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品位和官阶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07 回复:5

[人文通史] 古代官制品位和官阶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rosemary4344

ZxID:12705289


等级: 热心会员
我一直在这里等你归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3 0
古代官制品位和官阶
[blockquote]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商周三代,至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品级有所差异,官职名称也不尽相同。本文仅侧重于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为正二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清为从二品武官。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道台: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代乾隆后固定为从一品。
宰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但并无“宰相”的官名。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治权力的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丞相:同宰相。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对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高低。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其指使,事毕回京。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份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巡抚:明代凡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其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废止。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南宋时,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经、史、子、集”四部书的文官,从六品。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文林郎:宋代为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止。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官衔在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以后不再分左右。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是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武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大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止。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左右参政:同左右参议。
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它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代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宋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废止。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为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止。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方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督抚:明代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鸦片战争前,清共有八总督十六巡抚。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十六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 “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未设此官衔。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担任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称大学士。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废止“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四千户至三千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多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blockquote]
[ 此帖被rosemary4344在2019-03-24 23:18重新编辑 ]
等你到海角天涯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9-03-26 0
已审核


sissieliu

ZxID:11786765


等级: 热心会员
水出一片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9-03-23 0
太复杂了,真的。
kaoru1215

ZxID:1761561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3-23 0
话说看剧的时候一直分不清 终于有清晰的说明了 谢谢
洗洗27

ZxID:1351567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3 0
看小说电视剧的时候根本分不清谁品级比较高,实在是太多啦。
annyping

ZxID:56380

等级: 热心会员
我会一辈子去爱小说和动漫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3 0
学到了,不得不说果然后宫三千啊
发帖 回复