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先秦文必须了解的:氏与姓的区别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4 回复:2

[人文通史] 写先秦文必须了解的:氏与姓的区别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容

ZxID:1930517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5 0
  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转化的大标志就是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联合起来废晋静公,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家成为了独立的诸侯国,这三国又被合称为 “三晋”。反过来问您:“何为三晋?”您多半会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刚才不说过了嘛,姓韩、姓赵、姓魏的三家人建立的诸侯国合称‘三晋’。”
  您的回答,只对了一半,三晋确实是由韩、赵、魏这三个诸侯国组成的,但是三个诸侯国的国君可不姓韩、赵、魏。这韩、赵、魏是氏,而非姓。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才称姓。氏与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会儿人们的观念是以国为氏,而非以国为姓。[1]魏国和韩国的国君,其实都姓姬。赵国国君和秦国的国君一样都姓嬴。很多电视剧里,喜欢管秦始皇叫嬴政,管齐桓公叫姜小白,这是不对的。在先秦时期,一般人不会称呼男子的姓,因为这样做很不礼貌。齐桓公的氏是吕,如果您一定要直呼其名的话,应该叫他吕小白或者齐小白[2]才对。
  至于秦始皇的氏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秦国氏赵。这一种观点来自司马迁的《史记》,持有此观点的人认为秦国公室因造父封赵城,所以他们的氏也该是赵,而且在《史记》中可以看到“秦王赵政”[3]这样的字眼。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国国君应该氏秦,而非氏赵,因为秦国国君的先人很早就从赵氏分离了出来,他们应该很早就以国为氏了才对。[4]况且《汉书·贾邹枚路传》载:“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这里亦称始皇政为秦政。太史公著《史记》,载史为册,利在千秋,然漏洞之处,亦需读者自解,不然自相攻伐,如始皇政氏赵氏秦一说,徒留许多争议矣。《国语·郑语》云:“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可见国君以国为氏,因此小柳亦倾向于始皇政氏秦。顾炎武亦在《原姓》中讲到:“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另外,春秋时期以国为氏或者说以封邑为氏的现象很多。比如三家分晋前,被三家联合坑掉的智氏就出自荀氏,而晋国这支荀氏又出自原氏。事情是这样的,最早呢,晋武公灭荀国后,把此地赐他大夫原黯,原黯也由此被人称为荀叔,而他的子孙就以封邑的“荀”为氏了。然后,到晋文公的时候,这支荀氏的大宗长荀逝敖死后,他的两儿子荀林父与荀首的采邑改封为“中行”和“智”,所以这支荀氏又衍生出中行氏和智氏。而被三晋联合坑掉的智伯瑶,在《左传》中也时不时被称为“荀瑶”。虽然智伯瑶,也就是智瑶,有时被为荀瑶,但这不代表荀氏等于智氏。智伯瑶只是智氏的家主,并非荀氏。同理,就算《史记》写了一笔赵政也不代表秦国国君就氏赵,从被封于秦开始,秦国国君的氏就应该是秦,而非赵。而且也就是司马迁记了一笔赵政,在《左传》和《国语》中却记载了秦国王室氏秦的证据:春秋时,秦景公同母弟弟公子针跑到了晋国,大家是管他叫秦后子,并没有叫他赵后子。
  《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姓和氏的起源不一样,可以说氏是依托姓而生的。先秦人一般至死都不改姓,但活着的时候可以改氏。
  氏的来源五花八门,贵族除了以国为氏、以封邑为氏,也可以用先人的谥号来作为自己的氏,比如楚国三大家族中的景氏和昭氏,就源自于他们先人的谥号。景氏源自楚景平王,即楚平王,昭氏则源自楚昭王。除了以谥为氏呢,还可以官职为氏,比如司马氏、上官氏、司徒氏等。贵族的话,还可以被赐氏或者姓。《通志·氏族略》上说:“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和姓不一样,古人再磕碜呢,姓还是有的。因为姓是用来划分血缘,区别婚姻的。但是氏呢,最早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所以一般人不见得都有氏。进入春秋后,氏也变得很亲民了,并不是只贵族才用,一般人也用氏,因此氏的来源就变得更多了。除了以封邑为氏、先君的谥号为氏、官职为氏外,还可以用先人的名或者字为氏,甚至可以用职业为氏。
  楚昭王时有个爱国的商人名叫屠羊说,他为什么叫屠羊说呢,那是因为他开了一家买羊肉的店铺,并且在店里干着屠羊的活。于是,大家都叫他屠羊说,“屠羊”就这样成了他的氏。所以您穿越到先秦,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您的职业,因为这很可能会成为您的氏。如果您不幸穿越到先秦,生活在一家屠狗的店里,干着屠狗的买卖,那么您很可能被人叫成屠狗什么的。另外,不要认为和羊有关的氏都和他的职业有关系。晋国的世卿中有一支叫羊舌氏,注意啦,羊舌是封邑的地名,羊舌氏是以封邑为氏。
  说起来先秦时期复姓很多,不对,应该说是复氏很多。因为两个字的地名和两个字的官职实在太多了。所以到战国后期姓和氏开始渐渐混淆的时候呢,一些复氏也开始转化成单字的氏或者单字的姓。比如柳下惠的柳下氏就渐渐转化为了柳氏。对了,柳下惠本身氏展,名获,字子禽,惠是他的谥号。因为他的封邑在柳下,所以大家也叫他柳下惠。
  讲完氏,那再来说说姓吧。由于自西周以来,婚姻制度规定同姓不婚[5],所以由母系氏族社会衍生而来的姓比起氏来相对更为重要。若同姓男女想要通婚,却受阻于同姓不婚这条规矩,也不是没有取巧之法,虽然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改姓,但女子却是可以变通的。春秋时期,鲁昭公就娶了吴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吴国虽然地处百越之地,但他们国君可是周天子的亲戚,和鲁国一样都是姬姓。为了让这场婚姻变得合乎礼法,鲁国人想了一个办法——改称吴姬为“吴孟子”。就这样她和鲁昭公顺利结婚了。这种做法虽是掩耳盗铃之举,但时人还能够勉强接受。所以如果您穿越后,喜欢上一个和您一个姓的妹子,也还是有机会在一起的,只要让人家姑娘改姓就可以了。如果您是妹子,那么改姓的事儿就由您来完成吧。
  春秋时期,对妹子的习惯性称呼一般是:地名/谥号/排行+姓。
  地名+姓这种称呼,如褒姒,徐嬴、秦赢等皆是。这些妹子的称呼中所含地名,可以是这姑娘的故国,也可以是她嫁去的国家,甚至可以是她前夫所在的国家名称,比如息妫,这个称呼中的“息”就是她前夫的属国。
  谥号+姓,如宣姜、贞姜等。这里顺便说一下,古人讲究妻从夫谥,但是如果妻子不幸死在丈夫前面,自然不可能妻从夫谥。楚昭王的贞姜,就是因为她死在了楚昭王的前面,所以她的谥号不是昭。之所以给她用贞这个谥号,也是大有有故事的。贞姜乃齐景公的女儿,嫁与楚昭王为夫人。某日,楚昭王到外面游玩,留贞姜在渐台上,并且和贞姜约定:如果我让人来接您,必定会让那人带信符来。结果遇上江里发了大水,江中的渐台眼看就要沉没。楚昭王立刻差人去迎接贞姜,可是办事的人忘记了拿信符,于是贞姜不肯出去。昭王派来的人劝不动贞姜,只好回去拿信符来,结果贞姜没等到那人回来就被水淹死了。她死前说:“我知道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人不可以无信,我和君上有约定,必须有信符为凭才能出去,我不能违背了约定。”贞姜溺死后,楚昭王非常难过,为了嘉奖她这种用生命去守信的精神,便给了她“贞”这个谥号。
  排行+姓,这个情况就很普遍了,比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妫、季芈(mǐ)等等。虽然春秋时期人们一般不称呼女子的名,但是并不是说女子无名。举个例子,楚昭王的妹妹就叫季芈畀(bì)我,其中季是排行,芈是姓,畀我是名。进入战国时代后,女子称名或小字的情况就比较多了。
  氏和姓彻底混在一起,那还是汉代的事情。所以穿越到先秦您一定要能区分清楚姓和氏,不然会闹出来很多误会。如果您用姓称呼一个男子,他一定不怎么待见您,遇到脾气不好的,还会直接揍您一顿,因为这很失礼。
                                                                                            ——引自《先秦穿越生存手册》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6 0
已审核


无文的默默

ZxID:2494662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5 0
学习了
多谢楼主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