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历史书或者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时,经常会看到皇帝的各种称号,明明是同一个皇帝,却有很多种叫法,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皇帝的各种称号。
一、庙号
庙号是商朝传下来的制度,庙号就是皇帝死后放在太庙里祭祀的时候牌位上特起的名号,本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进太庙的,所以皇帝未必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和谥号一样,庙号也有规矩的,一般说「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开国或者开疆的一般称祖,不过也不一定,比如曹魏三代君主并称「三祖」。唐以后,庙号就成了标配,普及了。所以后就唐玄宗,宋徽宗这么叫了。庙号还可以放在谥号前面一起念,比如唐太宗可以叫「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但是亡国之君没有庙号,比如溥仪你最多叫宣统,没有清X宗的叫法。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如太祖、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年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二、谥号
皇帝在世的时候,一般没人敢对皇帝指指点点,即使有也都是恭维,很难看出一个皇帝真实的功过。但是皇帝死后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给的称号往往更有真实性,这个换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因此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是周朝发展出来的一套 谥法,是臣子评价君王作为的一套标准,写在《逸周书》的《谥法解》里面。
后来始皇帝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就废除了,所以秦朝就叫始皇帝,胡亥就叫秦二世,之后类推。如果秦朝不是速亡的话,咱们就有希望看到像法国「路易十四」这类的皇帝叫法了。
到了汉朝搞复古,又恢复了谥号。然后就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么叫,汉代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就叫做「文景之治」。这个法则就一直延续,到隋代都还是文帝,炀帝这么叫。直到唐朝,约莫是太宗皇帝文成武德太伟大了,后世的臣子觉得一个字完全无法形容他的功绩,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种马屁之风发展的清朝就到了无以复加,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肺活量不好一口气还读不下来,当然要叫谥号也行,把握精髓,就是「纯皇帝」。所以唐人坏了规矩,皇帝为了方便称呼就改用庙号。
谥号按性质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一) 美谥
美谥是表扬性的谥号,证明这个皇帝是有功绩的,或者受人民爱戴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写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所以像“文”、“景”、“武”、“惠”、“昭”、“宣”等这种褒义的字都是美谥。
(二) 平谥
平谥是带有同情意味的谥号,表明这个皇帝是无大功大过,但经历是令人同情的。“怀”、“悼”、“哀”、“闵”、“思”、“殇”等字都是这平谥。如汉哀帝刘欣,在位仅七年就因贪色纵情把身子淘空而死,死时年仅25岁,荒唐却也遭人同情。
(三) 恶谥
恶谥是含有否定意思的谥号,表明这个皇帝在古代是应受批判和不得民心的。“厉”、“灵”、“炀”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死后的称号自然不好听。
三、年号
民间纪年除了干支纪年,就是用皇帝的年号了,年号就是一个皇帝在位的纪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就有14个,如“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像武则天一朝,改元跟吃饭似的,有十七个年号创下了纪录。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执政那段时间被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兴盛时期用的年号是开元,所以那段时期就被称为开元盛世。庙号、谥号是死后才给的(所以某些电视剧里孝庄自称孝庄比较搞笑),如此年号基本就能代表一任皇帝,比如朱元璋叫洪武大帝,朱棣朝的修的典籍叫《永乐大典》,玄烨朝编纂的字典《康熙字典》,大抵如是。
四. 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尊号就是皇帝生前群臣拍马屁用的,可以封很多次,越加越长,历史上很少这么叫,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