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2 回复:1

[人文通史] 法国大革命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丽丽7410

ZxID:11985453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丽树人
茉莉的季节早已过去,福州的冬季还会远么?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12 0
一、财政危机
二、三级会议
三、凡尔赛妇女运动
四、国王出逃
五、走向共和
六、路易十六,断头台
七、雅各宾派专政,恐怖统治

一、财政危机

  1783年6月8日,冰岛南部的瓦特纳冰原一片寂静,各类苔藓和地衣郁郁葱葱,虽处北极圈内,却依然生机盎然。

  突然,随着一声异响,冰原的寂静被打破,冰原西南端的拉基火山开始异动。过了一小会儿,这个休眠了850年的火山突然复活,一股股火山灰被喷射到空中,同时,熔岩开始从火山口中漫出,喷出了多达19。6km3的玄武岩熔岩,形成了宽达32公里的熔岩流,吞噬着周遭的一切生命。

  幸运的是,拉基火山所处的瓦特纳冰原并没有太多的人居住,所以虽然这次喷发持续了8个月之久,却并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不幸的是,这次喷发共喷出了高达一亿两千万吨的二氧化硫,火山灰散落到了整个冰岛,各类动植物包括当地居民均受到影响,20%–25%的冰岛人因饥荒和中毒而死亡。

  不仅如此,大量的火山气体使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英国、法国、北欧地区受害尤其严重。火山活动导致气候发生异常,常年浓雾弥漫,夏季高温,冬季寒冷而漫长,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作物歉收,仅欧洲地区就死亡了超过一百万人。

  在这次自然灾害中,法国受伤尤甚。

  1785年,法国旱灾;1788年春天,法国大旱;1788年7月13日,法国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冰雹,如同鸡蛋般大小的冰雹覆盖了法国的主要农作物产区;当年冬季,法国又遭遇了18世纪以来最寒冷的冬天。

  干旱就使各类农作物就无法生长,植物无法生长牲畜就没有东西吃,没东西吃就只好屠宰牲畜,牲畜没了又没有牲畜粪便作为肥料,土地肥力大跌,土壤贫瘠,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荒地。

  这持续近十年的天灾让法国很多地区民不聊生,通货膨胀十分严重,面包等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1788年,法国贫户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费在面包上,到了1789年,迅速涨到了80%。

  当然,天灾和人祸总是互相关联的,当时的法国政府赈灾能力十分疲弱,除了道路交通不便、欧洲各国普遍受灾也没有余粮等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没钱。

  为什么没钱?这还要从两次惨烈的战争说起。

  第一战叫七年战争。

  1754年至1763年,西方各国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混战,史称七年战争,虽然名字叫“七年战争”,但其实时间不止七年。不仅名字乱,这场战争的原因十分复杂。

  战争的主角儿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海上贸易和殖民地的争夺。

  跟现在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早期开拓海外殖民地时,今天的北美基本上时英法各半儿的,在1754年时,法国占据了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和今天美国中部的大片地区,而英国则占据加拿大的北部和美国东海岸十三州。法国的殖民地连成一片,将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分割成南北两部。在印度,法国人也建立了据点,站稳了脚跟。

  战前的法国北美殖民地

  双方对于殖民地的争夺十分激烈。

  同时,在欧洲大陆,日益崛起的普鲁士跟老大哥奥地利在争夺谁是德意志的领导者,双方的关系也不那么融洽。

  在这种情形下,法国跟奥地利走到了一起,英国跟普鲁士滚到了一个被窝儿,双方开打。

  沙俄一开始时站法奥一伙儿的,但是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登基后,彼得三世随即改变立场,开始站法奥一伙儿。而当时的很多德意志邦国畏惧奥地利的吞并,在开战后不久又陆续加入英普一伙儿,葡萄牙也站在英普一方。

  最终的结果是英普大胜,英国获益最大,得到了法国位于加拿大的全部殖民地和西班牙所属的佛罗里达,还有一些位于加勒比岛屿和法属塞内加尔殖民地,并将法国人彻底逐出了印度。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背负了沉重的战争债务,并失去了当时几乎全部海外殖民地,自然是如鲠在喉,为了报这一箭之仇,法国在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竭尽所能,帮助美国对抗英国。

  在1778年至1782年间,当时的美国独立军已经弹尽粮绝、四面楚歌,眼看美国独立的事儿就要黄了,法国站了出来,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物资、武器和弹药,甚至连军服都给美国人送。除此之外,法国海军还在海上担任起了护航的任务,直接与英国舰队交战,保护华盛顿在维吉尼亚的军队。

  最终,美国独立了,英国失意了,法国出气了,但是彻底打穷了。

  因为法国从战争中没有捞到殖民地,也没有战争赔款,也没有割地,只是财政大放血而已。独立战争结束时,法国国债总数高达20亿里弗。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里弗,又译作里弗尔,其实就是英语中的“磅”,最初是个表示重量的单位,后来也被作为货币计量单位。但是随着货币中的贵金属含量越来越少(偷工减料这种事情东西方是高度一致的),里弗越来越不值钱。按照1726年的路易十五的财政大臣制定的标准,1马克白银折合51里弗,这里这个1马克=8盎司,所以1里弗约为4。5克白银,这20亿里弗折合同期中国白银约为2。4亿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约5-6年的财政收入。

  所以,法国这种行为属于纯粹的损人不利己。

  更搞笑的是,之前英法七年战争的导火索之一源自一次偷袭。1754年,一位英军少校率150人袭击了法军位于迪凯纳堡的基地,点燃了英法北美战争(广义上属于七年战争的一部分)。而这个少校的名字是乔治·华盛顿,是的,就是美元上印着的那个华盛顿。

  不过法国毕竟是大国,虽然大出血,但缓一缓还是能缓过去的。

  但是前面说过,就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当年,也就是1783年,拉基火山喷了,接着就是持续7年的各种自然灾害。

  在这种情况下,生于忧患、死于革命的路易十六即位了。

  1754年8月23日,就在华盛顿少校烧了法军基地不久,路易·奥古斯特(LouisAuguste)呱呱坠地。

  从他一降生,法兰西就各种参战。当然,这跟他关系并不大,是因为当时的国王也就是他的爷爷路易十五能折腾。外面死的人再多,他依然是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生活。

  1765年,他爹路易·斐迪南英年早逝,年仅11岁的路易·奥古斯特被立为王储。

  年少时的路易·奥古斯特可谓典型的“人家的孩子”,在学好母语的同时还能掌握英语和拉丁语,同时他还对历史、地理知识很感兴趣,经常学习。

  按说这一看就是个明君的苗子,可惜,不久以后,一门亲事改变了这一切。

  1770年,一个叫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妹子离开了自己的故土维也纳,远赴法国成亲。他的丈夫正是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年11月2日生于奥地利霍夫堡皇宫,她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皇帝有十五个孩子并不稀奇,但是这些孩子是同一个妈生的就比较罕见了。事实上,还不止十五个,安托瓦内特还有个弟弟。也就是说,弗兰茨一世跟她老婆一共生了十六个孩子,这夫妻感情得恩爱成什么样子。

  当然,出生在皇室也并不见得有多幸福,最明显的是皇室的子女并没有婚姻自由。在安托瓦内特出嫁之前,她的姐姐们已经与欧洲各个王族联姻。四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未来的荷兰总督,六姐玛丽亚·阿玛丽亚与帕尔马公爵结婚,安托瓦内特最要好的十姐玛丽亚·卡洛琳娜和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结婚。

  少女时期的安托瓦内特是个很可爱妹子,但是她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她自己近乎多动症的注意力不集中,她几乎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艺术和阅读方面她几乎什么也不懂。而且她的法语很差,只愿意说德语。她的这种情况并不是政治婚姻的很好选择。

  但是,1762年,她的八姐约翰娜死于天花,安托瓦内特正式成为了和亲的第一顺位。

  继七年战争与外交革命后,奥地利女王特蕾西亚决定与法国路易十五和解,并将共同利益转向为对抗大不列颠与崛起的普鲁士。

  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宣告结束。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路易·奥古斯特,计划中,小路易应该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其中一个女儿结婚。于是,安托瓦内特被选中,送到法国与王储结婚。

  1770年2月7日,路易十五世正式提亲。

  就这样,当年,15岁的安托瓦内特和16岁的路易·奥古斯特步入了婚姻殿堂。

  虽说是政治婚姻,而且语言可能还不通(一个法语、一个德语),但是这对儿小两口的感情还是很融洽的。

  他俩都喜欢舞会、时装、游山玩水和各种聚会,玩得风生水起。直到1774年,路易十五挂了,路易·奥古斯特正式成为路易十六。

  在路易十五过世的两周后,路易十六将小特里亚农宫赠予安托瓦内特。这个宫殿之前的主人很有名,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按说蓬帕杜使用过的宫殿,其富丽堂皇程度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安托瓦内特仍不满足,要求按她自己的喜好重新装修。路易十六同意,然后就传出她用钻石和黄金装修的传闻。

  登基后,路易十六就发现,他接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盘儿。但是他自己却仍是没有收敛,他爷爷打输了七年战争,而路易十六又下定决心支持美国独立战争,这就导致法国的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政府财政危机,当然要找责任人,于是乎,1776年5月,路易十六将财政部长杜尔哥免职。但是,这个部长倒台了,总要再找个人接班,这是这个锅实在是太大了,竟然没人愿意背,就这么找了几个月,愣是没人接。

  就在这时,有人将一年前的一篇论文拿给路易十六看,这篇论文的题目是《关于谷物立法和贸易》,论文的中心议题是反对当时还是财政部长的杜尔哥的自由贸易政策,提出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来缓解当前的财政危机。

  这篇论文的作者叫雅克·内克尔。雅克·内克尔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父亲是德国人,因研究国际法很有建树,被聘为日内瓦的公共法教授。

  内克尔的出身是很不错的,从小的教育环境也很好,但是年少的内克尔并不满足,他还想更进一步,于是他爹把他送到了巴黎,让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业,银行。

  内克尔在银行干得风生水起,展现出了卓越的金融天赋。1765年,他通过一次成功的投机大赚一笔,获得了资本金,与他的一个瑞士朋友合伙开办了自己的银行。瑞士人在伦敦当行长,而他则负责巴黎的业务。他两主要的牟利途径来自政府借贷和粮食的投机倒把。

  内克尔在巴黎期间,看上一个漂亮的寡妇,苏珊·屈尔绍。屈尔绍的前夫是个法国军官,所以屈尔绍在法国政府内部有一些关系,他俩结婚后,屈尔绍开始鼓励内克尔进军政界,在这种背景下,内克尔发表了那篇改变他命运的论文。

  因为当时的法国国教是天主教,而瑞士出生的内克尔是新教徒,所以他不能成为财政部长,路易十六委任他为国库主管。

  内克尔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刀首先挥向人头税和土地税。

  说到这两个税,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法国的三级制度。在法国中世纪留传下来的三级会议的分级制度中,将国民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宗教阶级,各种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阶级,这里要说明,跟中国不同,欧洲的贵族就是贵族,也就是各种王室的亲戚,并不包括乡绅和地主;剩下的都是第三阶级。

  也就是说,第三阶级中,除了农民、工人、手工艺者、无业流浪者外,还挤进了普通地主和当时已经兴起的资产阶级。其实第三阶级的义务也不多,说起来就三样儿,给国家交税、给国家干活儿和给国家打仗。

  三级会议之所以要划分这三个阶级,主要目的是为了投票。

  没错,就是民主投票的那个“投票”。法国的国王是世袭的,可是法国的国王可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的,有些事儿他就说了不算,例如征税。根据三级会议职能,国王征收新的税种必须通过三级会议的批准。

  先是各个阶级选出自己的代表,前两个阶级不说了,都是约定俗成的,第三阶级这个庞大的人群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投票权。通常而言,有投票权的仅限于大家族中的尊长、资产阶级和地主,在整个欧洲的中世纪,农奴、佣人、流浪汉、手工艺人等等,这些人不管年长、年幼,都没有投票权。比较另类的是,有钱的寡妇或有钱人的女儿也有投票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法兰西的浪漫襟怀。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阶级的人是有机会升格儿的。法国的贵族头衔是相对开放的,特别是随着法国不断参与战争导致的国库亏空,法国开始卖贵族名额。

  在1700年至1789年间,法国共卖出了5万个新贵族,而且价格是水涨船高,越来越贵,比投资房地产划算多了,十分保值。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儿,却引起了一些没落的贵族的不满。老子世袭的爵位,那是无尚的荣誉,就这么被卖来卖去,谁服气呢?这就导致新贵族和老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然后,这三个阶级各推出一个代表,就是否征税进行表决,一个阶级一票,完了。

  通俗点说,就是两个征税人和一个纳税人一起民主决策,决策是否开征新税。这要是不通过,就真的没有天理了。

  在这种民主机制下,路易十六时期一个第三阶级普通人的税单如下:

  给封建领主的:

  先解释一下,这个“封建领主”跟中国的地主还是有点的区别的,英文名称为“lord”,通常会有各式各样的爵位,会有自己的采邑,通俗点说就是官僚地主。

  1、年贡:相当于过节费,交给封建领主;

  2、田租:相当于土地所得税,当年土地收成的一部分,交给封建领主;

  3、杂税:为使用封建领主的磨坊、压榨机及其他高科技设备交的费用;

  4、三十年税:租地的农民每隔三十年交给封建领主,以证明这块地不是他自己的,每当领主更换时也需交纳;

  5、土地交易税:相当于现在的契税,虽然地是租的,但是可以买卖,但卖者需向领主交纳地价的10%;

  6、继承税:租地的农民去世后,如果他的儿子想继承土地,就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

  给国王的:

  1、人头税:不解释了;

  2、所得税:即个人所得税;

  3、念一税:又称二十分之一税,对纳税人的全部收益(动产、不动产)课税5%,特别说明,即使土地是你租的,但收益是你的,所以你仍然要交税。

  给教会的:

  什一税:相当于宗教税,也是个税类,把当年全部收入的10%,交给当地教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税种。你如果需要从一个封建领主到另一个封建领主的地盘上,要交关税,是的,在国内你也得交关税;你吃了国家的盐让你茁壮成长,需要交盐税;你走运没被拉去当兵给国家去送死,那么你需要交军役税。

  总之,但凡你能想到的内容,都有对应的税种,可谓面面俱到。

  但是,这些对当时的路易十六来说见效太慢,当时的法国正在大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没有钱怎么支持?

  这时,内克尔开始发挥他的特长,银行信贷。凭借他自己作为银行家的威望和多年投机倒把的经验,内克尔在短时间内借到了几笔巨款,帮助法国解了燃眉之急。这件事儿让内克尔在路易十六的心目中地位大增,内克尔开始更为大胆的改革。

  他先是压缩宫廷编制,取消了宫廷内部的一些拿着高薪不干活儿的闲杂人等,然后压缩王室的财政开支,削减了一些小的税项,譬如前面提到的军役税和盐税。

  以上改革初见成效后,内克尔开始更进一步,他计划废除工商业的二十分之一税,用国家信用来贷款偿还法国的债务,使用高利贷来取代提高税收。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裁撤的是王室的官僚、人员,压缩的是王室的开支,削减的是王室的税项,这些都是损害王族利益的。虽然路易十六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可能会容忍他,但是请不要忘了,国王是有很多亲戚的。

  内克尔的改革使他在法国宫廷内部树敌众多,特别是国王的亲戚们,特别特别是国王的老婆玛丽·安托瓦内特。

  于是,安托瓦内特开始孜孜不倦地吹枕头风,让路易十六换了内克尔。但是路易十六考虑到法国财政这个烂摊子不好找人接,迟迟没有下决心。

  1781年,雅克·内克尔出版了一份《致国王财政报告书》,在书中,他总结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像打仗、活动、仪式等,同时还曝光了各级贵族的年薪。当然,他的政治敏感度还是很高,对于王室的惊人支出进行了美化,同时对巨额的财政赤字也进行了遮掩。

  内克尔的初衷是:既然宫廷内部阻力重重,不如依靠民众的力量推进财政改革。通过曝光这些数据,一方面告诉群众,国家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是国家的一份子,要理解政府、支持政府财政;另一方面让群众对贵族阶层的高薪产生不满,进而支持他即将进行的改革。

  但是,这份报告却起到了两个让内克尔始料未及的影响。

  一是这种曝光王室财政开支的行为让路易十六和安托瓦内特十分不满,要知道,在法国,最大的贵族就是路易十六,所以内克尔随即下台;二是这份报告书让广大第三阶级人民看到,原来老子交的税都给国王打仗和办酒会去了,原来那些一点活儿不干的贵族躺着就能拿那么多钱,这谁能甘心呢?这就是所谓的革命前的思想启蒙。

二、三级会议

  内克尔下台后,路易十六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雪上加霜的是,又赶上了拉基火山爆发导致的持续数年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老百姓没钱交租,当然官就不聊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路易十六决定,既然横竖都无奈,只好朝亲贵们开刀了。

  1787年,路易十六决定召开一次显贵会议,向贵族阶层要钱。

  这个“显贵会议”跟“三级会议”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三级会议类似决策会议,而显贵会议类似协商会议。

  显贵会议的成员由国王挑选,大多是各类贵族、主教、法官、中央地方官员,可以称之为内部会议。路易十六本来的算盘是,大家都是自己人,现在国家困难,大家都省一省,也交点儿税,一起支援下国家。

  表现在会议议题上就是,废除一些交给封建领主的税费,按土地所有权征税,特权阶级与平民一起纳税,取消国内关税。

  在场的与会人员态度高度一致,反对。

  不仅如此,现场的这些显贵们一致批评国王,加税行为必须由三级会议通过。同时,当时的国王可以通过逮捕密令的方式随意逮捕公民,这一点在座的显贵们也激烈反对。这意思是,加税可以,不过得按老规矩来投票。

  显贵会议未通过,路易十六又提请巴黎最高法院裁决,最高法也是同样的态度。路易十六无奈,只好将提出该方案的财政总监卡洛纳解职。

  但是,财政危机依然需要解决,1787年,法国国债达到25亿里弗,到了1788年,已将近40亿里弗,政府财政的破产就在眼前。不仅如此,由于天灾人祸,法国各地民怨沸腾,路易十六的统治岌岌可危。

  危机之下,不能用的人也得用了。1788年,内克尔复起,这次路易十六也不管他信什么教了,直接委任他为财务总监。如果说上次内克尔接的是烂摊子,那么这次内克尔接的就是一个不能再烂的摊子。

  持续几年的天灾,教会、贵族阶层握住自己的钱袋子不放,王室内部依然挥霍无度,普通民众民不聊生,而国家又背负了天文数字的债务,别说特殊时期,就是和平时期都无法维持。因为钱的问题,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启蒙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特权不满;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对传统贵族领主特权不满;第三阶级所有人对神职特权者不满;乡村低等教士对贵族主教的不满;所有阶层对王室的挥霍无度的不满。

  以上这些不满,看似都是因为税收不公引起的,但根源是上层建筑已经高度不适应经济基础导致的,生产力创造者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内克尔分析了这种局势后,向路易十六建议,召开三级会议,决定加税问题。

  内克尔的计划是以毒攻毒,让第三阶级去跟第一、第二阶级斗争,国王从中渔利。要知道,在1789年,第三等级已经占到法国总人口的95%以上,这是一股相当庞大的力量。

  具体做法是:之前介绍过,三级会议最初的安排是每一级都有一票,这样其余两个等级都能否决第三个等级的决定。

  内克尔建议给第三等级成员为双倍票权,其他等级则维持单一票权。这样就能跟第一、二阶级打平。等双方僵持不下时,路易十六再出面,两大阵营各退一步,各自分担一部分赋税,这就是内克尔的如意算盘。

  其实这倒不是内克尔的原创,在历史上,法国王室经常借助第三等级的力量来平衡前两个等级,特别是向他们要钱的时候。从16世纪开始,国王的很多重要法令都是建立在第三等级的陈情书上的。

  但是,还没等这个算盘开打,意外就发生了。因为第三等级想要的并不是那个翻倍的加权票,他们想要的是每人一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1789年三级会议共来了1139名代表,291个神职人员,270个贵族,578个第三阶级。这些人凑在一起后,就会聊天,聊着聊着,就会说起时政,说起时政,就会想到自己的不公,想到自己的不公,特别是第三阶级,他们会发牢骚、抱怨,抱怨完了,就该提要求了。

  很快,一些在数月前还属于“反动言论”的观点开始迅速传播,立宪、平等选举等呼声越来越高。

  当时的法国政治理论家西哀士草拟了一部小册子,名为《第三等级是什么》,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是整个国家;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一定的地位。”

  这话就很直白了。

  但是,内克尔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他还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1789年5月5日,中断了一百多年的法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举行,场面壮观,人山人海。这次会议由路易十六亲自主持,神职人员坐在王座右侧,贵族在左侧,第三阶级在王座对面。发言者包括国王,掌印大臣,财政部长雅克·内克尔。

  首先是国王说了一段过年话,然后是掌印大臣跳出来吹捧国王,随后是内克尔出来讲话。

  内克尔开场就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说。大多数朋友都有过开会的经历,最害怕的就是某个人一讲就滔滔不绝,而内克尔不仅时间长,内容也枯燥。他列举了大量的财务数据,最后总结,国家财政陷入灾难。当他说到这里,下面昏昏欲睡的代表们猛醒,意识到此时的国家财政的糟糕程度已经超出了他们想象的极限,而政府完全无能为力,这让现场的气氛十分低落。

  好不容易内克尔讲完了,终于轮到大伙儿发言了,第三等级代表首先提出,这次会议的所有决议必须由三个等级的人公开讨论决定。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一人一票而不是一个阶级一票做准备,基于此,第三等级的代表要求现场核验所有人的参会证明,为之后的投票、计票做准备。但是,人家那两个阶级也不傻,教会等级首先反对,一通神啊、主啊的讲下来,反正就是拖,而第三等级的人就不干了,现场一片混乱。

  这时,刚刚长篇大论完的内克尔站出来,振臂一呼,表示支持第三等级的观点,确实需要核验身份,但是需要请国王出来公证。

  第三等级这边儿的代表们是有的欢呼有的骂,毕竟他们内部的思想流派差异也很大。但是另外两个阶级的人根本不鸟内克尔,内克尔作为主持人,竟然公开支持某一方的观点?就这样,议题还没正式提出,会就开不下去了。

  然后就是在无休止的扯皮中拖,拖到6月10日,之前散发小册子的西哀士提议另组国民议会,作为国家事务的决议机构,这个建议在第三阶级中获得了广泛赞同。西哀士接着提出自愿报名制度,由第三等级的人自行为与会者签到、核验身份,其他两个阶级自愿加入。

  6月17日,认证工作完成。然后,第三等级的代表们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他们声言,“国民议会”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可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议。如果不让他们决议,他们就拒绝纳税。

  从客观角度而言,这叫另起炉灶,有个更通俗的说法,造反。

  看到这种局势,第一阶级的教士们开始随声附和,纷纷申请加入国民议会。毕竟他们只是社会的寄生虫,前一个寄主看样子是不太行了,必须换个寄主了。即使这个寄主不行了,大不了再回去就是了。

  6月22日,149名教士代表加入;6月24日,2名教士代表加入;6月25日,9名教士代表和49名贵族代表加入;6月26日,3名教士代表加入。

  事态发展到这里,已经远远超出了内克尔和路易十六的预料,按照一般套路,铁血镇压是免不了的,毕竟祖制传统是三级会议,而不是你们的“国民议会”。

  但是,路易十六却没这么做。他先是宣布,自己将于近期亲临三级会议现场,发表演讲,解决当前的会议乱象。然后找了一帮木匠,以维修会场、准备国王演讲为名关闭了国民议会的召开地,卢浮宫的万国大厅。

  从这一点能察觉,路易十六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暴君,而是一个心肠很好且优柔寡断的人,为了赶走这些“准叛党”,身为国王的他竟然还要撒谎。

  6月20日,万国大厅以装修为名全面封锁,代表们被禁止入内,此时外面下着大雨,大家被迫找了个室内网球场避雨。联想到被赶出来的狼狈和淋雨的经历,大家群情激愤,一激动,大家一起发表了《网球场宣言》,这次比起上次的不纳税要更高端:不立宪,我们就不走了!

  在场一共577人,除一名代表拒绝签字外,其余576名代表都在誓言上签字。

  6月22日,网球场的使用权被剥夺,国民议会又在圣路易教堂集会。

  6月23日,路易十六紧急召开会议,会上守旧派大臣一致口诛笔伐,痛斥国民议会的所作所为。会后,路易十六宣布,国民议会违法,要求其自行解散。

  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国民议会,议会临时首领巴伊回应:“国民议会不能接受这个命令”。

  当天,路易十六亲临议会现场,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现场却鸦雀无声,无人响应。一、二阶层已经知道国王要对他们开刀,第三阶层的不满情绪本来就很大,所以这种尴尬是正常的。

  路易十六最后命令,所有代表解散,但是只有部分教士和贵族离开,第三阶级的人大部分保持沉默,依然不动,这次演讲就这么尴尬的结束了。

  6月27日,路易十六宣布理解诸位代表的做法,并宣布开始考虑立宪事宜。但同时大量军队开始进驻巴黎。

  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为国民制宪议会,正式向国王以礼貌但坚定的措词请愿,要求国王撤除军队。路易十六表示,他会十分谨慎的使用军队,调动军队的目的只是以防万一。

  7月11日,内克尔又提交了一份财政改革方案,要求王室应当按每年的固定预算支出。在提方案的同时,他又发布了一份政府债务信息。这彻底触动了路易十六的底线,于当日将其解雇,并重组财政部门。

  7月12日,内克尔解职的消息仿佛一根导火索,立刻点燃了法国民间的怒火。之前内克尔的《致国王财政报告书》、《法国财政部美德》等书籍在民间广泛传播,他支持第三阶级的立场也众所周知,所以巴黎民众纷纷集会请愿,要求复任内克尔。

  随着请愿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家凑在一起,各种空穴来风的消息也迅速传播。例如,有人传言,内克尔是制宪议会的支持者,国王这是要干预议会。第二人听说后,再传,就变成国王已经调动军队,打算推翻制宪议会;第三个人听说后,再传,国王已经秘密联络外国,外国军团即将到达。

  就这样,大家一合计,必须在国内外军队到来之前武装自己,保卫制宪议会。就这样,有些人去联系城里的卫兵,有些人开始寻摸城里的武器库。

  7月13日,巴黎城内一片混乱,起义军四处攻占各类建筑,城里到处是起义者构筑的街垒。

  7月14日,由巴黎民众和部分卫兵组成的军队开始攻打巴士底狱。

  要说明的是,这个监狱跟教科书上所说的封建制度的象征没有任何关系,虽然这里确实关押过一些政治犯。

  之所以要攻打这里,一是因为7月13日起义者攻占了荣军院,抢到了3万多支熗,却没有弹药,而巴士底狱放着大量弹药;二是因为巴士底狱位于巴黎的制高点;三是因为比较好打,防守监狱的士兵只有114人。

  当时的巴士底狱只关押了7名囚犯,包括四个锻造工人,一个杀人嫌疑犯,还有两名因道德罪被收押的贵族,其中一人是萨德侯爵。

  事后表明,那四个工人是替人顶罪的替罪羊,一个嫌犯是个精神病人,而那两个贵族所谓的道德罪是生活作风问题。

  7月14日上午,起义军围住了巴士底狱,先是喊话,让狱卒们把弹药交出来,狱卒答复,需要请示上级,并邀请起义军首脑进监狱谈判。谈了二个小时,外面的人等得不耐烦了,开始攻打。

  巴士底狱的城墙十分坚固,约莫九百名起义军想尽各种办法,无法攻克。最后,起义军中的巴黎卫兵搬来了大炮,轰了几炮后,巴士底狱的最高长官洛奈侯爵命令双方停火,起义军随即涌入巴士底狱。

  按说这个洛奈侯爵也算是有功人员,但是起义军冲进去后,不由分手,是抓住就打,打了半天不过瘾,开始用刀乱刺,最后致其身亡。之后,起义军将其头颅穿在长矛上绕城示众。

  当天下午,起义军又回到巴黎市政厅,将拒绝为他们提供武器弹药的商会会长公开审判,审判完了之后当场熗决。

  后来,这一天成为了法国的国庆日。

  巴士底狱被攻陷的当天,路易十六对外面的乱像毫不知情,在当日的日记上,他竟然写了“今日无事”。

  第二天,得知消息的路易十六大惊,紧急召开军事会议。此时的巴黎已经大乱,军官们已经失去了对基层军队的控制,很多卫兵都加入了起义军,所以,很多军官建议,暂时让步,赦免起义军罪行,稳住他们然后从外地调动军队。

  路易十六采纳了这个方案,7月17日,路易十六公开表示,认同蓝白红三色旗为法国国旗,并确定“国家万岁”和“国王万岁”并列作为重大仪式的口号。

  7月25日,巴黎市新的政府机构“巴黎公社”于巴黎市政厅成立,之后至1795年,巴黎公社都是巴黎市的管理机构。在网球场宣言发布时担任国民会议主席的让·西尔万·巴伊在担任巴黎市长。而这个公社的军队称之为巴黎国民卫队,由拉斐特侯爵担任总指挥。

  这个拉斐特侯爵可不简单,用“传奇”二字形容他毫不为过。

  吉尔贝·迪莫捷,法国人,1757年出生奥弗涅省(今法国上卢瓦尔省)沙瓦尼亚克城堡。其家族为世袭贵族,其承袭侯爵,是为拉斐特侯爵。

  1771年,他毕业于巴黎普莱西中学,随后参军入伍,1775年,晋升骑兵上尉。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与英国人的战斗中死去;另一方面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美国的独立是全世界自由、民主的象征。怀着国仇家恨的他依然投入到美国独立战争中。

  1777年,拉斐特侯爵自己出钱,自己招募军队、制造军舰,前往美国,参加独立战争。1779年,美国独立军受挫,拉斐特回到法国,面见路易十六,陈述战况,说服路易十六干预美国独立战争。

  1780年,拉斐特带着六千名法军到美国参战,受到乔治·华盛顿的热情欢迎,并被任命为华盛顿亲兵的司令。

  因其同时参加过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因此他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

  之前说过的蓝白红三色旗的三种颜色,即为拉斐特侯爵选中,其中红色和蓝色来自于巴黎市市徽,白色来自于王室,寓意是期望人民与王室携手合作,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国家。

三、凡尔赛妇女运动

  国王的姿态和巴黎公社的成立让贵族阶层的保守派势力非常不满,很多人开始向国外转移资产,准备逃亡,还有些人则开始秘密联络其他国家,希望借助欧洲外部封建势力干预法国革命。

  最早一批离开巴黎的包括了后来的查理十世和他的两个儿子孔代亲王及孔蒂亲王。查尔斯·亚历山大·德·卡洛讷紧随其后。他们在撒丁王国的都灵聚首,密谋挑起内乱、反攻巴黎。

  与此同时,巴黎的情形瞬间传遍法国各地,法国各个城市里的市民纷纷效仿巴黎,攻击市政府,建立人民政权;多数贵族的房屋、庄园遭到袭击,大多在被抢掠后焚毁。各地的教堂和城堡也有不少遭殃。

  借着这个机会,很多乡下的农民开始趁机跑进城市加入暴乱队伍,乡下种地的人就少了,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的粮食危机。而乡村里的农民则受人民主权论的影响,担心自己的财产被充公,开始焚烧田庄和地契。

  以上现象被称为“大恐慌时期”。

  面对这种乱象,不管是国王还是巴黎公社都显得有心无力。国王连巴黎局势都控制不住,就更遑论全国了;而巴黎公社内部派别林立,这个主张怀柔,那个主张强硬,各执一词,形不成一个统一的方案。

  到了7月底,形势已经刻不容缓。来自全国各地的暴乱、起义、求援、灾荒的文书像雪花般飞向巴黎,国民制宪议会决心,必须拿出一个方案了。在经过通宵达旦的四天讨论后,终于制定了一个方案,名为“八月法令”,主要内容是取消第二等级封建领主的权力以及第一等级收取什一税的权力。这样贵族和教士在各城镇、城市、省等等都失去它们的特权。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法令事实上只是对既定事实的承认,因为在此之前的暴乱中,大部分封建领主的资产都被抢的差不多了。

  8月26日,根据八月法令的精神,国民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这份宣言不但具有宪法效力,更重要的对国民制宪议会原则的宣示。《人权宣言》中规定,国民制宪议会不但是立法机构,还是制定新宪法的机构,这就意味着其实际上是法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人权宣言》的内容大量借鉴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各州法案的影响,以18世纪的启蒙学说为理论基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但是,这份宣言里所保障的人权仅仅是针对“拥有市民权的男性”,女性、农奴、黑奴并无公民权。

  在《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中,一些加入制宪议会的第二阶级贵族曾建议效仿英国,成立参议院或是上院,由国王从民选代表中选择成员。但是最终经过全体表决,法国最终只成立了一个单一制议会。同时给予国王“法令暂停权”,也就是国王可以暂缓、延迟法令施行,但不能禁止。

  9月18日,路易十六发布了一个正式声明,声称他部分认可该项法令。从内心深处而言,路易十六是赞成这项法案的,因为他和内克尔最初的财政改革就是为了从两个特权阶级要钱。但是,他不能公开站出来支持,因为一则这个宣言大幅削弱了他的权力,二则一、二阶级才是他作为一个国王统治国家的基础。

  这一系列法令的出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法国的乱局,各地秩序开始恢复,但是还是存在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没饭吃。

  前面说过,本来就是天灾人祸,然后又是一通折腾,农民要么不种地改行抢劫,要么担心财产充公开始烧。而城市里的情况更糟,本来就不是很通畅的粮食运输线基本瘫痪,农民还能存点余粮,市民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导致当时法国的很多城市粮食短缺。

  自由、平等固然好,但是前提是不是饿着肚子的自由平等。当时巴黎的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要拿出一半的收入来购买面包,就这样很多时候还买不上,因为面包供应也很短缺。各种集贸市场上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很多人因为争抢生活必需品而发生冲突,不时引发暴力事件。

  作为对比,国王和王后还在王宫里跳舞、开party,制宪议会的代表们也舒舒服服地住在凡尔赛宫里。很多民众非常不满。

  此后,一件小事儿激化了这种矛盾。

  在攻占巴士底狱后,路易十六命令战争大臣弗朗索瓦吉尼亚尔调皇家佛兰德斯军团进驻凡尔赛宫,以防不测。10月1日,凡尔赛为这些新来的军队举行了一场欢迎宴会。部分王室成员也参加了招待会。在这种背景下的招待会,自然免不了要讨论时局,在国王的地盘上,当然要骂几句制宪议会,随着越喝越多,骂声此起彼伏,到最后,宴会进入了最高潮,所有军官一起举杯,宣布效忠路易十六。

  第二天开始,以《人民之友》为代表的一系列激进派报纸就开始报导此事,而且是越传越邪乎,起初只是报道招待会很奢华,各种山珍海味,在场军官胡吃海喝;然后是某某军官对象征革命的三色帽章进行了亵渎;再是某醉酒军官表示他们只效忠国王,要废除制宪议会。

  这些报道一经流出,立刻引起了渲染大波。

  更加火上浇油的是,也不知道路易十六是有军队所以壮了胆还是心情不好吃错药,10月4日,他又声称对《人权宣言》持保留意见。

  这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本来劳苦大众对制宪议会那帮儿代表也有所不满,认为他们当上代表后也开始奢华了,而路易十六的声明让大家一齐把矛头指向了王室。

  10月5日清晨,一群年轻地妇女在排了长长地队伍之后又被告知高价面包已售罄,忍无可忍的她们开始组织游行,她们沿街敲锣打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游行的队伍。

  为了扩大声势,妇女们强迫巴黎东区市场附近的一个教堂敲钟,教堂钟塔的警报响彻数个区。很多市民闻讯纷纷加入,还有些人拿着菜刀或其他武器。

  游行人群一路走到了巴黎市政厅,人数接近万人,大家喊着整齐地口号,“我们要面包”。但是市政厅迟迟无人答复。随后,愤怒的人群冲进了市政厅,物资储备和武器储备被洗劫一空,抢完了的群众还打算将其烧掉,这时,之前在攻打巴士底狱中表现突出的马亚尔站了出来,试图阻止焚烧的人群。但是这种场面泥沙俱下,岂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抢占制高点,大吼一声,“到凡尔赛!”

  这句话其实没说完,他的完整意思是,“到凡尔赛啊,那里能抢到的东西更多!”

  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在场群众的共鸣,毕竟大家都知道那里好东西多。那么之前为什么没人想到呢?其实并不是没人想,而是没人敢领头,现在领头的出来了,以后有人背锅了,大家就可以安心的抢了。

  就这样,祸水被引向凡尔赛。马亚尔成了游行妇女的领导,他对游行人群下达了一个宽松有秩序的命令,引导群众在雨中走出城市。

  需要说明的是,凡尔赛宫虽然是路易十六的王宫,但是并不在巴黎市区,他坐落于巴黎西北方向20公里左右。还有个地理常识需要交代,巴黎市政厅就在卢浮宫的对面,二者隔河而立。

  在游行人群离开后,国民自卫军士兵被召集到巴黎市政厅广场。总司令拉斐特侯爵命令他们要维持巴黎秩序,因为当时还有部分人在抢劫。但是士兵中响应者了了,毕竟抢劫队伍中可能就有他们的老婆和亲戚,不仅如此,在游行人群的鼓动下,部分士兵也加入了游行队伍。

  看到这种形势,拉斐特侯爵无奈向巴黎公社汇报,公社暗示他:要引导而不是镇压游行人群的行动;在适当时机可以让国王“自然的”回到巴黎,看看巴黎的乱状,增强国王的同情心同时也满足群众的要求。

  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让拉斐特侯爵把人群引向凡尔赛宫。

  拉斐特心里自然清楚,但身为贵族的他一直主张君主立宪,对国王颇有感情。所以他派一名骑兵飞奔至凡尔赛宫报信,告知国王巴黎的情形和军队可能的倒戈。

  下午四点,在马亚尔带领的那波游行人员离开后,拉斐特侯爵又率领第二波一万五千人的士兵和数千市民前往凡尔赛。

  在去往凡尔赛的途中,游行者们通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在宴会上胡吃海喝、大放厥词的佛兰德斯军团及皇家瑞士近卫队必须受到严惩。同时,大家还建议,由拉斐特侯爵的国民卫队替换皇家卫队,这在国民卫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至此,这次游行的目标渐渐明朗:1、巴黎公社希望把国王带回来,方便控制;2、老百姓要面包;3、惩罚、驱逐皇家卫队。

  游行群众从巴黎走凡尔赛用了大约六个小时,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除了大多数是妇女走的慢外,他们在抢劫市政厅的时候还拉走了门前的几门大炮。一路上,他们满心欢喜地要带着国王回巴黎,而对王后安托瓦内特却是十分鄙夷,在游行妇女的口中,jian货、婊子成了王后的代名词。

  在到达凡尔赛宫之前,周边又有几支人群加入。到达凡尔赛宫后,先是制宪议会派人出面接待,马亚尔代表游行人群交涉,严辞谴责了佛兰德斯军团的所作所为,并诉说了人民需要面包的请求。当他讲话的时候,部分游行人群开始涌入了议会室内,挤满了长椅。饥饿、疲乏及从雨中带来的满身泥污证明了群众的围困只是要求食物。

  在议会中的代表们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待人群,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一些代表开始上台演说。但是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并不买账,他们要求的只有面包,而不是君主立宪或是民主共和,所以现场倒彩声不断。

  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改革派代表米拉波开始出面,到群众中交谈,他的谈话很富有感染力,并深受现场妇女的欢迎,一些妇女甚至坐到了他的腿上。其他议会代表也纷纷效仿,深入群众中交谈,其中一个叫罗伯斯庇尔的代表对妇女的处境表示了强烈的支持与同情,他表态,议会一定会想办法解决,他的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群众的敌意。

  在群众情绪稳定后,议会主席约瑟夫·穆尼耶让现场群众选出六个代表,随他一同觐见国王。随即六名妇女被选出,来到国王的宫殿。

  路易十六本来就不是一个暴君,他耐心的倾听了妇女们的诉求,并表示同情她们的苦难,这给现场的妇女们种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路易十六当即表示,从皇家仓库给远道而来的群众们发放食物。

  会谈结束后,部分群众感觉事情闹到这个份儿上就可以,在马亚尔的带领下离开了凡尔赛。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感受到国王的慰藉,流言又开始漫天飞。像妇女代表团收了好处,像王后肯定会迫使路易十六变卦等等。这些人不愿意离开,纷杂的站满了宫殿地面。

  这个局面让路易十六十分恐慌,为了缓和局势,傍晚六点钟,路易十六宣布,无条件接受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

  本来这确实是个缓和局势的大招儿,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因为就在马亚尔离开不久,拉斐特侯爵的队伍又来了。

  这支队伍比之前的群众要可怕的多,因为其中有很多都是全副武装的士兵。

  为了打消国王的疑虑,拉斐特侯爵到了凡尔赛宫之后立刻觐见国王,向路易十六表示自己“将誓死保卫国王陛下”。但是他这种脱离群众的举动立刻招致在宫外的士兵和群众的怀疑,照例是流言满天飞,很多人甚至开始指责拉斐特侯爵是叛徒。

  就在这种不安的气氛中,凡尔赛宫外的军队和群众露营了一夜。第二天,经过一夜可能会有的不可描述的交流,士兵与妇女们的关系迅速拉近,大家的精神头儿都上来了。

  大约在早晨六点左右,一些群众发现一个王宫的小门没有护卫把守,于是他们就悄悄地进入王宫,开始四处搜罗值钱的东西,搜着搜着,竟然搜到了王后的寝宫,惊动了还在熟睡的王后安托瓦内特。

  路易十六得知后大怒,立即命令关闭王宫大门,隔离走廊及可能潜入的区域,全面搜索。最终,在大理石庭院发现了非法潜入者,士兵向入侵的群众开熗,杀死了一名年轻人。

  剩下的人跑出王宫后,大肆宣扬这个消息,一个人被杀瞬间被传成上百人被杀,愤怒的群众开始攻击王宫。最先遭殃的是两名卫兵,名字是奥芒德和塔尔迪瓦,他们被愤怒的民众杀害后头颅被割下,穿到了长矛上。

  然后群众开始攻击王后的宫殿,王后赤脚与侍女仓皇逃往国王的寝室,差点被涌进的人群抓获。之后持续混乱,有更多的卫兵被打死,并把他们的头挂在长矛上。

  危难时刻,拉斐特侯爵出面调停。不管是皇家卫队还是国民卫队,很多人都曾是他的旧部。他挡在两方中间,发表了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稍稍稳住了现场的局势。

  外面平静后,拉斐特侯爵又觐见路易十六,让他对民众讲话,消除流言和误会。

  路易十六听从了这个建议,与拉斐特侯爵携手走到阳台上。也不知道是拉斐特的安排还是偶然,当路易十六出现时,现场突然有人喊道,“国王万岁!”这大大缓解了双方的敌意,路易十六随即表示:“出于对我高尚和忠诚的子民的爱,我愿意跟随你们回到巴黎。”

  民众随即发出欢呼,拉斐特侯爵借势把一个三色帽章别到离国王最近的侍卫的帽子上,现场瞬间响起了如雷的欢呼。

  国王这关算是搞定了,但是现场的群众仍然不满足,还要求见王后。这就比较棘手了,王后的名声在民间已经很臭了,所以她不敢出来。拉斐特侯爵出面劝说,并向王后表示自己将誓死保护她,王后这才同意,并带着她的女儿和小儿子。

  王后出现在阳台上,身前站着她的两个孩子,身后跟着拉斐特侯爵。她一言不发,只是双手交叉在胸前,很明显,她并不是太情愿。人群瞬间开始骚动,有些人开始谩骂,还涉及王后的子女。拉斐特的卫兵立刻带走了对孩子恶言相向的人,但这并没有阻止局势的恶化,有些人甚至开始端着熗瞄准了。危急时刻,拉斐特侯爵疾步走到王后身前,单膝跪地并对王后行吻手礼。这个极富感染力的举动立刻化解了现场的紧张气氛,人群安静了下来,随即高喊:“王后万岁!”这次尴尬的见面会算是圆满结束。

  虽然拉斐特侯爵的一系列操作化解了这场危机,但群众仍坚持要求国王跟他们一起返回巴黎。1789年10月6日13:00,路易十六在部分议会代表和游行群众的陪同下返回巴黎,拉斐特的国民卫队负责开道护送。

  当时人群的数量已经达到六万多人,所以行进速度十分缓慢,整整走了九个小时。

  这次游行比来的时候要欢乐的多,群众们吃着王室分发的面包,唱着赞美国王的歌曲。当然,一些不和谐的场面还是有的,不时有人向天鸣熗庆祝,还有些人拿着挂着凡尔赛遇害士兵的头的长矛,所以这种欢乐也并不是很和谐。

  巴黎公社为国王路易十六返回巴黎举行了恭敬的官方欢迎仪式。当天晚上,路易十六在群众和卫兵的“护送”下到了位于塞纳河畔的杜伊勒里宫,这里自路易十四时代起就被荒废,宫里漆黑一片,既脏且乱。

  王宫的随从们请求路易十六下令,是凑合住呢还是重新装修,路易十六悲苦无奈,冷冷说道,“每个人都去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吧!”然后当晚,他命随从去图书馆借了本书,那本书讲述的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被废黜的全过程。

  可能在那会儿,路易十六已经预感到,他极有可能是欧洲史上第二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君主。

  以上事件,被称为“凡尔赛妇女运动”。

  这次看似滑稽的运动,却引发了几个影响十分深远的后果。

  第一个:随国王一起搬到巴黎的还有国民制宪议会的议员,他们被安置在离杜伊勒里宫近不远的骑术厅,之前是骑术学校。看到在此运动中国王如此窝囊的表现,议员中的保皇派十分恐慌。每当想到那些被穿在长矛上的皇家卫兵的头颅,他们就感同身受,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一旦他们与民众对立,国王并没有能力保护他们。就这样,五十六名保皇派代表离开了巴黎,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不问政事,议会中倾向君主制的势力土崩瓦解。

  第二个:拉斐特侯爵的神操作虽然拯救了王室,但却被激进的革命派视为路易十六一党,在此之后不久,他就被激进的掌权派别通缉,被迫流亡。王室和革命派之间从此没有一个可以牵线搭桥的人,一旦对立就势同水火。

  第三个:罗伯斯庇尔在这次事件中名声大噪,他对游行人群的同情和辩护广为流传,他在普通大众中获得了英雄般的形象。虽然此时大家并不知道,他后来杀的人会比路易十六多得多得多。

  第四个:游行事件后,路易十六试图以他所剩不多的权力继续施政,但是受到巴黎公社、议会的反对,所以,他和他的王公贵戚事实上成了杜伊勒里宫里的囚犯,这也为他后来的出逃埋下了伏笔。

四、国王出逃

  虽然经过以上一通折腾,但是摆在巴黎公社和法国民众面前的问题仍然清晰。国王为什么要召开三级会议,因为没钱;民众为什么要折腾、要革命,还是因为没钱。民主、自由、人权虽然很好,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得能带来钱,可是制宪会议能变出钱来吗?答案是不能。

  可是解决不了钱的问题,各方都无法交代,在这种形势下,只好牺牲某些特殊阶层的利益了,封建领主的东西在之前的暴动中被抢的差不多了,那就轮到教会了。

  按照法国传统制度,天主教会是法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会可以财产可以免税,同时它还对一般市民征收什一税。

  当时的天主教会大概有13万人,在1789年6月国民议会刚刚组建时,教会成员纷纷加入,希望持有这个新的公司的原始股。可惜,国民议会并不领情。

  1789年8月4日,由国民议会改名的制宪议会通过了取消教会征收什一税的法令。在把国王软禁后不久,11月2日,制宪议会又宣布,教会财产通通国有化。

  到这会儿教会那帮见风使舵的教士们才明白,当初他们的选择是多么的愚蠢。这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们不明白,他们之前特权存在的基础并不是上帝多么神圣,只是因为王权足够强硬。

  当然,制宪议会还是给出路的,所有的教士从此成为了国家公务员,开始领固定薪酬,而之前由教会负责赡养的穷人、病人和幼儿,改由国家发放抚恤金。

  1790年2月13日,制宪议会宣布,法国所有宗教体系正式废除。

  制宪议会将教会财产没收后,利用这些固定资产作为担保开始发行新的货币,指券。这是一种纸币,起初是以债券形式发行,让老百姓用真金白银购买教会土地,然后再以这些真正的货币为准备金发行纸币。为了增加其信用度,政府宣布指券法偿。

  在发行初期,由于发行量控制较好,指券很快开始大规模流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法国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在发行后不久,随着各地战乱不断,巴黎党派纷争,政权更换频繁,各个政权都需要钱,指券的发行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其代表的价值超过了支撑其价值的没收教会财产,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到1792年初,指券只剩下票面价值的22%。

  至此,法国大革命的初期阶段结束,到了小节的时候了。

  先说说第一阶级,教会。作为除了国王之外地位最高的阶层,他们的实力最弱,能量最小,下场尚可。他们存在的基础是神权,可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上帝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神圣的,他们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好在他们能够审时度势,随风而倒,最后混了个国家公务员的待遇,也算是善终了。

  再说说第二阶级,封建领主,他们是最惨的。在这次革命中,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大。他们存在的依据是国王的册封和传统的封建制度,但是国王的软弱表现让他们没有强力的后盾,他们中的开明分子,也就是君主立宪派也纷纷隐退。

  第三阶级要分开说。他们中的上层,也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是这次革命的最大获益者,以他们为核心组成了实质上的权力机构。

  但是他们并不是靠自己的实力上位的,他们既没有军队也没发动暴力起义,事实上一直为他们冲锋陷阵的是第三阶级的底层群众,是这些穷苦人家攻陷了巴士底狱,组织了凡尔赛妇女运动。换个说法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窃取了群众运动的果实。

  而作为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改善,依然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他们也是有收获的,他们的税费负担大大减轻了。但是,由于革命造成的混乱和天灾造成的歉收,他们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最失意的是路易十六,他本来是手握重权的君主,他希望借助第三阶级的力量向一、二阶级征税,摆脱财政困难,他对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妥协,对劳苦大众抱有同情,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却变成了一个在深宫中被软禁的空头国王。

  当然,虽然他已经有名无实,但是绝大多数法国民众此时是相信他诚意支持革命的,对他衷心爱戴,将他视为法国人民的国王。

  但是路易十六自己是心有不甘的,在给西班牙国王的密信中,他说明自己支持立宪、支持《人权宣言》的举动都是被逼无奈,如果他能够再次掌权,这些行为全部无效。

  1791年2月28日,在制宪议会宣布废除法国宗教体系后不久,巴黎盛传议会下一步要对国王下手,废黜国王。一些年轻的亲贵闻讯,纷纷赶到杜伊勒里宫,试图保护国王。

  守卫这里的国民卫队在没有请示国王的情况下拒绝贵族入内,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贵族们哪里管这一套,硬是往里闯。就这样,双方爆发冲突,一些贵族遭到国民卫队的殴打。

  路易十六闻讯大怒,当即要求撤换自己的卫兵,遭到制宪议会的拒绝。

  1791年4月18日,部分忠于路易十六、抵制制宪议会的教士齐聚巴黎近郊的一座教堂,邀请路易十六前来一起庆祝复活节。路易十六刚刚出门,就遭到了大群市民包围,最终未能赴约。

  类似的事情在路易十六被软禁期间还有很多,路易十六虽然软弱,但也受不了这种侮辱,于是,他下定决心,逃出巴黎。

  其实在凡尔赛妇女运动后,路易十六就开始谋划出逃。初期计划是,他跑到法国边境,另立中央政府,一来号召各地居民勤王,二来借助别国军队镇压巴黎公社。掌管法国东北部军队的布耶侯爵负责在边境迎接国王,而逃出巴黎和行程计划则由王后及其情人瑞典贵族冯·费尔森制订。

  布耶和费尔森起初打算让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分别乘坐小马车出逃,但是一经提出立刻被国王和王后拒绝。安托瓦内特王后表示,他绝对不会与国王分开,就这样,最终决定王室11个成员一起逃走。其中有国王、王后、两个孩子、国王妹妹、孩子的两个保姆和一个家庭教师,还有三名负责驾车的贵族卫兵。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会认为这是一场家庭野营。两个保姆和家庭教师坐在一辆双轮小马车上,而王室成员坐在一辆豪华的大型四轮马车上。

  费尔森提供经费,布耶侯爵在国外活动,经过长时间交涉,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娘家奥地利终于同意在国王安全出逃后提供资金支持和武装保护。

  布耶侯爵选中了卢森堡西南部的法国边境城市蒙梅迪作为目的地,那里距离法国边境只有两英里,一旦国王到达这里,进可号召其他省份起兵勤王,退可到国外避难。

  出逃日期原本定于5月底施行,但路易十六始终犹豫,不断推迟行程,最终定在了6月19日。在路易十六谋划的这段时间,安托瓦内特王后开始将自己的服装、珠宝和化妆品偷偷运出巴黎。

  她的行动被一名女仆所察觉,为了避开这名女仆值班的时间,王室将出逃日期推迟到了6月20日,但在边境地区等候的布耶侯爵直到6月15日才得知变化,只好临时变动部队调遣。雇佣兵的频繁来往引起了了当地民众的猜疑。

  1791年6月20日夜,王室成员化装后逐一悄悄穿过隐秘的通道溜出王宫。但是此时,拉斐特侯爵和巴黎市长巴伊突然造访,路易十六不得不又重新着装接待他们,这浪费了出逃行动两个小时的时间。

  之后,费尔森将他们送上准备好的马车,国王一行驶出巴黎。一行人离开巴黎后十分兴奋,一路上,路易十六毫不遮遮掩掩,甚至多次下车与附近乡民交谈。马车到达约定地点马恩河畔城市沙隆时,已比原计划晚了三个小时。

  原定在城外迎接国王的骑兵在等候时与当地农民发生冲突,又怀疑国王未能成功逃离巴黎,已经基本撤离。国王一行人到达后,发现没有人街头,就来到了圣默努的驿站。站长让·巴蒂斯特·德鲁埃之前曾去过巴黎,认识国王,上前辨认,路易十六当即承认。德鲁埃在路易十六离开后立刻通报了该市议会,市议会立刻要求德鲁埃追赶国王。

  德鲁埃抢在国王前面到达了国王行程的下一站瓦雷讷,向瓦雷讷市议会传达了国王出逃的消息。瓦雷讷市议会随即决定派出军队,拦住了国王一行人。路易十六当即亮明身份,并要求瓦雷讷市代理市长协助他离开。市长将这个事情通报市议会,市议会讨论后决定留住国王,上报巴黎,并命令该市的国民卫队看住国王。此时,布耶侯爵的接应骑兵已经赶到,但是无法从国民卫队手中抢走国王。

  6月21日早晨,国王出逃的消息在巴黎传开。路易十六临行前在桌上留下了一份声明,谴责制宪会议从王室手中剥夺了外交、军事和地方行政权力,并宣布他在1789年6月23日以后批准的全部法令无效。

  拉斐特侯爵和制宪会议先后派人急速追赶。6月22日清晨,巴黎的使者到达了瓦雷讷。当地市议会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制宪会议的命令。路易十六一行人在数千名国民卫队的伴随下启程返回巴黎。一路上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随着马车缓缓向巴黎进发。制宪会议派出的三名代表在马恩河谷与国王会合,陪同王室在6月25日抵达巴黎。

  这次搞笑的出行彻底暴露了路易十六的幼稚。他想当然的认为只有巴黎的民众是暴民,只有制宪议会限制他,其他城市的管理层还是支持他的,所以他一路大摇大摆,认为地方会保护他、支持他,很明显这时错误的。

  他的幼稚还表现在他留下的那份儿声明,如果他不留下那份儿声明,他大可以表示是议会绑架了他,说不定这是一个王权战胜议会的好机会。但是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将自己的逃跑动机昭示天下,这就是咎由自取了。

  这次行动给原本支持国王的普通大众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创伤,民众对路易十六的支持骤减,公共场所的王室标记被黑布遮盖,出现了大量讽刺王室的图片。

  得知国王已被拦住后,制宪会议脆弱的团结迅速瓦解,代表们就国王的命运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进民主派要求审判甚至废黜国王,认为路易已经失去了民心,不能当政。温和派则希望保持路易的王位,竭力为他辩护,并强调国王出走并未违法。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民众都卷入了辩论,少数人开始提出共和的可能。

  7月15日,制宪会议最终决定宣布国王无罪,但在次日通过附加条款,规定国王在签署宪法之后才能恢复王位。

  1791年7月16日,雅各宾俱乐部激进派开始公然分发反对路易十六的传单,而俱乐部内的温和派代表则针锋相对,以出走、退会为要挟,反对这种行为。至此,雅各宾派正式分裂。

  温和派有264名代表,其中包括大部分联系委员会的成员。由于这拨人选定巴黎圣奥诺雷路的斐扬修道院为集结地,所以后世称其为斐扬俱乐部。这个组织主要由安托万·巴纳夫,亚历山大•拉莫和阿德里安•迪波尔领导。

  第一个当然是大名鼎鼎的雅各宾派。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雅各宾派并不是一个政党,事实上,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政党是个贬义词,通常出现在对政敌的指责中,意味着私底阴谋。如果说其是一种学术流派,也不太准确,即使是同属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之间,也是分歧很大。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兴趣小组,或是俱乐部,在对时局的见解中在某个大方向上一致,但对具体如何实施却是千差万别的兴趣组织。

  雅各宾派的正式称呼是宪法之友协会,它最早起源要追溯到三级会议,是由布列塔尼地区选出的第三等级会议代表成立的一个政治团体。

  所以,最初团体的成员都来自来自布列塔尼。到了巴黎后,团体开始迅速扩大。由于其开放性特征,不仅议会代表可以加入,普通公民也可以。很快,团体的聚会就演变成一个各抒己见的政治演讲会,各种主义在这里都被包容,包括共和、民主、普教、普选、政教分离等等。

  这个俱乐部的一些观点很快被其他代表所认同,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重量级的人物有米拉波伯爵、散发小册子的西哀士、多菲内代表安托万·巴纳夫、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等等。

  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在之前的介绍中都亮过相,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在早期,他们大部分的聚会时秘密进行的,所以很难知道他们初期的政治主张和议题。

  到1789年10月凡尔赛妇女大游行时,俱乐部成员进行了重组,因为此时的制宪议会的议员们纷纷拉帮结派,成立花样繁多的政治俱乐部。1789年11月,俱乐部重组完毕,他们租用了圣奥诺雷路的雅各宾修道院的食堂作为聚会讨论的场所,从此,政敌们就开始用“雅各宾派”来称呼这个政治团体。

  1790年2月8日,安托万·巴纳夫制定了雅各宾派的目标和架构。目标是,全体成员在制宪议会的议题中看法保持一致;制定一部以《人权宣言》为精神的宪法;与其他同类型的学会加强联系。

  特别是第三条,通俗点讲叫结党。在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积极联系各地类似社团,到1790年8月10日,雅各宾派在法国各地已经有152所分支机构。在高峰期有至少在7000各分会在法国全境,估计有五十万以上的会员。正是这一点,广泛分布的分会及高度集中的组织赋予雅各宾派强大的政治力量。

  1791年宪法颁布之后,雅各宾派正式以“宪法之友协会”自称。

  当然,很多情况下,人多并不代表人心齐,在国王出逃事件之后不久,雅各宾派内部就发生了分裂。

  国王出逃事件之后,雅各宾派内部分裂为两大派。一派主张废黜国王,实行共和,被称为激进派;一派主张保留国王,实行君主立宪,被称为温和派。

  1791年7月17日,温和派会员宣布集体退出雅各宾派,他们在巴黎杜乐丽宫附近的前斐扬修道院集会,以此为名组成斐扬俱乐部。

  由于其政治多元性,雅各宾派内部也有诸多不同的政治势力,在18世纪90年代早期,最突出的有两个派别,激进的山岳派和温和的吉伦特派,这个后面会细说,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个政治团体叫哥德利埃派,又称“哥德利埃俱乐部”,它的正式名称为“人权与民权之友会”,跟雅各宾派不同,它是一个典型的民粹主义政治团体。

  这个团体最初由巴黎哥德利埃区的议会代表组建。这个“哥德利埃区”是巴黎著名的刺头区,乔治·雅克·丹敦领导的这个地区,在攻占巴士底狱的过程中表现突出。

  1789年11月,在凡尔赛妇女运动之后,哥德利埃派发出声明:“本社区所有的代表承诺,以我们全部的力量反对所有损害我们选民的普遍权利的行为”。

  他们的激进表现在,他们不仅反国王,还反巴黎公社。1789年整个冬季和1790年春季,哥德利埃区与巴黎政府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巴黎市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790年5月21日,国民制宪议会发布了巴黎新的行政区划,以48个分区取代之前的60个选区,并借机取消了哥德利埃区。

  虽然地区没了,但并不影响政治势力的存在,哥德利埃派的头脑们在1790年4月正式创立“人权与民权之友会”,以当时流行的政治俱乐部作为实践目标及地区利益的另一种手段。最初在哥德利埃修道院举行会议,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座右铭,并迅速成为著名的哥德利埃俱乐部。

  这个俱乐部的固定会员费很低,有更广泛阶层的公民能够负担加入。此外他们的会员标准也很低,普通工人和女性都可以加入。当然,领导层大多来自于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

  1791年6月21日国王出逃事件发生后,哥德利埃派起草一份请愿书,内容是直接废黜路易十六和对君主制进行全民公决。7月17日,哥德利埃派组织民众在战神广场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废黜国王。拉斐特侯爵带领国民卫队维持秩序,由于民众群情激愤,与卫兵发生冲突,拉斐特侯爵下令射击,造成至少十人死亡。事后,巴黎公社决定关闭哥德利埃修道院,签发对哥德利埃派领导人乔治·雅克·丹敦和卡米尔·德穆兰的逮捕令。

  尽管被压制,哥德利埃派在巴黎仍然有很高的政治影响力。普通老百姓并不懂三权分立还是共和体制,他们能明白的就是国王想跑就该废黜,有人过得比我好就是不平等,所以哥德利埃派简单直白的政治要求在民众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哥德利埃修道院关闭后,他们的聚会点转到巴黎多菲内街的一个会堂。

  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在欧洲各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欧洲的君主国纷纷开始酝酿干预法国革命。

  1791年8月27日,奥地利与普鲁士共同发表皮尔尼茨宣言,声言准备干涉法国革命,恢复路易十六王权,并呼吁欧洲其他国家加入他们的行动。但是英、俄表示局势尚不明朗,拒绝参与。

  得知这个消息,路易十六大喜,他坚决支持法国对普奥宣战,同时,制宪议会的激进分子们也主张开战,他们希望通过战争传播法国革命的理念。

五、走向共和

  1791年9月3日,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妥协,路易十六勉强同意签署宪法,史称法兰西1791年宪法。

  1789年发布的《人权宣言》被作为1791年宪法的序文,作为对权利、自由和主权的概览。宪法将公民分为拥有政治权利的积极公民(年满25岁,直接纳税额等于三天的正常生产力)和只有民事权利而无政治权利的消极公民,大部分社会底层人群被划入消极公民。

  宪法重新定义了法国政府的组织形式,国民议会替代制宪议会成为公共意志的利益代表。规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国民议会是立法机构,国王和皇家大臣组成了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独立于这两者。宪法还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原先封建制度下的地理区域划分被正式废除。

  整部宪法中讨论最激烈的在于国王的权力的多寡。

  立宪派的拉斐特侯爵提议,引进英国的两院制议会,国王对立法议会立法机构拥有暂停性质的否决权,这一点模仿当时的美国总统。

  1789年9月10日,两院制的89票对一院制的849票,两院制提案被否决;第二天,国王绝对性的否决权325票对暂停性质的否决权673票,该项提案通过。

  最终,宪法规定给予国王暂停性质的否决权。凡是当届议会提交被国王否决的法令,该届议会不得再行提案。但之后议会可以继续发起流程,如果下两届议会连续通过该法令,即连续经过三届议会的通过,则该法令无视国王否决权,当即生效。

  客观而言,这个否决权的含金量很高,意味着一旦国王否决,则持续两届议会有效,这也是路易十六最终通过该部宪法的重要原因。

  当然,按照今天的标准看来,该部宪法的局限性仍然很多,它按公民纳税和财富来区分公民权,没有赋予女性平等的权利,没有言论、出版和信仰自由权的规定。但是在当时来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先进的宪法。

  1791年9月30日,国民制宪议会自行解散,另成立新的立法议会,且所有制宪议会成员不能参选立法议会。

  之所以这么做,来源于罗伯斯庇尔提出的《自我否定条例》。这个条例很简单,就是前法的制定者不能出现在后续的执法机构中,也就是说,不能既制定规则又按此规则行使权力。

  这个条例影响深远,在之后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中作为立法原则而存在。

  1791年的立法议会选举共选出746名议会代表,分为“左派”和“右派”。

  当时的雅各宾派其所属的社团遍布整个法兰西,大部分代表都与其有联系。因为上一届议会议员不能参选,所以代表们普遍年轻且缺乏政治经验。

  右派以前面提到过的“斐扬俱乐部”为主,大约有260名议员,但其主要领导人拉斐特侯爵和安托万·巴纳夫由于受自我否定条例的限制,并未入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

  左派以“雅各宾派”为主,有136名议员,当时的哥德利埃俱乐部也是左派,不过他们比雅各宾派更“左”,也就是更民粹、更激进。

  他们主张废黜国王,实行民主共和制,倾向废黜路易十六。他们中更激进的代表认为外逃的流亡贵族是叛徒,应当对他们进行审判。更更激进的代表主张发动全面战争,推翻欧洲所有君主制国家,传播法国革命的自由和平等理念。

  议会剩余的345位代表属于没有明确的政党倾向。他们支持法国革命中的普遍观点,但在具体问题上忽左忽右。而之前国王的大臣和幕僚均被排除在立法议会之外。

  此时的立法议会主导势力被称为吉伦特派。他们既不像“雅各宾派”那么左,也不像“斐扬俱乐部”那么右,算是中间势力,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没有派别倾向的势力。

  这是一个起源于法国西南部吉伦特省波尔多市的一个政治派别,也被称为“布里索派”。这个派别有国民立法议会和后来的国民公会的议员组成,代表当时小贵族,佃农和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

  吉伦特派的大部分成员都参加了雅各宾俱乐部,他们同时也是雅各宾社会运动支持者。“吉伦特派”一词最早出自罗伯斯庇尔之口,用于描述来自吉伦特省代表们提出的政治主张。但是这个称呼最初并非褒义,而是类似“民主敌人”之类的标签。

  吉伦特派最初支持君主立宪制,但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后,多数的吉伦特派成为共和派,少数成为保皇党。

  1791年11月8日,立法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将对“外逃流亡”贵族以阴谋罪提起公诉,路易十六拒绝通过该决议。

  11月29日,立法议会通过针对教士的公民组织法,要求教会人员在八天内进行公民宣誓效忠,如果拒绝,将失去退休金;如果引发任何纷扰,将被驱逐出境。路易十六再次拒绝通过该决议。

  总之,在立法议会成立后,路易十六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开始前所有未有的强硬对抗。

  在执政的早期,吉伦特派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吉伦特领导人雅克·皮埃尔·布里索是一个是积极的主战派。他有一个宏伟的计划,通过发起全欧洲的战争向国外输出革命。

  在这种思路下,1792年4月20日,经国民公会投票表决,法国对之前发表皮尔尼茨宣言的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可以将神圣罗马帝国理解为德意志邦联,老大是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奥地利皇帝)。随即,普鲁士对法宣战。

  客观而言,法国这次宣战并不是被迫的,而是预先制定好的扩张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法国计划入侵奥属尼德兰,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个地方在1700年之后先后被法国、英国、荷兰统治过,1713年之后才划给神圣罗马帝国。

  由于奥属尼德兰南部的瓦隆人说法语,跟法国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法国预计当地居民会配合法军进攻,奋起反抗奥地利的统治。然而,革命的混乱已经彻底瓦解了法国军队,法军一触即溃,甚至有士兵合伙谋杀了主将后集体逃跑的事情发生。在国内,之前说过的指券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各种生活必须的物资都紧缺。

  不仅国内国外乱,已经彻底撕破脸的国王和议会之间也很乱,双方尖锐对立。

  1792年5月17日,立法议会通过决议,将20个拒绝《教士公民法》宣誓的教士驱逐出境,路易十六拒绝通过该决议;

  1792年5月29日,立法议会通过决议,解散由贵族统领的国王卫队,由国民卫队负责保卫国王,路易十六拒绝通过该决议;

  1792年6月8日,立法议会通过决议,在巴黎附近组织2万人的国民卫队,路易十六拒绝通过该决议。

  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法国进入紧急状态。

  1792年8月1日,反法联军司令普鲁士不伦瑞克公爵发表《不伦瑞克宣言》:“要结束法兰西内部的无政府状态,阻止对王座和圣坛的攻击,重新建立法律权力,恢复国王的安全和他现在被剥夺的自由,并恢复他的职位,行使属于他的合法权力。”

  这是份宣言是路易十六的堂兄孔代亲王所起草的,他在之前的革命中逃出,跑到了英格兰避难。不伦瑞克公爵的初衷是震慑和恐吓,却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国王与国外反法势力关系暧昧,让本来支持国王的为数不多的议员也不敢再站在国王一边儿了。

  面对这种局势,雅各宾派中的激进分子(山岳派)开始筹划推翻君主制,这些激进分子以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为代表。最终让他们下定决心的是路易十六否决了议会提出的征召义勇军来保卫法国,这让立法议会中大部分的议员认定,路易十六就是等着国外干涉势力来推翻革命政府以恢复他国王的全部权力。

  1792年8月9日晚,以罗伯斯庇尔、丹东为首的雅各宾派激进势力突然发难,强行罢免了巴黎公社的市长维尔纳夫,并宣布成立新的革命公社作为巴黎市的领导机构,名字叫巴黎革命公社。同时鼓动民众,推翻路易十六。

  1792年8月10日,巴黎发生反君主制的市民起义,起义者绝大部分人属于无套裤汉。在雅各宾派的暗中支持下,无套裤汉装备了大量从各个兵工厂搞到的熗支弹药。王室成员们跑到路易十六所在的杜伊勒里宫避难。紧接着,一群巴黎市民攻占杜伊勒里宫,杀死了大约600名国王的卫兵,并公开提出结束君主制。

  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室成员逃至立法议会寻求庇护,但立法议会随即将其软禁,并宣布暂停国王统治权力。

  此时巴黎的实质权力并不在立法议会手中,因为他们手里没人没兵,实际的控制者是雅各宾派成立的革命公社,他们的权力建构在可调动巴黎绝大多数绝对贫困的人民,被称为“无套裤汉”。

  无套裤汉在法语中的字面意思是“没有裙裤”。所谓裙裤是指18世纪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经常穿的及膝马裤,而下层民众穿的是紧身长裤或直筒长裤。所以“无套裤汉”主要指的是当时的城市底层市民。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的要求最直白、最简单、最单纯,阶层平等、废除特权、有饭吃。用政治术语翻译就是民权、物价控制、工资制度。

  由于他们的特性,所以他们是最容易被煽动的群体,他们往往喜欢激进的政治派别,谁的政治主张最激进,他们就支持谁。可以想象成现在喊打喊杀的网络键盘侠。所以,在之后的两年内,他们实际上成为了议会中激进派别(山岳派)的忠实打手,因为国民革命军的大部分人来自“无套裤汉”群体。

  革命公社,或者可以说是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事实上主导了立法议会和它的决议,虽然这看起来并不那么民主。

  革命公社成立后,开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行动:推广普选制,武装平民,成立义勇军,剥夺贵族阶层剩余的全部特权,拍卖流亡国外贵族的国内资产。

  8月11日开始,巴黎的每个派别、部门开始成立自己的警戒委员会作为暴力部门,对“反革命势力”进行拘捕立案。

  从8月15日至25日,各个警戒委员会拘留了大约500名各式各样的反革命分子。有一半是因拒绝宣誓服从公民组织法的教士,但其中有很多已经宣誓的教士们也在这波运动中被逮捕。在巴黎,所有的修道院都被强制关闭,其他的宗教组织也在8月15日前被解散。

  8月19日,不伦瑞克公爵率领普奥联军击败法军,占领凡尔登要塞,开始向巴黎进军。

  8月底,巴黎市内谣言四起,其中以反革命者将里应外合配合普军打开巴黎大门尤甚。

  9月2日,凡尔登失守的消息传到巴黎,革命公社下令全城戒严,并放炮示警,并在战神广场征招了6万名义勇军。

  同时,一些激进的党派,代表就是山岳派,四处宣传镇压反革命分子的重要性,巴黎城内开始大排查。很快,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谣言开始漫天飞,由于大量的巴黎市民组成义勇军出征,那些在监狱里的反革命分子会趁机反叛,释放被软禁的国王,发动反革命政变。

  随即,针对囚犯的行动就开始了。24个教士囚徒在转狱过程中被杀害后肢解,9月2日下午,加尔默罗会修道院150教士也被屠杀;9月3和4日,群众闯入巴黎其他监狱,受害者人数不详。9月2日至7日,即决审判在巴黎所有监狱举行,1400个囚犯被判决并处死,他们中的一半人是在过去一个月中刚刚被拘留的。受害者中有大约200人是教士,大约100人曾是国王卫兵,还有很多政治犯和贵族,其中包括皇后的朋友,萨伏依公主玛丽·路易莎。

  这场悲剧被称为“九月屠杀”。

  巴黎已经是血雨腥风,外战也是岌岌可危。反法联军正在步步紧逼,联军中包括普鲁士、奥地利、黑森等各国军队。

  此时议会中的主导力量吉伦特派主张迁都外省,雅各宾派中的激进派别则主张战斗,其领袖之一乔治·丹东在议会上高喊:“要想战胜敌人,我们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这样法国才能得救。”随后,6万义勇军开赴前线。

  法军的指挥官是杜莫里兹和凯勒曼,这两位都不简单,后面还会细说,他俩一人指挥一个军团。杜莫里兹将军指挥摩泽尔集团军,凯勒曼将军指挥莱茵集团军,两个军团合计约6万人,40门火炮。

  卡尔·不伦瑞克公爵指挥反法联军共约13万人,但是在8、9月份推进过程中,由于占的法国地方越来越多,需要派兵留守,到两军对峙时大概只有4万人,36门火炮。

  当时的形势是联军指挥官不伦瑞克公爵听闻法军内部混乱,杜莫里兹的摩泽尔集团军打算回撤,所以不伦瑞克不等联军与北部的奥地利军队集结,就仓促进兵沙隆,计划切断法军撤退路线。

  9月20日凌晨,双方在瓦尔密附近遭遇。反法联军没有直接正面攻击,而是绕到法军后方。在迂回过程中,被法军后援部队发现,双方开始互相炮击。

  在试探性的炮击过后,双方都无法取得突破,于是开始重新列阵,正面交锋。反法联军集中火力攻击法军中部阵地,因为根据之前的情报,防守法军中部的是市民组成的义勇军。

  普军开始进攻后,中部的义勇军表现出了高昂的战斗意志,挡住了反法联军的猛攻。同时,法军组织军队开始向反法联军侧翼迂回,反法联军被迫后撤。

  之后,反法联军试图再次组织攻势,遭到了法军炮火的猛烈覆盖,双方就此进入了互相炮击的节奏,下午4时左右,天降大雨,双方罢兵。

  在之后的几天内,不伦瑞克公爵不断受到补给线被法军游击队袭击的战报,9月30日,反法联军开始撤退。巴黎方面命令凯勒曼将军追击,但是法军行动迟缓,10月5日,反法联军撤出法国。瓦尔密之战以法军获胜结束。

  在瓦尔密,法军伤亡300余人,反法联军伤亡180人。但是在撤退过程中,由于大面积的痢疾和伤病,反法联军累计损失超过万人。

  用四个字来形容瓦尔密战役就是菜鸡互啄。联军的菜是因为军队士气、天气、补给和伤病,法军的菜是因为革命的混乱。

  但是义勇军在战斗过程中表现出的高昂斗志给了法国革命政府极大的信心,它证明战斗精神和高昂斗志有时会成为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比日常训练或武器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胜利是法军在革命开始后、土伦战役之前唯一一次规模以上的外战胜利。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说,在那个男人登场前,法国就打赢了这一场外战。那个男人是谁,相信大伙儿都知道。

六、路易十六,断头台

  在瓦尔密激战的同时,巴黎城内的热闹依然没有停止。

  1792年9月20日,国民公会在杜伊勒里宫大厅正式开幕,这是第一个没有阶级区分的法国近代议会,由具有政治权利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的代表组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符合选举条件的500万法国公民中,只有100万人参加了选举。

  这届国民公会由749名议员组成,75个成员曾经是国民制宪议会代表,183名来自国民立法议会。

  在本次国民公会中,吉伦特派成为了右翼的代表,约160人,他们代表较为保守的势力和巴黎之外的势力。之前国民立法议会中右派“斐扬俱乐部”由于国王的垮台,他们主张的君主立宪势力土崩瓦解。

  山岳派为左翼的代表,约140人;山岳派和吉伦特派都可以算是雅各宾派的派生,只是吉伦特派独立性较强,而山岳派实际控制了雅各宾派。他们与巴黎当的的激进底层民众(无套裤汉)联系紧密,观点激进。之所以取名为“山岳”,是因为这部分议员集体坐在后方高处的长条椅上。罗伯斯庇尔和丹东是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

  剩下的都是中间派,也称平原派或沼泽派,是因为这部分人大都坐在议会厅较低的位置。

  吉伦特派与山岳派高度对立。

  根据规则,国民公会每两星期选举新主席,当选人间隔两星期有资格再当选。通常会议在上午举行,但晚上的会议也屡屡发生,往往延续到深夜。

  在国民公会成立的首年,它既有立法权也有行政权,是法国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国民公会存续期,先后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时期,吉伦特派时期,山岳派或雅各宾派时期和热月政变时期。

  1792年9月21日,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废除君主制;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自此之后,路易十六成为一名普通的法国公民,并且获得了一个普通的名字——路易·卡佩。

  从国民公会成立伊始,审判国王就跟暴力革命提高到了同样重要的高度。但是,公会的主导力量吉伦特派并没有重判国王的意图,他们更关注于如何对抗山岳派,削弱巴黎公社势力在公会中的影响力。而且他们意识到,一旦处死路易十六,那么会引发全欧洲君主国地敌视,到时候法国面对地外部压力比现在要大十倍。

  但是山岳派却致力于干掉国王,因为之前暴力攻占王宫是他们的主张,如果国王无罪,那么暴力攻占王宫并大肆洗劫的无套裤汉就是有罪的,而无套裤汉群体是他们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但是,随后发生地一件事,让吉伦特派地主张开始站不住脚。

  路易十六被软禁后,革命公社开始全面搜查路易十六之前的寝宫杜伊勒里宫。路易十六有个私人爱好,喜欢制作锁具,所以在宫内有不少的锁匠,互相交流制锁经验。

  1792年11月20日,一名锁匠向国民公会揭发,路易十六曾经跟他一起制作了一个精密的锁具,用来给王宫一处秘密夹室上锁。卫兵随即在他的指引下打开了那个密室,在里面存放着国王和王后与奥地利、英国等敌国联络的大量秘密信件。

  路易十六的书信内容还在可容忍范围内,多是抨击革命政府、请求外援一类。但是王后与母国奥地利的信件中涉及大量的法军军事机密,是显而易见的里通外国。

  随即,路易十六以路易·卡佩的名字正式受到指控,罪名是“高度叛国”。

  12月2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关于对路易十六量刑的意见》,精彩语句摘录如下。

  “如果国王是无罪的,那么那些废黜他的人们就是有罪的。”

  “处理路易·卡佩没有任何困难,在自由面前,他比谁都渺小,在人们眼中,他比谁都有罪。在内外都平静无事的情况下,法国人民获得自由和尊重时,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宽大处理办法。是目前法国内忧外患,路易十六却勾结外敌,可是我们仍然考虑他是否有罪,仍然考虑要不要把他当作敌人看待,这是很荒唐的。因此,不能有慈悲的想法,在这样的时刻,人民要求的是报复。”

  “国家要生存,路易必须死。”

  12月10日,审讯正式开始。

  1793年1月14日,国民公会开始对路易十六是否有罪进行投票,每个代表在投票前必须在主席台解释了他的票决理由。在此之前,吉伦特派主张全民公决,而山岳派主张公会表决。两天后,路易十六被认定有罪。

  1月16日,针对刑罚的投票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721名代表中,387人投票赞成死刑,334人投票反对死刑,26代表投票支持缓期执行的死刑。

  1月18日,缓期执行死刑的议题交付表决,380票反对缓期执行死刑,310票赞成。

  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当天,路易十六先是被拉出来示众游行。根据大仲马的记载,国王的神情庄严,没有丝毫怯意,与他被广为流传的懦弱性格丝毫不符。走上断头台后,他自己换了身衣服,然后被五花大绑,平放在断头台上。

  行刑前,他向在场群众告别:先是说他没有罪,然后说他会原谅处死他的人,并希望他的悲剧不要在法国再次上演。现场观众超越了两万人,却沉默得没有半点声音。说完后,路易十六随即被处决。

  10月13日,王后安托瓦内特也被送上断头台。

  那天一早,王后换了一身干净的白色衣裙,反绑着双手、坐着囚车来到行刑场。在躺上邢台前,王后不小心踩到了行刑手的鞋子,她不失体面的微微欠身,说道:“先生,我请求你的原谅,我不是故意的。”

  然后卧倒断头台。在斩首后,一个人弯着腰端着盆,接住来自皇后脖顶的血流;另一个人手持棍子,顶着王后的头颅,向围观人群炫耀。

  所以说,不管是封建专制还是民主共和,残忍都是共通的,并不会因为阶级而改变,而且往往越是底层的人,手段越残忍。

  作为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第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是一个好人,真的是个好人,只是投错了胎,选错了阶级。

  他好到什么份儿上呢?

  人格方面,他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他的父辈、爷爷辈以及欧洲同时期的其他君主情妇遍地,像蓬帕杜夫人、杜贝利夫人等等,而他,一生只钟爱安托瓦内特。

  据说路易十六在那方面不太行,有点痿、有点早,所以他感觉有愧于自己的妻子,因此允许妻子与瑞典贵族冯·费尔森发展婚外情并各种挥霍。

  他虽然喜好制锁,但也没有多少出格的地方,他并没有耽误正业,他的字母书写十分工整,堪比印刷体。每天都写日记,甚至一些琐碎的小事也要一一记录。

  他很宽厚,三级会议发展成为国民议会时,他完全可以强力镇压,但是他并没有,他试图以一种说服的方式让他们自行解散。

  他对劳苦大众抱有同情,能够与前去凡尔赛抗议的底层妇女代表倾心交谈。

  他的内心对新兴资产阶级很有好感,他开三级会议的目的就是想减轻第三阶级的负担,向一二阶级开刀。

  他很善良,之前法国的断头台上的斧子刃部是直的,不能立刻杀死犯人。他自己对工程学很有研究,将其改为倾斜状,可以快速了结犯人,减轻犯人的痛苦。

  然而,虽然他有这么多的好,但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君主。截至目前为止法国革命造成的乱局,都是因为他的软弱和退缩造成的。

  他无力掌控军队,对资产阶级的步步紧逼无力采取应对措施,没有笼络议会中的君主立宪派,危机面前错误的寄希望于他国的干涉,作为一名君主,每一步都无比愚蠢。

  但是没有他法国一定就会更好,一定会重生吗?恐怕不见得,后来的事实证明,罗伯斯庇尔本人比他口中“残暴、有罪”的路易十六要残暴、有罪百倍。而他死之后的法国也要比他生前更加混乱,直到下一个君主的登基。

  国王被处决的消息很快传出,大部分法国人沉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保皇党。

  既然国王都可以判死刑,那么支持国王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对旧贵族的清算,包括旧贵族中的资产阶级,像拉斐特侯爵。审判国王后不久,拉斐特出逃,罗伯斯庇尔下令处死了拉斐特在法国的大部分亲眷,拉斐特被迫流亡奥地利。自此之后,法国再无特权阶级。

  其次是反法同盟。

  1793年1月,英国、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西班牙、撒丁王国、那不勒斯八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武力干涉法国革命。

  最后是法国政局。

  从审判国王以来,巴黎的示威、起义不断,以无套裤汉为主体的巴黎市民在山岳派的煽动下持续攻击吉伦特派。物价飞涨、治安混乱、暴力事件迭起,都证明了吉伦特派主导的国民公会的无能。

  1793年2月4日,吉伦特派委任的战争部长让-尼古拉·帕什因无能被国民公会罢黜,而山岳派的让-保尔·马拉却1793年2月15日的市长选举中胜出。让-保尔·马拉与公社的检察官皮埃尔·加斯帕德·肖梅特和代理检察官雅克·勒内·埃贝尔,掌握了48个巴黎革命区的武装民兵,准备以武装力量对付国民公会。

  3月份,法军在与反法同盟的前线战争中节节失利失利,法国旺代地区发生反革命叛乱,引爆内政危机。

  3月10日,以无套裤汉为主体的巴黎市民爆发大规模骚乱。

  4月5日,本来属于吉伦特派的法国前线军事指挥官查尔斯·吕穆矣,因不满吉伦特派统治,扬言要掉头进军巴黎市,夺取政权。但吉伦特派不同意他的领导,吕穆矣随后叛逃到奥地利。

  4月6日,为了防止叛逃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吉伦特派的领袖马克西曼·伊斯纳尔提议下,公共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公共安全委员会又译为救国委员会、十二人委员会,它是继承之前1793年1月成立的一般防卫委员会,承担保护新成立的共和国抵抗外来的攻击和镇压内部的叛乱。

  从它成立初期的职能来看,这个委员会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因为抵抗入侵和镇压叛乱必须动用军队,这就意味着委员会实际上掌控了军权。委员会起初有九个成员,后来扩增到十二个成员。随着法国越来越内忧外困,委员会的职权也越来越大,被赋予了军事、司法和立法工作的监管权力,成为了一个行政机构,类似战时内阁。

  4月7日,让-保尔·马拉以雅各宾总部主席的身份向全国会员发出指令,要求各地组织针对吉伦特派的控诉运动。

  4月13日,吉伦特派以诽谤罪为由发出逮捕让-保尔·马拉的法令。

  4月24日,法庭宣判马拉无罪。

  5月18日,吉伦特派命令公共安全委员会以保护国民公会为名开始调查巴黎革命公社。丹东将这个命令秘密通知了罗伯斯庇尔,双方开始策划新一轮的市民运动。

  5月24日,国民公会逮捕巴黎公社代理检察官埃贝尔。

  5月25日,罗伯斯庇尔号召巴黎人民(无套裤汉)起来反抗国民公会(吉伦特派)。

  5月27日和5月31日,巴黎发生两次以无套裤汉为主力的大规模暴动,

  6月2日,8万名武装的无套裤汉包围了国民公会,部分代表试图离开,但遭到拒绝。巴黎国民卫队负责人弗朗索瓦·昂里奥在让-保尔·马拉的协助下,拟定名单,胁迫国民公会发出命令,要求22名吉伦特派代表和公共安全委员会中的10名成员,在“人身安全保障制度之下”留置在自己的住所,相当于软禁。

  当天,部分吉伦特派代表逃出巴黎,组织、推动各省对抗巴黎山岳派的运动。

  6月13日,国民公会由于畏惧内战,经投票确认巴黎市毫无疑问的有功于国家,各省对抗非法,下令留置监禁叛变各省的代表。

  7月10日,公共安全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重组,丹东力主给予委员会强大的权力,为了避嫌,作为委员的他自己主动退出。

  7月13日,吉伦特派支持者夏绿蒂·科黛刺杀了让-保尔·马拉,吉伦特派瞬间身败名裂。

  7月27日,罗伯斯庇尔加入公共安全委员会,并迅速成为委员会里最有影响力的成员,自此之后,公共安全委员成为了一个十分激进的行政机构。

  7月28日,国民公会发布法令,宣布21名代表为国家的敌人和叛徒。其中大部分为吉伦特派,包括吉伦特派领袖雅克·皮埃尔·布里索和让-路易·卡拉,还有五人是直接来自吉伦特省的代表。

  自此,吉伦特派土崩瓦解,结束其在国民公会的主导时期。

  此时法国的外战更是惨不忍睹。驻守美因茨的法军只坚守了三个周,就向普鲁士军队投降;奥地利军队攻陷孔代和瓦朗谢讷,进入法国西北部;西班牙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向佩皮尼昂推进;撒丁王国的军队自东南方进入法国境内;刚刚卖给法国的科西嘉岛在巴斯夸·帕欧里的带领下开始谋求独立;英军自8月开始围攻敦刻尔克。

  虽然四面受敌,但并不影响内部斗争,折腾了这么久,罗伯斯庇尔终于站到了权力的顶峰。

七、雅各宾派专政,恐怖统治

  罗伯斯庇尔,全名马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1758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北部亚多亚省(今加来海峡省)阿拉斯。

  他出生于一个律师世家,他爹、他爷爷、他曾爷爷都是律师,家境是很不错的。他爹弗朗索瓦·罗伯斯庇尔生了4个孩子,罗伯斯庇尔是长子。需要说明的是,他爹跟他妈是未婚先孕,因为罗伯斯庇尔在婚后四个月就出生了。

  罗伯斯庇尔6岁时,罗伯斯庇尔的母亲产下一个死胎,9天后其母去世,他爹随后离家出走,再未回家。后来在罗伯斯庇尔19岁那年死于德国慕尼黑,死因不明。

  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出走,所以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自小是由外祖母和姑妈抚养。

  八岁那年,罗伯斯庇尔进入阿拉斯的一所中学读书,他的成绩很好。12岁那年,他考入了巴黎路易大帝高中,并获得了阿拉斯当地提供的奖学金。

  到巴黎后,罗伯斯庇尔依然是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由于他的拉丁文掌握的十分娴熟,在他17岁那年,获得了一个向国王和王后献辞的机会。

  之前说过,路易十六的拉丁文也很有造诣,1775年,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在举行完登基典礼后路过学校,罗伯斯庇尔代表全校向国王背诵由院内教师写好的拉丁文诗篇。但是不巧的是,在他献辞前,突然天降大雨,校方就是否继续进行仪式踌躇不决,最终决定继续。这就导致罗伯斯庇尔献词较预定时间晚了很久,等到他上台时,国王和王后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向前行走,并没有注意到有一个孩子在大雨中背诵拉丁诗词。

  这件事情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对年轻的罗伯斯庇尔造成了怎样的创伤就不得而知了。很多人据此推测,这件事情是罗伯斯庇尔反封建思想的源头。

  1780年,罗伯斯庇尔从巴黎大学法学院毕业;1781年,获得法学士学位。

  取得从业资格后,罗伯斯庇尔返回故乡阿拉斯,开始成为一名职业律师。1782年,罗伯斯庇尔成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

  当时卢梭的思想在法国广为流传,其中“平等与自由”对罗伯斯庇尔影响很深。虽然他是法国,但每当遇到不公正的案子,他经常主动为弱势方辩护,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很大,口碑很好。

  除了从事法律工作,罗伯斯庇尔还经常参加当地的一些学术交流会,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

  1789年,路易十六宣布召开三级会议,他积极活动,成功当选阿图瓦第三等级代表。但是客观来说,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小人物,比起拉斐特侯爵、米拉波等一票大腕儿,他只是上千个会议代表中的普通一员。

  三级会议开幕后,他一开始主张第三等级联合教士阶级,取得三级会议中的优势地位。他的这个观点至少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书呆子,他知道联合多数力量对付少数力量的道理,虽然这个联合者他可能非常厌恶。但当教士阶级拿出那一套救世救民的理念要求第三阶级妥协时,他又站出来公开指责教士们的奢侈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之后的国王审判中他力主处死路易十六,但在国王出逃事件之前他对国王的态度是革命派中相对温和的。即便是国王出逃后,他虽然主张废黜路易十六,但是并不主张共和,而是主张再立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在之前的各类演讲和报告中,他提及路易十六时都使用尊称。

  在三级会议和后来的制宪议会无休止的讨论、演讲中,他的演讲水平迅速提高,在凡尔赛妇女运动中,他富有感染力的群众交谈话语使他在巴黎民众中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1791年9月,罗伯斯庇尔提出了《自我否定原则》,并以身作则,作为原制宪会议成员的他主动退出新成立的立法会议选举。此举让他名声大噪,该项原则被之后的各国立法广泛引用。

  1791年从12月,罗伯斯庇尔重返巴黎,代表雅各宾派左翼与吉伦特派领袖布里索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辩论,强烈反对布里索的扩张输出革命计划。

  1792年8月,罗伯斯庇尔提出废黜国王。

  1792年9月,罗伯斯庇尔作为得票最多的代表进入国民公会,领导雅各宾山岳派对抗吉伦特派。

  1792年12月,罗伯斯庇尔发表了那篇著名《关于对路易十六量刑的意见》,强烈主张处死路易十六。

  1793年5月,罗伯斯庇尔公开号召巴黎市民武装暴动,清除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派。

  1793年7月,罗伯斯庇尔入选公共安全委员会,开始进入权力的中心。

  通过以上内容发现,罗伯斯庇尔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左”、就“激进”的,在革命的初期,他是相当温和的。毕竟他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知识青年,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政治立场。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罗伯斯庇尔逐渐成长,他清晰地发现,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权力,独一无二的权力。

  说完罗伯斯庇尔,就不得不说一下他同床异梦的战友,丹东。

  乔治·雅克·丹东,1759年10月6日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西。比较有趣的是,他也是个律师。从少年时期,丹东就很活泼,没事儿经常调皮捣蛋,再加上他还得过天花,所以他的脸上布满痘印和疤痕。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自信,根据记载,他身形高大,性格外向,每次演讲都声音洪亮、自信十足,只要他在讲话,大厅内的分贝就持续增高。

  他最早出场是作为哥德利埃俱乐部的主席,入选了国民制宪议会。这个俱乐部是个非常激进的政治派别,很民粹。在国王出逃之前,丹东就主张“人民本体”为中心组建国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座右铭,对王室十分敌视。

  1791年6月,国王出逃事件后,他四处奔走,主张废黜国王,实行共和制。这让他得罪了当时的大名人和大红人,主张君主立宪的拉斐特侯爵。

  为了彻底打垮君主立宪派,丹东在暗中四处奔走,在巴黎组织了大量的民众集会,最著名是战神广场集会。他用他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煽动民众攻击拉斐特侯爵指挥的国民卫队,导致军队开熗,最终演变为了流血事件,点燃巴黎民众对王室的愤怒。

  客观而言,这种手段是很下作的。事后丹东也很后怕,害怕君主立宪派找他算账,还跑到英国躲了整整一个夏天。

  1791年9月,根据罗伯斯庇尔的自我否定条例,作为国民制宪议会议员的丹东不能出现在新的立法议会中,丹东被迫去巴黎公社找了个职位。

  在巴黎公社中,丹东的职位并不是很高,但是能量却很大。之前说过,以无套裤汉为主力的巴黎民众在8月10日攻入的杜伊勒里宫,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丹东策划了这次民众运动,但是,在运动结束后,丹东第二天就当上了新政府的司法部长,这要是说他跟民众暴动没关系,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1792年9月国民公会成立,作为法国实际的统治机构,丹东立刻辞去了司法部长,获得国民公会协商和审议程序重要的角色。

  瓦尔密战役之前,反法联军进逼巴黎,吉伦特派主张迁都,丹东坚决反对,发表了“为了战胜敌人,我们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法国一定会得救”的著名演说。

  1793年1月,丹东是国民公会中为数不多的力主处死路易十六的人,在这一点上,他罗伯斯庇尔高度一致。路易十六命丧断头台后,他在国民公会演讲,“欧洲的国王们敢挑战我们吗?我们把国王的头颅掷给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看起来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观点很一致,但是,他俩的关系并不太好,他俩虽说算是盟友,而且还是山岳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俩互相看不上,算是牛人相轻。

  丹东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少数的意识到革命的力量源泉实质上来自广大基层民众的人,国民公会作为统治机构而存在并不是因为民主或者共和,而是来自于以“无套裤汉”为主力的巴黎民众。

  1793年5月31日-6月2日,丹东再次策划了巴黎的无套裤汉暴动,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丹东主张要建立一个强大、集权的中央政府,才能解决当前法国的各地的无政府状态。他主张授予公共安全委员会独裁的权力,这个独裁是指财政、军事、行政的全方位独裁。为了避嫌,作为公共安全委员会九大元老之一的丹东主动退出。

  正是丹东的主张和主动退出,赋予了公共安全委员会强大的权力,让罗伯斯庇尔得以上位。但是政治势力这种东西,就像水田里拔藕,藕出而水进,一股势力消亡后,必然有另一股势力填充进去。

  在立法议会中,君主立宪的势力是右派,被干掉;在早期的国民公会中,吉伦特派代表右翼势力,被推翻。虽然派别被干掉,但是这种势力不会消亡。而新的填补者,就是丹东。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议会中的少数派大都偏左,而执政派别通常偏右,但是一旦少数派别执政后,往往会成为“右”的代表,吉伦特派就是个典型。这说明什么呢?喊口号是很容易的,可以毫无顾忌,喊打喊杀;做事情是很难的,因为要学会妥协,学会让步,学会利益分配,不然事情是做不成的。

  但是,罗伯斯庇尔改变了这个惯例,他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左派人士,因为在他的主导下,一个新的革命阶段即将。

  1793年9月5日至1794年7月28日这段时间,就是教科书中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法语的名称是“恐怖统治”。

  1793年9月6日,山岳派主导的国民公会组建了新的公共安全委员会作为法国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罗伯斯庇尔是实际的控制人。为了镇压当时各地的起义,法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革命法庭,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

  不久之后,罗伯斯庇尔主导的国民公会发布了法国外交政策六点声明,第一条即为:国民公会,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声明,它坚定地意图以恐怖打击指向它的敌人和敌人的盟友,公正的对待人民。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左”的声明,因为当时法国内部一片混乱,外部四面受敌,应当实行缓和的外交的政策,而法国的声明无异于向所有君主国宣战。

  9月9日,国民公会通过决议,“无套裤汉”正是被改编为准军事的武装力量“革命卫队”,并同时通过强迫农民交出政府需要的粮食的法令。

  9月17日,国民公会通过嫌疑犯法令,授权各地革命法庭以定义模糊的“反自由罪”指控反革命分子,并可以对其进行判刑,包括死刑。

  9月29日,国民公会通过扩大价格协定法案,以政府强制为从谷物和面包到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定价。

  以上法令后果最严重的就是“嫌疑犯法令”,依据该法令,只要是行为、关系、语言和文字显露出支持暴政,就可以以叛国罪为名被逮捕。其后果就是法国所有监狱开始集体满员。

  到1793年年底,巴黎的监狱囚犯数量从1417人增加到4525人。监狱里的各种囚室都严重超员,有很多囚犯连躺的地方都没有。

  没地方怎么办?那就加快速度处决呗。

  9月,处决15人;10月到次年1月,平均每月处决65人;1794年2月,处决116人;3月,处决155人;4月,处决354人。为了加快处决速度,1794年6月10日,国民公会又通过了法庭程序简化的法令,单月处决人数迅速上升到了4位数。

  从1793年9月初到1794年7月底,11个月内巴黎共有2639人被判死刑,法国全国共有16594人被判死刑。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人未经法庭正式宣判而被杀害的。

  这些形形色色的死刑犯,大多数是因为“有叛国嫌疑”,注意,是叛国嫌疑。具体是什么样的“叛国行为”呢?例如,之前咱两有矛盾,我又似乎记得你说过“现在还不如路易十六时代呢”类似的话,我就可以去革命法庭检举,法庭就可以根据检举人模糊的记忆定罪。

  还有个真实的案件,一个律师因为嫌国内太乱,将他的两个儿子送到英国,每个月给他们汇去生活费。然后他被银行职员举报,经革命法庭核实,他确实向国外汇款,涉嫌资助敌国势力,于1794年2月20日被处决。

  最疯狂的时候,革命法庭就设在断头台旁,一天可以判决、处决上千人,到最后,因为上断头台挨个断头太麻烦,法国开始大规模普及熗决。

  被革命法庭定罪的人群中,约8%为贵族,6%为神职人员,14%的中产阶层,72%为下层民众。他们或被怀疑囤积粮食,不交给国家;或被控逃避服兵役;或被控参与之前的叛乱。

  在这些被干掉的人中,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的小贵族,他的头衔是博阿尔内子爵。当然,他实在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她的老婆确是个大名人,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当然,约瑟芬出名也不是因为她自己多厉害,只是因为她后来的再婚对象叫波拿巴·拿破仑。约瑟芬应该是很感谢罗伯斯庇尔的,因为暴政让她成了单身,后来还当上了皇后。

  1793年10月21日,国民公会颁布法律,将矛头指向了宗教体系。最初的运动只针对天主教,但是随着运动的愈演愈烈,最终包括了所有宗教形式。法国各地开始关闭教堂、大规模破坏宗教的遗迹、取缔宗教学校等等。一些地方为了表示破除宗教束缚的决心,逼迫教士和修女现场交合,还有更多的神职人员和修女遭到处决。

  当然,罗伯斯庇尔也没忘记他的老对头,吉伦特派。

  早在1793年7月28日,罗伯斯庇尔刚刚进入公共安全委员会,国民公会就发布命令,宣布21名吉伦特派代表为国家的敌人和叛徒。随后,在他专政时期,大批吉伦特派成员被送上断头台。有些并非吉伦特派但是却与其有联系的,也受到牵连,例如女权主义作家奥兰普·德古热,在搜查吉伦特派档案时发现了她曾写给吉伦特派议员信件,随后遭到逮捕和处决。

  吉伦特派被铲除后,国民公会中山岳派一家独大。一旦谁主导,谁就容易偏右。虽然罗伯斯庇尔很左,但是山岳派中的很多人发现,统治国家和瞎嚷嚷是不一样的。一个相对温和的由山岳党中分离出来,丹东成为他们的领导者,开始充当国民公会的右派。

  丹东初期确实是希望给予公共安全委员会中央集权政策,但是丹东的初衷是期望能有效地引导民众代表们的情绪趋向更加温和的立场。毕竟一民主,大家都瞎嚷嚷,所有的和谈、妥协、给叛乱者免罪都变得不可能,不如让权力集中些,让集权中心将注意力集中到法国的饥荒、通货膨胀,同时,他还主张与反法联盟和谈。

  在雅各宾派专政后,丹东认识到恐怖政策被扩大化的危害,主张宽容、放松镇压,鼓吹“要爱惜人类的血”。

  但是,罗伯斯庇尔却并不买账。他不是不想买,而是不能买。丹东现在只是个普通的公会议员,他并不执政,不需要执政基础,所以他可以温和,可以右。但是罗伯斯庇尔却是当权者,他当初的上任时的权力基础就是丹东和他一手鼓动的一股股无套裤汉为主体的底层市民运动。而无套裤汉之所以支持他们就是因为他的“左”的政策,他主张暴力手段实现全民平等,主张对叛乱强力镇压,主张对外不妥协,底层居民就是喜欢听这些,而一旦他温和了,他的下场会比被他送上断头台的吉伦特派议员更惨。

  罗伯斯庇尔的这种情况叫作骑虎难下。所以,他试图在主张激进政策、要求扩大恐怖统治的埃贝尔派和温和的丹东派之间维持平衡。

  但是,这是一种相当脆弱的平衡,因为他不管倒向哪一派,都没有好下场。他倒向丹东,会失去他统治的理论依据;他倒向埃贝尔派,法国继续这种恐怖统治,共和国就会走向灭亡。

  既然如此,罗伯斯庇尔决定,采取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快速见效的方法,干掉两派。

  1794年3月19日,埃贝尔派领袖雅克·勒内·埃贝尔和主张激进政策十九名埃贝尔派成员被逮捕,3月24日,这20人被送上断头台。

  3月30日,丹东、卡米尔·德穆兰和其他温和派成员突然被逮捕,第二天被移交革命法庭。丹东在革命法庭上慷慨陈词,表现强硬,国民公会担心他的这些演讲传扬出去会激起新一轮的民众运动,所以革命法庭以“一名囚犯表现出对正义尊重的欠缺,法庭可以公告宣判,立即执行”为由,丹东和他的其他十四个同伴被立即定罪,4月5日送上断头台。

  客观而言,丹东确实是有问题的,在钱的方面,他很不干净。一封1791年3月米拉波写给丹东的信中提到过,丹东在之前已经收受了三万里弗的付款。他公共安全委员会的任期内,曾力主与瑞典议和,为了达到目的,他主导向瑞典摄政王支付了四百万里弗的贿款,但是瑞典却未通过与法国的和平协议,而丹东从中私吞了相当一部分。此外,在早些时候,他还伪造过指券。

  如果以上这些都是事实,似乎处死丹东也并不过分,虽然他算是革命开始以来的重要人物中为数不多的明白人。

  1794年7月17日,一次处决将恐怖活动推向了终点。16名来自贡比涅的修女由于拒绝放弃宗教信仰,被革命法庭送上断头台。在处决当天,刑场旁边人山人海。16个妹子高声唱着“造物主圣神降临”的圣歌走上断头台,这一幕强烈触动了巴黎群众的情绪,不管是专制还是共和,这16个少女都不应该为了一句誓词而遭受如此酷刑。自此,罗伯斯庇尔的恐怖专政失去了群众基础。

  其实自7月初开始,罗伯斯庇尔的权力就开始受到限制,他被要求停止参与公安委员会的工作。但是罗伯斯庇尔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的意思,7月26日,他去国民公会发表了四小时带有恐吓意味的演讲,暗示将清算国民公会和公安委员会中的阴谋家和骗子。这让这两个机构中的所有人人人自危,他们认识到,如果这个疯子继续执政,所有委员、不论派别都将被干掉。

  7月27日,罗伯斯庇尔的坚定盟友圣茹斯特在国民公会演讲,继续指出国民公会的部分议员有问题。现场议员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当即将圣茹斯特赶下台,然后现场通过了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支持者的法令。

  罗伯斯庇尔得到消息后,随即命令巴黎革命公社调集军队,准备武力解决国民公会。但是他的支持者中很多人反对,这让罗伯斯庇尔犹豫不决,迟迟未能下令。军队从下午集结到了深夜,却得不到指令,很多人认为罗伯斯庇尔已经垮台,到了深夜,军队自行解散。

  当晚,国民公会宣布剥夺他的公民权,公会自行组织了卫队前往逮捕他。罗伯斯庇尔控制的公社卫队此时已经解散,罗伯斯庇尔和几个同党拘捕,与卫队发生了熗战,他的下巴被子弹击中,随后被逮捕。

  逮捕后,国民公会临时组织了革命法庭,连夜开庭,经过不到半小时的审判,革命法庭宣布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同党全部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7月28日,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和总共二十二名同党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13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