原始史料。
主要影响
外交活动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发言
顾维钧在北洋政府时期,以他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外交总长的身份,在军阀纷争中保持超然的中立态度,充当了修约运动的主角,推动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促成了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国际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 抗日战争时期,他又以驻美大使的身份,完成了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的签订,促进了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联美制日”
顾维钧对民国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提出的“联美制日”方针。
“联美制日”策略形成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至华盛顿会议之间。 民国四年(1915年),日本趁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之机,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其态度极为蛮横。在袁世凯于总统府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顾维钧提议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等国,争取国际支援。他深刻认识到,按照当时中国的外交量级,想要在与日本的交涉中争取最小的损失,急需从国际的大舞台上获得外交方面的支持。审视当时整个国际形势,唯一能给中国在外交上和道义上支持的国家,只有美国。而美国一旦出面支持中国,其盟友英国也会为保护在华既得利益出面干涉。所以对中国而言,能够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是争取英美两国的支持,至于许诺保守秘密是日本威胁所致,没有遵守的义务。袁世凯十分重视这一看法,同意由顾维钧与英美驻华使馆就有关问题进行联系,他得以成为对美外交的核心人物之一,并依靠自身过硬的外交素养,成为中美制定联合抵抗日本的外交方针的背后筹划人。顾维钧也得以用客观的视角来给出更为恰当的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顾维钧考虑的出发点始终与美国大体保持一致,执行了他内心坚定的联美制日的外交策略。这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是明智的选择。也为中国赢得了一战战胜国的荣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顾维钧敏感的意识到战后措置对中国命运的影响,于是他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研究战后相关的问题。从3月开始,他向北京外交部建议应夺回失去的一些权利。当他得知出席巴黎会后,在赴法之前先去了美国,因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对英法不能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 [8] ,“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有关美国政府,特别是有关威尔逊总统政策、观点的情报,因为作为协约国中最强国的首脑,威尔逊总统在和会决议时发表的意见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8] 在离美赴法前,顾维钧还积极争取美国在和会上支持中国。民国七年(1918年)11月25日,他向美国国务卿罗伯特·兰辛递交非正式备忘录。该备忘录明确提出领土完整、维护主权和经济独立三原则,并指出:“遵循这三原则不仅对于维护中国的独立,而且对于实现威尔逊总统于1月8日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伟大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 [8] 把中国的要求和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顾维钧外交手腕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方面合理要求的无视,美国态度的转变,对一贯寻求美国支持的顾维钧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但在和会期间,中国的外交方略从“赖美为助”到转向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一直都是在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的坚持和推动下发展的,其拒签和约的结局“不仅是一起国际性事件,而且成为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先例”。 [8] 尽管收效不大,但顾维钧却娴熟的运用国际法,不仅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维护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决心与意志,改变了中国近代外交“始争终让,几成惯例”的懦弱形象,而且通过外交策略的运用与发展,更显示了其外交思想的精髓,促成了“联美制日”外交思想的发展。
顾维钧的“联美制日”外交思想不仅是基于对当时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判断,也是他留学美国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从顾维钧本人来看,至二十一条交涉到出参加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一直到以后担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南京政府的外交部长,“联美制日”是他一以贯之的基本外交主张。正是在顾维钧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促成“联美制日”外交方针日趋深刻地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走向,并最终演变为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外交政策。
中苏谈判
民国十三年(1924年)3月22日,顾维钧照会苏联外交官列夫·米哈伊洛维奇·加拉罕,表示已准备与其继续商议谈判事宜,并提出了三项修正案,即苏联与第三国签订有损中国主权之条约一概无效,苏军从外蒙古撤军不应附有条件及在华俄国教堂产业待将来详议。经反复秘密交涉,顾维钧与加拉罕最终于5月31日签署了几经周折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及七个声明书和两份照会。其主要内容有:(一)废除帝俄与中国或第三国所订一切有损中国主权及利益的条约;(二)苏联放弃帝俄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租界、放弃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三)重行划定彼此疆界,未划定前维持现状;(四)苏联承认外蒙古为中国之一部分,尊重在该领土内中国之主权;(五)苏联允诺中国以中国资本赎回中东铁路。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第一个条约”,是对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沉重打击,中苏两国由此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全国各地随即出现了大规模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废除中比条约
中比《北京条约》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效,到1926年10月26日,条约届临期满。该约规定每满十年可以重订。4月16日,外交总长胡惟德照会比利时公使华洛思,提出将该约重行修改,应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缔结新约。起初,比利时否认中方有修约权,声称“只有比国有修约权”。在纠缠了修约权一段时期之后,比利时在表面上做出妥协,但提出在新约谈判期间,旧条约继续有效。双方立场难以调和,遂成僵局。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5日,顾维钧代理国务总理,并在国家元首虚悬的情况下成为名义上的元首 。他就任后召开了内阁会议,重点研究中比修约对策。为打破僵局,他提议在旧约期满后,中比双方可先订立一个为期六个月的临时协定,按旧条约行事。如果新条约仍未制订出来,则临时协定失效,中国将依据国际法原则对待比利时在华侨民与处理同比利时的整个关系。 这一办法既避免了列强的“重大反感”, 也不致使不平等条约无限期地延续下去。10月23日,比利时提出了要求给予最惠国待遇。对此,顾维钧稍作变通,于28日提出最后修正案:如六个月内不能订立新约,“经双方之同意,‘临时办法’可以延长,并可以经任何一方预先通知废止”。 这一提议就使“临时办法”的实施具有了中方所能控制的期限性。但比利时公使于11月5日向北京外交部递交备忘录,宣布终止谈判,拒绝中国的修正案。
顾维钧在中比条约谈判无法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毅然提议北洋政府下令终止中比条约。顾维钧向当时控制着北京政权的张作霖呈送了一份报告,并附上一份说明中比谈判情况和终止中比旧约理由的总统令草稿,以及一份处理中比关系和保护在华比利时侨民所应遵循规定的声明。11月6日,北洋政府发表了由顾维钧起草的废约令。外交部公开声明:“新约之缔结除以平等相互主义及彼此尊重领土主权为原则者概不允订”,现行中外条约“得于满期时通告终止”,并努力设法改订,“于各约期满时,废除所有一切不平等及陈旧之条款”。
宣布废除中比条约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面对另一缔约国公开、正式反对的情况下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顾维钧认为,“中国有必要这样做,不仅因为中国根据情况变迁原则在国际法面前有充分理由,而且因为中国有必要开创一个先例,证明中国决心行动起来,以结束一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虽然中比条约的废止,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但这一行动,仍可被视作“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谴责日本侵略,积极争取外援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加入了国联李顿调查团。作为中国代表,他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决心为国效劳,以“帮助调查团达到公开宣布在国联帮助下收复东北的目的”,并毫不畏惧日本方面公开的威胁。1932年11月21日,顾维钧出席国联行政院召开的讨论中日冲突的会议。针对日本代表松冈洋右在发言中肆无忌惮地为日本侵略的辩护,他在下午会议上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要求国联对日本的无耻行径立即采取行动。最后国联终于置日本于不顾,通过决议,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送交国联全体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顾维钧在国联竭尽全力称极活动,终于取得国联内各小国的支持,一致谴责日本违反盟约,应根据《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结论对日本采取制裁措施。然而在西方绥靖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他虽然多方周旋,仍难以摆脱中国困境。尽管如此,顾维钧的外交活动仍间接地支持了抗战力量,显为中国的抗战胜利赢得时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驻外使节开始为积极争取外援而努力,他们不仅希望外国政府在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更能实际援助中国抗战。这其中包括时任驻法大使的顾维钧。顾维钧做出如下努力:
抗战爆发后,日本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战略封锁。中国获得军需物品便主要依靠西北和西南的陆路交通线。当时滇越铁路是最为便捷,因此,设法让法方同意假道越南运输成为焦点问题。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30日起,顾维钧就开始交涉。8月6日,顾维钧会见法国总理卡米耶·肖当时,提出从印度支那(指越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运输,他指出“中国当然要继续行使中法协定赋予的过境权。”肖当表示,法方不希望因此引起对日纠纷。顾维钧又与外交部秘书长圣-琼·佩斯洽谈。但他称印度支那应当保持严守中立。当接到法方禁止军用物资过境通知后。顾维钧立即要求法国政府对借道问题多加考量。他还希望法国也能像英美两国在此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莱热答复:如果英美苏更积极,法方将采取一致而有力的行为援助中国。而后肖当同意中国军需品取道印度支那,且不需要起岸许可证。在顾维钧一再活动下,中国在布鲁塞尔会议前争取到了过境运输的便利。直到欧战爆发,印度支那通道大都对中国开放,只是在日本施加压力时才偶有间断。在向中国提供便利和供应军需的问题上,法国给予了实际帮助。而这是和顾维钧积极同法国各方交涉密不可分的。
虽然法国同意中国物资假道印度支那运输,但是中国政府还必须为此支付过境税。因此成了中国财政部的一项大负担。劝说法国政府减免过境税,减轻中国的财政负担,是顾维钧在法国争取外援的另一个贡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13日,顾维钧向法方表示中方希望降低过境物资的过境税。顾维钧指出“根据有关协议,供中国政府的军需物资在通过印度支那转运时,可享豁免一切关税权。”为促使法国尽快答应要求,顾维钧进行了广泛活动。18日,他向美国驻法大使蒲立德表示中国希望得到法国财政援助。随后,顾维钧又拜访了法国殖民部长孟戴尔。他表示“当总督对供应物资征收4%的过境税时,他将某些供应物资的过境税降低到1%。”顾维钧指出,由于物资总量不断增加,中国付出税款数目庞大。因此,希望法国免去过境税。孟戴尔表示,如果过境税在当地政府收入中比例很小的话,他将乐于降低。在顾维钧的努力下,过境税获准取消。随着欧战爆发在即和日本对法国压力的加剧,法国对于中国物资过境变得更加谨慎,曾答应对通行税不再予以豁免。9月23日,法国下令禁止中国再通过印度支那运输货物。顾维钧仍未放弃努力,他先后与法国多位领导交涉,终于使法国在11月1日发照会,告知其法国恢复豁免中国政府物资的过境通行税,并对这些物资不加任何限制。
争取中法军事合作是顾维钧对法外交的又一努力。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起,中法两国就派代表对军事合作问题进行讨论,但法方一直对抵制日军扩张迟疑不决。为此,顾维钧多次就派遣军事顾问和联合抵御日本与法方磋商。6月2日,他会见了法国下议院议长赫里欧,表示“协助制造军械人员不难”。顾维钧又拜访了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他表示“懂得中国抗战的重要性以及对欧洲局势的关系。但由于法国正在重整军备,因此没有多余。但乐意运送熗炮部件到远东,并建厂装配”。关于派遣军事顾问,建议邀请英国和比利时共同参加。国民政府即派孙科和杨杰赴法与法方进行交涉。随后,中法两国达成协议,拟定了赴华军事顾问团名单。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顾维钧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了顿巴登橡树园会议第二阶段的会议,这个会议提出了战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顾维钧采取一些比较务实的方法,基本接受英美已经讨论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补充的方案,比较好的处理了中国的地位问题。顾维钧的灵活应对保障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提出的三点补充意见后来都在旧金山会议中写入了《联合国宪章》。
捍卫国家主权
1954年12月2日,台湾当局与美国经过一个月的谈判后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台美之间围绕《共同防御条约》的交涉由此进入递交各自立法机构批准的最后阶段。此时人民解放军对在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大陈诸岛发起进攻,沿海岛屿遂成为台美批准条约过程中的一个焦点。围绕如何处置大陈及金门、马祖等岛屿问题,台美之间展开了新一轮交涉。顾维钧作为台当局的“驻美大使”以及谈判全权代表之一,自始至终参与了关于条约交涉的整个过程。在整个台美交涉中,他主要是作为叶公超的副手出现的。但由于其资深的经历、丰富的经验和对美国的了解,其作用非一般副手可比。从与美方会谈过程看,叶公超较为强硬,常正面表达台湾方面的立场,而顾维钧则相对灵活,多对台湾的立场进行解释说明。在会谈陷入僵持时,总是由顾维钧出面转圜或另提办法,如1月31日会谈中对金门、马祖在声明中的具体表达方式。虽然由于长期职业外交官经历形成的灵活应对寻求妥协的习惯,在台湾发表声明的措词这样的问题上与蒋介石十分强硬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但在防范由沿海岛屿问题导致“两个中国”这一点上,无论是顾维钧还是叶公超,都与蒋介石一样十分警觉,这就为台美之间最后达成关于沿海岛屿的协议设定了一个底线。
外交思想
顾维钧在民国早期的一批职业外交官中年龄最小,但他对自己的外交能力最自信,尤其对自己的学术背景有优越感。顾维钧指出,中国人认为只要在外国留过学,学过外语,就可以做外交,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外交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国际法和外交史知识。
顾维钧的专业能力也体现在他对中国的国力清醒的认识上。在从事外交活动中,顾维钧常以“弱国”来定位当时的中国外交,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申报》上记载了顾维钧1934年回国演讲时对中国外交的看法:
国人对外交有两见解,一谓弱国无外交,一谓正惟弱国始须外交。此两说皆可谓确,而亦皆可谓不全确。国无强弱,皆有赖外交,惟其方法则不同。而弱国之外交,尤关重要。因强国外交可较为大意,以稍有所失,尚有其他方法补救。弱国则不能一毫松懈,其获得结果也固不易,而获得结果后,常不能充分利用之。
因此,每逢重大交涉顾维钧都如履薄冰。顾维钧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条成语对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因为国家不能“玉碎”。所以在外交上不能指望百分之百成功,因为如果一方想得到百分之百成功,而另一方也有此要求,则无法达成任何协议。因此通常取得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成功,即是大胜。当达到百分之五十的地步,而正接近百分之五十一、五十二时,就应当小心不要有任何可能引起谈判破裂的言谈和行为,而失去已有部分。 [42] 这一观点不为同时代民众广泛认同。顾维钧指出当时中国外交有个大毛病:到处乱要价钱,不愿吃明亏,结果吃暗亏;不愿吃小亏,结果吃大亏。顾维钧在外交中,该强硬的时候十分强硬,而该身段柔软时,也会寻求妥协,处理问题十分灵活。 [61] 他认为从事外交活动“必须非常敏锐,注意每一个细节,看看有否隐藏的含义,遇事决不能想当然,不能仅看表面。必须非常谨慎,仔细观察,小心从事,并永远瞻前顾后,有进有退。”
顾维钧还认为:“当办理重要交涉时,唯一影响你的考虑的应当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党派和政治利益,更不应考虑个人政治上的得失,否则,要末是牺牲民族利益实现政治野心,要末使谈判完全破裂。如果一个外交家有了政治考虑,他的外交就很危险了。”顾维钧也同样重视新闻传媒的作用,他曾说:“在会议外交中,一个外交家必须时时注意会议讲坛,尤其是世界报刊所代表的舆论。因此老派人士躲避报纸和舆论是大错而特错。”
然而受制于客观环境,顾维钧的外交活动受到国内处处掣肘,所提出的原则并不能完全实施。但其外交思想,在当时既有针对性,对后世也有普遍意义。
历史评价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位报纸专栏作家: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曾与顾维钧共事的温源宁说: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的朋友们会在他的身上看到出色的才华以外许多美好的品质。他的敌人会在他做的任何事情中觉察到“圆滑”这样一个因素。但是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
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曾在顾维钧为驻法大使时担任大使馆秘书、后来与其多有接触的杨玉清回忆:“顾维钧是一个办外交的人,却非常着重‘内交’;顾维钧是一个学外国文的人,却非常着重中文。他对国内去的任何人都不得罪,使每个人都对他有好印象。”
顾维钧逝世后,中国驻美大使韩叙及前驻美大使章文晋在发去的唁电电文中说:“顾老为我国杰出的外交家,业绩显著,我们忝属后辈,素所景仰,晚年回忆录正在出版,对我国外交学界贡献卓著,尤所钦佩。”中国台湾方面的舆论对顾维钧的一生事业也大加赞赏。海峡两岸对他评价的一致性,在中国现代史上实属少见。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称顾维钧是“近代中国第一位职业外交官” ,并说: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是一个,李鸿章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顾维钧是位功不可没的爱国外交官,他本身传记,便是现代中国的一部外交史。……自海牙国际法庭退休止,盘旋于中国政坛的最高阶层,先后五十余年,未尝间断。直是一生显赫、福寿全归,不特是中国近代史中所未有;即在世界近代史中,除丘吉尔一人之外,恐怕也难找到第二人了。
翻译家资中筠针对唐德刚“半个外交家”的观点指出,以顾维钧的外交表现,无论如何当得起一个外交家,而且是杰出的外交家。 [35] 她还在文章中称赞顾维钧为“近世中国罕见的外交高手”。
长期研究顾维钧外交生涯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评价:“顾维钧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家,几乎参与了那一时期所有重要的外交事件。 他显现出的外交智慧和经验,即便是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中国历史学家魏宏运说:“考察民国一代职业外交官(家),以服务年限和成就论,当以顾维钧为最。其从事外交工作达55年之久,近世罕有其匹,是为真正职业外交家。……(顾维钧)以著名的国际政治家身份参与了诸多中国和国际重要事务,是为现代国际政治与外交发展之历史证人。”
顾祝同
(1893~1987),字墨三。江苏省安东(今涟水)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一级陆军上将。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在蒋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将"五虎将"和"八大金刚"中,顾祝同是唯一到台湾后晋升一级上将的,足见其在国民党军界的地位。
顾鸿
(1915年3月~),男,又名顾节鼎,安徽省庐江县白山镇人,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
顾方舟
(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浙江宁波人,出生于上海市 [30-31]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 [2] , 欧洲科学、 艺术、 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
1944年9月至1950年9月,顾方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1年8月至1955年9月,博士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专业;1958年7月至1964年8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脊髓灰质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964年9月至1971年10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85年11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员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2]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顾方舟“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5] 。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
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顾嘉辉
:香港著名音乐家、香港粤语流行曲的殿堂级人物。
顾秀莲
(1936年12月~),女,汉族,江苏南通人,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顾城
(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死,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父亲为顾工。
顾城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顾城在姐姐顾乡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上幼儿园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看树和蚂蚁。顾城因为一次给同学讲《三国演义》,得到了“故事”的雅号,尽管他想讲,但还是不喜欢被一群人围着讲故事。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1968年,即12岁时辍学在家养猪,“文革”前,他开始写诗,总是一个人独处,不和别人一起玩耍,而是低头写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且文革的暴行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冲击,使他变得更加敏感。
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五年,但他并不喜欢农作的生活,这种劳作的生活与他想象中玻璃一样的世界有很大的距离,而这种距离让他感到痛苦。
萌芽阶段
1973年开始学画,写诗事业也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
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1978年底顾城开始阅读张贴在北京西单体育场围墙外(后被称作“民主墙”)的首期地下诗歌刊物《今天》。并通过这份刊物更多更深地认识到外面的世界。
感情生活
1979年初参加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业余诗歌小组。
1979年11月,在《诗刊》首次发表诗作,为《歌乐山诗组》。与谢烨的相识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但后来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顾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
事业顶峰
1982年,顾城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加入作家协会,顾城在北京诗坛的地位有了正式的确立。
1985年,顾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使他的身份地位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诗也因此获得更广泛的肯定。
1987年5月,顾城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后定居新西兰。这段经历使他提高了声誉也赚得了一些钱,但是声誉和金钱并没有使他对这门事业感到兴奋和满足。
遁世隐居
1988年,顾城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后来由于不喜欢城市的喧闹还有工作带来的繁琐事情,他才隐居激流岛,在激流岛上过着养鸡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1992年,顾城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第二年也再次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这体现了国际组织对顾城的诗歌水平及文学贡献的认可。
猝然离世
1993年10月8日,顾城于新西兰激流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用斧头砍妻子谢烨,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在崩溃之中仓促留下四封遗书,随即上吊于树上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
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作品特点
童话阶段
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
转变时期
1983年到1986年属于他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是诗人自我的探索和转变的时期,褒贬不一。从这部分作品读者能明显感觉出与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差异与联系,承前启后,这个阶段是诗人创作转变的过渡期。这时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了更深的内涵,可能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的作用,使他不能继续一成不变地作简单的诗,不得不去处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不得不变。
梦幻阶段
1987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后期。出国后的顾城几乎停止了对自己诗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写诗对他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他的诗会随手写在任何地方,旧报纸上,废纸上都可以见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国时说过:“我在岛上写得非常好,有时间便能写,总是有感觉的”,“但保留就有些无所谓了,也没地方放”。他也曾说自己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了就没了”的。诗人自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这段岁月里完全是处于“无我”的状态,完全独立自己于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是思、是灵感,诗歌语言及其意象有一种破碎之美,从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刚开始写诗的状态,只是少年时他在建立童话世界,现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然而,不论如何分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这点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顾城作品的时候不能放弃的。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是以儿童的眼光在打量这个世界,只是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成人的身躯和沉重的心,他对童话之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乃至于成年后还执着于去一个小岛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文学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顾莉雅
(1983年3月2日—),出生于海南,中国海军政治部文工团青年演员。
顾璇
,2011年,顾璇因出演张艺谋执导的剧情片《金陵十三钗》而获得更多关注。
顾冠忠
,1976年,参演《天涯明月刀》,开始受人注目,片中所饰“多情子”一角,演来出色,予人印象深刻。
顾宝明
,台湾由舞台剧跃上电视及电影的实力派演员。曾演出兰陵剧坊及表演工作坊一些脍炙人口的舞台剧,如表演工作坊的《圆环物语》《暗恋桃花源》。
顾成栋
,2002年主演电视剧《红苹果乐园》被观众熟知。
顾又铭
,2009年荣获Men’s Health男士健康首届MH COOL GUY大赛冠军后进入娱乐圈。
顾颉刚
,现代史学家,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
顾济之
,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
顾震潮
,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顾月珍
,著名沪剧演员
顾圣婴
,钢琴演奏家,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截至2016年底,我国两院院士中顾氏学者约有二十人。
顾昌华
,老红军,曾担任延安时期担任毛泽东卫士、重庆谈判期间任周恩来随身副官。
[ 此帖被mileyjun在2023-08-24 14:3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2
条评分
派派币 +20
liumeiling
派派币
+10
2023-08-24
我很赞同
茗日夏末
派派币
+10
2023-08-24
我很赞同
隐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成吉思汗的子孙,竟然为明清两朝镇守边疆,六百年忠诚不变心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写 作 素 材。||】———— 星河长明,喜鹊当空(七夕节红包)【查完】
中国明代的军事体制和兵器
植物界:野芝麻亚科—野芝麻族
夏威夷王国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1-02-25
最后登录
2024-11-23
在线时间
13043小时
发帖
60047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2170
威望
16124
鲜花
87663
鸡蛋
17
在线时间
13043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87663
鲜花
17
鸡蛋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24
0
已审核
相关顾姓人物推荐:
顾
太清是什么人?
顾
太清生平简介
写作素材
“丁香花公案”是什么?龚自珍与寡妇
顾
太清的那些事
被扼杀了的当代鲁迅——
顾
准
廉官
顾
协:棍打送礼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学开山:
顾
炎武】
顾
闳中为何画《韩熙载夜宴图》 给李煜当“探子”?
三国东吴四友:诸葛恪、张休、
顾
谭、陈表故事
顾
雍-一代名丞
写作素材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隐藏
快速跳转
小说相关
品书推荐
广播剧Pai之声
书友联盟
写作素材
派派杂志区
TXT相关工具
手机资源下载
寻书求文
原创文学
原创小说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学习专区
学习&职场
English Corner
oversea
软硬兼施
娱乐生活
♥ 聊天&心情涂鸦
回忆纪念
生活家居
图片展示
体育沙龙
自曝区
音乐无极限
影视天地
趣味乐园
动漫剧场
旅游摄影
网购交流
站务专栏
派派活动区
勋章申请
问题反馈
派派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