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果你讨厌 996,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好奇心年轻人职场报告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5 回复:3

[职场之道] 【转】如果你讨厌 996,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好奇心年轻人职场报告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咪咕migu

ZxID:1439674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3 0
【转】如果你讨厌 996,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好奇心年轻人职场报告
说到工作,一直以来,年轻人的态度是有一点点“矛盾”的。
一方面,“敬业”“理想”这样的传统职场价值观已经不太能唤起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意义”又暗示着他们对工作依然有金钱之外的考量;“工作就是拼杀”“职场是残酷的”之类的厚黑学让他们反感,但“三十岁还没做到中层就没戏了”“薪水不翻倍就是浪费跳槽机会”这样的公众号式职场箴言依然会引发他们对自己的质疑的不安;他们一边说着“同事就是同事,职场莫谈友谊”,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公司社交圈始终是自己的人际关系里重要的一环。
关于职场,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发布过多个开放式调研,包括同事关系、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办公语言、公司招聘和福利、学生与职场人的区别、职场歧视和“办公室政治”、办公室里的微妙心态、面试经历、辞职/进修的动机……等等,每次都获得了数量可观、角度各异的表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 2019 年 2 月到 3 月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希望能让年轻人展开来聊聊自己的上班体验,以“彰显个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差异和多样性著称的他们,在职场上可能会遇到什么,2018 年和 2019 年又是个变化众多的年份,这些变化是否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简而言之,我们想更系统地了解当代年轻人如何看待“工作”这件事。
这份问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之后,获得了 3353 次有效填写,受众以 90 后和 80 后为主,女性占了大多数;大部分是本科/专科及以上学历,全职在岗者超过八成,多数工作于一二线城市;工作经验普遍不超过十年,三成参与者还处于“尚在第一份工作”阶段(以下简称“职场新人”);各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有,比较多的三个是 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下简称“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以下简称“文娱传媒”)和金融。
基本上,这是一份“城市年轻职场人(尤其是职场年轻女性)”属性比较强的样本。
关于年轻人的职场,你可能感兴趣的 8 个事实
在这份问卷里,我们得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
有一部分确实在我们的意料之内,比如:
1. 有 1/3 的职场年轻人打算跳槽/正在找工作
去掉正在读书/实习的学生,剩下的人里面,“在职,没有跳槽打算”的人占了 62%,“在职但打算跳槽”和“正在找工作”这两种状态分别占了 27%和 7%。换言之,在调查期间,每三个年轻职场人里,差不多就会有一个人打算/正在找工作。
2. “三年换一份工作”挺常见
考虑到有相当一部分问卷参与者还在做第一份工作,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求职-入职-离职”周期,我们以“在上一家公司呆的时间(至少换过一次工作)”作为估算指标,对比不同年龄段会在一个岗位待多久。
将每个选项的中位数以得票数进行加权平均,我们得到的在职时间近似值是:80 后 3.1 年,90 后 1.5 年。考虑到 90 后的工作年限普遍不是很长,不稳定因素更多(比如,只是短期实习/还在寻找方向/缺乏斗争经验等等),我们认为,跟 90 后相比,80 后的这个数字更有代表性一点。
此外,Linkedin 在 2014 年发布的《职场人士跳槽报告》也提到,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是 2.8 年(34 个月)。总的来说,3 年大概是当代人在一份工作上的普遍耐受期。
3. 男女挑工作的标准差不多,尽管女性对公司氛围更看重一点点
因为调查参与者中女性占比非常高,在“最近这份工作,你为啥会选它?”这个问题上,我们重点对比了不同性别在选工作时的偏好。
结果显示,大多数指标都没有明显差异,比例差距超过 3 个点的几个选项分别是“公司气氛好”(女性 23%,男性 19%)、“有熟人罩/办事方便”(女性 4%,男性 8%)以及“铁饭碗,稳定”(女性 9%,男性 6%),但都不是最靠前的原因。
4. 加班挺常见,但不同行业的加班方式不一样
我们之前的一篇报告就提到,随着网络的发展,“工作生活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但是在不同的行业/岗位,加班(或变相加班)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拿传统的“延时下班”来说,每周加班次数最多的三个行业是房地产/建筑(1.5 天)、金融(1.3 天)和互联网(1.3 天);再拿新型的“随时待命”来说,standby 人数比例最高的行业则是文娱传媒(40%)、服务业(35%)、房地产/建筑和商业服务(都是 33%)。
当然了,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有些职场传言,其实不是很准确,比如:
5. “第一份工作,钱不重要”
求职选择跟工作阅历确实有点关系:有工作经验的人(至少换过一次工作)入职的三个主要理由是“擅长/有兴趣”“能学到东西”以及“工资高”,而职场新人(还在做第一份工作)选得最多的其实是“稀里糊涂就进来了”,其次是“能学到东西”,“擅长/有兴趣”排在第三。
“第一份工作,钱不重要”这个说法,每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应该都听过。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它其实还应该有个后半句:在第一份工作的挑选上,与其说“钱不重要”,倒不如说“自己也不确定哪个才重要”;而且,虽然钱不可不谈,但无论是不是第一份工作,它都不是 top 1 的理由。
6. “老板都喜欢跟员工谈理想、画大饼”
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公司都意识到了“这届年轻人没那么好糊弄”,在“老板/ HR 都给你画过哪些大饼”这题里,最多人选的其实是“啥都没说过”(43%),其次才是“给你升职加薪”(40%)。曾被我们多次调侃的“有股份/期权”排在第三,但是比例很小,只有 9%。看起来,这些似是而非的“愿景式话术”,被采用的频率不如我们想得那么频繁,至少,公司并不常把这招用在年轻员工身上。
7. “每家公司都热衷加班”
事实上,在“你的岗位每周加班多久”这个问题上,最多人选择的答案是“不用加班”(35%),其次才是“没有固定时间,随时待命”(28%)和 1-2 天(21%)。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给出的 8 个常见加班理由中,“工作确实没做完”(64%)排在第一,比例远超排在后面的“领导/同事没走我也不敢走”(14%)和“我司提倡加班文化”(13%)——加班情况固然跟行业、岗位性质有关,但也没有到“所有公司都喜欢加班”的地步,“加班文化”总被吐槽不假,但忙不过来导致的加班更常见。
8. “职场就别谈友谊了”
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发起过一次“你遇到过哪些职场友谊难题”的开放式问答,得到了 2410 次表态。排名最靠前的答案几乎都偏向于“职场没有友谊”“同事跟朋友要分清楚”。
但具体到操作层面,我们得到的答案却不是这样:本次调查中,不管是哪个年龄段,承认自己“在公司有朋友”的人都占了一半以上,真正确定“没在公司交到任何朋友”的人不到 30%。
关于一个职场诸多小细节,还有这 7 个数字
在“那些不靠谱的职场秘笈”里,我们就曾经就一些“容易引发不必要恐慌的「职场经」”提出不同意见。这次,我们用以下这 7 个数字,希望进一步展现更多真实的、容易被忽视的职场细节:
69%
在“你的加班是有偿的吗”这个问题中,选择“无偿加班”的人数占比。“加班不给钱”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有时/总是要随时盯着工作情况”(78%)和“有时/总是要在非工作时间回复同事的消息”(84%)等“变相加班”太过常见。
1/3
受去年底开始的“经济下行”影响的个体比例。年轻人遇到最多的情况包括年终奖缩减(16%)、工作时间调整(5%)、降薪(4%)等等。至于“经济下行”对行业/公司的影响,波及范围就更广了:一共有 57%的人目睹/感受到了控制成本(35%)、调整人员/业务(27%)、取消/减少奖金(22.4%)等动向。
1 个小时
“从外环到市中心/从郊区到 CBD”的候鸟式(甚至双城式)通勤,并不是年轻职场人的日常: 77% 的人,每天在路上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
190 人
“从不屏蔽同事的朋友圈,但也不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朋友圈”的人数。相对地,只有 14 个人“对同事公开自己的每条朋友圈,但却不看他们的朋友圈”:年轻人对同事的关注,似乎比自己对他们的展示要多一些。
3 个小时
70%的人每天摸鱼 3 个小时以内,完全没空摸鱼的只有 17%。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工作确实没做完”而加班的年轻人里,还是有 49%的人每天顽强摸鱼 1 小时以上。俗话说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摸鱼就没有 deadline,可见摸鱼才是当代职场基本人权。
7.14
当代年轻人的职场焦虑指数。“工作压力指数”是 6.47,“工作动力指数”则是 5.29(满分都是 10 分)。很显然,对年轻人来说,工作的焦虑和压力并未完全转化为动力,“社畜”比“职场战士”更多。
64%
拥有避开老板的“同事闲聊小群”的比例。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说自己偶尔会活跃,剩余三分之一的人则基本都在潜水。问题是,加入了这些闲聊群的职场人里,有近一半的人(48%)同时表示自己“静音了所有公司群”——加群归加群,mute 起来也是不留情。

工作之后,你大概率要经历的 7 次小型“练级”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了一项名为“从学校毕业之后,你最为什么事情感到焦虑”的调查,在收到的 7304 次表态中,关于工作的选项“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做什么”得票第一,获得 1362 次认同。
但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只是职场困扰这个长篇故事的小小序章。办公室的练级打怪之路,结合大家在调查中的反馈,我们总结了这几个需要你做好心理准备的关卡:
1. “风口”行业要不要去?
风口行业被选择的原因往往都是那几个:“机会多”“收入高”“升职迅速”……如果单独看入职的理由,“工资高”被提得最多的三个行业是互联网、金融(都是 31%)和房地产/建筑(27%)。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金融业”以 133150 元和 122851 元的行业年均工资分列前两位,“房地产业”以 69277 元排在第 13。论收入或话题度,它们确实是近年社交媒体上最有“存在感”的行当。
当然了,“风口”往往也伴随着风险。调查中,受“行业寒冬”影响人数比例最高的行业是互联网(40%)、交通物流(39%)、金融(38%)、房地产/建筑、加工制造(都是 37%),其中不乏热门行业。好奇心日报之前的报道也提到了这个现象。
2. “Gap Year /职场空窗期”算不算大件事?
一直以来,年轻人都被认为是“一言不合就裸辞,待业一年都没在怕”的职场冲动型存在。但事实是,调查里 60% 以上的人空窗期都不超过三个月,真正做到“一年多都不工作”的人只有 2.8%;80 后的平均待业天数是 64 天,90 后甚至更短,只有 57 天(都不包括职场新人)。所谓的“Gap year” 几乎不存在,大家还是更愿意歇两个月就回去上班。
3. 跟同事说话,要怎么平衡“热情”和“距离”?
同样是回应同事,女性最爱用的句子是“好的~”(46%)“嗯嗯”(39%)和“哈哈哈哈哈”(30%),而男性最常说的是“好”(33%),其次才是“好的~”(32%)和“嗯嗯”(28%):同样是职场假装老好人,男性和女性的画风并不完全相同。
4. 如何在职场优雅说“不”?
在“你的岗位如何优雅甩锅”这个问题里,拍着胸脯说“我从来没这样做过”的人只有 18%。可见对大部分人来说,“在不破坏交情的前提下委婉 say no”始终是刚需。我们列出的职场“非暴力不合作”常用句式里,“这个你去找那谁谁”(42%)“我得先问问老板”(34%)和“在走流程了”(31%)三板斧依然经久不衰,在当代职场黑话红宝书里的地位,相当于四六级词汇表里的 abandon。
5. 在公司应该“nice”一点吗?
好奇心研究所之前就发现,“在职场,nice 这种品质并不会让你很受用”,这点在调查中也到了间接验证:“曾经在公司生气/情绪激动”的人超过一半(52%)。“忍气吞声、听话、小透明”的传统下属形象,在年轻人的职场中似乎没那么吃香。
6. “跟同事聊工资”真有那么敏感?
“跟同事聊工资”过去也许被描述成“职场禁忌”,但对年轻人来说,它早已经不是个敏感话题:52%的人都跟老板/ HR 之外的同事谈过自己的收入。在扁平化管理、信息透明、同工同酬风气的影响下,“谈钱没问题,沟通得当说不定还是感情加分项”这条法则,有延伸到职场的趋势。
7. 该不该下决心转行?
我们刚才已经提到,年轻人的职场焦虑一大半都来自于“方向”问题,这个担忧随着年龄增长还会逐步累积:说到“工作上最担心的事”,90 后认为是“钱太少”(52%),而 80 后却说是“职业倦怠/天花板”(49%)。
既然说到了“职业方向”,我们也顺带问了问大家的转行意愿:“想转行”和“不想转行”的人比例旗鼓相当,都接近 40%。但是,在有意转行的人里面,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只有 28%,其他的“我想转行”依然还停留在口头阶段。
最后,你可能用得上的 10 条建议
我们从这份调查里,还归纳出了一些当代职场人的“经验之谈”。比如:
1. 别光看公司给几天年假,“隐形”福利也很重要:不论是 80 后还是 90 后,他们觉得最有用的职场福利除了雷打不动的“年假”(77%)和“弹性工作制”(55%),还有“体检”(54%)和“租房补贴”(52%)这两项。软件公司 Qualtrics 和投资公司 Accel Partners 在 2017 年发布的报告也说,“长久、稳定的保障”“灵活的工作时间”“职业培训的机会”是最得千禧一代认可的“职场关怀”。
2. 不喜欢 996 工作制没问题,因为它确实不招人待见:54%的人都说找工作的时候会直接避开要求 996 的公司。如果你真的非常讨厌加班,“早点提出来”未必就没用:拒绝接受 996 的人里面,成功避开高强度/变相加班的人接近六成(59%)。
3. 如果上级逼着你把微信昵称改成公司+名字,或命令你必须在三分钟之内回应 ta 的指令,有至少六成的人会跟你一样感到被冒犯(但你如果觉得“这俩我都 OK 啊”,也有至少 5%的人会附和你)。
4. 为了不过早陷入日复一日的通勤地狱,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超大都市,住在离公司来回车程 2 小时内的地方也是有必要的。调查中,通勤时间超过 2 小时的长途奔袭者只有 6%。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曾公布过全国 36 大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即便是一线城市如上海,也只要 57.6 分钟。
5. “超过 xx 岁才转行”并没有很可怕,转行缺的主要还是行动力:工作三年以上的群体里,“转行成功,而且不后悔”的人比例最高,一直维持在全体人数的 21%左右,比“转行失败”和“转行成功但是后悔了”的人加一起还要多。
6. “在办公室哭”其实不算什么,调查里有 37% 的人都做过跟你一样的事。
7. 如果有合得来的同事,离职后不妨再聊聊:有过离职经验的人里,76% 的人都会跟前同事联系,而且联系的原因一半都是“朋友私交”,“不联系”或“只为公事联系”的人,加在一起只有三成。“职场塑料情”并不是办公室的全部。
8. “不想转发公司的软文”跟敬不敬业无关。44%的人都拒绝用自己的朋友圈给公司白打广告,而且 90 后的朋友们更希望守住这块私人社交领地(90 后拒绝的比例是 46%,80 后只有 35%)。
9. 成年人也需要表扬,包括领导的夸奖:在好奇心研究所之前的测试中,有 78% 的朋友都对直属领导的夸奖很在意。加拿大和韩国的研究者之前也做了项调查,发现成年人的心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跟老板的关系,而且,过了 40 岁之后影响更大。
10. 没必要用“干一行爱一行”给自己心理包袱:调查中,职场人自评的“职业契合度”平均分是 5.84,“对工作的喜爱度”更低,只有 5.52(满分都是 10 分)。但如果你自己的分数比平均值低太多,那还是考虑换工作吧。
毫无疑问,职场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占比最多的部分),年轻人在谈它的时候,理想跟现实必然有差距,乐观和悲观的想法当然也都存在。上面的那些结论,对你来说可能并不是多新鲜的观点,但如果它们能令你重新思考“工作”这件事,让你既不因为“这就是一份工”而把自己的感受看得过于渺小,也不因为“财务自由/人生赢家/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言论而把它看成人生唯一的可能性,或许才是我们做这个调查的更大意义所在。
JJ55555J5

ZxID:1258058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7-13 0
接受了,不接受也没办法
↑↑↑看上面个性签名↑↑↑
syanhai

ZxID:83228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7 0
996是个大毒瘤,从华为和游戏公司开始,就是因为有很多人都顺势接受,所以老板也不觉得什么。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4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