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獎勵,純粹路過看見這個帖,在看見4頁回覆後,心情很複雜,有一些很想反駁,但知道這是因為接收的資訊不同、環境不同而造成很多的不同,各自扭轉不到對方的想法,但前天在網絡上看見的一篇讀者評論,部分很合乎我現在的心聲,以下是轉載內容,或會有偏頗。在這裡談政治預計會被刪吧、回覆也可能會被罵……,希望大家暫時放下身份上的包伏,以書友方式討論,感謝
------
穿牆者:在深圳與香港之間,我看到截然不同的「真相」
2019/08/16
波士頓藍人/讀者投書
17.8K
經歷了去年夏天回到故鄉基隆的「二次文化衝擊」之後,去年年底,我悄悄地踏上了下一段旅程,最後在中國深圳落腳,找到一份某中國知名金融科技公司的工作。工作內容,是幫助這個已經在中國大陸站穩腳步的公司走向國際市場。
身為一個曾在美國相關領域工作的台灣人,我覺得今日中國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實在非常「好運」:它們大多在 1995 年前後、中國大陸經濟急速發展的時候開始崛起,過程中則因政策保護,不需要跟巨大的美國公司競爭。現在規模與實力足夠大了,就開始走向世界。
重點是,還有香港這個地方──這裡「既中國又不中國」,對許多大型中資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練兵跟適應國際市場的地方。
因為工作需要,今年起我幾乎一週五個工作天,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香港待著;也因此,我見證了這所謂「香港最衝撞的時代」。
穿梭於深圳和香港之間,在這段時間親眼看到了許多事、親身經歷了許多事,也聽到許多背景不同的人討論近來的香港問題,深感在所謂的「後真相」年代,每個人對同一事件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與詮釋。
甚至,今日人們總習慣在「牆內」想像著「牆外」的世界,並且驟下定論──不管這所謂的「牆」,指的是北京政府所設下的網路言論管制;抑或是西方各大媒體,在特定立場下聚焦取材所營造出的「真實」;又或者是人們因為「同溫層效應」,選擇性地只接受自己認同的資訊。
因此,期許自己作為一個「穿牆者」,更全面地理解香港自六月以來的「反送中」運動發展至今,在不同人們眼中的不同「真相」。以下,分享我的一些觀察:
一、並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反對港府與北京當局施政
其實當我剛開始接觸到這樣一大群支持港府和北京政府、甚至對「反送中」抗議者非常不以為然的土生土長香港人時,還是感到蠻意外的:
因為,若每天看台灣、西方媒體釋放出來的報導與訊息,你實在很難不認為,香港人「都」受夠了港府的無能和北京當局的霸道;香港人「都」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都」走上街頭,反抗政府以暴力手段,不當對待抗議者。「全香港才不過 700 萬人,卻有超過 200 萬人上街呢!」(事實上歷次抗議活動,抗議方跟港警方計算的人數也都出現巨大落差)
但後來與這群人深談之後,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另外一種「真相」:
首先,正如在台灣一路走來,始終有為數不少的人是「反對台獨、支持一個中國」的;在香港,也有一群人認為「落葉歸根回歸祖國」、「與祖國共存共榮」,是作為香港人得天獨厚的機運。當然,正如同很多支持兩岸統一的台灣人,心中所想的「中國」,和如今中共治下的中國可能長得很不一樣,在這些香港人眼中認同的中國,也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但這些均不妨礙他們身為「中國人」的自我認同。
隨著近十年政經局勢的改變,在台灣和香港,這樣「以中國人自居」的人群就統計來說,均顯著下降(可參考港大最新民調),但在香港,卻也仍有超過 23% 的香港人,認同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與中國命運緊密相連。
同時間,隨著中共對於香港政局的加強掌控,加上越來越多中資公司在香港成立分公司,我接觸到的許多香港人,平日都是跟中國(香港稱內地)公司、中國主管或同事一起做生意的──他們對於中國的未來,就跟來自「內地」的人們一樣樂觀;他們更相信,未來香港勢必要加強跟廣東、澳門整合,好成就「大灣區經濟」,再創繁榮願景。
我所接觸的這一群人,通常覺得自己比較「理性」、「務實」,他們想要「穩定」、想要「發大財」,想跟北京當局一起好好合作。
對於一連串反送中抗爭,他們眼中的「真相」則大致如下:
1.「送中條例」(港稱《逃犯條例》)早在 6 月中就已停止立法程序,明年 7 月將自動失效,形同胎死腹中;因此後來的抗爭不過是借題發揮,沒有正當性。
2. 後來的相關抗爭,都是「港獨份子在那邊鬧事」,背後則是因中美貿易戰,香港人被「境外勢力」煽動影響,目的是要打擊香港和祖國的經濟。
或許由於由於自己工作的關係,我所接觸到的香港人,其實有遠高於之前想像的比例,對近來抗爭事件,是持上述看法的。
當年的華爾街占領運動。圖/Shutterstock
二、今日香港「動亂不堪」?西方媒體報導的,就是「真相」嗎?
說真的,近來若只透過台灣媒體、西方媒體聚焦的新聞看香港,想必會對香港的安全產生擔憂──我在近期出差香港前,也總有些恐懼。
但在平日到訪香港,看到的景象卻仍是風平浪靜──香港人還是很守秩序的,人們照常上班上課,並未受到抗議活動的影響。
我記得如今這一系列抗爭活動的序曲,應該是六四在維園的默哀晚會。因為當時下榻的飯店就在附近,所以當晚我也在那裡──當時已能見到許多「反送中」的標語,但現場整體的氣氛平和而莊重,港府亦未對活動加以管制。或許當時誰也沒想到,自此之後,故事會逐漸走向完全不同的局面:抗議參與人數從幾萬人到數十萬人,再到上百萬,再到兩百萬⋯⋯。抗議手段也從和平靜坐到遊行,再到佔領立法會、甚至暴力抗爭。
其實,在 6 、 7 月間的多數「反送中」示威遊行,不僅過程平和,也都選在週末──週一的時候,抗議者們多會回到自己崗位,該上班的上班,該加班的加班。然而,隨著港府前期的反應失能緩慢,每個週末和平遊行的人群始終得不到政府的回應;最終,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向暴力──不論是警方或抗議者方,都出現越來越多見血的激烈衝突。
不過在這邊,我也想要特別提出一點:如今許多西方主流媒體,在炒作香港亂象、警察暴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當年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時,紐約市警局的「清場方式」?
在世界各國,當和平抗爭走向失控時,服從上級命令必須維持秩序的警方、對上訴求未獲回應的憤怒抗議者,雙方經常都會出現擦槍走火的暴力事件──但坦白說在我看來,如今在香港的多起警民衝突事件,不論警方或抗爭群眾兩方,所使用的暴力 / 鎮壓手段,均不及近年來包括美國「佔領華爾街」、「黑人的命也是命」,英國「 G20 高峰會抗議行動」,與法國的「黃背心運動」等等來得極端。
然而,如今在部分西方媒體的鏡頭聚焦下,香港卻儼然已成為一個「暴力之島」──媒體自然會追逐最為極端的衝突場景,但我們也需要認知到,媒體聚焦呈現的片段,往往不見得等於完整的全貌。
三、香港人絕非都是「親中愛港」,遊行者也絕非都是「少數陰謀暴亂者」
看到這點,如果您是「中國網路控制城牆外」的讀者,想必會感到一頭霧水:「這不是廢話嗎?」
但事實上,對於許多中國網路長城內的人來說,這段話卻可能是「震撼力十足的偏激言論」。
要知道,關於香港「反送中」的所有相關新聞,直到前幾週為止,中國大陸內部幾乎是完全封鎖的。當時天天穿越香港跟深圳時立刻感到的強烈反差,經常讓我不勝唏噓。
隨抗議行動逐漸擴大,有少數大陸網媒小規模刊登、或延遲一兩天後加以報導相關事件,但當時並未遭到封鎖──筆者猜測,北京當局當時一定認為形勢可以很快被控制住。
然而,隨著事態越來越擴大,北京當局也開始出手:一方面准許媒體報導,但必須口徑一致、嚴格定調;二方面則將所有與「官方定調」不同角度的報導資訊,全面消音。
自那個時候開始,多數大陸人的立場也越來越凝固及明顯──
中國大陸境內主流媒體播報的「定調」,基本上是:「中央支持港府跟香港警察,暴動的是極少數人,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愛港愛國』的,(反送中抗爭)都是一些泛民派跟境外勢力,在挑動組織暴力。」而這也成了許多中國網友們堅信不移的想法。
當然,還是有部分有良知的微信自媒體,相對客觀地闡述香港歷史以及經濟問題,也說出「事實上有大量的香港人民上街頭,是對目前中共當局的不信任、及對未來香港的悲觀所致」等等,這樣的觀點目前儘管沒有全數被微信刪掉,但中國大陸的主流媒體,依然是完全不報導的。
警方使用催淚彈。圖/Shutterstock
「 14 分鐘的路程,兩個世界」:遠的不是地理距離,而是人心
其實,儘管「香港」經常被稱為一個「島」,但它真正的境域有大量土地在九龍與新界──兩者均直接接壤中國大陸。「香港」跟「深圳」之間,只有一條名為深圳河(古稱明溪)的小界河,跨河的橋樑讓河兩邊的人民,走路就能過境。今年新開通的高鐵,更讓「深圳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龍站」的距離,只需短短 14 分鐘。
然而,這短短 14 分鐘的距離,卻仿若隔開了兩個漸行漸遠的世界──兩地的人們,如今不只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甚至有著截然不同的「真相」。
遠的,真的不是地理距離,而是人心築成的高牆。
在這段時間,身為一個「穿牆者」,我天天在深圳與香港之間穿梭,也在北京當局設下的高聳網路城牆內外穿梭──看著牆內的資訊、也看著牆外的資訊;跟大陸同事討論他們眼中的香港與台灣,也跟香港同事討論他們眼中的台灣與大陸。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辯論與嘗試相互理解,經常發現這短短的 14 分鐘,造成的差異是如此之大:由於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所接受的資訊、所信任的同儕均大不相同,也造就了彼此內心深處信仰的價值觀和自我認同,終究難以取得共識。
有很多事情,不管我多努力地向大陸同事們說明,他們仍未必能了解、更不用提認同;正如大陸同事們不管怎麼說著自己的立場,也經常無法讓香港同事了解與接受。
其實,在很多時候,就算處在同一片土地上、或有著同樣的國籍身份,如今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人們心中的距離,又何嘗不是如此遙遠?
而若把格局放大到整個世界,在中國崛起、美國力圖保持霸權,因而產生種種爭端的貿易戰大框架下,每個政治勢力,如今更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強烈立場,與隨之而來的「真相」:華府、中南海、港府、台北、泛民派、建制派、民進黨、國民黨⋯⋯究竟誰比誰「善良」?誰比誰「正確」?我沒有辦法給出絕對的答案。
然而我知道,最無辜的,往往總是在那些關於「信仰」的爭鬥之中,被犧牲的小老百姓。
在這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地理和國境的距離,往往早已不再是個問題。但權力操弄下彼此漸行漸遠的人心、與越來越分歧的「真相」,卻是我們都需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Source: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1097&nid=12153-%E7%A9%BF%E7%89%86%E8%80%85%EF%BC%9A%E5%9C%A8%E6%B7%B1%E5%9C%B3%E8%88%87%E9%A6%99%E6%B8%AF%E4%B9%8B%E9%96%93%EF%BC%8C%E6%88%91%E7%9C%8B%E5%88%B0%E6%88%AA%E7%84%B6%E4%B8%8D%E5%90%8C%E7%9A%84%E3%80%8C%E7%9C%9F%E7%9B%B8%E3%80%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